1、抗0偏高,類風濕因子和血沉正常,四肢經常會有遊走型疼痛,位置不固定,請問這個是不是關節炎呢?
問題分析:
根據您所說的情況,有四肢關節遊走性疼痛,並有檢查抗鏈o增高的現象,不排除有風濕性關節炎的可能。
意見建議:
血沉正常說明疾病穩定,沒有處於活動期,所以建議你生活中注意好防寒保暖,避免過度勞累,盡量循序漸進增加關節功能鍛煉,以免勞累以及受涼誘發症狀,此外有經常出現扁桃體發炎的話,注意好清淡進食,避免接觸辛辣刺激的食物,保持好室內空氣流通,避免治療感冒誘發疾病,疼痛嚴重時遵醫囑使用阿司匹林以及追風透骨丸口服緩解。
2、您好,我是一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腿病變到快十年不能走路了,每天只能依靠別人痛苦的活著,這么多年...
?
3、類風濕走路腳踝部疼疾病吃什麼葯可以緩解
風濕性關節炎是較頑固疾病,治療目前西醫是對抗性治療服用止疼片來緩解疼痛,但西葯有一定副作用給患者身體帶來負面影響,對類風濕病恢復更不利.可以試試中葯治療較好.平常避免劇烈運動,刺激,吃飯少吃辛辣生冷刺激食物,不要熬夜,注意休息
4、類風濕性關節炎遊走性疼痛有什麼特點?
(1)遊走性。早期關節炎疼痛(無腫脹)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多半在1 ~ 3 天,很少超過1 周。一旦出現關節腫脹後,多半經過1 ~ 3 個月以後才轉移到另一對稱或非對稱關節。
其後反復發作的關節腫脹就像「接力賽」一樣此腫彼消。
(2)對稱性。關節炎的轉移經常是對稱性的,關節腫脹很少是非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之外,單關節炎少見。
(3)互相制約現象。第一個關節腫脹轉移到另一關節上之後,該關節的腫痛較快(1 ~ 3 天)減輕,數周至數月後可完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漸趨嚴重。互相制約的特點通常是:手重足輕或相反,上肢重下肢輕或相反,左重右輕、外周關節重則中軸輕、內臟病變重則關節輕。但為什麼有這樣的互相制約現象目前尚不知道。
(4)關節炎遊走規律。類風濕性關節炎遊走的一般規律和順序如下。
①指(趾)關節—膝—踝—髖—肩—胸骨、胸鎖或顳頜關節。
②跗跖—踝—膝—手—髖關節。
③橈腕關節—踝膝—肘—指關節。
④膝關節—踝—肘關節。
⑤踝關節—膝—髖—腕、指關節。
⑥髖關節—頸椎。
⑦頸椎—膝—髖關節。
⑧單關節—頸椎。
5、為什麼早上起來腳板挨不了地啊!我有類風濕關節炎,是不是這個原因啊!走路一瘸一瘸的!
你好!
你的情況早起腳板不能著地,主要原因是類風濕病侵犯了你的腳掌關節,導致腳掌關節炎症,所以著地會痛。
再者類風濕的病理變化就是侵犯身體的近端小關節,導致關節對稱性的紅腫、熱痛、變形、晨僵。
建議你及時治療類風濕病,類風濕病好了你的腳自然也就可以走路不痛了。
6、得了類風濕每天堅持走路有好處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日常鍛煉
活動期:應適當休息,以減輕關節疼痛,預防炎症擴散,處級和減輕炎症對關節炎的破壞;此期患者可取卧位、坐位或靠坐在床頭,在肢體不負重的情況下被動或主動活動四肢,作肘膝關節屈伸、指腕關節舒展和屈曲等動作的練習。每天可多次進行。在病變關節的活動范圍內,作肌肉的主動靜力性收縮運動。(肌肉用力綳緊維持收縮5—10秒,連續10次)。主要有膝關節伸直,做股四頭肌的靜力性收縮等。對疼痛明顯的關節,根據情況可採用護腕、護膝、夾板等,將關節制動。但固定時間不宜過長,白天的固定應允許手指充分活動,或取下固定兩三次,以方便受累關節運動和關節肌肉的力量訓練;夜間要能予以關節最大的支持力,使受累關節保持功能位。
鍛煉宜早進行:練習時不應引起劇烈的疼痛,結束後疼痛不宜持續2小時。卧床與下地、卧位練習與坐位練習宜交替進行,運動量要嚴格控制,從小運動量開始,逐漸加大 ,不可一蹴而就。重症患者宜絕對卧床休息,交替仰卧及側卧,保持關節功能位。
好轉期:不宜進行大運動量的練習,可在床上練習、抗阻力練習、扶拐站立或步行;
為保持關節活動度,每天應做一定量關節活動,在關節可活動范圍內,被動或主動做各關節持續性全范圍運動,動作要輕柔、舒緩。如伸臂、屈肘、抬肩、用力伸指、握拳、伸膝、伸髖、搖踝等運動。每次盡量做到最大限度。即使關節局部有輕度腫脹、輕微疼痛也要進行。
穩定期:主張多做一些關節負重小或不負重的運動。此期關節活動應由被動運動轉為主動運動。最後為抗阻力運動。但各種運動訓練要循序漸進,針對關節炎所編的醫療體操、太極拳、健身操、游泳等有助於關節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