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表
由於受經濟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所迫,父母不得不背井離鄉外出打工,農村留守兒童過早地,品嘗生活的艱難。,一方面,出於遠離父母.缺少家庭溫暖.他們在情緒方面極其不穩定,固執、孤僻、為人處事不合群、多疑敏感,以致同周圍的人關系緊張.甚至仇視一切。另一方面,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的壓力導致他們過早地開始思考一些對他們而言太過沉重、太過成熟的人生問題.如「我們為什麼這么窮?怎樣才能掙許多錢?」在經歷了生活的貧困到父母的離別到生活的改觀的一系列過程後,孩子的心理變得比同齡人敏感、早熟。部分孩子在父母雙方外出後有一種嚴重的失落心理,在一段時間里不愛交談、不願和別人交往.性格抑鬱,再則,即使有隔代監護或代理監護,這些兒童長期缺少父母的關愛,但終究不是自己的親生父母,他們有心事無處說,只能用自己幼嫩的雙肩扛下所有問題.這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礙。沒有父母的關愛,他們自慚形穢.怕被別人看不起,不敢參與集體活動,把自己嚴實地封閉起來,甘心生活在被人遺忘的角落裡這樣.交往問題就導致其它心理問題,面對一些的孩子就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比較起來.沒有父母的在身邊呵護,形單影只。長期得不到父母的疼愛.留守兒童有種被遺棄之感,久而久之.他們便會產生一種自卑心理。另一方面.他們總覺得是因為自己的原凶,父母才離家外出,所以陷入深深自責之中.這樣也導致極度自卑。面對生活和學習的問題和困難,他們沒有求助的對象.不像其他正常兒童那樣有父母的指導,而只能依靠自己解決,出現錯誤和問題後,他們會後悔不已,缺少自信心。
解決方法:加強親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解決歸根到底還要依靠廣大留守兒童的父母做出更大的努力和犧牲。父母雙雙離開孩子的時時間應該盡量的晚一些,最好是能夠在小學高年級之後,或者至少留一個人在家中。有了家長的幫助.孩子才能建立起對周圍世界的信任,才會充分體會到自己在父母心日中的重要地位,才會克服他在早期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建立自信,走向正常的社會化道路,同時,父母離開家庭後要和孩子保持聯系,不要把教育子女的義務全部扔給祖輩。在滿足兒童物質方面要適可而止,可以經常給孩子一些表示愛意的小禮物,而不能只是金錢的滿足。在寒暑假可以把孩子接到身邊.這樣可以加強親子聯系,也能讓孩子接觸社會,體會父母的艱辛和生活的不易。學校和教師應充分照顧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農村小學宿舍條件普遍很差,很多學校沒有寄宿條件.政府應加大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力度,並不斷完善其基礎設施,要盡量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住宿條件.讓留守兒童在老師、同學群體中成長,給他們以家庭教育補償,教師在輔導學習和生活中,應深入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狀態,多發現和鼓勵他們的優點,對他們的缺點多一些忍耐和寬容,在課程設置上可以相應地增加心理健康課程和情感教育課程,而不應只把目光放在那兒個考試科目上,還應建立生活指導制度,配備專門的生活指導老師,給留守兒童以生活方面的指導,增強師生之間的了解。對目前的農村學校而育.這可能有很大的閑難。無論是師資還是經費都有很多的問題。這就需要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村學校的扶持力度。
2、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調查問卷(100小學生)
我是一名心理師,我來做分析吧。
第一、七個問題,是樣本的採集,這個採集是用來區別我們調查對象的類型。可以讓我們詳細區分調查的細微的差別。
第二、四、五個問題,其實是對孩子親密關系和社會支持的調查。當孩子們傾訴對象以兄弟姐妹為多數時,父母是第二高,雖然和兄弟姐妹差了很多,但考慮到父母外出工作的這種因素,可以證明在孩子們的需求中,最需要的是親情。
第三、六個問題,對父母沒說過我愛你的佔多數,表明了孩子對情感、親情還沒有形成比較明確的意識感受。離開父母很難受,或者雖然很依賴父母,但卻還沒有學會用有清楚的意識去表達,同時在表達方式上也沒有學習到。
第八個問題,涉及的是孩子的成長,同時我也必須指出,這份調查對孩子有暗示作用,教會了孩子們一些東西。
另外,不知道您調查孩子的年齡分布是怎麼樣的?城鄉差別大不大?這也是很重要的相關因素。
您還可以從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的角度添加、豐富一些分析。加油。
回答請採納,謝謝。
3、如何設計幼兒園教師教學工作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問卷
一、影響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社會地位低,承載的期望高
大多數人對社會支持都有一種強烈的需要,因此,任何感到遭受社會拒絕的事件都可能是壓力的來源。而且,缺乏自信心的人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威脅,較容易出現心理問題。同時,公眾對於幼兒教師職業普遍缺乏正確的認識,有些人根本無法理解幼兒教師的職業,他們認為:當幼兒教師很容易,付出很少卻得到很多……殊不知幼兒教師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他們既要關注幼兒的餐、飲、睡、泄與安全,又要負責對幼兒進行知識、技能、規范的教育與指導;既要考慮班級內部環境的創設,又要及時處理幼兒在活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既要了解每個幼兒的特點,又要按照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准備教學工作計劃,而且要門門精通,樣樣拿得出手。但是,幹得再好在別人眼裡也只不過是「孩子王」,頂多也就當個園長,況且園長只能有一個,不是誰都可以當的。
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幼兒教師承載了家庭對幼兒的希望,同時教育改革也不斷對幼兒教師職業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幼兒教師不斷面臨新的挑戰。這些要求和期望也給教師造成愈來愈大的壓力,有的甚至導致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
(二)經濟地位低,工作任務繁重
目前,幼兒教師經濟地位極低,工作任務繁重,責任又大。「高投入、低回報」的現狀使得幼兒教師缺乏社會認同感。這在市場經濟下物慾橫流社會里,對幼兒教師是一個很大的心理沖擊。
幼兒教師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案頭工作擠佔了教師許多休息時間,是導致幼兒教師工作時間長、工作負擔重的最直接的原因。據統計,平均每位幼兒教師每個學期的案頭工作達17種之多,且名目繁多,主要包括有教案、個案、摘抄、計劃、觀察記錄、教養隨筆、會議記錄、科研、工作總結、家園聯系、報告請示、演講稿、各種教具等。占據了她們吸取新知識的時間和自由創作的空間。據了解幼兒教師平均每周投在案頭工作的時間都在10小時以上,且有58.25%的幼兒教師經常在家做幼兒園的工作。有的幼兒園還頻頻的開課、比賽,這也花費幼兒教師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准備。幼兒教師很少有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長期生活在緊張的狀態中,造成精神壓力大。
(三)人際關系復雜,工作缺乏激情
幼兒教師要幫助幼兒處理好同伴關系、要處理好教師與幼兒的關系,幼兒教師之間的關系,還要處理好與家長的關系。
在幼兒園里教師每天要面對幾十個孩子,這些孩子大多是家裡的「小皇帝」,他們有的精靈古怪、有的蠻橫霸道、有的攻擊性強。而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總是最棒的。他們認為自己孩子犯點錯誤也是難免的,孩子調皮,是一種可愛。但孩子如果在幼兒園被其他幼兒抓破點皮、吃點虧就會非常心疼,要為孩子討公道。如果幼兒教師處理稍有不不妥,有的家長就可能到處告狀,弄得老師心煩不已。
俗話說「男女搭配,工作不累」,工作中適當的男女比例有利於提高工作的積極性。目前,99%的幼兒園都是女教師,性別過於單一,工作缺乏激情。同時,女性一般比較敏感、增強好勝、妒嫉心強,這些都給幼兒教師帶來無形的心理壓力。
(四)個人心理承受力不同
個人的人格、氣質等心理特徵不同,心理承受力也不一樣。心理承受力反映了一個人控制自己情緒、承受外界壓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可分為四個等級:情緒感知能力、自我情緒調控能力、調控他人情緒的能力和運用情緒的能力。一般來說,情緒調控水平高的人,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比較高。
其實,自信與自卑感、壓力與困惑等心理感受,是每一位幼兒教師都會遇到的心理現象。但是,這些心理感受又會因人而異。樂觀向上的人一般比較「看得開,放得下」,當然,「看開」不是「看破」,而是看出人生的意義,知道「平淡踏實,願居人下」,是平凡人生的真正價值。那些性格內向,不願與人交流的幼兒教師,內心焦慮、孤獨等難以排遣,容易成為職業壓力。長期處於這種亞健康狀態的教師,在情緒上常常表現出性格急躁、緊張、不安。
二、幼兒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梁慧娟、馮曉霞等曾對北京市50所不同體制幼兒園的447名教師進行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8.5%的受試者感覺自己經常處於疲憊不堪的狀態;86.7%的受試者總擔心出事故,65%的受試者反映自己常感煩躁。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多,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教師、幼兒園以及整個社會的共同努力。幼兒教師學會自我減壓、排解不良情緒,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調節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一)樹立正確的兒童觀,允許孩子犯錯誤
幼兒教師的教育對象是3至6歲的幼兒,此時的孩子年齡較小,他們分辨是非的能力較差,經常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甚至反復犯同樣的錯誤。這是這個年齡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教師如果不能正確了解和看待幼兒的這些問題,產生煩惱、憤怒。這樣,幼兒教師就會經常處於不良情緒狀態中,如果壓力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就會面臨各種心理問題,表現到行動上,就有可能做出攻擊性行為(如對兒童發脾氣、體罰兒童等)。
幼兒教師對幼兒要有正確的認識,幼兒不是小大人,他們的行為習慣是在不斷嘗試錯誤的過程中而慢慢形成的,因此要允許幼兒犯錯誤、允許孩子不聽話、允許孩子有自已的想法。另外,知道每個孩子的發展都存在差異,同樣的要求有的孩子做不好,有的孩子根本就做不到。如果能意識到這些,憤怒自然就不易產生了。
(二)認識自己的情緒,釋放不良情緒
當自己不快樂或情緒出問題時,要善於認清情緒發生的原因是生理方面的不舒服,還是人際關系不好,或是工作壓力大等等。當意識到這一切快樂與不快樂的原因時,應立即反省情緒源於自己的態度和行為。多想事情好的一方面,放鬆自己,避免對他人的苛求。承認有些事情自己也會無能為力,讓情緒由激動、緊張,慢慢冷靜。
幼兒教師要多與他人交往、溝通,及找他人傾訴、宣洩,傾聽別人的工作感受和經驗、爭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等方式,均可以幫助自己緩解和釋放不良情緒,而不是一味積壓痛苦的情緒。
(三)重視休閑娛樂,調整生活節奏
那些整天忙於工作,無暇充實自己生活的幼兒教師,最容易出現不健康的心理。因此,無論工作多麼忙,都不能把工作當作你生活的全部,而應該善於忙裡偷閑,參與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如,家庭聚會、朋友聚會、K歌、周末遊玩、爬山等。豐富的生活可以極大地改善一個人的心態、調節一個人的情緒。在多彩的生活中培養自己的生活情趣、增強自己的生活樂趣。生活的情趣可以對職業心理產生積極的影響,從而提高自己心理健康的水平。此外,有機會還可以聽聽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講座,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增強自已的心理能量。
當然,作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幼兒園在招聘幼兒教師的時候,不能只看重個人學歷和教學能力,更要注重其心理健康和人格,建議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測查。只有心理健康的幼兒教師群體,才培養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4、求助 填寫兒童玩具用品安全調查問卷
1A 2B 3C 4A 5B 6B 7B 8B 9E 10A 11A 12D 13D 14B 15B 16D 17C 18C
5、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知多少 問卷調查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那麼,作為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及研究,筆者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為此,幼兒教師要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們,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對於幼兒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的心理衛生保健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義務,因為這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教師要注意自身言行對幼兒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心靈也很脆弱。因此,教師對待孩子不能因為他們年齡小,不懂事而忽視了他們的感受和承受力。幼兒教師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一次不經意的談話,一個不小心的失誤都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成為影響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因素。幼兒教師對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貫認為正確的做法都應該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經意中使兒童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 教師要合理安排幼兒一日活動,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1.從晨間接待開始為孩子們營造一種溫暖、關愛、民主的心理氣氛每天早晨我都會站在活動室門口迎接家長送來孩子,主動向孩子們問好,用溫暖、親切、關愛的態度接待他們。有的孩子來園後會主動給我一個擁抱,我也會高興地擁抱他們,給孩子們以安全感和親近感。通過和家長簡短的交流了解孩子早晨在家的狀況。當孩子情緒不太好時,我就會微笑著從家長手中接過孩子,抱抱他,與他說說悄悄話鼓勵他。孩子則會有一種充分的被重視感和被接納感,心情很快由陰轉晴。沐浴在溫馨和諧的氣氛里,孩子們才會始終保持積極愉快的活動情緒。 2.充分發揮幼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一個健康的幼兒,既是一個身體健全的幼兒,也是一個愉快、主動、大膽、自信、不怕困難的幼兒。教師在集體教育活動中,要以恰當的方法引導幼兒積極參與各項活動,讓孩子體驗成功的快樂,樹立自信。譬如:在健康活動中,個別孩子不敢走獨木橋,我並沒有訓斥他們,而是鼓勵他們,讓他們先放鬆心情,然後交給他們方法:眼睛向前看,雙臂伸開,一步跟著一步走。同時老師在旁邊做好保護他們的准備,孩子們知道了方法,而且看到有老師在旁邊,就敢大膽地走過去了。總之,要充分發揮幼兒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努力將幼兒的興趣與必要的規則相結合,幼兒會有我很棒、我能行的感覺,自型心也會逐漸增強,同時也會養成各種健康行為。 3.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在游戲活動中,幼兒經常會碰到一些沖突和矛盾,這時教師不要輕易介入,要讓幼兒學會恰如其分地表達自己的情緒,學會用理智去控制情緒。在遇到心理沖突時保持心理的平衡和穩定,積極地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保持健康的情緒,處理好與小朋友之間的人際關系。 發揮家庭教育作用,共同促進幼兒心理健康發展 為培養幼兒的良好品質,增強家長在家園配合中的主體地位,我們通過家長開放日活動,讓家長充分了解幼兒在園的各項活動常規及生活習慣,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管理的要求,培養幼兒生活習慣的要求,以及培養幼兒任務意識的要求等內容;通過家訪還增進了教師和家長對幼兒在家、在園的了解,從而不斷調整教育方法。這些做法使孩子獨立自理能力和責任感大大加強,同時,也有機會讓家長觀察孩子在各種活動中始終處於積極主動、樂觀向上的狀態。 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任重而道遠。不同年齡段的幼兒心理培養目標有所不同,我們要不斷探索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把一批又一批幼兒培養成為積極向上、自信心強、品質優良的寶貝,為他們擁有快樂、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基礎。
6、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問卷調查數據百分比
(一)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現狀
我們採用書面問卷及訪談等方法,從辦園性質、園所規模等因素考慮,選擇了本園、紅博幼兒園、老乾局幼兒園、溫泉幼兒園四所幼兒園作為調查、訪談對象,以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各園2.5—6歲的幼兒家長進行了「親子活動基本情況、家長觀念認識與行為表現」等方面的調查,共發放問卷350份,回收304份,獲得有效問卷304份。並將獲得的全部數據進行統計處理,進而分析了解幼兒父母對親子活動的認識和行為等現狀,從中我們發現:
1、有99.9%家長認為「父母與孩子間多進行交流與溝通是非常必要的」,有100%的家長認為「父母常常與孩子進行溝通可以給孩子心理和感情上的撫慰」。
2、在「您每天利用什麼時間與孩子開展親子活動?」這個調查問題中,「每天接送路上」佔24%,「每日晚餐前後」佔44%,睡覺之前佔58%。
3、在「您經常與孩子開展哪些親子活動?」這一調查問題中,「與孩子一起玩耍、游戲、運動」佔71%,「與孩子聊天」佔53%,「郊遊」佔30%;對於「「您經常與孩子玩些什麼親子游戲?」,「閱讀等語言游戲」佔59%,「棋類、拼圖等益智游戲」佔53%,「戶外體育游戲」佔37%,「角色、建構等創造性游戲」佔20%。
4、對幼兒的「任務意識」和「遵守社會行為規范」的兩項社會性行為培養的家長的教育行為統計中,「每天都有」的分別佔13% 和22% ,「經常但不是每天」的分別佔43%和50%。
5、在「您認為通過哪些活動可以提高幼兒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調查問題中,認為「帶孩子外出郊遊」佔53%,認為「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佔50%,認為「鄰里或親戚之間的串門」佔47%。
6、在「誰最經常陪孩子?」這項調查問題中,母親佔51%,父親佔11%。
從以上的調查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
1、家長們對親子間溝通的重要性基本上表示贊同,對親子溝通的意義大多表示認可,大部分持同意觀點,並會懂得並做到盡量抽出時間,哪怕是晚餐前後和睡覺前的時間來陪孩子,說明家長的觀念在更新、在轉變。
2、家長在家庭中與孩子共同開展的親子活動、親子游戲的形式還是比較多樣的。能與孩子聊天、一起玩耍、游戲、運動、郊遊、教孩子學習等,和孩子開展棋類、拼圖等益智游戲、閱讀等語言游戲、戶外體育游戲等佔了比較高的比例。
3、大多數家長會科學地有選擇性地通過某項活動來培養孩子的社交,對幼兒園組織的提高社交能力的親子活動認可度佔到50%,在待選的幾個選項中還是佔有很大的比例。
以上都是我們在調查中看到的可喜的地方,說明被調查的家長中,大多數對親子活動重要性的認識都是比較認可的。但在實際的開展親子活動的情況上看,卻是不太樂觀,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
(二)幼兒園親子活動的問題
1、 缺乏對教育價值的足夠認識
從調查中看出,雖然家長對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比較認可,但大部分家長還是「有空才參加」,甚至直接是「沒時間參加」, 普遍存在著認識與行動不統一現象。很多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家長都以工作忙沒空參加為由而缺席,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來替代,這就違背了「親子活動」的初衷,自然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雖然家長的工作忙是有一定影響因素,也反映出家長對親子活動的教育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
2、父親的參與率低
在調查中發現:父親的文化程度高於母親,但在眾多家庭中,承擔家庭教養的責任、具有的教育威信等方面卻不如母親。親子活動中大多是母親參加,而很少看到父親的影子。我們通過與部分父親的座談、個別訪談等方式,了解了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有:
(1)社會競爭的激烈,特別是越來越高的工作強度和壓力,而父親大部分又是家庭中的頂樑柱,他們大多忙於工作,根本無暇考慮和孩子一起游戲和談話。
(2)受中國傳統觀念「男主外,女主內」 的影響,很多父親「淡出」家庭教育,母親成為孩子的主要撫養者。加之,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專職母親越來越多,使得父親們更有理由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全部推給母親。
(3)更重要的也反映出,大部分父親對親子活動的意義、價值還認識不到位,對於和孩子一同游戲、開展活動等,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
3、教育技能缺乏
親子活動的主體應是雙主體的,即家長和幼兒共同有效的互動,才能更好地促進親子間的溝通,促進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但在與家長的訪談和親子活動過程中發現,存在著親子活動主體缺失現象,這歸根結底是由於家長教育技能的缺乏,使得家長對親子活動的互動意義變成了單純的親子互動及親子間家長對子女的單向互動,如親子製作活動中家長的包辦代替;親子郊遊中選擇的內容不適宜孩子;親子游戲無法激發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等。由於家長要麼無所適從、要麼急於求成、包辦代替等因素,親子活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難於實現促進幼兒身心全面發展的目標。因此,教師應加強對親子互動的觀察,有針對性地對家長進行互動指導,提高家長的教育技能,從而提高親子互動的有效性。
(三)幼兒園親子活動的指導策略
圍繞我們調查、訪談和分析的結果,我們認真分解課題,找准研究方向,本著充分借鑒親子教育指導研究的先進經驗、緊密結合我園實際和家長需求、堅持實踐性與可行性相結合,階段性與前瞻性相結合的原則,有目的、有計劃地實施、深化和拓展親子活動指導策略。
1、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家長對親子活動教育價值的認識
家長觀念的轉變、更新是先決條件,只有讓他們對「親子活動」有正確的認識,他們才願意多花時間參與到親子活動中來,才能使家長真正成為幼兒活動的合作者與支持者。因此,我們通過學習資料的發放、家園小報、家園聯系欄的宣傳、網站的互動、開展免費咨詢活動等方式,向家長傳遞最新的有關親子活動的信息,向他們介紹親子活動的目的、意義,讓家長們在自學、辨析、撰寫心得體會中,明確親子活動的意義、價值,提升對親子活動的認識,從而願意「走近」親子活動。
2、 建立合理制度,保障家長參與的有效性
合理的制度建設能夠使權利和義務得到統一,使家長的參與逐步由自願型走向制度型,提高管理的科學性,以確保家長對親子活動的參與。因此,本園針對家長先後制定了《家長參與幼兒園親子活動規定》、《家長必做的十件事》等相關制度,制度中針對家長參與親子活動做了特別的規定。我們還創建了利益激勵機制和精神激勵機制在內的公平合理的激勵機制,通過形成強大精神動力,充分調動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積極性。我們加強對「優秀家長學校成員」、「熱心家長」、「文明家長」的表彰和宣傳力度,同時,對獲得表彰的家長給予利益激勵,如可以獲得幼兒園贈送的相關的育兒手冊,可以作為「熱心家長」定期來園觀看孩子活動,應邀參加幼兒園組織的大型活動等。同時,針對教師在家長工作中的管理也出台了《家長工作制度》等相應制度,並將其納入到教師的工作考核中。
3、發揮父親作用,均衡家庭各成員的教育角色
在與母親的交往中,嬰幼兒得到的最多的是撫育、照料和言語教導、行為示範、鼓勵等。但實際上,在孩子的發展過程中,父親和父愛的缺失會給孩子心理和行為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父親絕對不是母親和孩子的親子關系的一種補充,父親的作用和角色是母親所不能替代的。父親通常具有獨立、自信、勇敢、堅強等積極的個性特徵,通過與孩子的游戲、交流和教導等對孩子的積極個性品質發展起著獨特的重要作用。孩子從父親那裡可以學到更豐富更廣闊的知識,對孩子的認知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心理學家發現;父親較多地參與育兒活動,能提高孩子的認識技能、成就動機和對自己能力、操作的自信心。因此,為了促進孩子的成長,父親就有必要扮演好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參與到孩子的童年中,和孩子一起游戲,促進孩子全面發展。
為了激發男性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熱情,我們通過各種宣傳手段逐步讓父親改變態度,認識到養育孩子是父母共同的事業,父母雙方在這個過程中有分工、有協作,都有著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同時,我們認真考慮家長的需求,設計適合父親參與的活動內容,讓父親從「走近」親子活動到「走進」親子活動。
(1)組織節日活動
我們以「三八節」為契機,精心組織了「為媽媽製作禮物」的親子活動,爸爸們也獲益匪淺。首先我們向家長發出了 「父子DIY——獻給媽媽的節日禮物」親子活動倡議,讓父親了通過親子共同製作,不僅能夠增強父子間的情感交流,表達孩子對媽媽的愛,而且還能提高培養孩子的藝術創造能力以及動手能力的活動目的。其次,我們給每位爸爸發出了參與活動的邀請函,號召每一位爸爸都參與這項活動。3月8日那天,爸爸們都來了,他們的熱情參與讓我們喜出望外,他們在活動中的表現更是令人稱贊。他們選擇了豐富的製作材料,運用各種工具進行製作,體現了爸爸們構思巧妙、動手能力強的特點,極大地誘發了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孩子們在和爸爸一起製作的過程中情緒高漲,更是給了孩子們一次全新的體驗。
父親節也是一個難得的好機會,我們利用這一節日開展了「我的爸爸」系列教育活動,比如訪問活動「能乾的爸爸」,讓孩子了解爸爸的工作與特長,樹立了爸爸在孩子心目中崇高的形象,拉近了孩子與父親間的距離;比如以繪畫活動「好大的爸爸」,讓孩子用繪畫的方式描述心目中爸爸的高大形象,並把繪畫作品作為禮物送給爸爸,說一句對爸爸最想說的話,從而激發了孩子以爸爸為榮、愛爸爸的情感。在這個過程中,爸爸們和孩子們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爸爸在孩子們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大了,孩子們對爸爸的愛也強烈地呈現出來。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在自然的活動進程中,父親們參與了幼兒園的教育,孩子們也通過親子間的互動,體味到了來自父親寬厚的愛。
(2)發揮父親特長
父親的興趣愛好,可以和自己的孩子分享。如我們的「親子對弈」——父子(女)圍棋活動,「下棋」是很多男性的興趣,常常和孩子在一起下棋,有利於爸爸們能更多地與孩子們進行親子互動,同時也是爸爸們工作之餘的休閑活動,可謂親子對弈,棋樂融融;在「親子勞動」中,我們也從父親的特長、孩子的需求出發,引導父親和孩子開展「親子植樹」的活動。這些活動中,讓父親們的興趣和特長得以充分發揮,他們在活動中擁有了成就感,使得他們願意走進「親子活動」中來。
(3)把握父親的特點組織體能游戲
父親象徵著力量,當父親陪孩子一起玩耍時,特別是進行大動作的游戲時,孩子都表現得很興奮。於是,我們發揮父親這一優勢,開展了許多具有父親特色的戶外親子活動。比如親子游「五溪峽谷」,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盡的快樂體驗。在爸爸的帶領下,孩子們嘗試了各種驚險、刺激的游戲,爸爸們的勇敢形象無形中感染著孩子們,爸爸成了他們的驕傲,成了他們學習的榜樣。
親子活動給父親創造了一個互相交流的機會,使家長們在個性中尋找孩子們的共性,相互借鑒育兒之道,也給父親和孩子之間創造了一個特殊的親密接觸的機會,讓孩子在活動中了解自己的爸爸,學習怎樣和自己的爸爸去交流,建立起一種親密的父子關系,同時也讓爸爸們在以後的生活當中,更多地去了解,關心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父子關系,搭建了「父子橋」。「是孩子讓我們變得豐富,也是孩子讓我們變得更有責任」——這是一位父親在參與活動後的感受。
4、調整幼兒園親子活動時間
家長無法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都是上班族,無法經常請假參加活動,在問卷調查中也普遍反映,希望幼兒園在雙休日開展親子活動。因此,將一些親子活動的時間做了調整,調整至雙休日、節慶日和一些開放日,如周末和節慶日的親子郊遊、結合開放日家長來園的時機開展親子活動,從一定程度提高了父親來園參加活動的參與率。
5、科學引導,提高家長親子活動的教育技能
家長們充分認識到了親子活動的意義和價值,他們也充分明確了親子活動的重要性,然而在實際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由於缺乏科學的教育技巧,往往效果是適得其反的,而違背了「親子活動」的初衷,自然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需要教師用其幼兒教育專業知識影響和引導家長,從而提高家長對開展親子活動的教育技能。教師對親子教育活動的指導是立體的,指導包括理論的、形式的、活動過程的具體的指導。
(1)觀摩學習式
邀請家長參加現場觀摩親子活動,讓家長直觀地學習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技巧,提高親子活動的有效性。如在親子區域活動《美麗的掛飾》中,教師指導運用廢舊的CD光碟、廢舊彩色紙袋、掛歷、紙盤、細繩等材料製作「祝福花」。活動前教師向來觀摩的家長發放觀察記錄反饋表,問題有:「此次活動內容孩子感興趣嗎?是否積極參與?」「家長和孩子是如何分工的?」「孩子做的事適合他(她)的年齡特點嗎?」「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家長是如何處理的?」……通過問題的提示,引導家長對於親子互動的過程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記錄。活動後通過反饋交流,引導家長了解選擇的活動必須是幼兒感興趣的,符合他們年齡特點的,活動中應體現孩子的主體性,避免了包辦代替。好多家長在觀摩活動後感概:「以前在和孩子活動中,為了追求效果,經常就包辦了,我發現天天的媽媽很放手,雖然孩子花瓣剪得不怎麼流暢,花芯的裝飾不是很有藝術,但是卻散發出無限的童真和童趣……真的太棒了,媽媽都沒想到孩子能用這樣巧妙的方法來製作!看來我們應該相信孩子,多給孩子機會!」……家長們親眼目睹了自己孩子在集體中的表現,感知不同的教育方式所帶來的不同結果,並通過親身的嘗試與討論,明白孩子是在自己的不斷探索中結累經驗而成長起來的,從而逐步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
(2)隨機點撥式
親子活動中,在父母指導孩子活動有了一點小困難時,教師加強對家長和幼兒的隨機指導,幫助父母提供解決的方法,並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讓家長在以後再碰到此類問題時就有了可以借鑒的經驗。如在親子走大鞋的活動中,樂樂和媽媽老是走不快,媽媽很著急開始責怪樂樂,而樂樂明顯失去了信心,這時老師及時介入,「樂樂,想想看為什麼走不好?」「紙箱太大了,不合我的腳!」「那有什麼辦法呢?」「我想用報紙把前面多餘的部分塞起來!」「那你和媽媽去試試看吧!」樂樂的興趣又一次被調動起來了,他忙著改造自己的鞋子去了。進而教師對樂樂媽媽說:「你瞧,孩子其實很有自己的想法的,我們家長應把問題提出來,調動孩子的思維,培養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孩子做游戲不在於結果,更重要的在於過程中孩子的習得。」
(3)以點帶面式
合理地挖掘家長們的資源,對於教育效能的發揮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要作好「橋梁」的角色,整合家長教育資源,以點帶面,帶動家長積極參與,提高家長的教育技能。
①家庭互助小組
充分發揮家長委員會的紐帶作用,不僅能有效協助教師深入開展各項活動,促進家園的全面互動,同時能起模範帶頭作用,帶動其他家長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來。在有園家委會的基礎上,各班還成立班級家委會,鼓勵其他家長主動與他們結對子,形成家庭互助小組,通過電話聯系、串門或結伴外出郊遊等形式增進聯系、加強溝通。家長之間成為好朋友,孩子之間也成為好朋友,就在這種「好朋友」的氛圍中順利開展了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如「到小朋友家去做客」家庭聚餐、「動物園」親子郊遊、「自來水廠」親子參觀學習活動、「將軍山」親子登山活動、親子野外生存訓練……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提供了家長間交流溝通、借鑒經驗的好機會,促進了家庭之間的融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親子活動的質量。
②家長助教
充分發揮家長自身的特長,邀請他們來園當助教。當交警的爸爸,為小朋友做了「交通安全,從小做起」的安全知識講座;當牙醫的爸爸為孩子做口腔保健知識傳授;從事園藝工作的家長,來給孩子介紹各種觀賞性植物的特點,教孩子學插花;會書法的家長,給孩子上書法課……當然,在他們來園為幼兒授課前,我們必須對他們進行「崗前培訓」,請他們來園觀摩教師的活動組織,指導執教家長寫好活動方案,並預教;和家長交流組織幼兒活動的教育策略。家長助教活動,促進了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交流,擴充了各行業領域知識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使助教家長們從中體會到老師辛苦的同時,轉變了教育觀念,提高了幼兒學習與探索的積極性,為我們課程增添了活力。他們將感受到、學到的經驗遷移到家庭中的親子活動中,提高了親子互動的技能技巧。
(4)分享交流式
活動後的交流反饋是親子活動的源泉,家長在交流反饋中,總結經驗,提高認識。
①尊求家長的意見反饋。當親子活動結束後,我們及時尊求家長的意見反饋,總結活動中的成與敗,然後張貼在家園聯系欄,讓家長感受到他們也是參與活動的主人,有權利發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讓他們感受到參與親子活動的意義。同時還將活動中觀察到的父母指導孩子的一些好的案例介紹給大家,分析其中一些科學的觀念及方法,以此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②注重家長間的相互交流學習。每位家長都有自己的優勢與特點,有的家長具有較強的教育意識,能針對孩子出現的問題採取相應的對策;有的家長心靈手巧,善於引導孩子製作精巧的手工作品。有的家長富於耐心,善於營造輕松愉悅的家庭環境。我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親子活動經驗交流會」,有頭腦風暴型、情感交流型、親身體驗型、分享經驗型、集體反思型等,給家長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將這些優勢資源轉化為其他家庭的共同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資源的示範輻射作用。
5、探討多種親子活動類型,推進親子互動
家長親子互動的教育技能技巧的不斷提升,必須通過多種的親子活動來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於是,我們圍繞幼兒園日常工作,結合節慶日、主題活動,充分利用園內外各種資源,開展了親子郊遊、親子製作、展覽活動、親子運動會、親子勞動、親子閱讀、親子晨間區域活動、親子游戲、親子義賣和募捐等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親子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拓寬了家長選擇親子活動內容的思路,增進親子間互為平等、融洽的親情關系的建立,有效推進了親子間的互動。
(1)親子製作
我們圍繞「廢舊材料的開發與利用」開展親子製作活動。將生活中的廢舊材料進行了分類,開發了瓶子系列、紙盒系列、瓶蓋系列、宣傳冊系列、包裝袋、報紙等系列,採用親子區域活動、親子互動課、家教沙龍等方式的指導,讓家長發現廢舊材料的教育價值,學習利用廢舊物製作幼兒喜歡的教玩具的方法,掌握親子活動中與孩子互動的技巧。
如,在中秋節開展「共享綠色中秋」月餅盒變廢為寶親子製作活動。家長和孩子們把許多精美、實用的月餅盒做成的教玩具,共同度過了難忘而有意義的節日,體驗了分享、合作、團結祥和的歡樂團圓節。我們引導家長和孩子利用礦泉水瓶和衛生紙芯,做成了「搖搖樂」學習「數的組成與分解」等數學操作玩具;利用宣傳冊,做成了一本本精美的圖書;利用瓶蓋的大小、顏色、高矮、圖案、打開方式……等和孩子一起玩瓶蓋「分類、數數、排序」……家長感受到:平時唾手可得的廢舊物品,竟蘊含著如此多的教育價值;原來開展親子活動並不難,只要有心,身邊的所有東西,都是可利用的資源。
又如,我們開展的「親子製作圖書」活動中,通過繪制親子活動海報,幼兒和家長選定主題、製作材料、商量圖書的文字表述、畫面繪制、頁碼安排,乃至封面、封底的設計等,明確活動意義、目標、內容及在活動中所承擔的角色以及需要配合和注意的事項等。在活動中,引導家長遵循「以孩子發展為中心」的原則,進行多項有效的互動合作,這不僅體現著親子智慧的結晶,還流淌著交融的親情,進一步激發幼兒的閱讀興趣,給幼兒帶來更多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在這個過程中開發幼兒潛能,培養個性,建立和諧的親子關系。
(2)親子閱讀
怎樣讓孩子輕松愉快的接受閱讀,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開展了「親子閱讀」的系列活動。通過 「每周推薦一本好書」、 家長孩子共同閱讀一個好的故事、進行生動的表演、開辦親子劇場等一系列活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記憶力、想像力、表演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也大大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同時家長與幼兒共同閱讀的美好時刻,將給孩子的一生留下幸福美好的回憶,成為孩子人生道路上的一筆寶貴財富。
(3)親子郊遊
讓家長們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和家人、朋友或約上幾個家庭,一同到大自然去郊遊,「讓生活走向自然,讓教育走進生活」,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增進情感、促進溝通。這一活動形式大多通過家長自發組織的方式來開展,通過發揮班級家委會的作用,帶動家長參加,而教師則在活動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指導作用。
對於家委會組織開展親子郊遊的提議,教師首先提供精神支持,以自己高漲的熱情支持家委會的提議,表示願意參與和被邀請,這樣能充分鼓勵和保護家長的積極性,同時對活動進程給予必要的關注。對於郊遊的具體活動內容,家委會或家長們可能會提出很多建議,此時教師就要適時介入,指導家委會從眾多的方案中篩選出適宜的親子郊遊活動,教師運用幼教專業優勢,指導家委會根據階段教學需要或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從中選擇當前階段最適宜的親子活動內容。內容確定後,教師指導家委會成員制定詳盡具體的活動方案,除了常規的活動時間、地點、過程、收費等基本情況,還要特別提醒做好包括活動的倡議書書、活動目標、活動過程中家長對幼兒的指導要點及人員分工等。方案每位家長人手一份,以保證家長對活動過程有個全面的了解,有助於更好家長間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使活動開展的更有成效。在這過程中教師還要指導家委會制定幼兒行為觀察表,指導家長如何利用親子郊遊的契機觀察幼兒,這樣,家長們不但會關注自己孩子的表現,還會觀察其他孩子,並理性的與自己的孩子比較,觀察其他家長對幼兒的態度、教育方法,通過思考分析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教養方式和方法,這種方式對於家長改進自己的教育方法大有促進作用。
幾年來,在我們的倡議、指導下,各班家委會和熱心家長組織了豐富多彩的親子郊遊活動,有鍛煉體能的野外生存訓練、「五溪峽谷」親子游,有結合課程的動物園郊遊、森林公園之旅——尋找秋天,有結合節日的親子郊遊——植樹、端午節長樂游,有社會實踐活動的「麥當勞親子社會實踐」、鼓山親子游——環保小衛士……這些親子郊遊活動從老師的介入指導到家長自發、自主地組織,從原來的無目的、無序的組織,到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開展,家長們感受到了這些活動與以往單純外出活動的不同之處,體會到對孩子的教育既不是高深莫測的也不是呆板生硬的說教,它就存在於孩子生活的每一個細節之中。每一次的郊遊活動不僅讓親子關系、師幼關系更加密切和諧,更能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和諧發展,也使家園溝通更加順暢,深受家長們歡迎。現在,親子郊遊這一形式已成為我們很多班級的傳統,是家長和孩子們周末和節假日中最期待的事情。
(4)親子獻愛心
每年的5月是我園的愛心月,我們結合節慶日及社會重大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親子獻愛心活動。如2009年,我們引導幼兒關注汶川的災後建設,「六一」前,通過我省教育電視台與四川省彭州市機關幼兒園開展了手拉手 「愛心義賣,助力重建」親子活動。活動前,我們向家長和幼兒發出倡議:「你的家裡有多餘的玩具嗎?您願意通過義賣為災區的孩子籌措愛心款嗎?……」在傳統募捐的基礎上,增加了義賣的環節,拿來賣的物品是孩子們自己的玩具、物品,而且買賣雙方都由親子共同參與的,是讓幼兒進行真正市場交易的體驗,「義賣」活動蘊含了對幼兒愛心、同情心、社會交往能力、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以及金錢概念的形成等方面的教育。這一形式上的創新,激發了幼兒的興趣,也讓家長看到了活動的價值,大大激發了家長和幼兒參與的積極性。活動倡議發出後,得到了家長和幼兒的積極響應,家長與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共同收集整理家中物品、制定價格、布置攤位等。活動當天,我們隨處可見「愛心天使」的行動,「買一件商品,獻一份愛心」、「愛心不打折」……家長和孩子們積極參加義賣和捐款活動中,兩次愛心義賣和捐款所得款項近三萬多元分別捐給了汶川受災群眾和彭州機關幼兒園。在這過程中家長還培養了幼兒從小關心他人的良好品德及物品再利用的意識。
(5)親子勞動
倡議家長和孩子共同參與親子勞動中,如我們的親子值日、親子種植等活動,家長和孩子在其樂融融的勞動氣氛中,孩子們學習了簡單、基本的勞動技能,增強勞動意識,體驗著勞動的樂趣,從而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也轉變了家長溺愛、包辦代替的教育觀念,提高了家長的教育技能。
(6)親子游戲
活潑有趣的親子游戲,使家長能帶著一顆童心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在游戲過程中增強幼兒與同伴、家長與家長、家庭與幼兒園之間的聯系,使幼兒和家長感受游戲的愉悅,體驗親子情感,促進親子溝通。如「兩人三足」「齊抬花轎」「「罐中裝豆」等親子游戲,多年來成為幼兒園大型家園活動的保留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