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國各地區新生兒期的保健內容主要有哪些?
(1)體格檢查。由醫務人員在新生兒出生時做全面系統的體格檢查及有關出生缺陷的篩查;在出院前還要做全面的體格檢查
2、幼兒保健理念發生轉變的表現有哪些?
隨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頒布,我國幼兒教育改革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綱要》遵循《幼兒園管理規程(試行)》的精神,從幼兒教育的基礎理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出發,具體地規定了我國幼兒園教育的基本內容、目標以及基本的實踐規范和要求,它從現代教育的人文和科學的角度出發,強調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的基本規律,培養健康活潑、好奇探索、勇敢自信、有初步責任感的兒童。
中國幼兒教師的觀念得到了重大的轉變。認為這種轉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目的:幼兒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這是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在很長的時間里,幼兒教育只是作為初等教育的附屬品,主要的目的就是為兒童上小學做好准備,而忽視了幼兒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到後來,由於大力提倡幼兒教育以及家長自身觀念的轉變,幼兒教育的目的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家長們認為藉助各種幼教的手段大力開發幼兒的潛能,希望能夠培養出一位神童來。所以就從胎教開始一直到孩子出生之後提前認字提前走路,然後又是上英文班,又是上藝術班,給孩子安排了無窮無盡的學習內容,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其實,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並不是培養神童,幼兒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頭腦靈活、身體健康、性格開朗、品質優秀、人格健全的孩子。令人欣慰的是,目前這種教育目的觀已經得到普遍的承認, 幼兒園的教育開始以兒童自身發展為最終的目的,這種教育目的觀的轉變直接引起了其他方面的轉變。
二、教育內容:幼兒園曾經長期存在著一種惟智現象,只重視幼兒的智力發展,而忽視了其他方面能力的發展。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全面教育開始進入幼兒園。依照現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幼兒園教育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可以相對劃分為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等五個領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劃分。各領域的內容相互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的面發展。從最初的重視智育到現在的五育並重,這種轉變反映了了中國幼兒教育的一大進步。
三、教育方式:傳統觀念上,我們習慣與整齊劃一,因為這樣便於管理。在很長時間內,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以老師講解為主,跟小學、中學的教育方式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以前在幼兒園里,老師總會要求小朋友「手背在背後,乖乖坐好不準動」;「小朋友跟我讀„„」然後就一遍一遍的重復;還有上美術課的時候老師會在黑板上畫一副示範畫,打分是以畫得像不像為標准;這種教育方式對於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了限制和束縛。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幼兒園逐步屏棄了這種刻板的、不適應幼兒身心發展需要的教學方式,開始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允許幼兒自由自主地選擇活動的內容和活動的方式,允許自由選擇夥伴,允許有自己的見解,,推行賞識教育,盡量發現幼兒的閃光點並加以鼓勵,引導幼兒探索和創新。尤其是新技術蓬勃發展以後,許多幼兒園引進了多媒體教育手段,使幼兒園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許多幼兒園開始改變以前的「家園不同步」的現象,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努力做到家園同步,發揮幼兒教育的最大作用。同時開始最大程度地利用社會其他資源為幼兒園教育服務。從總體上講,幼兒園的教育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種教育方式是為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服務的。當然,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但相對於以前已經是很大的轉變了。
四、師幼關系:在傳統的觀念中,老師總是權威的化身,老師總是對的。不光幼兒這么認為,甚至連老師自己也是這么認為的。這就給幼師與幼兒之間的溝通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從本質上看,教師與幼兒都是獨立的人,都有人格的尊嚴,物質和精神的需要,都有生存、學習、游戲、娛樂、自我發展和自我實現的權利,教師應當以朋友的身份與幼兒交流情感和看法,虛心徵求和傾聽幼兒的意見,賞識幼兒的優點和進步。目前提倡的是一種與幼兒對話的師幼觀,強調建立民主、平等的師幼關系,要求幼兒教師「蹲下來與幼兒說話」——當然這種「蹲下來」的主張並非只是形式上的蹲下來,實際上這要求幼兒教師徹底轉變自己的幼兒觀和師幼觀,把幼兒當成真正具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的人,尊重幼兒的觀念和選擇。建構積極的師幼互動,真正實現教師與幼兒人格上的平等。
以上是幼兒園教師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當然在實際中還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和解決。作為未來的幼兒園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觀念,大膽採用新的教育方式,真正實現一種「快樂式」的幼兒教育,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3、兒童保健科普知識?
兒童保健知識之嬰幼兒保健1周歲後到滿3周歲之前為幼兒期,學齡前期保健3周歲後(第4年)到入小學前學齡前期保健(6—7歲)為學齡前期,嬰幼兒保健尤其在體格發育方面,識別危險的能力尚不足,故應注意防止意外創傷和中毒學齡前期發病率較前為低,但要注意預防近視眼和齲齒,矯治慢性病灶,端正坐、立、行姿勢,安排有規律的生活、學習和鍛煉,保證充足的營養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