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濕病的檢查項目有哪些?
(1)常規檢查:風濕病是侵及全身多系統多臟器的疾病,所以要對患者作全面的檢查,血,尿,便,血沉,CRP,全面生化檢查(肝功能,腎功能,肌酶譜等)。
(2)血清學檢查:①一般性:RF,C3,C4,CH50,CIC,IgG,IgA,IgM,IgE。②特殊性:a.抗核抗體譜對風濕性疾病的診斷與鑒別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一般先做ANA,如滴度>1:40,則應進一步檢查其他項目。b.HLA:雖然HLA與風濕病有密切的相關性,但目前對其了解還不多,常用的,比較有特異性的如HLAB-27對AS陽性率可高達81.8%,對賴特綜合征也可達到40%,在銀屑病僅為10%;DR4/DR1對RA陽性率為49-79%,JRA為7%,但JRA的Dw4為26%,Dw14為47%,DR3在SLE僅為2.7%,在pSS為5.6%。Behcet病僅有3.3%HLAB5為陽性。c.其他:如抗角蛋白抗體(AKA),抗組蛋白抗體(Anti-histoneantibody),抗磷脂抗體,抗核周因子(ANCA)等對一些病有診斷參考價值。
(3)關節液檢查:新鮮的關節液是很重要的,應作常規,培養,血清學及免疫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1)X-線平片:一般常用正,側位,大小關節皆可,四肢,肩,脊柱,骶髂各關節;根據不同疾病及部位,還可有不同的要求,對骨骼受損或增生病變一般顯示清楚,但由於影像重疊,早期細小病變不易看清;對滑膜,關節囊,軟骨,半月板,韌帶則不顯示。
(2)計算機體層顯像(CT):可以在一個橫斷面上准確的顯示不同組織密度的微小差異,是觀察骨關節及軟組織細小病變的較理想的檢查方法。多用於AS的骶髂關節,脊柱;膝關節的軟骨及半月板病變,SLE的腦部改變;早期肺間質性改變等。
(3)磁共振成像(MRI):對骨關節及軟組織病變,具有比X線,CT更高的解析度,對軟組織顯像優於CT。多用於觀察骨,軟骨,半月板,筋膜的診斷;對腦組織,脊髓病也很有幫助。
(4)造影:①關節造影:一般用過濾空氣或有機碘溶液,也可同時使用兩種,稱為雙對比造影。可以顯示關節軟骨,半月板,滑膜和韌帶等結構。對關節內病變的診斷很有幫助,多用於四肢大關節,但現已較少應用。②血管造影:分為動脈造影和靜脈造影,對大動脈炎或血管炎的診斷很有幫助。
(5)關節鏡檢查:可以直接觀察關節內各種組織的病變,特別是對滑膜炎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有很大意義。必要時可以取滑膜活檢和手術治療。
(6)活體組織檢查:對診斷困難的病例,此種檢查,可以協助確診。如皮膚,唇粘膜,腎,肝,關節滑膜,血管,肌肉,骨,軟骨等。有時還要作免疫組化染色。
(7)同位素骨掃描:對鑒別骨瘤(原發或繼發性),骨髓瘤有很大幫助。
(8)超聲波檢查:對關節囊,軟骨,滑膜厚度,積液情況可以判斷。
2、做什麼檢查才知道是不是風濕病
風濕病檢查、往往是做抗o、血沉、c反應蛋白、類風濕因子檢查的看一下情況治療的需要空腹檢查的
3、風濕病是否可以檢查出來?
任何病的診斷都是有依據的,早期風濕病的診斷可能不是很明確
如懷疑自己患了風濕性關節炎,應及時到醫院做如下檢查:
常用的:
1.抽血化驗(1)紅細胞沉降率(ESR),正常值為男0-15mm/h,女0-20 m m/ho
2.抗鏈球菌溶血素「O」試驗(抗"O"ASOT),成年人正常值<500u,兒童<250u.
3.類風濕因子(RFT)正常人均呈陰性。
必要時有條件還可做:(1) C反映蛋白(CRP),正常值<5mg/mle (2)抗核抗體(ANA)正常值,滴度<1:20。
必要時有條件還可做:X光拍片和關節穿刺抽液化驗檢查。以上檢查在臨床工作中只能作為一種參考。不能做診斷的主要依據,檢查結果與臨床表現相結合,故很多病人臨床自覺症狀很明顯,但化驗檢查反映不出來
所以,檢查後一定要找醫生咨詢,結合病情才能有明確診斷。
4、如何查詢自己有沒有風濕
臨床表現
1.疼痛
關節疼痛是風濕病最常見的症狀,全身關節都有可能發生疼痛,但是肢體和軀幹部位的疼痛和可能引起內臟和神經系統的病變。
2.肌肉疼痛
肌肉也會出現疼痛症狀,而且還可能出現肌無力、肌酶升高、肌源性損害等,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皮肌炎等。
3.不規律性發熱
風濕出現之前會出現不規則的發熱現象,不會出現寒戰現象,用抗生素治療無效,同時還會出現血沉快,如系統性紅斑狼瘡、急性嗜中性發熱性皮病、成人still病、脂膜炎等均可以發熱為首發症狀。
4.皮膚黏膜症狀
皮肌炎、乾燥綜合征、貝赫切特綜合征、脂膜炎等會出現皮疹、口腔潰瘍、皮膚潰瘍、網狀青紫、眼部症狀等。
5.雷諾征
指端會遇冷或情緒變化時會發白,然後轉變成紫色,最後轉變成紅色並伴有麻木、疼痛和嚴重的皮膚潰瘍,可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
6.自身抗體血液指標異常
抗ENA抗體、抗ds-DNA抗體、抗血小板抗體、抗核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等。
5、用什麼方法才能准確檢查風濕病?
風濕病有很多種的,下面是一些常見風濕病的診斷: 一、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標准(1987年美國風濕協會(ARA)診斷標准) 1、晨僵至少1小時,持續至少6周。 2、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炎腫脹持續至少6周。 3、腕關節、掌指關節或近側指間關節腫脹6周或以上。 4、對稱性關節腫脹。 5、手的X線照像應具有典型的類風濕關節改變而且必須包括糜爛和骨質脫鈣。 6、類風濕結節。 7、類風濕因子陽性。 具備上述4項即可確診. 分期: A、早期:絕大多數受累關節有腫痛及活動受限,但X線僅顯示軟組織腫脹。 B、中期:部分受累關節功能活動明顯受限,X線片顯示關節間隙變窄及不同程度腐蝕。 C、晚期:多數受累關節出現各種畸形,纖維強直,活動困難,X線片顯示關節嚴懲破壞、脫位或融合。 二、強直性脊柱炎診斷標准(1984年修訂的紐約標准) 1、下背疼痛持續3個月,活動後減輕,休息後無緩解。 2、腰椎側彎和前後活動受限,擴胸度較正常年齡組及性別減少。 3、雙側II——III級骶髂關節炎。 4、單側II——IV級骶髂關節炎。 確診:單側II——IV級或II——III級骶髂關節炎和至少具備3條臨床資料中的1條。 三、系統性紅斑狼瘡診斷標准(美國風濕協會(ARA)1982年修訂的SLE分類標准) 1、頰部紅斑:遍及頰部或高出皮膚的固定性紅斑,常不累及鼻唇溝部位。 2、盤狀紅斑:隆起的紅斑上覆有角質性鱗屑和毛囊栓塞,舊病灶可有萎縮性斑痕。 3、光過敏:日光照射引起皮膚過敏。 4、口腔潰瘍:口腔或鼻咽部無痛性潰瘍。 5、關節炎:非侵蝕性關節炎,累及2個或2個以上周圍關節,關節腫痛或滲液。 6、漿膜炎:(1)胸膜炎:胸痛、胸膜摩擦音或胸膜滲液。 (2)心包炎:心電圖異常,心包摩擦音或心包滲液。 7、腎臟病變:(1)蛋白尿:大於0.5g/L或>+ + + (2)管型:可為紅細胞、血紅蛋白、顆粒管型或混合性管型。 8、神經系統異常:(1)抽搐:非葯物或代謝紊亂,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所致。 (2)精神病:非葯物或代謝紊亂,如尿毒症、酮症酸中毒或電解質紊亂所致。 9、血液學異常:(1)溶血性貧血伴網織紅細胞增多。 (2)白細胞減少,少於4×109/L。 (3)淋巴細胞少於1.5×109/L。 (4)血小板減少,少於100×109/L(除外葯物影響) 10、免疫學異常:(1)LE細胞陽性。 (2)抗dsDNA抗體陽性。 (3)抗Sm抗體陽性。 (4)梅毒血清實驗假陽性。 11、抗核抗體:棉衣熒光抗核滴度異常,或相當於該法的其他實驗滴度異常,排除了葯物誘導的「狼瘡綜合征」。 上述11項滿足4項或4項以上者可以確診為SLE。 四、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診斷標准(1980年Masi診斷標准) 具有下列1項主要或2項次要標准,可以確診: 1、主要標准:近端硬皮病,手指和掌指關節以上皮膚對稱性增厚、綳緊和硬化。這類變化可累及整個肢體、面部、頸及軀干(胸和腹部)。 2、次要標准:(1)手指硬皮病:上述皮膚改變僅限於手指。 (2)手指的凹陷性斑痕或指墊組織消失:缺血所致的指尖凹陷或指墊(指肚)組織消失。 (3)雙側肺基底纖維化:標准胸片上顯示雙側網狀的線形或線形結節陰影,以肺的基底部分最為明顯;可呈彌散狀斑點或「蜂窩肺」外觀,這些改變不能歸因於原發性肺部病變。 五、乾燥綜合征診斷標准 (1992年歐洲診斷標准) 1、有3個月以上的眼乾澀感,或眼有沙子感,或每日需用3次以上的人工淚液。凡有其中任一者為陽性。 2、有3個月以上的口乾症,或進干食時須用水送下,或有反復出現或持續不退的腮腺腫大。凡有其中任一者為陽性。 3、濾紙試驗< 或=5mm/min或角膜染色指數>或=4為陽性。 4、下唇黏膜活檢的單核細胞浸潤灶>或=1/4mm2為陽性。 5、腮腺造影、腮腺同位素掃描、唾液流率中有任一項陽性者。 6、血清抗SSA,抗SSB抗體陽性。 凡具備上述6項中的至少4項,並除外另一結蹄組織病,如淋巴瘤、愛滋病、結節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則可確診為原發性乾燥綜合征。已有沒,某一肯定結蹄組織病,同時有上述第1或第2,另又有第3、4、5項中的2項陽性,可確診為繼發性乾燥綜合征。 六、皮肌炎和多發性肌炎診斷標准 (1982年Maddin診斷標准) 1、肢帶肌(肩胛帶肌、骨盆帶肌以及四肢近端肌肉)和頸前屈肌呈現對稱性軟弱無力,有時尚伴有吞咽困難或呼吸肌無力。 2、肌肉活檢顯示病變的橫肌紋纖維變性、壞死、被吞噬、再生以及單個核細胞的浸潤等。 3、血清肌酶譜(CK、AST、LDH、ALD等)增高。 4、肌電圖有肌源性損害。 5、皮膚特徵性皮疹,包括上眼瞼紫紅色斑和眶周為中心的水腫性紫紅色斑;掌指關節和指關節伸面的Gottron丘疹;甲根皺襞毛細血管擴張性斑;肘膝關節伸面,上胸「V」字區鱗屑性紅斑皮疹和棉布皮膚異色病樣改變。 判定標准: (1)確診為皮肌炎:符合前3-4項標准以及第5項標准。 (2)確診為多發行肌炎:符合前4項標准,但無第5項標准。 (3)可能為皮肌炎:符合前4項標准中的2項標准以及第5項標准。 (4)可能為多發行肌炎:符合前4項中的3項標准,但無第5項表現。 七、混合性結蹄組織病診斷標准 (1986年Godon Sharp診斷標准) 1、主要標准 (1)、肌炎(重度) (2)、肺部病變: (a)CO彌散功能>70% (b)肺動脈高壓 (c)肺活檢示增殖性血管損傷 (3)、雷諾氏現象。 (4)、手腫脹或手指硬化。 (5)、抗ENA>或=1:10000,抗U1 RNP(+)及抗SM(-)。 2、次要標准: (1)、脫發 (2)、白細胞減少 (3)、貧血 (4)、胸膜炎 (5)、心包炎 (6)、關節炎 (7)、三叉神經病變 (8)、頰部紅斑 (9)、血小板減少 (10)、肌炎(輕度) (11)、有手背腫脹既往史 確定診斷:4項主要標准及抗U1RNP(+)和抗ENA>或=1:4000,除外抗SM抗體(+)。 3、可能診斷: (1)、三項主要標准 (2)、二項主要標准(1-3項標准中的1項或1項以上)和二項次要標准及抗 U1RNP(+)和抗ENA>或 =1:10000 4、可疑診斷: (1)、三項主要標准 (2)、二項主要標准及抗 U1RNP(+)和抗ENA>或=1:10000 (3)、一項主要標准和三項次要標准及抗 U1RNP(+)和抗ENA>或=1:10000 八、重疊綜合征診斷標准 同時或先後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結蹄組織病,並均可滿足各自診斷條件者。可有SLE與PSS重疊;PSS與PM或DM重疊;SLE與PM重疊;SLE與RA重疊;SLE與結節性多動脈炎重疊等。亦可出現以上六種結蹄組織病與其近緣疾病之間的重疊,如與白塞病、乾燥綜合征、結節性脂膜炎或韋格內肉芽腫病之間的重疊,還可與橋本甲狀腺炎、溶血性貧血等自身免疫疾病之間的重疊。有時可出現上述疾病之間的移行或轉化。 九、指導風濕熱診斷的Jons標准 1、主要表現: (1)、心臟炎 (2)、多關節炎 (3)、舞蹈症 (4)、環行紅斑 (5)、皮下節結 2、次要表現: (1)、已經有風濕熱或現患風濕性心臟病 (2)、關節痛 (3)、發熱 (4)、ESR加速或C發應蛋白陽性或白細胞數增多 (5)、P-R間期延長 凡臨床上有以上2項或1項主要表現加2項次要表現,並有近期鏈球菌感染證據,如ASO增高或咽試子培養陽 性者,可確立風濕熱診斷。 十、幼年類風濕關節炎診斷標准(美國風濕協會1989年修訂的診斷標准) 1、發病年齡在16歲以下。 2、一個或幾個關節炎症,表現為關節腫脹或積液,以及具備以下兩種以上體征如關節活動受限、關節活 動時疼痛或觸痛及關節局部發熱。 3、病程在6周以上 4、根據起病最初6個月的臨床表現確定臨床類型。 (1)多關節型:受累關節5個或5個以上。 (2)少關節 型:受累關節4個或4個以下。 (3)全身型:間歇發熱,類風濕皮疹、關節炎、肝脾腫大及淋巴結腫大。 5、除外其他類型關節炎。 如果只有典型發熱和皮疹而不伴隨關節炎者,應考慮可能為全身型JRA。如果合並關節炎,可確定為全身型JRA。 十一、脊柱關節病診斷標准(1991年Amor診斷標准) 項目 記分 1、夜間腰痛或背痛,或腰或背區晨僵 1 2、不對稱性少關節炎 2 3、臀區痛——如左右交替痛 1或2 4、手指或足趾臘腸樣 2 5、足跟痛或其他明確附著點炎痛 2 6、葡萄膜炎 2 7、非淋菌性尿道炎或子宮頸炎,關節炎起病1月前發生 1 8、急性腹瀉伴有關節炎,或關節炎起病1月前發生腹瀉 1 9、現有或既往史有銀屑病或龜頭炎或炎性腸病(潰瘍性結腸炎、節段性小腸炎) 1 10、骶髂關節炎(雙側>2級,單側》3級,遺傳背景) 3 11、HLA-B27(+)和/或家族史有強直性脊柱炎、REITER綜合征、葡萄膜炎、銀屑病或慢性腸病 3 12、用非甾體抗炎葯後症狀明顯改善或停葯後症狀復發。 1 註:以上12項積分至少達6分者可考慮為脊柱關節病 十二、白塞綜合征診斷標准(日本1987年修訂的診斷標准) 1、主要症狀: (1)、反復口腔潰瘍 (2)、皮膚病變:結節紅斑、皮下栓塞性靜脈炎、毛囊炎樣皮疹、痤瘡樣皮疹 (3)、眼病變:虹膜睫狀體炎、視網膜炎 (4)、外陰潰瘍 2、次要症狀 (1)、無畸形關節炎 (2)、附睾炎 (3)、回盲部潰瘍為主的消化系統病變 (4)、血管病變 (5)、中度以上的中樞神經病變 3、診斷標准 (1)、完全型:病程中有4個主要症狀出現。 (2)、不完全型:(a)病程中有3個主要伴2個次要症狀;(b)病程中有典型眼病變及另1個主要症狀或2個次要症狀。 (3)、可疑者:有主要症狀出現,但尚不夠診斷標准,或是反復出現次要症狀並有惡化傾向。 4、特殊類型:腸白塞病、血管白塞病、神經白塞病。 有助於診斷的方法 (1)、皮膚針刺反應 (2)、炎症反應跡象:血沉上升,血清CRP陽性,外周血白細胞增多。 (3)、HLA-B15(B5)陽性。 十三、痛風診斷標准(Holmes1985) 1、在滑囊積液的白細胞內有尿酸鹽結晶。 2、痛風結節針吸或活檢中有尿酸鹽結晶。 3、未查出有特殊的尿酸鹽結晶,但有高尿酸血症,典型的急性關節炎發作和無症狀間歇期,及對秋水仙鹼治療有特效者。 具備上述3條中任何1項者可確診。 (來自http://hi.baidu.com/beebase/blog/item/0b857ddb9566a664d0164e88.html)
6、查類風濕哪三項
風濕三項(抗o、類風濕因子、C反應蛋白)
抗o的臨床意義:
增高:風濕熱病、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急性腎小球腎炎、亞急性心內膜炎等疾病。用於檢測風濕病是否在活動期的試驗,期間60%~80%可增高;抗「O」增高只能說患者近期曾感染溶血性鏈球菌,但不一定會患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和風濕性心臟病,需要同時檢測抗鏈球菌的菌體抗原並結合臨床表現等;
類風濕因子(RF)的臨床意義:
對類風濕性關節炎(RA)患者的診斷及預後判斷具有一定臨床意義,RA患者RF陽性率為52%~92%,一般RF陽性者療效差,並伴有其他並發症,如周圍神經炎及動脈炎等;RF陰性者病情較輕,並發症較少,療效較好。RF陰轉或含量降低,可作為評價葯物療效及病情緩解的一個指標;
C-反應蛋白(CRP)的臨床意義:
CR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各種急性炎症、組織損傷、心肌梗塞、手術創傷、放射性損傷等疾病發作後數小時迅速升高,並有成倍增長之勢,其升高幅度與感染的程度呈正相關;
7、查類風濕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8、風濕病的檢查大概需要多少錢
你好,如果是確實可疑風濕病,要做全面的檢查的話,一般的費用要3-6百元左右,但是也要看檢查的項目,檢查費用醫院有標准收費的,做普通檢查費用不會太高,免疫方面的檢查項目比較貴。
9、怎樣才能查出來是不是得了風濕
僅供參考
風濕、類風濕治療痹症是中醫內科學中常見的病症之一,是以關節疼痛為主的一組全身性病變癥候群。其臨床表現相當於現代醫學中的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中醫認為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風寒濕侵及人體,留注關節,阻遏經脈,致使氣血瘀滯,經脈不通,不通則痛。
風濕性關節炎,發病急,侵及大關節,反復發作。多與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有關,發病年齡多為青少年,血清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球菌激酶和抗透明質酸酶均陽性。以多發性、遊走性、大關節紅腫熱痛為特徵,活動期過後,受累關節不遺留病理性損害,如治療失宜,可累及心臟,引起風濕性心臟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起病慢,首侵小關節或脊柱,可造成關節變形,骨質損害,類風濕因子陽性。病情纏綿,病程遷延,反復發作。可伴有消瘦、貧血等全身慢性消耗性症狀。後期因關節變形僵硬,身體消耗,而生活不能自理。
教學視頻指出:
中醫的歷節病,起因都是肝腎兩虛,病在筋骨之間游盪,類似於西醫的痛風、風濕病。臨床上,按照症狀分為三種:
(1)風痹,症狀是又麻又痛:風濕相摶,骨節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甘草附子湯主之。
(2)血痹,症狀是麻而不痛: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症,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3)歷節,症狀是但痛不麻: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葯知母湯主之。針對膝蓋痛。
病歷節,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毒性大,嚴格按照要求製作使用,心臟病患者不能使用。
咨詢中醫師。
10、去醫院做什麼檢查才能判斷是否有風濕病?
可以查一下血沉、血常規、風濕三項、抗核抗體、抗CCP抗體、免疫球蛋白及補體檢查看看有沒有問題,查一下關節超聲檢查看看有沒有滑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