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保健品2019年的形勢你怎麼看?
保健品2019將進入寒冬,由於受到權健被查的影響,整個保健品市場股價大跌,而zd且更大部分群眾知道保健品的虛假宣傳,直銷傳銷模式,更能防範被騙,和把已經加入的親人朋回友拉出來,提供國家給予的證據,這些都將影響整個保健品市場,不論是不是正答規的有資質的,人們不會仔細分析,只會一概而論。如果再查出一兩家保健品違規違法企業,那將持續不是一兩年時間。
2、如何辨別保健品的真假?
3、保健品亂象
近幾年,不時有報道稱老年人因輕信保健產品、理財產品而被騙,輕則破財,重則搭上生抄命。魚龍混雜的保健品市場,讓很多老年人失去了辨別真假的能力,很容易就被不法襲商家「忽悠」。老年人深陷「保健品騙局」,到底是誰的責任?。
首先,老人時間充裕,無人陪伴:
父母們都退休在家,沒有事情可以打發時間。而子女們都忙著事業,一年百到頭幾乎沒有多少時間陪伴他們。他們也渴望被關心、被重視,這就給保健品推銷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機。
其次,老人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父母退休後,度基本上都有一份可觀的退休金,再加上平時兒女們給的一些存款。在經濟條件充裕的情況下,他們有了一定的購知買能力。這些都是導致老人被騙的原因,國家不會因為個把老人的事情而引起高度重視,所以當事件發展到無法控制的時候才會引起重視,這些都是正常的,道不是每個政府都是神,但政府部門也在各個方面努力。
4、老人被忽悠買保健品是否屬於消費欺詐?
屬於。
根據《廣告法》規定,保健食品廣告中不得含有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斷言或者保證;涉及疾病預防、治療功能;聲稱或者暗示廣告商品為保障健康所必需等。違者,工商部門將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行政處罰,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將移交司法機關。
這是商家不斷通過「洗腦式」宣傳,向老年消費者推銷保健品等各種商品,誤導老人一步步掉入消費陷阱。
當前老年人消費有兩大特點:老年人已經成為養生、保健品以及理療儀、按摩器等保健器械的主要消費群體;老年人對健康養老有能力有需求,但同時也面臨著鑒別能力有限,容易上當受騙。
(4)警惕保健品擴展資料
注意
1、警惕以「免費」為噱頭的推銷陷阱。
一些經營者現場推銷商品,誇大宣傳功效,謊稱能治疾病,哄抬商品價格,高價出售,使不少老年消費者因此蒙受了經濟損失。老年人應提防消費欺詐和虛假宣傳。
2、正確認識和理性選購保健食品,切勿以保健品替代葯品進行疾病治療。
消費者在購買時要看清保健食品的特定標識,如「衛食健字型大小」或「國食健字型大小」的批准文號和標有「保健食品」的字樣。
3、堅持品質消費,按需消費。
消費者在選購養生保健品、保健器械等此類產品時,要到證照齊全、信譽度好的商場、超市、連鎖店或網店選購。根據自己或家人的身體體質狀況,按實際需要選購最適合的產品。
5、曾經被3·15曝光過的保健品品牌,如今怎麼樣了?
今天是3·15,各行業都彌漫著緊張的氛圍,生怕又被有關部門曝光而損失慘重。而在3·15的曝光災區中,保健品永遠排得上名號。這個常年利用誇大宣傳來販賣假產品的行業,在19年諸多事件曝光後算是收斂了一些。然而,據鹿豹座平台了解到,事實上當下保健品亂象情況仍舊存在。
從《百億保健帝國權健,和它陰影下的中國家庭》到《三歲心肌損害女童與最大直銷公司無限極》,種種不規范虛假誇大宣傳,讓保健品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2019年1月8日起,在全國范圍內集中開展為期100天的聯合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百日行動。
其實對於保健品亂象的整治一直都在進行,近幾年的3·15晚會上,保健品都是報道重點,那些被3·15曝光的保健品企業後來都怎樣了,保健品銷售亂象有沒有得到遏制?
3·15晚會上的保健品亂象
2018年「3·15」晚會中,央視曝光了一些不法分子冒充醫院實習生,打著為老人免費體檢的名義偽造體檢結果,推銷包治百病的神葯。而執法人員檢查發現這些神葯事實上只是山東某企業生產的一款保健食品,每盒售價80到90元,但是無良公司用保健食品會銷,坑害老年人,價格高出市場價格十倍銷售。最終涉案的八名犯罪嫌疑人以詐騙罪被判3到7年有期徒刑。
2017年3·15晚會中同樣曝光了一批保健品企業。根據央視曝光,陝西白河縣的一個會議現場,安徽潤九生物技術公司將一款名為蜂膠膠囊的保健品,一次向80名老年人銷售23萬元產品。公司一名講師現場宣稱,服用此葯,"糖尿病的人,兩個半月血糖正常,百分之百正常。"
被曝光的保健品企業,都迅速得到查處。即便公司還在存續階段,產品也無法進行銷售。曝光中提到的產品名稱都找不到批文,提到的企業中,湖北國創偉業生物技術公已經注銷;安徽潤九仍然在存續階段,不過顯示了清算的風險。
雖然被曝光但屢禁不止
盡管被頻頻曝光,以老年人為主要目標的保健品銷售形式卻從來沒有消失過。其實,中國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早就警告消費者:千萬警惕國產保健品中存在的「專家義診」、「權威證明」、「免費試用」、「宣傳療效」等等違法營銷的慣用伎倆。
2018年9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防範保健食品功能聲稱虛假宣傳的消費提示》。對保健食品的定義明確為:指聲稱具有保健功能或者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不是葯品,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可以調節機體的某些功能,適宜於特定人群食用。
為什麼瞄準老人、病人?
首先是高額利潤的驅動。比如,按照315曝光的數據顯示,每盒對外售價3980元的蜂膠膠囊,進貨價只有65元,利潤高達60倍;每盒對外售價為798元的「銀杏軟膠囊」,進貨價為135元;每盒對外售價898元的「甘舒堂樂粉」,進貨價為150元。
再者,保健品的宣傳口號的確迎合了部分消費者心理。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空巢或獨居老人增多,老年人往往信息不對稱、認知能力弱,再加上身體機能下降,多少因為各種老年病而備受煎熬,一種宣稱能夠治療百病的神葯往往有莫大吸引力。對於一些目前尚無解決方案的疾病患者,神葯也往往成為最後的「救命稻草」。
此外,這些「包治百病」的虛假宣傳,多是通過業務員口頭承諾交流,難留證據,比如一些熱線電話購買的產品,通常以郵寄方式送達,沒有銷售憑證,沒有發貨地址和聯系電話,即便老人意識到上當,賣家也會以各種理由推脫責任,消費者沒有證據,維權困難,而賣家往往可以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卷土重來。
6、保健品吹得有多邪乎就有多暴利嗎?
相關法律規定,保健食品和保健儀器不能宣傳產品具有疾病預防、治療作用。知但不法分子往往通過誇大產品「功效」,甚至違法宣傳產品「療效」,把產品吹成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和「神仙手指」,以吸引老年人眼球。
廣東省食葯監部門日前查獲了名為「伈動力」的保健品非法營銷案件,銷售人員宣稱這是進口的保健品,含有珍貴的牛樟芝成分,可以預防、治療心血管疾病。但牛樟芝在我國還沒有批准作為食品、保健食品原料,安全性尚未確定。
廣東省食葯監局保健食品監管處道負責人介紹:「根據調查了解的情況,一些出廠價僅幾十、上版百元的保健品或保健儀器,賣到幾百、上千元並非罕見,而利潤的大部分都分給了一線推銷人員。」對此,那些誇大功效,動輒需要上千元、上萬元的保健品或保健儀器,老年人要提高警惕。
食葯監部門工作人員到經營「伈動力」的廣州恆元堂公司檢查時還發現,銷售人員會權經常送給老年人一些價格低廉的贈品以「維護關系」,同時以多買多送的營銷方式吸引顧客,例如一盒「伈動力」從中間商拿貨進價250元,賣980元,通常附贈一些包裝精美的贈品,贈品實際價值僅幾元、十幾元錢。
7、對於保健品,我們應該怎樣認知?
本來它應該是很好的東西,但是百現在國家監管的很差,許多黑心商人用幾度個新詞就開始用化學試劑加些常用的食物知勾兌,製作所謂的神奇效果的保健道品,那都是騙人的,不要買,更不要吃,回吃好一日三餐,有時間多鍛煉身體就很好了,當心吃了答會吃出疾病。
8、怎樣識別保健食品標識的真偽?
一、看標識。包裝左上角像藍色小草帽的標識(如圖),有此標識才算是保健品。特別警惕,無標識的屬「食准字」,是普通食品。另外,應註明:凈含量及固形物含量、配料、功效成份、保健功能、適宜人群、食用方法、生產日期及保質期、儲藏方法、執行標准、生產企業名稱及地址。
二、看批准文號。在藍帽子下面,從2005年7月1日起, 「衛食健字」統一更換為「國食健字」。批准文號為國食健字[××××]第××××號)。80%的性保健品會以 「食准字」批文為幌子,違規宣傳性功能功效;20%的產品本身質量毫無保證,虛假欺騙性相當嚴重。
三、看保健功能(非治療效果)。看外包裝上與宣傳說明書是否一致。保健食品不得宣傳療效,不得有暗示可使疾病痊癒的宣傳,如抑制腫瘤生長,提高性功能,消除脂肪肝、治療高血壓等都屬違法。一種產品只有一兩個功能,如果宣稱具有五六種功能的,包治百病、功能很多的保健品也是違法。
提醒消費者,以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和礦物質等營養素為主的保健食品,不允許聲明具有任何保健功能。
目前,我國審批的保健食品一共有22種保健功能(可以咨詢會場工作人員),除了這22種功能以外,宣稱的其它任何功能都是非法虛假宣傳。消費者購買時要注意辨別
http://www.bjda.gov.cn/這是北京市葯品監督管理局的網址有查詢
9、關於保健品治病問題
對於市場上的所謂保健品和器械,提醒家人去認真分辨哪些是合法的正規產品,哪些是違法的三無產品,哪些只是普通的食品,也盡可能地教會家人如何分辨。可以參考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官網關於保健食品、醫療器械的法律法規、公眾查詢等信息。目前只有很少的證據支持保內健食品中的某些成分的部分效果,但非法添加、沾染葯物成分、安全性試驗證據不足、誇大產品作用等卻是許多產品存在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對於保健品推銷保持警惕,謹慎選擇和使用保健食品。
容醫療器械亦是如此。當然,如果是有相關疾病的患者,例如糖尿病患者、高血壓患者等,可以購買如血糖儀、血壓計等醫療器械,便於日常監測。但如果希望通過器械進行理療、康復,最好到正規醫院進行咨詢,不要盲目聽信推銷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