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年的中國計劃生育政策?
1、計生說中國人太多。實際情況是中國人口密度排名世界第59位,只能算中等,比日本、德國、英國這些發達國家要低2~3倍,中國人多隻是國土面積大顯得,中國一個省相當於外國一個大國。
2、計生說人多是負擔,消耗資源。這是錯誤的,人不是廢物,每個人不僅能養活自己,還能提供生產力、納稅給社會,社會的全部資源都是人創造的。沒有人的勞動和智慧就沒有任何資源!石油、煤炭、風力、太陽能等「自然資源」,如沒有人的智慧和勞動開發,沒有人消費,就什麼也不是。
3、計生每消滅一個孩子,就是消滅一個未來納稅人;
4、計生30年消滅了2億人,按每人3萬元GDP算,2億*70年壽命*1萬元 =420萬億人民幣,計生30年給社會帶來的經濟損失超420萬億,這還不算無法估量的社會價值損失,如3000萬光棍招不到老婆,優秀人才絕種等;
5、計生強制執行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6、計生是美國為削弱第三世界特別是中國的威脅陰謀策劃的,詳見基辛格1974年制定的國家安全備忘錄NSSM200。
7、流言: 「中國人口分布不均勻。西藏、新疆等1/3國土都不合適人住,所以沒法跟外國比。」
真相:也就是說,中國2/3的土地都是適合人類居住的,這在全世界來說都是數一數二的宜居水平。埃及96%的面積都是沙漠,日本75%面積為山地丘陵,歐洲平原面積也不過60%,還沒中國多。
8、謊言:「少生快富,越生越窮。」
真相:經濟發展的第一因素是人口增長。經濟的本質是:消費 勞動力數量*勞動生生產率。
1500年世界人口4.75億,GDP 2470億美元。2001年世界人口60億,GDP 37萬億美元。500年間人口增長了12.6倍,GDP增長了149倍,GDP增長是人口增長的平方!這清楚的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每一個人降生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個人都增加了一份力量,我們每個人都從中獲益!
9、有人說耕地有限,人太多肯定挨餓,一定有極限。
事實:1900年小麥畝產50公斤,人口16.5億,2000年小麥畝產已突破600公斤,人口70億。100年中小麥畝產增加12倍,而人口僅增加了4倍多。雖然現在70億人,但對耕地需求反而比100年前更少!
10、「看看城市裡多擁擠了?房價這么高、醫院這么擠!還要那麼多人幹嘛?」
真相:
I. 中國城市確實擁擠,但這並不是因為人太多,而是中國城市化進程非常快,大量原農村人口湧入城市,而醫療、教育、公交等城建投入不足,跟不上發展造成的。
II. 高房價是土地壟斷及禁止非房企建房造成的。實際上中國人人住別墅都沒問題,我們計算下:13億人*每人35平方/別墅0.5容積率 =9.1萬平方公里。只佔中國0.9%的國土面積,相當於重慶市大小。
11、「要怪就怪毛爺爺鼓勵生育生的人太多了,現在必須計生」
真相:1950年中國人口5.6億人,世界人口25億,中國人佔比22.4%。1980年中國人口10億,世界人口45億,中國人佔比22%,可見所謂毛時代鼓勵生育人生太多了,純屬子虛烏有,不過是跟世界人口發展同步了而已,甚至還略低。
12、一個把自己的後裔形容成豬狗不如的廢物,千方百計扼殺的民族,除了滅亡,沒有任何前途。
2、醫療方面有什麼政策
衛生部部長陳竺最近撰文提出了全民健康十二年的「三步走」規劃,即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框架,使我國進入實施全民基本衛生保健的國家行列;到2015年,使我國醫療衛生服務和保健水平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到2020年,保持我國在發展中國家前列的地位,東部地區的城鄉和中西部的部分城鄉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認為這是符合國情的選擇,不過針對醫改核心問題,我們建議分兩步六年進行:
第一步(2008~2010年):定預算、搭框架
第一步可以先制定《衛生法》,確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級政府分擔比例;加快目前的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建設,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所有農村
(1)制定《衛生法》,確定政府投入比例和各級政府分擔比例。教育有立法,也在文件中確定了政府預算等投入佔GDP的比重。衛生牽涉到每一個人,投入應該更多,可明確從現在的政府預算衛生支出佔GDP的0.85%分步提高到5%。
(2)加快目前的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建設,增加政府投入,在2008年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基本覆蓋所有農村。到2010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醫療救助體系覆蓋所有城市居民(而非現在預計的到此時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全面推開」)。目前新農合重點應該從覆蓋面擴大轉到提高政府支付比例和報銷比例上,否則,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因無力自付而使參與新農合的積極性會大幅下降,這幾年初步建立起的新農合制度面臨風險。同樣地,對城市社區也應更多補貼需方,不能讓初步建立起的社區醫療機構和設備空置,只要有病人,少補點供方都是可以的。這些改革可以通過國債、中央政府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配套辦法解決,劃定最低線,條件好的地方可以多補,差的地方由補貼達到基本線。
(2)公共衛生體系核定人員編制、項目,實現全額財政撥款,充分利用中央和各省級轉移支付,實現部分項目免費制,如生產、部分慢性病、重大疾病和傳染病。
(3)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下設立專門醫療機構管理委員會,管理區域內公立醫院,公立醫院的領導和財務都由該委員會確定,並對人大常委會負責。各級衛生行政機構轉變職能,強化監督責任,非營利醫療機構的財政撥款等不再通過衛生行政機構或投資方,並建立醫療服務價格調整聽證制度。
(4)改革稅制,提高直接稅佔地方財政的比例,減少間接稅所佔比例。即減少地方政府對大量醫葯企業流轉稅的依賴,而引導他們關注企業利潤,進而從根本上整合目前數量超常但效益不高、創新不足的醫葯企業。
(5)基本葯物制度、非營利性醫院的考核制度、醫保支付和約束機制的調整等在這一階段也應逐步建立或深化。
(6)減少政府直接的定價和采購,改革目前基本葯定點生產和醫療器械統一采購制度。2007年,國家食品葯品監管局定點生產「城市社區、農村基本用葯」的企業,衛生主管部門回收醫療器械采購權。不過這一制度未必會有好的效果,原因一方面是政府定價下,即便企業因為有優惠而願意生產,但統一配送成本也非常高,必將致使很多地方沒有這些基本葯品,於是其他葯品價格可能進一步上漲,而如果定價過低,則這些基本葯就會越來越少地被生產;另一方面,政府很難統一成本標准、認定生產廠家,市場公平可能被打破。另外,衛生行政部門收回醫療器械采購權看似應對市場高回扣和無序狀態,其實很可能加劇公立醫院的任意采購(因為基本還是由它們上報采購申請的)、醫葯采購成本增加、將現實利益更多地向行業管理的衛生部門轉移,進而職責更加不清,管辦難以分離。而這些都會加重醫改的體制障礙。
其實,基本葯物的生產完全可以鼓勵已具有生產批准文號的企業競爭,不定點生產。同時可逐步提高醫療保險對基本葯物費用的給付比例。而醫療器械的行業監督除了集中采購外,更重要的是合理配置區域衛生資源和公立醫院財務制度改革。不能讓上述這些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再任意干預企業和市場行為,否則就是良好的願望也很可能帶來更大更復雜的問題。政府負責采購決策和監管;委託企事業機構執行。政府官員不得參與執行,以防以權謀私。
第二步(2011~2013年):開放市場、完善法律
(1)在政府繼續加強復合型醫療保險體系資金投入的同時,大力鼓勵社會各類保險機構的參與,爭取讓衛生總費用中政府、社會與個人的分擔比例達到25%、35%和40%(目前為18%、30%和52%)。特別是大力提高對城鎮非就業居民和中西部農村居民保障中的政府出資比例。
(2)改革公費醫療制度,適當降低政府對需求者的出資比例,增大個人出資。改變目前政府衛生預算中1/4用於公費醫療,使其出現部分過度消費的局面。減少的出資用於上述部分。
(3)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組成專門人士按區域整合制定衛生資源規劃,並初步指定現有公立醫院留存的比例,如70%留存並成為非營利性醫院,15%轉為社區衛生機構,15%許可社會資本兼並整合。並以法律和條例等方式確認各級、各地政府對這部分非營利醫院的最低財政投入,並保證逐年增長。
(4)對非營利醫療機構實行預付制和總額控制,在各級人大專門醫療機構管理委員會主導下科學核定醫院收支規模,而非僅僅是政府主管下的收支兩條線。對收支規模過大的三級醫院要在年初減縮其業務收支規模的預算收支核定數;對於收支規模過小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服務站要在年初擴大其業務收支規模的預算收支核定數;對於二級醫院要按照惠民醫院模式改造,接受改造的二級醫院可以核定較大的業務支出數和較小的業務收入數,核定的收支差額由政府預算補助。
如果實際業務收入大於核定業務收入,超收部分上繳國庫;如果實際業務收入小於核定業務收入,政府沒有補助的責任;如果在實際業務收入等於或少於核定業務收入的情況下,實際業務支出小於核定業務支出,經過收支掛鉤檢查合理,減支部分留醫院使用無需上繳。
(5)實現主要公共衛生項目的免費制。
關節點:「魔鬼在細節中」
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實施過程中的軟化。如果只是多部門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門不同的想法,最後出來的文件可能「削足適履」
目前進行的工作和上述我們的建議中,有下面一些關節點必須注意:
1.目前仍有約4億城鄉居民沒有納入醫保體系,在堅持目前擴大覆蓋面的同時,必須加快政府投入,減少個人負擔比例,否則初步建立起的城鄉醫保制度面臨危機。
2.前幾年雖然在新農合和社區衛生建設方面取得一些成績,但對衛生資源的「擠動」效應有限,應著力分步進行體制改革,不可遲疑。
3.通過改革部門預算制定體制推動政企分離和管辦分離。把公立醫院的人事和財務權從衛生行政機構分離出,全國已經作了些探索,不通過衛生行政機構任命公立醫院領導和不通過其取得財政撥款是根本解決方式,目前應深化部門預算體制,把這部分資金從衛生行政部門預算分離出來。目前管辦分離的一些試點中,醫院管理公司和衛生部門實際上是兩張桌子、一班人馬,此做法的有效性值得討論。
4.對於計劃免疫、婦幼保健、衛生監督、健康教育等常規性項目可按服務對象數量來編制預算;對於傳染病等突發性項目可建立專項准備基金予以支持,如醫療救助基金和公共衛生風險防範准備金。從「養人辦事」向「辦事養人」轉變,降低提供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的成本,最大程度提高資金效率。
5.以法律形式確定一定時期內各級政府應該承擔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保健支出比例,防止實施過程中的軟化。據悉「兩會」代表曾多次建言,應盡快通過人大程序確定。如果只是多部門出台文件,而文件又是不同利益部門不同的想法,部門協調政策帶有妥協性,最後出來的文件可能「削足適履」。
1997年和2000年中央的幾個相關文件和十六屆七中全會及十七大精神是立衛生法大法的基礎,包括醫療怎麼服務、是什麼體制、醫院是什麼樣的架構、架構之間各是怎樣的關系、互相之間屬何種性質的競爭,以及轉診體系是怎樣。還包括如何籌資、基本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誰來辦、有何規定、各個部門有怎樣的權益與責任等,特別是各級政府間職責和籌資負擔比例,都急需以法律形式落實下來。
6.急需對公共財政體制和省以下財政體制深化改革。各省籌資衛生資金的結果很不均衡,這與目前稅制有關,間接稅為主體的稅制不與居民收入多少相關,而與居民消費水平密切相關,籌資能力受各地消費檔次和數量直接影響。其造成的結果是,雖然貧窮家庭在衛生支出絕對數上不及富裕家庭,但在所在家庭收入比例上卻遠高於富裕家庭。從這個角度看,地方稅制必須從間接稅為主逐步轉向直接稅為主。另一方面,1994年分稅制改革後,省以下財政體制基本還延續著以往的包干制,且任務數直接受上級政府影響,這不但造成經濟上的中央地方矛盾,往往也因責權不一而不願承擔自己的公共產品提供職能,一些地方甚至出現GDP和財政收入高漲,而某方面公共產品人均增數下降的狀態。
7.適當提高醫療價格有必然性,但其前提應該是針對扭曲體制性改革基本完成和國家事業單位改革基本完成,否則要麼如一些地方試點的那樣難以落實,要麼最終無法達到解決看病難與貴的目標。
8.醫療衛生行業有較強專業性,發達國家經驗顯示,就是政府監督強有力,控制費用快速增長也不容易。各種形式的醫療衛生行業協會應該起到更好的平衡和自律作用,僅從醫改方案爭論來看,行業協會的作用發揮得還很有限。
醫改能否成為新經濟增長方式突破口?
2008年,在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雖然改革阻力仍存,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它也能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公共產品提供增強的一個推動力和突破口
當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有利和不利的方面都存在,利的方面在於財政等資金相對充足、醫療改革形成一定共識、領導認識冷靜而充分;不利的方面在於各部門、各階層存在利益固化和分化趨勢、社會表達機制尚不通暢、非理性的聲音時常過分渲染、對如何保持政策延續性和協調能力還有不足等。
人們良好的願望自然是政府補貼得越多越好,可是一則短期補貼增長速度很難大幅提高,二則補貼不是免費午餐,必然有成本付出,必然有財政出處,最終仍是百姓之財。所以,補需方時不僅要注意衛生費用分配,更要從根本上盡快轉變中國經濟增長方式和分配格局,扭轉目前壓低勞動力、資本和資源價格成本而換來高利潤,進而更多依賴出口和投資增長的不良方式。使國民收入分配中流向百姓的份額增大,這同時也可以改變過分依賴政府資金的投資體制,促進產業升級,為政府將更多財政資金投向衛生等公共產品鋪平體制道路。這也根本上符合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戰略。
本質上看,我國長期的醫療衛生供給不足也跟上述經濟發展方式緊密相連,不但財政支出偏向工業投資,比如我們很多的國債項目也將大量資金偏向滯後的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這是現實的選擇,成績也不小,但一方面這些領域長期有明確效益,可以採取市場化或社會化運作完成,另一方面導致對衛生、教育等社會公共事業投入嚴重不足。其實健康、教育是一個國家利潤最高的領域,能大大推動一國內需提高和社會發展,而人民獲得健康保健和受教育的權利也是政府的基本責任。
醫改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很難找到理想的模式,必然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換種角度看,醫改實際上也是中國政府行政體制和建設公共財政體制改革,以及建立一個完整社會政策體系的一部分。目前的首要問題:一是政府通過法律明確承擔的公共責任,二是政府支持和制定「市場機能擴張性政策」,三是盡力避免部門利益,增加協調和透明機制。目前,醫改方向和基本路徑已定或延續而動,更需要關注的一是方案能否再思考再論證,增加更多理性而深入的意見,二是2008年「兩會」後政府各部門的具體政策走向,有時細節決定成敗。
2008年,在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增加的環境下,雖然改革阻力仍存,但我們有理由相信,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必須深化,它也能成為新時期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公共產品提供增強的一個推動力和突破口。我們並不寄希望於一攬子解決方案,但不可否認,在現有物質、人力和智慧下,本著對歷史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應該能做到方向正確、統籌得法、策略得當,或小步快走,或可大步時不猶豫。
3、民發(2013)年208號文件
民 政 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總 後 勤 部
關於印發《原8023部隊及其他參加核試驗部隊服役人員評殘病種范圍》的通知
民發〔2013〕20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衛生廳局(衛生計生委),計劃單列市民政局、衛生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衛生局,各軍區聯勤部,各軍兵種後勤部,總參三部、管理保障部,總政直工部,總裝後勤部,軍事科學院院務部,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校務部,總後直屬師以上單位:
現將《原8023部隊及其他參加核試驗部隊服役人員評殘病種范圍》印發你們,望遵照執行。
原8023部隊及其他參加核試驗部隊服役人員申請評殘,除按規定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相關材料外,還應申明評殘的疾病或症狀,提交近期就診病歷。對基本符合本評殘病種范圍的,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團級以上單位後勤(聯勤)機關衛生部門,通知申請人到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軍區級以上單位後勤(聯勤)機關衛生部門確定的具有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對病歷記載的屬於本病種范圍的疾病或症狀進行檢查和鑒定。經該醫療衛生機構認定符合本評殘病種范圍後,依據《傷殘撫恤管理辦法》(民政部令50號)、《軍人因病基本喪失工作能力醫學鑒定和因戰因公因病致殘殘疾等級評定管理辦法》(後發〔2011〕27號)以及《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民發〔2011〕218號),對符合殘疾等級評定條件的評定殘疾等級,對不符合殘疾等級評定條件的不予評定殘疾等級。
本通知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民 政 部 國家衛生計生委 總後勤部
2013年12月10日
4、高級技術人員享受醫療保健包括副高級職稱嗎?
包括的,包括副高級 和高級職稱。
5、2013年國務院改變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3月10日電 中央編辦負責人近日就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回答了人民日報、新華社記者的提問。
問: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必要性是什麼?
答: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務院機構經過六輪改革,形成了基本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組織架構和職能體系,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有力保障。當前,我國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改革進入「攻堅期」、「深水區」。黨的十八大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目標,作出了「五位一體」的重大戰略部署,並明確提出要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國務院部門在職能定位、機構設置、職責分工、運行機制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職能越位、缺位問題依然突出,對微觀經濟事務干預過多過細,一些該管的又沒有管住管好;職責交叉、權責脫節、爭權諉責現象依然較多,行政效能不夠高;機構設置不夠合理,一些領域機構重疊、人浮於事問題依然存在;對行政權力的制約監督機制不完善等。這些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抑制了經濟發展活力和社會的積極性、創造力,增加了生產經營活動非經濟成本,同時也容易產生以權謀私、貪污腐敗等現象,嚴重損害黨群關系,損害政府威信。必須站在全局高度,以更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繼續推進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通過體制改革和制度機制建設,切實解決好這些問題。
問:能否介紹一下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形成過程?
答: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是黨的十八大之後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此前,有關部門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和國務院機構改革問題進行了大量基礎性前瞻性研究。黨的十八大閉幕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決定成立文件起草組,負責起草改革方案。
方案形成過程中,文件起草組就機構改革問題聽取了黨中央、國務院有關領導同志以及相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就國務院部門轉變職能、提高效率、搞好服務問題,召開4個座談會,聽取了20個省級政府或其部門負責同志、10個國務院部門主要負責同志、部分國有和民營企業負責人以及專家學者的意見,還書面徵求了黨中央、全國人大和國務院46個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初稿形成後,向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其他領導同志作了匯報溝通,聽取意見;就職能轉變問題,書面徵求了88個部門近百位負責同志的意見;就方案有關內容徵求了15個省區市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和地方有關部門主要負責同志的意見。同時,通過網路、報刊等渠道,廣泛收集社會各界對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意見建議千餘條。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廣泛聽取意見、反復比較論證,形成了改革方案草案。
改革方案草案經國務院黨組會議審議後,先後提請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這個方案。二中全會在審議過程中,對方案具體內容的修改、方案的組織實施和今後進一步深化改革共提出了百餘條意見建議。經逐條梳理分析有關方案的具體意見,又對方案作了修改完善。2月28日,中央專門召開黨外民主人士協商會,就改革方案向各民主黨派、全國工商聯和無黨派人士通報情況,聽取意見。可以說,這個方案是在中央領導下,發揚民主、集思廣益、科學決策的結果,凝聚了各方面智慧。
問:新形勢下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指導思想是什麼,遵循哪些原則?
答: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指導思想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的要求,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製度保障。
深化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堅持精簡統一效能,優化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堅持創新制度機制和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服務能力;堅持強化對行政權力的制約監督,確保政府按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履行職責;堅持從我國現階段實際情況出發,與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進程相適應。
問: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總體上把握了哪幾點?
答: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總結改革開放特別是近五年來行政體制改革的經驗,深入分析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大局中通盤研究、統籌謀劃。主要把握了以下幾點:
一是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體制機制上加強社會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是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強調以更大力度,在更廣范圍、更深層次上加快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重在向市場、社會放權,減少對微觀事務的干預,同時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嚴格事後監管,努力做到不該管的不管不幹預,該管的切實管住管好。這是本次改革的一大亮點。
三是堅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成熟先行,注重改革的連續性、系統性和前瞻性。抓住重點問題,既鞏固以往改革成果,又著力破解重大難題。對條件成熟、形成共識的就先推進,對條件尚不成熟、還需要研究探索的,在進一步創造條件、累積共識後,適時加以推進。
問: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總的考慮是什麼?
答:國務院機構改革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止步不前,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探索,穩中求進。
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一方面,充分利用當前各種有利條件,對一些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事關社會體制機制建設,而且有廣泛共識、條件比較成熟的,堅定地推進改革。像鐵路政企分開、調整食品葯品安全監管體制等方面,就要取得實質性進展。另一方面,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復雜形勢和各種風險挑戰,特別是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維護社會穩定任務依然繁重的實際情況,保持國務院機構的總體相對穩定。對有些長期存在、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通過職能調整解決,或適時通過必要的機構調整解決。
問:在實行鐵路政企分開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鐵路是國民經濟大動脈,在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舉足輕重。上一輪改革組建交通運輸部,在加快形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方面邁出重要步伐,同時保留鐵道部,強調要繼續推進改革。近些年,鐵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保障了國民經濟平穩運行和人民生產生活需要,但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是政企不分、與其他交通運輸方式銜接不暢等。社會各界對鐵路改革呼聲很高,有關方對鐵路改革已研究醞釀多年,鐵路改革的條件已經具備,時機已經成熟。
這次改革,實行鐵路政企分開,將鐵道部擬訂鐵路發展規劃和政策的行政職責劃入交通運輸部;組建國家鐵路局,由交通運輸部管理,承擔鐵道部的其他行政職責;組建中國鐵路總公司,承擔鐵道部的企業職責。這項改革主要有三點考慮:
一是通過改革,有利於形成政府依法管理、企業自主經營、社會廣泛參與的鐵路發展新格局。中國鐵路總公司成為市場主體,可以落實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內部改革,提高發展內生動力,增強鐵路發展後勁,推動鐵路建設和運營健康可持續發展。改革後,中國鐵路總公司繼續保留全路集中統一的管理模式,繼續承擔相關專運、特運任務,不改變現行鐵路運輸統一調度指揮機制,不改變現有鐵路生產運營體系,這有利於保持和發揮中國鐵路的優勢。
二是通過改革,明確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和國家鐵路局的安全監管責任,有利於釐清企業和政府角色,有利於從體制上保障鐵路運營秩序和安全。
三是通過改革,有利於充分發揮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整體優勢和組合效率。由交通運輸部統籌規劃鐵路、公路、水路、民航發展,可以加快推進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推動各種運輸方式協調發展和有機銜接,優化布局結構,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交通格局。
考慮到鐵路仍處於建設發展重要時期,同時承擔很多公益性任務,改革後,國家將繼續支持鐵路建設發展,加快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和運價改革,建立健全規范的公益性線路和運輸補貼機制。同時,繼續深化鐵路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提高管理水平,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便捷、優質服務。
問: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有哪些考慮?
答:從體制機制上加強社會建設,是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的一項重要內容。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消除制約各項社會事業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需要不失時機地推進衛生和計劃生育、食品葯品安全監管等與民生密切相關的管理體制改革,以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物質文化需求。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以來,計劃生育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有效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近年來,醫療衛生事業取得顯著成績。但目前衛生與計劃生育服務體系資源分散、重復建設的問題日益突出。計生部門從中央直至鄉鎮的服務體系,開展生殖健康、母嬰保健等醫療服務,與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內容相同。同時,在新的形勢下,計劃生育工作需要在繼續穩定低生育水平基礎上更加註重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醫療衛生服務水平也需要不斷提高。
為更好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加強醫療衛生工作,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優化配置醫療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資源,提高出生人口素質和人民健康水平,這次改革,將衛生部的職責、人口計生委的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職責整合,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同時,將人口計生委的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發展改革委。
改革後,堅持和完善計劃生育政策,繼續堅持計劃生育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繼續實施計劃生育一票否決制。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需要高度重視計劃生育工作,合理設置相關機構,充實工作力量,確保這項工作得到加強。地方各級政府需要繼續加強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嚴格執行各項計劃生育政策,確保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落實到位。
問:這次食品葯品監管體制改革有哪些考慮?
答:食品葯品直接關系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黨中央、國務院歷來十分重視食品葯品安全工作,特別是近年來採取了多種措施不斷加強和完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同時也要看到,我國食品安全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問題高度關注。食品安全目前實行分段監管體制,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管生產、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流通、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管消費。實踐證明,監管部門越多,監管邊界模糊地帶就越多,既存在重復監管,又存在監管盲點,難以做到無縫銜接,監管責任難以落實。多個部門監管,監管資源分散,每個部門力量都顯薄弱,資源綜合利用率不高,整體執法效能不高。同時,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出更高要求,葯品監督管理能力也需要加強。因此,需要下決心改革現行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體制,將食品安全辦的職責、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的職責、質檢總局的生產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工商總局的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這樣改革,執法模式由多頭變為集中,強化和落實了監管責任,有利於實現全程無縫監管,提高食品葯品監管整體效能。
改革後,食品葯品監督管理部門需要轉變管理理念,創新管理方式,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作用,建立讓生產經營者真正成為食品葯品安全第一責任人的有效機制。需要充實加強基層監管力量,切實落實監管責任,形成隊伍集中、裝備集中,廣覆蓋、專業化的食品葯品監管體系,不斷提高食品葯品安全質量水平。
問: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有哪些考慮?
答:近些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事業產業快速發展。隨著以數字技術、網路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廣泛應用,多種媒體綜合發展。為進一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統籌新聞出版廣播影視資源,促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繁榮發展,這次改革,將新聞出版總署、廣電總局的職責整合,組建國家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總局。這樣調整,有利於減少職責交叉,提高管理效率,落實管理責任;有利於統籌推動報刊、出版社、通訊社、電台電視台和互聯網等新媒體發展,加快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提高文化傳播能力;有利於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業做大做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有利於整合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領域公共服務資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問:在完善海洋管理體制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長期以來,我國海上執法力量分散。國家海洋局的中國海監、公安部的邊防海警、農業部的中國漁政、海關總署的海上緝私警察等執法隊伍各自職能單一,執法過程中遇到非職責范圍內的違法行為無權處理,影響執法效果。每支隊伍都自建專用碼頭、艦船、通訊和保障系統,造成重復建設、資源浪費。而且幾支隊伍重復發證、重復檢查,成本高、效率低,增加了企業和群眾負擔。海上執法力量分散問題是多年來一直想解決而沒解決的老問題,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根據海洋事業發展需要,借鑒國際有益經驗,這次改革將現國家海洋局及相關部門的海上執法隊伍和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海洋局,並以中國海警局名義開展海上維權執法。這樣有利於統籌配置和運用行政資源,提高執法效能和服務水平。同時,海洋問題綜合性強,涉及經濟、科技、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需要加強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這次改革設立高層次議事協調機構國家海洋委員會就是基於這個考慮。
問:在完善能源管理體制方面有哪些考慮?
答: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從體制上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和能源行業發展意義重大。上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為加強能源戰略決策和能源行業管理,設立了國家能源委員會,同時組建發展改革委管理的國家能源局,將能源管理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宏觀調控有機結合,實際效果良好。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電力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監管獨立於能源局之外,造成電監會與能源局在電力改革、投資准入、項目審批和價格等諸多方面職責交叉,不利於整個能源統籌謀劃和推動電力行業發展。這次改革將現國家能源局、電監會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統籌推進能源發展和改革,強化能源監督管理,促進能源行業健康發展。
能源問題事關長遠和宏觀,加強能源管理離不開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投資政策、價格杠桿等宏觀政策和手段的綜合運用。這次改革,在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的同時,明確該局繼續由發展改革委管理。發展改革委主要是抓宏觀,做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與能源規劃的協調銜接,能源局主要是發揮在能源發展、改革和監督管理等方面的作用。
問:這次改革把職能轉變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有哪些考慮?職能轉變的重點是什麼?
答:政府職能轉變是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就是從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體系不斷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職能體系轉變的過程,也是不斷釐清政府與市場、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權界的過程。經過這些年的改革,政府職能轉變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目前政府權界仍不夠清楚,還是管了許多不該管的事,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承擔了「無限責任」。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在經濟社會事務中扮演不同角色,發揮不同作用,承擔不同責任。一個社會要良好運轉,這四者必須嚴守分際,各負其責。
職能是機構設立的依據,機構是職能的載體。如果職能不轉變,單純地對機構分分合合,效果是有限的。這次改革突出強調職能轉變,抓到了要害。這些職能轉變措施真正落實到位,必將進一步激發市場和社會活力,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按照這一總方向,這次國務院機構職能轉變突出了四個重點:一是推進職能轉移,著力解決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二是推進職能下放,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三是推進職能整合,著力解決職責交叉、推諉扯皮問題,提高行政效能。四是推進職能加強,著力解決國務院部門抓大事管宏觀不夠問題,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注重完善制度機制。通過推動職能轉變,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責權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真正做到該管的管住管好,不該管的不管不幹預,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問: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轉變政府職能的關鍵,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企業、政府與社會組織、政府與個人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該由市場發揮作用的應交給市場,上項目、做投資應更多由企業自主決策、自擔風險。目前,市場准入和就業門檻較高,企業和個人辦事難、成本高的問題仍比較突出。
為從體制機制上最大限度給各類市場主體松綁,充分激發企業和個人創業積極性,這次改革提出:一是減少投資項目審批,最大限度地縮小審批、核准、備案范圍,切實落實企業和個人投資自主權。二是減少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按照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原則,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產經營活動和產品物品的許可,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各類機構及其活動的認定等非許可審批。三是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對不符合行政許可法規定的,一律予以取消;按規定需要對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進行水平評價的,國務院部門依法制定職業標准或評價規范,由有關行業協會、學會具體認定。四是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項目,降低收費標准,建立健全政府非稅收入管理制度。五是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對按照現行規定需要前置許可的事項,除涉及國家安全、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外,不再實行先主管部門審批再工商登記的制度,商事主體向工商部門申請登記,取得營業執照後即可從事一般生產經營活動;對從事需要許可的生產經營活動,持營業執照和有關材料向主管部門申請許可。同時,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並放寬工商登記其他條件。
活力和秩序歷來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在向市場、企業和個人放權的同時,政府應加強對市場主體、市場活動的監督管理。行政審批是一種事前監管手段,意味著政府責任前移,其效果如何取決於審批後對當事人及其活動的監管力度,監管不到位,再多審批也難以維護好秩序。實踐表明,一打審批抵不上一項實實在在的監管。對政府來說,加強事後監管遠比審批的要求高、責任大。減少行政審批後,政府應把更多精力轉移到事後監管上來,及時發現、有效制止、有力懲處違法生產經營活動;對投資活動,應加強土地使用、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管理,發揮法律法規、發展規劃、產業政策的約束和引導作用,避免重復投資和無序競爭。
問:在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讓人民群眾依法通過社會組織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和參與社會事務管理,有利於更好地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推動社會和諧發展。目前,我國社會組織既培育發展不足,又規范管理不夠。主要是,成立社會組織的門檻過高,社會組織未經登記開展活動較為普遍,一些社會組織行政化傾向明顯,現行管理制度不適應社會組織規范發展需要。為加快形成政社分開、權責明確、依法自治的現代社會組織體制,這次提出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
一是逐步推進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脫鉤,引入競爭機制,探索一業多會,以改變行業協會商會行政化傾向,增強其自主性和活力。
二是重點培育、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社會組織。成立這些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依法申請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成立政治法律類、宗教類等社會組織以及境外非政府組織在華代表機構,在申請登記前,仍需要經業務主管單位審查同意。
三是堅持一手抓積極引導發展、一手抓嚴格依法管理,建立健全統一登記、各司其職、協調配合、分級負責、依法監管的社會組織管理體制,推動社會組織完善內部治理結構,促進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改革後,民政部門需要依法加強登記審查,並對社會組織是否依照章程等開展活動進行監管,其他部門如公安、稅收、金融等部門,需要依照各專項法律法規對社會組織相關活動進行監管,形成對社會組織人員、活動、資金等的完整監管鏈條,提高監管效能。對社會組織從事違法活動的,嚴格依法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問:在推進向地方放權、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權責劃分總體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但也存在國務院部門管得過多過細問題,既管不了管不好,又不利於地方因地制宜主動開展工作。為更好發揮地方政府貼近基層、就近管理的優勢,這次改革提出:
一是下放投資審批事項。對已列入國家有關規劃需要審批的項目,除特定情況和需要總量控制的外,在按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原則減少審批後,一律由地方政府審批;對國家扶持地方的一些項目,國務院部門只確定投資方向、原則和標准,具體由地方政府安排。
二是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凡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或由地方實施更方便有效的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一律下放地方。
三是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大幅度減少、合並中央對地方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和比例,將適合地方管理的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審批和資金分配工作下放地方,為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職能提供財力保障。
改革後,地方政府需要增強大局意識,更好地肩負起嚴格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和宏觀政策的責任。國務院部門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機制,加強監督管理,確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避免發生「一放就亂、一亂就收」的問題。
問:在進一步理順國務院部門職責關系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目前國務院部門職責分工不盡合理,存在不少職責交叉、資源分散問題,有的長期得不到解決,嚴重影響行政效率和政府權威。為進一步理順部門職責關系,最大限度地整合分散在國務院不同部門相同或相似的職責,這次改革提出了三個方面的整合重點:
一是按照同一件事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將房屋登記、林地登記、草原登記、土地登記的職責,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職責,分別整合由一個部門承擔。
二是整合業務相同或相近的檢驗、檢測、認證機構,解決這些機構過於分散、活力不強的問題。
三是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管理的資源。整合工程建設項目招標投標、土地使用權和礦業權出讓、國有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平台,建立統一規范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推動建立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逐步納入金融、工商登記、稅收繳納、社保繳費、交通違章等信用信息。
對其他職責交叉、分散問題,也要求按照上述原則整合解決。
問:在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方面有哪些舉措?
答:我國是一個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改革發展穩定的各項任務十分繁重,需要國務院各部門把更多精力集中到事關長遠和全局的重大事項上來,謀大局,抓大事。為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這次改革提出:
一是強化發展規劃制訂、經濟發展趨勢研判、制度機制設計、全局性事項統籌管理、體制改革統籌協調等職能。完善宏觀調控體系,強化宏觀調控措施的權威性和有效性,維護法制統一、政令暢通。消除地區封鎖,打破行業壟斷,維護全國市場的統一開放、公平誠信、競爭有序。
二是加強社會管理能力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方式。公平對待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服務,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
三是國務院各部門必須加強自身改革,大力推進本系統改革。對已明確的改革職責必須堅決履行,對已確定的改革任務必須堅決完成,對已出台的改革措施必須堅決落實。
問:改革方案把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作為重要內容,主要有哪些舉措?
答:基礎性制度是政府實施有效管理的基礎,牽一發而動全身。基礎性制度完善了,會推動全社會的良性發展。基礎性制度缺乏或不健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改革效果,甚至會導致市場失序、社會失范、治理失效。
還有更多
6、2013年,中央財政安排預算資金82億元,用於實施國家基本葯物制度補助。其中,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施國家基
B
7、國務院2013年9月30日發布《關於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稱:教育、就業、社保、醫療衛生、住
C
8、「2013第十四屆中國國際家庭醫療保健器械(北京)展覽會「我們公司已經報名參加了,請問北京
有很多,比如元辰鑫國際酒店,地址:朝陽區裕民路12號中國國際科技會展中心C座(昌平路與裕民路交匯處)。
9、民政部2013年,208號文件
民 政 部國家衛生計生委總 後 勤 部
關於印發《原8023部隊及其他參加核試驗部隊服役人員評殘病種范圍》的通知
民發〔2013〕20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廳(局)、衛生廳局(衛生計生委),計劃單列市民政局、衛生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民政局、衛生局,各軍區聯勤部,各軍兵種後勤部,總參三部、管理保障部,總政直工部,總裝後勤部,軍事科學院院務部,國防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校務部,總後直屬師以上單位:
現將《原8023部隊及其他參加核試驗部隊服役人員評殘病種范圍》印發你們,望遵照執行。
原8023部隊及其他參加核試驗部隊服役人員申請評殘,除按規定提出書面申請並提交相關材料外,還應申明評殘的疾病或症狀,提交近期就診病歷。對基本符合本評殘病種范圍的,縣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或團級以上單位後勤(聯勤)機關衛生部門,通知申請人到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軍區級以上單位後勤(聯勤)機關衛生部門確定的具有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對病歷記載的屬於本病種范圍的疾病或症狀進行檢查和鑒定。經該醫療衛生機構認定符合本評殘病種范圍後,依據《傷殘撫恤管理辦法》(民政部令50號)、《軍人因病基本喪失工作能力醫學鑒定和因戰因公因病致殘殘疾等級評定管理辦法》(後發〔2011〕27號)以及《軍人殘疾等級評定標准》(民發〔2011〕218號),對符合殘疾等級評定條件的評定殘疾等級,對不符合殘疾等級評定條件的不予評定殘疾等級。
本通知自下發之日起執行。
民 政 部 國家衛生計生委 總後勤部
2013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