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腳跟風濕艾灸

腳跟風濕艾灸

發布時間:2020-12-23 07:56:36

1、腳後跟受寒艾灸哪裡

你好,你所描述的症狀一般艾灸疼痛發量的部位就可以,沒有特定穴位,

2、幾十年的風濕病用艾灸儀還是艾條好呀

本問題,幾十年風濕病,長生鶴艾條覺得毫無懸念:艾條遠遠好於艾灸儀。
原因很簡單:
1、艾灸艾灸,灸字,是上一個久字,下一個火字。艾灸儀沒有火,其實都不算艾灸。
2、艾灸,有兩要素,一個是艾草作為材料,有些艾灸儀有艾草作為艾灸墊片,算材料是艾草吧。
但是另外一個,艾熱,必須艾草燃燒產生的熱力,這個艾灸儀目前還沒有,所以缺少艾草本身的燃燒葯氣。
很多人不喜歡艾煙味,其實艾灸幾次也就習慣了,好艾條也不會太嗆人,可以用棉布蓋一些吸收一些煙味即可。
重要的還是效果,你說艾灸燃燒產生的熱量與熱氣,艾灸儀都缺失了,如何稱作艾灸,姑且叫做加熱器,熱水袋罷了。

3、腳後跟疼艾灸那個穴位

腳後跟疼灸什麼穴位?足跟痛屬中醫「骨痹」的范疇,發病原因多與中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而通過中醫的針灸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那麼腳後跟疼灸什麼穴位呢
足跟痛是由足跟的骨質、關節、滑囊、筋膜等處病變引起的足跟底部局限性疼痛,是一種常見病痛,多見於40~60歲的中回老年人。足跟痛的直接誘因是中老年人長期負重行走導致足部各組織擠壓受損。
一、腳後跟疼灸什麼穴位
中醫學認為足跟痛多因肝腎虛弱外受役邪所致。肝主筋、腎主骨,肝腎虧虛,筋骨失養,復感風寒濕邪或慢性勞損導致經絡瘀滯,氣血運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養而發病。治宜補益肝腎、通絡止痛。
穴答取太溪、昆侖、懸鍾、仆參、風池。令患者將患側襪子脫去取自然俯卧位,常規消毒後用1.5寸毫針針尖指向下頜方向直刺健側風池穴1.2寸(如為雙側足跟痛疼就取雙側風池穴),施小幅度捻轉平補平瀉手法1分鍾,留針30分鍾

4、最近老感覺足跟痛,可以艾灸治療嗎?

足跟痛一般是因為重心偏後,或者說自身的重力太大,又或者說站姿出現了一些問題,你單純用艾灸去治療時達不到根本效果的,你應該去醫院看一下,究竟是自己身體哪部分出現了問題,從根源上去解決才是最有效的

5、風濕艾灸需灸哪些穴位

風濕是感受風寒濕三邪為主,治療就應該以祛風散寒除濕,灸關元、氣海、神闕、命門、腰陽關、腎俞、腰眼都可溫陽散寒,除濕可用豐隆,祛風取風門、風池、大椎等。再就是要對受累關節進行局部治療。
夏天易出汗,要注意不可汗出當風,不可受涼,注意飲食。

6、風濕腿疼艾灸時取哪幾個穴位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7、類風濕艾灸穴位

根據疼痛部位選擇穴位:

肩部:肩髎、肩髃、肩臑。

肘臂:曲池、合谷、天井、外關、尺澤。

腕部:陽池、外關、陽溪、腕骨。

背脊:水溝、身柱、腰陽關。

脾部:環跳、居髎、懸鍾。

股部:秩邊、承扶、陽陵泉。

膝部;犢鼻、梁丘、陽陵泉、膝陽關。

踝部:申脈、照海、昆侖、丘墟。

根據具體病情,選擇穴位,每個穴位灸5-10分鍾。每次最多灸4個穴位。病重每天灸,病輕隔日灸。 可以每次輪換穴位。

8、風濕可以用艾炙嗎?效果如何?

風濕可以用艾炙, 艾灸對風濕有效果的,艾灸火力直達皮膚,深通經絡。特別是孫絡、厚絡和血絡的作用,主要在於體表,經絡環流氣血津液,滲灌臟腑組織,即達到溫經散寒、燥濕健脾、調節臟腑功能的作用。艾灸具有很強的激發機體免疫作用,提高機體免疫機能,增強抗病能力,使其真皮和皮下組織的神經,血管、淋巴管和肌肉功能漸超正常,灸法治療多種疾病,如對久不癒合的慢性皮膚潰瘍、風濕性關節炎、月經不調、崩漏、中風偏癱(出血性和缺血性)、胃潰瘍、慢性胃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周炎、三叉神經痛等,均取得較好的療效。灸法有著極為廣泛的適應范圍 《本草綱目》載「艾葉能灸百病」,《本草從新》「艾葉苦辛,能回垂絕之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經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而除百病。」艾灸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將點燃的艾條懸於穴位和病損部位,稱薰灸。另一是隔蒜隔姜灸:將艾作成半粒小花生米大小的艾柱,在穴位和病灶部位置放2~3mm厚的蒜片或鮮薑片,薑片可用牙簽刺成數個小孔,將艾柱置於蒜或薑片上點燃,局部組織灼燙重時,稍挪動蒜或薑片即可,然後放回原部位。一般灸13~15柱艾即可

與腳跟風濕艾灸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