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淺深保健什麼內容

淺深保健什麼內容

發布時間:2020-07-27 02:18:40

1、"風月無古今,情懷自淺深"什麼意思?出自哪裡

出自《金剛經》。
月亮、太陽、風、山河,它們永遠如此,古人看到的那個天,那個雲,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天和雲,是一樣的世界。未來人看到的也是。風月雖是一樣,但是情懷有淺深。有些人看到風景很高興,痛苦人看到一樣的風景,卻悲哀的要想死,都是個人自己唯心所造。
在科學上的了解,時間是相對的,在佛法上時間是唯心,不是絕對的。痛苦的時侯,一分一秒卻有一萬年那麼長,幸福快樂的時侯,一萬年一百年,也不過一剎那就過去了。因此佛法已經點題了,「一時」,就是無古今,也無未來。

2、"夏風多暖暖,樹木有繁陰.新筍紫長短,早櫻紅淺深."這首詩的題目是什麼啊!!!

夏風多暖暖,樹木有繁陰。
新筍紫長短,早櫻紅淺深

3、大瀑布淺深貴足養生館怎麼樣,好不好的默認點評

做養生保健店的有很多家公司。關鍵是自己覺得好,找到適合自己才是最好的,別人怎麼說,只是給個建議,不一定適合自己。

4、什麼是『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梵s/u^nyata^iva ru^pam,藏ston%-pan~id gzugs so)】

『色即是空』之對句。即指真空不異於色法,空的當體即是色。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雲(大正8·848c)∶『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此謂五蘊與空是不異,而且相即。《華嚴法界觀門》雲(大正45·686a)∶『真空必不異色,故雲空即色,(中略)要由真空即色,(中略)故令斷空不即色。』此並非是析色見空,乃是由於體達色之當體即空,故言空而不意味斷滅,也就是即有之空方名真空,然而此真空既『即有』,故必亦不異於『有』,空即是有,故說為空即是色。

◎附∶印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摘錄自《妙雲集》下編{11})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般賞識他的圓融,卻不大注意佛經的完整意義。忽略了這是闡明『五蘊皆空』,而歸宗於『諸法空相』及『空中無色』的。這不是理論問題,而是修證問題。如專在即色即空的理論上兜圈子,就會不自覺的橫跨了一步。

『色(受、想、行、識,此下以色為代表,總說五蘊)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義?為什麼要這樣說?這應先理解,『色』與『空』所代表的意義。『色』等是我們觸對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現象的世界。被稱為『自己』的身心組合,認識到的境界,就是『色』等,這就是當前的現實。然而,這是眾生的現實;如老是這樣,將永遠的迷惑,永遠的苦厄,永遠不自在的活著,不自在的死去。這是佛法所確認的人生大問題。學佛法,是要在這當前的現實(五蘊)中,如實覺照而得大解脫(度一切苦厄)。無論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為修證是有超越常情的體驗的。究竟的體驗內容,是一般心識所不能意解與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語言文字所能表示的。這是什麼都不是,連『不是』也說不上的。對一般人來說,這是怎麼也說不明白的。佛陀說法,不是為了說明這個,而只是就眾生的當前現實身心,指示,引導,使學者在修持的過程中,離卻顛倒、錯亂,而趣向,臨入這一如實的境地。在離卻顛倒錯亂的修持中,佛是常以『無常』、『無我』、『寂滅』(三法印);『空』、『無相』、『無作』(三三昧);『厭』、『離』、『滅』、『舍』等來教導的。在修持中,以脫落常情迷執而實現出來。所以在無以名之,強為立名的情況下,就稱之為『空』,『空性』(也稱無相、無作、不生滅等)。古人說∶『空亦復空;但為引導眾生,故以假名說。』如以空為空,那早就誤會了。空,可說是符號,表示那眾生所無法思議的,而可經空無我的觀照,而如實體現的境地。這樣,當前的現實(五蘊,可能的體驗)空,在我們的意解中,對立起來。世間學者看來,這是現實與理想,現象與本體,形而下與形而上。在佛教中,相與性,事與理,也都在理論中對立起來。如病眼的見虛空有華,明眼的見虛空明凈∶將空花與明凈,對立起來而說同說異,雖是免不了的(眾生就是歡喜這一套),而其實是不必要的。

現實的『色』(蘊等),可能實證的『空』(相、空性等),如尋根究柢的說起來,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詞來表示(約義不同,在說明上就有多少差別),那就是『虛妄』與『如實』,『生死』與『涅盤』,『世間』與『涅盤』,『有為』與『無為』,『緣起』與『寂滅』。如從『能』邊說,那就是『無明』與『般若』,『無明』與『菩提』了。『空性』,聖者們的體證,是有淺深的;而為一切聖者所共證,是沒有差別的。所以經上說∶八地菩薩智證無分別性,是二乘所共的(《華嚴經》)。二乘若智若斷,就是菩薩無生法忍(《般若經》)。汝等所行,是菩薩道(《法華經》)。就現實『五蘊』而體證『空相』中,表現為大乘菩薩的,不只是『照見五蘊皆空』,而是從『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證入的。『色即是空』與『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觀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在說明上,這是與二乘的差別所在。這是事實,是佛教界的事實。被稱為小乘的聖者,觀『五蘊』而證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於生死的。因而自然的傾向於離五蘊而入空,離世間而證涅盤。從而作體系的理論說明,那就生死與涅盤各別,形成兩項不同的內容。基於這種意解,而形成聖者們的風格,不免離世心切,而流露出『遺世獨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這在佛教中,可說是聖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證入的聖者,覺得迷悟雖不可同日而語,而迷者現前的五蘊,聖者現證的空相,決不是對立物。觀五蘊而證入空相,空相是不離五蘊,而可說就是五蘊的;就是五蘊的實相,五蘊的本性。如明眼人所見的明凈虛空一樣,與病眼所見的,決不是對立物,而實是病眼所見的,那個空花亂墬的虛空的真相。沒有離五蘊的空,也就沒有離空的五蘊了。這一類聖者,就是被稱菩薩的。依蘊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內在』的。真理是不離一切而存在。基於這一特質,自然傾向於即俗而真。由此而發為理論的說明,那就『世間即涅盤』,『生死即解脫』,『色即是空』,『無明實性即菩提』了。基於這種特質,而表現為菩薩的風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離世間而同入法界』;『不著生死,不住涅盤』;『不離世間』,『不舍眾生』,而流露出『涅而不緇』的精神了!

根源於眾生的當前事實——『色』(蘊等),而趣入『空相』,是佛法的根本問題。意境上、理論上、風格上,雖表現為『超越』的『離世』,或『內在』的『即世』——二類。菩薩的特質,雖為『即俗而真』,『即色是空』,不離乎世俗,甚至以貪、嗔、痴、慢為方便。然在修證的過程中,大乘還是『照見五蘊皆空』,還是證入『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因為五蘊是眾生當前的事實,熟悉不過的生死現實。所求所向所趣證的目標,當然不是五蘊。修證的主要目標,正是即『色』觀『空』而契入『空相』。在沒有契入『空相』以前,也說不上即色即空的妙悟。所以觀『空』而契入『空相』,就是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關■所在。《般若經》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唯識宗所傳∶根本智證真如,是泯絕眾相的。聖者的現證,突破生死關的根本一著,就在這里。《密嚴經》說∶『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不同於世俗所見的諸行(五蘊)如幻,是要透過這根本一著——證悟真空,而後逐漸達到的。所以根本智(般若)證真,方便(後得智)達俗,方便是般若的妙用,是般若成就以後所引發的。論理,方便不異般若,即般若的妙用。五蘊是即空的五蘊,蘊空不二。而事實上,印度聖者的修證,卻是面對現實;盡管即色即空,而所悟正在『空相』(根本智證一關,並不說菩薩修證,齊此而止)。這與部分學者,高談理論的玄妙,清談娓娓,悅耳動聽,是有點不同的。

佛法不是假設的推理,是有事實,有經驗,而後才有理論的,名為『從證出教』。教化,使人信解而同樣的趣入於修證,於是而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色』等說明;才有中觀者、瑜伽者的理論說明。這是佛法的修證事實。在修持經驗中,有似是而非的,或將到而未到的境地;世間也有類似的情形。因此,再從這二點,略為論列。『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法的修證問題。『空』所代表的,是甚深的體驗內容,這不是文字語言的理論領域!佛法有什麼可說呢!然而,佛有善巧方便,就眾生現實身心,開示,誘導,使人類揭開現實的誑假相——『色』(代表現實身心),而直入於自證的境地——『空』。在這方法論的立場上,『色』為什麼是虛妄,是假相,是空?為什麼這樣的觀照,能趣向、契入『真如』、『空相』,就都是可以論說的了。這譬如『陽明山』自身,本無所謂東西南北,而從我們自己的立場來看,通過世俗共認的名相假立,就有東西南北可說。而且(雖然是假立的)可憑此東西南北的方向,前進而到達目的。修證的方法問題,成為理論問題。解與行相應,從可說可分別,而能導向離言無分別,是佛法的大方便,這不是侈談不立文字者所知的。(中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論的,而是修證的方法問題。般若的『照見五蘊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無礙的正觀為方便,而契入『諸法空相』的。約方法說,是觀,是空觀——『未成就時名為空(三昧,唯識宗名加行無分別智)』。因空觀的修習深入,到契會實相——『成就時名為般若』(唯識宗又稱為根本無分別智)。論方法,是觀,雖依止起觀,修到止觀雙運,而觀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與禪定相應,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羅蜜多,並不就是禪定波羅密多。說到觀,觀是尋思,抉擇。思擇一切法無自性空;或思擇名義無實而入唯識無義的正觀,般若是由觀的修習而引發的。中道正觀(無分別觀)與修止不同,與直下無分別而得的無分別定,也根本不同。與部分類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語,何況是幻境?更何況是咒力、葯力,所起身心的類似超常經驗呢!以葯力所引起的某種超常經驗,解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倫不類。專在學派的理論上表揚一下,對於『即色即空』的經義,也還有一段距離呢!

〔參考資料〕 慧凈《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卷下;《注華嚴法界觀門》。

FROM:【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色即是空】

梵語 ru^pam! s/u^nyata^ 或 yad ru^pam! sa^ s/u^nyata^。出自玄奘所譯般若心經。為「空即是色」之對句。色,廣義言之,乃物質之總稱。謂一切現象皆為空幻,無有實體。小乘以人為五蘊之假和合,無獨立自存之實體,故說「人無我」;大乘不但認為人無我,且以為五蘊自身亦虛假不實,而說「法無我」。所謂五蘊皆空,意謂不論物質現象(相當於色)或精神現象(受、想、行、識)均屬因緣所生法,無固定不變之自性;若以其為實有自性,則是虛妄分別,故色之本質為空。(梵文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五實際品、了義般若波羅蜜多經、維摩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大智度論卷九十、中論卷二觀行品、般若心經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贊、華嚴注法界觀門)((參見:空即是色)3478)p2544

FROM:【佛光大辭典】

【色即是空】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FROM:【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

【色即是空】

(術語)色者總謂有形之萬物。此等萬物,為因緣所生者,非本來實有故是空也,是謂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當體而言。是就五蘊說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經曰:『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梵Ru%panis/u%nyata%

不知道你要的是電影還是,名詞解釋!!呵呵!

5、戰國與春秋的劃分依據是什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戰國:前475年——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究竟出了什麼重要事件,大家都把它作為一個歷史時期的分界時間?
《史記•六國年表序》:「田常殺簡公而相齊,諸侯晏然弗討,海內爭於戰功矣。三國終之而卒分晉,田和亦滅齊而有之。六國之盛,自此始。」又說:「秦既得志,燒天下詩書,諸侯《史記》尤甚,為其有所刺譏也……獨有《秦記》;又不載月日,其文略不具。然戰國之權變,亦有可頗采著……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
上述所引的第一段話,說的是如下歷史事件:
公元前481年,齊國大夫田常殺死國君齊簡公,取得齊國大權,天下無人來管。所以晉國的「篡臣賊子」們在奪取晉國權利的道路上越來越肆無忌憚,終於由六卿分權逐漸演化為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卿滅智氏瓜分其地,三分國權。晉國國君名存實亡,以至於公元前403年韓趙魏終於取得周天子的承認,立為諸侯而各其國。田氏也終於於公元前386年得周天子承認,立為諸侯,沿用齊國國號。
這兩件事發生的時間段是公元前481年到前386年,那麼,他為何把春秋戰國的分界選在前476年和前475年之間呢?司馬遷是這樣說的:他是在天下史籍被秦始皇燒光的情況下,憑秦國的有年而無月無日的歷史記載,繼《春秋》所記歷史的時間之後,選擇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開始來記敘「六國時事」的。
那就是為了敘述方便了,因為「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天子開始,事情又總有其不同;周元王是一朝天子(《史記•十二諸侯年表》所載周敬王之死的時間即是公元紀年的公元前476年;《史記•六國年表》載,敬王之子於次年繼位,即周元王),從他的朝代記起,便於陳述史實。

6、軀乾和四肢淺深感覺傳導通路

內容:對側偏身感覺喪失、對側肢體偏癱、對側視野同向偏盲
傳道路:1、軀體運動傳導通路:中央前回上2/3、中央旁小葉→內囊後肢→大腦腳→腦橋→錐體→錐體交叉→皮質脊髓側束→脊髓前角
2、軀乾和四肢淺深感覺傳導通路(2條)
3、視覺傳道路(略)

7、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皆是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的感悟是什麼?

一個人的閱讀深淺影響著一個人對外物的認識程度。

青春年少,對世事懵懂,對書中的知識如隙中窺月,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看到也許只是月亮的皎潔的外表,讀到的也許只有那動人的故事。

步入中年,閱歷漸深,對世事的認識由懵懂到開始有所思考,很多時候看問題不再是簡單的好奇,而能夠看得深看得寬,能夠往更深處思考,此時讀書就如庭中望月,一覽無余。

老年已至,閱歷頗豐,對世事的洞察和感悟漸成,已有自己的人生心得。此時讀書,書中有我,書外亦有我,就如台上玩月,陶醉在讀書的快樂之中。

8、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的主題是什麼?

標題 新安江至清淺深見底貽京邑同好 作者 沈約 年代 南北朝 內容 眷言訪舟客,茲川信可珍。洞澈隨清淺,皎鏡無冬春。千仞寫喬樹,百丈見游鱗。滄浪有時濁,清濟涸無津。豈若乘斯去,俯映石磷磷。紛吾隔囂滓,寧假濯衣巾。願以潺湲水,沾君纓上塵。 注釋 【注釋】:

9、台灣日月星堂三合盤詳解笫十三層什麼意思

這里介紹的是堪輿羅盤或稱風水羅盤。

羅盤還有很多別名,如羅經、羅經盤、羅針、羅盤針、指南針盤等,取包羅萬向,經緯天地之義。它由指示方向的磁針和占測方向的占盤組成。指南針位於羅盤的中心,它的周圍是占盤,占盤是由按同心圓次序布列若干層以一定規律和原理排列的術數字元構成的方位盤。此外,羅盤還有分為天盤和地盤兩部分,象徵著天圓地方。天盤即內盤,由磁針和圓形的占盤組成,羅盤的各種內容刻寫於內盤盤面的不同圈層上,內盤可以轉動,是羅盤的主體;地盤即外盤,為正方形,在內盤的外面,是內盤的托盤,盤面無字,只刻上指示方位的米字線,許多羅盤都不一定配有地盤。指南針是我國古代科技的一大發明,它的使用本身有個過程,這一過程同時也反映了羅盤沿革的情況,終而由簡至繁,形成了多種款式。然又由於風水派別和大師傳承的不同,亦形成了不同的種類,同種類的羅盤也因風水師傳的不同和產地的不同有些微的差異,且同一種類羅盤因尺寸大小的不同,所容納的圈層內容則又會有所增減。

就種類來說,明清以後傳承至今大略的主要分為三合盤、三元盤和綜合盤三種。三合盤在徽州最為盛傳。故又稱為徽盤亦或揚公盤,相傳為唐末揚益、筠松所造,主要特徵是由三層二十四方位組成,即有地盤正針、人盤中針和天盤縫針三環,即三盤三針相合;三元盤又稱卦盤或易盤,據傳亦出自揚筠松之手,後到明代蔣大鴻將其加減,所以後人又稱為蔣公盤,主要特徵是有易卦、甚而各種六十四卦圈層,且保留一層二十四方位即正針二十四山,而二十四山陰陽分配格局又不同於三合盤,是三陰三陽相間,組成了天地人三元;上述兩種羅盤由於用法不一、淺深各異,後經志於是道者將其二合為一,叫做徽易同參盤即綜合盤,因為是綜合了前兩者羅盤的主要圈層之組成,其主要特徵是保持了三合盤的地盤正針、人盤中針、天盤縫針和三元盤的易卦層,以及兩種羅盤的其他主要圈層,所以綜合盤層數細密,內容龐雜,被奉為羅盤之王。

不論何種類的羅盤,不外這樣幾個特徵,一是用指南針定向;二是有一個可轉動的圓形刻字盤;三是主要用於占方位吉凶。由於使用者和使用對象的不同,羅盤有著大小不同的尺寸,大者直徑尺許,小者可置於掌心;圈層數亦有多有少,少者三五層,多者三四十層。一般而言,小型羅盤直徑小,圈層內容少,精度稍差,但卻便於攜帶。而大型羅盤圈層內容多,信息量大,精度高,但其尺寸大,不方便攜帶。中型羅盤介於兩者之間,多數情況下已夠用。下面以徽州最為通行的吳魯衡產五點五寸三合十六層徽盤為例,對其內容逐層作一介紹。

◎第一層:天池

羅盤中心一層總是指南針所在,這是定製,沒有例外。指南針的這一層稱「天池」,應是來源於早期的羅盤磁針是注水浮針的形式,因為要注水浮針,故取名為「池」。它還有一名稱叫太極,《易·系辭》中有:「易有太極」,古代宇宙觀中,太極是天地進化過程中最原始的狀態之一,是所謂陰陽未分、無象無形的世界。《易·系辭》中又有:「是生兩儀」。以兩儀分陰陽,也就是太極生陰陽。羅盤指南針在太極一層指定南北,也就分出了陰陽。陰陽在古文字中的字形是「月易」。《說文通訓定聲》中說:「月者見雲不見日也,易者雲開而見日也」。這是指受陽的情況,古人測日影取寒暖陰陽,擇居在山南稱陽方,山北稱陰方,這就是指南針南北指向的陰陽本義,太極生陰陽不僅僅指南北,而且指事物的兩種對立統一的屬性。在風水術中,它又演化為消長生克這一對屬性。這就將指南針的測向功能與羅盤的占向功能巧妙地通過偷換概念的方式結合為一體。佔法的陰陽也就從這一層開始確定,並與由此而分出的八卦、陰陽、方位等建立關系。指南一端用紅色塗染,因為按陰陽五行之說,南方為火,為朱雀,故配以紅色。在天池底部有一條黑線,稱海底線,使用磁針時南北向要與底線重合,這樣指南針指定南北以後,子午線就確定了,陰陽從浮針一層便開始有了分別。

◎第二層:龍上八煞

龍上八煞有的稱八曜煞,坐山八煞等。它的形式是分圓周八格,每格上標有一支。它是以文王八卦(即後天八卦)與二十四向中的八支的關系來占斷的,故而在徽盤中絕少直接載上後天八卦。這里涉及到八卦、地支、五行三者的配合。卦有六爻,按納甲之說的胎育原理,六爻分別與六支相配。如乾初爻交於坤得震,是父母生長男,所以震卦初爻與地支子相配。以子為首順數六支,因震為陽為奇,所以要從子順數六個奇數位地支。這樣得到震的六爻與六支相配:初九配子、六二配寅、六三配辰、九四配午、九五配申、上六配戌。震五行屬木,而六支之中只有申屬金,金可克木,所以申克震。二十四向中四正用支不用卦,震正東,即卯位,卯也屬木。於是,卯向與申方建立了對應的相剋的關系。在羅盤上的這一層內,與震相鄰的一格就標申字。乾初爻與坤相交得艮,乾九三納地支是寅順數奇數位的第一位,即辰,艮六爻所納地支也從辰順數。乾、震、坎、艮為四陽卦。它們所納都是按奇數位地支順數,這樣就得到了四陽卦各相配的六個地支,再按八卦所屬五行與地支所屬五行,就可得每卦與相剋一位地支。同理,四陰卦納支都是逆數位而得。這樣推演得到的結果是:乾午、坤卯、震申、巽酉、坎辰、離亥、艮寅、兌巳等八組支與卦相剋關系。《玄女經》中說:「羅經以鬼爻倒數」。納支是以乾坤陰陽爻由卦的初爻向上爻逐爻相交的次序,也就是倒數的次序。《雲麓漫鈔》有納甲圖,其中把八卦納支列一層並配合五行,把羅盤八煞原理表述得很清楚。術決有:「乾山壬午不堪當,乙卯坤山均須防」。乾與午、坤與卯的關繫上面已說了,乾與壬、坤與乙的關系也是按八卦胎育原理所建立的。乾是父、坤是母、兩者納天干是上下兩頭。乾納甲壬,坤納乙癸,其餘六卦由乾坤所生,它們分別依次納其餘六干,即震庚、巽辛、坎戊、離巳、艮丙、兌丁。八卦所納天干分別與其所納六支組合得到六甲。乾坤因各納二干,它們所配的六甲中前三對用甲與乙,後三對用壬與癸。由於乾與午相剋,故午所在的甲子壬午也就與乾相剋。也就是說,由地支相剋擴展為干支相剋,所生相剋關系仍然建立在八支與八卦之間。這樣就可得到八卦與八對干支的相剋關系,即乾與壬午、坤與乙卯、震與庚申、巽與辛酉、坎與戊辰、離與已亥、艮與丙寅、兌與丁巳。羅盤用這一層來占斷坐穴定向的吉凶,說明龍、水的關系。地理堪輿中所說的龍指的是山脈走向變化和氣勢,即所謂「來龍」,龍脈生動,則在龍脈結穴之處卜葬。然而來龍還要與來水相得益彰,如果龍脈與水口位向不合,便稱為「煞」,即凶險破敗之意。遇煞一定要避開,否則便成了凶穴。(陽宅亦是同理)如「坎龍不立辰向」,即二十四向中子位居處當避免與辰向沖犯(如不宜辰向開門,辰向不宜有阻礙之物等)。坎按文王八卦就是子位,八殺中辰土克水,而辰又是東南維所在。其它還有:「坤龍不立卯向、卯龍不立申向、巽龍不立酉向、乾龍不立午向、酉龍不立巳向、艮龍不立寅向、午龍不立亥向」。 另外此說還有詩曰:「坎龍坤兔震山猴,巽雞乾馬兌蛇頭,艮虎離豬為煞曜,冢宅逢之一時休」。這里用生肖來代表地支,其實質也是支克卦的八殺之說。

◎第三層:八煞黃泉

八煞黃泉又稱八路黃泉,它的形式也是二十四格,即八卦每格再分出三格,其中十二格標有字樣。二十四向之中,四正是子、午、卯、酉四支,四支左右分別是天干;四隅是乾、坤、艮、巽四卦,屬後天八卦方位;四卦分別的地支。黃泉煞的佔法是說四卦與它相鄰的兩天一干之間的關系。術決有:「庚丁坤上是黃泉,乙丙須防巽水見,甲癸向中休見艮,辛壬水路怕當乾」。其中,庚丁與坤相鄰,每兩干與其所夾的卦屬相剋關系。四隅在術說中稱為四墓,揚筠松《青囊奧旨》中說:「辰戌丑未為亢牛婁鬼之宿應焉,故古人以四墓為金龍」。亢牛婁鬼之宿正是四隅所在,所以,這一層也稱八干之墓殺。這是四隅在占術中特殊地位的表現,與早期地盤中的天地人鬼四門的含義相同。四隅要求一定的方位配合,並不是任何方位都能與四隅配合得吉的,八干墓殺就是規定。四隅有八干宜忌,故稱八煞。這八個方位的地下有黃泉,是惡方所在,所以稱八煞黃泉。這是八干墓殺意思的引伸。當然,這是俗稱,但俗稱往往也是術稱。羅盤這層的形式是,在四隅四卦對應的一格內標有其所不宜的兩干,如:坤格位置內標有丁庚,乾格位置內標有辛壬,巽格上標有乙丙,艮格上標有甲癸;在八干對應的格內標其所不宜的卦名,如:丁庚兩格位置內標有坤字,乙丙上標有巽字,甲癸上標有艮字,辛壬上標有乾字。這一層是二十四格,與二十四向相配合使用,是羅盤用正針佔二十四向的部分。
◎第四層:坐山九星

九星者,貪、巨、祿、文、廉、武、破、輔、弼是也,它為北斗七星加上輔、弼兩星。北斗七星名稱順次為:「貪狼星、巨門星、祿存星、文曲星、廉貞星武曲星和破軍星,它用的是印度的名稱,如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上說:「據翻譯的佛典,印度以北斗為鎮將之象」。羅盤上之所以要用印度譯名,恐怕是因為這些名稱更具有人文的含義。至於九星中的輔弼兩星,按《宋史·天文志》中說:「第八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見,漢志主幽州。第九曰輔星,在第六星左,常見,漢志主並州」。《天文志》按:「北斗與輔星為八,漢志雲九星,……,丹元子《步天歌》亦雲九星」。

九星又名九曜,或稱坐山九星,取數為九是與洛書之數相配。但這樣一來,九星與八卦相配就成問題了。這種情況下,輔弼兩星只能與一卦相配。《玄女經·太元終易圖》就持這種配法。《玄女經》以易學抽爻法將八卦配九星,說:「坤為地母,諸山所依」。所以它以坤卦為依據變各卦爻,如:艮為變坤卦一爻之象,巽為變坤卦兩爻之象,乾為變坤卦三爻之象等。按這種從上到下的變爻方法,得到的八卦變爻次序為:艮一、巽二、乾三、離四、震五、兌六、坎七、坤為變卦終歸。再將九星按次序與八卦相配,則有:艮配貪狼、巽配巨門、乾配祿存、離配文曲、震配廉貞、兌配武曲、坎配破軍、坤配輔弼。這就是九星一層制定的原理。但是,畫爻是由下至上為次序的,而抽爻卻由上至下。由下至上的次序是順,所以最下一爻稱為初爻。由上至下就是逆了。

據納甲之說,八卦各有干支相配,於是九星也有干支相配:艮納丙,貪狼也配丙;巽納辛,巨門也配辛。按這種方法可得:祿存配甲,文曲配壬與寅戌,廉貞配庚與亥未,武曲配丁與巳丑,玻軍配癸與坤辰。

這樣,與二十四向所配的一層中,還有子午卯酉四正地支沒有與九星相配,但它們可以與四正卦相配,後天八卦方位四正的坎、離、震、兌本身所配的九星就可以作為子午卯酉的九星,即:子配破軍,午配文曲,卯配廉貞,酉配武曲。至此,二十四向都有了各自相配合的星名。

九星之中,貪狼、巨門與武曲三星為吉,輔弼無吉凶,其餘四星為凶。三吉星所納天干合稱為六秀。《玄女經》中說:「三吉六秀,勢定於此」。星有吉凶,它所配的二十四向占斷也就有了一種依據。術訣有:「破祿廉文是惡龍,世上墳宅莫相逢」。這就是說,與破、祿、廉、文四星相配的方向是可能對居處有危害的方向。

◎第五層:正針地盤二十四山

羅盤的二十四山一層是它的盤面上最重要的內容,凡是羅盤必定具備這一層。二十四山向分圓周二十四格,上列十二支、四顯卦與八干,每格佔十五度。它的干支與卦的排列是這樣的:四正方位上是子、午、卯、酉四支,四隅上是乾、坤、艮、巽四卦;子、午、卯、酉左右各有兩干,其餘八格為八支。

這種排列方式的形成還得從術數原理說起。《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五方與干支的五行屬性,從這些關系中不難排出干支的方位。東方屬木,所以天干中屬木的兩干——甲乙與地支中屬木的兩支——寅、卯都位於東方。依此類推可得:南方天干丙、丁,地支巳、午;西方天干庚、辛,地支申、酉;北方天干壬、癸,地支亥、子。《天文訓》中又有「二繩四鉤」之說。二繩就是經緯。二繩有四端,這就是四仲。四鉤就是四維或四隅。《天文訓》說:「子午、卯酉為二繩,丑寅、辰巳、未申、戌亥為四鉤」。這樣,四正四隅的地支位置就有了規定:子位於正北、午為正南、卯為正東、酉為正西。按地支方位五行之說,亥位於正北子的一側,與戌相鄰構成一維。丑位於子的另一側,它與相鄰的寅構成一維,換而言之,由北方的亥與西方的戌構成西北隅,由北方的丑與東方的寅構成東北隅,依此類推可知每方三位地支。再順時針次序排列整理,就可得到《天文訓》的地支天干方點陣圖。校核後可知,漢式的干支布列格式與《天文訓》所述相同。王應麟《小學紺珠》中說:「子丑水,寅卯辰木,巳午未火,申酉戌金,亥水」。按五行與五方相配的原理,地支方位就很容易理解了。
正針二十四山是分陰陽的,陰陽的分法三合盤與三元盤不同。三元盤的二十四山陰陽是依據天地人三元龍來確定的,而三合盤的二十四山的陰陽則是依據先天八卦與洛書的關系,以及納甲之說和後天八卦四正卦的三合而制定的。在早期的部分徽盤和建盤中,在二十四山向一層之內往往單獨列有「陰陽十二龍」一層,以紅圈黑點標記以示分二十四山向陰陽兩部分。當然更多的是只在二十四山向上用紅色字體表示陽龍,用黑色表示陰龍,這是兩層並作一層的改進做法,實際上,還是有陰陽龍圖式存在的。

與淺深保健什麼內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