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叩齒吞津保健法

叩齒吞津保健法

發布時間:2020-09-07 00:17:54

1、體驗過「叩齒生津法」的請進!

這個是古代的方法
古代人還有鼓漱,就是用生出來的津漱口

所謂 叩齒生津法,缺少口水的時候可以用叩齒來生津,因為人體的津,就是口水,對人的身體很好(所以大家沒事不要經常吐口水),可以滋養五臟六腑
所以這個和刷不刷牙沒有關系
自己的口水是滋潤臟腑的,具體為什麼能滋潤,這是古人總結出來的道理。「灌溉臟腑潤澤膚,謂之清水灌靈根。」「津」能促使胃腸液分泌增多,改善消化功能,增強食慾,促進營養吸收,對胃腸疾病具有很好的療效作用。經常吐口水的人身體肯定不好,我有個朋友就是這樣,一有口水就吐,身體虛弱的很,吐出來還怎麼吃進去?
這個叩齒生津法,就是為了生津來滋潤臟腑的,還有吞津的時候一定要用吞的!

2、叩齒的正確做法

步驟一:靜坐

端坐、頭正、頸直、目視前方,合胸拔背,兩手四指握大拇指,置於兩側大腿上,舌輕抵住上齶,輕輕閉上眼睛,內視返聽,意守下丹田,全身放鬆,自然呼吸,能使情緒安定,排除雜念。

步驟二:叩齒

待情緒安定,精神集中後,上下牙齒輕輕叩打36次或81次,速度宜緩慢均勻,不可用力相擊。

步驟三:攪舌

用舌頭在口腔內的上齶、下齶,上齒牙齦的內、外緣及下齒齦的內外緣,共6個部位作左右攪動運轉各9次或18次。產生的唾液時不要咽下去,接著漱津。

步驟四:漱津

閉著口,將產生的唾液鼓漱津9次或18次 ,接著咽津。

步驟五:咽津

將漱津後滿口的唾液分成三小口,然後逐口咽下,咽下時稍用力,使之汩汩有聲,同時用意念誘導唾液沿任脈方向慢慢下落到丹田。

步驟六:收功

意守丹田3~5分鍾,搓熱手掌,用手掌輕輕按摩臉部,有前額經鼻兩側往下擦,直至下頜,經面頰、耳前繞太陽穴部回到前額,反復9次;食指指腹輕輕梳頭,從前額到後枕,反復9次。雙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雙耳輪從上向下抹9次。叩齒的好處有很多,經常叩齒有助於修身養性。

拓展資料:

一、叩齒的注意事項

1、叩齒的作用雖然多,但是18歲以下青少年,由於其牙齒可能發育尚未完全,不宜做叩齒動作。

2、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3、已患牙病者叩齒力度不宜過大,防止牙齒進一步損傷。攪舌、鼓漱時舌尖要緊壓牙根部,速度不宜太快,用力要適當均勻,緩慢而周到。如口腔有潰瘍或口舌糜爛,影響此法進行時,可暫停數日,待口腔炎症痊癒後再施此法。

4、咽津前,如果口中唾液分泌過多影響其他動作進行,可將唾液部分咽下,不可吐掉。

二、中醫叩齒的好處

1、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

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2、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

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

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3、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4、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

「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5、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3、叩齒運動真的會胖臉嗎?

不會。

叩齒就是空口咬牙,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叩齒保健法非常簡單,不需要任何器械,也不需要特別的場所,隨時隨地都能進行。

古代的養生論述各有出入,總之,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

(3)叩齒吞津保健法擴展資料

經常叩齒,還可以使咬肌及牙齒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強機能,並維持其一定體積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因年老機體萎縮造成的凹臉癟肋狀。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叩齒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叩齒時,嘴、舌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這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大有裨益。

叩齒後跟著做吞津,所謂「津」,就是口腔活動後所產生的唾液。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濕、軟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

4、叩齒是什麼意思啊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叩齒編輯詞條 目錄 1基本內容 目錄 1基本內容 收起 編輯本段 基本內容 一.什麼是叩齒: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養生論述各有出入,總之,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 有一種說法叫"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三十六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相傳這還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方法。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 二.叩齒與咀嚼的區別: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於保健性質;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於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 (1).力量不同:叩齒是輕微的力量,叩齒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於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 (2).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 三.什麼情況不宜叩齒:有些醫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中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於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 補腎方法之一:叩齒____吞津保健法 我經常對我的病人講一個道理:「很多人雖然把臉洗得乾乾凈凈,但是遠遠望去,好像蒙了一層灰一樣,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氣色晦暗,其原因在於元氣腎精不充足。所以,美容不是表面功夫,只有臟腑安和,氣血均平,經絡通暢,元氣腎精充沛,氣色才能由內而外的潤澤透亮,皮膚自然會變得細膩嫩滑。」 下面這個方法,是古代經久不衰的健身術,幾乎任何一本養生專著都會把它收錄,足可見古人對這種方法的重視程度和實用價值。筆者曾經拜會一名老中醫,七十餘歲高齡,爬山依舊健步如飛,很多隨同爬山的年輕人都氣喘吁吁,疲憊不堪,而老人家卻談笑自若,未見疲勞之態,其氣色明潤含蓄,聲如洪鍾,問及養生之道,答曰:「叩齒吞津法」,跟老人同行時,經常聽到旁邊「咕咚」一聲咽口水的聲音,那便是老人將叩齒吞津養生法融入生活中,隨時咽津以充盈腎精,久而久之,元氣充沛自然身輕體健,氣色名潤。 現將叩齒吞津法介紹如下: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 ,年過八旬 ,齒緊完好,身體健壯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 ,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 ,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 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 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 ,史載活了一百五十歲 ,他的長壽經驗就是 :「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 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 ,他曾說:「一過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東南 ,盤腿而坐 ,叩齒三十六下,當會神清氣爽。」 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 古諺語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 人隨著年齡的曾站,身體各器官由成熟逐漸走向老化,其功能漸漸衰退,牙齒也不例外。 對中老年人來說,牙齒的健康與否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 在這里向廣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紹一些牙齒保健的方法。 1功法要領: 1.1叩齒: 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1.2吞津: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1.3時間及次數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2保健機理: 2.1從西醫的角度來看: 現代食物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使牙齒的咀嚼功能相對減弱 ,經常叩齒就更具有現實意義。在歐美發達國家,牙醫是最吃香的行業,那裡人的牙齒都干凈健康 ,而國人走出國門 ,牙齒外觀醜陋骯臟、口腔異味及牙病叢生成為了一大標志。所以,在普及護牙和治牙的同時 ,經常叩齒,做好牙齒的自我保健也不可忽視。人們一般都認為 ,牙痛不是病 ,而世界衛生組織則把引起牙痛的齲齒和牙周病列為全世界重點防治的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口腔健康是關繫到全人類健康水平的大問題。現代醫學證實,口腔疾病可引發多種疾病 ,如心臟病和胃病就與牙周炎有關。 從現代醫學對牙齒功能研究的認識來看,牙齒的牙腔內有由血管等組織構成的牙髓,是牙的營養通道。牙所需要的營養在血液里,叩齒產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動牙髓及牙床,鞏固牙齒和牙周組織,興奮牙神經、細胞和血管,促進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應,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類似咀嚼運動形成的刺激,提高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齒變的堅硬穩固、整齊潔白,有益於口腔健康。經常叩齒,還可以使咬肌及牙齒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強機能,並維持其一定體積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因年老機體萎縮造成的凹臉癟肋狀。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叩齒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叩齒時,嘴、舌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這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大有裨益。 叩齒後跟著做吞津,所謂「津」,就是口腔活動後所產生的唾液。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濕、軟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強免疫機能。 2.2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紅爐點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一下幾個方面: 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 (飲食物 )」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 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 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 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 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
記得採納啊

5、吃什麼對口齒好

叩齒吞津保健法」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據文獻記載 ,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 ,年過八旬 ,齒緊完好 ,身體健壯 ,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 ,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 ,叩齒則會筋骨健壯 ,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 ,史載活了一百五十歲 ,他的長壽經驗就是 :「每晨睡醒時 ,叩齒三十六遍。」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 ,他曾說:「一過半夜 ,披上上衣面朝東南 ,盤腿而坐 ,叩齒三十六下 ,當會神清氣爽。」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 ,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古諺語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人隨著年齡的曾站,身體各器官由成熟逐漸走向老化,其功能漸漸衰退,牙齒也不例外。對中老年人來說,牙齒的健康與否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在這里向廣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紹一些牙齒保健的方法。
1 功法要領:
1.1叩齒: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1.2 吞津: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1.3 時間及次數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2 保健機理:
2.1從西醫的角度來看:
現代食物結構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使牙齒的咀嚼功能相對減弱 ,經常叩齒就更具有現實意義。在歐美發達國家 ,牙醫是最吃香的行業 ,那裡人的牙齒都干凈健康 ,而國人走出國門 ,牙齒外觀醜陋骯臟、口腔異味及牙病叢生成為了一大標志。所以,在普及護牙和治牙的同時 ,經常叩齒 ,做好牙齒的自我保健也不可忽視。人們一般都認為 ,牙痛不是病 ,而世界衛生組織則把引起牙痛的齲齒和牙周病列為全世界重點防治的三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之一 ,口腔健康是關繫到全人類健康水平的大問題。現代醫學證實,口腔疾病可引發多種疾病 ,如心臟病和胃病就與牙周炎有關。
從現代醫學對牙齒功能研究的認識來看,牙齒的牙腔內有由血管等組織構成的牙髓,是牙的營養通道。牙所需要的營養在血液里,叩齒產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動牙髓及牙床,鞏固牙齒和牙周組織,興奮牙神經、細胞和血管,促進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應,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類似咀嚼運動形成的刺激,提高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齒變的堅硬穩固、整齊潔白,有益於口腔健康。經常叩齒,還可以使咬肌及牙齒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強機能,並維持其一定體積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因年老機體萎縮造成的凹臉癟肋狀。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叩齒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叩齒時,嘴、舌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這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大有裨益。
叩齒後跟著做吞津,所謂「津」,就是口腔活動後所產生的唾液。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濕、軟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強免疫機能。
2.2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
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紅爐點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一下幾個方面:
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

6、叩齒吞津法堅持多久效果才明顯?我堅持兩個星期了,每天差不多做8次

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

叩齒吞津是中國古人的養生方法,古代的八段錦裡面就有叩齒吞津的練法,認真練習叩齒吞津不僅能有效地減輕飢餓感,還能收到美容和養生的功效。

早晨醒來後,先不要說話,摒棄雜念,口唇徽閉,全身放鬆,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叩擊剛開始鍛煉時,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增加,可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

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

(6)叩齒吞津保健法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叩齒的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牙病患者叩齒的力度不宜過大,防止牙齒進一步損傷。

2、攪舌的速度不宜太快,用力要適當均勻,緩慢而周到。

3、牙齒尚未完全發育完全的人,不宜做叩齒運動。

4、口腔糜爛、牙齦膿腫時可暫停操練,待口腔炎症痊癒後再繼續練習。

5、咽津前,如果口中唾液分泌過多影響其他動作進行,可將唾液部分咽下,不可吐掉。

7、如何「叩齒吞津」?

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各器官由成熟逐漸走向老化,其功能漸漸衰退,牙齒也不例外。對中老年人來說,牙齒的健康與否至關重要,切不可掉以輕心。在這里向廣大糖尿病患者及中老年朋友介紹一些牙齒保健的方法——叩齒吞津保健法。
功法要領:1、叩齒:早晨醒來後,先不說活,心靜什凝,摒棄雜念.全身放鬆.口唇徽閉,心神合一,閉目,然後使上下牙齒有節奏的互相叩擊,鏗鏘有聲,次數不限。剛開始鍛煉時,可輕叩20次左右,隨著鍛煉的不斷進展,可逐漸增加叩齒的次數和力度,一般以36次為佳。力度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此為完成一次叩齒。
2、吞津:從傳統中醫養生之道來看,叩擊結束,要輔以「赤龍攪天池」,即叩擊後,用舌在腔內貼著上下牙床、牙面攪動,用力要柔和自然,先上後下,先內後外,攪動36次,可按摩齒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牙齦部的營養血供。當感覺有津液(唾液)產生時,不要咽下繼續攪動,等唾液漸漸增多後,以舌抵上齶部以聚集唾液,鼓腮用唾液含漱(鼓漱)數次,最後分三次徐徐咽下(咽津)。
3、時間及次數以上為完整一次的「叩齒吞津保健法」,每當做時以十次為佳,一天當中早、中、晚各叩齒十次,多做更佳。其中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即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據文獻記載,一千四百年前梁武帝時的醫家陶弘景,年過八旬,齒緊完好,身體健壯,他的主要健身方法就是叩齒法,他認為「齒為筋骨之餘」,叩齒則會筋骨健壯,精神爽快。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齒三百下」。明朝有位長壽者叫冷謙,史載活了一百五十歲,他的長壽經驗就是:「每晨睡醒時,叩齒三十六遍。」宋朝大詩人蘇東坡也有叩齒健身的習慣,他曾說:「一過半夜,披上上衣面朝東南,盤腿而坐,叩齒三十六下,當會神清氣爽。」乾隆皇帝是清朝在位最久、壽命最長的皇帝,他的長壽秘訣之一也為「齒宜常叩」。古諺語曰:「晨起,叩齒三百響,齒堅固」。由此可見,叩齒吞津是傳統中醫重要養生術之一,對於我們的保持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腎主骨」,這是腎的主要功能之一。牙是什麼東西?牙是腎的花朵,你看這人腎好不好,看他牙就夠了。你看他長了一口特結實的牙,這人肯定腎好。你再看挖出來的死人屍體,他什麼都沒了,還剩兩樣東西,就是骨頭和牙。骨頭和牙齒都是腎主管的。所以,骨頭上的病,包括牙病都跟腎有關。你要想鍛煉腎氣,就得常叩齒常咬牙。叩齒怎麼叩?叩齒是這樣的,每天早上起來第一件事先別撒尿,一撒尿全身代謝就全起來了。所以要躺在床上先叩齒,叩完齒以後,口中會生出津液,這些津液你徐徐地分三十六口咽下。你要把這功夫做好了,那你這壯陽的任務就完成一大半了。但一般人都是咕咚一口全咽下,做不到三十六口……叩完齒後,再按摩全身,再摩臉,最後五指梳頭。反正就是在床上折騰一個夠,再起來尿尿,這樣就能壯陽。

8、吞津在道家看來可以達到幾種效果

好處多多啊!
吞津的津指的是人體口腔中的唾液,俗稱口水,吞津的意思就是吞口水的動作過程。自古中醫就有「叩齒吞津保健法」,叩齒吞津可以:
1、鍛煉牙齒的堅固性;
2、改善口腔周圍的神經;
3、促進血液循環;
4、不斷產生新鮮的津液,還可以幫助清除口腔的衛生環境;
5、改善人體消化系統,強壯五臟六腑,滋陰補腎。

9、叩齒吞津保健法:叩齒有什麼好處

叩齒就是空口咬牙,是一種較常見的牙齒保健方法,現代醫學認為這樣可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咀嚼運動所形成的刺激,增強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以往的養生論述各有出入,總之,叩齒每日早晚各作一次,每次叩齒數目多少不拘,可因人而異。叩齒的力量也不求一律,可根據牙齒的健康程度,量力而行。但必須持之以恆,從不間斷,方可見成效。有一種說法叫"叩齒三十六",就是每天早晚起床睡覺前叩齒三十六下,同時將產生的口水咽下,從小堅持一直到老,可以使牙齒堅固,不生牙病,相傳這還是達摩祖師傳下來的方法。現代科學認為叩齒能興奮牙體和牙周組織的神經、血管和細胞,促進了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增強其抗病能力。叩齒吞津所發揮的的養生作用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李東坦《脾胃論·脾胃盛衰論》)。叩齒能健脾胃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叩齒能健齒。齒健,則食物易被嚼細,胃負減輕,從而養胃;二是脾「在液為涎」與胃相表裡,涎為口津是唾液中較輕清稀的部分,具有幫助食物消化的功能。叩齒催生唾液,咽之有助於胃「腐熟水分(飲食物)」和脾的「運化、升清」(把水谷化為精微物質並將之「灌溉四旁」、布散全身),減輕脾胃的負擔,達到健脾胃的目的。補腎: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叩齒健腎的機理有二:一是「齒者,腎之標」(《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由腎中精氣所充養,腎中精氣充沛,則牙齒堅固而不易脫落;腎中精氣不足,則牙齒易於松動,甚至早期脫落。牙齒健否是腎健否的標志之一,叩齒能健齒、充腎精,故可健腎。二是腎「在液為唾」,唾為口津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叩齒催生唾液,是謂「金津」,又稱「玉液」,「津」通於「精」,為腎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養腎中精氣的作用,故可健腎。強骨益腦:腎主骨,「齒為骨之餘」。齒與骨同出一源,為腎精所養。叩齒能健腎,充盈腎精,利及骨骼,持恆進行,能致骨堅,故可健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生骨髓」,而腦為髓海,腎中精氣充盈,則髓海得養,腦發育健全,就能充分發揮其「精明之府」的功能;反之,腎中精氣虧虛,則髓海不足而失養。叩齒能健腎,使腎中精氣得充,故可健腦。聰耳明目:《靈柩·脈度》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腎中精氣充盈,髓海得養則耳聰;腎中精氣虛衰,髓海失養則耳鳴甚或耳聾。又「腎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靈柩·大惑論》),精氣充盈則目能辨五色。叩齒能充盈腎精,故可聰耳明目。美顏榮發:叩齒可活動面肌,加強面部血液循環,改善面膚的營養,進而美顏。發的生長賴於精血,精血充盈,則發長而光澤;精血虛衰,則發白而脫落。腎藏精,「其華在發」,叩齒可使腎精充盈而榮發。西醫的角度對叩齒吞津的分析從現代醫學對牙齒功能研究的認識來看,牙齒的牙腔內有由血管等組織構成的牙髓,是牙的營養通道。牙所需要的營養在血液里,叩齒產生的生理性刺激,可以振動牙髓及牙床,鞏固牙齒和牙周組織,興奮牙神經、細胞和血管,促進牙體和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牙齒的營養供應,增強牙周組織的抗病和再生能力,增加牙齒的自潔作用,發揮類似咀嚼運動形成的刺激,提高牙體本身的抵抗力,使牙齒變的堅硬穩固、整齊潔白,有益於口腔健康。經常叩齒,還可以使咬肌及牙齒的咬肌部保持和增強機能,並維持其一定體積的充盈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因年老機體萎縮造成的凹臉癟肋狀。已經有牙病的患者,經常叩齒也能起到很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叩齒時,嘴、舌充分活動,血液循環加快,這對延緩面部皮膚衰老大有裨益。叩齒後跟著做吞津,所謂「津」,就是口腔活動後所產生的唾液。唾液能維持口腔的清潔,幫助浸濕、軟化食物以利吞咽,其中含有澱粉酶,對食物有消化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唾液中含有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各種酶和維生素等,這些物質能參與機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增強免疫機能。中醫的角度對叩齒吞津的分析在叩齒過程中,口腔唾液增多,我國傳統醫學認為唾液能滋養五臟六腑,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唾液中有許多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物質。養生學家把唾液稱之為「金津玉液」,同精、血一樣,是生命的物質基礎。《黃帝內經》曰:「脾歸涎,腎歸唾」。唾液與脾、腎二臟密切相關,對人體健康長壽、攝生保健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李時珍認為唾液有促進消化吸收,灌溉五臟六腑,滋陰降火,生津補腎,潤澤肌膚毛發,滑利關節孔竅等重要作用,《紅爐點雪》指出:「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叩齒與咀嚼的區別叩齒主要目的是健齒、固齒,屬於保健性質;咀嚼主要目的是利用牙齒將食物研碎,屬於生理功能。如果不正確使用牙齒和使用過大力量,就會造成牙齒損傷,如咬瓶蓋、咬筷子等。叩齒與咀嚼的區別主要有兩點:力量不同:叩齒是輕微的力量,叩齒震動牙根周圍的組織,有利於提高牙根抵抗疾病的能力。咀嚼力量可大可小與咀嚼的食物種類、軟硬度有關。作用效果不同:叩齒效果是健齒、固齒,減少疾病發生,具有預防效果。咀嚼不具有叩齒效果,如果長期使用一側牙齒咀嚼可產生牙合創傷。有些醫家認為,叩齒法對已患牙病者可能不合適,主要中叩齒力大,恐有損傷牙齒.如明代傑出的醫學家張介賓在《景岳全書》中介紹了他親自實踐的護齒、健齒經驗:古有晨昏叩齒之說,雖亦可行,然而穀穀震動,終非盡善之道。余每因勞因酒,亦嘗覺齒有浮突之意,則但輕輕咬實,務令漸咬漸齊,或日行一二次,或二三次,而根自固矣。又凡欲小解時必先咬定牙根而後解。則腎氣亦賴以攝,非但固精,亦能堅齒,故余年逾姑息,而齒無一損,亦大得此二方之力。張氏提出的咬齒,可視為叩齒法的一個輕量級的改變方法,是用力刺激的程度不同而異。叩齒與咬齒,都屬於牙齒的自我按摩運動。他通過自己親身實踐,提出牙齒保健經驗,值得重視。

與叩齒吞津保健法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