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問懷疑風濕病要做哪些化驗項目?
風濕疾病疑似或確診患者來到風濕免疫科就診,往往會接受體格檢查和各種化驗。下面,我們就常見的一些化驗項目,來給大家做一個解釋。1、血尿常規檢查、肝功能檢查:查看是否出現異常指標,幫助確診疾病及監測葯物不良反應。2、紅細胞沉降率(ESR):簡稱血沉,正常參考值:成年男性0-15mm/h,女性0-20mm/h,血沉高,說明疾病還在活動期,越高越嚴重。血沉下降,表現葯物發揮了作用,疾病得到控制。3、C-反應蛋白(CRP):正常值≤10mg/L.CRP高,表示體內存在感染、創傷、炎症,疾病還處於活動期。4、抗鏈球菌溶血素「0」(ASO):正常值小於1:500,陽性則顯示可能患有風濕熱。5、類風濕因子(RF):RF常見於多種風濕疾病和急慢性炎症。因此,不能單憑RF陽性就認為自己是類風濕關節炎。但如果RF滴度高、多次測定陽性,那麼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可能性較高。6、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APF)、抗RA-33/66抗體、抗Sa抗體:常見於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早期患者陽性率高。7、抗核抗體(ANA):陽性常見於許多疾病。同時具有系統性紅斑狼瘡體征的,要高度懷疑是狼瘡。陰性幾乎可以肯定不是狼瘡。8、抗ds-DNA抗體:幾乎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滴度越高,顯示疾病活動度越高。9、抗Sm抗體:幾乎僅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但並非所有狼瘡患者都顯示陽性。10、抗SSA抗體、抗SSB抗體:對診斷乾燥綜合征有較大意義。11、HLA-B27:對診斷強直性脊柱炎有較大意義。常見的影像學檢查包括:1、X線檢查:一般選擇症狀最嚴重的部位。如果局部症狀不典型,醫生會根據已確定的考慮方向,選擇疾病常見的發作部位拍片。如類風濕關節炎,往往選擇雙手和腕關節;強直性脊柱炎往往選擇骶髂關節和髖關節。一般每3個月或半年拍攝一次。2、CT檢查:解析度跟高,有利於疾病的早期發現,對病變情況反映更為全面、具體。3、磁共振成像和B超檢查:可對軟骨、滑膜、關節積液等關節內部病變清楚顯示,用於強直性關節炎和骨性關節炎的檢查。另外,關節腔穿刺和滑液檢查,以及關節鏡和滑膜檢查,在患者關節腔內積液嚴重或是不能確診的患者,考慮進行。因該類檢查對環境、醫療設備條件及醫生技術能力有教高的要求,建議選擇大醫院進行。
2、類風濕診斷標准
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自身抗體及X線表現。診斷要點有:
1.晨僵:晨起時關節及其周圍僵硬感至少持續1小時(病程6周或以上)。
2.多區域關節炎:3個或3個以上區域(指間關節、掌指關節、腕、肘、膝、踝及跖趾關節等)出現關節炎,且同時有軟組織腫脹、積液或疼痛。
3.手關節炎:腕、掌指或近端指間關節炎中,至少有一個關節腫脹及疼痛(6周或以上)。
4.對稱性關節炎:兩側關節同時受累(雙側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跖趾關節受累時,不一定對稱),病程6周或以上。
5.類風濕結節:醫生能觀察到在骨突部位,伸肌表面或關節周圍有皮下結節。
6.類風濕因子陽性:任何檢測方法證明血清類風濕因子含量異常(正常人群中的陽性率小於5%)。
7.X線檢查:早期關節炎X線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關節附近輕度骨質疏鬆;中後期可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關節破壞、關節脫位或融合,並有骨質侵蝕或病變關節有明確的骨質脫鈣。
以上7條能滿足4條並排除其他關節炎,即可診斷為
地址:南京市察哈爾路10號
3、類風濕三項指標在正常范圍值,是類風濕嗎?
具體讓醫生給你看看
4、查類風濕需要體檢哪些項目
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自身抗體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
5、如何讀懂風濕病化驗單
風濕性疾病是一大類常見病,多發病,且多數疾病需經過一系列的化驗檢查才能確診。由於風濕病診斷治療在我國起步較晚,有很多大型醫院都尚未成立風濕病專科。而風濕病的化驗項目發展很快,近幾年發現了多種用於風濕病早期診斷和幫助判斷疾病預後的化驗指標,不僅大多數病人看不懂風濕病化驗單,甚至連其他專業的醫生也不能正確理解這些化驗。風濕病化驗項目中最常見的就是各種自身抗體的檢測。所謂自身抗體是我們自身體內的防禦組織過度反應,對體內的正常組織產生抵抗,也就是自身抗體,用來破壞這些正常組織。自身抗體的檢測對於風濕病的診斷,特別是對於彌漫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至關重要。現在應用於風濕病臨床的自身抗體主要有:類風濕因子、抗角蛋白抗體譜、抗核抗體譜、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磷脂抗體等。一、 類風濕因子(RF)類風濕因子最初在類風濕關節炎(RA)病人的血清中發現,故認為可以用來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目前RF作為RA的篩選試驗有一定的價值,至少75%的RA病人RF是陽性。而且美國風濕病學會(ACR)提出了7條RA診斷標准中, RF陽性為其中之一,符合其中的四條者可診斷為RA。RA患者出現RF,提示病情預後不良,同時也提示該病人不僅可由關節症狀,還可有關節外表現也就是多系統受累的表現。且隨著RA病人關節症狀持續時間的延長,RF的出現率也隨之增高,如:3個月時33%,1年75%,18個月90%。因此,當初次檢測結果為陰性而臨床上仍高度可疑時,重復檢測RF有一定意義。RA也不能完全依靠RF陽性來診斷,也就是說,不是RF陽性且有關節腫痛的就一定是RA,而RF陰性的就一定不是RA。這是因為RF還可以出現於下列一些疾病,乾燥綜合征、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硬化症、急性病毒感染、寄生蟲感染、慢性炎症性疾病、腫瘤、其它高球蛋白血症狀態、慢性肝病,大約5%的老年人也可出現RF陽性。二、抗角蛋白抗體譜 抗角蛋白抗體譜中包括抗角蛋白抗體(AKA)、抗核周因子抗體(APF)、抗CCP抗體等,它們都是用於RA早期診斷的自身抗體,可以輔助RF,提高RA的早期確診率,早期正確治療,改善預後。三、抗核抗體譜抗核抗體(ANA)中的「核」字指的是細胞核及細胞核中的成分。ANA是指抗細胞核內成分的抗體。因為細胞核包含多種成分,所以ANA其實是抗核內多種物質的抗體譜,又稱為抗核抗體譜ANAs。ANAs 陽性的病人要考慮結締組織病的可能性,但應多次或多個實驗室檢查驗證為陽性。此外,正常老年人或其他非結締組織病的病人血清中也可能存在低滴度的ANAs。因此,ANAs的檢測應有滴度的測定和報告。根據細胞核內各種成分的理化特性和分布部位及其臨床意義,將ANAs 分成抗DNA,抗組蛋白,抗非組蛋白,和抗核仁抗體四大類。其中抗非組蛋白抗體也就是我們經常看到、用到的抗ENA 抗體。 對於ANAs陽性的病人除了檢測滴度外,還應分清是哪一類。不同類別的ANAs有不同的臨床意義,具有不同的診斷價值。抗DNA抗體,特別是抗dsDNA抗體是系統性紅斑狼瘡的特異性診斷抗體,而且對於狼瘡腎炎有很強的診斷價值。抗組蛋白抗體陽性的紅斑狼瘡患者多考慮葯物性狼瘡的可能。抗核仁抗體陽性多見於系統性硬化症的患者。抗ENA抗體譜中抗Sm抗體最早發現在一名名叫Smith的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血清中,後發現可以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且特異性很強;抗SSA、SSB抗體是兩種用於乾燥綜合症患者診斷的自身抗體;抗RNP抗體可用於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的診斷;抗Jo-1抗體陽性可以幫助診斷多肌炎/皮肌炎;抗Scl-70抗體可用於系統性硬化症的診斷。四、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ANCA)對血管炎病尤其是韋格納肉芽腫的診斷和活動性判定有幫助。五、抗磷脂抗體 抗磷脂抗體與血小板減少、動靜脈血栓、習慣性自發性流產有關。上述的多種抗體對風濕病的診斷極有價值,但敏感性和特異性有一定范圍,而且檢測的技術也可引起假陽性和假陰性結果,因此風濕病的診斷仍要通過臨床與實驗室自身抗體的結合。
6、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檢查結果是陽性能確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嗎?
ccp和血沉是類風關的敏感指標,但單純的升高不能作數,最新的類風關診斷標准裡面,這兩項單獨算分,但仍是以關節炎為主要的評分,如果你的手指關節持續腫痛達6周以上,並有上述檢查結果,建議你到正規醫院就診,完善你的風濕檢查,必要時行受累腕關節平片及MR,同時評價是否為早期類風濕,可予NSAID和(或)DMARS等治療,經濟許可可使用生物制劑治療。
7、要確診類風濕,除了看類風濕因子還要看什麼
1.實驗室檢查
(1)一般檢查血、尿常規、血沉、C-反應蛋白、生化(肝、腎功能)、免疫球蛋白、蛋白電泳、補體等。
(2)自身抗體RA患者自身抗體的檢出,是RA有別於其他炎性關節炎,如銀屑病關節炎、反應性關節炎和骨關節炎的標志之一。目前臨床常用的自身抗體包括類風濕因子(RF-IgM)、抗環狀瓜氨酸(CCP)抗體、類風濕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以及抗核抗體、抗ENA抗體等。此外,還包括抗RA33抗體、抗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GPI)抗體,抗P68抗體等。
(3)遺傳標記HLA-DR4及HLA-DR1亞型。
2..影像學檢查
(1)X線片關節X線片可見軟組織腫脹、骨質疏鬆及病情進展後的關節面囊性變、侵襲性骨破壞、關節面模糊、關節間隙狹窄、關節融合及脫位。X線分期:①Ⅰ期正常或骨質疏鬆;②Ⅱ期骨質疏鬆,有輕度關節面下骨質侵襲或破壞,關節間隙輕度狹窄;③Ⅲ期關節面下明顯的骨質侵襲和破壞,關節間隙明顯狹窄,關節半脫位畸形;④Ⅳ期上述改變合並有關節纖維性或骨性強直。胸部X線片可見肺間質病變、胸腔積液等。
(2)CT檢查胸部CT可進一步提示肺部病變,尤其高分辨CT對肺間質病變更敏感。
(3)MRI檢查手關節及腕關節的MRI檢查可提示早期的滑膜炎病變,對發現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早期關節破壞很有幫助。
(4)超聲關節超聲是簡易的無創性檢查,對於滑膜炎、關節積液以及關節破壞有鑒別意義。研究認為其與MRI有較好的一致性。
3.特殊檢查
(1)關節穿刺術對於有關節腔積液的關節,關節液的檢查包括:關節液培養、類風濕因子檢測、抗CCP抗體檢測、抗核抗體等,並做偏振光檢測鑒別痛風的尿酸鹽結晶。
(2)關節鏡及關節滑膜活檢對RA的診斷及鑒別診斷很有價值,對於單關節難治性的RA有輔助的治療作用。
薇伈
guke66
8、類風濕抗體化驗結果
中醫怎樣診斷風濕類風濕病?
在我們的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一些患者,他們認為檢查結果陽性就是類風濕病,結果陰性就否認類風濕病其實這樣的認為是大錯特錯。
類風濕的化驗指標只是作為診斷類風濕病的一個參考值,在類風濕病的早期、活動期陽性率較高,最高有的指標達80%,也就是說有20%的指標可呈陰性。再者受服葯影響和在類風濕病的靜止期,其檢查結果可以是陰性。所以在類風濕病的診斷上,我認為輔助檢查結果只是一個輔助參考值,不能只憑檢查結果陽性或陰性來確診類風濕病與否?
診斷類風濕病在中醫學主要是依靠臨床表現:症狀和體征結合脈象,最後參考輔助檢查來確診疾病;有的患者手關節對稱性腫痛、變形、晨僵等類風濕明顯的臨床表現,但它的檢查結果卻是陰性,難道說它就不是類風濕疾病?所以診斷類風濕病,輔助檢查結果陽性更能支持診斷,如遇到檢查結果陰性類風濕疾病的診斷也不能排除。
綜上所述類風濕病的診斷是根據症狀和體征來確診,不能只憑檢查結果來判斷。希望類風濕患者讀到這篇文章,應該根據自己的表現來判斷自己的病情。
9、怎樣看風濕五項化驗單
風濕五項是診斷風濕性疾病的主要檢查項目,也是確診風濕性疾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其實,風濕五項檢查即是自身抗體檢查。 抗核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陽性常見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此外,抗核抗體陽性還可見於其他一些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結節性多動脈炎、韋格內氏肉芽腫、白塞氏病、 乾燥綜合征、多發性肌炎和皮肌炎、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硬皮病以及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等。 抗雙股DNA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可排除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 陽性常見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特異性最強),並與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活動程度以及是否合並狼瘡性腎炎、 狼瘡性血管炎等密切相關。處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期的患者,其陽性率可高達90%以上,有的甚至高達100%。 但隨著病情的緩解,其抗體水平也逐漸下降,難以檢測乃至消失。 此外,陽性還可見於上述各種風濕性疾病。 抗Sm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多見於未患有風濕性疾病的患者。 陽性最常見於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此抗體為全身性系統性紅斑狼瘡的標志性抗體,在急性期陽性率可高達75%以上。 此外,陽性還可見於上述各種風濕性疾病。 抗RNP抗體正常值為陰性,多可排除風濕性疾病。 陽性對混合性結締組織病有診斷意義(尤其是在高滴度的情況下),陽性率可高達95%~100%。 此外,也可見於上述各種風濕性疾病。 類風濕因子正常值為陰性,多可排除類風濕性關節炎(但少數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出現假陰性)。 陽性常見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異性較強)。 此外,其他一些風濕性疾病和慢性肝病患者也有一定的陽性率,尤其是超過60歲的老年人,陽性率可高達15%~50%。 大家必須注意,風濕五項的檢查結果一定要結合病史、臨床表現進行綜合判斷,以免誤診。
10、風濕病常用檢查方法有哪些?
風濕病常見的有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燥綜合征、硬皮病、皮肌炎/多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白塞病等)、系統性血管炎(多發性大動脈炎、結節性動脈炎、韋格氏肉芽腫、顯微鏡下血管炎、巨細胞動脈炎/風濕性多肌痛、過敏性紫癜、川崎病等)、骨與關節(強直性脊柱炎、Reiter綜合征、反應性關節炎、銀屑病關節炎、腸病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等)的病變,病因往往與自身免疫及遺傳有關,臨床表現常有發熱、關節疼痛及腫脹、皮疹、肌肉疼痛、雷諾氏現象等,病情往往比較復雜。因此,在臨床診斷過程中,除了詳細了解病史,做些常規的檢查外,需要通過一些風濕病的專科檢查,如臨床免疫學檢查、骨與關節的影像學檢查、遺傳基因、病理活檢、關節鏡等,才可明確診斷。常用的專科檢查方法:1.臨床免疫學檢查包括抗核抗體譜、抗ds-DNA抗體、抗ENA抗體、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抗血小板抗體、抗心磷脂抗體、類風濕因子、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體、抗線粒體抗體、抗平滑肌抗體、補體、T淋巴細胞亞群等;2.骨與關節的音像學檢查包括關節MRI、血管MRI、關節CT檢查、血管造影、骨掃描等;3.遺傳方面:主要組織相容抗原MCH(HLA)如HLA-B27、HAL-DR4等;4.病理檢查:腎活檢(免疫組織化學)、皮膚狼瘡帶、唇腺活檢、血管活檢、淋巴結活檢等;5.關節鏡檢查;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