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聯合健康集團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聯合健康集團(United Health Group Incorporated)成立於1977年,總部位於明尼蘇達的Minnetonka。 公司知是健康福利機構,致力提高健保體系的質量及效率。公司運用其資源於產品設計、服務提供和技術應用。公司透過旗下六家公司:聯合健康保險 (UnitedHealthcare)、Ovations、AmeriChoice 、 Uniprise、 Specialized Care Services 和 Ingenix,聯合健康集團 (UnitedHealth Group) 在全美50個州和國際間營運,道提供全面健保服務予各領域的健保業者,其中包括:個人消費者、僱主、政府、商業付款人和中介人、從醫生至醫院的回護理提供者、制葯公司及醫療設備製造商。 集團旗下的聯合健康保險成立於1974年,1984年上市,是美國最大的健康保險公司之一。 公司2010年擁有員工答80000人,營收941億美元,凈利潤46.3億美元。 公司在紐約證交所上市,股票代碼UNH。
2、美國密歇根州的環保企業有哪些?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如何節能減排成為企業不得不思考的現實。在具有鮮明「溫州模式」特徵的甌海經濟發展區,粉塵污染、水污染、耕地流失、能源消耗大、科技企業受支持力度小等問題是整個甌海區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當記者問到這么多村企業,對環境及節能上有關部門是否採取過措施治理時,當地村民回答有過治理,但是效果不好。然而,溫州市偉盛科技環保設備企業花了13年時間,一心研究生產環保、節能技術,研製出的節能逆流熱能交換器技術、UEC系列凈化設備等廢氣污染治理等技術,每項污染治理技術都優先於國家污染排放指標的50%-90%以上,經省市環保監測部門監測,二氧化硫治理效率已達95%以上,煙塵氧化物、磷化物治理已達到99.6%,排放濃度在0.3mg以下。
其中,為何「節能逆流熱能交換器」節能效率20-40%,廢氣污染治理屬於國際最高水平,卻偏偏得不到政府支持和市場信任?帶著這個疑問,我們采訪了溫州市偉盛科技環保設備有限公司法人黃雲生。
艱難技術推廣
2001年1月,該公司將專利技術實用在餐飲業油煙凈化處理上,作了幾家飯店的油煙凈化,設備裝置實用效果很好,解決了居民反映的飯店油煙污染問題,結果環保主管部門聲稱沒有國家認證不能裝置,不能試銷,將設備撤回停產。
同年,又將該專利技術實用在鍋爐除塵脫硫上,通過監測,煙塵凈化效率99.6%,脫硫效率98%,煙塵處理後排放濃度32mg以下,二氧化硫排放濃度50mg,但是環保人員與被污染企業說,安裝偉盛技術產品環保部門不驗收的,導致企業不敢購置該公司設備。
為了生存,公司將已研發好的鍋爐節約能源的專利技術推出去,該「節能逆流熱能交換器」實用在燃煤鍋爐、燃油鍋爐、燃液化氣鍋爐、節能效率都在20%-40%左右,結果用戶後來都不敢使用,因為鍋爐製造商、鍋爐研究所或是安裝隊都一致對企業恐嚇說「中國不可能有這樣的技術」,如果鍋爐搞壞了不負責等語言。
面對誠信缺失
為保護好十多年的心血換來的成果,給國家能源消耗降低,該企業後來採取分成方式運作,即:不收用戶企業的設備款,使用過程中將節能出來的煤式油與用戶企業進行分成。事實證明一切,安裝後經過多次測試,結果是安置節能設備前一家皮革企業生產一噸廢水需要耗煤91.63噸,水廢產量每天322.5噸。安置節能設備後,一噸廢水耗煤只有76.615公斤,水廢產量每天322.5噸。明天產量提高了27.5噸,每噸廢水能耗減少15.02公斤。這組數據告訴企業,只有節約才能讓企業在競爭中佔有優勢。
面對節約下來的龐大資金,有的企業想安置去參觀過設備的企業時,為了贏得市場拋棄了自己的信用,對參觀者竟說「這個設備不節能」。為了生存,偉盛公司不得以將那些不講信用的企業告上法庭。黃總告訴記者,如果這次官司輸了,不但錢拿不到,而且會導致十多年來辛勤研究的節能專利技術不能在持續推廣。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呼喚觀念轉變
「科技發展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途徑。」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中這樣說。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體現了這樣一種思想:我國正努力把節能與環保技術的自主研發和引進消化再創新,作為政府科技投入、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重點領域。
此外,從「十一五」規劃中,國家正加快應用先進的適用技術,加強能源前沿技術以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通過技術的開發、示範和推廣,促進節能環保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設備的廣泛應用。此外,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設備,重點淘汰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建材、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的落後生產能力、工藝裝備和產品也是國家在未來五年的努力方向。
近些年,人們已經不再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而是把目光投向了「綠色」,並提出採用綠色經濟核算方法,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的評價體系,並以這個體系全面評價國家和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發展潛力。
3、美國環保協會是利益集團嗎
當然是利益集團了,不然他們的經費從哪來?他們的利潤從哪裡來,很多的一些協會都是利益集團,包括美國的,中國的。
4、美國生命集團是傳銷嗎?
沒有產品,沒有正式的公司,通過人拉人,加入,收取每人加入者的會費(有的通過買所謂的股份來收取)來獲得金錢,組成金字塔型的集團,一級一級抽取下面加入者的會費,級別高的抽成高些,級別低的抽的低些,再簡單說,就是A作為金字塔的頭,拉了B\C\D來入會,B\C\D各自有拉了一些人進來,然後B拉來進來的叫了會費後,比如說30%被B抽成,50%被A抽成,再後面進來的會費,被前面進來的人抽成,
這是種不創造任何社會價值的組織,最後的金錢大部分部被金字塔頂的幾個人獲得,造成全國很多家庭家破人亡的非法活動,被國家明令禁止
5、美國有那些環保組織?
美國環保協會簡介:Environmental Defense 或稱為"美國環境保護協會",是著名的美國非政府環保組織,目前擁有超過30萬名會員,是最有影響力的環保組織。
6、美國等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發展歷程
回顧美國的環保史,可以用以下四個方面來概括美國的環保:家底厚、醒悟快、能人多、民主好。首先是——家底厚
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相對中國而言,更加得天獨厚:美國與中國一樣,主要領土位於北緯25。—45。之間最適於人類居住的北溫帶,在自然地理條件、領土幅員和自然資源分布上都不遜於中國。而且由於瀕臨兩大洋,氣候濕潤(全國平均降雨量比中國高30%以上),平原多(國土中適宜耕作的面積比例高達90%,平原面積比例在70%以上),荒漠少,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合理,又已經處於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表述的工業化後期生態恢復階段,現在稱得上是真正的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這么好的環境本底,美國工農業的發展因此有了充裕的環境容量。換言之,美國的環境是相當經得起工農業污染的「折騰」的。美國從20世紀初就已領導了世界工業化潮流,並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資源的凈生產國,但仍然擁有美麗家園,環境家底厚是重要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可或缺——醒悟快
作為曾經的新大陸和移民國家,美國這張白紙在二百多年間就繪上了最新最美的畫面,但應該看到的這幅畫面是一張層層塗抹的油畫,最初的幾層也是慘不忍睹的:
美國最早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是以一種天人和諧的游獵文明生存的,因此2000萬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陸連農耕文明的干擾都未受過,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態,是當時地球上面積數一數二的野生動植物天堂:直到17世紀,美國落基山脈以東的中部大平原上仍至少有6000萬頭美洲野牛,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大西洋沿岸由於降水豐沛是美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中心區,北部的五大湖也幾乎分布有北陸界新北區的全部淡水水生動物。17世紀後,來自愛爾蘭的新移民首先將大西洋沿岸帶入農耕文明,在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後,這片領土(最早的13個州)又迅速開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化進程。「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於是,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礦藏被挖掘一空,城市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東部的主基調。為發財而瘋狂的移民繼續向西部進軍,與西部開拓者優秀品質共存的是他們濃厚的血腥味——不僅在工農業生產中大規模破壞了印第安人的原居地,還對野牛大開殺戒,甚至將其發展為一種純游戲。曾經鋪天蓋地的美洲野牛,不到200年,到1889年時居然僅餘541隻。
總之,19世紀的美國,可不是處處鮮花、富得流油,而是到處充斥熱情似火又不顧一切的拜金移民、烏煙瘴氣和污水四溢的工廠以及「把一切推平重來」的農場(類似的一幕也曾經在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中國出現過)。這種瘋狂的經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當社會領域的大蕭條(經濟危機)和自然領域的黑風暴(生態危機)實施報復後才逐漸回歸理性。這個回歸的過程也是天長日久,直到1940~1950年代,美國還發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起——多諾拉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1950~1960年代,因為濫施農葯、化肥還導致「寂靜的春天」,就連美國國鳥白頭海雕也因為農業導致的棲息地破壞和農葯積累導致的繁殖障礙幾乎滅絕!今天美國的「美」,其實才剛剛到來。只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是1980年以後才有機會一睹美國真面目,所以看到的才是一幅光彩奪目、渾然天成的美景圖,只有殘留在國家公園內剛剛恢復到2萬只的美洲野牛留下了劫後餘生的些微證據。
回顧這個「從頭收拾舊山河」的過程,可以發現美國環保最寶貴的經驗——從教訓中幡然悔悟。20世紀下半葉美國在環保上的成功,無一不受益於這個經驗。在獨特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和高度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中,美國的環保盡管跌跌撞撞,卻從哪裡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因此歷經半個世紀,終於使美國的環境讓全世界人民都為之「不見不散」。 美國環保之所以能醒悟快,有一個關鍵因素——能人多
在關鍵時候,美國出現了一些或「高瞻遠矚」或「有權有勢」的綠色人士,使不惜環境資源代價的經濟活動有所節制,大大推動了環境保護的進程。可以請出六位代表作為美國環保發展的里程碑。他們是斯特林·莫頓、約翰·繆爾、西奧多·羅斯福、蕾切爾·卡遜、丹尼斯·海斯以及杜邦公司的先後幾代領導人。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被高度認同的植樹節,竟然出自19世紀時一位美國出版商的倡議。1872年,斯特林·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有感於當時當地的環境惡化,悲天憫人地提出了一項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要動員全體人民一起植樹造林。內布拉斯加州農業局首先積極支持採納莫頓先生的建議,不久州長親自宣布,從此該州每年四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定為植樹節。後來,這一節日只用了幾十年就發展成為全球通行的一種綠色文化。
這個名人倡導的行動不僅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而且開創了美國官民合一搞環保的優良傳統。民間的高瞻遠矚通過官員的有權有勢被落實,環保才可能從一種憂思變成一項政策乃至一種文化。後兩位名人的經典合作更典型地說明了這種「美國環保方式」的行之有效。
19世紀末期,在美國西部開發改天換地的浪潮中,自然被天翻地覆,精華所剩無幾。這時,約翰·繆爾出現了。早在1876年,他就強烈要求聯邦政府採取森林保護政策。1897年美國國會從商業利益出發阻撓森林保護政策,繆爾就通過媒體獲得公眾支持,使議員們改變了主張。繆爾最大的功績在於開創了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被譽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在以約翰·繆爾為首的一些人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於1872年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又於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目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著57座國家公園,327處自然和歷史勝地,12000個歷史遺址和其它建築,8500座紀念碑和紀念館,美國的自然精華悉數被羅致入「園」。今天,繆爾倡導的自然保護宗旨仍然鐫刻於的大門上――「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樂」。當然,單憑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張羅這么大的事業的,這個事業是他與另一位代表——西奧多·羅斯福(並非二戰期間名聞遐邇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繆爾開始與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交往。羅斯福認為:「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極大的繁榮,同時要考慮到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合理運用的基礎上的,以保證未來的更大成功」。基於這種理念,羅斯福在政務之餘與繆爾考察了大峽谷、約塞米蒂等國家公園,並據考察結果開始限制一些開發——例如在大峽谷中建設大壩。為了使這種環保思想在官員中蔚然成風,羅斯福曾在議會演講時特別以中國為例(根據一個考察報告)來說明森林破壞造成的惡果:「中國內地(主要指的是黃河下游地區)森林缺乏,鄉村只有墳墓和廟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沒有林木保護,以致洪水經常決堤。山坡都被開墾,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羅斯福還積極倡導土地的分類規劃利用,使不同自然條件的土地能用於不同的產業,以發揮環境容量的作用。這位最高決策者的綠色意識,是美國由瘋狂開發轉向理智發展的關鍵。
二戰後,美國真正成為決定全球政治經濟命運的超級大國,其工業化的成果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地球面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農葯DDT和氟利昂空調都是在美國工業的推動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這種規模的工業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位名叫蕾切爾·卡遜的女士開始關注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蠕變。1962年,根據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靜的春天》的書動搖了整個美國化工業。卡遜女士發現由於濫施農葯,通過食物鏈積累整個生態系統都在朝著崩潰的方向發展,因此美國的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危機。這種發現盡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業集團的歪曲,但還是漸漸改變了美國化工業巨頭(例如杜邦公司)的發展理念,美國的工業開始有了兩個轉變:一是注重衡量化工產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實施清潔生產;二是逐漸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自此,美國的環境才算真正擺脫了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
1969年,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舉辦有關環境問題的講習會。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群眾活動的具體構想,並提議以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在全美開展環保活動。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美國各地約2000萬人參加,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也是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綠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確立,並促使美國政府加強了環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國家環保局,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一定程度上,這次活動也是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誘因。丹尼斯·海斯在地球日活動後,迅速成為全球民眾環境運動的領軍人物,至今仍然在為一系列國際間環境公約的推行而奔走呼號。
這些能人前赴後繼的行動促進了美國國民環境意識的覺醒,這種形勢下以前作為環保對立面的大企業,有的也漸漸轉化成了環保的主力軍,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有「化學工業帝國」之稱,位居全球500強的123位。從1970年代起,杜邦公司前後四任總裁確立了「安全、健康、職業道德、尊重待人和保護環境」的核心價值觀,以製造炸葯起家的杜邦公司,通過合作、收購等手段調整產品結構,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嚴重的傳統化工領域,核心產業在1990年代已轉移到精細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同時還是美國循環經濟搞得最好的大企業之一。杜邦公司的現任總裁賀利得曾有專文說明杜邦公司21世紀的兩個大目標,其一是"減少我們在環境中的痕跡",其二是"增加我們在社會中的價值"。賀利得還認為「公眾的意識和參與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因此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宣傳工作,例如,1996年出資設立了中國杜邦環境好新聞獎。
這6個代表,只是美國由下而上進而上下結合搞環保的一個縮影。須知,能人輩出,決定性的基礎是——民主好
美國是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級大國,環境家底厚,在資源佔有上又達到了予取予求的境界,重視環保並不像日本那樣是因為國土有效面積事關存亡,更多地是民主的體現。由於美國的政治體制,形成了其民意決定官意的格局,因此,必須先有消費者支付意願的綠色化,
才可能有國家決策的綠色化。這種民主機制還決定了美國環保的新政策在導入階段往往必須利用經濟動因,必須在市場自發的基礎上政府再來因勢利導。
目前,美國環保政策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強調環保措施上的多樣性、創新性和靈活性,力求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二是它基本上是一種經濟發展政策,即強調以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而不是以改變生活方式的方法來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沒有改變生產高效和消費低效以及大量耗用能源資源的情況。
1980年代後,美國總體的環境狀況在改善,美國的政策應該說是成功的。但也應該看到,民主體制下靈活的環保政策雖然給解決環保問題提供了相當多的渠道、方法和途徑,也給美國的環保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由於美國的環境政策不嚴格,標准不統一,法規不健全,致使沒能全方位的推動美國環保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也影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使得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環保技術,環保產業出口額僅排名世界第11位。另外,由於美國政治體制有時過度強調民主和政務公開,使得一些對國家有益的建議,當遇到公眾反對時,便很難以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美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還應該看到,美國的美並不能包羅萬象,更不能一美遮九丑。從中美環保比較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環保是一種片面的環保,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環保,是一種我國不能照搬的環保。這是因為美國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太浪費
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
根據生產空間和二氧化碳處理空間(與能源消費成正比)算出的人均生態足跡,美國人10,世界平均2,中國人1。美國每人年平均鋼材耗用量為一般發展中國家的37倍,鋁耗用量為85倍,總的能源耗用量為30倍。據計算,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國的水平消耗礦物資源,則人類所需的16種主要礦物中,有7種將於十年內耗盡(如金、銀、汞、錫、鎢、鋅、鉛)。其餘礦物除鐵和鋁以外,都將在200年內用完。
美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生產高效、消費低效的國民文化,得到了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的支配性地位的支持,因此多年來一直得到延續。曾經有人考察過一個美國中產階段家庭的消費狀況,發現其中40%的支出屬於無效支出。尤其是在追求過度包裝等心理附加值而非產品使用價值的增值上的花費和產品快速更新換代上的花費,在已經富裕的美國人中普遍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此美國的垃圾堆中不難發現一大堆包裝物中混雜著「過時」或者「微壞」的冰箱彩電。也許有些人會羨慕這種財大氣粗的浪費,只是如果地球人都像美國人那樣「美」,再多十個地球又如何?就此而言,美國稱得上是埋葬地球資源的地獄。
一方面是消費上的不加節制和資源佔有上的貪婪無度,另一方面卻是對環保責任的推諉,這就是美國的第二個特點——太無德
近年來,美國在環保領域的驚世駭俗之舉當是布希政府突然以全球已有110個國家簽署的《京都協議書》(關於共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協議)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為由,公然宣布拒絕簽署該協議。雖然美國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佔到全球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理應承擔主要責任和積極履行減排義務。但美國出爾反爾、推卸責任,充分反映了其國家決策中太無德的一面。
在高度評價美國在環保上的巨大成果和先進舉措的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到美國在環保上太無德的這一面:美國是靠先污染自己發展起來的,然後就是靠產業結構高級化和更直接的污染物轉移減輕自己的環保負擔的,因此被一些國家稱為「環境帝國主義」。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曾經就此行為承認:「美國和其他富國是世界環境災難的主要根源」。
如果說產業結構高級化——例如前述美國杜邦公司將「傻大黑粗」的傳統化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起到了幫助其發展經濟的作用的話,污染物轉移就是赤裸裸的無賴行徑。僅僅舉一個小例就可以說明這點。目前,美國危險物年生產量達5000至6000萬噸,其中將近1000萬噸由各公司私運出美國處置。綠色和平組織稱美國各公司向44個國家出口危險廢物,且不擇手段——有偷倒(如「夜間傾倒」),有耍賴皮的蠻倒,有所謂的協議傾倒,還有採取賄賂手法的賄倒。2002年,一位巴拿馬海關官員披露說,如同意進口美國的焚燒灰(含有劇毒的二惡英),就能得到一幢海灘別墅
7、請問國外有哪些從事環保治理的大型公司。
美國通用(GE)
德國西門子
AAB
8、美國環保署宣布放棄執行一切環保措施,疫情下的美國,為何連環保都不要了?
當“環保”和人的“生命健康權”放在一起,明智一點的人都知道怎麼選擇。嚴格來說,環保這一話題不過是“科學”分析出來的而已,科學家們通過分析幾百年來的數據,認為是溫室氣體導致了全球溫度上升,從而導致了很多物種的滅絕。物種的滅絕這一話題本身就有異議,或許人類遺留在海洋裡面的垃圾導致的生物死亡的數量都沒有一天人類捕殺的數量多。
暫且不論“環保”是否有意義,就算環保很重要,但是這種效果也不是一兩天能看到的,或許就算我們堅持了一百年,地球的溫度也只不過下降或者緩慢增長了零點幾度而已,這是一個長期堅持的過程。可是面對現在的疫情,那可是實實在在的數字啊,那可是活生生的人啊,或許現在開啟一個優點污染的紡布場,就能使得上百萬人有口罩能戴,這不是很劃算的事情嗎。
沒有任何沒有代價的事情,但是我們應該權衡利弊後再做決斷。保護環境那麼重要,美國還不是退出了《巴黎協定》,保護環境那麼重要,歐美等發達國家的人均碳排放量是發展中國家的七到八倍,對於非洲地區的比例更高。富人的日排碳量或許比一個普通人一年的排碳量都要高!或許碳排放量本身就是發達國家用來限制發展中國家的一個“捆仙繩”。
以前或許有很多的污染來自一些企業,可是現在這些企業生產的東西能夠就幾百萬人的命,在當權者看來不是很值得嗎。這幾百萬人不用得病剩下來的醫療費用再去治理環境,或許還能剩下一大半,這樣的買賣還不劃算嗎。“環保”也要看時機,避免一切不需要的浪費是很必要的,可是要是以人的生命為代價,那“環保”不要也罷。現在都活不下去了,何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