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全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是人民生活質量改善的重要標志,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從制度上保障人民健康,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希望解決的現實問題之一,是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第一,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在要求。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幸福。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衛生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基本形成了公共衛生和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國民健康狀況不斷改善。近年來,黨和國家更加重視全民健康,加大衛生事業投入,調整醫療衛生資源結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進展良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逐步推行,農村醫療衛生條件有所改善,重大疾病防治進展順利,婦幼衛生保健和衛生監督工作得到加強。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接近73歲,在發展中國家中處於領先水平。但是,我國醫療衛生服務與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還很不適應。因此,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盡快緩解和克服上述矛盾,是改善民生、讓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關鍵環節,是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具體體現,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第二,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目標是讓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按照黨的十七大報告關於這一目標的總體要求,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醫療衛生改革發展道路,建立起符合國情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從基礎性框架起步,朝著更加全面的水平發展,從覆蓋面不夠大,朝著逐漸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發展。為了建立這一制度,我們必須把握兩個堅持,一是「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遵循醫療衛生事業為人民健康服務的宗旨,強化政府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責任,完善國民健康政策,加大政府的衛生投入,從有利於群眾及時就醫、安全用葯、合理負擔出發,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二是「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在政府的主導下,提供全面的公共衛生和預防保健服務;重點加強農村醫療衛生機構和隊伍建設,著力解決部分農村缺醫少葯問題;扶持中醫葯和民族醫葯事業發展,促進中西醫、中西葯相協調,努力縮小城鄉、地區、不同收入群眾之間的醫療衛生服務差距。
第三,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關鍵是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形成比較完善的服務保障體系。我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框架,由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組成,四位一體協調發展。其中,建設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重點是健全疾病防控、健康教育、婦幼保健、計劃免疫、計劃生育技術等服務網路,特別是完善重大疾病防控體系,提高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醫療服務體系,重點是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鼓勵社會參與、興辦醫療機構;建設醫療保障體系,重點是完善城鎮職工和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鄉醫療救助相互銜接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以慈善事業為補充,發展商業健康保險,引導群眾合理就醫;建設葯品供應保障體系,重點是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對國家基本葯物實行招標定點生產、集中采購和統一配送,保證群眾基本用葯,大幅度減輕群眾葯物費用負擔。為了保障四大體系有效規范運轉,還要深化醫葯衛生管理體制、公立醫療機構運行機制、經費投入機制、醫療服務與醫葯價格形成機制、監管體制等改革,健全人才隊伍、信息系統和法律制度等條件,通過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制度化,逐步實現其均等化,積極推動醫療衛生事業與經濟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把全民健康不斷提升到更高水平。
2、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衛生體系六大基石是什麼
國民健康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民族興旺的重要保障,中國《憲法》明文規定:維護全體公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一、健康的必要條件 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對「健康」的概念,在其組織法中指出,「健康是整個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體弱」,「政府對人民健康負責任,只有通過適當的衛生保健和社會措施才能履行其責任。」這些在1948年聽起來似乎是空想,然而當我們將邁向二十一世紀之際,我們覺得它更具有針對性。健康的先決條件是和平、住房、教育、社會安全、社會關系、實物、收入、婦女的權利、穩定生態體系、持續的資源利用、社會公正、尊重人權和平等,上述所有方面,都構成對健康的最大威脅。 人類在復雜的環境下生活,環境對人類健康具有長期的和潛在影響力。個人、家庭、社區和民族的參與對健康的決定作用日益增強,這是社會的發展結果,健康的決定因素在本世紀成為我們面臨的新挑戰。現代化建設提高了生產和生活的自動化水平,增強了普遍的營養水平,但同時,社會競爭的壓力加大,心理負擔增加,體力支出下降,營養過剩等健康的負效應問題開始表現出來。 傳統的舊傳染病如結核病等;被新的傳染病和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所取代,如艾滋病或高血壓、惡性腫瘤等。面對新型的疾病譜和死亡譜,醫生們發現,用生物醫學模式已經無法對其發病機理和防治方式進行解釋;因為單靠葯物對這些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均無明顯作用。由此發起了第二次衛生革命。二、三次衛生革命的形式與內容 歷史上第一次衛生革命是以傳染病、寄生蟲病和地方病為主要防治對象,社會衛生策略主要是通過制定國家衛生措施和環境衛生工程措施,研究有效疫苗和生物製品制備,推行廣泛的免疫接種計劃,推行消毒、殺蟲及滅鼠計劃,通過綜合性的衛生措施使得急、慢性傳染病發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平均期望壽命顯著提高。 第二次衛生革命是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攻目標,主要是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意外傷害、糖尿病和精神病等。通過綜合衛生措施,發展早期診斷技術,提高治療效果,加強疾病監測特別是控制與疾病發生發展密切相關的危險因素,改善生態和生活環境,提倡建立健康的行為生活方式,控制吸煙、酗酒、吸毒,提倡合理營養和體育鍛煉,通過各種健康促進及健康教育措施,降低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 第三次衛生革命以提高生活質量,促進全人類健康長壽和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為目標。總結第一、二次衛生革命的經驗與教訓,發展社會醫學,使衛生事業適應醫學模式轉變的客觀需要,必須轉變健康舊觀念,樹立健康新觀念,樹立大衛生觀,加強社會衛生措施,大力防治「文明病」、「社會病」,推行自我保健,家庭保健和發展社區衛生服務,才有可能在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將生活質量與健康水平提高到一個新階段。三、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最初是一個數理邏輯概念,以後成為總結各種學科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核心。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是在醫學實踐中產生的,是人類在與疾病抗爭和認識自身生命過程的無數實踐中得出的對醫學的總體認識,是指導醫學實踐的基本觀點。 醫學模式的核心是醫學觀,我們用它來指導我們研究醫學的屬性、職能、結構和發展規律。1973年,美國的Lafrsmboise的健康層次理論(Health Field Concept)應運而生。他認為影響健康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環境、生活方式及衛生服務系統。貫徹預防工作必須從以下四個方面入手。同時,也對健康概念的內涵作了全新的詮釋,成為指導現代醫學實踐的理論基礎。 (1)生物因素:影響個體健康的生物因素包括自然成熟和老化、遺傳因素,及身體器官內部復雜的運動結果,站在預防醫學的立場來看,生物因素是最難以人為的方式加以控制或改變的部分,這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體質。人們可以作的只能是加強身體鍛煉,注意身體狀況的變化,接受周期性的健康檢查,以及早期診斷和治療疾病。 (2)環境因素是指以人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A.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環境污染必然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其危害的機制比較復雜,一般具有濃度低、效應慢、周期長、范圍大、後果嚴重,恢復困難的特點。如與家庭和工作場所的衛生情況相關的設施,各種各樣的污染、噪音與安全等。這些環境因素對健康都有不同層次的影響。目前最受重視的是工業污染、食品安全,兒童安全和勞動衛生等。 B.社會環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影響到家庭的功能、人際關系、工作的壓力、社交的情況等。疾病的發生和轉歸直接或間接的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C.心理環境:是指個體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生活,每天面臨著不同的情景對個人的價值觀念和人格氣質的考驗;心理是否健全,能否承受壓力,有無心理疾患等。事實上,大家熟悉的身心疾病(Psychoso matic disorder)就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健康障礙,這類疾病在當代人中間有顯著的增加。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全球的抑鬱症患病率為3%~5%。約13%~20%的人一生中有過抑鬱體驗。其中2/3的人正處於工作年齡,會因此影響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抑鬱是可危及生命的疾病,嚴重的抑鬱症患者中15%的人用自殺結束生命。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又稱為健康行為(health behaviors)是指由於人們自身的不良行為和生活方式給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健康帶來直接或間接的危害,它對人的機體具有廣泛影響性、累計性和恆常性,對健康的影響是十分廣泛的。如不合理飲食、吸煙、酗酒、久坐而不鍛煉、性亂、吸毒等。根據美國疾病控制中心的統計,發現改變這些有害健康的偏離行為,就可有效地減少罹患疾病的機會,從而大大延長預期壽命。美國經過30年努力,使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50%,其中2/3是通過改善行為和生活方式而取得的。1992年國際心臟保健會議提出的維多利亞保健宣言指出: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全部是針對行為和生活方式需要自我保健的建議。 (4)衛生服務系統:包括預防、治療和康復三個系統,衛生服務的功能和布局對地區居民的健康構成直接影響,衛生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也對居民的健康構成影響。通常經濟發達的地區醫療衛生服務系統較完善,而欠發達地區三級醫療保健網功能不全,居民的健康水平和期望壽命也較低。 這四類十二項因素模式,是當今社會醫學較為推崇的健康模式,為世界衛生組織成立時制定的健康觀作了正確的理論注釋,它啟示社會和醫務界要特別關注社會環境與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影響,成為世界范圍內進行第二次衛生革命的有利武器。1991年(WHO)全球1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歸類調查主要歸因 歸因比例(%) 生物因素 15 環境因素 17 衛生服務因素 8 行為生活方式因素 60 合計 100 四、健康觀和疾病觀 健康觀和疾病觀是建立在一定醫學模式基礎上,隨著醫學模式的更新而改變的,研究健康與疾病的聯系,是對健康和疾病的本質性認識。 過去人們患了傳染病,便失去了健康,而當傳染病治癒,人們又重新獲得了健康。這種以傳染病的發生、變化和轉歸為依據的疾病觀是單因單果的表現形式。「沒有病就是健康」被稱為消極的健康觀,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健康觀。慢性病、非傳染性疾病以及某些退行性疾病發病原因非常復雜。往往這些疾病形式被稱作多因單果或多因多果。要減少這類疾病,獲得健康不能單純依賴治療,而要更多地依靠社會預防,降低和排除健康危險因素,以達到個體的身心平衡,並與環境協調一致,才能獲得健康。所以,健康只能是「身體、精神和社會生活的完滿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體弱」。 健康與疾病相對的概念:所有生物體都會有病,都要經歷生長、老化、死亡的過程。因此,可以把健康與疾病看做是一個連續的統一體的分度尺。良好的健康在一端,死亡在另一端,每個人都在疾病-健康連續統一體的兩端之間的某一地方佔有一個位置,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在變化著。不同地區的調查均反映,在人群中自己認為健康的人不超過人口的19%。而大多數人卻是在亞健康或亞臨床狀態內生活。他們是我們需要關注的對象,也是健康教育和臨床預防工作的重點人群。 亞健康狀態:指人的機體雖然無明顯的疾病,但呈現出活力降低,適應力呈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是由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和代謝過程低下所導致,是介於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降低的狀態,亦稱「第三狀態」或「灰色狀態」。 亞臨床疾病:又稱「無症狀疾病」。認為疾病是改變了條件的生命現象過程。疾病過程中不僅有機體受損害,發生紊亂的病理表現,而且還有防禦、適應、代償生理性反應,這類病理性反應和生理性反應在疾病過程中是不可避免地結合在一起,是很難人為進行分割的進程和結局。 對於「疾病」恩格爾醫生認為:「疾病可看做是整個生物體或其他系統在生長、發育、功能及調整中的失敗或失調。」而醫學是科學,必須承認許多疾病還處於研究過程中,存在不治之症;同時承認醫學不能超越肉體,而只能是盡可能地幫助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內過健康的生活。1999年11月在美國亞特蘭大第72屆美國心臟學會年會強調:病人得病後再找醫生,醫生能給病人的幫助已經很有限了。即使病治好了,病人也不能恢復到和病前一樣了。因此,好的醫生是讓人不得病的醫生。提出了「超越二級預防」的概念,不是坐等病人發病後進行治療和二級預防,而是主動找出具有危險因素的高危病人,進行認真的一級預防,比如及早篩查高血壓、高血脂、肥胖、糖尿病,預防心腦腎並發症或更早的預防上述危險因素,使預防的觀念更積極、更有力,成為真正的「上醫治末病」,造福人類。
3、基本醫療衛生保健制度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簡單的說有以下九項:一是國家免疫規劃項目,二是傳染病報告與處理項目,三是3歲以下兒童保健管理,四是孕產婦保健項目,五是全民健康教育,六是居民健康檔案的建版立,七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等慢性病 ,八是慢性重度精神病,九是老年人健康管理。權
4、醫療衛生保健
如果沒有外傷的情況,已過半個月,是可以用熱水洗澡燙手脖子,有助於血液循環、瘀血吸收,加速斷骨癒合,總之是有好處的。但有外傷為防感染就另當別論了。
5、衛生保健體系指什麼及其意義
學校管理制度,包括醫療保健診所的職責,工作制度醫務室,醫務室葯品管理體制,行政管理體制醫務室,診所門診體系和服務體系。
6、關於醫療健康衛生保健
俗話說傷筋斷骨一百天 這個不能太過於死規矩 關鍵是骨頭恢復好了 聽大夫的 掛的太久累了就鬆鬆 至於手什麼位置放著 主要看你恢復的咋樣 照相看沒多大問題隨便放 如果還沒恢復好只能是聽醫囑
7、中國的醫療衛生保健體系
第一節 我國醫療衛生體系
一、醫院的基本性質與任務
醫院是社會系統中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必須適應社會環境的改變和發 展。醫院的任務是提供醫療服務,承擔保障人民健康的社會職責。
8、對比美國和中國的醫療保健體系,弄清楚兩種體系的優缺點是什麼?
你是揚大的吧
9、全科醫療在衛生保健系統中的定位是什麼?
目前我國定位在初中級水平,一般基層的醫院醫生都普及再教育,全科醫生最高只能到中級職稱(主治醫師),尚未到高級職稱(主任醫師)。
10、醫療保健體系三為主三結合內容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農村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民生工作,關繫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關繫到農村衛生事業發展。各鄉(鎮、街道)和各部門要高度重視,充分認識農村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性,以對人民群眾高度負責的精神,切實加強領導。縣委、縣政府成立農村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附後),由縣委書記任第一組長、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聯系)領導任副組長,相關部門為成員,切實加強工作領導和指導,縣級成立專項工作組,定期研究衛生計生改革發展的情況,總結成績、查找問題、分析原因,推動工作開展。各有關部門要按照職能分工,密切配合,強化服務,在衛生計生改革推進工作中的政策落實、項目安排、體制機制創新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出台具體措施。
二是明確部門職責。衛生計生部門負責具體牽頭組織實施衛生計生整合(縣級衛生計生整合前由計生部門牽頭),加快中醫葯服務能力提升發展,按照「四位一體」工作模式切實開展公共衛生、婦幼保健、計劃生育、衛生防疫、醫療技術服務和中醫養生保健治療工作。人事和編制管理部門負責落實衛生計生機構組建的更名、人員劃轉分流和調配工作。財政部門負責機構整合中資產評估、財務管理等工作,落實衛生計生改革所需經費。審計部門負責對衛生計生機構財務進行審計,防止國有資產流失。鄉(鎮、街道)負責業務用房的調整和衛生計生服務中心負責人提名。紀檢監察部門負責監督和查處衛生計生改革工作中的違規違紀行為。
三是加大資金投入。積極爭取中央和省、市加大對我縣農村衛生事業的資金支持、設備投入和人員培訓力度。縣財政對每個試點鄉(鎮、街道)投入20萬元,並逐年增加衛生事業的投入,增加的幅度不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增加部分主要用於改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重大疾病防治、婦女兒童等弱勢人群的健康保護、農村衛生執法等,要確保農村公共衛生經費和醫療服務經費的投入。
四是廣泛宣傳發動。要通過層層召開動員大會,全面發動鄉(鎮、街道)衛生、計生部門及幹部職工以大局為重,全力支持衛生事業的改革發展。要通過發放宣傳資料、召開群眾會議等方式,多渠道向群眾宣傳縣委、縣政府的重大決策部署,宣傳加強農村醫療保健服務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要及時總結宣傳工作推進過程中好的做法和經驗,指導面上工作的開展。
五是加強督導評估。建立項目化管理制度,將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改革的各項任務分解落實到各級各部門,明確工作目標、工作進度和責任主體。建立督查考核制度,實行財政補助與評估結果相掛鉤辦法,定期組織階段性評詁。建立改革工作進度情況月報制度,由縣督辦督查局負責匯總,定期通報。建立工作經驗交流制度,及時總結創新經驗,以點帶面,深入推進我縣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