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心臟瓣膜病以什麼最常受累,其次為什麼
心臟瓣膜病以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為三尖瓣及主動脈瓣。不同材料上會做到答案不同的題,不過二尖瓣一般都會在選項中。
2、心臟瓣膜病以什麼最常受累,其次為什麼?
二尖瓣受累最常見,其次就是三尖瓣和主動脈瓣
3、線粒體的基本結構與功能?
線粒體由外至內可劃分為線粒體外膜(OMM)、線粒體膜間隙、線粒體內膜(IMM)和線粒體基質四個功能區。
處於線粒體外側的膜彼此平行,都是典型的單位膜。其中,線粒體外膜較光滑,起細胞器界膜的作用;線粒體內膜則向內皺褶形成線粒體嵴,負擔更多的生化反應。這兩層膜將線粒體分出兩個區室,位於兩層線粒體膜之間的是線粒體膜間隙,被線粒體內膜包裹的是線粒體基質。
線粒體是一些大小不一的球狀、棒狀或細絲狀顆粒,一般為0.5-1.0μm,長1-2μm,在光學顯微鏡下,需用特殊的染色,才能加以辨別。
在動物細胞中,線粒體大小受細胞代謝水平限制。不同組織在不同條件下可能產生體積異常膨大的線粒體,稱為「巨線粒體」(megamitochondria):胰臟外分泌細胞中可長達10-20μm;神經元胞體中的線粒體尺寸差異很大,有的也可能長達10μm;
人類成纖維細胞的線粒體則更長,可達40μm。有研究表明在低氧氣分壓的環境中,某些如煙草的植物的線粒體能可逆地變為巨線粒體,長度可達80μm,並形成網路。
線粒體一般呈短棒狀或圓球狀,但因生物種類和生理狀態而異,還可呈環狀、線狀、啞鈴狀、分杈狀、扁盤狀或其它形狀。成型蛋白介導線粒體以不同方式與周圍的細胞骨架接觸或在線粒體的兩層膜間形成不同的連接可能是線粒體在不同細胞中呈現出不同形態的原因。
(3)慢性風濕性心瓣膜病最常受累擴展資料
不同生物的不同組織中線粒體數量的差異是巨大的。有許多細胞擁有多達數千個的線粒體(如肝臟細胞中有1000-2000個線粒體),而一些細胞則只有一個線粒體(如酵母菌細胞的大型分支線粒體)。大多數哺乳動物的成熟紅細胞不具有線粒體。
一般來說,細胞中線粒體數量取決於該細胞的代謝水平,代謝活動越旺盛的細胞線粒體越多。
線粒體分布方向與微管一致,通常分布在細胞功能旺盛的區域:如在腎臟細胞中靠近微血管,呈平行或柵狀排列;在腸表皮細胞中呈兩極分布,集中在頂端和基部;在精子中分布在鞭毛中區。在卵母細胞體外培養中,隨著細胞逐漸成熟,線粒體會由在細胞周邊分布發展成均勻分布。
線粒體在細胞質中能以微管為導軌、由馬達蛋白提供動力向功能旺盛的區域遷移。
線粒體的化學組分主要包括水、蛋白質和脂質,此外還含有少量的輔酶等小分子及核酸。蛋白質占線粒體乾重的65-70%。線粒體中的蛋白質既有可溶的也有不溶的。可溶的蛋白質主要是位於線粒體基質的酶和膜的外周蛋白;不溶的蛋白質構成膜的本體,其中一部分是鑲嵌蛋白,也有一些是酶。
線粒體中脂類主要分布在兩層膜中,占乾重的20-30%。在線粒體中的磷脂占總脂質的3/4以上。同種生物不同組織線粒體膜中磷脂的量相對穩定。含豐富的心磷脂和較少的膽固醇是線粒體在組成上與細胞其他膜結構的明顯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