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1論文2500~3000字。內容是兒童主要健康問題,注重預防和保健措施。要求有中文參考文獻和3篇英語參考文獻
你可以去師生聯盟求助文獻,基本上5分鍾之內就有人幫你下載到了。求助文獻完全免費,速度快,不扣幣。
百度搜索一下「師生聯盟」,第一個鏈接就是。
中文的CNKI、維普、萬方文獻,超星、讀秀圖書,外文的sciencedirect,wiley,ACS,springer,blackwell,ieee,nature,science等各種中外資料庫,都可以輕松搞定。
2、常見疾病的預防與保健論文觀點論點話題徵集要有獨到的見解、觀點突出
這個很好寫吧.要求才1500字? 小學寫個作文都要求800字了. 就這么簡單的還要來求別人寫? 你上的那個學校啊.你們老師肯定很郁悶啊
3、預防疾病,保證健康徵文800~1000
大學生心理健康論文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積極的情緒、適度的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品質、堅強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為等。心理鍵康與一個人的成就、貢獻、成才關系重大。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成才的基礎:
1、心理健康可以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健康的心理品質是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將來走向社會,在工作崗位上發揮智力水平、積極從事社會活動和不斷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要條件。充分認識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基礎的,一個人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和制約著全面發展的實現。
2、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學生克服依賴心理增強獨立性。大學生經過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競爭,告別了中學時代、跨入了大學,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學生必須從靠父母轉向靠自己。上大學前,在他們想像中的大學猶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無比。上大學後,緊張的學習,嚴格的紀律,生活的環境,使他們難以適應。因此,大學生必須注重心理健康,盡快克服依賴性,增強獨立性,積極主動適應大學生活,度過充實而有意義的大學生活。
3、心理健康是大學生取得事業成功的堅實心理基礎。目前我國大學畢業生的分配工作已發生了很大變化,大學生都實行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擇優錄用等方式,擇業的競爭必然會使大學生心理上產生困惑和不安定感,驚嘆「皇帝女兒亦愁嫁」。因而,面對新形勢大學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養自立、自強、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質,鍛煉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使自己在變幻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作出選擇適宜自己角色的正確抉擇,敢於面對困難、挫折與挑戰,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為事業成功奠定堅實的心理基礎。
4、心理健康利於大學生培養健康的個性心理。大學生的個性心理特徵,是指他們在心理上和行為上經常、穩定地表現出來的各種特徵,通常表現為氣質和性格兩個主要方面。氣質主要是指情緒反映的特徵,性格除了氣質所包含的特徵外,還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徵。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徵普遍表現為思想活躍、善於獨立思考、參與意識較強、朝氣蓬勃的精神狀態等等,這些有利於大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部日前印發了關於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和高校要充分認識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見》明確了當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務: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才、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是高等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要求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分析和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開展心理咨詢活動,教育和引導大學生不斷地加強心理品質修養和鍛煉,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那麼,如何消除他們的心理差距,使其順利成才呢?其具體的途徑和方法如下:
第一,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良好的人格品質首先應該正確認識自我,培養悅納自我的態度,揚長避短,不斷完善自己。其次應該提高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對挫折有正確的認識,在挫折面前不驚慌失措,採取理智的應付方法,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與個人的思想境界、對挫折的主觀判斷、挫折體驗等有關。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應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樹立科學的人生觀,積極參加各類實踐活動,豐富人生經驗。
第二,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已為科學研究所證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鍛煉、少飲酒、不吸煙、講究衛生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學會科學用腦就是要勤用腦、合理用腦、適時用腦,避免用腦過度引起神經衰弱,使思維、記億能力減退。
第三,加強自我心理調節。自我調節心理健康的核心內容包括調整認識結構、情緒狀態,鍛煉意志品質,改善適應能力等。大學生處於青年期階段,青年期的突出特點是人的性生理在經歷了從萌發到成熟的過渡之後,逐漸進入活躍狀態。從心理發展的意義上說,這個階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這是因為,經驗的缺乏和知識的幼稚決定了這個時期人的心理發展的某些方面落後於生理機能的成長速度。因而,在其發展過程中難免會發生許多尷尬、困惑、煩惱和苦悶。另一方面,我國正處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社會情況正在發生復雜和深刻的變化,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科學技術急劇發展。這種情況也會在早晚要進入社會的青年學生中引發這樣或那樣的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例如父母下崗、家庭生活發生變故、學習成績不佳、交友失敗、失戀等。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總是揮之不去,日積月累,就有可能成為心理障礙而影響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正視現實,學會自我調節,保持同現實的良好接觸。進行自我調節,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去改造環境,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所以大學生在學生過程中應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拚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樂觀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於交往心理健康的學生樂於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通過人際交往,使他們能夠認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能力,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集體保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4、保持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對大學生心理產生影響和作用的環境包括生存環境、成長環境、學習環境、校園環境等。
第四,積極參加業余活動,發展社會交往。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不僅豐富了大學生的生活,而且為大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課堂以外的活動機會。大學生應培養多種興趣,發展業余愛好,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維護身心健康。通過社會交往才能實現思想交流和信息資料共享。發展社會交往可以不斷地豐富和激活人們的內心世界,有利於心理保健。
第五,求助心理老師或心理咨詢機構,獲得心理咨詢知識。心理老師具備了較雄厚的理論功底和生活實踐經驗,對學生所面臨的心理問題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處理技巧。大學生在必要時求助於有豐富經驗的心理咨詢醫生或長期從事心理咨詢的專業人員和心理老師。心理咨詢是指通過人際關系,運用心理學方法和技巧,幫助來訪者自強自立的過程。從心理咨詢具有治療功能的角度來說,心理咨詢屬於心理治療,作為一種治療方法和治療手段,心理治療的對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輕度心理障礙的人。通過咨詢者與求詢者的交談、指導,針對求詢音的各種心理適應和提出的問題,幫助求詢者正確地認識到自身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導求詢者更為有效地而對現實,為求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際關系的機會;增加求詢者的心理自由度,幫助求詢者改變過去的心理異常,最終恢復健康的心理。心理咨詢兼有心理預防和心理治療功能,通過心理咨詢,為咨詢對象創設一個良好的社會心理環境和條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質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實現降低和減少心理障礙,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學習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在學習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挫折,所以大學生要取得優秀的學習成績,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沒有意志,沒有不屈不撓的向上精神是不可能的。健康的心理,以積極進取、服務於社會的人生觀作為自己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樹立遠大理想,「以天下為己任」,從而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推動大學生努力完成學業,自覺攀登科學高峰。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而且有益於終身的發展。如果離開良好心理的培養,就培養不出具有先進文化知識的合格大學生。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大學生整體素質的要求,而且也是大學生全面發展,成為「四有」人才的重要保證和基礎。
總之,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是關繫到成才與否的頭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生理素質相結合,加之其他積極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學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內在條件,一顆顆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與地球,則國雄於地球。」梁啟超先生這一名言震盪著一代代年輕大學生的心靈,我們大學生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質迎接未來的挑戰,為國家的富強奉獻自己的青春。
4、求一篇論文,3000字。從人群環境健康的相互關系,舉例說明預防保健的重要性的論文
我可以搞定,保證原創
5、預防醫學畢業論文
相關範文:
預防醫學發展趨勢
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是以多門學科組成的一個學科群。預防醫學的定義一般認為是:它以人類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生物醫學、環境醫學和社會醫學的理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疾病發生與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制訂預防對策和措施,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的一門學科。
預防醫學著重研究環境諸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學、社會及心理因素。研究人類面臨的人口與環境、健康與疾病等關系人類健康與生命的本質問題。「健康是身體上、精神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新的健康觀,這一健康觀的提出,標志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預防醫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從焦慮、憂郁、緊張、恐懼、絕望以及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縱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對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腦血管病、糖尿病、潰瘍病、惡性腫病及精神病等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預防醫學觀念上的發展,同時體現在三級預防原則和策略的實施,從而使個體和群體在疾病發生前後的各個階段的全方位預防成為實現人人健康的最高醫學目標的核心內容。
預防醫學面臨的問題〔1〕
1.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威脅仍然存在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嚴重的48種疾病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佔40種,占病人總數的85%。全世界每年死於傳染病1700萬人(其中大量是有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兒童)。傳染病在我國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發病總人數多,影響出勤率高。
近年來,一些已被控制的傳染病又呈死灰復燃之勢。1991~1994年,O1型霍亂在南美流行,病人在100萬以上;新出現的O139型霍亂在南亞流行,病人超過10萬。1994年肺鼠疫又在印度出現。這些疾病都有可能傳入我國。1993年WHO發出警告,結核病在世界已處於緊急狀態,1995年全球死於結核病的人數達300萬;我國每年新增結核病人60萬,死亡20萬,這些病人主要是青壯年,他們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十分嚴重。
抗生素的發現,在人類與疾病的斗爭中功不可沒,但在廣泛應用之後,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如耐葯性細菌的出現。
新的傳染病不斷出現,近20年來,新增加了30多種新傳染病,如艾滋病、軍團菌病、萊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熱(Ebola)、拉沙熱(Lassa)、O139型霍亂、致病性大腸桿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腸炎、瘋牛病(克-雅氏病)、病毒性肝炎的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等等。新病毒的出現將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Lerdberg(萊爾德堡格)所說「同人類爭奪地球統治權的唯一競爭者就是病毒」。因此,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將是艱難、長期的斗爭,認為傳染病在下一世紀將可以輕易解決的觀點是錯誤的,艾滋病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2.非傳染性慢性病對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劇 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佔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種殘廢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據統計,我國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腫瘤、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佔全部死亡的70%以上。估計目前高血壓患者有8000多萬人,預計2010年將達1.1億人。癌症已成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腦血管病、心臟病的死亡率均高達100/10萬左右,我國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將呈持續上升的趨勢。
據WHO1997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全球720萬人死於冠心病,460萬人死於中風,在發展中國家死於中風的人數為發達國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雖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險因素已明確,吸煙、酗酒、不合理飲食和缺少體力勞動等是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預防的,一些國家採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嚴格的干預措施,明顯地降低了慢性病的發病率,如採取各種措施限制吸煙和飲酒,提倡合理飲食和全民健康運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地方病和職業病將長期存在,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種最多、分布最廣、危害嚴重的國家。目前我國有5.1億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區,佔全世界缺碘人口的50%,佔西太平洋地 區的80%。缺碘不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還會導致兒童智力低下,我國現有智力殘疾人約1017萬人,其中80%由缺碘所致。由於水、煤含氟量過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國約有3000萬氟斑牙患者和260萬氟骨症病人。硒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節病和心腦血管病,我國有5個省區的部分地區屬貧硒地帶,全國仍有200多萬大骨節病患者。
隨著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我國職業病迅速上升。我國塵肺病人已達50萬例,比70年代增加了65%。全國接觸有害物料的工人有1900萬人,但接觸者中受檢率僅20%,鄉鎮企業工人受檢率更低。慢性職業中毒以鉛、苯、二硝基甲苯、汞、錳等為主;急性職業中毒以有機磷、氯氣、硫化氫等為主。此外,我國每年發生急性農葯中毒達10萬例。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職業病也必將隨之增加,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還將會產生一些新的職業病。
4.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 隨著社會的變革,工業化、都市化進程,家庭、社會結構的變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趨勢。美國資料表明,門診病人中半數屬於心身病,我國大城市約佔1/3。心身病是指由於精神緊張、情緒壓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質性疾病,如高血壓、神經衰弱、抑鬱症等。我國12個地區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1982年),城鄉重型精神病患病率為10.45‰;以神經官能症為主的,輕型精神病患病率達22‰;北京調查,大學生因病休學、退學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佔40%)。此外,酒精和其他葯物依賴也在急劇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僅危害個人健康,而且影響家庭和社會安定。
5.意外傷害發生率不斷提高 意外傷害常被認為是偶發事件,無法預防,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我國意外傷害發生率較高,損失也較大。我國因意外傷害而致死的前三位是:自殺、交通事故和溺斃。
6.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日趨嚴重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問題,2000年我國將進入標准型老年社會,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的10%,絕對數達1.3億。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比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多,而且解決難度也大。據抽樣調查,全國近30%的老人健康狀態較差或很差;上海市對5000名老人進行的隨機抽樣調查,老年痴呆症在65歲組發病率為4.86%,75歲組為12%;老年人70%患有多種慢性病。如何預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國老年人群的無殘疾預期壽命,將是預防醫學面臨的新課題。
預防醫學的發展趨勢〔1〕
1.向社會預防為主的方向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認識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要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必須是醫學更加社會化。所謂社會化,是指全社會都把健康作為社會目標和人的基本權利,把對健康的投資作為基本建設投資,把衛生建設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事實說明,許多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只有通過廣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個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公平合理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才能達到減少發病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人人健康的目的。
我國提出的「大衛生」觀,是對預防醫學社會化的具體表述。要達到WHO提出的「健康為人人、人人為健康」的目標,除需要衛生部門的努力外,還需要全社會各部門和廣大群眾的參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到2000年我國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將達到小康水平,如何引導群眾合理消費,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賴於廣泛、深入地進行健康教育。是否把健康教育放到戰略高度去考慮,也是預防醫學社會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2.防治結合,向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人口素質的方向發展 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本是同一醫學群體,但當前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都處於分裂和脫節的狀態。隨著國民經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眾不僅要求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而且要求懂得防病和保健的知識,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群眾需要防治結合的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因此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結合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3.環境與健康問題將成為預防醫學的熱點 21世紀人類面臨四大問題: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能源匱乏、疾病控制。環境污染問題已引起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關心,但治理和保護環境卻是十分艱巨、長期的工作,既需要高新技術,也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預防醫學應積極參與對環境與健 康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對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許量和消除方法,以及環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長期危害性的研究尤為迫切。
4.將更加重視心理、精神和行為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心理應激對健康影響很大,美國資料對大學醫學院調查觀察,發現48名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內向、抑鬱、隱蔽著憤怒和失望。
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特點是:節奏快,競爭激烈,經濟和生活壓力加重,精神壓力大,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緒問題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兒童心理障礙;社會變革下的就業環境、人際關系的心理適應能力;家庭、婚姻、性觀念和現實的應付能力;還有吸毒、酒癮、賭博等社會惡習帶來的心理、精神問題。都需要心理衛生教育,社會的關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國是世界上自殺發生率較高的國家,而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網路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群體的需求。
當前,醫學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從治療擴展到預防,另一方面從生理擴展到心理。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學有可能繼分子生物學之後,成為醫學中的帶頭學科。
5.預防保健政策和策略的發展 建國初我國即提出了「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從1953年起在全國各省市(地)縣(區)和大型企業建立了衛生防疫站,成為黨和國家實施預防醫學政策和策略的組織體系。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把預防保健與農村衛生、中醫葯工作作為衛生工作的三大重點任務,並對預防保健的方針、政策和目標任務作了充分的表述。
1977年,30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人人健康」的全球戰略,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1978年,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召開的國際初級衛生保健會議指出,發展初級衛生保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1979年,WHO組織制訂了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的指導原則。1979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34/58號決議》,指明衛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表示支持。實現2000年的具體目標有10項,包括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所有的人積極參加社區衛生行動,安全飲水和環境衛生設備,足夠營養,計劃免疫,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及促進精神衛生等。我國政府對初級衛生保健策略作出了承諾,並正在大力實施。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執委會討論了「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新衛生政策,並召開第51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世界衛生宣言》,號召採取行動以幫助最需要改善衛生狀況的人們。當前衛生設施的覆蓋率僅占人口的1/3,生活在極度缺乏衛生設施的社區人口增加到33億。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預防保健的政策和策略將會進一步加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寧慶、童道玉.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預防醫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6、關於對人體的認識以及如何保健的論文 大概1000字
現在我主要說一下我對水果的營養價值的認識,其百對人體保健的作用和科學的食用方法。 首先介紹一下水果的營養價值和其對人體保健的作用。 前幾年,在英國《自然》雜志里有一篇由美國康奈爾大學劉瑞海教授寫的關於蔬菜,水果與人類健康的文章,它度指出:蔬菜,水果具有很強的抗氧化劑活性和抗腫瘤活性,能有用清除體內「氧自由基」,延緩人體衰老,預防多種疾病的發生。該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圍內「點燃」了蔬菜與水果的消費蓬勃發展。很多營養學家和生物學家還研究出日常糊口中常見的水果的營養價值,結果令人興奮!版 而且科學家經過長期研究發權現,水果汁對人體具有顯著的凈化功能,除了能加快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環外,還有助於尿液,粘液及汗液的分泌。因此,飲用果汁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減少疾病,延緩衰老。
7、求800字小論文 關注健康 預防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或稱心理生理疾患,是介於軀體疾病與神經症之間的一類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至於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則被稱為心身障礙,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廣義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顯然,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本書基本上採用這種廣義的概念。為幫助理解,作為一種直觀的思維方式,圖7一l列出了心身疾病概念的相關關系,僅供參考。
順便指出,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礙在目前文獻中有時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得之間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疊。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礙有時還會籠統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經症,故廣義的心身障礙和廣義的心身疾病有時幾乎是同義語。對此讀者不必深究。
心身疾病的概念在臨床上一直有所變化,從權威的美國精神性疾病診斷治療手冊(DSM)來看,DSM-Ⅰ(1952)設有「心身疾病」一類;DSM-Ⅱ(1968)更名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經與內臟反應」,定義為「由情緒因素引起的單一器官系統的軀體症狀」;分類則按累及器官,如哮喘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統反應」。均用「影響身體狀況的心理因素」分類。診斷標准為:①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症狀,心身有時間相關;②軀體有器質性變化或明確的病理性過程(如嘔吐);③不符合軀體疾病及神經症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