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27 13:27:25

1、老年人自我保健的意義?簡答題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保健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從四個方面探討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二是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四是關於做好當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下面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懇請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批評指導。
一、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健康觀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於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要把學習心理保健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作為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我國魏晉時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國文》卷四八)這里提到的五難,有四難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就是說幾乎全部與心理有關。可見,古代養生學家談保健養生就是以心理保健為主。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和健康測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情緒有它的生理機制。當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會引起身體的外部和內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鍾可達40-50次。人在恐懼時或突然震驚時,呼吸加強而短促,甚至會出現中斷;心跳加速,每分鍾增加20次;血壓也會隨之增加。人在焦慮、憂郁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鬱、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於過分抑鬱或恐懼,會導致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疾病。臨床實踐證明,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曾有過持續的消極情緒,或遭受過重大的情緒挫折。生物學實驗表明,消極情緒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腦活動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機體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備其他內因與外因時,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據研究,笑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體內橫膜大約可以蠕動18次,而小笑的蠕動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鬆。臨床觀察發現,很多疼痛是由於肌肉緊張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緩和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這些主要是闡述心理保健對老年個體健康上的直接影響和意義。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基礎
進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會的工作崗位,這是社會為老年人創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機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離退休前後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變化。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難於適應,心理上還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人稱為退休綜合症。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爭強好勝的人,事業心強的人,工作嚴謹的人,性格固執的人,好爭好鬥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退休綜合症主要是由於產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喪失時期,工作喪失了,規律喪失了,地位喪失了,優勢喪失了,人際關系喪失了,進而認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盡頭;空虛感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生活無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尤其是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轉念一思早成過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慘然。在懷念過去的同事和朋友時,發現有的作古,有的喪偶,有的長病卧床,有的遠隔千里無緣相見,難免無限凄涼。有調查統計表明,退休綜合症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別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老年群體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就是說,探討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將對廣大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
我國著名的老年心理學專家許淑蓮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適應強。
國外專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方面研究得比較具體,他們訂出了10條參考標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計;③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理想;④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⑤能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適度的情緒和控制;⑨在不違背集體意識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基本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覺和知覺,有正常的思維,有良好的記憶。就是說在判斷事物時,基本准確,不發生錯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不發生大的遺忘;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楚,不出現邏輯混亂;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不答非所問;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像力,並善於用想像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奮斗目標。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表現的非常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子女、兒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4. 能正確地認知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相一致。如對社會的看法,對改革的態度,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對社會道德倫理的認識等等,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不接納社會,與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其一切行為符合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這五個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因為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具體標准。但無論多少標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基本正常」,即說話辦事、認識問題、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都在正常狀態之中。只要不偏離「正常」的軌道,那麼其心理健康就是達標的。
三、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筆者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 「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 「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把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關於做好當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群體水平。下面結合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現狀談幾點思考性的建議,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會保障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高度來認識。就是說,老年心理保健不僅僅是醫療就醫機構、離退休管理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關心有關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斷提高全社會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識。
2.要大力宣揚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廣泛進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傳教育。據我們了解,我國在進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城裡老人、文化老人還稍懂一些,而在鄉下,文盲老人的絕大部分對老年心理保健還屬於一無所知。應該說,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任務還很大,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老年人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經常組織開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討活動,及時總結推廣科學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要利用新聞媒體等現代手段,組織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介紹一些科學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鄉鎮、社區、離退休工作部門等有關組織,在老年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詢服務活動。
4.要大力營造老年心理保健的無障礙環境,及早在全社會構建並啟動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所謂「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就是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愛和尊敬老年人,處處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設施,確實使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區,無論走到何處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都能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安享晚年。應該說,這一提法在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現代化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似乎還有點超前。但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現狀來看,做為一種老齡工作的遠景規劃目標這個提法還必須盡早地提出來,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關的思想輿論的准備。其實,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國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先行開展試驗。一旦取得進展或成功,將會在全國引起積極的示範性效應。

2、老年應該如何進行心理健康保健?

老年人的悲哀,莫過於魯迅筆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的哀嘆。事實上,社會責任應由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擔當,「山阻石攔,大江畢竟東流去」,老年人應該領悟到社會的進步,要有「江山代有人才出」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積極心態,有「兒孫自有兒孫福,不與兒孫作馬牛」的樂觀精神,來使自己順應社會的需要,做好離退休、做好安享晚年的心理准備,才能真下做到心理健康,做一個幸福的百歲老人!

相傳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老大賣傘,老二曬鹽。一逢晴天老二好曬鹽,老太太就擔心老大的傘賣不出去;一逢雨天老大好賣傘,老太太就擔心老二沒法曬鹽,以致終日滿面愁容。

一位大師知曉後勸她:「你何不在晴天想,這是老二曬鹽的好日子;一逢下雨,老大賣傘的生意一定做得紅火。」

如此一來,老太太真的終日樂得合不攏嘴了。

老年心理健康的動態

心理健康對人體健康是至關重要的,老年人的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差,需要社會、集體、家庭的支持和幫助。情緒愉快、性格開朗、樂觀豁達是長壽的重要心理條件;在我國有名的長壽地區廣西馬瑤族自治縣的長壽老人中,60%以上性格開朗樂觀、從容溫和,急躁易怒的僅佔7%,沒有性格孤僻憂郁的。

負性情緒、不良性格是老年人致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量事實表明,惡劣的心理狀況是誘發各種疾病的重要因素;有人曾對100名白血病人和淋巴病人患病前後的生活經歷進行調查,發現患者致病前,大部分都有過愁腸百結的個人經歷或悲痛的家庭遭遇;而在醫院門診中,60%的發病原因直接與心理因素有關;有專家認為,心理狀態影響健康,最重要的是取決於個體對外界刺激的認知和評價。若評價積極正確,可使心理狀況趨於平衡,否則可導致心理狀況惡化。

一些研究表明,退休前曾做過妥善計劃的老年人,退休之後的生活適應較好。退休計劃一般包括經濟上的收支、生活上的安排和對保健方面的預先策劃,以及對老年配偶的生活照顧等。一般的老年人,在退休後六個月,即能適應新的生活方式。但仍有許多老人,不能適應退休生活,離退休綜合征表現明顯。這種情形常發生於突然失去日常工作及社會職業的老人中,尤其在退休以後又沒有伴侶的老人,更難適應退休後的生活。

解釋老年人適應成功與否的活動學說認為,個體必須盡力維持中年所有的態度和活動,去發現適當的活動以取代要放棄的興趣和退休的工作;組織適當的補償活動;最好能有些居委會工作,社會福利工作等以充實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再一點,家人團聚,也是他們最感快樂和欣慰的事。

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引起消極情緒體驗,陷入心理困境。換一個角度看,用積極的觀念去看問題,就可發現其積極意義,走出心理困境。

老年人不妨把眼睛總是盯住油炸圈餅而不是它的洞孔,把半空的玻璃杯看成是半滿,這將於我們的生活十分有利。

老年期的心理保健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研究了「自我實現的人」,即精神健康的人,曾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論」: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相屬關系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其中,高層次的需要是以低層次需要的實現為基礎的;老年人雖已從生活的正台退到了幕後,從第一線退居為第二線,但他們仍有著各種要求和需要;國外研究老年心理學的人認為,老人有「三惡」:貧困、孤獨、不健康。其實,這正是老年人的某些需求未得到滿足的反映。

據國內有關調查,60歲以上退休工人中,患有器質性疾病的約佔50%,70歲以上則高達65.9%。日本心理學家荒井曾對一般家庭中的老人所需作過調查,他們在回答「你現在最關心什麼」時,多數人都回答關心腦出血、癌、高血壓等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就是老年人焦慮煩躁,憂心忡忡,悲觀失望,深感不安的一大原因。

老年人的擔心還來自一個經濟安全因素,英國社會學家史密斯曾調查發現,擔心缺乏經濟安全的老人佔43%,幫助消除顧慮,學會自我調養;此外,家屬的照顧也十分重要。

離職退休,兒女另立門戶,好友分離,老伴去世,交往的人日漸減少,使老人深感寂寞、孤獨而痛苦,這種情況在西方國家尤為嚴重。老年人的一個心理特點是人越老就越需要愛,老年夫妻相依為伴是老年人良好心情的重要激勵因素。

獨生女成家立業後應盡可能與父母住在一起,即使是分開居住,子女也應經常去看望或寫信問候。家庭關系和睦,心理氣氛融洽,共享天倫,則有利健康長壽;相反,家庭不和,家庭人際關系惡劣,致人早衰,對身心健康極其有害。

我國著名老中醫岳中美教授曾歸納了老年人的八大怪病,是生理老化的標志,只記遠事,不記近事;笑時有淚,哭時無淚,喜歡孫子不喜歡兒子,喜歡軟食,不喜硬食;眼昏花,看不見近處,耳朵聾,好打聽閑事,遇怪事,不觀察就問,撒尿常常溺在鞋上。

保持積極的生活態度

老年人雖年近古稀,但人老心宏,壯志未酬,仍想發揮余熱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以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但老年人已離開工作崗位,無力實現自己的夙願,以致自我實現的需要難以滿足,從而產生不安、消沉和空虛之感。

滿足老年人自我實現需要的關鍵是充實他們的生活,使他們能重新認識生活的意義,樹立積極的生活態度。要防止心理老化、空虛和無聊,首先,須讓老年人具有好奇心和保持積極性。好奇心是追求新事物、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動力,啟發好奇心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是組織老人學習。國外有人做過調查,90%的老人都希望學習,所以終生教育觀念的提出不無道理,應開辦老年大學、老年學院等以滿足老人的學習需要,充實老人的生活。

其次,幫助老年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自己擅長而又不很緊張的工作,使精神有所寄託,人生價值得以體現。有科學家指出:「勞動,包括腦力勞動,能鍛煉神經系統,而游手好閑則對神經系統有害。」積極、適度的大腦思維活動和體力勞動,還能減緩人的老化和衰退過程。

此外,還要克服各種適應障礙。適應障礙是指人對所處環境不能恰當地適應,例如有的老年人把一句善意玩笑當成對自己的誣蔑和嘲諷而大發雷霆,把旁人的耳語視為商量謀害自己而感恐懼。

郭恩曾對老年人的適應提出8條建議:在自己身體條件許可范圍內生活;適應經濟收入減低的生活水平;要有醫療的保障;能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能力;把對家庭的愛擴展到朋友們中間;在社會上能受到別人的尊重;維持自我的統合性;能夠把知識和經驗傳授給後代。此外,我們應了解老年人其他未能滿足的需要,在可能條件下予以解決。

美國萊斯大學心理學家安德森說:「假如我們能教人們更為積極地思維,就有可能使他們免受心理疾病之苦。」另一位心理學家沙伊雷爾說:「你有成功的能力,但成功並不完全依賴於能力,你對成功的信念影響著你是否會取得成功。」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感覺是一種主觀的東西。而生活就是一種感覺,人以什麼樣的態度感覺它、對待它,它就以什麼樣的姿態回報你,只要你熱情、積極、樂觀、進取,你的生活將充滿陽光。」

老年人要保持勞逸適度

我國自古以來就十分強調勞逸適度,孔子認為「勞逸過度,疾共殺之」,強調「動靜以義」;西晉養生家葛洪認為,「勞逸過度」,均礙養生,因而主張「節宣勞逸」,「不欲甚勞甚逸」。老人適當參加家務勞動,對於身心和延緩衰老均有益處;其次,讀書學習也很重要,可增加信息,鍛煉大腦,延緩老化,但不可過度,否則危害大腦,加速衰老。

古人雲:「人之心不可一日不用,尤不可以一日不養。」因為心「不用則滯」,而「不養則瘦」,所以「善治心者,於勤勞之餘,當有寬間之候」;此外,逸樂之中也應勞逸適。總之,善勞者,勞中得逸,不善逸者,雖逸亦勞。所以,老人要勞逸結合,勞逸適度,善於勞逸。

運動可以延緩衰老。衰老是一個很復雜的現象。人在成熟後,隨著年齡的增加,大多數器官的功能減退,從30歲以後,機體功能每年約下降o.6%~0.7%,在30歲至70歲的40年裡,總的功能下降近30%。

不運動是衰老的一個重要因素。生命在於運動,生命不息,運動不止,運動最好從中年開始,長期堅持,成效顯著,可達年輕10~20歲的效果。老年人可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鍛煉,安排好適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鍛煉計劃,循序漸進,過度的運動不可取。

當情緒不好時,千萬不要消沉,不要隨意中斷或放棄,和朋友一起鍛煉往往比單獨鍛煉更易堅持;還應提高運動的趣味性,對鍛煉項目的選擇不應注意季節時令,運動的均衡性,使四肢、內臟均得到鍛煉。

老年人不可像年輕人那樣去拼搏,只有適度運動才有益健康,為取得有益的活動效應。老年人應每天運動30分鍾,每周至少三次,每次鍛煉間隔不要超過兩天以上。運動對老年患者還有一種鎮靜效果,可減輕或消除老人的焦慮和憂郁情緒。

社會與年輕人要關心老人

我們都知道,老人居於社會競爭的劣勢,這是人人都應面對的事實。面對這種殘酷的事實,不論個人、家庭、團體或整個社會,均應盡量以理性的方式來處理老年人的問題。同時,社會大眾也必須確認老年人是一個衰弱的社會群體,社會有責任加以保護,不應功利主義的觀點,以為老年人社會價值不高而不予尊重。

19世紀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托爾斯泰,給世界文學寶庫留下了寶貴遺產,但這位大文豪的晚年卻是不幸的,夫人索妮婭性格暴躁。經常與他吵鬧。1910年他82歲時,被迫與妻子離婚,離家出走了。由於心情憂郁,健康漸趨惡化,10天之後,這顆世界文壇巨星就隕落了。

首先,應尊敬和照顧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自己的長輩要以尊重的禮節和細致的照顧來對待,同樣也要以這樣的態度對待別人的長輩和老年人。其次,政府和社會應建立一些利於老年人的服務和保健機構,如老齡委員會、老齡學會、老年病研究中心、老年精神衛生中心、老年樂園、托老所、敬老院等。此外,還應普及老年精神衛生常識,使老年人能歡度晚年,延年益壽。因為,贍養老人,孝敬老人是我民族傳統的義務美德,相信年輕的一代能夠將其發揚光大。

一對對卿卿我我浪漫純真的戀人帶著美妙多姿的夢想,帶著親朋好友的祝福與自己甜蜜的期待,步入了婚姻的聖殿,卻發現在神聖的婚姻裡面沒有多少心馳神往的羅曼蒂克情調,接踵而來的是太多的無聊平凡與單調瑣碎的家庭生活,是再真實不過的「鍋碗瓢盆」交響曲。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之說,好像也成了千古不變的真理,使大多數的婚後男女常常產生「結婚真沒勁,心愛的人變得沒有一點情趣」等心理感覺,這就是由戀人成為夫妻的婚姻不適應的主要根源。

戀愛時,情人的約會使人怦然心動,「一日不見,如隔三秋」的心情讓人焦灼不安,總在埋怨時光腳步的緩慢;雙方為了取悅對方、博得好感,都竭力表現自己的長處和可愛之處;對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多加註意,獻給對方的是最完美的形象;戀人可謂是天然的表演藝術家。

因此,當結婚後,男女雙方仍然用戀人的眼光去看待妻子或丈夫,用戀人的心態去感受妻子或丈夫,用戀愛的自由天地去要求繁瑣的家庭生活時,對婚姻適應的問題就產生了,於是,家庭里種種矛盾的出現,夫妻間說不清的感情糾紛,所有的婚姻問題都會隨之而發生。

但是,結婚畢竟是愛情的升華,是愛情的特殊表現形式,美滿和諧的婚姻必將促進愛情的深化和發展,因此,怎樣適應愛情到婚姻的這一新階段的轉變便成了對夫妻的首次考驗。

3、老年心理衛生的保健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廣大老年人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群體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會的重視。尤其是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老年人群體壽命逐步增加,如何提高老年人群體的心理保健水平,使億萬老年人在身心愉快的狀況下安度晚年,已成為我們老年學研究領域研討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試圖從四個方面探討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問題。一是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二是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三是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四是關於做好當代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下面筆者從這四個方面分別進行探討,懇請各位專家同仁給予批評指導。
一、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意義
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和心理衛生問題,對於老年人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心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傳統的健康觀認為,身體無病就是健康,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確立,使人們對健康的認識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於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現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要把學習心理保健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作為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我國魏晉時代著名養生學家嵇康在《答向子期難養生論》中指出:「養生有五難,名利不滅此一難也;喜怒不除此二難也;聲色不去此三難也;滋味不絕此四難也;神慮轉發此五難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全三國文》卷四八)這里提到的五難,有四難是屬於心理方面的,就是說幾乎全部與心理有關。可見,古代養生學家談保健養生就是以心理保健為主。在現代社會,心理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下健康概念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老年人生活質量評價和健康測量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
1. 老年心理保健的生理基礎
心理學研究與生活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於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這是因為情緒有它的生理機制。當人處在情緒狀態時,會引起身體的外部和內部的一系列的生理反應。生理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發怒時,心跳加快,常達80-200次/分;血壓上升,收縮壓從正常的130毫米汞柱到230 毫米汞柱以上;呼吸每分鍾可達40-50次。人在恐懼時或突然震驚時,呼吸加強而短促,甚至會出現中斷;心跳加速,每分鍾增加20次;血壓也會隨之增加。人在焦慮、憂郁時,會抑制胃腸蠕動和消化液的分泌。對老年人來說,抑鬱、煩惱、發怒等消極情緒往往是引起或激發某些疾病的心理因素。例如,由於過分抑鬱或恐懼,會導致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疾病。臨床實踐證明,許多癌症患者在發病前大多曾有過持續的消極情緒,或遭受過重大的情緒挫折。生物學實驗表明,消極情緒因素可以使人的大腦活動功能降低,引起免疫力的降低,使有機體抗癌力量下降。在具備其他內因與外因時,使癌症得以形成。而相反,積極的情緒可以增進身體健康,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俗語說,「笑一笑,十年少」。據研究,笑可以促進身體內部的激活水平。大笑一次,身體內橫膜大約可以蠕動18次,而小笑的蠕動程度略小些,笑可以促使肌肉放鬆。臨床觀察發現,很多疼痛是由於肌肉緊張所造成的,大笑可以降低或緩和肌肉的緊張程度,從而減輕或消除疼痛。這些主要是闡述心理保健對老年個體健康上的直接影響和意義。
2. 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基礎
進入老年,退出家庭的主角地位,退出社會的工作崗位,這是社會為老年人創造的安享晚年的大好機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然而,離退休前後往往在一些老同志中引起一些心理變化。有相當一部分人由於難於適應,心理上還出現一些毛病,如空虛、寂寞、焦慮、憂傷、抑鬱等,人稱為退休綜合症。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爭強好勝的人,事業心強的人,工作嚴謹的人,性格固執的人,好爭好鬥的人,缺乏離退休心理准備而突然退下來的人發病率高。老年社會學研究表明,退休綜合症主要是由於產生的失落感、空虛感、懷舊感造成的。失落感會使人感到老年期真正是人生的喪失時期,工作喪失了,規律喪失了,地位喪失了,優勢喪失了,人際關系喪失了,進而認為人到老年乃是人生的盡頭;空虛感會使人感到無所事事,生活無聊,人生乏味,一切都是虛無的;懷舊則容易使人追憶過去的美好時光,尤其是自己過五關斬六將的經歷。轉念一思早成過去,而眼下一片冷冷清清,令人慘然。在懷念過去的同事和朋友時,發現有的作古,有的喪偶,有的長病卧床,有的遠隔千里無緣相見,難免無限凄涼。有調查統計表明,退休綜合症一般經過半年到一年時間的反應,個別人需要稍長的時間。這種現象對絕大多數剛退休的老同志是一大困擾,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水平。尤其是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老年群體現象,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就是說,探討和解決好這一問題,將對廣大離退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關於老年心理健康標準的基本界定
我國著名的老年心理學專家許淑蓮教授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適應強。
國外專家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方面研究得比較具體,他們訂出了10條參考標准:①有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並能對自己的能力作出恰當的估計;③有切合實際的目標和理想;④與現實環境保持接觸;⑤能保持個性的完整與和諧;⑥具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⑧適度的情緒和控制;⑨在不違背集體意識的前提下有限度地發揮個性;⑩在不違反社會道德規范的情況下,能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要。
綜合國內外心理學專家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標準的研究,結合我國老年人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准基本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界定。
1. 有正常的感覺和知覺,有正常的思維,有良好的記憶。就是說在判斷事物時,基本准確,不發生錯覺;在回憶往事時,記憶清晰,不發生大的遺忘;在分析問題時,條理清楚,不出現邏輯混亂;在回答問題時,能對答自如,不答非所問;在平時生活中,有比較豐富的想像力,並善於用想像力為自己設計一個愉快的奮斗目標。
2. 有健全的人格。情緒穩定,意志堅強。積極的情緒多於消極的情緒,能夠正確評價自己和外界的事物,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辦事較少盲目性和沖動性。意志力表現的非常堅強,能經得起外界事物的強烈刺激。在悲痛時能找到發泄的方法,而不至於被悲痛所壓倒。在歡樂時能有節制地歡欣鼓舞,而不是得意忘形和過分激動。遇到困難時,能沉著地運用自己的意志和經驗去加以克服,而不是一味地唉聲嘆氣或怨天尤人。
3. 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樂於幫助他人,也樂於接受他人的幫助。在家中與老伴、子女、兒媳、女婿、孫子、孫女、外甥等都能保持情感上的融洽,能得到家人發自內心的理解和尊重。在外面,與過去的朋友和現在結識的朋友都能保持良好的關系。對人不求全責備,不過分要求於人,對別人不是敵視態度,而從來都是以與人為善的態度出現。無論在正式群體內,還是在非正式群體內,都有集體榮譽感和社會責任感。
4. 能正確地認知社會,與大多數人的心理活動相一致。如對社會的看法,對改革的態度,對國內外形勢的分析,對社會道德倫理的認識等等,都能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態度基本上保持一致。如果不是這樣,那就是不接納社會,與時代前進的步伐不能同向同步。
5. 能保持正常的行為。能堅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等活動。其一切行為符合自己在各種場合的身份和角色。
以上這五個方面只是界定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基本標准。因為許多國內外專家學者從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了許多具體標准。但無論多少標准,都不約而同地認為最重要的一條是「基本正常」,即說話辦事、認識問題、邏輯思維、人際交往等都在正常狀態之中。只要不偏離「正常」的軌道,那麼其心理健康就是達標的。
三、如何認識和把握老年心理保健的幾個重要因素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由許多因素所決定的。大致說來有四個方面。一是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此時能有效延緩大腦衰老,這對於人的心理健康無疑是一個良好的基礎。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二是環境因素。人的心理健康與否,與環境有直接的關系。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三是生活因素。有意義的活動,良好的生活習慣有益於人的心理健康,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損害人的心理健康。四是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切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那麼,老年人如何做到年高而不老、壽高而不衰,把高質量的生活和愉快的身心把握在自己手中呢?筆者根據我國古今養生保健的理論和實踐,概括為四個字,即「動」、「仁」、「智」、「樂」,現概述於後,供廣大老年朋友參考。
1. 「動」,就是多運動。「生命在於運動。」實踐證明,運動不僅延緩衰老,生物學家的研究已經證明人的肌體「用進廢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動則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問題的專家指出「君欲延年壽,動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強身體的適度鍛煉,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俗話說,「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這個道理。
2. 「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寬厚。「仁者壽」為無數長壽老人的實踐所證實。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長壽老人幾乎個個慈祥善良。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同情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哈佛大學心理系曾作過一個實驗,讓學生看一部婦女在印度幫助病人與貧苦人的影片,看完電影就對學生的唾液進行化驗分析,發現學生機體的A種免疫球蛋白顯著增加。專家們為此得出結論,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與援助可以提高自身的免疫機制。人常說:「心底無私天地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就是說,對人寬厚、幫助別人,不僅有益於別人,也有利於自身。有位年逾九旬但身體頗健的老醫生說:「我不可能無私、但以『少私』兩字為座右銘,『少私』好處很多,可以開心,可以寬曠。名利淡泊了,與人少爭了,就能心平氣和、身心健康。我有今日之健,也許是對人寬厚,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專心工作的緣故。」
3. 「智」,就是勤於學習,科學用腦,尤其要善於用科學的知識指導養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樹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學到老」。進入老年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會學、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網上的世界真精彩」,英特網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驚喜的東西。
4.「樂」,就是保持樂觀情緒,保持好奇心,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前幾年我在《關於現代家庭對老年人身心健康負面影響及調適對策》一文中曾總結了三句話,即「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這就是說,只要每個人都能樂觀豁達,與時俱進,保持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那麼其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將具有更大的社會意義。馬克思曾經說過一句名言: 「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葯更能解決生理的疲憊和痛苦。」快樂與豁達是一種寶貴的資源,不僅要會享用,更要善於發掘。清代著名畫家高相軒曾總結有「十樂養生延壽法」:①耕耘之樂。②把掃之樂。③教子之樂。④知足之樂。⑤安居之樂。⑥暢談之樂。⑦漫步之樂。⑧沐浴之樂。⑨高卧之樂。⑩曝背之樂。可謂「樂者壽」之集大成者,當代老年朋友應當效法學習。
以上關於老年心理保健的四個字,也可以歸納為「動者壽,仁者壽,智者壽,樂者壽」。這十二個字的內涵非常寬泛豐富,因為篇幅所限,不再展開論述。另外,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有機結合、互相滲透,同時又是相得益彰的。
四、關於做好當代老年人心理保健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科學的推測,人類自然壽命應比現在實際的壽命更長。但由於疾病、創傷或心理、社會等不良影響,使人們未能達到預期壽命而過早死亡。危害老年人常見的病為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和癌症。而這些疾病是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均屬「心身疾病」,其中50%以上是由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包括不良情緒、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睡眠和休息不足等)引起的。可見,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此類疾病即可大大減少。因此,我們應該採取積極有力的措施,及時給老年人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指導他們進行自我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達到不斷提高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的群體水平。下面結合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現狀談幾點思考性的建議,以期引起大家和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1.要把老年心理保健工作提到老年社會保障和實現健康老齡化的高度來認識。就是說,老年心理保健不僅僅是醫療就醫機構、離退休管理部門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全社會上上下下,方方面面都要關心有關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都要採取積極措施支持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以期不斷提高全社會老年心理保健的工作意識。
2.要大力宣揚老年心理保健成功的典型,廣泛進行老年心理保健工作的宣傳教育。據我們了解,我國在進行老年心理保健教育方面的普及水平還很低,城裡老人、文化老人還稍懂一些,而在鄉下,文盲老人的絕大部分對老年心理保健還屬於一無所知。應該說,我們這方面的工作任務還很大,還必須利用一切有利條件,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積極引導廣大老年人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樹立健康的老年心理保健的新理念。
3.要經常組織開展一些老年心理保健研討活動,及時總結推廣科學的老年心理保健知識和方法。要利用新聞媒體等現代手段,組織一些通俗易懂的老年心理保健的專題講座,介紹一些科學健康的心理保健方法。要充分利用鄉鎮、社區、離退休工作部門等有關組織,在老年人比較集中的地方進行老年心理保健的咨詢服務活動。
4.要大力營造老年心理保健的無障礙環境,及早在全社會構建並啟動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所謂「老年心理無障礙工程」,就是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愛和尊敬老年人,處處都有敬老助老的良好設施,確實使老年人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社區,無論走到何處何地,都能感受到人格的尊嚴和獨立,都能無憂無慮,心情舒暢地安享晚年。應該說,這一提法在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現代化還不夠發達的情況下似乎還有點超前。但就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和我國老年心理保健的社會現狀來看,做為一種老齡工作的遠景規劃目標這個提法還必須盡早地提出來,以期及早地做一些有關的思想輿論的准備。其實,這一提法已完全可以在我國一些經濟文化比較發達的城市或地區先行開展試驗。一旦取得進展或成功,將會在全國引起積極的示範性效應。

4、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的幾種消遣方式

老年腎病綜合症患者的心理保健對不愉快的情緒必須給予釋放或稱為宣洩,但不能發泄過分,否則,既影響自己的生活,又加劇了人際矛盾。另外,客觀事物不是決定情緒的主要因素,情緒是通過人們對事物的評價而產生的,不同的評價結果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二:老年腎病綜合症患者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人際關系的形成包括認知、情感、行為三個方面的心理因素。情感方面的聯系是人際關系的主要特徵。在人際關系中,有正性積極的關系,也有負性消極的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否,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響。三:老年腎病綜合症患者要有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能與興趣愛好一個人的才能與興趣愛好應該對自己有利,對家庭有利,對社會有利。否則只顧得發揮自己的才能和興趣,而損害了他人或團體的利益,就會引起人際糾紛,而增添不必要的煩惱。注意事項一忌生冷食品。在春天,老年人要注意飲食調理,宜多吃富有營養而又容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不吃或盡量少吃生冷食品,以免刺激腸胃引發疾病。胃寒者早、晚喝點薑糖水,有禦寒胃和防治感冒的雙重作用。二忌四處串門。春季是呼吸道傳染病的多發季節。老年人由於免疫力差,所以容易感染。在疾病流行期間,老年人不要頻繁出入人多的公共場所。每天用淡鹽水漱口,或吃幾瓣生蒜,或在室內熏醋,可預防疾病。三忌睡眠過多。春天人易犯困,有些老年人有睡懶覺的習慣。中醫認為久卧傷氣。睡眠過多,無病也會躺出病來。因為久卧會造成新陳代謝能力下降、營養障礙、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僵硬、身體虧損虛弱。因此,老年人在春天要早睡早起,一般每天睡八小時即可。四忌懶於活動。春天正是老年人走出家門參加健身活動的大好時光。常到戶外活動,可以盡情地呼吸新鮮空氣,增強心肺功能;陽光還可以殺死皮膚細菌、病毒,增強機體的免疫力。五忌衣著不當。春天天氣多變,忽寒忽暖。因此,老年人不要過早地脫掉棉衣,而應適當地「捂」一段時間以便身體各個部位能夠適應,這樣可以防止受涼、感冒,從而免除誘發肺炎、肺氣腫、肺心病的危險。

5、如何做好老年人心理保健

老年康養問題咨詢:老年心理保健
在我們傳統的健康觀念中,一般認為只要生理上沒有任何重大疾病就是健康。重慶寸草心心理咨詢師提示隨著人們觀念的轉變,人們對健康的概念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除了關注生理方面的健康,還開始關注到心理方面的健康,也就是說在原有的基礎上擴大了健康的外延。科學意義上的健康是生理與心理兩方面健康的完美結合,所以,對於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我們也有必要作出更為准確的詮釋。
其實,早在魏晉時期一些倡導「隱居」生活的清談人士如嵇康等就開始探討養生之道,其核心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心理保健。但真正成為大眾所熟知的一種健康意識則是近些年才形成的觀念。可見,心理保健的產生、發生與普及也經歷一個漫長發展時期,特別是對於老年人而言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生理健康問題已經不再是難以克服的問題,而更多的健康問題表現在心理層面,最常見的就是老年人的情緒問題,這些常見的情緒有焦慮、抑鬱、恐懼等,並由這些情緒問題引發出一系列更為嚴重的問題,如老年人失眠多夢、老年人焦慮與健忘、老年痴獃等各種老年人健康問題,這不僅個老年人自身帶來了更多的痛苦,也給家人帶來了照料上的問題。如果任其這種現象自由發展,隨著老年人口的激增,還有可能引發諸多的社會問題。因此,重慶寸草心心理咨詢師認為老年人心理保健的問題不僅是老年人群體的問題,還是非常重要的社會問題,必須引起全社會共同的關注。

6、老年人心理保健應該注意什麼?

第一,心明豁達,知足常樂。我們在長期的老年醫學考察中發展,長壽老百人往往都能做到到胸懷開朗,處事熱情,善解人意,他們與世無爭,不易動態,感到自己生活很充實、滿足。度  
第二,面對現實,走出誤區。老年人應積極而適量地參加一些社會活知動,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如書記法、音樂、戲劇、繪畫、養花、集郵等),以陶冶情操,處理好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包括家庭成員、親朋好友等),做到與眾道同樂,喜當「頑童」。
第三.結交知音(包括青少年朋友、異性朋友),經常談心。老年人難免會遇到一些版不愉快的事,常權在知音好友中宣洩郁悶,互相安慰,交流懷古,有助於心情舒暢,對保持心理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

7、如何做好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心裡保健

步入老年,只是人生的一個階段。雖然遠離了青春的靚麗,告別了壯年的蓬勃,卻依然具有獨特的美麗。沒有工作,然而沒有離開社會、沒有脫離家庭,可以為社會或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可以做些自己原來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
老年人沒有年輕人的浪漫,但應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要人為去劃分興趣的高雅低俗,而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必在乎它是否光鮮與轟烈,也不必在乎別人的眼光和評論,你的感覺才是唯一的。生活本身就是一塊調色板,調出自己喜歡的色彩,生活就必然充實和快樂。
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是以心裡的寧靜為基礎的。若過多的抱怨,看天是灰的,看地是暗的,看什麼人都不順眼,看什麼事都不順心,就會把自己身邊的幸福趕跑了。實際上,不管有多少抱怨、如何抱怨,卻什麼也改變不了。「人間重晚情」,停止抱怨,晚年生活將會更精彩。
人老了,需要子女、親人一定的關愛和照顧。但從老年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保健來說,過度依賴也會產生不少副作用,甚至會加速衰老。過度依賴會增加無用感,加速身體和心理的老化;腦怕不用,身怕不動,過度依賴容易誘發疾病;過度依賴還會削弱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和身體的康復。
老年人為工作、為家庭、為子女勞累了大半輩子,該做的做完了,該得的得到了,現在是自己享受生活的時候了。做點家務當鍛煉,適當運動不過度。人生短暫,在老天給我們剩下不多的時間里,珍惜好每一天,活出輕松和美妙。

8、老年人心理

老年化過程中心理變化和心理健康問題

在心理學上,人生過程被稱為「生命發展周期」,家庭的存在被稱為「家庭發展周期」。意思是人生過程是分階段的,這是一個發展和喪失同時進行的過程。人生的晚年也是人的一個發展階段。我們每個人不管多大年齡,毫無疑問都在逐漸地成為老人,這個說明人的存在過程就是一個逐漸老年化的過程,而不可能是一個年輕化的趨勢,這個誰也避免不了的,上帝和自然是這樣安排的,也很公平。每個人都希望:就是在這個老年化過程中,盡可能生活的舒服、自然、沒病沒災,盡其天年。但從四、五十歲開始中年期開始,成人的五官功能就開始衰退,到老年期就更明顯,因此,進入老年,人們最先要注意的是:預知身體上哪部分、哪方面可能先出現問題,然後有所預防和適應。

1.感知覺變化:視力變化:眼睛對冷色調顏色如藍、綠及紫色不易區別,而對暖色調系統如紅、黃、橘色還比較敏感;視網膜視敏度下降,對明暗光線的變化也不太適應,因此老人居住的房屋,要布置的色彩鮮明,燈光足夠。聽力變化:容易產生耳鳴、幻聽、聽力下降(聽不好高調音,對低調音聽的還可以)、使用助聽器的問題;味覺衰退:味覺細胞退化,對甜、苦、酸的味覺減退(不太敏感),影響胃口,飲食習慣有改變,牙齒脫落影響咀嚼功能。皮膚與頭發:皮膚老化原因:皮膚的微小血管減少、萎縮,皮膚的血液循環流量減少,皮下脂肪減少,汗腺、皮脂腺萎縮,皮膚色素細胞功能降低。頭發老化。骨骼與關節:骨刺帶來的問題、骨質疏鬆導致駝背和骨折;注意保持直立姿勢,不要搬運重物;注意家庭和公共設施方便老年人的設計。

2.智力功能變化

老年化過程中智力減退並不是全面性的,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效果仍處於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過中青年人。一系列研究發現,老年人的智力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期智力與多方面因素相關包括生理健康、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因素。因此,堅持用腦有利於在老年期保持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會功能,而且活動鍛練對智力也有明顯的促進作用

老年人智力發展的這一特點,對於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資源的開發意義十分重大。優化教育產業結構,構造終身學習體系,建立老年教育網路;發展老年大學、老年電視大學、老年網上學校等多種形式的老年教育, 幫助老年人增長知識,滿足老年人口的學習教育需求,都可以極大程度地開發老年人的智力,使他們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並且在學習過程中形成老年社團與獨特的老年亞文化,提高生活滿意度與主觀幸福感。另一方面,開發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力資源,不僅能增加社會收入,減輕社會負擔和國家財政壓力,緩解我國人才資源結構性短缺,這對於滿足這部分老年人的經濟和心理需要,提升他們的心理健康程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記憶力

年紀大了,會遺忘生活瑣事,如記不得剛才把眼鏡和鑰匙放在什麼地方了,把重要的文件和錢款放在什麼地方了,甚至有時候連親友的名字一時記不起來了,忘記自己家門牌號等。老年人主要是還是能回憶過去的事情,但對眼前的事情反而記憶較差。所以出去拜訪朋友,做什麼車、什麼路線最好先記在小本子上。

4.感情與情緒

老年人在感情上變得比較脆弱,不喜歡聽壞的或悲慘的事情。在生活中不願談生病、長癌這類話題,不願被別人說自己老了、快死了之類的話。

對事情比較小心、膽怯,容易擔心,唯恐有不好的事發生。也容易患上焦慮抑鬱心情。不喜歡聽打打殺殺、恐怖、血腥的事情,看電視也是喜歡輕松歡樂的節目。甚至有返老還童的現象,有的甚至象小孩一樣變的有點幼稚、天真,喜歡小動物,喜歡和小孩子玩等。

5.性格與心理的變化

老年人有時候也變得以自我為中心,只顧自己,缺少對別人的關懷。談話比較愛談自己的事,容易向別人訴苦,有體訴的傾向,有疑病的傾向。有時候性格變得警戒、懷疑,或者固執保守。生活變得孤單、寂寞和憂郁。對身體的殘缺、功能的衰退焦躁不能適應。對死亡的恐懼等等。

小結

健康老齡化是21世紀老年人保健的重點內容,它是指進入老齡化社會時,大多數老年人都能保持較好的心身健康,並擁有較好的智力、心理、社會和經濟的功能與狀態。正確認識老年人的心理特點,有效地保持和促進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有必要圍繞「老有所養,生活保障,健康長壽;老有所醫;老有所為,再作貢獻;老有所學,不斷進取;老有所樂,生活多彩」等「五個老有」的目標,來解決我國健康老齡化的問題。

9、什麼是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你好這位朋友; 老年人保持心理健康有以下幾點; 1 老年人必須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是在「精神」上有寄託。因為人老了以後,身體狀態下降,主要依靠「精神」了。精神好,別的就好。 具體做法;讓老年人發揮余熱,比如;請老年人講課,給老年人課時費。請老年人講過去的故事。培養老年人的興趣愛好等等。 2 老年人要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老年人一定要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點。人雖然老了,但是,醫學研究表明;老年人的思維、理解能力、智慧、經驗等比年輕人還要好。所以,想辦法把老年人的這些優點發揮出來,老年人的心理必然健康。 3 老年人要有老伴、有老朋友、有孝順的子女、這些也是保持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的因素。

與老年人的心理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