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大學生自我保健

大學生自我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29 09:49:43

1、大學生心理健康怎樣自我保健

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1)智力標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條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會人學業成功、事業有成的心理基礎。用IQ值來表示。智商≥90為正常,上不封頂,下<70為智力落後。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說明一個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證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災樂禍。
(2)情緒標准。情緒是指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產生的一種主觀體驗。情緒穩定,而且還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緒健康的標志,且情緒的變化應由適當的原因引起,還要與情緒反應的程度相適宜。
(3)意志標准:是指人自覺地確定活動目標,支配自己行動,克服重重困難,以實現預定的目標的心理過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階梯,如果做事過於優柔寡斷、徘徊不前、思前想後,或不計後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現。
(4)社會適應標准:較好的社會適應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較好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積極而和諧的人際關系,能適應周圍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須;③處理和應付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活的能力。如作出決定、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情緒控制、心理換位、人際溝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與「現實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證明,不能有效地面對現實、處理與周圍環境的關系是導致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對現實、把握現實,主動適應現實。
(6)心理活動特點應符合年齡、性別特點。人的一生要經歷各個不同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有該年齡階段的特點。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動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證。如果一個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穩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動,如兒童多動症,成人的焦慮抑鬱症等都會存在注意力問題。一般5~7歲可連續注意時間約為15分鍾;7~10歲為20分鍾;10~12歲為25分鍾;12歲以上為30分鍾,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終目標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寬容、悅納、善待他人,不斤斤計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而是要有自知知明,能正確評價自我。即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9)在不違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獨特的個性特徵。
(10)在不違背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和法規的情況下,對個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當的滿足。
[編輯本段]我國青少年心理健康
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對許多國家的調查研究證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時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 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有關部門還對中、小學生做了一次抽樣調查,結果發現,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這些數據表明,青少 年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心理疾病較成人更為嚴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變革必然沖擊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方方面面,而種種社會矛盾、人際關 系的矛盾、成人社會的諸多心理沖突等,必然突出地從青少年的心理狀態中反映出來。稚嫩的心靈承受著幾代人給予的壓力,社會變革中的斷層和種種羈絆,束縛著 孩子們的心靈和手腳,這一切不能不讓人為之擔憂。然而,只要我們及早加以重視和預防,現在開始努力也不遲,重要的是為父母、為師長者要切實了解我們的孩 子,幫助他們走出心靈的"迷津"。
心理健康的標准(中學生)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那麼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呢?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MASLOW)和密特爾曼(MITTELMAN)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條標准:
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
2、是否對自己有較充分的了解,並能恰當地評價自己的行為。
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標能否切合實際。
4、能否與周圍環境事物保持良好的的接觸。
5、能否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能否具備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能否保持適當和良好的人際關系。
8、能否適度地表達和控制自己的情緒。
9、能否在集體允許的前提下,有限地發揮自己的個性。
10、能否在社會規范的范圍內,適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要求。
中國大陸的學者王登峰等根據各方面的研究結果,歸納起來,提出了有關心理健康的幾條指標:
1、了解自我、悅納自我。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具有自知之明,即對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緒和優缺點能做出恰當、客觀的評價,對 自己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期望與要求;對自己的生活目標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己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己無法補救的缺 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識之明,並且總是對自己不滿意,由於所定的目標和理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 卑;總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卻又總是無法做得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和自己過不去,結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己感到將會面臨 的心理危機。
2、接受他人,善與人處。
心理健康的人樂於與人交往,不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悅納他人,能認 可別人存在的重要性作用。他能為他人所理解。為他人和集體所接受,能與他人相互溝通和交往,人際關系協調和諧,在生活小集體中能融為一體,樂群性強,既能 在與摯友間相聚之時共歡樂,也能在獨處沉思之時而無孤獨之感。在與人相處時,積極的態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總是多於消極的態度(如猜疑、嫉 妒、敵視等),因而在社會生活中是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較充足的安全感。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總是自別於集體,與周圍的環境和人們格格不入。
3、熱愛生活,樂於工作和學習。
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熱愛生活,積極投身於生活,在生活中盡情享受人生的樂趣。他們在工作中盡可能地發揮自己的個性和聰明才智,並從工作的成果中獲得滿足 和激勵,把工作看作是樂趣而不是負擔。他能把工作中積累的各種有用的信息,知識和技能貯存起來,便於隨時提取使用,以解決可能遇到的新問題,能夠克服各種 困難,使自己的行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 心理健康的人能夠面對現實、接受現實,並能夠主動地去適應現實,進一步地改造現實,而不是逃避現實。
對周圍事物和環境能作出客觀的認識和評價並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既有高於現實的理想,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他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 的信心,對生活、學習、工作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都能妥善處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現實,不敢面對現實,沒有足夠的勇氣去接受現實的挑戰,總是抱 怨自己"生不逢時",或者責備社會環境對自己不公而怨天憂人,因而無法適應現實環境。
5、 能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總是占據優勢的,雖然也會有悲、憂、愁、怒等消極的情緒體驗,但一般不會長久。他能適當地表達和控制 自己的情緒,喜不狂、憂不絕、勝不驕、敗不餒、謙遜不卑,自尊自重,在社會交往中既不妄也不畏縮恐懼,對於無法得到的東西不過於貪求,爭取在社會規范允許 范圍內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對於自己能得到的一切感到滿意,心情總是開朗的、樂觀的。
6、 人格和諧完整。
心理健康的人、其人格結構包括氣質、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動機、興趣、人生觀等各方面能平衡發展,人格在人的整體的精神面貌中能夠完整、協調、和諧地表 現出來。思考問題的方式是適中和合理的,待人接物能採取恰當靈活的態度,對外界刺激不會有偏頗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能夠與社會的步調合拍,也能與集體融為一 體。
7、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智力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想像力、思考力、操作能力的綜合。一個人智力低下的話,也不能算心理健康。
8、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在人的生命發展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有相對應的不同的心理行為表現,從而形成不同年齡獨特的心理行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應具有與同年齡段大多數人相符合的心理行為特徵。如果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一般而言我們可參照上述標准檢視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嚴格意義上的心理健康則要求助於臨床心理學家的測查與診斷,不能隨意給自己和他人胡亂下結論。
[編輯本段]異常心理
心理異常的實質,就是異常心理的原因、機理和心理結構問題。心理異常是大腦的結構或機能失調或者人對客觀現實反映的紊亂和歪曲,既反映了個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異常,也反映為社會人際關系和個人生活上的適應障礙。
但是要清晰地判別正常心理和異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區分標准主要有如下幾種:
自我評價標准:如果自己認為有心理問題,這個人的心理當然不會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問題。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覺到自己心理活動和自己以前的差別、自己的心理表現和別人的差別等等。這種自我評價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測驗標准:心理測驗通過有代表性的取樣、成立常模樣本、檢測信度、檢測效度和方法的標准化,才能形成測評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專家的主觀看法,但是,心理測驗也存在誤差,目前並不能代替醫生的診斷。
病因病理學分類標准:這種標准最客觀,是將心理問題當作軀體疾病一樣看待的醫學標准。如果一個人身上表現的某種心理現象或行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依據,則認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現則被視為疾病的症狀,其產生原因則歸結為腦功能失調。
外部評價標准:人的心理活動總是表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大家都認為某個人有問題,一般就是正確的。即使旁邊人沒有看出來,專業人員也可以通過各種表現判斷當事人是不是有問題。
社會適應性標准: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維持著生理心理的平衡狀態,人能依照社會生活的需要適應環境和改造環境。因此,正常人的行為符合社會的准則,能根據社會要求和道德規范行事,亦即其行為符合社會常模,是適應性行為。如果由於器質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個體能力受損,不能按照社會認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為後果對本人或社會是不適應的時候,則認為此人有心理異常
1 憂郁 由於種種原因,青少年會出現悶悶不樂,愁眉苦臉,沉默寡言的現象。 如果長時期地處於這種狀態,就應當予以充分重視。
2 陝隘 即斤斤計較,心胸太狹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別人。對小事也耿耿於懷,愛鑽牛角尖。
3 嫉妒 當別人比自己好時,表現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懷有敵意,更有甚者竟用打擊、中傷手段來發泄內心的嫉妒。 --成長中七種不健康心理
4 驚恐 對環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針、怕暗、怕鬼怪。輕者心跳厲害、手發抖,重者睡不著覺、失眠、夢中驚叫等。
5 殘暴 有點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別人發泄,摔摔打打罵罵咧咧,有的則以戲弄別人為自己開心,對別人冷嘲熱諷,沒有溫暖之心。
6 敏感 即神經過敏,多疑,常常把別人無意中的話,不相乾的動作當做對自己的輕視或嘲笑,為此而喜怒無常,情緒變化很大。
7 自卑 對自己缺乏信心,以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總把自己看得比別人低一等,抬不起頭來。這種自卑嚴重影響了自己的情緒,對自己都缺乏情趣,壓抑感太強。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每年自殺未遂的達1000萬人以上;造成功能殘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個屬於精神障礙;推算中國神經精神疾病負擔到2020年將上升至疾病總負擔的四分之一。 在中國,目前保守估計,大概有有1.9億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專業的心理咨詢或心理治療。據調查, 13億人口中有各種精神障礙和心理障礙患者達1600多萬,1.5億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青少年就有3000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吳瑞華研究員認為,缺乏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才是造成我國自殺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心理咨詢與壓力管理專家郝濱老師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當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擾,准備選擇一位心理咨詢師走入咨詢室時,應選擇具有心理學、醫學或教育學等相關教育背景、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經驗,閱歷比較豐富,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咨詢師。
心理咨詢與治療行業中有著眾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見的有「精神分析療法」、「心理動力學療法」、「來訪者中心療法」、「現實療法」、「行為療法」、「交互療法」、「格式塔療法」及「理性情緒療法」等。據美國心理咨詢協會的統計,現已記錄在冊的心理咨詢與治療的療法已有300種之多,而且還在不斷增加。美國心理學家朗敦(Perry Landon)認為,所有這些療法可大抵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認知領悟」(insights)療法,旨在通過改變提高人的認知方式來緩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礙。另一類是「行為矯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療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條件反射來矯正人的不良行為方式。其實,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常常是兩者兼用,互為補充的。
[編輯本段]我國政府為青少年所做努力
為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及《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配合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我單位在總結北京市西城區、東城區等全國部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區(實驗校)工作經驗的基礎上,在北京師范大學和首都師范大學心理系專家教授的指導下,在北京市西城區教委心理咨詢室的大力支持下,本著解決中學生心理問題,維護中學生心理健康,為學校和家庭分擔心理健康教育壓力,營造健康、和諧的學校、家庭和社會氛圍的拍攝宗旨,針對時下中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採用電視手段,組織拍攝了18集電視系列片《放飛心靈?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視》。
為適應學校教學周期(實際授課時間約為15周)和授課時間(45分鍾),本套電視片分為18集(含3集教師心理健康指導),每集25分鍾。該片對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每周播出一集,每集播出後可留出20分鍾作為課堂提問和討論時間。
根據A.C.尼爾森和央視索福瑞做出的最新收視調查報告顯示,在同類型節目中,中央電視台《心理訪談》和北京電視台的《生活廣角》欄目在收視率與受眾評價方面居於領先地位。根據對其節目形式和內容的研究,結合當今觀眾特別是中學生的收視習慣,本片在拍攝形式上以案例為核心,由主持人和專家針對事件進行訪談,做到事件與評論並存,感性與理性並重,同時配合相關資料和情景再現,以最大限度保證節目收視效果和傳播效果。
《放飛心靈--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視》電視片VCD光碟由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指導,學苑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1集 《我的翅膀長硬了?》學生如何處理和父母之間的關系
在當今的社會生活中,孩子和家長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重要,學生需要家長了解自己對於一個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家長也需要對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上進行指導。而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和家長之間普遍存在溝通困難現象。本片通過再現一個家長的心路歷程,從中使孩子知道父母的心聲和不易,再通過專家的點評,讓學生和家長了解並掌握雙方有效溝通的技巧。
第2集 《老師為什麼不喜歡我》學生如何處理和學校老師之間的關系
一般情形下,學生若喜歡哪個老師,通常就喜歡上他的課,成績因此也比較好,否則反之。針對此現象,本片通過對實際案例的展開和分析,力求解決學生和老師之間在相處中出現的問題。
第3集 《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學生如何處理同學之間的人際關系
通過短片的內容和專家的點評,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在陌生環境中和他人相處,指導學生如何在熟識環境下和他人交往,從而樹立學生正確的交際觀和友誼觀。
第4集 《我的假期我做主》學生如何安排假期生活
什麼樣的假期才算是有意義的假期?如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假期生活?如何兌現自己的假期計劃?本片通過事例和專家的講解將給出答案。
第5集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網路給學生帶來的利與弊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網路越來越影響到了人們的學習與生活。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在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給學生們帶來了種種弊端。本片通過兩名學生對網路的不同使用,真實演繹了網路給我們特別是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的利與弊,從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並使用網路,自覺規避網路帶來的危害。
第6集 《走好網路》如何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路
通過在學校的調查,讓學生認識到上網的目的和上網時間安排的合理性。使學生、家長了解上網學生的心理,從而使學生正確的使用網路,使家長正確的指導學生上網。
目的:使學生能夠建立正確的上網目標,正確的使用網路、合理安排上網時間。
第7集 《如何規劃人生》高中生自我認識和人生規劃的培養
高中階段正處在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逐漸形成時期,高中生對自我和未來的人生還沒有深刻的認識。本集通過展現三名同學畢業後各自不同的發展道路和將要面臨的問題,講述了加強自我認識和初步構建人生規劃的重要性,同時通過現場測試,幫助同學們擬定自己今後的職業規劃,使學生在高中時期先期建立良好的人生規劃並為之努力學習。
第8集 《面對社會不良現象你該怎麼辦?》社會影響
現在社會的影響逐漸滲透進了學校,給學生帶來了很多影響,有好的也有壞的。本集分析了社會上哪些方面給學生帶來了影響以及產生這種不良影響的原因,教育學生從自身來避免社會給他們帶來的危害,並鼓勵同學們要積極參加到社會公益活動中去,從社會中多汲取有益的影響。目的:引導學生自我調整,避免社會的不良影響,讓老師、同學去關愛他們,正確地參加到有益的社會活動中去。
第9集 《大考之年》大考
通過案例分析,主持人、學生和專家的現場互動,分析學生面對大考(中考、高考)時的緊張心理,幫助學生調整情緒,以良好穩定的心態迎接大考。
第10集 《萌動的感情》異性交往
本集由一個女生在高考前被母親發現喜歡一名男生開始,邀請專家共同探討學生的異性交往並提供一些原則和方法,引導學生客觀正確地看待異性交往以及早戀問題。
第11集 《我的心情怎麼了》情緒調節
本集由一份學生自殺報告引出情緒調節的問題,通過嘉賓與主持人對話、案例穿插和心理咨詢室的實景拍攝,說明心理咨詢的指導作用,同時教給同學們一些簡單適用的情緒調節方法。
第12集 《名牌的誘惑》攀比
本集通過在校園的隨機調查,引出關於穿戴名牌以及相互攀比的問題,並通過事例的穿插以及專家的分析,探討學生中普遍存在的攀比現象,並分析出現的原因,從而正確引導學生的消費心理。
第13集 《我為什麼學習》你為什麼學習
意在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由此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本集以學生陸源近一段時期學習成績起伏較大的現象為切入點,由心理咨詢教師對此尋找和分析原因,啟發學生發現自己可能存在的「轉移學習目的」現象,進行隨訪調查,分析錯誤的學習目的,引導正確的學習目的。展示在正確學習目的指導下各科學習各有樂趣。舉例說明樹立近期學習目標的重要。再次強調學習是一個不斷需要和滿足需要的過程,人們需要終身學習。
第14集 《尋找適合我的學習方法》學習方法
本集由三名學生的學習困境引入展開,由心理咨詢老師對之進行學習類型測試並得出他們所屬的不同學習類型,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具體指導,同時輔以專家介紹的有效學習方法,使學生針對自己的學習類型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成績。
第15集 《爸媽,有話好好說》家庭環境應對
女生靈靈對朋友敏感猜疑和強迫,使朋友逐漸與她遠離,也給靈靈帶來噩夢。旨在使學生意識到良好的家庭環境對自身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更加由此學會積極地去改善和應對。心理教師尋找到深層的家庭不和睦原因。子女面對家庭不和睦,有幾種應對選擇,結合案例分析它們分別是對是錯。
《放飛心靈特別版--教師心理健康關注》(上、中、下)集
教師是傳道、授業和解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然而當前教師往往面臨著職業倦怠、生活壓力、社會評價、人際關系、職業認知和事業困惑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這三集旨在通過談話節目,針對以上問題由資深教授學者為教師答疑解惑,使他們認識到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
[編輯本段]附錄:歷史人人們對心理健康的看法
讓我門看看歷史上學者們對心理健康的定義:
例如英格里士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一種持續的心理情況,當事者在那種情況下能作良好適應,具有生命的活力,而能充分發展其身心的潛能;這乃是一種積極的豐富情況。不僅是免於心理疾病而已"。麥靈格爾認為:"心理健康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及相互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僅是要有效率,也不僅是要能有滿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規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備。心理健康的人應能保持平靜的情緒,敏銳的智能, 適於社會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馬斯樂認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備下列品質:( l)對現實具有有效率的知覺;(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悅納本身, 也能悅納他人;(4)在環境中能保持獨立,欣賞寧靜。(5)注意哲學與道德的理論;(6)對於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經常保持興趣;(7)能與少數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為樂的精神;(8)具有民主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9)能經受歡樂與受傷的體驗。 1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對此定義為:所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能以及情感上與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圍內,將個人心境發展成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關系中彼此能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義表述外,人們還從不同的方面來進行解釋。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是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的最大潛能,以及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具體說,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與絕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無心理疾病;二是能積極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順應環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設性發展完善個人生活。基於以上觀點,學者門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生理、心理和社會性方面達到協調一致,保持一種良好的心理功能狀態,認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個方面: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間關系適應、反應適度、心理特點符合年齡。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標准。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國際疾病分類體系,把智力發育不全或阻滯視為一種心理障礙和變態行為。
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經常保持愉快、開朗、自信、滿足的心情,善於從生活中尋求樂趣,對生活充滿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緒穩定性好。
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點:目的明確合理,自覺性高;善於分析情況,意志果斷;意志堅韌,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強;自製力好,既有現實目標的堅定性,又能剋制干擾目標實現的願望、動機、情緒和行為,不放縱任性。
人際關系和諧
其表現:一是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的人際關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觀評價別人,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寬以待人,友好相處,樂於助人;四是交往中積極態度多於消極態度。 能動的適應和改造環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標志是:
①人格的各個結構要素都不存在明顯缺陷與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同一性混亂;
③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為;
④有相對完整統一的心理特徵。
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一個人的心理行為經常嚴重的偏離自己的年齡特徵,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

2、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的基本原則和方法

對於一個青春期少年來說,保持心理健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1)心理特徵與年齡相符合。青少年的認識、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以及個性特徵,要符合年齡增長的規律。既不能像童年時的心理那樣簡單、幼稚,也不同於成年人那樣成熟,而是表現出青少年所應有的特點,這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條件。
(2)保持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有助於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在困難和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情緒會增強自信心。樂觀而穩定的情緒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3)熱愛學習。學習是青少年時期的主導活動,是為步入成年進入社會打基礎的。明確學習目的,培養對學習的興趣,就會把學習看作是一種樂趣而主動進行學習,這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不僅不會因此增加心理的壓力,而且有益於心理健康。
(4)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家庭、學校及各種環境中,要與父母、老師、同學保持融洽的關系。與人交往中,要平等待人,尊重和理解他人,樂於助人。要和同學建立正當的友誼,尋找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家庭、學校和各種場合中,努力做一個受大家歡迎的人。
(5)自我調節,適應環境。對自己所處的環境不滿意或遇到不幸、挫折時,一些人往往會產生憂郁、悲痛、焦慮等不良的情緒,失去心理平衡。這時應採取積極的態度,疏導情緒,調整自己對現實的期待,使自己能夠面對現實,以最適當的態度適應環境和處理問題,增長自已的耐受力。
(6)接受自己的性身份。青春期少年要正確認識和對待自己的性身份,做符合自己性別身份的事,並對自己是男性或女性感到滿意,決不因為自己的性別而產生自卑感。只有自覺認識和正確對待自己的性身份,才能愉快接受自己的性身份,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這也是青春期少年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
情緒是心理活動的核心,對身心健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學會自覺地調節和控制情緒,是心理保健的重要內容。我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無論做什麼事都帶有情感色彩:當考試取得好成績時,會感到喜悅;失去珍貴的東西時,會感到惋惜;如果願望一再受妨礙而達不到時,則會失望甚至憤怒;進人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會感到局促不安甚或產生恐懼等。這些喜悅、悲哀、憤怒、恐懼等等情緒活動,都會引起身體一系列的生理變化。據科學研究,積極健康的情緒,如愉快、歡樂、適度的緊張,對人體郡有好處,它可以引起心臟輸出量增加,促進血液循環,使人精神振作,大腦工作能力增強。而傷心、悲痛、憤怒、焦慮等消極情緒引起的生理變化,於人身體是不利的。如機體長期處於這些不良的情緒影響下,往往會引起多種疾病的發生,如高血壓、胃潰瘍,以及心理障礙等。因此,青少年應該懂得情緒在保護心理健康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並學會自我調節和控制情緒。
調節和控制情緒,一要培養自己具有樂觀的生活態度。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都要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相信問題總會有辦法解決的,從而勇敢地面對現實,努力進取,永不失望,對前途充滿信心和希望。持這樣的樂觀態度往往會產生積極情緒。二要適當地發泄積存在心中的不良情緒。比如,可以向知己的人傾訴自己的苦惱和憂傷等等。這樣做,有助於消除心中的煩惱、壓抑,從而達到心平氣和。這種發泄對 心理健康是有益的。三要保持適當的緊張和熱情。緊張是一種情緒,它能維持和提高學習、工作效率。如考試時產生的緊張情緒,能使大腦功能達到最高效率狀態;平時上課或做某件事,也需要保持適當的緊張。張弛調節適度,就會使生活更有節奏和情趣。四要善於理智控制自已。青少年的種種要求和願望,都應符合社會道德和規范,否則就要用理智打消這種念頭,不能苛求社會與他人滿足自己的一切願望。這樣做對維持心理平衡,培養健康情緒有好處。

3、列舉大學生不健康的生活行為並簡述如何改善

(一)作息時間無規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同學該休息的時候不休息,經常熬夜。殊不知,睡眠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義,可以增強免疫力,康復機體,促進生長發育,延緩衰老,而且有利於皮膚美容,一些宿舍看電影、開卧談會到深夜,然後第二天上午逃課睡覺,長此以往,引起惡性循環,我們的學業和健康均得不到保障。
 (二)日常飲食欠科學
目前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由於睡得晚,早晨起的遲,來不及吃早飯便去上課,在課間餓的時候隨便買些餅干、方便麵之類的零食充飢;有的大學生索性取消了早飯,養成了常年不吃早飯的不良習慣;還有的男生酗酒、暴飲暴食,這些都違反了正常的飲食規律。大學生正處於長身體的關鍵時期,平衡營養與膳食顯得尤為重要,糖類,維生素,水和礦物質這些人體必備營養元素需要我們在日常飲食中補充和吸收,科學表明,每人每天飲水量1200~1600ml,水有促進營養素的消化吸收,排泄代謝物和毒素的生理功能,而且飲水對健康具有特殊功效,如鎮靜作用,保護眼睛,降脂減肥,緩解便秘,美容養顏。
 (三)娛樂休閑無節制
適當的休閑娛樂可以給大學生的生活增添生活情趣,緩解壓力。然而部分學生經常光顧網吧、KTV、錄像室、電子游戲室等娛樂場所,無節制地沉迷其中。
 (四)自我保健意識差
 眾所周知,體育鍛煉能增強體質,陶冶情操,增添活力。但是隨著近年來網路游戲、電子競技等的興起,參與文體活動學生總數明顯下降。學生的體能素質長期下降、肥胖學生的比例明顯增多、近視眼發病例居高不下、多數大學生心理素質不高、抗挫折能力差,這些與缺乏體育鍛煉有關。有些男同學不僅不注意自身衛生習慣,還經常在宿舍抽煙,使得其餘同學被迫抽二手煙,影響了同學們的身心健康。
當代大學生在生活習慣方面出現諸多令人擔憂的現象,與社會環境的變遷、教育模式的死板、教育體制的不完善不無關系,淺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
 (一)教育環境多元復雜
隨著社會的發展,多元文化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許多不健康、不積極的生活方式侵入大學生的生活,如鋪張浪費、沉迷網路、酗酒等,從而出現曠課、遲到、早退等現象。學生在網吧、宿舍通宵玩游戲,上課時間發短消息、接打電話、玩手機游戲等現象,對正常的學習生活和教學造成了負面影
  (二)家庭教育普遍失衡
家庭教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由於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學業關注的比較多,而對孩子的綜合素質養成缺乏必要的關心和引導。很多家長為了能使孩子安心學習,幾乎包攬了學生除學業之外的其他一切事務,連洗衣、疊被等基本的生活小事也不例外,這些家庭過多的「溺愛」,對大學教育產生的負面作用甚大,值得家長們深思。
(三)自我要求不嚴,易於滿足
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以後,往往僅把順利畢業作為大學階段的努力目標,而對於如何成為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人才則缺乏全面考慮和綜合規劃,一部分同學出現了得過且過的思想,缺乏年輕人應有的朝氣。
那麼,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改正上述不良生活習慣呢?
首先,應該要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形成規律的作息制度。早睡早起,神清氣爽,睡懶覺使大腦皮層抑制時間過長,天長日久,可引起一定程度人為的大腦功能障礙,導致理解力和記憶力減退,還會使免疫功能下降,擾亂肌體的生物節律,使人懶散,產生惰性,同時對肌肉、關節和泌尿系統也不利。
午間休息,精力充沛,適當午睡對於減輕身心疲憊,提高學習工作效率非常有益。午睡不在於時間長短,關鍵在於質量。建議平躺在床上四肢伸展,使得血液循環至腦部以緩解因大腦供血不足而產生的疲憊感。研究表明有規律的生活能使大腦和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交替進行,促進身心健康。
其次,進行適的當體育鍛煉和文娛活動。學習之餘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不但可以環節緊張的學習生活還可以放鬆心情,增加生活樂趣。因為運動提高了心肺功能 使血液中養分氧氣傳輸的更快 更多 更充分 特別是有氧運動可以使人們變的更加年輕。體育活動時,與肌肉運動有關的腦細胞處在興奮狀態,使大腦皮層管理思維的部分得到了休息,有利於緩解腦力疲勞。運動還能鍛煉神經系統對於疲勞的耐受能力和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提高了大腦皮層細胞的活動能力,使人更加富有活力。每天有適量的運動,還能促進良好的睡眠,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增強心肌的肌肉和功能,加快血液流速,從而大大改善大腦、心臟本身和全身的血液循環,促進消化器官功能,加快新陳代謝的進行,使體質健壯,精力充沛,從而減少神經衰弱等慢性病的發生。

最後,我們應該合理安排飲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營養學家研究表明,早餐吃飽,吃好,可維持血糖水平。全面平衡,即樣樣都吃,不挑食,不偏食。太胖或太瘦都不利於健康。既往養生經驗提出 「食不過飽」的主張,其目的就是要使飲食適度,飢飽適當,熱能和蛋白質等營養素攝入與消耗相適應,避免過胖或消瘦。三餐要合理。要建立合理的飲食制度,切忌暴飲暴食,提倡不吃或少吃零食。一日三餐中每餐的熱能分配以早餐佔全天總熱能的30%,午餐佔40%,晚餐佔30%較為合適。1)飲食多樣化,吃些粗雜糧;(2)飲食規律,不暴飲暴食,多吃些豆類和堅果類食物;(3)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4)限制含脂肪高的食物攝入;(5)每周最好能吃2~3次魚或雞肉;(6)每日最多食用一個雞蛋;(7)控制食鹽和含鹽(鈉)食物攝入;(8)適當增加奶製品攝入;(9)適度飲酒,控制體重。
大學生是民族的希望,國家的未來。習慣是一種努力,良好的生活習慣,可催人上進,促進機體健全發展;不良的生活習慣貽誤了自己,也害了他人。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促進個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對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為了我們更好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當代大學生應該改正自身不良生活習慣,努力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4、大學生如何進行自我保健????

和農民工一樣,先修身正德;心胸寬廣;剩下的搞什麼體育鍛煉都一樣

5、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心理學家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准描述為以下幾點:
①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的成就有價值感。
②適度地自我批評,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主動性,不為環境所左右。
④理智,現實,客觀,與現實有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擊,無過度的幻想。
⑤適度地接受個人的需要,並具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客觀的估計。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個人的價值觀能適應社會的標准,對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
⑨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能適應環境的需要改變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有愛人的能力和被愛的能力。在不違背社會標準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個性,既不過分阿諛,也不過分尋求社會贊許,有個人獨立的意見,有判斷是非的標准。

6、如何進行自我心理保健

緩解壓力的方法:回家後先大聲吼 2 分鍾要將心裡的怨氣發泄出來;再坐在沙發上靜靜地聽輕音樂 15 分鍾,過後就會覺得心裡舒服多了。或者將自己心中的不滿向家人或好朋友傾訴,也能得到解脫。希望通過心理調節,你能正確對待類似情況,使自己身心愉快。
平時應該多聽音樂,讓優美的樂曲來化解精神的疲憊。輕快、舒暢的音樂不僅能給人美的熏陶和抄享受,而且還能使人的精神得到有效放鬆。開懷大笑是消除精神壓力的最佳方法,就忘掉憂慮,笑口常開。還應該有意識的放慢生活節奏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紛繁復雜的事情,即使做錯了事,也不要責備自已,這有利於人的心理平衡,同時也有助於舒緩人的精神壓力。勇敢地面對現實,不要害伯承認自己的能力有限,而不能正確處理事務。
要廣交朋友,經常找朋友聊天,推心置腹的交流或傾述不但可增強人們的友誼和信任,更能使你精神舒暢,煩惱盡消。
相信自己一定能減輕壓力,振作精神,心情舒暢,身體健康,就能以良好的心態,增進友情,工作順利,生活愉快!

7、大學生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

當受到不良情緒的困擾時,大學生們的感覺如何?是鬱郁寡歡,不知如何是好,還是選擇直面,用一顆平常心去化解?在這一點上,受訪大學生們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35%的大學生認為,這是「小事一樁,過一陣就好了」;33%的大學生選擇了「積極應對,找出對應解決方法」。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大四的學生小申指著問卷笑稱,「其實這些心理問題我都有過。也可以說,大學這四年,我每個階段的心理問題都不盡相同。以前有時也挺困擾的。」過去求職時,小申是典型的「海投一族」:一有招聘會就參加,一見用人單位就投遞簡歷。今年3月份,眼看同學們的畢業去向都塵埃落定,而自己的簡歷還如石沉大海,小申也越來越焦灼。雪上加霜的是,小申才在某百貨公司實習了一個星期,老闆就叫小申走人,理由是「你不適合這個行業」。這句話對小申造成了沉重的打擊。那一段時間,小申一直悶悶不樂,做什麼事情都缺乏信心。在宿舍里,小申的脾氣也越來越暴躁,特別容不下已經找到工作的舍友。漸漸的,大家都對小申小心翼翼,敬而遠之。值得慶幸的是,小申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問題,對自己的不良情緒來了一次大清理。小申首先閱讀了一些心理保健方面的書籍,也開始在網上廣泛搜索相關信息。「我按照書上和網上教的方法,每天對著鏡子大喊三聲『我能行』,堅持慢速長跑,還主動向舍友們道歉,坦白我的實際情況。舍友們都表示諒解,還給了我很多實際幫助,比如幫我留心招聘崗位信息、遵從我的作息時間等等。」小申說。重拾了信心的小申也放棄了盲目投遞簡歷的做法,開始有的放矢、穩扎穩打。5月上旬,小申成功的被桂林的一家建築公司錄取。拿到就業協議,小申感到很滿意。專家意見:大學生自我心理保健應更多理性,更多感恩目前大學生主要存在的心理問題有哪些?首選自我排遣的方式是否正確?大學生平時應該怎樣加強自我心理保健?針對這些問題,廣西大學心理研究所所長劉惠珍教授提出了自己的意見。劉教授介紹,大學生的年齡段正處於活躍的青春期向成熟期過渡的時期,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帶有這個年齡段的特點,主要集中在學業壓力、人際交往、情感方面。大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一些困惑和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大學生疏導心理問題首選自我排遣,這種方式好不好?劉教授肯定了這種「自助」的做法,但她同時也指出,大學生進行自我排遣,首先要選擇健康的、有益身心的方式,其次,應該多一些理性指導。大學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應該教給學生一些方法,使他們在進行自我排解時多一些知識,少一些盲目。那麼,大學生平時應該怎樣加強自我心理保健呢?劉教授認為,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具有重大的意義,對此,她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大學生應當積極學習心理學知識,使「經驗型」的自我心理保健方式向「指導型」的方式轉化;其次,她提倡大學生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這些實踐活動不特指心理健康方面的,還包括了校園文化生活、學生社團、社會實踐、公益志願等的方方面面。大學生應該從這些活動中實踐自己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把心理健康意識納入到自己的認知系統。最後一點,劉教授希望,大學生應該多增進一些對他人的理解,擁有一顆善良的、感恩的心,學會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生命。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健康體魄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在校大學生的心理狀態並不容樂觀。某高校隨機抽取了1~4年級在校生共1358名,共檢出抑鬱心理者165人,檢出率12.2%;檢出焦慮心理者40人,檢出率2.9%。對於大學生中發生率較高的抑鬱和焦慮心理,學校應採取措施,開展各種心理保健活動,進行必要的教育和培養,使之向健康心理轉化。 理想目標:借個梯讓我登天 有一個明確的理想和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是保持良好心態的重要前提。有抑鬱或焦慮心理的學生,往往是缺乏理想和目標,看不到生活的前景;或是理想和目標過高,難以達到自己的期望值,從而產生不良心理。對這樣的大學生就有必要進行理想和目標教育。當然這樣的教育應忌虛無縹緲、空洞無物的說教式的灌輸,而是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個人的興趣愛好,幫助他們制定出明確的、分階段的、可操作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奮斗目標,使大學生在做出努力後,經常有達到目標後的成就感和欣慰感,從而感受到生活的樂趣,培養起良好的心態。 自我意識:自己的事自己作主 自知、自愛、自尊、自信、自強、自製是良好的自我意識的內涵。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給自己進行合理的定位,是自知;愛惜自己、保護自己、珍惜自己的品德和榮譽,是自愛;遇事不退縮畏懼,不妄自菲薄,是自尊;有強烈的自信心,有積極的進取精神,是自信;凡事要麼不作,要做就力求最好,是自強;善於控制自己的情緒,抵禦各種不良的誘惑,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的事情,是自製。當然,不可能在短時間里要求每個學生都能做到這些,但是應該教育學生注重在這些方面進行自我培養。 適應能力:你在他鄉還好嗎 社會適應能力是個體為滿足生存需要而與環境發生調節作用的能力。在計劃經濟時代,人的一生都是由「組織」決定的,社會適應能力的大小一般不會對人的進退產生多大影響。而在市場經濟時代,任何人都必須接受市場的篩選,競爭的考驗,任何人都必須主動適應市場的需要,否則便會被無情地淘汰。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應開展各種行之有效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走出校門,進入社會,了解社會,並逐漸適應社會。 人際關系:讓我們真誠地握握手 在社會生活中,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消除孤獨感,獲得安全感。由於學生中有相當比例的獨生子女,由於高中階段「孤軍奮戰」式的學習方法,很多學生不善於和他人相處。在調查中了解到的學生抑鬱和焦慮心理產生的原因,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因此,要教育學生善意地和他人相處,多一些真誠的贊美和鼓勵,不要輕易懷疑他人,甚至輕視、厭惡他人;要尊重他人、信任他人,注意傾聽對方的談話,不把自己的意志和見解強加於人,既樂於助人,也坦然接受別人的情感和幫助。實踐證明,有好的人際關系就會有好的心情。因此學校應鼓勵學生開展各種有益的社團活動,讓學生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和社團活動,和更多的人交往,在交往中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興趣愛好:健康心理的「減壓閥」 廣泛的興趣和愛好,是健康心理的「減壓閥」。有了廣泛的興趣和愛好,就會更多地接觸社會,接觸他人,提高自己的社會適應能力和人際關系能力;就會經常參加各種活動,就會有更多的收獲和成就感,從而樹立起良好的自信心;就會幫助自己排遣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的事,比較容易轉移視線和注意力,不致陷入苦悶而不能自拔。興趣愛好的培養,是學校開展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一方面要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科學推廣活動,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另一方面要開展形式多樣的文藝和體育活動,在幫助學生培養各種興趣,促使學生在各方面全面發展的同時,建立一個良好的心態。

8、大學生如何進行自我心理保健

不攀比,認清現實,化逆境為動力,多泡泡圖書館,接觸社會。

9、大學生如何調節自我營養?(高分求)

你好,我也是大學生,我也很苦惱我的營養問題,因為大學空閑的時間太多,尤其是女生,閑來無事,零食是最好的伴侶。沒有父母的看管,想吃就吃,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但是,其中很多都是沒營養的垃圾食品。
雖然短期對身體沒太大影響,但就長期而言,我還是很擔心的。所以,我現在的對策就是:列出自己喜歡吃的東西,劃去沒營養的,去超市采購糧食時,只買營養又愛吃的,多買些酸奶水果,這樣也得到了心理安慰。平時吃飯時以素食為主,最好是青色的,魚類肉類隔天一次。
以上就是我簡單的計劃,雖不是很科學,但是我覺得它的抗誘惑力高些,比較容易堅持,所以也是不錯的調節方式,希望你滿意。

與大學生自我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