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的醫療制度和中國的醫療制度對比有什麼區別?
中國的醫療制度
對於中國百姓來說,20年內,看病貴了幾十倍,一個感冒咳嗽都要花費好幾百。既然花了錢,人們自然希望把病看好,葯到病除。如果病治不好,醫院的服務跟不上,病人在生理和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的情況下很可能對周圍人包括醫生的態度變得敏感而採取一些消極手段。
本質上說,不完善的醫療體制下,患者和醫院在很大程度上處於對立面,這才造成了現在這樣的結果。
美國的醫療制度
美國的醫療分為截然不同的兩種,一種是公立醫院,一種是私立醫院。
美國公立醫院規模很大,每座城市都有幾家,他們基本沒有什麼贏利,完全是作為公益目的,為美國公民看病。公立醫院是非營利性、免稅的,只按服務水平收費,收入用於醫院的生存和發展。公立醫院的醫生收入不是很高,絕大部分收入來自國家的撥款。
私立醫院則分為兩種,一種是非營利性但不屬於政府的,這類醫院主要是各種慈善機構等組織成立的,作為對公立醫院的補充。另外一種則是盈利性私立醫院,這類醫院收費較高,但水平一般很高,以專科醫院為多。在私立醫院工作的醫生,一般薪水很高。
公立醫院基本滿足美國低收入階層的最低保障,私立醫院除了提供美國公民基本醫療服務以外,還提供比較高端的醫療服務。兩者配合,形成了美國整體醫療制度。
在美國,低收入階層和高收入階層各有各的看病去處
有醫療保險的人,看病絕大部分開銷都由醫療保險公司承擔,自己僅需支付其中一部分。沒有買醫療保險的人,也不是說就不能看病。遇到大病重病急診,美國各大城市只要設立急診部門的醫院是必須收的,也必須治療,法律規定如此。
1986年,美國規定凡參加「醫療保健」計劃的醫院,必須對急診病人進行基本的醫療檢查,必須對患有急診病症者給予治療並穩定病情,一般必須在穩定急診病症後才能讓病人轉院或離開。治完之後,如果病人無法支付治療費用可以有很多方法解決。第一可以分期付款,第二可以盡量減免,第三實在沒什麼錢可以申請救濟和援助,第四真的一文不名,就不用給了,但是個人信用可能會因此受影響。而這些錢並不是醫院承擔而是美國政府。有些醫院政府一年要補貼1.5億左右,單贈送給低收入的病人的眼葯水,一年要100萬。
美國1980年代開始實行「超額服務醫院」項目,以報銷醫院為治療無法支付醫療費的病人而發生的費用,這種安排無疑有助於解決醫院見死不救的行為。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於醫療,當然,這筆錢主要轉嫁到美國的富人和中產階級頭上,因為低收入階層是沒錢的。美國的富人經常也做一些公益捐款,比如比爾蓋茨,其中大部分都捐在醫療上面。
美國醫療制度極大的預防了中國醫療制度中的問題
首先,美國的醫院有治療診斷權,沒有賣葯權。也就是醫院只是診斷的,患者買葯有另外的葯店,葯房負責。醫葯根本就是分開的,所以完全談不上以葯養醫,也省去了中間保障的醫葯費用。
第二,美國醫生待遇較高。在美國當醫生,可謂是美國最難的職業。一個美國醫生,從上大學開始到能夠獨立行醫,至少需要10年的時間,一般美國醫學院學生在這學習期間都向銀行貸款,貸款30萬是普遍的。還要通過無數考試。即使成為醫生以後,定期也要參加各種的考試。美國的醫生,每隔幾年就必須參加一次非常嚴格的資格考試,不通過的話,醫生資格就會取消。而且一旦成為知名醫生,還需要定期搞出成績,競爭極為激烈。在美國,醫生這個行業是很難有沒有本領能夠存在的。就是因為門檻很高,所以美國醫生數量並不多,全國僅有80多萬人。從業人少,待遇就會高。美國的醫生收入遠高於國民平均水平。一些私立醫院醫生年薪超過30萬美元。如果被禁止行醫,則意味著失去了基本的生存技能,即使改行也來不及了,所以,沒有人願意為了區區數百美元的紅包,鋌而走險,冒著失去高薪終身職業的危險。
第三,美國監督機制非常完善,一旦醫生收到患者大筆財物,很難逃過監控。美國目前現金的交易極少,基本通過轉賬刷卡形式。而醫生的賬戶大部分是被監控的,對每一筆收入,銀行都會進行監督,數額較大的來歷不明的錢均會被盤查,並記入個人檔案,影響一個人的信譽。
第四,美國醫學界有所謂的誠信檔案。有劣跡的醫生將被全美醫師協會打入黑名單,所有黑名單上的人,將不被美國境內的任何醫療機構聘。
如何在美國看病
美國醫院全部都是預約制度,一個醫生一天只看幾個病人,每個病人都會享受到完善的診斷和治療。
美國做得最好的可謂鄉鎮醫療,也就是家庭醫生。在美國,無論鄉鎮城市,每戶人家都有家庭醫生。這個家庭醫生一般是負責某個社區,一個社區有很多這種醫生。人們生病時不是像中國人一樣立即去醫院,而是去家庭醫生處檢查。家庭醫生一般是綜合科的醫生,他們可以診斷和治療基礎的、常見的小毛病,病人也可以就近在社區醫院住院護理。
如果碰到他們無法解決的疾病,他們會轉幫忙到專業醫院或者大醫院去治療。家庭醫生一般都在患者家附近,所以看病的人基本就在家門口治病,不需要到處去跑。
如果大家以為家庭醫生的水平很差,就太武斷了。其實美國家庭醫生水平並不差,他們是美國醫生的中堅力量,也受過嚴格的醫學訓練。在全美80多萬醫生中,60多萬都是家庭醫生。不過家庭醫生的收入還是各科醫生中最少的
2、中美醫療體系有何不同??
美國醫療系統中有兩種職業是我們中國所沒有的,即醫學社會工作者和家庭醫生。這兩類人是美國醫療保健體系得以高效正常運轉的基石。
醫學社會工作者主要負責幫助人們尋找各種醫療保健服務,向那些有重病或慢性病的人提供支持,幫助無家可歸者、吸毒者及受虐待兒童渡過難關,以及為病人尋找合法的衛生資源和經濟援助。他們的工作絲毫不輕松,其工作對象多數來自於社會底層,需要耐心、同情心、一定的體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技藝才能勝任。我在艾滋病科輪轉時,一個名叫Roswell的社會工作者曾帶我隨訪一名變性的艾滋病病人。我們來到舊金山最亂的一個街區,路上時不時有人向我們要錢,據說那裡的街頭巷尾常有毒品交易的蹤跡。我緊緊跟在Roswell身後,來到那位變性者的家中。Roswell對待他就像朋友一樣親切, 問他為什麼不繼續堅持HARRT治療,並鼓勵他振作精神。當得知病人這幾天情緒非常低落時,便留下一個電話號碼,讓其與某個治療抑鬱症的組織聯系。雖然這只是短短的一次家訪病人,卻足以讓我對美國醫學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肅然起敬。事後Roswell告訴我要想成為一名成功的社會工作者,關鍵就是一個字:Respect,尊重所有的人。
在中國,我們並不急需醫學社會工作者,因為大部分病人背後都有家庭的全力支持,而孝敬老人也是中國多年的傳統美德。此外即使有社會工作者的幫助,也很難在中國找到許多慈善團體或商業集團來資助這些社會底層的人們。然而,中國卻非常需要引進美國的家庭醫生制度,他們是整個美國醫療保健體系的看門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中國,像協和醫院這樣的三級醫院總是人滿為患,而一級醫院的病人則少得可憐。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們沒有轉診制度,並且在各級醫院看病的價格全都一樣,因此任何人哪怕只是得了感冒這樣的小病都可以來看協和醫院的教授。相形之下,美國的轉診制度就大大緩解了三級醫院的壓力,也為病人節省了時間與金錢。在美國看病要先經過家庭醫生的診治,並由其決定是否需要轉診到專科醫院進一步治療。在UCSF內分泌門診,一個醫生可以花將近一個小時的時間回答一個病人各種各樣的問題,並進行疾病教育。我跟著許多醫生看門診,發現他們在病人離開之前都要問同樣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還有別的問題嗎」。而中國醫生最怕病人有沒完沒了的問題,誰讓門口還等了那麼多焦急的病人呢美國醫生一個上午看的病人數量是沒法跟中國醫生相比的,但很顯然,人家的服務質量是我們望塵莫及的。有幸的是,中國醫療體系改革也己注意到這一突出的醫療資源分配不平均的問題,並在積極地籌措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家庭醫生體系和轉診制度。
3、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
長期以來,美國保險公司和醫療機構形成「利益共同體」,導致醫療服務價格一路攀升。醫療保險項目監管也有漏洞。
美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分為公共醫療保險和私人醫療保險。公共醫療保險制度主要包括老年和殘障健康保險、醫療補助、兒童健康保險項目及其他保險。其中最重要、惠及面最廣的是老年和殘障健康保險以及醫療補助。
由於醫療保險項目監管的漏洞,有的醫生在被查處之後仍然擁有開具處方的權力。2011年,聯邦參議員奧林·哈奇和湯姆·科本曾向醫療保險和醫療照顧中心提交了一份被判醫療欺詐罪行的醫生名單,名單上的34名醫生被定罪後卻仍然留在醫療服務提供者的名單上,意味著他們還能正常看病開葯。
(3)美國的醫療保健體系擴展資料:
美國醫保改革:
2010年3月23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簽署了醫療保險改革法案,是奧巴馬執政以來最重要的立法成果之一,被稱為美國社會保障體系45年來最大變革,將對個人、企業和政府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同時該法案也是奧巴馬執政以來最有爭議的一項,自簽署生效以來,醫改法案面臨的法律訴訟接連不斷。美國民眾在醫改問題上也存在嚴重分歧,《紐約時報》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012年3月26日公布的民調顯示,47%的人支持醫改,36%的人反對醫改。
4、美國的醫療保障制度什麼
美國醫療保障制度現狀
1.醫療社會保險制度。美國的社會醫療保障由醫療照顧方案和醫療救助方案兩部分組成。醫療照顧方案是美國聯邦政府為年滿65周歲以上的老人和喪失勞動能力達兩年以上的殘疾公民、永久性腎臟病公民建立的一項全國性醫療保險計劃。醫療照顧方案的待遇包括住院保險和醫療保險等兩部分。受保人住院時,第一天的費用由自己負擔,以後的費用則由社會保障基金(來源於僱主和雇員交納的社會保險稅中的1.45%部分)支付,療養康復所需費用也由社會保障基金支付,但療養期不得超過100天,這便是住院保險。醫療保險指的則是,看病及在家接受專職護士的康復所需的療養費用的20%由病人自付,其餘80%由社會保障基金支付。醫療救助方案是聯邦政府對收入在貧困線以下和接近貧困線的低收入者以現金方式實施醫療資助的一種方式。享受醫療救助的對象主要有三路:需要醫療補助及長期療養的老人;需要保健服務及長期療養的傷殘者;需要醫療服務的低收入母親及其子女。
2.商業醫療保險。在美國,雇員的醫療保險是由僱主向商業醫療保險公司購買的(投保人只需支付保費的小部分),其等級與付費方式等均由雇員決定,福利較好的公司通常會全額支付雇員的保險費。美國政府向來鼓勵僱主為其雇員購買商業醫療保險。
5、對比美國和中國的醫療保健體系,弄清楚兩種體系的優缺點是什麼?
你是揚大的吧
6、美國醫療保險體系的三大支柱
養老保險「三大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 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強制建立和實施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在這一制度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繳納養老保險費,在勞動者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因
美國\醫療保險,三大\支柱
養老保險「三大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 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強制建立和實施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在這一制度下,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必須依法繳納養老保險費,在勞動者達到國家規定的退休年齡或因
7、美國的醫療體制
美國的醫療體制
是由許多個合法個體提供的醫療服務業。美國的醫療設施和醫療保險大部分都由私營部門經營,美國政府會提供較為輔助性質的公共醫療保險、醫療輔助計劃、小童醫療保險計劃和榮民(退伍軍人)健康管理。歐盟和美國的葯業組織認為美國是全球醫學研究及推出新型醫術和醫療產品的龍頭國,她們又表示必須依靠美國高昂的醫療開支才能有效推動這些研發的進行。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的世界衛生報告中比較了191個成員國的醫療質素,美國的醫療消費與應變能力都在榜首、總體衛生系統表現排第37位、總體人口健康程度排第72位。2008年美國聯邦基金比較19個已發展國家的醫療系統質量,美國排名榜尾。
在美國,由慈善或宗教團體經營的非牟利醫院佔了主流,其次為地方政府醫院和私營牟利醫院,2003年它們的比重約為62%-20%-18%。聯邦政府本身營運的全國性保健系統並不對外開放,它們分別是由國防部管理的軍用醫療系統及為退伍軍人提供保健服務的榮民健康管理局。印第安人保健服務所(IHS,直屬於衛生及公共服務部)就只提供醫療服務給印第安及阿拉斯加原住民使用,亦會以合約形式僱用私家醫療服務團體專為他們提供保健服務。面向一般民眾的非牟利醫院雖然可以獲得政府免稅,但它們依然會對病人收取高昂的醫療費用,對沒投保健保的病人更甚,亦引起了對這些醫院的經營道德爭議和法律訴訟。
醫院雖然會提供急診和門診服務,但它們都主要為住院病人而設。另類的專科診所有「手術中心」(surgicenter)專為客人提供手術後不需住院療養的即日服務、善終收容所為預計剩餘壽命少於6個月的末期病患者提供臨終關懷服務等。
2006年美國的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大約15到16%,在所有聯合國的成員國中僅次於東帝汶的大約18%;這支出有31%流到住院療養、21%歸內科服務、10%花在購買葯物、8%護老服務、7%屬行政費用和23%歸入其他項目里,包括實驗室診斷服務、制葯業、醫療器具生產商等等。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會計部比較每年的醫療支出數字,2008年的國民總醫療支出為2.34萬億美元,比較往年增長4.4%,增長速度維持在6%左右的水平,人均醫療開支為7,681美元,醫療支出比GDP為16.2%,年度升幅在0.1%到0.3%之間浮動。 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預計若繼續維持2008年的醫療體制,到2017年醫療支出比GDP會上升到19.5%,比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預計的數字要高一點。2010年3月,股神巴菲特就評價過,美國公司為其雇員支付的醫療開支使它們處於競爭劣勢:以GDP的17%消費在保健上但偏低的醫護人員與國民比例,對照其他大部分國家的平均9%而言,就像一條絛蟲蠶食著美國的經濟體系。
8、美國醫療有何弊病?
反思醫療體制改革,多見援引美國醫療制度的經驗。事實上,美國醫療制度優點多,但也有弊端。譬如很多人對於美國的醫療制度有一種誤解,認為雖然醫療費用昂貴,但是服務至上,有著最先進的器材、人才和醫療素質。但是事實上並不是完全如此,讓人遺憾的是這只是人們的一種良好的願望和用高價換高質量服務的邏輯推理。
在美國,有的醫生為了獲得高額的醫療費,小病當大病治,門診當成手術治療等等的丑聞在我十多年的見聞中已經不少。前幾年ABC電視台曾經報道,有一家骨科醫生診所,對前來求診的一般骨痛病人常常施以截肢手術,以獲取高額保險醫療費。後來一位電視台記者假裝手指骨痛求診,那醫生居然也一口診斷需要截肢,而且立刻要安排,嚇得該記者急忙逃出,而這一切早被他隱藏的攝像機拍了下來,後在電視新聞中播放,全美震驚。當然,這已經屬於觸犯刑法的極端例子,後來遭到刑事起訴處理。
這只是極個別的例子,也許只是壞了一鍋湯的老鼠屎,為數不多,任何地方都有。但是在美國仍有少數貪財醫生遊走在法律的邊緣,軟性斂財,雖然沒有觸犯刑法,卻也大大危害病人權益,病人有時又對他們無可奈何。一個病人發生車禍引起右手骨折,一家私人診所醫生看了片子之後說要動手術,需用鋼釘固定。並特別說明,鋼釘固定一年後還要動手術取出,也就是要動兩次手術,每一次的手術費用大概是1萬美金左右。另外他說時間已經排滿,次日晚上6點動手術,手術一小時,手術完了後在醫院住一天,住院費一晚大概4000美元左右。我們聽了後感到不妥,於是找了其他醫生咨詢,另一位醫生看了片子之後說確實需要手術,但是不需要做兩次,因為有一種高級鋼釘不需要取出來的,而且手術後也不要住院,明天中午手術,休息一小時就可以出院。碰到兩個醫生卻是完全兩種不同的治療方式,聰明的讀者一定猜得出,當然是前一個醫生賺錢多。雖然這是由保險公司支付,但是卻讓病人付出更多的痛苦,而如此「欺詐」保險公司的例子,聚沙成塔,也難怪美國的醫療保險費會急速高漲,去年已經漲到每個人月付300美元左右了。
付了保險費之後,美國人是不是一定可以享受最優質的醫療服務?也不完全如此,因為美國採取的是所謂家庭醫生制度,病人不管何種病症,首先需要到自己的家庭醫生那兒看病,由家庭醫生決定是否轉到專科醫生那兒。所以家庭醫生又叫做全科醫生,雖然號稱全科,實際上是樣樣都不精,頭痛腦熱的常見病可以開點處方葯,稍微有些疑難病就會耽誤病情。常常聽說一些家庭醫生診斷失誤而導致病情加重的例子。我的一個朋友不久前摔了一跤,立刻到家庭醫生那兒就醫,拍了片子之後,該家庭醫生說沒有骨折,兩個星期後就會痊癒。朋友便放心地按照原計劃赴大陸開會公幹,還加強運動。到上海後,經過上海醫生拍片檢查,明顯是骨折,但是已被耽誤了治療時間。 美國大部分醫生的規范職業教育、嚴格的行會制度、競爭激烈,維持了醫生的一流業務水平。有了就醫和住院的經驗,住院完全是住賓館的感覺,環境好,護士照料周到專業,每天的菜譜和飯店一樣,不讓家屬插手任何事情。後來知道,那是醫院競爭的結果。反正食宿和醫療一樣,都是保險公司付賬。但是必須購買保險,不能有僥幸心理。
美國的醫療制度,其實是公私結合的。退休老人有國家的基本免費醫療照顧,這是「公益」的部分。市場機制的私有保險業,主要是退休前的那一段。從理論上來說,私有保險制度也應該是運作良好的。因為保險公司是根據你開始購買保險的年齡和健康狀況,來決定你每月支付的費用。而且個人保費除總體費率增長之外,不再增長。就是說,假如你年輕力壯20多歲開始買保險,每月只要幾十美元。這一輩子都是同樣費率。漲價只是像每年的通貨膨脹那樣,漲一個比例。而假如你40歲才進入保險,你每個月可能要付200美元。也就是說,同樣一個40歲的人,假如你是20歲開始買保險,和你40歲開始買,每月交納的保費相差非常大。所以有許多美國人在進入老年時,會選擇繼續自己的私人保險計劃,而不要公費醫療。
健康保險的投保有很多選擇,你可以買全保,就是醫、葯自己一點不出錢。這樣,每月保費要高得多。多數人會選擇其他方式,就是自己付一個起點費,例如,500或1000美元以下自己付,1000美元至1萬美元之間,自己付20%,保險支付80%,高於1萬美元,全部由保險支付。這樣,以自己承擔小病的部分責任,來降低每月的保險費。一個朋友,自己是牙醫,很重視投保,他在一場自己失誤的事故後高位截癱,保險公司支付他此生的全部費用,包括照顧他一生的家庭護理員的費用。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假如每個人都很好規劃自己,很早開始買保險,一輩子的健康保險費用,並不是大的負擔。還有很多工作單位支付雇員的全部或部分保險費。退休後,正好接上國家免費的老年基本醫療照顧計劃。
盡管如此,美國的醫療制度仍然飽受指責。因為在實踐中,總有一部分人會抱僥幸心理不投保,這些人往往是窮人和新移民。美國是一個永遠不缺窮人的國家,僅非法移民就有將近1000萬,近年平均每年合法移民在300萬以上,絕大多數是窮人。他們怎麼辦? 根據美國的法律,醫院必須對急症病人不論身份、狀況先作救治。我們自己有過急症的經歷。這個時候,對真正的窮人就醫,各地都有不同福利政策,政策也一直在調整中。例如現在紐約,不論你的存款數額,只要年家庭收入低於一個金額,就享有政府的免費醫療(當然還有相應的生活救濟)。美國窮人只要生活在某個水平之下,都有相應的州或者聯邦的醫療福利計劃,享受免費醫療。我們的中國籍朋友在留學期間懷孕,沒有在美國交過稅,因為符合窮人標准,當時享受非常好的產前檢查、營養補助、生產、產後母嬰保健,甚至奶粉尿布,都是免費的。當然,新移民很普遍根據自己的習慣行事,有的急症治好了先逃掉再說,也有人隱瞞收入。美國任何人,不論是否有保險,急病、重病、事故,同樣得到救助治療。這是美國醫療費用昂貴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家普遍在為窮人,甚至大量來自外國的窮人分攤費用。
為了減少保險公司的醫療費用,美國的保險公司當然希望病人越少轉專科醫生越好,對於轉科的病例嚴格審查,不符合轉診的病人不付醫療費,這就使家庭醫生在轉診時更加小心,但是也使病人被誤診的可能性加大。
為了改變美國私人診所所帶來的弊病,美國的政府和醫療機構以及一些保險公司也嘗試建立中國式的大醫院醫療制度,例如,行之有年的愷撒保險機構就創建了大型的醫院和綜合診所,有點類似中國的國家醫院。愷撒保險機構既是保險公司,又是醫院,病人一律在自家醫院診療,同時自設葯房,大小手術都不用找其他私人醫生,真的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但是且慢,愷撒醫療的弊病也隨著它的誕生伴隨而來。由於實行的是薪水制,其報酬無法和私人開業診所的醫生相比,私人診所的性質說穿了,就是醫生當老闆,多賺多得,而愷撒醫療的薪水制度沒有創業的挑戰性,無法刺激醫生的精益求精,因為只有創造個人的名聲和口碑,才會為醫生帶來更多的病人。
於是,愷撒醫療常常無法得到一流的醫生,很多醫生在愷撒做到功成名就之後,都外出自己開業了。愷撒的醫生常常是醫學院剛畢業的人,為了在愷撒醫院中獲得實踐經驗,一旦實習期滿,大部分人都到社會上去闖盪了。在愷撒醫療機構中就診的病人往往得不到最好的醫療服務。前述的那位骨折病人被誤診的病例就是來自愷撒。其次,由於是大醫院,其制度需要幾百上千人協同合作來實行,比起只有幾個人的小診所來不知效率慢多少。如果大醫院根據自己特點,實行合適的方式和制度,也應該是相得益彰的,但是在美國這個以私人診所為主要特點的醫療服務形式中,愷撒不得不實行私人診所式的服務,於是問題就來了。大醫院是綜合性的,它卻不發揮綜合各種專科在一幢大樓的特點,實行隨意掛號制度,就像中國醫院一樣,對病人來說就會方便許多,不,它實行的也是家庭醫生制度,使病人在家庭醫生和醫院之間團團轉。既是綜合醫院,就應該隨到隨看,以方便病人,不,它也要實行預約制度,也就是任何病痛都必須事先約好,這本來是私人醫生一個人來不及看完病人而不得不採取的方法,大醫院有的是醫生,不必擔心病人的多少。這種預約制度,將大醫院的好處都放棄了,於是病人仍舊無法在當天得到治療。
當然這些現象只是美國醫療制度的弊端一面,並不說明其優點不足以讓我們借鑒。我想說的是,我們應當揚長避短,綜合借鑒這些有益經驗,制定適合中國的醫療保障體系。
首先,美國政府對醫療部門的經費投入不管在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比重上都是其他國家所望塵莫及的,所以說美國的軍費開支比起其醫療開支來都是小巫見大巫,絕對是事實。以2003年為例,美國當年的國民醫療總開支高達16790億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3%。而在醫療總開支中,公共部門的投入,即由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投入的經費,佔到46%。假如把美國各級政府為醫療保障提供的稅收減免也考慮進去,則公共投入所佔的比重會超過60%。
由此可見,美國的醫療保障模式並非政府「甩包袱」式的那樣「市場化」。當然,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中,美國的醫療市場化程度的確要高些。但不可忘記,作出這種判斷的參照系是其他發達國家幾乎覆蓋全民的醫療保障體制。事實上,美國較高程度的市場化也並非意味著在公共開支之外就主要由國民個人直接地「自掏腰包 」。仍以2003年為例,在當年佔到總醫療開支46%的公共投入之外,另有36%是由私有保險部門投入的。真正由國民個人直接「自掏腰包」支付的費用在總開支中只佔16%。
其次,美國雖然政府投入了巨大的醫療開支,但並無一個全民醫療保障體系。2003年,美國受保障國民占總人口的比例為85%左右,未受保障國民佔15%左右。2004年的情況基本持平。絕大部分國民所享有的醫療保障由公共健康保險和私有健康保險兩大部分組成。私有健康保險由所在工作單位或工會提供,或者由個人向私有公司購買。政府的健康保險則包括聯邦層面的「醫療保健 」、「醫療救助」、「軍人醫保」、「兒童保健」計劃,以及各州層面的各種健康計劃。美國醫療體系的較高市場化程度體現於,大多數美國人的醫保是通過私有部門獲得的。例如,2003年,以工作單位為基礎的健康保險覆蓋了60.4%的總人口。然而,美國政府提供的健康保險仍覆蓋了26.6%。尤其重要的是,政府的醫保計劃主要保障的是弱勢群體,從而發揮了無可替代的促進社會公平的作用。
在支持弱勢群體的醫保計劃中,「醫療保健」(Medicare)是專為65歲以上的人群,也為患有長期疾病的部分65歲以下的人群支付醫療費用的一個聯邦計劃。 「醫療救助」(Medicaid)是為特定需要支持者提供醫療援助的一項在州層面實施的聯邦計劃,專門支持家有未成年兒童、老年人、盲人及其他殘疾人的經濟困難家庭。這兩個計劃都開始於1965年。1997年,又設立了一個「兒童保健」(SCHIP)計劃,專門支持那些父母尚無資格申請「醫療救助」計劃的低收入家庭兒童。上述這些政府計劃形成了一個基本的醫保安全網。美國政府自1960年代以來在醫療領域採取積極干預政策,重點就放在建設這種醫保安全網上。 美國社會中還有一些人道的安排,以盡量使未受保障者或者保障不足者得到一定的扶持。美國未享有制度化醫保的15%的人口主要是外國出生尚未成為公民的新移民、拉美裔美國人、非全日制工人等。有鑒於這個漏洞,美國政府採取了一些稍許彌補醫保安全網漏洞的做法。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有關急診的法規。1986年,美國規定凡參加「醫療保健」計劃的醫院,必須對急診病人進行基本的醫療檢查,必須對患有急診病症者給予治療並穩定病情,一般必須在穩定急診病症後才能讓病人轉院或離開。它在事實上保護了尋求急診醫療服務的任何人,而不僅僅是「醫療保健」計劃的受益者。與此相關,美國1980年代開始實行「 超額服務醫院」項目,以報銷醫院為治療無法支付醫療費的病人而發生的費用,這種安排無疑有助於杜絕見死不救的殘忍行為。
此外,美國從1965年以來便一直在運作並強化「社區保健中心」。凡是在醫療服務的獲得存在經濟、地理、文化等障礙的地區,特別是在那些貧困者、未受保障者、少數族裔人口集中的地區,醫療機構可以申請建立「社區保健中心」或者取得其資格,從而得到政府的經費支持。再如,美國至少有14州擁有慈善性的「社區公益」安排,一些醫療機構有義務為了社區的共同利益,參與免費或優惠性護理,開展社區內外保健活動,提供免費或優惠價格葯品等。其他還包括「印第安保健服務」項目、艾滋病人「讓·懷特」項目、與軍人及其家屬相關的項目、「國家保健服務隊」等等。
當然,美國的醫療體系也的確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美國的人均醫療總開支比其他發達國家高出2倍;仍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享有醫療保障,這些人往往濫用免費的急診服務;人口老齡化和開支原本的快速增長導致政府經費不可持續;統一保障體系的缺乏導致總費用及管理成本上升、公平性受到影響;政府對醫療市場的價格控制不力,醫療費用水平上漲較快;工商企業備感為員工交納的保險負擔沉重;等等。正因如此,從理智務實的角度看,中國內地也許更應學習民眾健康水平比美國更高又與我們文化背景相似的中國香港,以及日本等地的醫療保障經驗。美國始終沒有英國這樣的全民公費醫療,和美國人的傳統觀念是有關的。美國人很強調要對自己負責,它的傳統文化認為,過分福利會養懶漢,全部國家負責的醫療制度會浪費無度。這種觀念和歐洲的社會民主主義思想,有很大差別。美國的鄰居加拿大,就是和英國類似的制度。我的一個朋友移民到加拿大後,把自己的牙齒全部整修一遍,花了國家近萬加元,自己卻可以一分錢不掏。相比我們在美國看病跑醫院的謹慎,確實形成鮮明對照。美國人認為,一旦國家全包,必定造成巨大的醫療浪費,失去監督和利益平衡,國家是公款,必定大手大腳。最後必然導致高稅收。加拿大的稅收確實非常高。美國人認為,現行制度下,不會造成失控的浪費;謹慎的福利制度是經濟活力的重要來源,因為不需要高福利逼出來的高稅收。
醫療制度只是一個子系統,它需要整體社會政策的支撐。美國醫療制度並不完美,可是,它能夠長期在正常運作下逐步修補,基礎之一是法治的完善。因為不論是醫療欺詐還是保險欺詐,都很容易發生。必須通過很強的法律手段,基本抑制這兩類欺詐,才可能運作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