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麻黃葛根

風濕麻黃葛根

發布時間:2020-12-09 23:13:26

1、葛根20克,麻黃3克,桂枝9克,生薑9克,甘草5克,白芍10克,大棗10克,荊芥5克。這個是治療什

這個葯方出自於張仲景的傷寒論,主要用於治風熱感冒,在桂枝湯的基在礎上加上葛根麻黃;二味葯;發熱頭痛,無汗惡風適用

2、麻黃5桂枝5內桂5白芍10茯苓10甘草10大棗10葛根30乾薑6

中醫不會說你是這個病的~中醫只會辨證,這個是西醫病名,建議你去大醫院檢查
另外這個葯是葛根桂枝甘草大棗湯加味 可能是覺得您虛寒

3、當歸40克、麻黃20克、川軍30克、兒茶20克、葛根20克、乳香30克、甘草20克、沒葯30克、土

不好,不經濟,沒效率。

4、麻黃與葛根為什麼要先煎去沫

麻黃每每先煎,且必言「去沫」,仲師未述其理,古書不見旁證,雖屬小題,竟成千古疑案。由於牽扯到邏輯思維問題,略作分析。考證前人註解,頗具影響者有兩說:一是陶弘景認為「沫令人煩」。二是張錫純指出「沫中含有發表之猛力」。陶氏之說可能屬親歷之談,因為麻黃湯證多是寒邪閉表,均有不同程度的陽氣郁遏因素,而麻黃又性屬辛溫,汗中助熱,在服葯將汗未汗之時,由於郁熱擾及心神,也可能會出現「令人煩」的現象。然而,這里尚存在三個問題:其一,即是邏輯思維問題,用麻黃的方證可謂多矣,不屬表證、不具陽郁病機者,難能生煩,何以治表治里之麻黃皆「去沫,』?其二,「令人煩」是否當責之於「沫」,證據尚嫌不足。其三,今人煎服麻黃諸湯,皆不去沫,也未見每每令人煩者。可見,陶氏之說難以令人信服。張氏之說,則更是於理不通。麻黃湯之所以用麻黃,就是針對寒閉肌表的太陽病機開膜發汗.換言之,正是用的麻黃「發表之猛力」.若果然「沫中含有發表之猛力」的話,豈不正應其治?怎能去之呢?或曰:去之以防麻黃發表太過,那麼,治寒閉尤甚乃至遏陽生熱的大青龍湯,為了峻汗開表,麻黃一舉用至六兩,可謂正需「猛力」,為何也「去上沫」呢?可見,張氏之說也屬臆斷.麻黃先煎去沫問題,應結合《內經》歷史地看待。仲師《傷寒論》「撰用素問九卷」,這說明在理論上《傷寒論》與《內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清陽發滕理,濁陰走五臟」.又說:「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仲師把這種葯物氣味陰陽、清濁升降的理論運用於經方的證治之中,由此推論,麻黃的先煎去沫,首先是麻黃在煎煮過程中出現「沫」,而仲師(或仲師前之醫家)憑直觀認為沫乃屬濁物,必有礙於升發,去之以取麻黃氣之輕清,而有利於發腆理、出上竅。誠如柯韻伯所雲:「去沫者,止取其清陽發膝理之義也。」可謂一語中的。聯系整個《傷寒論》的用葯,也可以證實仲師對《內經》的葯物清濁升降理論十分重視,不唯麻黃的「去沫」問題。在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及葛根琴連湯中,葛根均強調先煎去沫,道理也在於此.葛根在這幾個方中均有解散表邪、升提津液的作用,而發揮這些外散上達的作用正需要葛根的輕清之氣,所以也同樣去除了有礙升發的重濁之沫。再聯系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用「麻沸湯漬之」,就能進一步說明仲師是極善於運用葯物的清濁升降理論指導處方用葯的。大黃黃連瀉心湯所「瀉」的是「氣痞」,「氣痞」就是無形之氣熱11聚心下所致,邪結當「瀉」,無形之邪又不當「瀉、邪結當治用大黃黃連,無形之熱又不當徑用大黃黃連。於是仲師活用氣味厚薄升降出人的理論,從而採取這種不煎而漬的特殊辦法,一方面取大黃黃連輕清之氣,以上行瀉心消痞;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大黃黃連之厚味致寒中傷正之弊,可謂用葯之巧,與麻黃葛根「去沫」異曲同工。除《金Ui》的厚朴麻黃湯方後注未提及先煎去沫外(恐屬遺漏),其他用麻黃、葛根者,無一例外,足見仲師對此問題的重視.那麼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應該承認並搞清《傷寒論》麻黃、葛根去沫的客觀存在及其涵義。至於麻黃、葛根之「沫」,是否屬於濁物?是否有礙於升清?當結合現代葯理進一步探討。就目前的麻黃、葛根用葯經驗來看,對去沫與否,不必斤斤計較、泥古不化。

5、麻黃與葛根為什麼要先煎去沫

麻黃每每先煎,且必言「去沫」,仲師未述其理,古書不見旁證,雖屬小題,竟成千古疑案。由於牽扯到邏輯思維問題,略作分析。考證前人註解,頗具影響者有兩說:一是陶弘景認為「沫令人煩」。二是張錫純指出「沫中含有發表之猛力」。陶氏之說可能屬親歷之談,因為麻黃湯證多是寒邪閉表,均有不同程度的陽氣郁遏因素,而麻黃又性屬辛溫,汗中助熱,在服葯將汗未汗之時,由於郁熱擾及心神,也可能會出現「令人煩」的現象。然而,這里尚存在三個問題:其一,即是邏輯思維問題,用麻黃的方證可謂多矣,不屬表證、不具陽郁病機者,難能生煩,何以治表治里之麻黃皆「去沫,』?其二,「令人煩」是否當責之於「沫」,證據尚嫌不足。其三,今人煎服麻黃諸湯,皆不去沫,也未見每每令人煩者。可見,陶氏之說難以令人信服。張氏之說,則更是於理不通。麻黃湯之所以用麻黃,就是針對寒閉肌表的太陽病機開膜發汗.換言之,正是用的麻黃「發表之猛力」.若果然「沫中含有發表之猛力」的話,豈不正應其治?怎能去之呢?或曰:去之以防麻黃發表太過,那麼,治寒閉尤甚乃至遏陽生熱的大青龍湯,為了峻汗開表,麻黃一舉用至六兩,可謂正需「猛力」,為何也「去上沫」呢?可見,張氏之說也屬臆斷.麻黃先煎去沫問題,應結合《內經》歷史地看待。仲師《傷寒論》「撰用素問九卷」,這說明在理論上《傷寒論》與《內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清陽發滕理,濁陰走五臟」.又說:「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仲師把這種葯物氣味陰陽、清濁升降的理論運用於經方的證治之中,由此推論,麻黃的先煎去沫,首先是麻黃在煎煮過程中出現「沫」,而仲師(或仲師前之醫家)憑直觀認為沫乃屬濁物,必有礙於升發,去之以取麻黃氣之輕清,而有利於發腆理、出上竅。誠如柯韻伯所雲:「去沫者,止取其清陽發膝理之義也。」可謂一語中的。聯系整個《傷寒論》的用葯,也可以證實仲師對《內經》的葯物清濁升降理論十分重視,不唯麻黃的「去沫」問題。在桂枝加葛根湯、葛根湯及葛根琴連湯中,葛根均強調先煎去沫,道理也在於此.葛根在這幾個方中均有解散表邪、升提津液的作用,而發揮這些外散上達的作用正需要葛根的輕清之氣,所以也同樣去除了有礙升發的重濁之沫。再聯系大黃黃連瀉心湯的用「麻沸湯漬之」,就能進一步說明仲師是極善於運用葯物的清濁升降理論指導處方用葯的。大黃黃連瀉心湯所「瀉」的是「氣痞」,「氣痞」就是無形之氣熱11聚心下所致,邪結當「瀉」,無形之邪又不當「瀉、邪結當治用大黃黃連,無形之熱又不當徑用大黃黃連。於是仲師活用氣味厚薄升降出人的理論,從而採取這種不煎而漬的特殊辦法,一方面取大黃黃連輕清之氣,以上行瀉心消痞;另一方面又可避免大黃黃連之厚味致寒中傷正之弊,可謂用葯之巧,與麻黃葛根「去沫」異曲同工。除《金Ui》的厚朴麻黃湯方後注未提及先煎去沫外(恐屬遺漏),其他用麻黃、葛根者,無一例外,足見仲師對此問題的重視.那麼我們今天應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首先,應該承認並搞清《傷寒論》麻黃、葛根去沫的客觀存在及其涵義。至於麻黃、葛根之「沫」,是否屬於濁物?是否有礙於升清?當結合現代葯理進一步探討。就目前的麻黃、葛根用葯經驗來看,對去沫與否,不必斤斤計較、泥古不化。

6、老麻黃6柴葛根24內蒙枯芩12黑皮白芍12大棗24生甘草12這是什麼方子求解?

傷寒論葛根湯的加減運用。發汗解毒,緩急止痛,治療風寒感冒表實,頭疼,項背強痛,無汗。

7、葛根30g 麻黃6g桂枝 12g白芍 8g灸甘草 10生薑 7切大棗12枚治療什麼病症

葛根湯的成分, 治太陽病,項背幾幾,無汗惡風。重用葛根,後背緊的厲害

8、請問桂枝,白芍,葛根,山麻黃,通草,生薑,大棗的功效與副毒作用

湯頭應是『麻黃桂枝湯』,治傷寒的。(通草是否甘草的錯寫?)
處方是:回麻黃,桂枝,葛根,白芍答,甘草,生薑,大棗。
桂枝湯方劑是主治:外感風寒,汗出惡風,頭痛發熱,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雜病、病後、妊娠、產後等見時發熱,自汗出,微惡風,屬營衛不和者。現用於感冒、流行性感冒見上述症狀者。
功效:解肌發表,調和營衛,實表散邪,滋陰和陽。

若是醫院大夫所開處方,是不用擔心『副毒作用』的;反之就要問過醫生較好。

9、生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茯苓、白術、荊芥、石菖蒲、蟬兌、木賊草

前七個葯的組成是葛根湯 這是寒邪閉表 桂枝 甘草 大棗 白術是苓桂術甘內湯 說明有濕氣 後面加容的還有些發表葯 說明表邪比較厲害 加蟬兌應該是兼有咽喉熱像 以方測症看 應該是寒邪閉表 並且夾濕且又化熱的傾向 可能是治感冒發燒 也有可能是皮膚病 開這個方子的醫生應該水平不錯的

10、川芎,防風,茯苓,獨活,前胡,甘草,麻黃,杏仁,葛根,黃柏,荊芥,羌活,柴胡有什麼作用

這是處方嗎?如果是處方它是治療風寒感冒所致頭痛、咳嗽、無汗四肢痛、肺熱乾咳或有痰

與風濕麻黃葛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