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血清類風濕因子

血清類風濕因子

發布時間:2020-03-05 08:22:51

1、什麼叫做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

抗溶血性鏈球菌抗體試驗(ASO):滴度超過500單位為增高,特別提示近期曾有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風濕熱患者約有80%ASO增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也可見滴度增高。
血沉(ESR):血沉增快提示有風濕活動存在。部分患者病情緩解可降至正常。它的正常值:兒童0-10mm/H;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成年患者陽性率高達70% -80%,兒童病人陽性率為30%左右。類風濕因子檢查對類風濕病不是惟一的診斷依據,因正常人中約1%~5%可見類風濕因子陽性。其他疾病也可出現類風濕因子陽性。相反,類風濕因子陰性也不能排除類風濕關節炎,需要結合臨床全面考慮。

2、血沉、類風濕因子、抗鏈「O」到底是什麼東西、有什麼意義?

我們體內有一種蛋白質,被叫做球蛋白。我們已經知道的抗體,就是球蛋白,被稱為免疫球蛋白(Ig)。人體內的抗體,分為五種:IgG、IgM、IgA、IgD、IgE。現在我們知道,類風濕因子是以變性的IgG為抗原而產生的自身抗體,也就是說,對應類風濕因子的自身抗原是變性的IgG分子。類風濕因子並不是類風濕患者體內所特有的,但是此問題最早是通過對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中發現的,因此被叫做類風濕因子。類風濕因子可以分為自然發生的和RA特異性的兩種。自然發生的類風濕因子,只有IgM一個類型,而且血清滴度比較低,常常可以出現在健康的老年人體內。而RA特異性類風濕因子,血清滴度高,除了主要的IgM型外,還有IgG、IgA型。因為IgM型被認為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在類風濕因子陽性的類風濕關節炎病人中約佔80%。同時,由於IgM型類風濕因子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有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我們在臨床中,可以遇到檢查類風濕因子的同時,還檢查具體的免疫球蛋白項目,就是為了進一步了解患者體內的類風濕因子分子類型。也有資料方面,用IgM-RF、IgG-RF、IgA-RF這樣的說法,就是具體到了類風濕因子的分子類型,經過大量研究,普遍認為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關節炎中參與致病過程:①IgM型類風濕因子,可在類風濕關節炎有臨床表現前幾年就存在於病人血清中;而且血清中含有高滴度類風濕因子的非類風濕關節炎的「正常人」,具有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高度危險性;②血清中含有高滴度的類風濕因子的病人,較血清類風濕因子陰性的病人預後差;③IgG型和IgM型類風濕因子的存在與關節外的損害,如類風濕血管炎和類風濕結節相關。因此,類風濕因子在類風濕的診斷、預後評估、治療評測中,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盡管類風濕因子是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重要血清學標准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標准。5%的正常老年人RF可陽性,隨年齡的增高,陽性率可增高,年齡超過75歲的老年人,RF假陽性率為2-25%不等。而且在許多其他疾病中出現,如自身免疫性疾病:乾燥綜合征、SLE、 PSS、PM/DM等;感染性疾病:細菌性心內膜炎、結核、麻風、傳染性肝炎、血吸蟲病等;非感染性疾病: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肝硬化、慢活肝、結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都可以檢測到類風濕因子。 持續高滴度的RF,常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疾病活動,且骨破壞發生率高。有學者指出,健康成年人高滴度IgM-RF 是發生類風濕關節炎的危險因子。類風濕因子的表示,定性檢查用陰性、陽性區別,陽性是異常情況。更多的是定量檢查,使用滴度表示,滴度越高、抗體水平越高。在類風濕的治療中,患者可以達到類風濕因子滴度降低、甚至轉陰的結果,但是如果類風濕出現反復,類風濕因子仍然可以重新出現。在類風濕患者中間,也存在不少病例,怎麼治療類風濕因子都存在,但是身體症狀、其它檢查項目都比較正常,有的情況還是高滴度的情況。我認為應該這樣看:這樣的患者,至少應該是「高危正常人」中的「高危」,在平常需要注意自我保護,遠離會引起復發的因素,預防類風濕的復發。類風濕因子是一個免疫學指標,雖然可以作為一個療效評價指標,評價治療的效果,但是不會像血沉、C反應蛋白那樣,隨著炎症情況而變化明顯,因此不作為監控疾病活動的指標,也不需要經常檢查。抗鏈球菌溶血素「O」,我們簡稱抗O或ASO。正常參考值:成人

3、檢查血清結果類風濕因子是7.8請問正常嗎

,類風濕因子是檢查類風濕疾病的一種檢查,查血的檢查.風濕類風濕指標一般是指抗O,C反應蛋白,血沉,類風濕因子

4、什麼是類風濕因子

類風濕因子是一種抗人或動物IgG分子Fc片段抗原決定簇的抗體,是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

5、什麼是類風濕因子?有沒有什麼好的方法

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

參考值
正常人1:20稀釋血清為陰性。

結果判斷
膠乳凝集試驗正常人多為陰性反應,如3分鍾內出現顯凝集者為陽性。陽性反應的標本應將血清進行倍比稀釋測定滴度。ELISA法可根據顯色程度,與陽性和陰性對照參比,作出陽性或陰性的判斷。

6、類風濕因子的測定

類風濕因子(RF)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病人血清中發現,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它是一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屬IgM型。可與IgGFc段結合。RA病人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細胞克隆,在變性IgG(或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測定IgG、IgA、IgM類RF通常用ELISA間接法,即用熱凝集兔IgG包被反應板微孔,加入檢樣後,再分別加抗人IgG、IgA、IgM酶標記抗體,使反應後再與底物呈色。為防止各Ig類別RF相互干擾,酶標記抗體使用標記的抗體F(ab)2片段。 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這種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此稱膠乳凝集試驗。
在用熱凝集變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應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測血清,如有RF存在,則相互結合,隨後再加入酶標記熱凝集變性的IgG與之反應,在加入底物後即可顯色。根據顯色程度可判斷有無RF存在及其水平,此為雙抗原夾心ELISA法。 1、56℃30分鍾滅活,(滅活C1q以阻止假陽性凝集)。將待測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緩沖鹽水作1:20稀釋(生理鹽水1ml中加血清0.05ml)。
2、取此稀釋血清1滴(約0.05ml),加於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內,加乳膠RF試劑1滴,立即搖動反應板3分鍾,使其充分混勻後,於直射光下觀察。每次試驗均設陽性與陰性對照。 膠乳凝集試驗正常人多為陰性反應,如3分鍾內出現顯凝集者為陽性。陽性反應的標本應將血清進行倍比稀釋測定滴度。ELISA法可根據顯色程度,與陽性和陰性對照參比,作出陽性或陰性的判斷。

7、類風濕三項正常指標是哪些呢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8、血清類風濕因子(33.1):偏高是什麼病

僅供參考

風濕、類風濕治療

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張仲景金貴要略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9、類風濕因子比參考值高出一倍嚴重嗎?

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在0-20之間范圍,超過此范圍顯示類風濕因子正常值偏高。
類風濕因子只能作為衡量類風濕疾病的標准之一,但並不是絕對條件,類風濕因子陽性或類風濕因子高了,有可能患上類風濕關節炎。類風濕患者中大多數有類風濕因子高的情況。
類風濕因子偏高應該盡快到醫院進行詳細的檢查排除類風濕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類風濕,那麼也要開始保養身體,使其恢復成正常值,以免發展為類風濕。類風濕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可分為IgM、IgA、IgG、IgD、IgE五型(註:在臨床內科學中描述為四型,沒有IgD型;但在實驗室診斷學中描述為5型),是類風濕關節炎血清中針對IgG FC片段上抗原表位的一類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患者較多伴有關節外表現,如皮下結節及血管炎等。IgM型RF陽性率為60%-78%。約90%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RF呈陽性。IgA-RF與骨質破壞有關,早期IgA-RF升高常提示病情嚴重,預後不良;IgE-RF升高時,已屬病情晚期。某些自身免疫病,如冷球蛋白血症、進行性全身性硬化症、乾燥綜合征、SLE等患者都有較高的陽性率;一些其他疾病如血管炎、肝病、慢性感染也可出現RF。類風濕因子是由於感染因子(細菌、病毒等)引起體內產生的以變性IgG(一種抗體)為抗原的一種抗體,故又稱抗抗體。常見的類風濕因子有I gM型、IgG型IgA型和IgE型。人體內普遍存在著類風濕因子,並起著一定的生理作用。近年來對IgM型類風濕因子的生物作用已有所了解,這些生物作用包括:1 、調節體內免疫反應;2、激活補體,加快清除微生物感染;3、清除免疫復合物使機體免受循環復合物的損傷。只有類風濕因子的量超過一定的滴度時稱類風濕因子陽性。由於I gM型類風濕因子是類風濕因子的主要類型,而且具有高凝集的特點,易於沉澱,故臨床上主要測定IgM型類風濕因子,測定方法為乳膠凝集法和酶聯免疫吸附法。類風濕因子測定試劑定性地判斷人體血液中的類風濕因子(PF)濃度。類風濕因子陽性除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外,還可見於病毒感染如感冒、腫瘤、慢性感染如肺結核、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以及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類風濕因子(RF)是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病人血清中發現,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主要存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和關節液中,它是一種抗變性IgG的抗體,屬IgM型。可與IgGFc段結合。RA病人和約50%的健康人體內都存在有產生RF的B細胞克隆,在變性IgG(或與抗原結合的IgG)或EB病毒直接作用下,可大量合成RF。健康人產生RF的細胞克隆較少,且單核細胞分泌的可溶性因子可抑制RF的產生,故一般不易測出。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IgD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測定IgG、IgA、IgM類RF通常用ELISA間接法,即用熱凝集兔IgG包被反應板微孔,加入檢樣後,再分別加抗人IgG、IgA、IgM酶標記抗體,使反應後再與底物呈色。為防止各Ig類別RF相互干擾,酶標記抗體使用標記的抗體F(ab)2片段。原理 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這種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此稱膠乳凝集試驗。在用熱凝集變性IgG包被聚苯乙烯反應板的微孔中,加入待測血清,如有RF存在,則相互結合,隨後再加入酶標記熱凝集變性的IgG與之反應,在加入底物後即可顯色。根據顯色程度可判斷有無RF存在及其水平,此為雙抗原夾心ELISA法。膠乳凝集試驗 RF是一種主要發生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體內的抗人變性IgG抗體,可與IgG的Fc段結合。將變性IgG包被於聚苯乙烯膠乳顆粒上,此致敏膠乳在與待測血清中的RF相遇時,即可發生肉眼可見的凝集。操作 1、56℃30分鍾滅活,(滅活C1q以阻止假陽性凝集)。將待測血清用0.1mol/L PH8.2甘氨酸緩沖鹽水作1:20稀釋(生理鹽水1ml中加血清0.05ml)。2、取此稀釋血清1滴(約0.05ml),加於黑色方格玻片的方格內,加乳膠RF試劑1滴,立即搖動反應板3分鍾,使其充分混勻後,於直射光下觀察。每次試驗均設陽性與陰性對照。參考值 正常人1:20稀釋血清為陰性。結果判斷 膠乳凝集試驗正常人多為陰性反應,如3分鍾內出現顯凝集者為陽性。陽性反應的標本應將血清進行倍比稀釋測定滴度。ELISA法可根據顯色程度,與陽性和陰性對照參比,作出陽性或陰性的判斷。臨床意義 RF主要為IgM類自身抗體,但也有IgG類、IgA類和IgE類。各類RF臨床意義有所不同。RF是一種以變性IgG為靶抗原的自身抗體。未經治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其陽性率為80%,且滴定度常在1:160以上。臨床上動態觀察滴定度多少,可作為病變活動及葯物治療後療效的評價。其他風濕性疾病如SLE陽性率為20%—25%;硬皮病與皮肌炎陽性率為10%—24%,滴定度較低。RF有IgG、IgA、IgM、IgD和IgE五類,用凝集試驗法測出的主要是IgM類。多數作者認為,IgM類RF的含量與RA的活動性無密切關系;IgG類RF的含量與RA患者的滑膜炎、血管炎和關節外症狀密切相關。IgA類RF見於RA、硬皮病、Felty綜合征和SLE,是RA臨床活動的一個指標。IgD類RF研究甚少。IgE類RF除RA患者外,也見於Felty綜合征和青年型RA。在RA患者,高效價的RF存在並伴有嚴重的關節功能受限時,常提示預後不良。在非類風濕患者中,RF的陽性率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但這些人以後發生RA者極少。類風濕因子(RF)是抗變性IgG的自身抗體,主要為19S的IgM,也可見7S的IgG及IgA。它能與人或動物的變性IgG結合,而不與正常IgG發生凝集反應。RF主要出現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70%~90%的血清中和約60%的滑漠液中可檢出IgG類RF,這很可能是自身IgG變性所引起的一種自身免疫應答的表現。IgG是感染等原因誘導的免疫應答中的主幹抗體,這些抗體與相應抗原結合時會發生變性;此外,在炎症等病理條件下滑漠或其他部位可能產生不正常的IgG;這些變性IgG就構成自身抗原,刺激免疫系統產生各種抗IgG抗體。滑膜液中的IgG類RF與變性IgG結合而形成中等大小的免疫復合物,比血清中的IgM類RF更具有致病意義,因為這一類免疫復合物易於沉積在關節滑膜等部位,可激活補體,形成慢性漸進性免疫炎症性損傷。RF的檢測最初是用致敏綿羊紅細胞凝集試驗(Rose-Waaler法)進行檢測,目前最常採用IgG吸附的膠乳顆粒凝集試驗;但此法的靈敏度和特異性均不高,而且只能檢出血清中的IgM類RF。IgG類和IgA類RF則需要用RIA或ELISA等方法檢測。RF在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中的檢出率很高,RF陽性支持早期RA的傾向性診斷,如對年輕女性應進行RA和風濕熱間的鑒別;而對非活動期RA的診斷,需參考病史。但RF也象ANA一樣,並不是RA獨有的特異性抗體。在SLE病人均有50%RF陽性,在其他結締組織病如SS、硬皮病、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老年人中均可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

與血清類風濕因子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