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歷朝有哪些醫葯衛生活動?
甲骨文中記載的疾病有20餘種,如疾首、疾目、疾齒、疾腹等,基本上是按照疾病發生的部位來命名的。但也有一些是按照疾病表現特徵而定的專名,如瘧、疥、蠱、齲等,說明殷商時期人們已經認識了多種疾病。
從歷史的文獻中可以看到,西周以來已經有了一些固定的病名,如《詩經》中涉及的病名有40多種;《山海經》中有瘕、癭、痔、瘧、痹、疽、癰、疥、疣、癘等38種病名;《左傳》中也有骨折(折肱)、傷疾、佝僂等疾患,這些病名表明人們對疾病的認識已經有了較大的進步。
這一時期,對疾病的發生原因的認識逐步擺脫了神鬼迷信的束縛,有了進一步的提高,人們開始認識到季節、氣候的變化及某些地區特殊的自然條件與人體的健康和發病有著內在的聯系。如《周禮》中說:「四時皆有癘疾,春時有痟首疾;夏時有癢疥疾;秋時有瘧寒疾;冬時有嗽上氣疾。」還認識到四季氣候的異常變化也會引起疾病流行,如《禮記月令》說:
「孟春行秋令,則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則民多疾疫」等。《左傳》中記載了秦國名醫醫和對疾病病因的歸納:「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發為五色,徵為五聲,陰淫寒疾,陽淫熱疾,風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說明了當時已經有「六氣致病說」,是後世六淫病因說的濫觴。據《周禮天官》記載,周朝時已經有了醫事制度,醫師主管醫葯政令,下設食醫、瘍醫、疾醫和獸醫,醫事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治療方法上已經有食養、葯物、酒劑、針刺、火灸等手段。當時由於冶煉技術的進步,已經有了金屬針具。酒的發明和使用對於醫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在葯物發現還不普遍的時候,酒在治療上的作用就十分重要了。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思想界非常活躍的時期,豐富的哲學思想為中醫學理論的創立建立了雄厚的基礎。為了能夠說明人體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在當時「天人合一」的思想支配下,人們開始運用自然之理來解釋人體的奧秘。當時比較流行的「精氣學說」和「陰陽五行學說」就成為中醫學論理的工具。按照「精氣學說」的觀點,「氣」是構成自然界一切有形物質的基礎,一切有形物質,都是由無形的氣轉化而來,人的生成也來源於氣。氣的最精微物質叫做「精氣」,人的生命活動都是以精氣為基礎的。陰陽和五行是我國古代樸素的自然觀,陰陽學說認為自然界的萬事萬物按照其形質劃分其陰陽屬性,而陰陽之間又具有相互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關系,用陰陽的這種關系就可以很好地解釋人體生理、病理的各種變化的機理。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按照五行學說的觀點,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這五種基本物質為元素構成的,而這五種物質之間又具有相生和相剋的關系。相生是互相促進,相剋是互相制約,相生與相剋構成了物質之間生克制化的關系,維持了事物運動的動態平衡。在中醫學中,常常用五行來說明五臟之間的關系。
在這一時期,人類的衛生保健也有了很大的進步。在個人衛生方面,從考古挖掘出來的殷商生活用具來看,當時已經有洗臉、洗手、洗腳、沐浴和洗滌食具的衛生習慣。在環境衛生方面,相傳夏代已有水井,對於飲水衛生大有裨益。在殷墟遺址中,考古還發現了地下排水管道,說明當時已經注意到環境衛生方面也有很多有效的措施。在婚姻形態方面,從血緣群婚過渡到族外對偶婚,同樣是人類衛生保健的重大進步,有利於人類的健康和繁衍。
2、古代人怎麼刷牙洗臉上廁所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簽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簽」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簽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葯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葯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葯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里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卧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葯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葯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3、古代人怎麼刷牙和擦屁股?
4、中國古代衛生保健習俗
中華民族自古就有講究衛生的良好習慣。早在周代,人們就要定期沐浴。《禮記》記載: 「五日則燂湯清浴」。而當時沐浴很不簡單,常需花費不少時間。因為古時男女都留長發,發多易出汗藏垢,需常洗濯,而且每次要用櫛篦梳洗,洗完又要唏發(曬發),發干還需綰髻。古人多穿長衫布襪,著衣既久,難免肌膚垢污滑膩,如不勤勤洗浴,也容易生虱子和發出汗臭,還易得一些皮膚疾病。所以,休假洗浴更多是從講衛生、少得病出發。另外,古代官吏尤其是朝廷高官,把沐浴更看作是一件神聖而重要的事情。比如,在周代諸侯要朝見周王時,常須先「齋戒沐浴」、「香湯沐浴」。因為「沐浴而朝」,既體現了對天子的無上尊重,又能給人儀容潔凈、精神煥發的印象。沐浴既重要但又花費時間,所以,官吏們只能選在假日里來進行。
古代端午節的諸多習俗都和養生保健有關。賽龍舟主張鍛煉,強身健體;懸艾葉、掛菖蒲,殺蟲滅菌;吃粽子,清熱除煩,中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的作用,而粽葉多用荷葉,有清熱利濕的作用,也是很好的入葯材料。
其它積淀於民俗中的衛生觀念與衛生行為多樣,有走百病、薰蟲兒、避毒、曝衣、掃疥、收瘟鬼等。走百病是指今北京一帶,元宵節時婦女相率宵行,以消疾病。這對長年不出庭戶的婦女,是一項很好的身心鍛煉。熏蟲兒指農歷二月二日,煎祭余餅熏床炕,農歷五月五日中午前,小閨女結群入天壇,名曰避毒,除夕門窗貼紅紙葫蘆,名曰「收瘟鬼」;農歷六月六日,俗「曝所有衣物」,實際上起著殺菌消毒,使衣著被褥舒身的作用。「立冬日,以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這些民俗,大多有利於祛病健身,歸納起來,不外加強戶外活動,注意個人及環境衛生,利用葯物預防疾病,實行有一定效果的消毒方法等方面。
5、誰能介紹下古代的衛生條件?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簽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簽」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簽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葯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葯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葯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里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卧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葯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葯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鑒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台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簽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6、古人是怎麼清潔口腔的?
秦漢時期: 關於口腔、牙齒之清潔、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較高的要求。例如:《詩經·衛風·碩人》中形容美女牙齒「齒如瓠犀」,即指牙齒要如同葫蘆子一樣整齊潔白。反之,對牙齒參差不齊者則稱之為齟齬,咬合不齊者病之為齪,排列不正者稱為齜,不平整者為齲,均視之為病態。為了保持口腔衛生和預防牙齒疾病,除強調飯後漱口等外,此時尺有剔除齒縫間食物殘渣的習慣。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發掘了漢末三國東吳時代的高榮墓葬。其中有一個金制的,兩端分別為耳挖勺和小楊枝的龍形器物。小楊枝是龍的尾部,圓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證認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來剔除齒間食物殘渣的口腔清掃用具,此小楊枝也就是今之牙簽的雛形(周大成:江西省南昌市東吳高榮墓發現的金制小楊枝,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2):23-24,1981)。 三國兩晉南北朝: 在口腔衛生保健方面,西晉始見」牙簽」之記載。晉·陸雲在致其兄陸機書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簽,今以一枚寄兄」(周大成:中國口腔醫學發展簡史。日本齒科醫史學會會志,8(3):1-9,1981)之語。其製法雖不知其詳,但可看出,牙簽當時尚屬罕見之物。 隋唐五代時期: 揩齒以保口齒清潔,當時已漸趨流行。其方法主要有「楊枝揩齒法」和手指揩齒法」兩種,《處台秘要》中載有「每朝楊柳枝咬頭軟,點取葯揩齒,香而光潔。」手指揩齒法見於晚唐敦煌壁畫中的「勞度叉斗聖圖」。至於潔牙劑,或為鹽、或為葯物散劑。 兩宋時期: 《太平聖惠方》指出刷牙匠早晚行之。《太平聖惠方》還載有葯膏葯齒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薑汁,細辛,等每用擦牙,此可謂今之葯物牙膏的雛型,在宋代已有植毛牙刷。宋·周守中《養生類纂》:「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為之」。在歐洲,約500年後所記述的植毛牙刷與周守中的記錄相同。 PS:兩宋後,根據資料來看中國的口腔清潔方法沒有再發展,想是一直沿用舊法。不過口腔各種病理的醫療倒有著一定的發展。 另附上關於"漱"的記載: "漱"即洗滌的意思。在古書中早有記載,例如:《禮記·內則》:"雞初鳴,咸盥洗。"說明古代已養成了早晨進行"盥洗"的習慣。這里的"盥洗"也可能包括漱口在內。直接關於"漱口"的記載,見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食畢常漱口數過,不爾,使人病齲齒。"這里指的是飯後漱口,也有人主張晚上漱口,認為晚上漱口對保護牙齒有更大的效果。宋代張呆著《醫說》;"世人奉養,往往倒置,早漱口不若將卧而漱,去齒間所積,牙亦堅固。"後來有更多人主張,每天早晚兩次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在刷牙工具沒有發明之前,古代漱口普遍採用含漱法,以鹽水、濃茶、酒為漱口劑,唐代孫思邈著《備急千金要方》:"每旦以一捻鹽內口中,以暖水含……口齒牢密。"《延壽書》有用濃茶漱口的記載,"凡飲食訖,輥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自和,凡肉之在齒,得茶漱滌,不覺脫去而不煩挑剔也。蓋齒性便苦,緣此漸堅牢而齒蠢且自去矣。"據現代葯理分析,茶葉中除有維生素外,還含有單寧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單寧具有抗菌、殺菌作用。氟化合物確有防止齲齒的作用。說明古代主張用濃茶漱口預防齲齒,是符合科學原理的。關於酒劑漱口,《醫說》:"劉幾年七十餘多,精神不衰,每一飲酒輒一漱口,雖醉不忘也,曰此可以無齒疾。"這都是人們在生活實踐中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後,我國人民在含漱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揩齒法。 此外,有關學者認為,我國是最先使用牙刷的國家。因為在遼墓穴中發現過骨質的牙刷柄,它是迄今發現的、世界最早牙刷實物,距今已有1000多年時間。不過,墩煌石窟中的壁畫表明,古人是用右手中指當「牙刷」用的。到明代更有人主張用左右手同時擦牙。可見,那時的牙刷使用還不是普遍。 莫高窟的經變畫,如唐《勞度叉斗經變》中,描繪「外道」最終皈依佛法時,常常進行洗浴、剃度、揩齒的情景。揩齒就是刷牙。古人刷牙的方法正像畫上這樣:先用一手的食指和中指蘸些葯物,抹在牙齒上,再用牙刷去刷。 印度人曾經用楊枝刷牙,所以楊枝又叫「木齒」。不僅如此,鑒於牙齒的健康在全身健康方面所居的重要地位,印度人還把贈送楊枝作為「祝您健康」的一種表示呢。後來此法傳入我國,我國人民也逐漸學會了這種刷牙方式。古醫書《外台秘要》說,用楊枝將一頭咬軟,蘸了葯物揩牙,可使牙「香而光潔」。 在往昔,齒木據說是僧人必備的日常用品之一。辰起及餐畢,僧人都要將齒木嚼成細條狀,用來剔除齒間殘物。它兼有牙刷和牙簽的功能。潔牙之後,方可去誦經禮拜。佛經《華嚴經》上甚至把嚼楊枝歸納有十大好處。它們是:1.消宿食;2.除痰疾;3.解眾毒;4.去齒垢;5.發口香;6.能名目;7.潤澤喉嚨;8.唇無皺裂;9.增益聲氣;10.食不爽味。 當然,雖說楊枝是潔牙的常用「齒木」,但齒木又並非只限於楊枝。百姓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地找尋合適的潔牙材料。槐枝、桃枝、葛藤等都與楊枝一樣有苦、澀、辛、辣的味道,所以它們也可以成為齒木。 沒有牙膏的時代,大家不僅能找到潔齒的材料,而且用「嚼」的方法來潔齒,看來比「刷」更為方便,實用。那麼,咀嚼嫩樹枝用以潔牙的效果究竟如何呢?古今都認為確有良效。李時珍也說,用嫩柳枝「削為牙枝,滌齒甚妙
7、古人的養生方法~
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順時養生
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的規律,人體亦不例外。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應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修身養生
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應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唐代醫學家孟詵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故常做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情緒安定。
靜神養生
靜神養生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可以保養天真元氣,使五臟安和,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動形養生
古人認為「人慾勞於形,百病不能成」;詩人陸游說「形要小勞之」,都說明古人認識到適度運動對健康的積極作用。古人在實踐中摸索形成了如按摩、氣功、太極拳、八卦掌、五禽戲等動形方式,以強身延年。人若貪圖安逸,運動不足,或是勞累過度,則容易引起「勞傷」,也稱「五勞所傷」,即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
飲食養生
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飲食要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無蓄為益,五菜為充」,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俯功能失調而致病。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延年。進補既要辨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益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比較適宜;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一個「網路」系統,它控制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皇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古代養生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最簡便的方法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人體的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病,足三里穴則對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疾病有效。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濡養,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如果性慾無節制,精血虧損過多,會造成身體虛弱,減損壽命。如果婦女性慾無度,也會導致腎氣衰竭。晚婚、節育等保養陰精措施,可防陰精妄耗,延緩衰老。
調氣養生
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抗拒病邪、增強臟腑機能的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致元氣虛、陷、滯、逆,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變化。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減毒養生
人若喜怒無常會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疫癘(傳染病),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對人體健康均可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早衰,延年益壽。
8、「洗澡」古時候怎麼講的啊?
沐澡(洗頭洗澡); 沐濯(洗頭洗澡)洗澡古語為「沐浴」、
9、詩意盎然的唐人,對衛生保健意識有多強?
古代的人對於醫學也有很大的追求,更是在唐朝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因為唐朝當時,國富民強且在世界上都具有很高的聲望,所以唐朝的醫學也達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
唐朝醫學巔峰太醫署
每一個朝代,皇帝為了保證自己後宮和自身的健康都會設立一個太醫院,而裡面的太醫往往象徵著當時的最高醫學巔峰,而唐代可以說是整個古代朝代的醫學巔峰,這裡面住著全國各地的頂尖醫學人才,他們被稱之為太醫,每天都為皇室成員服務,肯定有過硬的自身能力。
唐朝的太醫屬由於當時經濟文化政治交流上的開放,使得那些太醫可以頻繁的和外國一學進行交流,北方的弧人醫術文化也流入了中原地區,使得當時唐代的醫學體系很繁多,並且醫學體系很完備,唐朝的醫生都可以盡自己的想法鑽研自己感興趣的學科理論,比如說當時具有鑽研醫學理論的,也有學習針灸的,還有專門研究人體構造的,可以說由於開放性的政策,使得當時的醫學自由發展達到了一個空前的巔峰。
地方醫學系統的崛起
我們知道古代很多行業都被朝廷所壟斷,就像古代的天文學家,僅僅壽命於王朝,像很多朝代都沒有那種魄力,能夠把頂尖人才分散到人間,可貴的是唐朝的地方醫學系統也很發達,因為當時的大唐王朝不僅僅重視中央的醫學水平,同樣也重視地方的醫學水平,唐太宗時期,在各個地方上面設立了大量的醫學博士,負責對地方上的醫學進行管理,而這些醫學博士下面也有對應的醫學生,還有許多醫學人員他們能夠真正的接觸到核心醫學水平。所以唐朝的人幾乎不用擔心小病小痛。
醫學系統的競爭
盡管唐朝的醫學系統已經發達到了如此地步,可是唐朝並沒有以逸待勞,反而一直鞭策著醫學的競爭,進步。唐代確立了由政府執行的醫學選拔,也讓這些醫學生自己進行競爭,使得他們充滿干勁,一直不懈地發展自身的醫學水平,就使得唐朝的醫學一直處於進步的途中。
10、中國古代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古代的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主要特點就是針對性,根本性、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