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朋友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有什麼重要意義?
(1)提供新的情感寄託。個體進入青年期,隨著與父母情感和家庭依戀的逐漸淡化,於是就把情感能量慢慢轉移到同齡人的交往之中。
可以說,友誼就是青年擺脫家庭依賴後的新的情感寄託。他們力求在知心朋友中,得到同情、理解與支持。特別是當自己在生活、學習、工作和事業中,碰到各種困難、挫折,甚至是嚴重打擊時,更渴望能從真摯、純潔的友誼中得到最大的安撫和慰藉。這種要求總是可以如願以償,所以,身處徨、苦悶和逆境中的青年特別渴望友誼。
(2)促進自我發展。青年友誼一般總是發生在與自己的「理想自我」十分接近的朋友之間。
一方面,青年把理想形象無意中投射到朋友身上,使其成為自己「見賢思齊」的榜樣;另一方面,青年又會以朋友為鏡來對照自己、解剖自己,甚至塑造自己。可以說,青年們往往就是在這種相互激勵、相互影響、相互學習之中而獲得發展與提高的。正如日本心理學家津留宏所指出的:「這樣的朋友關系,相互影響是極大的。恐怕一生中在人格上受朋友影響最大的時期,就是這個時期。」
(3)加深對人類的美好情感。
在人類情感中,只有為數不多的幾種情感如親情、愛情、師生情、友情等,才算得上是純潔的、真摯的,甚至是無私的。
友情即友誼的情感。它完全擺脫了任何的血緣關系或利害關系,是人類美好心靈的體現。一個沐浴在此種友誼感氛圍中的青年,他就總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從而對人世產生積極的嚮往、樂觀的追求;反之,一個失去了友誼的或從未體驗到任何友誼的青年,他就會覺得這個世界是「凄凄慘慘戚戚」的,從而對世人產生冷漠感,甚至滋生悲觀厭世的情緒。
2、心理健康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 的研究意義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存在著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並且還有助於勞動觀點和勞動習慣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其它幾方面素質的水平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對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並達成教育目標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現在社會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多,而他們的理由說去來往往讓人覺得可笑,為了可笑的理由去殺人或者犯罪,是青少年心理未受到健康引導的典型表現。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與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健康心理的黃金時代,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這時奠定基礎,如果有一個好的開始,將來可使孩子們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發展;如果在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衛生,那麼,希望孩子成人後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較困難,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
所以,在孩子人格形成期,如果出現一些不能掌控的問題存在,需要尋求專業的機構幫忙,不要耽誤孩子的人生。
3、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對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意義
①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只有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質,使青少年健康成長,也關繫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
②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建設精神文明的重要內容;
③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這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起到至關重要偉大作用;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青少年成為社會主義事業上建設者和接班人;
⑤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於國家民族的發展壯大。
4、心理健康對青少年的重要性。
所謂的「不良行為」,從心理學角度看,很多的「不良行為」主要與時代沒有關系,而是與生理發育和人格成長有關系,換句話說,是人生在這個階段不可避免或難以避免的一些心理現象和生理行為。所以,應以冷靜、「中性」的態度,淡化在校學生的某些「不良行為」問題,對某些「不良行為」,或疏導,或等待,或觀察,或不加可否。作為學生,「自我」同「本我」要好好協商、談判,一些行為要適可而止,不要越軌。
1、「貪玩」——「本我」。玩是動物包括人的天性,青少年玩起來更會忘記或不顧一切。我們可以看到在山野里有這樣的畫面:一邊是老牛被拴在犁耙上,埋頭地犁地;一邊是小牛犢在犁地老牛的四周,瘋狂地撒歡兒。——這是小牛犢的本能。它不知道或不懂得一旦它長齊了牙齒,就會告別瘋狂地撒歡兒,就要像老牛一樣,被拴在犁具上,埋頭地犁地。從勞動力角度說,13—18歲的人正在向勞動力走來。貪玩也就是這么幾年,一旦工作了,也就沒有這樣的時間和機會。青少年就像小牛犢那樣,不一定意識到這一點,但這是這一年齡段的規律性行為。正好,又和學業碰到一起了。如何通過玩耍調節緊張的學習,以及在玩耍中學習某些方面的知識。而在「玩」的前面加一個「貪」字,這主要是「應試教育」給青少年加的罪名。總之,對於學生來說,玩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正常或正當的需要,注意控制著一個玩耍的「度」。
2、「粗野」——人格發育發展。粗野是動物包括人的本性,是人的潛意識里「本我」的表現。野生動物它們不讀書學習,所以永遠粗野。人因為是高級動物,高級的重要標志之一是讀書學習;於是在「學齡期」就要進學校接受教化,否則,就是粗野的孩子。青少年接受教化,是人格順利成長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青少年的粗野是客觀的;一方面教化需要一個過程,教化的效果在每個青少年身上是不同的。
3、「不聽話」——有些家長來咨詢,問「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難能給家長一個滿意的答案。因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得先弄清楚3個問題?
⑴以什麼或誰為標准判斷「聽話」和「不聽話」?
⑵具體是些什麼話,孩子不聽?
⑶家長要孩子「聽話」,是為了控制孩子還是為了有利於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
「不聽話」的話題,可能是自有人類以來就一直困擾著「親子關系」的一個「情結」。人們一直把「聽話」當作「好孩子」的標准。當「不聽話」的孩子變成了父母,這「不聽話」的父母又要求他自己的孩子要「聽話」。
也許,這是人們做「父母」角色的一個局限性。所以,「孩子不聽話怎麼辦」的課題,至今尚無法做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4、「手淫」——屬於隱私活動,但也不是見不得人的事。「手淫有害」不能成立。「精滿自溢」。手淫——遺精,是自然、安全、合乎情理的緩解、宣洩性沖動的方式,是「青春期」性成熟的一種生理表現,是解除因性壓力而引起心理不安、躁動的一種「自慰」的心理防禦方式。
5、「早戀」——首先這個詞就沒有個科學的定義;然後,現實中主要是指老師和家長,對這個詞的理解普遍偏激。
從「少年期」到「青春期」到「青年期」,青少年性心理的變化有「三步曲」:第一樂章——疏遠異性階段,在課桌的中間有「三八線」,下課了,女的一群唧唧喳喳,男的一簇嬉戲打鬧;第二樂章——接近異性階段,但不限於特定的目標,多是群體的異性交往;第三樂章——迷茫的愛慕異性階段,開始有了自己心目中的「白馬王子」和「白雪公主」偶像。
「戀愛」,按傳統、現代的解釋是指未婚男女雙方互相愛慕的心理活動和行動表現。就婚姻與家庭來說,「戀愛」是重要以至是最重要的「手段」。「早婚」,這詞容易界定:是指未到生理和法定結婚年齡而結婚。可這人與人(這里指異性)的愛慕之情,能用年齡來界定么?誰能說出個具體數字?
當然還有「新潮」的戀愛:正因為在戀愛階段也不排除性愛,所以當代一些「新潮」的人,有把「戀愛」只當作「目的」的。他們把戀愛的時間拖得很長或把戀愛的對象換得較頻。也就是「光戀愛,不結婚」。「新潮」,實際上是在戀愛期間,性愛行為沖破了傳統的道德、一個人的「本我」打敗了「自我」而形成的一種現象。
從心理學角度說,男女在兒童期是不忌性別、兩小無猜;到了少年期,會有一段時間的「異性相斥」,這是一種「錯覺」和「假象」;到了青年期,就回復到「異性相吸」的「真相」上來。在傳統的時代,其「相吸」是隱秘和含蓄的;可到了開放的今天,就變得公開和赤裸,甚至還要「趨眾」、趕時髦,—— 誰身邊沒有個異性朋友傍著,誰就是落伍者。所謂的「早戀」,就是青少年從「假象」走到「真相」初步的「相吸」行為。
從嚴格意義上說,這種「相吸」不能叫「戀愛」,也不能等同於「新潮」;只是一種異性間本能的性吸引的暫時表現,性意識的萌動,盲目、好奇、懵懂、朦朧的「游戲」而已,是在幼稚地對成人進行「模仿」罷了,但對婚姻與家庭,他們還沒有考慮到,甚至這到底是什麼性質的行為,感到迷茫,連自己都不知道,沒有真正戀愛的能力、明確的意向和嚴肅的責任感。
在客觀「認知」的前提下正面輔導,包括宣傳學習性的知識、心理動力「里比多」,進行躲避刺激、意識控制、自然「脫敏」、排遣、升華和開展「轉移」活動等。
其實,如果「早戀」是成立的話,那到了「青春期」,「早戀」比「戀母」或「戀父」情結要好得多。
6、「同性戀」——就總體來說,筆者對現在有的學校出現的「同性戀」現象的看法有三:
一、是兩個同性同學交往親密,不能隨便、輕易扣上「同性戀」的帽子。
二、是有些女生睡在一個被窩里,甚至有肌膚之親,這並不能證明是在搞「同性戀」。
三、是「同性戀」在當今是個有爭議的問題;從發展的眼光看,它不但不是「性心理疾病」,而且因為沒有傷害別人、破壞社會所以也不違紀、違法,只是時下傳統的道德在譴責他們,而對傳統的道德是要有所突破的。
7、抽煙、喝酒——青少年在長身體的時候,也在長心理就是人格的成長;但兩者成長不同步,有的反差較大。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認為自己已長大成人,但心理發育並未跟上。模仿成人抽煙、喝酒就是要顯示「成人氣概」。
人是社會的人,學生也想建立些人際關系,這煙、酒就成了一種社交的紐帶和手段。平常學習緊張,周末要放鬆放鬆,課堂上須「夾著尾巴」,在宿舍里可以放肆一下,同學聚會,多喝了一點酒,來了激情,藉此展示個性、張揚自己。
提起抽煙,這是個一貫性的問題。「嚴禁吸煙」可以作為校紀明文寫上,但不要指望真的能全面杜絕。能保證在課堂上絕對不抽、校內基本不抽(宿舍、廁所除外),老師就算較好地完成這項任務了。
8、沉溺「網吧」—— 「網吧」,是當今電子、信息時代的產物,許多學生迷戀、沉溺到廢寢忘食、耽誤學業的地步,都是事實。
對「網吧」,第一,要堵是堵不住的;第二,要學生不看網上的不利於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內容,這首先要從源頭即廠家、商家那裡堵,禁止製作、推銷這種「軟盤」,但這不是學校的任務或責任;第三,凡事有利有弊,青少年也確實通過「上網」,練就了聰明的腦、靈巧的手,當然也滿足了「本我」貪玩的欲求,回過頭再來較安心地做功課。
不同時代有不同內容或方式的引誘源或叫「甜蜜的陷阱」。電腦的時代,就不可避免會發生電腦問題。成人照樣也入迷上癮。某單位現在實行「無紙化」辦公,據調查,有80%的員工在上班的時候上網。一些成人在網上進行「QQ」交友,有個男人最後實地約會時,發現對方就是自己的老婆。所以不要一味指責青少年。「上網」這一引誘源,並不是「洪水猛獸」,也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因此,筆者認為,所謂的幾大「不良行為」,主要是在「應試教育」下,家長、老師對青少年的過激或偏激看法。
對「青春期」,無論是「美喻」還是「問題」,都是生理、心理發展的不可逾越的階段,是規律性的東西,是正常現象;問題在於同學個人如何自我調適和老師、家長如何積極引導。
5、青少年對國家的意義
1、青年最富有朝氣、最富有夢想,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
2、青年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靈魂,創業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徑。青年學生富有想像力和創造力,是創新創業的有生力量。
3、少年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這就是《少年中國說》中所說的: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新陳代謝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規律,未來總是由今天的少年兒童開創的。每個人都是從孩子長大的。實現我們的夢想,靠我們這一代,更靠下一代。
(5)青少年保健的意義擴展資料:
「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現在高校學生大多是「九五後」,再過兩年,新世紀出生的青少年也將走進高校校園。他們朝氣蓬勃、好學上進、視野寬廣、開放自信,是可愛、可信、可為的一代。對當代高校學生,黨和人民充分信任、寄予厚望。
中國的未來屬於青年,中華民族的未來也屬於青年。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狀態、綜合素質,是一個國家發展活力的重要體現,也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
6、開展性健康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1、性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具有導向性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樹立健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戀愛觀,形成良好的人格,平穩度過青春期的關鍵時期。
2、性教育可以使學生有勇氣面對自己身體上的變化,可以使青少年減少困惑和心理負擔。
3、進行科學性教育可以預防性犯罪。
7、青少年成長保健:青少年需要吃什麼好?
1.飲食多樣化:合理營養對青少年健康成長及學習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按營養學要求,青少年一日的膳食應該有主食、副食,有葷、有素,盡量多樣化。合理的主食是除米飯之外,還應吃麵粉製品,如面條、饅頭、包子、餃子、餛飩等。在主食中摻食玉米、小米、蕎麥、高粱米、甘薯等雜糧。早餐除吃麵粉類點心外,還要堅持飲牛奶或豆漿。2.青少年每天必需的各類食物:糧食300~500克(男高中生要絕對保證每天有500克主食);肉、禽類100~200克;豆製品50~100克;蛋50~100克;蔬菜350~500克。還應多吃水果、堅果類食品、海帶和紫菜等海產品。每周也應選擇食用香菇和木耳等菌藻類食物。青少年需要鈣較多,應多吃些蝦皮、糖醋排骨、油煎小魚(魚骨可食)、骨頭湯等,通過飲食來補充青少年日長夜大的骨骼所需要的鈣。3.安排好一日三餐:合理營養是應該符合生理功能和實際需要的,如早餐要選擇熱能高的食物,用足夠的熱能保證上午的活動。有些發達國家很注重早餐,不僅有牛奶、桔汁,還有煎蛋、果醬、麵包和肉類食品。午餐既要補充上午的能量消耗又要為下午消耗儲備能量,因此午餐食品要有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晚餐則不宜食過多的蛋白質和脂肪,以免引起消化不良和影響睡眠。晚餐以吃五穀類的食品和清淡的蔬菜較適宜。4.葷素搭配:合理的糧菜混食、葷素搭配不僅可使人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齊全、相互補充(即營養的互補作用),而且食物的多樣化可促進食慾,增進機體對營養素的吸收和利用。
8、網路生活對青少年健康成長有什麼重要意義?
要正確控制上網的時間段,不能影響到青少年的身體健康和生理發育呀。
要正確對待網路上良莠不齊的信息,有正確的價值取向。
能夠對網上的信息進行篩選,懂得如何利用網路而不是被它一直牽著走。
在網上可以交到很好的朋友,也可以在網上與好朋友進行比較好的溝通。
就先是這些啦。
9、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意義是什麼?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份。
全面發展教育的實施在於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全面發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個獨立的組成部份,但在人的綜合素質中,心理素質佔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說,心理素質如何,直接反映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水平。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與全面發展教育的幾個方面都有密切的聯系,並有機地融於各育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關系最為密切。當我們強調思想道德素質是綜合素質的「靈魂」時,學校德育顯然處於極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脫離德育而獨立,但它更多地反映了從內部施行的旨在形成人格特徵的活動。學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需要學校加強德育工作,但是學生的某些認識或行為習慣不僅僅表現為思想道德方面的問題,在多數情況下還反映出心理方面的問題,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強調外部的社會化的要求而不對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心理輔導促進其自我發展形成人格特徵的話,往往收效甚微。比如從宏觀上說,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內容,實施這些教育,對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如何將這社會化的要求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形成完全的人格,就需要從學生心理實際出發進行引導。因為對學生來說,如何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他人,如何正確對待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伴關系等,是形成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的基礎,同時也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思想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不愛自己的母親能愛國嗎?唯我獨尊、以我為中心,還談什麼集體主義!所以,對學生的自我意識、人際交往等方面的指導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面,也是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能否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我們再看一些具體的學生行為偏差問題,如對小學生之間的打架現象,在德育工作中通常是運用批評教育的手段,但往往就事論事,事過境遷也許再犯,這就增加了教育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如果我們能對此攻擊性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幫助學生懂得在應激狀態下如何自我調適,效果可能會更好。又如對「說謊」這種不良品行,除了教育學生要誠實外,也要從心理輔導的角度去進行引導。舉例來說,「狼來了」的故事是以後果來說明說謊的危害性,但如果換一個角度,讓學生明白,當自己在「寂寞」的時候、在沒有同伴和自己一起玩的時候,不能因閑不住而無事生非,要進行正確的自我調適(如從事一些積極的活動等),那就可以避免因說謊而產生消極後果;在教育實踐中有時我們還會碰到學生為包庇同伴的不良行為而說謊的現象,對此也不能就事論事,應從如何交友、如何正確對待「義氣」方面著手引導。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青少年生理發育的提前,以及文化環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中學生的早戀時有出現,對此不要過早下品行不端的結論,而應該對他(她)們加強青春期教育,除了傳授一些青春期生理知識外,特別要幫助他們掌握青春期心理發展方面的知識以及如何結交異性朋友方面的道理,引導他們正確對待,當然同時也要進行理想教育。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兩者是融為一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將德育的社會化要求內化為個體內在素質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時機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對保證德育工作的科學性與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與智育關系也同樣密切。智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科學素質,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形成和提高文化科學素質的基本途徑。學習的成功並不完全取決於教師的教,關鍵要看學生的學。就學生個體而言,學習能否獲得成功,取決於其心理素質如何。作為學習目標的目標系統、以智力活動直接參與的操作系統以及保證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動力(維持)系統的協同運行,是學習運行的基本機制,三者缺一不可,而這三者正是學習心理的構成。如果說目標系統的確定有鮮明的社會化要求外,操作系統與動力(維持)系統卻正是個體學習能否獲得成功的內因,誰也不能替代。學校對學生進行的學習目的教育,若只停留在一般的社會化要求上,只能使學生達到「要我學」的水平,這種水平對學生主體性與學習潛能的發揮作用甚微,但如果將之提升至「我要學」的水平,這種內因或內驅力將會對學習產生極大的動力作用。學生對學習目的意義的認識實際上具體反映在情感與意志的心理品質上,如「為振興中華而學習」的遠大的理想;愛科學、愛學習、追求真理的強烈的求知慾望;濃厚的學習興趣;不怕困難刻苦學習的頑強毅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等,這些心理品質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和維持學習有效進行的基本條件。另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活動離不開智力系統的操作,因而感知、記憶、思維、想像方面的品質及其它方面的能力等則至關重要。開發智力、培養能力是智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這實際上就是智育過程中對學生認知心理機能的調節與潛能的開發。
此外,心理素質如何對於人們從事體育活動、藝術活動、生產勞動的關系也很密切。在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存在著交互作用,心理健康也是提高中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並且還有助於勞動觀點和勞動習慣的形成。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其它幾方面素質的水平也會受到很大影響,心理健康教育對美育、體育、勞動(技術)教育的實施並達成教育目標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10、簡述黨和國家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性,
(1)未成年人處於人生發展進程中的幼弱時期,生理、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我保護的能力,是個人權益容易受到年侵害的群體。 (2)家庭、學校、社會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和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現象。 (3)由於種種原因,未成年人犯罪逐漸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4)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不僅有利於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也是中華民族興旺發達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