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七都島在哪裡?
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小島。
七都是鹿城區一個海島鎮,與溫州市區僅一江之隔,常住人口9000多人,海外華僑15000多人,是著名的僑鄉。
收入靠外匯:島上人均年收入不高,才6166元(2004年統計數據),但是生活水平卻不低,來自海外的匯款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支柱。
沒有ATM:除了農村信用社,中國銀行是島上唯一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該行唯一的ATM取款機因為幾個月都無人問津被撤銷。銀行工作人員對此的解釋是:要說服島上幾乎以文盲為主體的老人使用銀行卡,實在太難了!
拿著外幣換日用品:有一種說法,看不懂報紙和電視的老太婆,對歐元及美元的匯率卻相當熟悉,手頭沒有零錢時就拿歐元換雞蛋,1歐元大概換15個本地雞蛋。島上通用的外幣以美元、歐元和加元為主,以前還有里拉、法郎、荷蘭盾……
暑假比春節熱鬧:因為沒有綠卡,往來不自由,所以,許多大人無法回家過年。倒是每年暑假,有許多孩子從國外回來度夏令營。也許「過年回家」這四個字對這些孩子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他們的父母而言,卻是心中難舍的夢。
2005年12月28日,投資4億多元的溫州七都大橋破土動工,據了解,這是溫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市政公用橋梁。這一事件,再次勾起了老百姓對七都島的關注。近距離觀察這個號稱「溫州小島聯合國」的僑鄉,許多七都人的海外移民故事隨之鮮活了起來。
普通溫州市民對七都的了解,似乎都在每年台風來襲前夕,新聞中關於島上居民安全疏散的報道。其實,除了易遭台風侵襲之外,它還是溫州唯一一個島上僑鄉。
七都島四面環水,最初的居民除了耕種之外,大多以捕魚為生。從漁民變成海員,是他們改善生存條件的唯一途徑,於是,從這些人當中孕育了七都第一代僑民。
解放後至改革開放前出國的是第二代僑民,他們在海外主要從事餐飲業、服裝和皮具加工。
改革開放後出國的是第三代僑民,在海外主要從事中間貿易。
在校就讀的每個本地戶口的學生都可能是未來的移民。他們就像風箏,繩子的那頭遠遠地牽在大洋彼岸親人手裡,等到季候風吹起,他們就迎著繩子的方向飛翔……
「隔代教育」讓留守兒童性格孤僻
走在前沙村的村道上,迎面來了一個戴著小紅帽的小姑娘,四五歲樣子,背著小書包邊走邊玩。記者問她:「小朋友,你的帽子好漂亮啊,誰送的啊?」小姑娘說是媽媽買的。但當記者問她媽媽在哪裡時,她卻回答不知道。
這時,旁邊一位村民見狀笑呵呵地插話:小姑娘的爸媽在義大利,孩子生下後就送回來給爺爺奶奶寄養,已經好幾年沒有回來了。
據這個村民介紹,為了節省養育成本,同時為了騰出時間掙錢,大多數人選擇將孩子送回老家寄養,等到時機成熟再接到國外上小學,或者中學。
在七都鎮教育辦的黃保勝老師那裡,記者 了解到了下面這些數字:七都島常住人口9232人,旅居港澳台及海外的人數15200人,是常住人口的1.5倍多,其中,美國5478人,法國3169人,義大利1251人,中國香港1097人……
島上幼兒園283名學生中,本地戶口的只有54人。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在校學生越來越少,鎮里的小學已經從去年的5個合並到現在的2個。
七都中學的職高部每年招生時,都設兩個班,到了高三就合並成一個班,因為會有一半學生中途輟學出國。
據統計,島上在校學生(包括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共有1467人,他們大多是父母遠在海外的留守兒童,大約有一半存在著隔代教育的現象。他們很少有來自家庭的束縛,比城裡的孩子自由,但卻普遍感到孤獨。
出國的命運讓孩子們提前成熟
七都中學三面環水,沒有圍牆。站在操場的主席台上,可以望見平坦延伸著的冬季田野。操場邊的旗桿上,高高飄著一面國旗,風展紅旗如畫。五星紅旗下,幾個打籃球的孩子奮戰正酣。
他們當中,不少人在不久的將來,便要前往海外與親人團聚,開始一種完全陌生的生活。
記者在籃球場找到了小河和小仁(化名),兩人分別讀初三和高一。
這個學期也許是小河在國內讀的最後一個學期,他的三個姐姐和母親都已經辦好了簽證,只等美國紐約的父親打來電話,便要全家移民了。小仁的兩個姐姐也在紐約,估計讀到高三畢業,小仁也要出國了。
除了電子游戲,籃球是他們最大的愛好。「現在打球沒勁,因為最要好的一位玩伴今年上半年出國了,現在是三缺一」,說這話的時候,兩人神情有些落寞。
小黃今年讀高三,和所有的新新人類一樣,喜歡穿有很多兜兜的時尚牛仔褲。雖然她很漂亮,卻不像城裡同年齡的孩子一樣早早就談戀愛。她告訴記者,在七都,早戀現象比較少,因為這樣的感情很脆弱,一出國,生活全部都要發生改變。
等到明年夏天拿到畢業證書,小黃就要出國了。但是她一點都不想出國,因為從回來的夥伴那裡得知,去國外幹活都很辛苦,就和她的大姐一樣。她的大姐8年前去了美國,至今沒有回家,因為沒有綠卡。前年,大姐與一個同樣打工的福建人結婚時,家人也只能遙遙祝福他們而已。
留在國內也沒有前途,因為她的學習成績不太好,大學肯定考不上;職高畢業找工作,不但工資低,而且也很辛苦。相比之下,去美國還是好一點,賺的錢雖然不算太多,畢竟是美元,寄回家就很管用了。她說起美元的時候,就像我們說人民幣一樣自然。
在孩子們眼中美國是個大工廠
盡管即將出國,但他們對自己要去的國家幾乎一無所知。
小河唯一知道的是,美國的白天與中國正好相反。每次家裡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都是在夜晚,而那裡卻是白天。但直到現在,他也不明白是為什麼,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世界地理。
「美國首都是哪裡?」
「紐約?」沉吟了半晌,小仁囁嚅著回答。
當記者把NBA、尼亞加拉瀑布、搖滾樂、好萊塢等詞語一一報出時,他們仍是一臉茫然。在他們腦海里,花花世界的美國並不屬於自己,那裡不過是一個大工廠,他們去做工,只不過賺的是美元而已。
問起他們最大的願望,小仁不假思索地說,過一種自由的生活,想干嗎就干嗎。
小黃沉吟一會兒說,多掙點錢,爭取2008年回國看奧運會。
小島上走出大批僑界名流
記者試著提起一些七都島上的名人,但馬上發現那也是徒勞。虞錫龍、林精平……他們對這些名字毫無反應。
盡管這些即將出國的孩子對出自家鄉的海外僑領們一無所知,但是,七都鎮為數眾多的海外僑團,在溫州華僑界卻大名鼎鼎。
這些海外僑團的首領在僑界一呼百應,指揮著動輒數億的資金轉戰在海外商場。
在國內,海外僑民們還大量捐資修路建橋、圍海堤壩、老人亭、學校……范圍涉及社會公益事業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他們還把每年台風來襲時捐資賑災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資料:http://www.qnsb.com/gb/node2/node9/userobject1ai29707.html
2、你們有誰知道浙江溫州的七都島在那裡嗎?能不能具體介紹它,讓我更好的了解它.
這是個耐人尋味的小島。
七都是鹿城區一個海島鎮,與溫州市區僅一江之隔,常住人口9000多人,海外華僑15000多人,是著名的僑鄉。
收入靠外匯:島上人均年收入不高,才6166元(2004年統計數據),但是生活水平卻不低,來自海外的匯款成了他們生活的主要支柱。
沒有ATM:除了農村信用社,中國銀行是島上唯一一家國有商業銀行。該行唯一的ATM取款機因為幾個月都無人問津被撤銷。銀行工作人員對此的解釋是:要說服島上幾乎以文盲為主體的老人使用銀行卡,實在太難了!
拿著外幣換日用品:有一種說法,看不懂報紙和電視的老太婆,對歐元及美元的匯率卻相當熟悉,手頭沒有零錢時就拿歐元換雞蛋,1歐元大概換15個本地雞蛋。島上通用的外幣以美元、歐元和加元為主,以前還有里拉、法郎、荷蘭盾……
暑假比春節熱鬧:因為沒有綠卡,往來不自由,所以,許多大人無法回家過年。倒是每年暑假,有許多孩子從國外回來度夏令營。也許「過年回家」這四個字對這些孩子來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但對他們的父母而言,卻是心中難舍的夢。
2005年12月28日,投資4億多元的溫州七都大橋破土動工,據了解,這是溫州歷史上投資最大的市政公用橋梁。這一事件,再次勾起了老百姓對七都島的關注。近距離觀察這個號稱「溫州小島聯合國」的僑鄉,許多七都人的海外移民故事隨之鮮活了起來。
普通溫州市民對七都的了解,似乎都在每年台風來襲前夕,新聞中關於島上居民安全疏散的報道。其實,除了易遭台風侵襲之外,它還是溫州唯一一個島上僑鄉。
七都島四面環水,最初的居民除了耕種之外,大多以捕魚為生。從漁民變成海員,是他們改善生存條件的唯一途徑,於是,從這些人當中孕育了七都第一代僑民。
解放後至改革開放前出國的是第二代僑民,他們在海外主要從事餐飲業、服裝和皮具加工。
改革開放後出國的是第三代僑民,在海外主要從事中間貿易。
在校就讀的每個本地戶口的學生都可能是未來的移民。他們就像風箏,繩子的那頭遠遠地牽在大洋彼岸親人手裡,等到季候風吹起,他們就迎著繩子的方向飛翔……
「隔代教育」讓留守兒童性格孤僻
走在前沙村的村道上,迎面來了一個戴著小紅帽的小姑娘,四五歲樣子,背著小書包邊走邊玩。記者問她:「小朋友,你的帽子好漂亮啊,誰送的啊?」小姑娘說是媽媽買的。但當記者問她媽媽在哪裡時,她卻回答不知道。
這時,旁邊一位村民見狀笑呵呵地插話:小姑娘的爸媽在義大利,孩子生下後就送回來給爺爺奶奶寄養,已經好幾年沒有回來了。
據這個村民介紹,為了節省養育成本,同時為了騰出時間掙錢,大多數人選擇將孩子送回老家寄養,等到時機成熟再接到國外上小學,或者中學。
在七都鎮教育辦的黃保勝老師那裡,記者 了解到了下面這些數字:七都島常住人口9232人,旅居港澳台及海外的人數15200人,是常住人口的1.5倍多,其中,美國5478人,法國3169人,義大利1251人,中國香港1097人……
島上幼兒園283名學生中,本地戶口的只有54人。由於出生率不斷下降,在校學生越來越少,鎮里的小學已經從去年的5個合並到現在的2個。
七都中學的職高部每年招生時,都設兩個班,到了高三就合並成一個班,因為會有一半學生中途輟學出國。
據統計,島上在校學生(包括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共有1467人,他們大多是父母遠在海外的留守兒童,大約有一半存在著隔代教育的現象。他們很少有來自家庭的束縛,比城裡的孩子自由,但卻普遍感到孤獨。
出國的命運讓孩子們提前成熟
七都中學三面環水,沒有圍牆。站在操場的主席台上,可以望見平坦延伸著的冬季田野。操場邊的旗桿上,高高飄著一面國旗,風展紅旗如畫。五星紅旗下,幾個打籃球的孩子奮戰正酣。
他們當中,不少人在不久的將來,便要前往海外與親人團聚,開始一種完全陌生的生活。
記者在籃球場找到了小河和小仁(化名),兩人分別讀初三和高一。
這個學期也許是小河在國內讀的最後一個學期,他的三個姐姐和母親都已經辦好了簽證,只等美國紐約的父親打來電話,便要全家移民了。小仁的兩個姐姐也在紐約,估計讀到高三畢業,小仁也要出國了。
除了電子游戲,籃球是他們最大的愛好。「現在打球沒勁,因為最要好的一位玩伴今年上半年出國了,現在是三缺一」,說這話的時候,兩人神情有些落寞。
小黃今年讀高三,和所有的新新人類一樣,喜歡穿有很多兜兜的時尚牛仔褲。雖然她很漂亮,卻不像城裡同年齡的孩子一樣早早就談戀愛。她告訴記者,在七都,早戀現象比較少,因為這樣的感情很脆弱,一出國,生活全部都要發生改變。
等到明年夏天拿到畢業證書,小黃就要出國了。但是她一點都不想出國,因為從回來的夥伴那裡得知,去國外幹活都很辛苦,就和她的大姐一樣。她的大姐8年前去了美國,至今沒有回家,因為沒有綠卡。前年,大姐與一個同樣打工的福建人結婚時,家人也只能遙遙祝福他們而已。
留在國內也沒有前途,因為她的學習成績不太好,大學肯定考不上;職高畢業找工作,不但工資低,而且也很辛苦。相比之下,去美國還是好一點,賺的錢雖然不算太多,畢竟是美元,寄回家就很管用了。她說起美元的時候,就像我們說人民幣一樣自然。
在孩子們眼中美國是個大工廠
盡管即將出國,但他們對自己要去的國家幾乎一無所知。
小河唯一知道的是,美國的白天與中國正好相反。每次家裡接到爸爸打來的電話都是在夜晚,而那裡卻是白天。但直到現在,他也不明白是為什麼,因為從來沒有接觸過世界地理。
「美國首都是哪裡?」
「紐約?」沉吟了半晌,小仁囁嚅著回答。
當記者把NBA、尼亞加拉瀑布、搖滾樂、好萊塢等詞語一一報出時,他們仍是一臉茫然。在他們腦海里,花花世界的美國並不屬於自己,那裡不過是一個大工廠,他們去做工,只不過賺的是美元而已。
問起他們最大的願望,小仁不假思索地說,過一種自由的生活,想干嗎就干嗎。
小黃沉吟一會兒說,多掙點錢,爭取2008年回國看奧運會。
小島上走出大批僑界名流
記者試著提起一些七都島上的名人,但馬上發現那也是徒勞。虞錫龍、林精平……他們對這些名字毫無反應。
盡管這些即將出國的孩子對出自家鄉的海外僑領們一無所知,但是,七都鎮為數眾多的海外僑團,在溫州華僑界卻大名鼎鼎。
這些海外僑團的首領在僑界一呼百應,指揮著動輒數億的資金轉戰在海外商場。
在國內,海外僑民們還大量捐資修路建橋、圍海堤壩、老人亭、學校……范圍涉及社會公益事業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他們還把每年台風來襲時捐資賑災當成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
3、七都鎮哪裡有修鞋的
樓主,現在路邊修鞋攤越來越難找,有的地方沒有就是沒有的。而且就算找到了,他們一般都用那種硬性的水狀快乾膠,那個是很傷鞋的,越修鞋子反而越殘。
就算好不容易找到一間專業的修鞋店,收費可能很貴的,若不是奢侈品鞋子,會甚至會覺得倒不如新買一雙。
我在鞋廠打工7年多了,對這方面比較懂。如果不是什麼特殊工藝製作的鞋子,且開膠的不是很嚴重的話,完全可以自己動手修的。主要是膠水要用對,操作仔細點就行了。弄點綠豹膠來粘一下就可以了。
記得以前我們廠都用綠豹膠(是一種無色、透明、稠狀的樹脂膠),你不妨到網上搜搜」綠豹膠」,看有沒人在網上賣。如果有, 找鞋膠專賣店買就沒錯了,這類膠水產地就在珠三角一帶。
對了注意:502是絕對不能用來粘鞋的,不僅會讓鞋子變硬、開裂;一旦用了,那麼以後再用多好的膠水效果都不好了。
4、信陽市的羅山縣哪裡有大寶劍?
信陽市的羅山縣沒有大保健的。大保健和南希與西平有賣的。
5、江蘇吳江七都鎮
別聽他們瞎說,七都雖然是鄉鎮,但是比較蘇北的鄉鎮好多了,鄉鎮企業很多的,從吳江發回往那裡答的公交車很多的,鎮上也有計程車,也有很多黑車,較便宜,一般私人賓館價格在60----120元之間,指雙標,要是不講究的話可以在鎮上買衣服,也還行,要是講究就去吳江步行街或者商業街了,車子也挺方便的,小吃較集中的地方在菜場旁邊和超水對面,現在就是有變化也不會大,希望可以幫助你
6、震澤七都KTV在哪裡
在震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