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熱腳寒嗎

風濕熱腳寒嗎

發布時間:2020-12-15 22:13:11

1、腳寒怎麼辦什麼引起的

手腳冰涼原因
貧血:循環血量不足或血紅素和紅血球偏低。

中醫認為,手腳冰涼是一種

「閉症」,所謂「閉」即是不通,受到天氣轉涼或身體受涼等因素的影響,致使肝脈受寒,肝臟的造血功能受到影響,導致腎臟陽氣不足,肢體冷涼,手腳發紅或發白,甚至出現疼痛的感覺。
精神壓力過大、心理過分敏感、平時過度操心、時常心神不安的人也是手足寒症的高發人群
防治手腳冰冷
保暖
要特別注意腿、腳的保暖,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不要穿太緊的衣服,
因為衣服過緊會阻礙血液循環。晚上睡覺前,記得泡腳,腳熱了更容易入睡。
運動

一早起來做做運動,讓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加速,一整天都會充滿活力,
不容易發冷。簡單的爬樓梯、原地跳躍等都有助於強化體溫調節能力。
飲食
多補充維生素E;多吃含煙酸的食物和B族維生素,能擴張末梢血管;多吃堅果、胡蘿卜等溫熱性食物,避免吃生冷的食物、冰品或喝冷飲;適當吃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等可促進血液循環。
按時吃飯

不要偏食、過度減肥,讓身體儲存些適量的脂肪,可幫助維持體溫。如果,預先知道今
天因工作忙碌,無法按時吃飯,可先准備些餅干、麵包,或是人參茶等適時地補充熱量。
按摩陽池穴能暖身
陽池這個名字就意味著囤聚太陽的熱量。陽池穴在人的手背手腕上,位置正好在手背間骨的集合部位。尋找的方法是,先將手背往上翹,在手腕上會出現幾道皺褶,在靠近手背那一側的皺褶上按壓,在中心處會找到一個壓痛點,這個點就是陽池穴了。陽池穴是支配全身血液循環及荷爾蒙分泌的重要穴位。只要刺激這一穴位,便可迅速暢通血液循環,溫和身體。刺激陽池穴,要慢慢地進行,時間要長,力度要緩。最好是兩手齊用,先以一隻手的中指按壓另一手的陽池穴,再換過來用另一隻手的中指按壓這只手上的陽池穴。這種姿勢可以自然地使力量由中指傳到陽池穴內,還用不著別人幫忙。手腳發冷的女性,一般只要堅持刺激陽池穴,便可不為冬天的來臨而發愁。
另外按揉湧泉穴、勞宮穴、氣沖穴,拍打腎俞穴都有一定的作用。

2、母親有風濕,腿腳經常發寒,適不適合裝地暖,裝了地暖的話濕氣會重嗎?

地暖到不會增加風濕,反而有好處,這不是根本,根本解決去中醫治療或穴位按摩。

3、風濕熱是什麼病?

風濕熱是一種與溶血性球菌感染密切相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炎症,以心臟和關節受累顯著。多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

多數病人有不規則的輕度和中度發熱,伴大量出汗,疲乏無力;典型者為遊走性多關節炎,常累及肩、腕、髂、膝、踝等大關節。關節呈紅、腫、熱、痛的炎症表現。急性炎症消退後,關節功能完全恢復;可出現心前區不適,心悸,心動過速,心率常在100~140次/分之間,與體溫不成比例。心臟增大,第一心音減弱,常伴有舒張期奔馬律,甚至出現心力衰竭;皮膚受損時可出現環形紅斑,多見於四肢內側和軀干,時隱時現,或出現皮下結節(如豌豆大小、質硬、不痛,多附著於筋膜或腱鞘);舞蹈症多見於5~12歲兒童,尤以女童多見。表現為肢體和軀干不自主無目的不協調的動作,常伴有肌肉軟弱和行為異常。

風濕熱急性期應卧床休息,無心臟炎者卧床2~3周;有心臟炎者,應卧床4~6周;有心衰者應絕對卧床至心力衰竭完全糾正,然後逐漸起床活動。

4、如何認識「寒從腳下起,腳涼是大病」

一般情況下,腳涼會有兩種原因:一是當人體內的陽氣不足的時候,不能推動氣血周身正常循環,故而出現腳涼。二是當人體受寒的時候,血液就會凝固,由於血液循環不暢,必然出現腳涼。腳涼不要以為是小事,其實它會引發多種疾病,很多婦科病都是因為腳涼導致的,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現腳涼,那離人生的終點也不遠了。體型太瘦小的女孩體型較瘦、虛寒體質的女孩最容易出現手腳冰涼的情形,因為這類型的人末梢血液循環較差,容易使體溫調節的機制紊亂,而腳冰冷正是自律神經功能調節不順暢、血管變細所引起。而且腳趾、膝蓋、肩膀和手指等部位,屬於運動較多的關節區,脂肪、血管相對較少,熱量容易散失。血糖太低或低血壓的人食物是身體很重要的熱量來源,如果你減肥過度、餓過了頭,血糖太低時,都會有腳冰冷的現象。而低血壓時,血液循環也會不佳,疲勞、身體衰弱時,血壓容易降低,就會手腳冰冷。壓力過大的人壓力過大的時候,或者心情特別緊張的時候,都會出現腳發冷發抖的情況,只要過了那段緊張時期,手腳就會慢慢恢復溫暖。天氣寒冷狀況下的人或長時間待在冷氣房裡的人這樣的環境會讓血流量減少、血行速度減緩,從而讓腳冰冷。如果你頻率比較高地出現腳冰涼,那首先就要考慮保暖,特別要注意腿、腳的保暖,正如俗話所說寒從腳下起,如果下肢保暖做得好,全身都會覺得暖和。另外可以適當做些按摩、揉搓腳部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同時還可以進行一些食療,多吃一些含熱量較高的食品,如牛羊肉、辣椒、蔥、蒜等食品。至理名言:雙腳宜保暖,防寒人康健腳特別容易受寒,這是因為腳是陰氣最重的地方,陽經的末尾已經是陽氣最弱的了,又是陰經的開頭,是陰氣最強的,所以說腳部比其它部位更容易受寒。本身陰氣就重,若是受到外部寒氣侵襲,就會使腳部的血液淤積,導致循環不暢,引起感冒、發燒等健康問題。這個用現代醫學可以得到解釋:腳掌遠離心臟,血液供應少,表面脂肪薄,保溫力差,且與上呼吸道尤其是鼻腔黏膜有密切的神經聯系,所以腳掌一旦受寒,就可引起上呼吸道局部體溫下降和抵抗力減弱,患上感冒等多種疾病。所以我們在冬天的時候一定要穿棉鞋,夏天的時候不要因為熱就光著腳在屋子裡轉,有些小孩子就喜歡光著腳屋裡屋外跑,其實這樣對他的身體極為不利,做父母的一定不要讓孩子的腳部受寒。還有就是不要用涼水洗腳,腳底汗腺較為發達,突然用涼水洗腳,會使毛孔驟然關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排汗機能遲鈍。而腳上的感覺神經末梢在受到涼水刺激後,會導致血管舒張功能失調,誘發肢端的動脈痙攣、關節炎和風濕病等。所以建議你夏天洗腳最好還是用熱水,降雨時不要光腳趟水,如被雨水弄濕,回家後應及時用熱水沖洗。在這里要提醒你的是,冬季除了要注意腳部的保暖之外,還要注意身體背部的保暖。這是因為背為陽中之陽,為足太陽膀胱經和督脈循行的部位,督脈總督一身陽氣,太陽經主一身之表,風寒之邪侵襲人體,太陽經首當其沖。如果背部保暖不好,風寒之邪極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損傷陽氣而致病,或使舊病復發、加重。特別是對於那些患有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哮喘、胃潰瘍和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暖背尤其重要。

5、風濕熱是什麼

風濕熱是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的非化膿性疾病,可累及心臟、關節、中樞神經系統和皮下組織,但以心臟和關節最為明顯,臨床表現為心臟炎、環形紅斑、關節炎、舞蹈症和皮下結節等。最有效的治療就是休息,應用青黴素抗菌治療。

6、類風濕熱性和寒性的區別

類風濕性關節炎多為寒性的,熱性一般都是寒極生熱,寒性怕涼,熱性紅腫熱疼。

7、風濕熱型與風寒濕型類風濕關節炎的區別?(專業人士請進)

風濕病沒有分熱性和寒性,這只是不懂的醫生在亂說,不要相信。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的葯理與治療:

風濕病在中國古代稱之於「痹」,而類風濕稱之於「木」。風濕病,雖然因風寒濕而來,亦因元氣之虛,邪氣始得乘虛而入,造成風濕病的發作。類風濕病也是風寒濕三氣合而成疾,但有病機不同。風濕病發作時,關節和神經會脹而無無痛覺,如果有痛,也只是輕微的痛。而類風濕病,它是長在肉和皮膚之間或痛或麻木。

痹症論:痹者,風寒濕之氣,中於臟腑之謂也。入腑則病淺易治,入臟則病深難治。有風、寒、濕、熱、氣及筋、骨、血、肉、氣之別。大凡風寒署濕之邪,入於心者,名曰血痹,入脾者名曰肉痹,入肝者名曰筋痹,入肺者名曰氣痹,入胃者名骨痹。感病則其治乃異,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於邪氣,亂於真氣,閉而不仁也,又痹病或痛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行步而不言語,或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偏壅滯,或上通於下,或下不通於上,或左右手疼痛,或即疾而死亡,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昧而不醒。種種諸症,出於痹也。其治療方法如下:

白術、黨參、茯苓、半夏、柴胡、附子、陳皮、防風。

痹症葯理:《諸病源候論.風痹候》說:痹者,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楊痹。《風濕痹候》說:風濕痹由血氣虛,則受風濕,而楊此病。《醫宗必讀.痹》對病症的治療原則做了概括,提出「祛風、除濕、散寒」,痛痹參以解火的治則,本方劑依據古代醫學典藉醫則配伍而成,方中諸葯簡述如下。白術:苦、目溫、苦能燥濕、溫能散濕,此葯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本經》:主風寒濕痹死肌、痙。《本經逢原》「除濕益燥,治風寒濕痹,散腰臍間及沖脈為病」。黨參:本品為常駐用的中益氣葯。適用肢體關節倦怠無力等症,和白術相合能起到扶正固本的作用。茯苓:益脾和胃,寧心安神。其味甘平,性則無毒,入手足少陰,手太陽,足太陰,陽明經,陽中之陰也。甘能補中,淡而利竅,補中則心脾實,利竅則熱解,心脾實則驚邪自止,邪熱解則心下結痛,寒熱煩滿,中焦受濕熱,則口發渴,濕在脾,脾氣弱則好睡,大腹者,脾虛不能利水,故腹脹大也。淋瀝者,脾受濕邪,則水道不利也。隔中痰濕水腫,皆緩脾胃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利水實脾,則其證自退矣。半夏:辛、溫燥濕化痰,消痞散結,半夏具溫燥之性,能燥濕為治濕要葯,與前葯茯苓。後葯陳皮配伍以增強燥濕化痰的功效。此外,適量半夏有一定的鎮痛效果,能緩解痹症的疼痛。附子:辛、熱。補火助陽,散寒止痛。附子。善用於補火助陽,與白術、茯苓常配伍治療肢冷畏寒,關節腰背頸項強直僵化疼痛。附子有較強的止痛效果,用於痛痹、除濕祛寒、溫經止痛。柴胡: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用於風寒濕痹、關節疼痛、四肢攣急、能祛風散寒、又能勝濕止痛,是治療痛痹的理想葯物。陳皮:辛、散、苦、燥。適用於痹症治則,統觀全葯,大體分為針對寒、濕、風三類用葯,符合痹症三大病因。

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個概念不同,在治療上也有些不同,如: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葯方治療比類風濕方便的多,如果風濕性關節炎用上述葯方一個月就能治癒,那麼類風濕性炎就需要一個半月至二個月。如果類風濕性關節炎不用內服外熬的話,那在治療上的時間比風濕性關節炎短的多,治療起來也方便。那麼,外熬的葯用來治風濕性關節炎就沒有效果。

8、怎樣區分風寒濕或風濕熱,它們都有哪些症狀

現實生活中很多病症都是類似的,症狀也很相近,比如風濕熱症與風寒濕症,大家應該都聽過,可是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下面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風濕,主要在冬天發病或者是到了冬天病情會加重,主要表現為風寒濕,患者一般都有明顯的關節上的感覺。

風濕熱和風寒濕症型的關節炎症狀是沒有區別的,主要就是腫脹和疼痛。風濕熱主要的症狀就是肌肉關節疼痛,局部會出現紅腫、灼熱,嚴重的話會非常疼痛難以忍受,稍微冷點的時候回舒服一點,經常會伴隨著發熱、悶悶不樂、口渴等全身表現,舌苔發紅或發黃。

寒濕症主要指以肌肉、關節疼痛風為主的這一類疾病,主要影響身體的結締組織,這種症狀也有可能是免疫系統損傷造成的。中醫認為風寒濕是由於風、寒、濕、熱等侵襲人體,經脈受阻引起的。風寒濕症的主要症狀為肌肉筋骨關節疼痛、腫脹、屈伸不利,四肢麻木,怕冷,暖和的時候症狀不明顯,寒冷的時候病情加重,舌苔主要呈薄白或白膩。

除此之外,如果患者肌肉筋骨關節疼痛,但是局部沒有顏色異常或怕冷怕熱的症狀,也沒有全身怕熱或怕冷的症狀,這種情況屬於感受風濕之邪,反之,病人筋骨關節腫痛,關節局部怕冷或怕熱,這種情況就是寒熱錯雜影響了經絡,就屬於風寒濕的症狀。

以上就是關於風濕熱症與風寒濕症區別的介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總而言之,大家一定要珍愛自己的身體,冬天一定要注意保暖,夏天也不用貪涼,一旦出現上述的症狀及時就醫,最後祝大家身體健康,遠離疾病。

與風濕熱腳寒嗎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