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風濕 >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發布時間:2020-03-06 00:12:06

1、風濕關節炎有什麼方法能治好?

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急性或慢性結締組織炎症,可反 復發作並累及心臟。臨床以關節和肌肉遊走性酸楚、重著、疼痛為 特徵。中醫稱本病為「三痹」,根據感邪不同及臨床主要表現,有 「行痹」、「痛痹」、「著痹」的區別,其病機主要為風寒濕邪三氣雜 至,導致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所致。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引起的關節痛。[配 方] 椿樹枝、柳樹枝、桑樹枝、榆樹煎湯洗澡。
希望能幫到你

2、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是以葯物治療為主,治療原則是早期診斷、早期合理聯合用葯。常用的治療葯物包括以下幾種:1.抗生素,主要是治療鏈球菌感染。因為風濕性關節炎多是在鏈球菌感染之後出現,所以根治鏈球菌感染是治療風濕關節炎不可缺少的措施。首選的抗生素是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以換用其他的抗生素。2.抗炎止痛類葯物,是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常用的葯物,可以解熱、抗炎、止痛,使關節症狀好轉,血沉、C反應蛋白下降,但是不能夠去除風濕的基本病理改變,也不能預防心臟損害及其他合並症。

3、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疾病的局部表現,呈多發性、對稱性關節炎。特徵是病程慢,關節痛和腫脹反復發作,關節畸形逐漸形成。常見的局部表現為關節隱痛和關節僵硬,早晨起床時特別明顯。關節呈梭形腫脹,有壓痛,活動范圍受限。晚期可表現為關節強直和畸形。

一、病因病機中醫學對該病早有精闢的記載,古代醫家所稱的「白虎歷節」、「痛風」、「痹」等都像這類疾病,認為多由風寒濕邪氣乘虛侵入人體,或素有蘊熱,風寒濕郁久化熱,留滯經絡,閉塞不通而成,若日久不愈,肝腎虧損,筋骨失於濡養,以致關節畸形僵硬。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

(1)症狀:以小關節為主,多為多發性關節腫痛或小關節對稱性腫痛(單發者須認真與其他鑒別,關節症狀至少持續6周以上),晨僵。

(2)體征:受累關節腫脹壓痛,活動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強直,部分病例可有皮下結節。

(3)實驗室檢查:類風濕因子陽性,血沉多增快。

(4)X線檢查:重點受累關節具有典型類風濕性關節炎X線表現。

2.診斷對具備臨床症狀及體征的患者,或兼有類風濕因子陽性,或兼有典型X線表現者均可診斷。

三、辨證施治

1.風寒濕邪侵及經絡型

【辨證】關節疼痛、腫脹、晨僵,得溫或活動後症狀減輕。風偏勝者關節多竄痛;寒偏勝者疼痛較劇,遇寒冷加重;濕偏勝者腫脹明顯,酸楚重著。舌體正常或胖大,舌質淡紅或淡白,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或弦滑或弦緊。

【施治】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葯】蠲痹湯加減:黃芪、牛膝、桑寄生各15g,姜黃、茯苓、當歸、赤芍各9g,防風、羌活、甘草各6g,秦艽12g,細辛3g。

【加減】見寒邪較重,疼痛較甚者,可加川烏、草烏以溫經散寒;風邪較重,以關節竄痛為主者,可加荊芥以祛風;見濕邪較重,以關節腫脹,肢體重著為主者,可加薏苡仁、蒼白術以除濕。

2.濕熱阻經,毒邪熾盛型

【辨證】關節腫脹微熱或紅腫灼熱,疼痛較甚,觸之加劇,活動不利,筋脈拘急,得熱痛劇,得冷痛減,身熱,體重乏力,納呆欲嘔。舌紅、苔白乾或黃膩或黃燥,脈滑數或沉數。

【施治】清熱利濕,解毒涼血。

【方葯】四妙散和犀角湯加減:犀角(水牛角15~30g代),梔子、黃芪、黃柏、蒼術各9g,大黃6g,海桐皮、威靈仙、薏苡仁各15g,忍冬藤15~30g。

【加減】若見壯熱煩渴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熱止渴;見大便秘結者加大大黃用量,並加芒硝以瀉火解毒、通便;熱盛傷津者加玄參、生地、沙參以養陰生津;偏上肢者加桑枝、姜黃,偏下肢者加川牛膝以引葯直達病所。

3.痰瘀凝滯,筋脈痹阻型

【辨證】關節疼痛反復發作,僵硬變形,不得屈伸,關節周圍皮色黯滯,疼痛較劇,停著不移,或肢體重著,麻木不仁。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或白膩,脈細澀或沉弦。

【施治】化痰祛瘀,舒筋通絡。

【方葯】二陳湯合活絡效應丹加減:半夏、陳皮、膽南量、白僵蠶、當歸各9g,茯苓12g,丹參15g,制乳香、制沒葯、五靈脂、全蠍各6g,大蜈蚣3條。

【加減】若見氣虛者加生黃芪、黨參;見關節腫脹僵硬、風痰明顯者加天麻、牙皂、白附子。

4.肝腎虧虛,邪氣留戀型

【辨證】痹證日久,關節腫脹畸形,不可屈伸,重著疼痛,肢體活動不便,筋脈拘急,形體消瘦,潮熱盜汗,持續低熱,或畏冷喜暖,遇勞遇冷加重。舌質淡或淡紅,苔薄或薄白而干,脈沉細數或沉細無力。

【施治】補益肝腎,祛風除濕。

【方葯】虎潛丸加減:虎骨(可用狗骨15g代替),杜仲、牛膝各15g,熟地、當歸、秦艽、自芍、鎖陽各9g,雞血藤、伸筋草各30g,姜黃、威靈仙各12g,桃仁、紅花各6g。

【加減】見潮熱盜汗,五心煩熱或持續低熱者加龜版、鱉甲;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者加補骨脂、淫羊藿、骨碎補;見上肢痛甚者加羌活、桑枝,下肢痛甚加重牛膝用量,並加川木瓜以引葯直達病所;疼痛較劇屬寒濕過盛者加川、草烏。

四、輔助治療

1.成葯方

(1)風濕寒痛片(適用於早期類風濕性關節炎穩定期)。

(2)痹苦乃停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寒濕偏重者)。

(3)麝香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風寒偏盛者)。

(4)血痹大易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風邪偏重)。

(5)防風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濕熱偏盛,證見關節疼痛,紅腫,微熱者)。

(6)痹隆清安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偏於濕熱者)。

(7)石楠散(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活動期)。

(8)燥濕化痰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痰濕阻絡者)。

(9)虎骨丸(適用於經絡凝滯,骨節疼痛,筋脈攣急,遇陰寒痛甚者)。

(10)昆明山海棠片(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11)益腎蠲痹丸(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所致關節疼痛、腫大,屈伸不利者)。

(12)活血丹(適用於遍身骨節疼痛)。

2.驗方

(1)螞蟻、何首烏、熟地黃、人參、五味子各30g(適用於慢性類風濕性關節炎)。

(2)制烏頭(先煎)9g,桂枝6g,芍葯12g,穿山龍、地龍、黃芪、青風藤、鑽地風、僵蠶、烏梢蛇各15g,蜂房9g,甘草6g(適用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各期)。

(3)牛蒡子90g,新豆豉(炒)、羌獨活各30g,為末,每服6g,白湯下(適用於歷節腫痛,風熱攻手指,赤腫麻木,甚則攻肩背兩膝,遇暑熱則大便秘)。

(4)血竭、硫黃末各30g,每次溫酒服3g(適用於風痛走注,兩膝熱腫者)。

(5)沒葯15g,虎脛骨(酥炙為末)90g。每服6g,溫酒調下(適用於骨節疼痛,晝夜不止)。

3.針灸療方主穴取大椎、身柱、至陽、筋縮、肝俞、腎俞、委中、太溪。上肢病變加天宗,下肢病變加秩邊。配穴,上肢病變加肩髃、曲池、陽溪、陽谷、陽池、八邪,下肢病變加內外膝眼、膝陽關、陽陵泉、足三里、昆侖。寒濕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濕熱兼血瘀型,主穴用先深後淺徐疾瀉法,背部督脈經刺絡拔罐。配穴用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深刺;氣血虧虛兼血瘀型,主穴用輕捻淺刺加足三里補法,背部督脈經刺絡不拔罐。配穴提插捻轉相結合瀉法、淺刺。每3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

4.外治方

(1)生薑250g(取汁),乳香為末、沒葯為末各15g,麝香3g,真牛皮廣膠60g。先將薑汁並廣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葯調勻,待少溫,下麝香成膏。攤貼患處(適用於風寒濕毒型者)。

(2)牛皮膠6g(水溶代膏),芸薹子、安息香、川椒(生用)、生附子各15g。共為細末,入膠中和成膏,備用。攤紙上,隨痛處貼之(適用於風邪走注疼痛,上下不定者)。

(3)生地、馬鞭草各250g,吳茱萸、白面各90g,骨碎補、龜版(酒炙)各120g,鱉甲(酒炙)3個,蒲黃60g。共為細末備用。用米粉、醋調葯末似膏子,火上溫熱,攤於疼處,用紙裹,候冷再烘,於避風處用(適用於一切風濕,走注疼痛)。

五、調護

(1)在急性發作時應卧床休息。

(2)遵醫囑服葯,消炎鎮痛葯應於飯後服用。有潰瘍病、胃腸出血史及其他胃腸病者應慎用消炎鎮痛葯。

(3)在疼痛減輕時,應進行有規律、有計劃的功能鍛煉,保持關節的活動范圍,保持肌力,防止畸形和肌萎縮。

(4)飲食應以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為主,食物應含高蛋白質、大量維生素、鈣和鐵質等。

(5)預防和及時治療各種感染。

(6)對於腫脹的關節,可用輕質夾板或支具固定,以防止關節攣縮畸形,減輕疼痛,促進炎症消退,改善功能。

(7)在關節固定期應積極進行肌肉舒縮鍛煉,並定期拆去固定物,作關節的功能鍛煉。

4、風濕性關節炎是怎麼引起的,有沒什麼好的治療方法

可以用蠟療調理,蠟療的作用是活血、消炎、祛風、除濕。對於疏通人體的經絡,使人體體內的風寒濕邪能夠排除體外,對於頑固性疾病效果最好。蠟療具有非常大的方便性,而且可以隨意地貼敷身體的任何部位,療效比較肯定,見效也很快,主要適用於治療肌肉、韌帶挫傷,以及手術後的粘連瘢痕,還有燒傷、凍傷的後遺症,常見於治療滑膜炎、神經痛,還有肌肉的炎症、胃腸道的炎症,各種類型的關節炎、慢性的胃腸炎、胃潰瘍以及皮膚粗糙、精神萎靡、慢性疲勞症狀,都可以通過蠟療進行調整和治療。

5、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1.敷貼法

(1)生半夏30克,生桅仁60克,生大黃、黃柏各15克,桃仁、紅花各10克,共研細末,用醋調敷患處。適用於熱痹。

(2)生川烏、生草烏、生半夏、生南星各5克,肉桂、樟腦各10克,共研細末,用40%的酒精調敷患處。適用於寒痹。

(3)取大椎、陽陵泉、肩骼、天宗、曲池、腎俞、阿是穴,選用鰲、雄黃(3:5)葯末0.3-0.6克,置普通膏葯中央,貼敷於穴位上,24小時後局部起泡揭去膏葯,用消毒針穿刺,排出分泌物,並清潔局部,換敷青冰散(冰片、青黛、浙貝母、天花粉、赤芍、月石、緞石膏),24小時後再換貼陽春膏(桂心、丁香、乳香、牛膝、血竭、察香),於72小時取下,每日取2-4穴,最多不超過8穴。不愈可進行第2次,一般治療2-3次。適用於本病各證。

2.薄貼法

(1)川草膏:生川烏、生草烏、附片、當歸、丹參、白芥子各30克,生麻黃、乾薑各15克,桂枝、木通各12克,白芍20克,細辛、乳香各10克,三七5克,虎力散4克,蔥白4根,白酒適量,上葯共研細末,將馬錢子散、虎力散摻入葯末中,再將蔥白搗爛均勻和入,以白酒調成稀糊狀;將調好的葯入鍋內炒熱至不灼傷皮膚為度,人寮香0.25克和勻,取適量攤於敷料上,約0.5厘米厚,趁熱敷於患處,以綳帶固定,每劑可重復使用5-7次,重復使用時須按上法加葯,隨炒隨用。適用於寒痹。

(2)香丹膏:麻油240毫升,黃蠟7.5克,松香30克,黃丹30克,銅綠6克,輕粉3克,制乳香、沒葯各9克,先將麻油熬滾加黃蠟化開,次入松香,再下黃丹,加入其他葯研末,攪勻成膏,取適量薄貼患部,外加綳帶固定,每日1次,5-7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3.熱敷法

(1)乾薑60克,干辣椒30克,烏頭20克,木爪25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濕痹。

(2)川烏10克,草烏10克,茅術10克,當歸10克,雞血藤6克,獨活6克,牛膝10克,木瓜12克,川芍12克,鬱金6克,生香附10克,細辛3克,加水3000毫升,煮30-40分鍾,乘熱熏患部,然後將葯汁倒出,用凈毛巾蘸葯汁熱敷患部,每日早、晚各1次,5-10日為1療程。適用於寒痹。

4.推擦法

川烏、烏梢蛇、草烏、烏梅各15克,將上葯浸入500毫升白酒,浸泡1周可使用,浸泡時間長則更好。用時以棉花蘸葯汁,推擦痛處,擦至有熱感為度,每日2-3次。適用寒痹、濕痹。

5.搽葯法

川烏、草烏、松節、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研末,酒浸,搽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6.摩葯法

蓖麻油30毫升,生烏頭30克,乳香5克,上葯共為細末,加豬油調和成膏,烘熱塗患處,以手心摩擦患處。適用於濕痹、寒痹。

7.熏蒸法

荊芥100克,防風100克,蘇葉50克,麻黃40克,羌活100克,獨活100克,秦蕪60克,蒼耳子50克,乾薑100克,伸筋草40克,營蒲根500克,蔥白300克,細辛30克,蒼術100克,川芍80克,白芷40克,加水煮沸15分鍾,其溫度保持在45-55攝氏度之間,熏蒸病變部位,每次30分鍾至1小時,每日蒸2-3次,7日為1療程,以大汗淋漓為度。適用的、寒、濕痹。

8.煙熏法

穿山龍12。克,八骨丹120克,一條根120克,九層塔9。克,獨活12。克,桂枝120克,艾葉90克,澤蘭90克,研為粗末,加樟腦60克拌勻,置於瓶中,取適量裝入熏壺,燒炭取煙,套上大小適當的出煙口,熏烤患部,或在壓痛點附近選擇2-3個穴位熏烤,每次約3-10分鍾,以局部有汗出為佳。適用於濕痹、寒痹

9.洗足法

尋骨風、透骨草、白毛在各30克,獨活15克,乳香、沒葯、血竭各10克,老鶴草、黃篙各20克,水煎濾液,趁熱洗雙足,每日2次。適用於熱痹躁關節紅腫熱痛者。

10.葯浴法

(1)透骨迫風煎:透骨草15克,追地風16克,千年健12克,稀簽草30克,水煎洗患部或葯浴,每日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之關節麻木、腫脹、變形,活動不利者。

(2)龍馬精神方:當歸10克,乳香、沒葯、續斷、川椒、補骨脂、紅花、伸筋草、秦芫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濾凈液,洗患部或全身浴,每日1-2次。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麻木、腫脹,活動受限者。

(3)秦歸湯:秦蕪、當歸、紅花、土鱉蟲、川烏、草烏、路路通、骨碎補、桑枝、桂枝各12克,水煎濾汁,洗浴患部或葯浴全身,每日1次,每次20-30分鍾。適用於風、寒、濕痹,關節腫大變形,活動不利者。

(4)桑枝500克,海桐皮60克,稀簽草100克,海風藤、絡石藤各200克,忍冬藤60克,共研細末,紗布包紮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乘熱洗浴患肢,每日1次,每次約1小時,7-10日為1療程。適用於熱痹。

11.離子導入法

(1)乾薑3克,桂枝、赤芍、當歸各2克,羌活、葛根、川芍、海桐皮、姜黃、乳香各1克,研為末,分裝於約25厘米*15厘米布袋中(每袋約裝9-10克),縫口,置蒸鍋中加熱,至蒸氣透出布袋取出,稍降溫至40攝氏度,熱敷患處,然後加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風、寒、濕痹。

(2)陳醋500毫升,威靈仙30克,將威靈仙浸入陳醋2周,去渣取汁,做直流電導入,每次15-3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寒、濕痹。

6、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如下幾種:1、發病急性期關節劇烈明顯,患者需制動,保證休息和營養,可適當進行理療。2、患者可進行葯物治療,包括非甾體消炎鎮痛葯、慢作用抗類風濕性葯物、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等,綜合使用可提高治療效果。3、非急性期患者建議進行功能訓練,包括肌力鍛煉,一般狀況鍛煉,免負重鍛煉,心肺功能鍛煉等。4、如內科治療無法控制病情,需進行外科介入治療,包括切除滑膜、修補韌帶等。晚期患者的關節功能破壞嚴重,可進行人工關節置換的治療。

7、類風濕性關節炎怎麼治療

類風濕關節炎治療的主要目的在於減輕關節炎症反應,抑制病變發展及不可逆骨質破壞,盡可能保護關節和肌肉的功能,最終達到病情完全緩解或降低疾病活動度的目標。
治療原則包括患者教育、早期治療、聯合用葯、個體化治療方案以及功能鍛煉。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樹立信心和耐心,能夠與醫生配合治療。
2.一般治療
關節腫痛明顯者應強調休息及關節制動,而在關節腫痛緩解後應注意早期開始關節的功能鍛煉僵直。此外,理療、外用葯等輔助治療可快速緩解關節症狀。
3.葯物治療
方案應個體化,葯物治療主要包括非甾類抗炎葯、慢作用抗風濕葯、免疫抑制劑、免疫和生物制劑及植物葯等。
(1)非甾類抗炎葯有抗炎、止痛、解熱作用,是類風濕關節炎治療中最為常用的葯物,適用於活動期等各個時期的患者。常用的葯物包括雙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來昔布等。
(2)抗風濕葯(DMARDs)又被稱為二線葯物或慢作用抗風濕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靜注;柳氮磺吡啶,從小劑量開始,逐漸遞增,以及羥氯喹、來氟米特、環孢素、金諾芬、白芍總苷等。
(3)雲克即鍀[99Tc]亞甲基二磷酸鹽注射液,是一種非激發狀態的同位素,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緩解症狀的起效快,不良反應較小。靜脈用葯,10天為一療程。
(4)糖皮質激素激素不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首選葯物。但在下述四種情況可選用激素:①伴隨類風濕血管炎包括多發性單神經炎、類風濕肺及漿膜炎、虹膜炎等。②過渡治療在重症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緩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應首先減少或緩慢停用激素。③經正規慢作用抗風濕葯治療無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劑量激素。④局部應用如關節腔內注射可有效緩解關節的炎症。總原則為短期小劑量(10mg/d以下)應用。
(5)生物制劑目前在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上,已經有幾種生物制劑被批准上市,並且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尤其在難治性類風濕關節炎的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幾種生物制劑在類風濕關節炎中的應用:①Infliximab(英夫利昔單抗)也稱TNF-α嵌合性單克隆抗體,臨床試驗已證明對甲氨蝶呤等治療無效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滿意療效。近年來強調早期應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靜點,3mg/kg,分別於0,2,6周注射一次,以後每8周靜注一次,通常使用3~6次為1個療程。需與MTX聯合應用,抑制抗抗體的產生。②Etanercept(依那西普)或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及人重組TNF受體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和AS療效肯定,耐受性好。目前國內有恩利及益塞普兩種商品劑型。③adalimumab(阿達木單抗)是針對TNF-的全人源化的單克隆抗體,推薦的治療劑量為40mg,每2周1次,皮下注射。④Tocilizumab(妥珠單抗),IL-6受體拮抗劑,主要用於中重度RA,對TNF-α拮抗劑反應欠佳的患者可能有效。推薦的用法是4~10mg/kg,靜脈輸注,每4周給葯1次。⑤抗CD20單抗Rituximab(利妥昔單抗)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Rituximab也可與環磷醯胺或甲氨蝶呤聯合用葯。
(6)植物葯目前,已有多種用於類風濕關節炎的植物葯,如雷公藤、白芍總甙、青藤鹼等。部分葯物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作用機制需進一步研究。
4.免疫凈化
類風濕關節炎患者血中常有高滴度自身抗體、大量循環免疫復合物,高免疫球蛋白等,因此,除葯物治療外,可選用免疫凈化療法,可快速去除血漿中的免疫復合物和過高的免疫球蛋白、自身抗體等。如免疫活性淋巴細胞過多,還可採用單個核細胞清除療法,從而改善T,B細胞及巨噬細胞和自然殺傷細胞功能,降低血液黏滯度,以達到改善症狀的目的,同時提高葯物治療的療效。目前常用的免疫凈化療法包括血漿置換、免疫吸附和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去除術。被置換的病理性成分可以是淋巴細胞、粒細胞、免疫球蛋白或血漿等。應用此方法時需配合葯物治療。
5.功能鍛煉
必須強調,功能鍛煉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關節功能得以恢復及維持的重要方法。一般說來,在關節腫痛明顯的急性期,應適當限制關節活動。但是,一旦腫痛改善,應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前提下進行功能活動。對無明顯關節腫痛,但伴有可逆性關節活動受限者,應鼓勵其進行正規的功能鍛煉。在有條件的醫院,應在風濕病專科及康復專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
6.外科治療
經內科治療不能控制及嚴重關節功能障礙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外科手術是有效的治療手段。外科治療的范圍從腕管綜合征的松解術、肌腱撕裂後修補術至滑膜切除及關節置換術。

8、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到底是什麼,太痛苦了?

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受到損傷,一般認為是免疫力除了問題,治不斷根的,不過好的醫院有比較好的緩解的葯,可以緩解病情,另外就是注意生活環境,不要生活在潮濕的環境,不要受涼。

9、治療風濕關節炎有什麼最有效的方法

你好,治療風濕,西醫稱之為(痛風)中醫稱為風濕、類風濕屬「痹症」范疇:風、寒、濕三種邪氣混雜侵入人體引發痹症,其臨床表現為:慢性,進行性,對稱性關節疼痛,晨僵,早期具遊走性,關節軟組織呈菱形腫脹,漸至關節僵硬、畸形、強直、功能障礙,血液檢測可見紅血球血蛋白的降低,類風濕因子呈陽性,血沉加快,一般認為(西醫認為)是感染源引起的自身免疫反應導致以滑膜炎為基礎的關節病變;中醫認為此病是由於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熱外邪侵襲導致氣血痹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滋養所致。膏葯為中葯手工熬制而成,很多患者用了此葯效果非常明顯,抓緊治療沒有問題的.如果信任,可以直接聯系我們,祝早日康復
記得採納啊

10、風濕性關節炎有哪些治療方法?

西醫葯治療

〈1〉非甾體類消炎止痛葯,又稱一線葯物。

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3~5g/日,小兒減半,症狀控制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0克,每日3次。本類葯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吲哚類:消炎痛25mg,每日3次,飯後服用,小兒慎用。

丙酸類:布洛芬0.2g,每日3次,萘普生0.25g,每日2次。

苯乙酸類:芬布芬0.3g,每日3次,雙氯滅痛0.25g,每日3次。

〈2〉二線葯物

為改變病情的葯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葯物治療後不能控制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葯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金諾芬:用法:3mg,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安全、方便。但需定期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青黴胺:0.25g/日,每月增加日用量0.125g,直至0.5g/日。如3個月後仍無效,可增加至0.75~1.0g/日,維持量0.125~0.25g/日。副作用有皮疹,蛋白尿,肝損害,骨髓抑制,重症肌無力等。

中醫葯治療

〈1〉衛陽不固,痹邪阻絡:症見發熱、惡風,畏寒,汗出,晨僵明顯,周身關節劇烈疼痛,遇冷則甚,得熱則舒,舌淡苔薄,脈浮緊或沉緊。

服用有關祛寒除濕,和營通絡的葯物。

〈2〉邪郁而壅,濕熱痹阻:症見惡風、發熱,關節紅腫熱痛,得涼痛減,關節活動受限,晨僵,口渴或渴不欲飲,溲黃赤,大便不爽,苔膩或黃膩、舌質偏紅,脈數。

服用有關清熱除濕,宣痹通絡的葯物。

〈3〉痰瘀互結,經脈痹阻:關節腫痛且變形,活動時痛,屈伸受限,痛處不移,肌膚紫黯,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結節,或肢體頑麻,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薄白,脈弦澀。

服用有關活血化瘀,祛痰通絡的葯物。

〈4〉肝腎同病,氣血兩損:形體消瘦,關節變形,肌肉萎縮,骨節痛煩,筋脈拘急,伴腰膝酸軟、眩暈、心悸、氣短、指甲淡白,苔薄、舌淡無華,脈細弱。

服用有關益肝腎,補氣血的葯物。

因本病反復發作,頑固難澡,故除以上治療以外,應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保持情志暢達,避免消極情緒。

與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