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老年人保健現狀

老年人保健現狀

發布時間:2020-07-27 23:07:51

1、我國老年人養老健康現狀如何?

中國老年人正進入「生活方式疾病」的發病高峰期。所謂「生活方式疾病」,指因為不科學的生活方式,不合理的膳食結構,缺乏體力活動等等造成的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壓、慢性肺病、肥胖症、糖尿病、癌症、脂肪肝、骨質疏鬆等多種慢性病。因為「生活方式疾病」而死亡的人數佔全部死亡人數的82。7%。中風、心血管病和腫瘤共占死亡人數的63。9%。
(資料來源:天津申能智能養老平台)
據統計,心血管病方面男性的發病率增加了50%,女性增加了32%。腦血管病方面男性患者增加了36%,女性增加了20%。平均每天有7123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患者占總人口的10%;20歲以上人群的患病機率比30年前增加了一倍,為14%。而糖尿病患者有4400萬人,以每天3000人的速度在增加。每年癌症患者160萬人,大大超過以前。

2、老年人生活現狀及需求

我國已提前進入老年型社會。有專家指出,發達國家在進入老年型社會時,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一般在5000到10000美元左右,而我國目前尚不足1000美元,因此我國已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國家,我國老齡化的速度居世界之首,人數的絕對數也是世界之最。蘭州市2006年底老年人口已達39.21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2.43%。
關注老年人生存現狀(主)
我國目前老年人的年齡和收入成反比,即年齡越大收入越低,老年人很難與社會其他成員共同分享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成果,而日益成為貧困階層。除個別子女條件特別好的,大多普通老人的月收入都僅僅能維持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他們收入的低下,成為直接影響他們生活質量的主因。在調查中發現,思念不能時常來探望的兒女成了許多老年人的心病,與年輕人相比,老年人更加渴望親情。盡管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不強,但不管是獨居,還是與子女合住,老人們大都不願意請保姆,更想讓子女能抽空多陪陪。「物質上的東西我們並不缺,最大的希望就是兒女常回家看看,不要讓我們孤獨!」
蘭州老年人口38.21萬(小)
蘭州1999年即成為老年型城市,佔全市總人口的10%,目前,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又24萬,與全省、全國相比,分別提前六七年。2006年底老年人口已達39.21萬,佔全市總人口的12.43%。按年均3.6%的增長速度計算,到「十一五」末,蘭州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到46萬左右,佔全市總人口的14%以上。人口老齡化速度增快。數量龐大,且高齡化明顯,其對家庭、社會的服務需求將不斷增加,對家庭和社會的壓力將不斷加大,必將對蘭州市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帶來深刻影響。
孤獨是都市老人難言的痛(小)
伴隨著老年人數量的驟增,蘭州已逐漸進入老齡化階段。同時,由於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都市人際關系日益疏遠、淡薄。在這種情況下老年人到底怎麼樣安享晚年?帶著這個問題,昨日下午,記者專門對蘭州市的部分老年人進行了調查,發現情感孤獨已成為當今大多數老人的一種通病。
每日咀嚼孤獨的滋味
家住安寧西路,今年70歲的王大媽說:「我現在70歲了,我不缺吃、不缺穿,但我一點也不快樂,我活得太孤獨、太寂寞了!」她是蘭州某大學退休的老師,但誰能料到,1995年, 退休回家的李大媽開始品嘗孤獨的滋味。她說。「我現在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金,我一個人又住著一大套房子,可這些對我真的沒用,我需要的是情感的撫慰和心理的補償。」
過節的日子暗自神傷 (小)
「養兒防老」是中國傳統的古訓。然而,當「防老」與子女的前途放到一起時,更多的都市老人更願送兒女去更適合發展的地方。於是,每逢合家團聚的日子,總會有一些老人因為與兒女不能團圓而黯然神傷。家住小西湖的張老師和李老師夫婦就屬於這樣的老人,他們兩人都是蘭州某中學的退休老師,他們有兩個兒子,均先後考入名牌大學,並相繼留在了外地。兒子有出息,老人無比欣慰,然而當老兩口退休回家,整日面對寂靜的房子時,一種思子心切的心情便油然而生。
每日的生活靠窗俯望 (小)
當城市的高樓大廈將人與人徹底阻隔開時,一些年過七旬的老人也因這高大的建築,失去了在陽光下散步的機會。68歲的程大媽就因居住在這高樓之中,已靠著窗戶整整度過了兩年時光。程大媽家住七里河吳家園,6年前老伴因心臟病去世後一直過著孤零零的生活。程大媽膝下有兩兒一女,現均已成家,3個孩子也算孝順,共同出錢為程大媽找了一個保姆。因程大媽身體不適,她每日的生活就是靠窗而坐,從高空俯視地面。照顧程大媽衣食起居的小保姆告訴記者:「這城市裡的老人真可憐,一上年齡就連門也出不去了,還是我們農村好,簡單的四合小院,傍晚全家老小圍坐一圈。」
孩子不願陪聊天 老奶奶生氣(小)
「嗚嗚……」1月21日傍晚,蘭州市白銀路某小區內,突然傳來小孩的啼哭聲。他是住在一幢三單元的小陳昊(化名),剛滿9歲,當時正在小區學騎自行車,身後一位老奶奶用拐杖打在他的腿上。「哎呀,老奶奶,你咋按到娃娃打呢?」一旁的居民感到非常吃驚。「我想喊他跟我一起耍,他不幹,還跑!」老奶奶的拐杖在地上戳得「咚咚」響,顯然還在氣頭上。「不同意就算了嘛,娃娃家,何必嘛。」「沒人給我說話,我實在忍不住,憋得慌啊。」老奶奶一臉委屈。今年70歲的老奶奶,老伴去世得早,自從2002年搬到這里來後,就和惟一的兒子分開了,獨自一人過著「進門一盞燈,出門一把鎖」的日子。兒子由於工作忙,有時一兩個月才來看一次。她養了一隻小狗陪伴在左右,每次出門都把它拴在自己腿上,怕它跑遠了,但後來送了人。
「她一個人太孤獨了,脾氣越來越怪,說得不對頭就要亂罵人,經常看見她莫名其妙就把花園里的鮮花掐了,樹葉扯一地,有時還把小區里玩耍的孩子掐哭,我們勸都勸不住,只有讓著她。」小區居民說起這位老奶奶時,帶著幾分無奈和嘆息。老奶奶說,其實她過去不是這個樣子。「領導、同事都說我是一個和善的人。現在老了,退休工資接近1000多元元,完全夠用,就是平時覺得空虛、無聊。」
部分蘭州老年人感到寂寞(小)
據蘭州市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介紹:「蘭州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像上面所說的老奶奶這樣因晚年孤獨而導致的尷尬事時有見諸報端。」近幾年來,「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無人知曉的事件年年發生,且呈上升趨勢。記者隨機挑選了10名60歲以上的老人(獨居2人,偶居3人,5人與兒子或女兒居住)進行調查。結果顯示,28%的老人感到晚年寂寞、孤獨、郁悶,精神空虛,沒有寄託;61%的人在失去配偶後還想找個伴;去醫院看病,60%的人稱子女「一般不陪同」,24%的人說子女「有時間才來」,16%的人稱子女「會抽出時間陪同」。閻海明副主任告訴記者,隨著城市的發展,更多的居民從平房住進了樓房。由此,許多老年人不得不與同在一個城市的子女分開,形成了一種被稱之為「空巢」的現象。這其中,有不少老人由於喪偶而不得不獨自一人生活。特別是居住在農村的獨居老人,他們不僅要自己做飯,還由於居住條件的不配套,不得不每天承擔著生爐子、倒痰盂等非常不便的生活瑣事。
專家分析 自感「老不中用」導致孤獨(小)
甘肅政法學院馬紅平教授分析認為,許多擔任過公職的人,離退休之前,是披星戴月的拼搏,每天過著快節奏的生活;離退休之後,則是身上無職一身輕,度著慢節奏的清閑日子。遠離社會生活,兒女獨立成家,以及體力衰弱,行動不便,降低了與親朋來往的頻率。在社會上,人家都在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的大千世界裡龍騰虎躍,自己則感到已經樣樣無份,孤獨之感會油然而生。好像是被拋棄的人,尤其喪偶老人更是寂寞萬分,難以忍受。由此自感「越老越沒用」,失去了生活熱情,與親屬缺乏良好的溝通,少與朋友來往,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不願參加任何社會活動。
甘肅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馬主任說,「空巢家庭」所引發的「空巢綜合症」非常突出,典型表現是出現失落、悲傷、焦慮和孤獨的心理,情感脆弱、容易灰心、進取心差,嚴重的還會引起老年的精神障礙,比病痛更加折磨人。心情不好,心理的壓抑就會在潛意識中轉移到身體的某個部位,具體表現在有些老人感到心慌氣短、關節痛、便秘等,而這種軀體形式障礙通常又是醫院的儀器所檢測不出來的。
「空巢老人」養老幫扶是目前主要工作(小)
蘭州市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說,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和高齡老年人數量的不斷提高和增加,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正在逐漸成為事關和諧社會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此事,在全市城鎮和農村分別開展了對「空巢老人」及家庭生活狀況的調查工作,內容包括他們的經濟收入狀況、生活自理狀況、生活照料狀況及對社區服務的要求等事項,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各縣區根據自己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模式,對「空巢老人」居家養老幫扶這一全新的工作進行了有益探索。大膽推行政府埋單,進行市場化運作,為「空巢老人」提供低償或無償的日常看護、物質幫助、生活照料及相關家政服務,精神慰藉也列為服務內容之一。蘭州老年人的居家養老幫扶服務工作尚處初級摸索起步階段,從事一般性勞務如打掃衛生、煮飯、購物、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多,從事保健、心理咨詢、思想疏導的少;在各種節假日集中服務的多,堅持經常性為老年人服務的少。各區縣發展不平衡,對「空巢老人」的服務尤其是精神慰藉方面尚未形成體系,特別是在政策保障、制度建設、資金來源和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
怎樣才能讓老年人不感到孤獨(分主)
針對老年人精神慰藉問題的凸現及其現實原因,有業內人士建議應該從個人、家庭、社區、社會等多方面入手,大力倡導全社會共同營造愛老敬老的氛圍,以求真正實現老年人的健康老齡化。由於觀念限制,不少老人還總是幫助子女操持家務,會安排自己生活的不多,而老年活動場所也相對較少,活動方式相當單一,這與目前社會老齡化狀況相比遠遠不夠,這是致使老年人孤獨的一個重要原因。其實,老年人更應該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要提倡在廣闊的空間交流,走出家門,加強與年輕人接觸。老齡社會不僅是人口類型轉變的標志,也是社會、經濟、科技、醫療衛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老年問題既是家庭問題更是目前的社會問題。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自己的老年。除了物質上的關照外,老年人更需要的是感情上的關注。我們應該都來關心、愛護他們。社會對年輕人的道德培養和尊老教育方面還得重視,社會應該從各個方面來關愛老年人,理解老年人,重視老年人,為他們創造一個幸福愉快的晚年。
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小)
對於老年人而言,社區是其晚年生活的主要空間。而社區所具有的鄰里互助、情感交流、組織協調等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滿足了老年人的某些特殊需求,這就使得由社區來實現養老中的精神慰藉成了可能。然而,當前社區服務還遠未發揮出它本能發揮的積極功能,活動室多為麻將室。因此,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應當成為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實現其健康老齡化的最基本的戰略措施之一。喚回離退休人員漸趨衰退的他尊感,實現較高層次的精神慰藉。
建立心理咨詢機構(小)
目前市場上專為老年人開發的產品特別是精神產品的匱乏令人擔憂,針對老年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機構更是稀缺。我市僅有的一條「老年知心熱線」主要內容多為調解家庭糾紛。有專家建議,建立心理咨詢機構應提上議事日程,給老人們一個傾訴的機會。
兒孫「常回家看看」(小)
同時,子女要「唱主角」。有時兒孫一句寬慰的話語、一封平安的家書、一個溫馨的電話、一件有意義的禮物,就會給老年人一個驚喜、一絲慰藉、一點溫暖。安寧高新區的王先生說,老年孤獨比貧窮更可怕。自己一直牢記著父母的生日,一般都盡力趕回家。萬一趕不回去,至少打個電話。他說,許多人在父母健在時,總以忙事業、忙家庭為由沒時間孝敬老人,等忙出個名堂,自認為有錢孝敬老人、有時間陪伴老人時,老人多半已不在了,後悔都來不及。他呼籲,全社會都應關愛老年人的生存現狀和精神世界。
老人要會自我調節(小)
省附屬醫院的馬主任認為,幫老年人擺脫孤寂的困擾,固然需要有全社會的關注,但更需要老年人自身學會調節,要有業余愛好,參加娛樂活動和體育鍛煉對緩解孤獨感是有幫助的。學會從苦中求樂,在從事建設性、有意義的活動中得到自我滿足的快樂。同時保持一定的社會交往,切不可長期呆在家裡與電視為伴,要試著走出去。
參加老年大學學習(小)
老人要排除孤寂,除了參與社會活動外,還有一條重要途徑就是參加老年大學的學習。據蘭州市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閻海明介紹,建校多年來,學員年年都在增加,由當初的幾十幾百人增加到現在的2000餘人24個專業,棋琴書畫、普通話、英語一應俱全。老年人把老年大學當作勤於學習的場所,又視為老年樂園,重新回到社會生活中來,可以結識新朋友。他們對老年大學有很強烈的依戀之情,完成學業後,還繼續學習其他專業。這是因為他們在老年大學集中精力學習,排除了過去愁病、怕老、無用、白活等消極心理狀態,消除了孤獨,滿足了愛好,挖掘了潛力,掌握了本領,增強了幸福感和生存的價值,過著積極的健康生活。
四大難題困擾老人(小)
據老齡委辦公室閻副主任介紹,這幾年的老人投訴案件中,房屋侵權案件比較多,其主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個別子女法律意識淡薄,倫理道德觀念落後,私慾膨脹,敬錢不敬老,不擇手段地與老年人爭住房。而贍養糾紛多的原因是,老年人是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他們的合法權益極易受到損害。他說,現在生活質量提高了,老年人不愁吃、不愁穿,容易忽視和缺失的是情感的需要,這就要為他們多提供精神關愛和情感呵護。現在「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子女做不到的,社區、街道要主動去留意,經常找老人拉拉家常、陪他們聊聊天,使他們的心靈不再寂寞。子女在外地打工的,要多勸導他們充分理解老人的感受,「常回家看看」。針對老年人的情緒變化比較大,心理問題比較多的實際,應積極開展心理咨詢和疏導服務,使他們保持健康的身心。此外,還要注意鼓勵老年人老有所樂,組織他們參加諸如棋、牌、書畫、球類、旅遊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營造美好的精神樂園。

3、老年人護理發展現狀是什麼樣

簡介
隨著老年人口及所佔比例的不斷增加,老齡化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的重大問題,使得社會對衛生服務的需求大大增加。要使老年人生活幸福,身心健康,就需要全社會尤其家庭給予特殊的關懷與照顧。本文就我國老年護理現狀與展望綜述如下。
我國老年護理現狀
1.1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
人口老齡化是指社會中60歲以上(含60歲)人口超過總人口的10%或65歲及其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的7%。1990年以來,我國老齡人口以平均每年3.32%的速度增長,200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占我國總人口的10.09%,全國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推測,2025年我國老齡人口將達到20.00%,2050年將達到25.50%。我國人口結構由成年型轉向老年型,發展速度之快,老年人口之多,世界罕見。老齡人口的增加將給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尤其給健康護理帶來巨大的壓力。
1.2 老年人的健康狀況
我國老年人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根據各地老年人健康調查情況表明,無重要臟器疾病的所謂健康老年人僅佔20~25%。老年人患病率高,發病率較高的慢性病依次為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關節炎等。根據我國城市老年人醫療服務調查,老年人2周就診率為23.75%遠遠高於其他年齡組14.66%的水平;老年人住院率為7.62%,比其他年齡組4.36%高得多。
1.3 人口老齡化對護理服務的需求
老年人是家庭護理的主要服務對象。老年人對家庭護理的主要需求是對其日常生活能力的幫助。由於傳統贍養模式的影響,經濟條件的限制以及老年人固有的地緣、親緣情結而不能或不願進入養老機構,卻又需要護理的老年人現狀不容樂觀,表現為三種情況:一是配偶照料;二是子女照料;三是保姆、鍾點工照料。我國大多數老年人均由家屬照顧,所以家屬的負擔很重。因此,無論從老年人自身還是從照顧者方面來說,都急需來自醫療、社區等方面的服務機構的支持和幫助。
國外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和法律制度
據統計,歐洲發達國家和日本的老年人獨居率高達40%,如此之高的比例迫使社會採取措施解決老年人的護理服務問題。根據實施主體的不同,老年護理保險制度可分為社會保險制和商業保險制兩大類。前者由政府強制實施,以德國、日本等國為典型代表,後者由商業保險公司自願開辦,以美國為典型代表。1986年,以色列成為最先引入保險技術,推出法定保險的國家;德國護理保險制度分為在宅護理和住院護理。按照每日護理的時間長短劃分護理等級,不同等級的服務現金給付標准也不同。
2.1 日本老年護理保險制度
護理保險是日本政府自2000年4月開始強制實行的保險,旨在保障老齡少子化社會中越來越多的65歲以上人口能享受到更多的福利設施、福利用具、家庭護理服務和家庭介護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被保險人無論身體狀況好壞均要參加。籌資來源方面表現出多樣性,一半來自於被保險人交納的保險費,另一半來自於國家、都道府縣、市町村三級政府按照2:1:1的比例提供的補貼。日本護理保險一般採用實物(護理服務)給付方式為主,現金給付方式為輔。被保險人需要護理服務時,首先向市町村保險接待窗口提交醫師診斷意見書和護理主管人家庭訪問調查報告,由「照護認定審查委員會」認定是否需要照護服務。經過專門機構審查認定後,護理保險管理機關將根據病人實際身體狀況提供相應內容、相應等級的護理服務。護理服務費用包括:居家護理服務。護理服務費用包括:居家護理服務費(家庭服務、上門看護、日間服務、日托護理、居家療養管理指導、短期入住服務、收費的老人公寓等),個人負擔的上限金額(根據不同服務等級設定)為10%,居家護理服務計劃費、設施護理服務費(特別養護老人之家、老人護理保健設施、療養型護理醫療設施,其基準金額的10%由自己負擔,不包括飲食費)。
2.2 美國的護理保險
美國長期護理保險始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美國的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日益嚴重的社會問題。2006年約有60%的美國老人(65歲以上)需要不同程度的長期護理服務,其中實際接受護理服務的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高達57%,而通常老年人入住護理機構1年所需的費用均在4萬美元以上,通貨膨脹與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使此項費用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一般老人根本無法承受。在此背景下產生的長期護理保險,能承保被保險人在任場所(急診部分除外)因接受任何個人護理而發生的護理費用。長期護理保險又稱為看護護理保險,是對被保險人因為因為身體上的某些功能喪失,生活無法自理,需要入住護理機構或在家中接受他人護理時支付的費用給予補償的一種健康保險。
美國的商業性老年護理保險由投保人通過購買護理保險合同方式自願參加。護理保險保單可獨立簽發,也可以以終身壽險保單的批單形式簽發,但健康狀況差的人一般不能投保。護理保險資金主要來自於被保險人交納的保險費,保險費除與被保險人年齡相關外,還與投保人選擇的最高給付額、給付期和等待期等因素有關。最高給付額超高,給付期越長,等待期越短,保費就越高,因而,其繳費與給付的相關性很強。
2.3 家庭護理的法律制度
在美國、加拿大、荷蘭等國有相關的家庭護理系列法律及制度,強調每個人都有權享受適當的醫療保障。加拿大設有專門的家庭護理評估與研究中心,研究以家庭為基礎的護理服務。家庭護理服務的費用由多渠道籌集:①政府負責提供(在英國,全民享受免費醫療保健);②由保險金支付;③社會救濟金解決;④家庭承擔一部分。
應對我國社會老齡化的措施
3.1 合理利用我國社區資源,建立有效機制
當前的社區建設建設進一步開發拓展了社區服務資源,在社區建設發展較好的一些大中城市,社區都建有社區服務站,可以介紹保姆、鍾點工;社區衛生醫療站可以方便居民就近看病拿葯;社區老年協會可以組織老年人學習、活動,並開展互助。盡管這些社區組織機構都能幫助解決老年人的一些困難,但都不具備完全、有效地承擔老年人家庭護理服務的能力。合理利用社區資源,就要因地制宜,通過社區資源的優化機制,加上政府的專項資助和扶持,老年人家庭養老護理不再難,老年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便有了保證。
3.2 提高家庭護理人員素質
護理人員的素質決定了家庭養老護理的質量,而養老護理質量有保證的老年人,對晚年生活有信心、有幸福感,能夠延年益壽。老年人在家庭接受護理,不受醫院各種制約,精神放鬆,能在最佳狀態下接受治療和護理,充分體現了護理工作的完整性。眼下護理工作還有一個「瘸腿」現象,護理人員幾乎清一色女性,在照男性老年人與重體力活上不是勉為其難就是無法勝任。應當有緊迫感,抓住機遇,找准培養方向,向社會輸送緊缺護理人才。
3.3 重視心理疏導
隨著老齡人口增多,護理工作不僅要提供疾病護理,同時必須提供心理護理。全面了解病人身心狀況,針對老年病人的共性與個性,做好心理護理。對老年人和老年病人單獨強調葯物治療往往不夠,而要把這些與心理援助有機結合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老年人的心理護理比身體護理更為重要,尤其在現代醫學模式下,護理工作日益重要,護理功能日益擴大,護理工作不僅要提供疾病護理還應重視心理護理,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對因疾病、衰老引起憂傷、焦慮的病人,介紹疾病治療新進展;對因病退休喪失自尊產生老而無用感的老人,引導他們發揮自己在家庭、社會中的作用。
總之,維護老年人的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質量,為老年人提供更為全面、系統、規范的護理服務是需要護理人員研究的重要課題及努力方向。隨著新世紀護理服務的發展和我國醫療保健體系的不斷完善,老年護理事業必將得到更快的發展,健康老齡化的目標一定能夠實現。

4、老年人自我保健的意義?簡答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保健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從四個方面探討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二是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四是關於做好當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下面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懇請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批評指導。
一、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健康觀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於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要把學習心理保健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作為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我國魏晉時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國文》卷四八)這里提到的五難,有四難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就是說幾乎全部與心理有關。可見,古代養生學家談保健養生就是以心理保健為主。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和健康測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情緒有它的生理機制。當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會引起身體的外部和內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鍾可達40-50次。人在恐懼時或突然震驚時,呼吸加強而短促,甚至會出現中斷;心跳加速,每分鍾增加20次;血壓也會隨之增加。人在焦慮、憂郁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鬱、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於過分抑鬱或恐懼,會導致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疾病。臨床實踐證明,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曾有過持續的消極情緒,或遭受過重大的情緒挫折。生物學實驗表明,消極情緒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腦活動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機體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備其他內因與外因時,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據研究,笑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體內橫膜大約可以蠕動18次,而小笑的蠕動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鬆。臨床觀察發現,很多疼痛是由於肌肉緊張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緩和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這些主要是闡述心理保健對老年個體健康上的直接影響和意義。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基礎
進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會的工作崗位,這是社會為老年人創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機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離退休前後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變化。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難於適應,心理上還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人稱為退休綜合症。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爭強好勝的人,事業心強的人,工作嚴謹的人,性格固執的人,好爭好鬥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退休綜合症主要是由於產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喪失時期,工作喪失了,規律喪失了,地位喪失了,優勢喪失了,人際關系喪失了,進而認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盡頭;空虛感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生活無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尤其是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轉念一思早成過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慘然。在懷念過去的同事和朋友時,發現有的作古,有的喪偶,有的長病卧床,有的遠隔千里無緣相見,難免無限凄涼。有調查統計表明,退休綜合症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別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老年群體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就是說,探討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將對廣大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
我國著名的老年心理學專家許淑蓮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適應強。
國外專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方面研究得比較具體,他們訂出了10條參考標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計;③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理想;④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⑤能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適度的情緒和控制;⑨在不違背集體意識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基本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覺和知覺,有正常的思維,有良好的記憶。就是說在判斷事物時,基本准確,不發生錯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不發生大的遺忘;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楚,不出現邏輯混亂;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不答非所問;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像力,並善於用想像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奮斗目標。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表現的非常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子女、兒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4. 能正確地認知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相一致。如對社會的看法,對改革的態度,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對社會道德倫理的認識等等,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不接納社會,與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其一切行為符合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這五個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因為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具體標准。但無論多少標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基本正常」,即說話辦事、認識問題、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都在正常狀態之中。只要不偏離「正常」的軌道,那麼其心理健康就是達標的。
三、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筆者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 「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 「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把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關於做好當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群體水平。下面結合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現狀談幾點思考性的建議,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會保障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高度來認識。就是說,老年心理保健不僅僅是醫療就醫機構、離退休管理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關心有關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斷提高全社會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識。
2.要大力宣揚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廣泛進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傳教育。據我們了解,我國在進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城裡老人、文化老人還稍懂一些,而在鄉下,文盲老人的絕大部分對老年心理保健還屬於一無所知。應該說,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任務還很大,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老年人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經常組織開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討活動,及時總結推廣科學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要利用新聞媒體等現代手段,組織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介紹一些科學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鄉鎮、社區、離退休工作部門等有關組織,在老年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詢服務活動。
4.要大力營造老年心理保健的無障礙環境,及早在全社會構建並啟動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所謂「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就是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愛和尊敬老年人,處處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設施,確實使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區,無論走到何處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都能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安享晚年。應該說,這一提法在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現代化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似乎還有點超前。但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現狀來看,做為一種老齡工作的遠景規劃目標這個提法還必須盡早地提出來,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關的思想輿論的准備。其實,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國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先行開展試驗。一旦取得進展或成功,將會在全國引起積極的示範性效應。

5、做好老年保健工作有哪些社會意義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保健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從四個方面探討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二是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四是關於做好當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下面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懇請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批評指導。
一、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健康觀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於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要把學習心理保健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作為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我國魏晉時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國文》卷四八)這里提到的五難,有四難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就是說幾乎全部與心理有關。可見,古代養生學家談保健養生就是以心理保健為主。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和健康測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情緒有它的生理機制。當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會引起身體的外部和內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鍾可達40-50次。人在恐懼時或突然震驚時,呼吸加強而短促,甚至會出現中斷;心跳加速,每分鍾增加20次;血壓也會隨之增加。人在焦慮、憂郁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鬱、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於過分抑鬱或恐懼,會導致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疾病。臨床實踐證明,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曾有過持續的消極情緒,或遭受過重大的情緒挫折。生物學實驗表明,消極情緒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腦活動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機體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備其他內因與外因時,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據研究,笑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體內橫膜大約可以蠕動18次,而小笑的蠕動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鬆。臨床觀察發現,很多疼痛是由於肌肉緊張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緩和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這些主要是闡述心理保健對老年個體健康上的直接影響和意義。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基礎
進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會的工作崗位,這是社會為老年人創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機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離退休前後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變化。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難於適應,心理上還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人稱為退休綜合症。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爭強好勝的人,事業心強的人,工作嚴謹的人,性格固執的人,好爭好鬥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退休綜合症主要是由於產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喪失時期,工作喪失了,規律喪失了,地位喪失了,優勢喪失了,人際關系喪失了,進而認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盡頭;空虛感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生活無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尤其是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轉念一思早成過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慘然。在懷念過去的同事和朋友時,發現有的作古,有的喪偶,有的長病卧床,有的遠隔千里無緣相見,難免無限凄涼。有調查統計表明,退休綜合症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別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老年群體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就是說,探討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將對廣大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
我國著名的老年心理學專家許淑蓮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適應強。
國外專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方面研究得比較具體,他們訂出了10條參考標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計;③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理想;④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⑤能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適度的情緒和控制;⑨在不違背集體意識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基本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覺和知覺,有正常的思維,有良好的記憶。就是說在判斷事物時,基本准確,不發生錯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不發生大的遺忘;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楚,不出現邏輯混亂;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不答非所問;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像力,並善於用想像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奮斗目標。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表現的非常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子女、兒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4. 能正確地認知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相一致。如對社會的看法,對改革的態度,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對社會道德倫理的認識等等,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不接納社會,與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其一切行為符合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這五個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因為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具體標准。但無論多少標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基本正常」,即說話辦事、認識問題、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都在正常狀態之中。只要不偏離「正常」的軌道,那麼其心理健康就是達標的。
三、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筆者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 「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 「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把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關於做好當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群體水平。下面結合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現狀談幾點思考性的建議,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會保障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高度來認識。就是說,老年心理保健不僅僅是醫療就醫機構、離退休管理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關心有關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斷提高全社會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識。
2.要大力宣揚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廣泛進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傳教育。據我們了解,我國在進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城裡老人、文化老人還稍懂一些,而在鄉下,文盲老人的絕大部分對老年心理保健還屬於一無所知。應該說,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任務還很大,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老年人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經常組織開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討活動,及時總結推廣科學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要利用新聞媒體等現代手段,組織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介紹一些科學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鄉鎮、社區、離退休工作部門等有關組織,在老年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詢服務活動。
4.要大力營造老年心理保健的無障礙環境,及早在全社會構建並啟動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所謂「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就是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愛和尊敬老年人,處處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設施,確實使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區,無論走到何處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都能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安享晚年。應該說,這一提法在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現代化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似乎還有點超前。但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現狀來看,做為一種老齡工作的遠景規劃目標這個提法還必須盡早地提出來,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關的思想輿論的准備。其實,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國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先行開展試驗。一旦取得進展或成功,將會在全國引起積極的示範性效應。

與老年人保健現狀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