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語里「教諭」這個詞怎麼翻譯成漢語?
教諭(きょうゆ)是教員的正式名稱,就翻譯成,教師,老師即可。
教諭有分工,可參考: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5%99%E8%AB%AD
教員の職階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95%99%E5%93%A1%E3%81%AE%E8%81%B7%E9%9A%8E
2、為什麼拍手要叫鼓掌呢
鼓掌的歷史
作者:邵燕祥
我不是要考據鼓掌的源流,雖然我認為禮儀方面的形體語言,考證起來一定也很有趣,但我學養不足,無力及此。鄧拓就論證過傳統的作揖優於舶來的握手,至少在減少疾病傳染源上有它的優越性。傳統婦女的萬福和請安,也是同理,夠衛生標準的。而洋人動輒擁抱、親吻,即令沒接吻即嘴對嘴地相親,單是吻吻前額,親親臉蛋兒或僅僅是貼貼臉,有流感還不就傳上了嗎?《燕山夜話》發表40年了,可能沒有譯成外文,所有的洋人不但繼續握手而且繼續擁抱親吻,真像列寧說的「習慣的力量是可怕的力量」。中國人中年以上的,讀過鄧拓文章的不少,可無論朝野,誰也沒接受他的建議,放棄握手而改作揖,這也是習慣的力量吧。①可是在許多場合,中國人不但不行作揖繼續握手,而且不停留在握手為禮上,甚至——從毛澤東率先對當年菲律賓馬克斯總統夫人行吻手禮以來,擁抱之類似亦漸成風氣。就是說中國人又要添新習慣了。這能說也算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霸權的表現嗎,還是中國人的從善如流,為了友誼或禮貌而置健康於不顧?
可憐如此著意於日常的衛生和保健的鄧拓,竟不知燕巢危幕,生命之且不保。今天的中國人十分想得開了,艾滋病尚且不怕,還怕握手么?
還有一個禮貌動作,1949年後在大陸逐漸不行,至今似乎落到只用在追悼會上施之於遺體或遺像了——那就是:鞠躬。1949年前,其實是,小孩子一上小學面對老師,或者沒入學時對待長輩早就該學會了的。放眼全球,也許只有日本人還記得鞠躬如儀,不知是否還普遍如過去那樣鞠躬——即彎腰到九十度。禮貌誠然重要,但對人的品質不具決定的意義。我們見過日本戰犯、日本軍官,對他們的天皇和上峰以至彼此之間,動不動就鞠躬而且把腰彎足,轉過身來對弱國、被侵略國例如中國人,就是一副凶神惡煞面孔,這非禮貌的一面才是他們的真貌了。
鞠躬表示謙卑,當然,在中國古代以至近代最謙卑的禮節是下跪。許以平身,站起來,最後也還要彎著腰退下的。這樣看來,鞠躬不過是與折腰同義的一個動賓片語。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為世人稱道。「不折腰」與「競折腰」,一字之差,節概立判。形體語言是一個人心靈、氣質、性格的外化。
人的喜怒哀樂,除非啞吧,都會發為聲音,啞吧急了也要叫。發聲(例如舊戲園子里「叫好」)還不盡意,就不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這是說的好人和正常的人。至於權力者尤其是其中暴戾的惡人,則不會止於「頤指氣使」,而還會「張牙舞爪」,暴跳如雷的。
手之舞之.姿態多種。古所謂「拊掌」,今謂之拍手,是高興的緣故。我想,大約從原始人就會自發產生這樣的動作,無須教的。如果教,也是母親教幼兒作游戲,猶如傳到今天北京城裡小小孩兒的「打花巴掌」,而不必教諭說「你高興的時候就拍巴掌兒。」
「鼓掌」 雲雲,是「拍巴掌兒」 的書面表達。孰先孰後,已不可考。《現代漢語詞典》對「鼓掌」一詞的釋義就是「拍手,多表示高興、贊成或歡迎」;我以為表示高興是本義,表示贊成或歡迎是引申義,在講究禮儀的場合和對禮儀場合的宣傳報道都是用的引伸義,即贊成或歡迎,而不管鼓掌者是不是真的高興了。例如,硬組織些人鵠立街頭,等不知何所從來姓甚名誰的訪客到來時奉命鼓掌,或是名為選舉卻不發選票,更無所謂差額和無記名,只是宣讀一紙名單要求鼓掌通過,等等,不就是這么回事嗎?
這些對我們都不稀罕。因此看到報上披露,許多商業性或非商業性演出,都有演員一方或組織者一方委託或索性是僱用的「導掌」,始而驚異,再一想並不奇怪,許多報幕員和主持人不是早就慣說「讓我們用掌聲……」「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讓我們再一次鼓掌……」么,還不就是明確不過的「導掌」?不過這是在報幕式主持人份內的事,不另發「導掌」的紅包。而所謂「導掌」坐在觀眾席里,就像深入敵營「卧底」的人一樣,不動聲色,但適時地「發揮帶頭作用」,使全場掌聲不斷隨著無形的指揮棒此起彼伏,此伏彼起,豈不是神機自然,不露痕跡,越發地襯托出台上的表演精彩絕倫,千百萬觀眾心悅誠服地傾倒於台下么?
鼓掌,舉手之勞也,似乎是小事情,但為誰鼓掌,為什麼而鼓掌,是自願而鼓抑被迫而鼓,是鼓於其不可不鼓,還是鼓於其所不當鼓,此中甚至有大是大非焉。
林希《認親》一文,寫了一個因打人被判勞教三年的「老東北」。犯的什麼事,打的又是誰?原來他是個十足的球迷,沒有票混到看台上看了一場國際足球賽:蘇聯的一個隊對火車頭隊,那是50年代,中蘇交惡之前,蘇聯還是「老大哥」。正好火車頭隊進了一個球,老東北跳起來喊好,旁邊的觀眾拉了他一把,好心地提醒他說:「照顧影響,等會老大哥球隊進球的時候,再歡呼。」這一下老東北火了,他本來就對蘇聯紅軍在東北的一些行跡不滿,認為中蘇友好是「瞎掰」,他瞪圓了眼睛對身邊的人喊:「你是老毛子揍的?」人家這時只顧看球沒理他。
林希接著寫道:又過了一會兒,火車頭隊一個球傳到底線,眼看又要進球了,突然老大哥隊後衛一腳踢過來,活活把火車頭隊的前鋒踢倒在地,疼得直打滾兒,老大哥隊兩個隊員上來把他壓在下過狠打。裁判一聲哨,判火車頭犯規,點球,這一下,老大哥隊才放開火車頭的前鋒,一個點球踢進火車頭的大門。老東北萬萬想不到的是,觀眾全體起立熱烈鼓掌。媽的,叫你拍巴掌,他一掄胳臂,看台上立馬掉下三個人去,都是歡呼鼓掌最起勁的。老東北也緊接著讓人揪到派出所去了。
按說,老東北打人不對,打人的理由是干預別人鼓掌的自由,也不對。不過,話說回來,那些人看來不像老東北這個個體球迷,是不請自來的,他們多半是「有組織的觀眾」,集體銜命來給蘇聯隊捧場,一切按照規定,他們其實連鼓掌的自由也沒有,他們中「覺悟」最高的,卻還先干涉了老東北鼓掌歡呼的自由,義務擔起了「導掌(包括導歡呼)」的任務,這任務有兩方面:一是自己並「導」人給特定一方鼓掌歡呼,一是自己並「導」人不給特定一方鼓掌歡呼,在當天的場次,就是不問勝負尤其不分曲直,不顧道義,一味地揚蘇貶華,到了把良心揣進胳肢窩的地步。我本來不主張在賽場上侈談愛國主義,但這里蘇聯隊的欺人已超乎單純的體育競技之上,在他們公然犯規踢人打人情況下,裁判不公,而還要為他們不合理的罰球入門鼓掌喝彩,就無異於把民族尊嚴踩在腳下了。
我相信當場那些中國觀眾絕大多數並非物質津貼收買的,然則他們的這種「一邊倒」行為,便是「政治掛帥」和「組織紀律」的碩果么?
我倒真有幾分尊敬那為打人以至「反蘇」的罪名而付出幾乎後半生代價的無名人士老東北,他的風骨,氣概,竟不讓文學界獨往獨來的大勇者蕭軍專美於前了。
然而歷史地看,像當時那些作威作福、蠻不講理的蘇聯球員,也不過是借斯大林和蘇聯這副招牌的虎威罷了。如斯大林者,才算得大人物,餘子皆小角色耳。
在20世紀50年代之初,毛澤東被我們尊為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的時候,據說斯大林就是全世界人民的領袖和導師了。1949年他過七十整壽,毛澤東還曾率中國代表團前往祝賀,賀禮中包括成箱的中國特產大頭蒜。斯大林的著作和他主持編定的《聯共黨史》等書,還有蘇聯外文局刊行的《斯大林傳略》,在我們心目中就是聖經賢傳。從中發現一個與歷來所讀書不同處,即許多大小會上的發言、演講、報告的文字稿,都夾注了會場上的群眾反應,無不是:「掌聲。」「熱烈的掌聲。」「全場起立,熱烈鼓掌。」「經久不息的掌聲,轉為暴風雨般的歡呼:『烏拉,斯大林!』『烏拉,斯大林!』」雲雲。那場面我們從電影上不止一次地看過。那感人的氣氛我們也可從自己的經驗中推知一二。
不久前讀了一則舊聞,寫了當年在蘇聯的許多場合,尤其是斯大林在場時,那掌聲為什麼經久不息的奧秘,不過是台下鼓掌的人群沒有「免於恐懼的自由」罷了。
據說在一次什麼集會上,可能是某個方面科學工作者的大會吧,斯大林光臨,於是照例掌聲四起,我敢斷定是用不著專人「導掌」的,然而問題來了,誰第一個停下不再鼓掌,那客觀上就會成為相反的「導向」,誰也不傻,都不肯做這出頭椽子,互相觀望,互相等待,掌聲便在全場「經久不息」,經久不息,經久……不…息……大家的手掌、手腕,胳臂肘和肩膀都累了,終於有一位堅持不住,一個掌心落在另一個掌心,沒再抬起來,就在這一霎,全場的掌聲也噶戛而止。會後,這第一個停止鼓掌的人就失蹤了。——是緊貼在他身邊的人告密的嗎?——我想,這不會是每次這樣的集會必有的後果,也許只有這么一次,但就是一次還不夠嗎?
這樣看來,有一位身份分明的「導掌」,如樂隊之有指揮,大家都來服從命令聽指揮,為氣氛計,更為會眾的安全計,倒也沒什麼不好。
有這樣的歷史殷鑒,再來看詞典上的解釋,我們能從所有的掌聲里,都聽出「高興、贊成或歡迎」嗎,也許還有別樣的東西?
注①由此可見,固有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之說,而如鄧拓之言,其實並沒有讓廣大讀者真的當一回事。毛澤東對他的擔心,如果在言論方面,便屬多慮。在中國,人們耳之所傾,意之所注,都在手握重權者也就是「口含天憲」者,像毛澤東本人,才做得到左右萬人的視聽。他說一句「人民公社好」,全國」六億神州」就敲鑼打鼓公社化了,他審定《評「三家村」》一發表,八億人口就都要打倒鄧拓吳晗廖沫沙了。與他相比,即使被打倒前身為中共高級幹部的鄧拓;也還在「人微言輕」之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