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26 18:31:15

1、關於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知識

1.食物到哪裡去了
一、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願意合作與交流;能夠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教科書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體驗等生活經驗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感受吃饅頭的實例切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推理、實驗、結論認識身體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活動准備:
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圖,展示了各種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課探究活動的主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下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同時,教科書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需要准備的材料:碘酒、滴管、試管、澱粉液、饅頭等。
課前准備活動要讓學生充分搜集有關人體消化系統方面的資料,准備好本課實驗工具,如燒杯、溫水、溫度計、試管、滴管、澱粉糊、碘酒等。同時讓學生調查家人的飲食情況和飲食習慣。
教師還要准備好實驗材料、食物消化錄像資料和有關食物消化衛生保健方面的資料等,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活動做好准備,以便為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活動的資料和信息。
活動過程:
活動一:描述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兩個學生吃饅頭的情景圖。一生正在吃饅頭,一生手拿饅頭在思考,學生語言「吃下的食物經過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裡?」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吃饅頭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食物進入人體所經過的路徑和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卡通語言「我們來畫畫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意在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將食物在身體內的運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結構圖,圖中標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名稱,目的是引導學生規范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可以圍繞「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那吃進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吃饅頭,畫食物旅行運動路線」的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進行假設和猜測,主要是理解和把握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過程,食物通過了哪些人體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體里的變化過程,它們最終變成了什麼,進而理解消化的意義和消化對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人體的消化器官圖,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身體指認人體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肝、胰等。
活動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三個學生交流觀點的情景圖,卡通語言「食物在胃裡……」、「嚼饅頭時,感覺有點甜……」意在提示學生及時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生活經驗感知口腔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特點,對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驗證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書展示了「實驗提示」、學生實驗情景圖、資料卡三項材料。「實驗提示」提示了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澱粉液。在其中一個試管中加入少量唾液,並搖勻。將兩個試管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過一會,分別往兩個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現象。學生實驗情景圖中的卡通語言:「顏色……」指明了學生的觀察要點。同時,教科書還用「資料卡」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加了唾液的澱粉液遇碘不變藍,這說明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糖,說明人口腔內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規范學生認識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其中包括:牙齒將食物破碎,加進唾液,經舌攪拌,將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變成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達小腸後,在腸的蠕動及腸液、膽汁的作用下進一步消化,變成能溶解於水的營養物質,被小腸腸毛吸收;大腸繼續吸收水分,剩餘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是總結消化器官的認識。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資料卡,主要介紹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兩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將食物破碎,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等消化液,將食物中不溶解於水的營養成分變成溶於水的物質,這是化學性消化。資料卡主要為學生提供人體消化過程和消化的意義的資料。
教學中應圍繞「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實驗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針對性。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條件,如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如果考慮學生設計實驗方面的難度,教師也可以直接先進行「唾液消化澱粉」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引發下一環節探究活動。
食物在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師生可以圍繞「人體消化過程卡通示意圖」和「資料卡」以及師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概括。教學組織活動應著眼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獨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師應給以必要的講解,特別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錄像資料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認識。
自由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健康的身體離不開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呢?教科書呈現了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動,首先設計了一個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飲食,交流保護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飲食習慣,向學生進行飲食衛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時要洗手;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飯後不要劇烈運動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
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人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並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討論,然後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見解或小組的共識。教學時要使學生通過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通過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拓展活動指向:辦一期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的探究和交流,進一步搜集有關於人體消化的資料,設計、製作手抄報。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廣泛地了解人體消化的知識,完善認知。
本課的「拓展活動」適合在課下完成,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反饋完成情況,如舉行手抄報展評活動,切實使拓展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要點:
口腔中的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材料】試管兩支、燒杯、碘酒、溫水、澱粉液。
【實驗步驟】
1.分別向兩只試管倒入少量稀澱粉液,在其中的一個試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搖勻,把兩只試管同時放在約40℃中。
2.過一會兒,分別向兩只試管滴入2—3滴稀釋的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麼變化,
【實驗分析】由於澱粉由於澱粉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澱粉液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澱粉液中的澱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變藍。

2、消化系統衛生保健手抄報資料

1.食物到哪裡去了
一、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願意合作與交流;能夠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教科書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體驗等生活經驗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感受吃饅頭的實例切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推理、實驗、結論認識身體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活動准備:
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圖,展示了各種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課探究活動的主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下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同時,教科書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需要准備的材料:碘酒、滴管、試管、澱粉液、饅頭等。
課前准備活動要讓學生充分搜集有關人體消化系統方面的資料,准備好本課實驗工具,如燒杯、溫水、溫度計、試管、滴管、澱粉糊、碘酒等。同時讓學生調查家人的飲食情況和飲食習慣。
教師還要准備好實驗材料、食物消化錄像資料和有關食物消化衛生保健方面的資料等,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活動做好准備,以便為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活動的資料和信息。
活動過程:
活動一:描述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兩個學生吃饅頭的情景圖。一生正在吃饅頭,一生手拿饅頭在思考,學生語言「吃下的食物經過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裡?」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吃饅頭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食物進入人體所經過的路徑和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卡通語言「我們來畫畫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意在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將食物在身體內的運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結構圖,圖中標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名稱,目的是引導學生規范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可以圍繞「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那吃進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吃饅頭,畫食物旅行運動路線」的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進行假設和猜測,主要是理解和把握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過程,食物通過了哪些人體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體里的變化過程,它們最終變成了什麼,進而理解消化的意義和消化對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人體的消化器官圖,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身體指認人體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肝、胰等。
活動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三個學生交流觀點的情景圖,卡通語言「食物在胃裡……」、「嚼饅頭時,感覺有點甜……」意在提示學生及時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生活經驗感知口腔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特點,對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驗證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書展示了「實驗提示」、學生實驗情景圖、資料卡三項材料。「實驗提示」提示了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澱粉液。在其中一個試管中加入少量唾液,並搖勻。將兩個試管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過一會,分別往兩個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現象。學生實驗情景圖中的卡通語言:「顏色……」指明了學生的觀察要點。同時,教科書還用「資料卡」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加了唾液的澱粉液遇碘不變藍,這說明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糖,說明人口腔內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規范學生認識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其中包括:牙齒將食物破碎,加進唾液,經舌攪拌,將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變成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達小腸後,在腸的蠕動及腸液、膽汁的作用下進一步消化,變成能溶解於水的營養物質,被小腸腸毛吸收;大腸繼續吸收水分,剩餘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是總結消化器官的認識。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資料卡,主要介紹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兩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將食物破碎,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等消化液,將食物中不溶解於水的營養成分變成溶於水的物質,這是化學性消化。資料卡主要為學生提供人體消化過程和消化的意義的資料。
教學中應圍繞「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實驗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針對性。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條件,如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如果考慮學生設計實驗方面的難度,教師也可以直接先進行「唾液消化澱粉」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引發下一環節探究活動。
食物在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師生可以圍繞「人體消化過程卡通示意圖」和「資料卡」以及師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概括。教學組織活動應著眼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獨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師應給以必要的講解,特別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錄像資料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認識。
自由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健康的身體離不開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呢?教科書呈現了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動,首先設計了一個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飲食,交流保護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飲食習慣,向學生進行飲食衛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時要洗手;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飯後不要劇烈運動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
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人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並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討論,然後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見解或小組的共識。教學時要使學生通過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通過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拓展活動指向:辦一期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的探究和交流,進一步搜集有關於人體消化的資料,設計、製作手抄報。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廣泛地了解人體消化的知識,完善認知。
本課的「拓展活動」適合在課下完成,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反饋完成情況,如舉行手抄報展評活動,切實使拓展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要點:
口腔中的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材料】試管兩支、燒杯、碘酒、溫水、澱粉液。
【實驗步驟】
1.分別向兩只試管倒入少量稀澱粉液,在其中的一個試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搖勻,把兩只試管同時放在約40℃中。
2.過一會兒,分別向兩只試管滴入2—3滴稀釋的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麼變化,
【實驗分析】由於澱粉由於澱粉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澱粉液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澱粉液中的澱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變藍。

3、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小報內容 懸賞

消化系統由消copy化管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1.消化管

由口腔至肛門,為粗細不等的彎曲管道,長約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腸(又分為十二指腸、空腸及回腸)和大腸等部分。臨床上通常把從口腔到十二指腸的一段,稱為上消化道;空腸到肛門的一段,稱為下消化道。

2.消化腺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體,包括大、小兩種。大消化腺有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則位於消化管壁內,如食管腺、胃腺和腸腺等。

4、消化系統的保健

關於口腔:飯後十分鍾刷牙是最佳時間。
關於食管:不要吃過熱過冷過硬的東西
關於胃的:吃飯要細嚼慢咽,別吃過冷過硬的食物,吃東西也別太快;睡覺時別讓腹部受冷
關於小腸、大腸:別讓他們冷著就可以了
關於肛門:要注意肛門周圍的衛生,保持清潔
每天食入適量的水果,適量的水分,那麼尿液及糞便也會正常,消化系統及泌尿系統就會健康

5、如何對學前兒童消化系統試試衛生保健?

學前兒童消化系統的特點 : 1、吸收能力較強; 2、消化能力較差; 3、腸的位置固定較差。 學前兒童消化系統的保育要點: 1、注意口腔衛生; 2、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 3、注意飲食衛生,防止病從口入; 4、保持愉快情緒並安靜進餐; 5、飯前後不。

6、關於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

1.食物到哪裡去了
一、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能用簡單的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2.想知道,愛提問,喜歡大膽想像;願意合作與交流;能夠珍愛生命;樂於用學到的科學知識改善生活。
3.了解人體的消化過程,養成良好的飲食衛生習慣。
二、教科書分析
本課通過觀察、體驗等生活經驗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和消化過程,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本課以學生生活中感受吃饅頭的實例切入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猜想、假設、推理、實驗、結論認識身體的消化過程和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

活動准備:
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背景圖,展示了各種食物。以文字形式提出了本課探究活動的主題: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吃下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同時,教科書以文字形式提示了本課探究活動需要准備的材料:碘酒、滴管、試管、澱粉液、饅頭等。
課前准備活動要讓學生充分搜集有關人體消化系統方面的資料,准備好本課實驗工具,如燒杯、溫水、溫度計、試管、滴管、澱粉糊、碘酒等。同時讓學生調查家人的飲食情況和飲食習慣。
教師還要准備好實驗材料、食物消化錄像資料和有關食物消化衛生保健方面的資料等,目的是為學生學習活動做好准備,以便為學生提供各種探究活動的資料和信息。
活動過程:
活動一:描述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
包括兩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提供了兩個學生吃饅頭的情景圖。一生正在吃饅頭,一生手拿饅頭在思考,學生語言「吃下的食物經過了口腔……」、「食物又到了哪裡?」意在引導學生通過吃饅頭的活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描述食物進入人體所經過的路徑和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變化過程。卡通語言「我們來畫畫食物在人體內的旅行……」意在讓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將食物在身體內的運動變化過程描述出來。本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親身體驗活動,讓學生展開猜想與假設,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提出自己的觀點。
二是教科書提供了一個人體消化器官結構圖,圖中標注了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名稱,目的是引導學生規范認識人體的消化器官,為學生的探究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
教學時可以圍繞「我們每天都要吃飯,那吃進的食物都到哪裡去了?」這一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吃饅頭,畫食物旅行運動路線」的探究活動。在這一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和體驗,大膽進行假設和猜測,主要是理解和把握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食物在身體里的運動過程,食物通過了哪些人體器官。二是猜想食物在身體里的變化過程,它們最終變成了什麼,進而理解消化的意義和消化對人的生命的作用。
本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人體的消化器官圖,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的基礎上,對照自己的身體指認人體的消化器官:人的消化器官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腸、大腸、肛門、肝、胰等。
活動二: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
包括四個環節。
一是教科書展示了一幅三個學生交流觀點的情景圖,卡通語言「食物在胃裡……」、「嚼饅頭時,感覺有點甜……」意在提示學生及時回顧自己的生活經驗,根據生活經驗感知口腔在消化過程中的作用和特點,對口腔的消化作用做出合理的猜想。
二是驗證性實驗,指導學生通過實驗認識唾液的消化作用。教科書展示了「實驗提示」、學生實驗情景圖、資料卡三項材料。「實驗提示」提示了學生實驗的操作過程: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量的澱粉液。在其中一個試管中加入少量唾液,並搖勻。將兩個試管放入37℃左右的溫水中。過一會,分別往兩個試管中加入一滴碘酒,觀察現象。學生實驗情景圖中的卡通語言:「顏色……」指明了學生的觀察要點。同時,教科書還用「資料卡」的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到:加了唾液的澱粉液遇碘不變藍,這說明澱粉在唾液的作用下已變成了其他的物質——糖,說明人口腔內唾液具有消化食物的作用。這是本課的中心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對實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根據小提示分析出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三是教科書通過漫畫的形式規范學生認識食物在人體中的消化過程。其中包括:牙齒將食物破碎,加進唾液,經舌攪拌,將食物送入食道;食物經過食道到達胃;胃的蠕動及胃液的作用把食物變成食糜,進行初步的消化;食糜到達小腸後,在腸的蠕動及腸液、膽汁的作用下進一步消化,變成能溶解於水的營養物質,被小腸腸毛吸收;大腸繼續吸收水分,剩餘的食物殘渣由肛門排出體外。
四是總結消化器官的認識。教科書提供了一個資料卡,主要介紹了食物的消化主要靠兩方面的作用:一靠牙齒的咀嚼、胃的蠕動將食物破碎,這是物理性消化;二靠唾液、胃液、腸液、膽汁等消化液,將食物中不溶解於水的營養成分變成溶於水的物質,這是化學性消化。資料卡主要為學生提供人體消化過程和消化的意義的資料。
教學中應圍繞「食物是如何被消化的」這一問題,讓學生大膽的猜想,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基礎上,進行實驗設計,驗證自己的猜想。在這一活動中,教師的引導是必要的,實驗材料的提供可以有針對性。教科書只是提供了典型的唾液消化澱粉的實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實驗條件,如膽汁對脂肪的消化。如果考慮學生設計實驗方面的難度,教師也可以直接先進行「唾液消化澱粉」的驗證性實驗,通過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引發下一環節探究活動。
食物在體內是如何被消化的,師生可以圍繞「人體消化過程卡通示意圖」和「資料卡」以及師生搜集的資料,進行討論、分析、歸納概括。教學組織活動應著眼於學生個人和小組的獨立的探究和整理,但教師應給以必要的講解,特別是消化液的作用,教師可以通過錄像資料為學生提供直觀感性認識。
自由活動:
教科書提出了一個活動指向:健康的身體離不開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怎樣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呢?教科書呈現了以討論交流為主要形式的自由活動,首先設計了一個交流空白框,目的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日常飲食,交流保護消化器官的看法。其次,教科書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了生活中常見的幾種飲食習慣,向學生進行飲食衛生教育,包括:不挑食;吃飯要定時定量;不吃腐爛變質的食物;飯時要洗手;吃飯時不要看書、看電視;飯後不要劇烈運動等,幫助學生深刻認識消化器官的衛生保健。
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每個人收集到的相關資料,並展開認真的分析和討論,然後讓他們表述自己的見解或小組的共識。教學時要使學生通過交流,反省自己的不良飲食習慣,通過相互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保健方法。
拓展活動:
提出了一個拓展活動指向:辦一期消化系統衛生保健的手抄報。學生可以根據課堂的探究和交流,進一步搜集有關於人體消化的資料,設計、製作手抄報。目的在於引導學生更廣泛地了解人體消化的知識,完善認知。
本課的「拓展活動」適合在課下完成,教師選擇適當的時機組織學生反饋完成情況,如舉行手抄報展評活動,切實使拓展活動落到實處。
活動要點:
口腔中的唾液對澱粉的消化作用
【實驗材料】試管兩支、燒杯、碘酒、溫水、澱粉液。
【實驗步驟】
1.分別向兩只試管倒入少量稀澱粉液,在其中的一個試管中加入一些唾液搖勻,把兩只試管同時放在約40℃中。
2.過一會兒,分別向兩只試管滴入2—3滴稀釋的碘酒,觀察現象。
【實驗現象】加入唾液的試管中沒有什麼變化,
【實驗分析】由於澱粉由於澱粉變藍的性質,所以沒加唾液的試管中澱粉液變藍。而加入唾液的澱粉液中的澱粉,被唾液中的酶分解成了麥芽糖,所以沒有

與消化系統的衛生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