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預防保健論文

預防保健論文

發布時間:2020-07-21 04:41:50

1、論文:農村醫療保障制度

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構架的制度分析

摘 要:農村醫療保障,作為農村社會保障的主要組成部分,必然面臨衛生防疫、健康保健、疾病診治等多方面需求。綜觀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演進以及國外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構建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以病症診治為主體,以預防保健、醫療救助、醫療保險、社區醫療等為補充的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有著層次分明、功能完備、適應性與可持續性強等特點,理應成為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構建的目標和典範。

關鍵詞:合作醫療保障,醫療保險,醫療救助,社區醫療

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自產生以來,先後走過20世紀70年代的輝煌、20年代的衰退和80年代的重建失敗,如今又進入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與普及階段。縱觀其興衰發展的歷程,不難看出,其制度體系設計的合理程度與功能完善程度是決定其適用性與可持續性的關鍵。尤其是農村經濟的區域不平衡性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分化以及醫療科技的快速發展和醫療費用的急劇上漲,不僅直接影響到農村醫療的供求,還直接影響著新形勢下農村醫療保障的制度構架和持續性發展問題。因此,如何看待新形勢下的農村醫保問題、如何構建新形勢下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不僅僅是一個試點、總結和推廣的問題,更應該是一個綜合性的社會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問題。

一、國內農村醫療保障演進的制度結構與功能分析

(一)初級農村合作醫療的「三位一體」均衡制

初級農村合作醫療可以概括為「衛生防疫 醫療救助 合作醫療」三位一體均衡制。我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1938年的「保健葯社」和「衛生合作社」。山西省高平縣米山鄉於1955年初建立的醫療保健,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確立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到1976年,全國農村約有90%的生產大隊實行了合作醫療制度,達到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鼎盛時期。1976年之後,農村合作醫療組織逐步解體。據統計,到1989年,全國繼續堅持實行合作醫療的行政村已降至全國總數的4.80%,跌入了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的低谷時期。

初級合作醫療的基本做法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徵:第一,以人民公社為統籌、以各生產大隊為單位建立並實施「合作醫療制度」;第二,在公社所在地設立公社衛生所,在各生產大隊設立大隊衛生室,公社衛生所設有完備的門診、住院科室及醫護人員,負責全公社的醫療和防禦工作,村衛生室配備簡易的醫療設施和「赤腳醫生」,主要負責本大隊的簡易病症診治和預防工作;第三,公社社員以戶為單位參加合作醫療,公社衛生所以戶為單位發放合作醫療證,憑證就診;社員每人每年需交納一定的保健費,連同生產大隊提取的公益金部分於頭年的年終分配前統一扣除,然後及時上繳給公社信用社;對於五保戶、貧困戶,交納合作醫療費用有困難的,可由生產大隊在公益金中給予救濟;第四,合作醫療費由公社信用社設立專賬統一管理,公社信用社負有對合作醫療費的收繳、管理、支付以及監督公社衛生所合理使用合作醫療費的職能;最後,合作醫療費的使用遵循「收支平衡、略有結余」的原則,結余部分作為公共積累。

初級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發展和普及,得益於「強制」參與和集體經濟的全力支撐,使之具備了「廣覆蓋」和「籌資穩定」的特性,從而確保了合作醫療多項功能的順利開展,基本上囊括了衛生防疫、醫療救助和合作醫療三個層面,具有了基本的防疫、保健、救助、診治等多項醫療保障功能,共同構成了具有簡單「綜合」功能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體系,並且初步構建了農村「三級衛生防疫保健網」。

(二)單層次的農村醫療費用保險

單層次的農村醫療費用保險是我國第二次農村合作醫療改革的嘗試。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政府向世界衛生組織承諾到2000年全面改善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工作,提出了「恢復與重建」任務。習慣上,一般稱該時期的農村合作醫療為第二次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但由於缺乏集體經濟的強力支撐,加之政府財政轉移支付的城市化傾斜,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恢復和重建」工作首先就面臨著「籌資瓶頸」困難——主要來源於「農戶集資」,除東部個別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外,絕大多數試點地區均以失敗而告終。據衛生部1998年「第二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全國農村居民中得到某種程度醫療保障的人口只有12.56%,其中合作醫療的比重僅為6.50%。

第二次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單一性,直接根源於醫療體制市場化改革下的農村「三級衛生防疫保健網」的解體,在財力不豐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農村「衛生防疫」和「醫療救助」的難以開展,因此,此時的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就是僅僅局限於「病症診治」的「單層次」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三)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構架及其缺陷

2002年10月,國務院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並於2002年末正式稱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簡稱為「新農合」),確定為中央、地方、農戶、其他等多方出資的合作醫療制度。2003年開啟了新農合的試點工作。2005年12月31日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08年,在全國農村基本普及新農合制度,健全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和醫療救助體系。因此,當前的新農合制度體系,基本是「強新型合作醫療 弱醫療救助 最弱衛生防疫」的三層次非均衡綜合性制度框架結構,這是對我國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領域有益的嘗試。但是,以「自願」參加和政府參與下的「多方出資」為特色的新農合制度本身就有著「公平」與「效率」的內在矛盾,影響並制約著其制度的完善性和功能的發揮。

首先,對於病症診治,是當前新農合功能最強的一環,這也是「自願」與「合作」原則下,市場機制發生作用的必然結果。雖然受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多年缺失、醫療設施陳舊、醫務人員匱乏及醫療費用高漲等的影響,各地的新農合制度構建並不甚理想,但毫無疑問,「病症診治」仍舊是各地合作醫療制度最為重要的環節。

其次,衛生防疫是當前農村醫療中最為薄弱的一環。這也直接源於「自願」原則下的「市場失靈」的結果。在醫療保障基金並不豐厚的現實條件下,醫療服務的天平必然傾向於病症診治,而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衛生防疫,必然出現「市場失靈」的結果。其實,自初級農村合作醫療解體以後,各地農村的衛生防疫工作就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而當前各地推行的新農合制度基本沒有涵蓋防疫功能。

最後,對於農村醫療救助工作,其本身就屬於政府轉移支付范疇,新農合制度的實施意見明確規定了醫療救助的重要性和開展要求,但由於受當地政府財力和現行籌資渠道的影響,各地的醫療救助基金缺口較大,而全國范圍內的農村醫療救助基金或調劑基金還沒有真正建立,國家臨時救助基金規模又很有限,導致農村醫療救助功能並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貧困地區的情況就更加嚴峻。

二、國外發展中國家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構架的經驗與啟示

泰國和印度同為地處亞洲的發展中國家,考察這些發展中國家發展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的做法,對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有一定借鑒意義。

1.泰國「30銖計劃」。泰國「30銖計劃」是針對農民及流動人口而推行的一項全民醫療服務計劃。它由中央財政按照一定標准(2002年為人均1202銖),將資金預撥到省,省衛生管理部門再分配給相應的醫療衛生機構。參與本計劃的國民到定點醫療機構就診,無論是門診還是住院,每診次只需支付30銖的掛號費(對收入低於2800銖的農民可予以免繳),即可得到下列醫療服務:(1)預防保健,包括體檢、計劃免疫、婦幼保健及艾滋病預防等;(2)門診和住院服務,包括醫學檢查、治療及《國家基本用葯目錄》規定的葯品和醫療用品;(3)不多於2次的分娩;(4)正常住院食宿;(5)口腔疾病治療等。

2.印度的「全國農村健康計劃」和非正規產業的醫療保障制度。印度政府自1947年獨立以來一直在致力構建免費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現有的印度農村醫療系統包括四個層面:村衛生中心、初級衛生中心、社區衛生中心、地區醫院。村衛生服務中心主要負責母嬰健康、計劃生育和預防接種,也發放一些非常基本的葯品;初級衛生中心很像中國的鄉鎮衛生院,但是沒有病床,較為嚴重或需要住院的病人只能送往社區衛生中心或地區醫院;社區衛生中心和地區醫院類似於中國的縣醫院和地區醫院,其設施和醫護人員配備相對較為齊全,一般只接受社區衛生中心轉來的無法處理的病人。

新政府上台後出台的2005-2012年「全國農村健康計劃」,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強現有農村基層醫療機構的措施:將衛生醫療預算提高到GDP的2%-3%;要求地區政府根據「全國農村健康計劃」制定「地區健康計劃」,包括醫療、衛生、供水、營養等各個方面的內容,以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的醫療服務條件和醫療服務水平。另外,印度還大力推行面向非正規產業和非正規就業者的醫療保障制度。該制度主要體現為三種醫療保險和救助形式:一是農產品加工企業組織的合同農戶向保險公司集體投保;二是非政府組織為成員設計保險項目,集體向保險公司投保;三是非正規經濟產業工會的健康福利項目。其基本做法是:在一些社區建立稱為「微型保險」的鄉村健康保障組織,並以保障組織為單位購買正規保險公司的醫療保險,目的在於既把健康服務和保險服務引入基層,又能克服社區人口規模微小、難以分散健康風險的缺陷。

3.國外發展中國家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對我國的啟示。綜觀國外發展中國家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在建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時充分考慮了本國的經濟社會實際,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中有諸多值得我國借鑒的經驗。筆者認為,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必須強調制度體系的功能完善性。無論是泰國還是印度,其農村醫療保障體系基本都包括有醫療衛生服務、醫療救助、衛生監督和防疫保健功能,印度還引進了商業醫療保險作為補充,這樣既滿足了醫療保障的社會福利性要求,又能夠從防疫、保健、診治等多方面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醫療質量,最大限度地提高醫療保障服務的社會效益。

其二,強調政府轉移支付下的普遍參與性。「普遍參與」與「政府轉移支付」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無論是泰國還是印度,都具有強制性普遍參與的特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調解「公平」與「效率」、「市場」與「政府」的矛盾。雖然財力不豐的印度政府在致力於提供免費醫療的制度構建中面臨很大困難,但卻極大地提高了農村地區的醫療服務水平和農民的生活質量。

最後,強調體系內制度間的功能互補與協調。應當看出,完善的農村醫療保障應該是一個完整體系,由一系列功能互補的制度構成,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單一制度,這就要求在構建體系內的各制度時,既要注意制度間的功能互補性、結構層次性、主次輕重性,又要注重各制度在構建時間上的先後順序和具體操作中的相互銜接,以確保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完整性、可行性與可持續性。恰如印度所推行的商業醫療保險制度,正好滿足了印度農村勞務分化的現實需求。

三、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構架的制度體系分析:多層次模式

農村醫療保障制度作為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社會福利性也就決定了其低水平的普惠特性,不可能過多顧及個別或特殊個體的需求,因此,要想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村地區醫療保障需求,單純依靠合作醫療制度是遠遠不夠的。無論是國外還是中國農村自身的醫療保障制度,都驗證了單一層次的功能局限性、多層次的功能完善性與可持續性。因此,有效構建和推廣功能完善的農村綜合性醫療保障體系,將是有效解決農村醫療保障需求、造福農村居民的根本舉措。

(一)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的基礎層面

醫療衛生就其本質而言,具有公共產品或准公共產品屬性,公共產品屬性層面是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的基礎層面。在醫葯費用和診療費用高漲的就醫環境中,醫療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問題,不應該僅僅是一個提高繳費率、控制補償支出的努力,更應該看重的,恰恰應該是如何控制發病率的問題。為此,非常有必要盡快恢復並加快發展農村地區衛生防疫、衛生監督、健康保健等工作。
1.農村衛生監督和衛生防疫。農村衛生監督和衛生防疫是控制發病率的主要手段,尤其是對於傳染病、地方病的控制,是改善農村醫療衛生狀況的關鍵環節。由於農村地區遠離城市,再加之受農村的自然生活條件和農民的生活習慣影響,加強農村地區醫療機構的衛生監督功能和衛生防疫服務,對於控制病症發生尤為重要。

2.健康保健。健康保健既是有效控制常見病、流行病的重要手段,又是有效杜絕家族病、生殖疾病的主要手段,還是抑制病症復發和交叉反復的有效手段,並且,還能有效改良農民的生活習慣、提高生活質量。因此,當前應當針對農村地區的生活與醫療現狀,有針對性地開展健康保健服務,當前尤其應該加大婦幼保健、生殖衛生宣傳、健康教育等工作。

3.農村專項衛生基金投入。農村專項衛生基金投入是政府針對某些具有地域代表性的地方病症和突發病的控制,以及貧困落後地區公共衛生設施構建等方面的專項資金支出,是國家快速改善地域性農村醫療衛生條件的有效措施。當前的工作重點應該是:加強貧困地區衛生機構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控制傳染病和地方病;嚴控農村地區孕婦、產婦及嬰幼兒死亡率,降低兒童營養不良發生率;加強農村衛生人才培養。

(二)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的主體層面

合作醫療制度是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的主體層面。該層次就是通常認為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由政府進行制度設計和維護、設立專門機構非盈利性運營、面向廣大農村居民、多方出資的合作醫療制度,其基本原則就是「低水平、廣覆蓋」,基本目標就是將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都納入保障范圍、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和醫療救治,以確保農村居民基本醫療服務的可得性與可及性。因此,雖然我國當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因實際經濟原因而實行的是「自願」原則,但從醫療保障的福利特性和保險分攤機制來看,應該推行「強制性」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其基本功效應該是:規范農村醫療市場、有效控制「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三)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的補充層面

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的補充層面應該包括面向特殊群體的相關制度。隨著農村的區域不平衡性進一步發展和農民收入水平的逐步分化,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的「低水平、廣覆蓋」必然導致部分農民的醫療保障需求偏離於農村合作醫療的保障水平,出現需求缺口,從而也必然需要有其他的醫療保障供給方式作為補充。為此,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應該從長遠、和諧的立場出發,從制度的構建層面上,立足於與其他可能性醫療保障服務共存共發展的目標,構建出真正面向農村、造福農村的具有廣泛兼容性的綜合性醫療保障制度。

農村醫療救助是整個農村醫療保障體系的最低層次,或稱為「保底性補充方式」,它是針對農村低收入人群的一種特殊性補貼。由於較低的收入水平,這些人往往被排除在「合作」性質的農村醫療制度的保護之外。大力發揮農村醫療救助的基礎性作用,既是構築農村社會弱者的最後一道防線,也是對農村醫療保障工作的重要補充。為此,必須一方面增加政府在醫療衛生方面的轉移支付,另一方面在社會救助基金中專項設立「農村醫療救助基金」:一是對救助對象患大病時給予一定的醫療費用補助;二是資助其參加當地的合作醫療制度。

與農村醫療救助相配套的是商業性醫療保險,或稱為「保高性補充方式」,它包括兩部分,一是農村商業醫療保險,二是社區性互助醫療保障。商業性醫療保險對農村市場的開發,既是一種有效的市場競爭,又是一種有益的保障補充。首先,商業醫療保險「盈利性」運營特色,決定了其挑選的客戶只能是具有較高收入的農村居民,而這一階層因其較高的醫療保障需求恰恰成為合作醫療所無法滿足的人群;其次,商業性醫療保險所推出的諸如重大疾病保險等險種,在有效填補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功能缺失的同時,不僅會對合作醫療制度的「參合率」構成有力的競爭,而且會增加農村居民參加醫療保險和醫療保障的意識和積極性,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社區性互助醫療保障制度是一種自發的醫療互助保障,一般是具有相似工作背景或生活環境的人群,為了應對共同的醫療病症,而自發出資產生的一種醫療保障制度,有點類似於歐洲的「唐提式聯合養老金」,更多的見於印度的「非正規產業」醫療保障制度。該制度可以自我組織和管理,也可以集資購買商業醫療保險,但其共同的目的就是為了補充社會醫療保險在補償方面的不足。該制度已經在發達國家出現,在我國富裕的農村地區也已有萌芽,因此,從長遠的制度構架層面來看,該制度應該作為合作性質的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的有益補充。

四、結束語

作為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醫療保障制度無論從制度構架還是組織運行,都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扶助,這已經從我國農村合作醫療的曲折發展歷程中反復得到驗證,尤其是當前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推廣工作,更顯示出政府作用的不可或缺性。因此,對於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體系的構架,同樣離不開政府的多方面支持。政府應在綜合性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體系構建的法律保證、出資扶助、運行監督和部門協調等等環節中有所作為。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2、健康生活方式作文500-600

 只有失去的才知道要珍惜,當你失去健康的時候,才知道它的重要;生命對於人只有一次,當你失去了生命,再多的財富對你都是毫無用途的廢物。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財富,你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人生的許多樂趣。
既然財富可遇而不可求;那麼就讓我們去追求人人都可以公平取得的健康財富吧。
想擁有健康最主要是要有健康的生活方式。那麼我的健康生活方式呢是什麼呢?
第一是科學合理飲食習慣。
克制自己少吃肉或不吃肉,多吃菜。因為蛋白質不能攝取太多,尤其是坐辦公室或不從事體力勞動的人。人體內大部分飽和脂肪來自動物肉,飽和脂肪是誘發心臟病的殺手,它能提高血液的低密度值,增加血液黏稠度;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臟負擔過重,顯著增加心臟病的發病率;當血液被堵在血管中無法到達心臟時,心臟病就會發作,當血液無法到達腦部時,就會發生中風;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就無法到達末梢神經,加快皮膚老化。現在我們的小學生已有肥胖症,中學生已有脂肪肝,最近有資料統計說大約30%的人有脂肪肝。
人們談癌症色變。其實很多癌症都是自己不恰當的生活方式產生的後遺症。
我基本不吃肉,注意粗糧搭配,不吃鹹菜。平時吃飯只吃七八分飽,堅持早餐喝牛奶。這些飲食規律是從自己身體健康狀況和直系家族遺傳病例情況相結合,和醫生仔細討論後的制定的飲食措施,與安可說的素食主義毫無關系。

第二是適度運動和生活有規律
我們都知道生命在於運動,運動不但能加速血液循環,大量運動時,人體產生並排除大量汗水,能有效地促進人體毒素的排除。正常成人每周最少出大汗兩次才能有效防止人體毒素在體內沉澱。可是,現代人沉醉於舒適的生活,可以通宵達旦打麻將、上網、玩游戲,卻把願抽出時間鍛煉身體。於是,現在的各種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糖尿病、高血脂、腰錐尖盤突出症等發病率逐年上生,發病年齡逐年下降。
我生活比較有規律,一般每周運動三次,主要運動項目是打羽毛球、游泳、爬山。沒有條件運動的人也可以通過洗桑拿達到出汗的目的,但有心血管和心臟疾病的人洗桑拿要謹慎。在干蒸室內呆的時間不能太長,一旦發現呼吸急促要立即離開干蒸室。

3、小論文《生活方式與常見疾病預防》-1200字

談談健康生活方式與疾病預防: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天有子丑寅卯等十二時辰,它們與我們的身體有什麼關系?人生有喜怒哀樂,生活有油鹽醬醋,它們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為什麼有些人生來好身體,有些人生來一身病?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身體很弱活百年,有些人身體強壯英年逝?健康到底是怎麼回事?女性手腳冰冷怎麼辦?「男孩子要窮養,女孩子要富養」又是怎麼一回事?為什麼人老腿先老?我們一個一個解決吧。我們身體裡面的氣血,經脈,穴位、五臟六腑,以及我們自身的情志,衣食住行,怎樣會決定我們不健康! 在健身房大汗淋漓地鍛煉,結果身材雖然苗條了,體質卻越來越差、免疫力越來越低。鍛煉要根據自己的體質,不要根別人,出大汗對身體健康是不利的,早上太陽出來1小時後和晚餐半小時後有氧晨跑並帶深呼吸就可以了。要從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找錯誤。 1;長期不吃早飯容易得膽病。因為早晨起來是胃經當令,這個時候胃就開始蠕動,胃一動,膽汁就隨之分泌。膽汁是用來消化食物的,可是,如果不吃早飯,那麼膽汁就處在一個空運化的狀態。空運化就是沒事干,沒事干慢慢就產生了凝聚,形成了膽結石。 2;高血壓是腎氣不足,不足以固攝,導致肝陽上亢,使得血壓升上來。3;我們再講一下失眠,失眠不是膽經病。失眠的病人現在越來越多了,但說句實在話,這些失眠的人其實並不是有失眠病,而是有睡眠障礙問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這都是生活不規律、工作壓力大引起的,最主要是減輕心理負擔,盡量讓自己處在一個比較輕松的生活、工作和學習狀態下,並且經常鍛煉身體,多爬爬山、散散步也可以。現在怎麼多病是叫現代病,肝血不足會造成失眠,肝血不足的人有入睡困難的表現。這就是氣上來了,血上不來,就是說經脈是通的,氣可以上來,但是里邊的營養物質少,所以氣血不足會讓人失眠,同時也會讓人多夢。這種人在白天可能會出現什麼狀況呢?嚴重的可能會出現頭暈。心腎不交,就是心火降不下去,腎水也升不上去。腎水不升,人就口熱舌干;心火不降,人就多夢失眠。4;唾液的免疫力最強,可以給人治病,看嘴裡有沒有唾,有唾液的人,腎水往上走的功能還是不錯,因為「唾為腎之液」。反之,如果老口乾舌燥、老上火的人,他一定是心和腎的功能出問題了。5;凡是口腔經常潰瘍的人,一定是氣血不足!大家經常說上火,嗓子疼,舌頭、口腔乾燥,實際上那就是心火沒有發揮正常往下降的功能,或是有胃寒、腎寒而使得真陽火都飄出去了,這個就是虛火上炎。如果老吃消炎葯的話,身體會越吃越差。凡是口腔經常潰瘍的人,一定是氣血不足。因為心主血脈,血的動能不足,血就到不了這個嘴巴里。所以有很多婦女經期過後,會出現口腔潰瘍。
得艾滋病的人有一個特別明顯的症狀,就是長年的潰瘍不愈,這說明他的免疫力極端低下,血的動能極度不足。
6;什麼叫免疫力?免疫力叫元氣,元氣藏於腎。元氣西醫說的是免疫力,人元氣足就能消病。西醫用激素,激素起了個重調元氣的作用,把元氣調上來,讓元氣來治這個病,把這個病就給克制住了。如果老這么調,元氣就會虛了。所以,激素不可能久用,用得越久葯劑量就越大了,直到被調空。調空以後就容易有一個病症,股骨頭壞死。為什麼呢?因為元氣藏於腎,腎藏於骨,這些都是有關聯性的。腎主骨,骨頭的病變,肯定是腎病,是元氣、元精出問題了。中醫也有重調元氣法,只要中葯里邊有大量的礦物質,就是屬於重調元氣。7;治五臟只有一個方法—自我鍛煉法:
先天不足、後天衰老才可能傷到五臟。五臟就是心、肝、脾、肺、腎。
五臟容不容易受傷,怎麼才能傷到五臟?傷了五臟最起碼有個前提,先得把肋骨給打折。五臟很寶貴,因為包在里邊,所以五臟是很難傷到的。對人體來說,只有先天不足或者後天的衰老,才能傷到五臟,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比如說,心臟復甦的話需要用什麼方法?西醫都要用電擊療法,只有用那麼大的力量才能打到心臟,讓人體整個跳起來。這是很可怕的力量。所以,五臟基本按摩不到,治五臟只有一個方法—自我鍛煉法。
8;六腑?腑就是空的地方。六腑包括哪些東西呢?它指的是胃、大腸、小腸、膀胱、膽、三焦。五臟和六腑誰重要?五臟在里邊,它不再變化了。那麼,真正在我們一天當中反反復復變化的就是六腑。其實,我們人是活在六腑是否暢通的情況下。什麼叫健康?晚上睡覺見著枕頭,躺下去就能睡著了:該吃飯就吃,吃得很香;要尿尿馬上就尿出來了,這就是健康。如果你上床睡不著,吃飯又不香,進廁所半天又拉不出來,絕對有病。
9;老人凌晨三點到五點就不睡了,為什麼?因為人老了就沒有多少氣血可分配了,屬於乾熬了。而且這個時候,也要提醒家裡的老人注意身體。家裡的老人往往這個時候醒來後,又睡不著,就會出去鍛煉身體,如果氣血不足的話,心臟病在這個時候特別容易發作,很多老人都是早晨劇烈活動完了以後去世的,所以建議老人早晨不要有劇烈的活動。因為寅時人身體各部開始由靜轉動,各部分對氣、血的需求量都開始增加,就會加重心臟的負擔。這時,肺作為「相傅之官」擔當起「均衡天下」的職責。它一旦肅降失職,就會造成嚴重的後果。這就是老年人在這個時候易發心臟病的原因。
10;鍛煉微微出汗就可以了,出大汗必損身體!關於鍛煉出汗一定要知道,只要一出大汗必損心陽。大汗淋漓並不就是鍛煉了身體,一定程度上還會損傷身體。大汗淋漓後又出現大渴和喜歡冷飲的現象,就更損傷身體了。頭汗多是陽虛,盜汗是陰陽俱虛 11;南方人必須吃得清淡!南方的菜清淡是最有營養的。南方人吃清淡的,絕對正確。我們這里每人每天吃4G鹽就可以了,不要超過5G。北方的菜就一定要咸,為什麼?北方人口重是和氣候有關的。北方的冬天太寒冷了,攝入鹽分高些可以調體內的元氣防寒。所以北方平時用鹽的分量比南方要大些。
人體健康的十條標準是什麼?
1、精力充沛;2、處事樂觀;3、睡眠良好;4、適應能力強;5、能抵抗一般疾病;6、保持標准體重;7、眼睛明亮;8、牙齒完整;9、頭發有光澤;10、肌肉、皮膚彈性好。
二、有害健康的八種行為是什麼?
1、吸煙;2、飲酒過量;3、不恰當的服葯(包括不按醫囑服葯);4、缺少經常的體育鍛煉,或突然運動量過大;5、熱量過高或多鹽飲食,飲食無節制;6、不接受科學合理的醫療保健;7、對社會壓力產生適應不良的反應;8、破壞身體生物節奏的生活。9 ,不要常喝飲料,*大部分飲料都含有磷酸。通常人們都不會在意,但這種磷酸卻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骨骼,常喝碳酸飲料骨骼健康就會受到威脅。
人體對各種元素都是有要求的,所以,大量磷酸的攝入就會影響鈣的吸收,引起鈣、磷比例失調。尤其是青春期少女,鐵的需要量更高,因為每個月的月經,會固定損失大量鐵質。所以愛喝碳酸飲料的女孩,更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一旦鈣缺失,對於處在生長過程中的青少年身體發育損害非常大。缺鈣無疑意味著骨骼發育緩慢、骨質疏鬆,所以有資料顯示,經常大量喝碳酸飲料的青少年發生骨折的危險是其他青少年的3倍。 糖尿病人喝碳酸飲料容易升高血糖。
三、怎樣注意體育鍛煉衛生?
因人而異。1、合理安排運動項目和運動量;2、堅持不懈、持之以恆;3、運動前要做准備活動,運動後不宜大量飲水;4、飯後不宜劇烈運動。
四、自我保健方法有哪些?
1、加強體質鍛煉;2、保持合理營養;3、適當睡眠與休息;4、控制調節不良情緒;5、預防心理刺激;6、進行健康心理訓練;7、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8、及時早期治療疾病。
五、怎樣預防腫瘤?
1、避免過量進食或便秘;2、不要反復吃同樣的食物;3、不吸煙、不酗酒;4、多食蔬菜、避免過度日曬;5、節制或少吃鹹菜,不吃過過燙食物;6、減少油炸、熏制食品,不食霉變食品;7、生活規律、睡眠充足;8、情緒穩定、樂觀。
六、怎樣預防高血壓?
1、不吸煙、少飲酒;2、控制飲食、防止肥胖;3、低鹽飲食、多食蔬菜;4、適度鍛煉、睡眠充足;5、保持情緒穩定、樂觀。
七、怎樣預防感冒?
1、鍛煉身體,增強體質;2、經常開窗通風換氣;3、隨氣侯變化增減衣服;4、不去病家串門;5、感冒流行時不去公共場所。
八、酗酒有什麼害處?
1、酒精中毒;2、誘發胃炎、肝炎、高血壓、心臟病;3、浪費金錢;4、易出事故。
九、適量飲酒對身體有什麼益處?
1、健胃驅風,增進食慾;2、消除疲勞;3、有助睡眠。
十、什麼叫合理營養?
指膳食中所含的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並與身體的需要保持平衡。
十一、合理營養的原則是什麼?
1、食物多樣化;2、重視三餐搭配;3、食品葷素、粗細平衡;4、科學烹調。
十二、什麼是烹調的八原則?
1、主副食顏色搭配;2、少吃葷,多吃素;3、少扔菜葉;4、了解蔬菜的壽命;5、掌握做菜的火候;6、蓋好鍋蓋;7、菜不要切得太碎;8、選擇衛生食具。
十三、良好的飲食習慣是什麼?
1、飯前便後洗手;2、進食定時定量;3、不吃腐敗變質食品;4、不暴飲暴食;5、不酗酒。
十四、心理健康表現在哪些方面?
1、智力發育正常;2、有自知之明;3、有良好的人際關系;4、經常保持穩定、樂觀的良好情緒。
十五、如何保持情緒穩定、愉快?
1、愉快地生活,熱愛生活;2、生活有意義;3、做自己命運的主人;4、把變化看成是學習的機會;5、遇事不慌;6、富有自尊與責任感。
十六、怎樣處理各種人際關系?
1、不斤斤計較,苛求於人;2、待人一視同仁,不卑不亢,誠懇熱情;3、不撥弄事非;4、提高心理適應力。
十七、吃糖過多有什麼危害?
1、營養不足;2、發生齲齒;3、導致肥胖症;4、易骨折;5、誘發癌症;6、影響壽命。
十八、居室衛生有哪些要求?
1、適宜的溫度和濕度;2、光線充足;3、通風良好,空氣清潔;4、安靜、整潔、生活方便。
十九、什麼是生活方式病?
指由於人們衣、食、住、行、娛等日常生活中的不良行為,以及社會、經濟、精神、文化等各方面不良因素導致身體或心理的疾病。
*怎樣才能保持身體健康!早上一杯白開水,洗清胃腸遺留物!早晨晚上散散步,有氧晨跑深呼吸!誰要健康別貪吃,多吃素菜少吃葷!體質偏酸要生病,身體健康弱鹼性!遇事不怒心態平,心情舒暢少生病!按時睡覺精神爽,白天工作能專心!賺錢保健兩不誤,最大財富是健康!國有軍隊民平安,人有免疫保健康!莫比官職比健康,健康身體最開心!莫比財富比健康,身體健康真瀟灑!七分保健三分治,吃葯也有三分毒!先保後治少吃葯,病從口入要記牢!禁煙限酒別忘記,吸煙生癌減壽命!毛病耒源自由基,清除垃圾保健康!提高免疫身體壯,身體健康真瀟灑!健康身材人人贊,活到一百能常見!

4、求800字小論文 關注健康 預防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或稱心理生理疾患,是介於軀體疾病與神經症之間的一類疾病。

目前,心身疾病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例如原發性高血壓、潰瘍病。至於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功能性障礙,則被稱為心身障礙,例如神經性嘔吐、偏頭痛。廣義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和軀體功能性障礙。顯然,廣義的心身疾病包括了狹義的心身疾病和狹義的心身障礙。本書基本上採用這種廣義的概念。為幫助理解,作為一種直觀的思維方式,圖7一l列出了心身疾病概念的相關關系,僅供參考。

順便指出,心身疾病和心身障礙在目前文獻中有時被混合使用。心身疾病和心身障得之間本身也存在交叉和重疊。一些著作中提到的心身障礙有時還會籠統包括一部分心身疾病和一部分神經症,故廣義的心身障礙和廣義的心身疾病有時幾乎是同義語。對此讀者不必深究。

心身疾病的概念在臨床上一直有所變化,從權威的美國精神性疾病診斷治療手冊(DSM)來看,DSM-Ⅰ(1952)設有「心身疾病」一類;DSM-Ⅱ(1968)更名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經與內臟反應」,定義為「由情緒因素引起的單一器官系統的軀體症狀」;分類則按累及器官,如哮喘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統反應」。均用「影響身體狀況的心理因素」分類。診斷標准為:①有心理因素引起的軀體症狀,心身有時間相關;②軀體有器質性變化或明確的病理性過程(如嘔吐);③不符合軀體疾病及神經症的診斷。

5、通過學習預防醫學 如何讓自己變得更健康1000字左右論文

中文名稱:管理心理學
英文名稱:Managerial Psychology基本概念管理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知識應用於分析、說明、指導管理活動中的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工業心理學分支,是研究管理過程中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
管理心理學以組織中的人作為特定的研究對象,重點在於對共同經營管理目標的人的系統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條件下,最大限度地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當今的管理心理學都是以人本思想為前提的。它有助於調動人的積極性、改善組織結構和領導績效,提高工作生活質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際關系,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發展生產的目的。
發展歷程管理心理學是和現代生產力、生產技術相聯秒的社會化大生產的需要分不開的。由於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和生產關系中勞資矛盾的尖銳化,在資產階級提出尋求新的管理理論與方法的同時,科學的進步與發展,也為管理心理學這一新的學科理論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條件。在這個時期,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理論均有了長足發展,相繼出現了心理技術理論、群體動力學理論、社會測量理論及需要層次理論等。在 20世紀初期,社會心理學及社會學等均已發展成為獨立學科。上述這些學科理論的形成與發展,為管理心理學奠定了比較充分的理論基礎,從而使管理心理學的產生由必需變為可能。
中國古代就有豐富的管理心理學思想。例如,春秋末年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就寫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孫武強調領導與下屬之間意願協調一致的重要性,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學原則。中國古代的管理哲學思想充分反映在關於人性的爭論上。荀子認為「今主人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惡》)。孟子則認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國古代管理心理學思想已經受到管理心理學家的廣泛重視,中國的有關古籍也成了一些國家培養管理人員的必讀書目。
19世紀末,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對企業的管理也更為復雜,勞動組織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學研究的日程。這時出現了科學管理的學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著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問題,但他把人看成是經濟人,忽視了人的社會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管理心理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參戰各國都力圖利用心理學原則來改進管理,提高生產為戰爭服務。例如,制定人員選拔和訓練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組織形式,調整工人與管理人員的關系等。戰後,工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人在生產中社會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會心理學家梅奧為首的一批專家進行了霍桑實驗,提出了「社會人」的思想。他們認為,單靠物質刺激不能保證調動工人的積極性。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的社會條件與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關系。此外,他們還提出了非正式組織在群體中的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工程心理學的發展,強調研究人與機關系,同時也提出了解決人與人關系,人與組織關系的問題。戰後,許多學者總結了戰 時的經驗,考慮到有必要建立一門研究人的行為的綜合科學,認為可以把人與社會,人與生產中的諸因素統一加以考慮。於是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次討 論會上,便提出了「行為科學」這一名稱。其後美國福特基金會給予了經濟上的支持;在許多大學中開展了有關行為科學的研究,並出版了行為科學雜志。由於行為科學這一名稱過於廣泛,有人把醫學中的行為研究、動物行為研究等也包括在內,不能突出與生產管理有關的工作。所以後來有不少單位與專家採用組織行為學或組織心理學的名稱,專指在一定組織內活動的個體和群體行為的研究。在中國則多用管理心理學的名稱。
性質特點學科性質1、人本化 —是以人為研究中心的學科,具有明顯的以人為本的傾向。
2、綜合性 —是一門綜合性的科學,它涉及的基礎理論知識比較廣。
3、應用性—與組織管理活動密切相關,對於提高組織管理的水平,起到了積極作用。
學科特點1、樹立以人為中心的管理理念
2、適應新時代對管理的要求
3、提高生產效率
4、提高決策的科學性

6、生物論文2000字人體健康與重大疾病的預防

(一)確定論文提要,再加進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論文提要是內容提綱的雛型。一般書、教學參考書都有反映全書內容的提要,以便讀者一翻提要就知道書的大概內容。我們寫論文也需要先寫出論文提要。在執筆前把論文的題目和大標題、小標題列出來,再把選用的材料插進去,就形成了論文內容的提要。
(二)原稿紙頁數的分配
寫好畢業論文的提要之後,要根據論文的內容考慮篇幅的長短,文章的各個部分,大體上要寫多少字。如計劃寫20頁原稿紙(每頁300字)的論文,考慮序論用1頁,本論用17頁,結論用1—2頁。本論部分再進行分配,如本論共有四項,可以第一項3—4頁,第二項用4—5頁,第三項3—4頁,第四項6—7頁。有這樣的分配,便於資料的配備和安排,寫作能更有計劃。畢業論文的長短一般規定為5000—6000字,因為過短,問題很難講透,而作為畢業論文也不宜過長,這是一般大專、本科學生的理論基礎、實踐經驗所決定的。
(三)編寫提綱
論文提綱可分為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兩種。簡單提綱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論文的要點,如何展開則不涉及。這種提綱雖然簡單,但由於它是經過深思熟慮構成的,寫作時能順利進行。沒有這種准備,邊想邊寫很難順利地寫下去。 
編寫要點
編寫畢業論文提綱有兩種方法:
一、標題式寫法。即用簡要的文字寫成標題,把這部分的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簡明扼要,一目瞭然,但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畢業論文提綱一般不能採用這種方法編寫。
二、句子式寫法。即以一個能表達完整意思的句子形式把該部分內容概括出來。這種寫法具體而明確,別人看了也能明了,但費時費力。畢業論文的提綱編寫要交與指導教師閱讀,所以,要求採用這種編寫方法。
詳細提綱舉例
詳細提綱,是把論文的主要論點和展開部分較為詳細地列出來。如果在寫作之前准備了詳細提綱,那麼,執筆時就能更順利。下面仍以《關於培育和完善建築勞動力市場的思考》為例,介紹詳細提綱的寫法:
上面所說的簡單提綱和詳細提綱都是論文的骨架和要點,選擇哪一種,要根據作者的需要。如果考慮周到,調查詳細,用簡單提綱問題不是很大;但如果考慮粗疏,調查不周,則必須用詳細提綱,否則,很難寫出合格的畢業論文。總之,在動手撰寫畢業論文之前擬好提綱,寫起來就會方便得多。

7、誰能幫我寫一篇關於電腦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的科技小論文

您一天接觸電腦多少的小時,知不知道電腦對人體的傷害有多少。以下針對眼部及坐姿提供小小建議。
眼部:應每二小時讓眼睛休息15分鍾,休息時盡量做與電腦無關的事,讓眼睛遠眺他處。離開工作區,減低眼部及身體肌肉的壓力,也有機會與他人互動,更重要是休息也可提高工作效率。每年定期做視力檢查。乾眼症是由於缺乏淚液潤滑所導致,多半和電腦工作有關,盯著電腦工作的人比較少眨眼,所以淚液較不易適當遍布眼球,再加上辦公室空調設備,改善方法可使用人工淚液,記得要常眨眼,確保眼睛維持足夠的濕潤。

坐姿:人體並不適合久坐,會造成減緩血液循環,造成肌肉疼痛、背頸僵硬等症狀。爬樓梯是改善血液循環的好方法。或在工作前做一些伸展運動,可以預防肌肉,因坐著及鍵入工作造成肌肉緊張。選張容易調整,並提供腰部及手臂的支撐的椅子,及改掉久坐不起的習慣。

電 腦 症 候 群 與 人 體 工 學 裝 置

壹、前言

你是否常在長期使用電腦之後,感到頸背酸痛、四肢麻痹、耳鳴及頭痛?如果你曾經或正在經歷這些看似小病,卻常困擾著你的症狀,那麼,歡迎你加入「現代電腦族癥候群」。由於電腦使用的普及,你恐怕不能想像大部份的電腦族坐在電腦面前的時間較睡在床上的時間還長。大多數的人往往認為維持健康的最高指導原則便是吃得健康、睡眠充足及適量運動,卻忽略了長期使用電腦所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人體工學」的概念便是研究如何設計適合人體的裝置,而發展出一個舒適的電腦使用環境。

貳、手腕的傷害與預防

(一)手腕的傷害

(1)目前滑鼠主要都以歐美人士的手型大小去設計,因此普遍來說都都太大了,並不適合東方人的手型。其實比較好的滑鼠,應該是要考慮到人體工學「手弓」的構造。所謂的「手弓」,就是手腕結構的醫學名詞,當我們的手掌處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這時的手腕的構造形態就叫做「手弓」。

(2)「正中神經」在哪裡?
其次常見的就是「軟組織傷害」,包括滑囊炎、肌腱炎、腱鞘炎、和韌帶損傷。症狀是疼痛、酸痛,而軟組織傷害的特色是——有休息就會比較舒服,只要稍微動一下就又會開始疼痛。

(二)預防之道與人體工學裝置

A、滑鼠

長久使用滑鼠所會導致的病變我們大約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我們稱為「網球肘」,通常我們使用滑鼠的時候都是移動前臂和腕部,操作電腦的時間過長,休息的時間不夠,長久下來容易使手臂的「伸肌」過度使用而造成俗稱的「網球肘」,手腕的部分容易形成「肌鍵炎」。

第二種容易引起的病變我們稱為「板機指」,一般來講,我們使用滑鼠時最常出現的一個動作就是「點選」,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容易,其實卻不然。一個移動滑鼠並且點選的動作,就需要手部的各條肌肉配合,如果在一些講求高度精密的操作場合,比如說像電腦輔助繪圖,手部的肌肉長期處在緊張的狀態,就很容易形成「板機指」。所謂的「板機指」就是手指頭呈現彎曲的狀態,就好像是要扣板機一般。

第三種容易發生的情況則是「肩膀酸痛」,形成的原因通常是桌椅的高度不對所導致,我們在使用滑鼠的時候,如果前臂沒有支撐的話,用力的部位就會集中在肩膀,想一下,用整隻肩膀的力量去移動滑鼠,一段時間下來,肩膀能夠不酸嗎?所以說,使用滑鼠的時候,最好先能調整好桌椅的高度,讓自己的手臂能平放在桌面上,手臂有了支撐,肩膀自然可以放鬆。

目前市面上的人體工學滑鼠,對於傷害的防治,多多少少都有幫助的。因為人體工學滑鼠的外型是以一個手部最為舒適的情況來設計的,這種經過特殊設計的外型,可以平均手部與滑鼠接觸的壓力,在手部的任何一點不會有壓力過大的情況發生,因此人體工學滑鼠握起來特別合手並且不容易累。

B、鍵盤

鍵盤的設計,從早期傳統式鍵盤,到如今的人體工學鍵盤,其主要發展的方向,是朝著讓使用者更舒適,而更節省空間的方向發展,因此分離式鍵盤的產生,WISEPAD的發明,都是針對減輕人體使用鍵盤自然形勢所做的考量。以下有幾個代表性產品。

(1)重新塑型鍵盤。目前最常看到的設計,改變現有鍵盤的弧度及形狀,使手腕及手部的姿勢接近中立姿勢(Neutral Position)。

(2)分離式鍵盤。其設計是將鍵盤分成兩半,一方面改變手腕在鍵盤上的角度,一方面讓寬度接近肩寬,讓手腕及前臂更接近中立姿勢,減少尺側偏移,有的設計是將兩半固定,有的則以樞紐連接,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角度。

(3)帳棚式鍵盤。設計重點在於減少輸入時手心朝下、手腕內轉的動作,有些設計可以讓鍵盤調整到幾近於垂直的方向,使用者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適應,此外,鍵盤的可見度較差,並且,整個鍵盤的高度變高,在電腦工作台的擺置上會造成困擾,而手腕的支撐也不夠好。

(4)杓型鍵盤排列。鍵盤排成像碗一樣的形狀,鍵的排列較緊密,使用者敲擊鍵時,只需要手指往下的動作,目的在減少肌肉活動、預防疲勞。

(5)支撐式鍵盤。鍵盤同時附有手腕的支撐板,讓手腕能夠有支撐處,不必靠在堅硬的鍵盤邊緣或桌面,並且保持一個水平的姿勢,減低上肢的肌肉活動,改善姿勢,但是,手腕長時間靠在支撐板上,還是會使腕道壓力增加,所以,建議打字時還是要把手腕略為抬高,避免壓迫,只在休息時做為一個依靠。

(6)負值傾斜鍵盤。把調整高度的支架位置改到靠近使用者的前方,讓鍵盤傾斜的方向向外,目的是讓使用者的手腕較平,減少背屈的角度,但要小心的是,如果鍵盤放的位置太高時,適得其反,會讓手腕處於一個過度前屈的姿勢。

(7)最小動作鍵盤。目的讓手部動作減到最低,以減少肌肉的負荷,比如改用側向輕輕抽動的動作,來代替敲擊鍵盤。

(8)手風琴式鍵盤。鍵盤明顯變小,鍵的數目也較少,它的設計不是一次敲擊一個鍵,而是用一次數鍵來代替某些鍵,有如彈奏和聲一樣。

C.護腕墊

據職業傷害專業醫師表示:現代人長時 間使用電腦,操作的媒介不外乎滑鼠、鍵盤等。其中又以滑鼠為使用時間最長的器材,但當使 用滑鼠的時間一長,手腕及臂膀會產生一種類似運動過量或過 度疲勞的酸痛,如果持續惡化更可能造成腕骨扭傷或 肌腱發炎,統稱為腕骨隧道症。

護腕墊的功能有:

(a)人體工學設計,防止腕骨隧道症。

(b)特殊材質表面,觸感柔軟不燥熱。

(c)高密度防滑材質,省力有效。

參、肩部頸部背部的傷害與預防

(一)人體工學電腦桌椅

電腦族長時間坐著敲鍵盤,要有套舒適的桌椅,才不會感到腰酸背痛。到底什麼樣的電腦桌椅才符合人體工學呢?電腦椅要有扶手,座位高度能調整,坐下去能讓大腿和膝部成90度,都是理想的椅子。根據多名復健科醫師在報章媒體的呼籲可知,電腦族的姿勢十分重要,否則長時間工作,不僅造成腰背頸部疼痛,還產生腕道癥候群,久而久之,可能得接受復健治療,如果選擇適當的桌椅,相信能減輕這類的不適。

座椅高度首重能分散腿部壓力,保持血液循環通暢。至於電腦桌的設計更需講求眼睛的視線角度,視線角度直接影響頭部的姿勢,不正確的姿勢往往會讓使用者產生肩胛酸痛,甚至容易罹患五十肩,更會使得近視度數加深!電腦桌最好選擇螢幕可以傾斜角度的設計,讓電腦來符合人體的使用角度,以確保不自覺的過度使用電腦,造成對人體的傷害。

(二)使用電腦的正確姿勢

1、腳應平放在地板上。

2、座椅必須有靠背,腰背加靠墊,減少肌肉疲勞,而且要能調整高度。

3、鍵盤應放在適當的位置,應使手肘約呈90度,即手臂上半部呈垂直狀態,下半部呈水平狀態。

4、螢幕的上緣應與眼睛平行,頭前傾30度,以減少頸部的壓力。

5、與螢幕保持一個手臂以上的距離,但不要太遠。螢幕後方及前方是輻射較強的地方,最好不要停留在其4呎內的距離。

6、同樣姿勢操作電腦不要超過30分鍾,並應在固定的時間離開座位活動筋骨,每使用1個小時電腦一定要休息10分鍾,切不可連續使用超過4小時。

7、注意文件擺放的位置,盡量減少眼睛與脖子移動的次數。

8、應適度休息,眼睛不可長時間緊盯螢幕,同時要注意保持螢幕的清潔。

肆、眼睛的傷害與預防

(一)電腦終端機癥候群

就一般人所知,長時間連續電腦操作所導致的症狀,除了所謂的『頸肩腕癥候群』、精神神經症狀及全身性的疲勞症狀外;最主要的,也是一般長期電腦工作者最在意的問題,就是眼睛的問題。長期使用電腦所引起的是機能障害,包括有視力低下、眼睛疲勞、結膜炎、淚液分泌障害…..等等。這些視機能障害,包括有視力低下、眼睛疲勞最常為電腦終端機從業人員的困擾。

眼睛疲勞主要包括5項:調節性眼睛疲勞、肌肉性眼睛疲勞、癥候性眼睛疲勞、不等像性眼睛疲勞和神經性眼睛疲勞。電腦終端機癥候群所引起的眼睛疲勞主要是調節性和肌肉性為主。

(二)如何處理近視?

一般若真性近視在一百五十度以上,因視力模糊而常會有眯眼睛,或斜眼看東西的現象,如此會造成眼球受力不均而導致眼睛前後軸加長,而使得度數快速增加,所以建議當真性近視在一百五十度以上,便須醫師處方配戴眼鏡來矯正視力。

(三)如何避免近視度數加深?

一般我們會建議長時間打電腦的人經常從事戶外活動,多看山看樹,不要長時間生活在小房間內看電視,打電腦,並應指導他們正確的閱讀姿勢,電腦銀幕與眼睛至少保持三十五公分以上的距離,並切記打電腦時時要有充足的光線,使用半小時後至少休息十分鍾,眺望遠方或閉目養神。除此之外還有用來使睫狀肌麻痹或放鬆的眼葯水,有助於預防近視及治療假性近視。以上要點宜確實遵守,如遵守後度數仍繼續增加,則可能是先天遺傳的因素,可不用太自責,但先天遺傳的案例是相當少數的。避免長時期近距離工作、不要生活在狹小空間、保持良好的閱讀習慣、避免配戴超過實際度數的近視眼鏡、使用有效的睫狀肌麻痹眼葯,以及與眼科醫師密切配合等,都有助於避免近視的惡化。同時,注意營養充分的攝取及飲食均衡,遇到眼睛疲勞時,就應讓眼睛充分休息。

這些其實不難做到,簡單的說就是讓患者養成一個健康而正常的生活習慣,「眼光要放遠」,「生活空間盡可能大」,「多運動」,如果患者不能配合,其實醫師還有最後一個法寶,就是每天或隔一兩天在睡覺前或睡覺時點一下預防近視的眼葯水,雖然患者在白天可能會有一點」畏光」的困擾,但預防近視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四)乾眼症的預防:

1.正當的生活型態,睡眠充足,不熬夜。

2.均衡的飲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多吃富含維生素A、C、 E的水果及食物。

3.改變用眼習慣,定時休息,建議每隔50分鍾,休息5~10分鍾,注意眨眼的次數及幅度。

4.洗臉時,注意眼瞼睫毛的清潔,並養成每晚熱敷的習慣。

5.勿亂口服葯物,尤其是安眠葯及鎮靜劑,如有需要服用需 與專科醫師討論,盡量減低劑量。

6.眼球表面的疾病,如角膜、結膜及眼瞼有發炎、敏感、受傷或病變需要與眼科醫師合作積極治療。切勿自行買成葯來用,因為有些葯物,長期點會減低角膜敏感度,甚至造成結膜角質化,造成乾眼症。

7.尤其是不要長期待在乾燥的冷器房中使用電腦,每隔一段時間可以出去走走散散步,再回到電腦桌前。

伍、結語

有人說:「電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電腦的普及已經是種不可阻擋的趨勢,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愈來愈吃重的角色。因此,關於上述電腦使用所造成病症相信會愈來愈普遍,而如何才能夠事先防範、盡早治療就成為我們責無旁貸的努力方向。電腦公司應研發更符合人體工學、低輻射的產品,以增加其使用的安全性。電腦使用者也應該重視自己的健康,保持正確的姿勢和適當的休息。父母和師長尤其要注意兒童使用電腦的習慣和時數,糾正他們的姿勢並提醒他們做適當的運動和休息,以免影響到他們的正常發育。政府應該扮演督導業者的角色,並加強對電腦使用安全的宣導。在我們享受電腦帶來的便捷和舒適的同時,也該注意並預防電腦的負面的傷害和影響,這樣我們才能更無後顧之憂的騁馳在神奇的電腦世界中!

《參考資料》

1. 電腦終端機癥候群研究,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雜志,民85年,35卷,第4期。

2. computers & visual stress ---staying healthy, John,1991。

3. An investigation of health complaints and job stress in display operators。Smith MJ,1981。

4. 網路上以及電腦展的資料。

經實驗研究和調查觀察結果表明,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復雜的,主要危害表現如下:

1.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危害
神經系統對電磁輻射的作用很敏感,受其低強度反復作用後,中樞神經系統機能發生改變,出現神經衰弱癥候群,主要表現有頭痛,頭暈,無力,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失眠,多夢或嗜睡),白天打瞌睡,易激動,多汗,心悸,胸悶,脫發等,尤其是入睡困難,無力,多汗和記憶力減退更為突出.這些均說明大腦是抑制過程占優勢.所以受害者除有上述癥候群外,還表現有短時間記憶力減退,視覺運動反應時值明顥延長;手腦協調動作差,表現對數字劃記速度減慢,出現錯誤較多.

2. 對機體免疫功能的危害
使身體抵抗力下降.動物實驗和對人群受輻射作用的研究和調查表明,人體的白血球吞噬細菌的百分率和吞噬的細菌數均下降.此外受電磁輻射長期作用的人,其抗體形成受到明顯抑制.

3.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
受電磁輻射作用的人,常發生血液動力學失調,血管通透性和張力降低.由於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受到影響,人們多以心動過緩症狀出現,少數呈現心動過速.受害者出現血壓波動,開始升高,後又回復至正常,最後出現血壓偏低;心電圖出現R T 波的電壓下降,這是迷走神經的過敏反應,也是心肌營養障礙的結果;P?Q間的延長,P波加寬,說明房室傳導不良.此外,長期受電磁輻射作用的人,其心血管系統的疾病,會更早更易促使其發生和發展.

4.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在電磁輻射的作用下,周圍血像可出現白血球不穩定,主要是下降傾向,白血球減少.紅血球的生成受到抑制,出現網狀紅血球減少.對操縱雷達的人健康調查結果表明,多數人出現白血球降低.此外,當無線電波和放射線同時作用人體時,對血液系統的作用較單一因素作用可產生更明顯的傷害.

5.對生殖系統和遺傳的影響
長期接觸超短波發生器的人,可出現男人性機能下降,陽萎;女人出現月經周期紊亂.由於睾丸的血液循環不良,對電磁輻射非常敏感,精子生成受到抑制而影響生育;使卵細胞出現變性,破壞了排卵過程,而使女性失去生育能力。
高強度的電磁輻射可以產生遺傳效應,使睾丸染色體出現畸變和有絲分裂異常.妊娠婦女在早期或在妊娠前,接受了短波透熱療法,結果使其子代出現先天性出生缺陷(畸形嬰兒).

6.對視覺系統的影響
眼組織含有大量的水份,易吸收電磁輻射功率,而且眼的血流量少,故在電磁輻射作用下,眼球的溫度易升高.溫度升高是造成產生白內障的主要條件,溫度上升導玫眼晶狀體蛋白質凝固,多數學者認為,較低強度的微波長期作用,可以加速晶狀體的衰老和混濁,並有可能使有色視野縮小和暗適應時間延長,造成某些視覺障礙.此外,長期低強度電磁輻射的作用,可促使視覺疲勞,眼感到不舒適和眼感乾燥等現象

7.電磁輻射的致癌和致癌作用
大部份實驗動物經微波作用後,可以使癌的發生率上升.一些微波生物學家的實驗表明,電磁輻射會促使人體內的(遺傳基因),微粒細胞染色體發生突變和有絲分裂異常,而使某些組織出現病理性增生過程,使正常細胞變為癌細胞.美國駐國外一大使館人員長期受到微波竊聽所發射的高度電磁輻射的作用,造成大使館人員白血球數上升,癌發生率較正常人為高.又如受高功率遠程微波雷達影響下的地區,經調查,當地癌患者急增.微波對人體組織的致熱效應,不僅可以用來進行理療,還可以用來治療癌症,使癌組織中心溫度上升,而破壞了癌細胞的增生.
除上述的電磁輻射對健康的危害外,它還對內分泌系統,聽覺,物質代謝,組織器官的形態改變,均可產生不良影響。

〔(本文摘錄自科技圖書出版 環境科學基本叢書 之 環境物理 環境醫學 )〕

對手部的傷害:
1)目前滑鼠主要都以歐美人士的手型大小去設計,因此普遍來說都都太大了,並不適合東方人的手型。其實比較好的滑鼠,應該是要考慮到人體工學「手弓」的構造。所謂的「手弓」,就是手腕結構的醫學名詞,當我們的手掌處在自然放鬆的狀態下,這時的手腕的構造形態就叫做「手弓」。

(2)「正中神經」在哪裡?
其次常見的就是「軟組織傷害」,包括滑囊炎、肌腱炎、腱鞘炎、和韌帶損傷。症狀是疼痛、酸痛,而軟組織傷害的特色是——有休息就會比較舒服,只要稍微動一下就又會開始疼痛。

(二)預防之道與人體工學裝置

A、滑鼠

長久使用滑鼠所會導致的病變我們大約可以分為三種:

第一種我們稱為「網球肘」,通常我們使用滑鼠的時候都是移動前臂和腕部,操作電腦的時間過長,休息的時間不夠,長久下來容易使手臂的「伸肌」過度使用而造成俗稱的「網球肘」,手腕的部分容易形成「肌鍵炎」。

第二種容易引起的病變我們稱為「板機指」,一般來講,我們使用滑鼠時最常出現的一個動作就是「點選」,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容易,其實卻不然。一個移動滑鼠並且點選的動作,就需要手部的各條肌肉配合,如果在一些講求高度精密的操作場合,比如說像電腦輔助繪圖,手部的肌肉長期處在緊張的狀態,就很容易形成「板機指」。所謂的「板機指」就是手指頭呈現彎曲的狀態,就好像是要扣板機一般。

第三種容易發生的情況則是「肩膀酸痛」,形成的原因通常是桌椅的高度不對所導致,我們在使用滑鼠的時候,如果前臂沒有支撐的話,用力的部位就會集中在肩膀,想一下,用整隻肩膀的力量去移動滑鼠,一段時間下來,肩膀能夠不酸嗎?所以說,使用滑鼠的時候,最好先能調整好桌椅的高度,讓自己的手臂能平放在桌面上,手臂有了支撐,肩膀自然可以放鬆。

目前市面上的人體工學滑鼠,對於傷害的防治,多多少少都有幫助的。因為人體工學滑鼠的外型是以一個手部最為舒適的情況來設計的,這種經過特殊設計的外型,可以平均手部與滑鼠接觸的壓力,在手部的任何一點不會有壓力過大的情況發生,因此人體工學滑鼠握起來特別合手並且不容易累。

B、鍵盤

鍵盤的設計,從早期傳統式鍵盤,到如今的人體工學鍵盤,其主要發展的方向,是朝著讓使用者更舒適,而更節省空間的方向發展,因此分離式鍵盤的產生,WISEPAD的發明,都是針對減輕人體使用鍵盤自然形勢所做的考量。以下有幾個代表性產品。

(1)重新塑型鍵盤。目前最常看到的設計,改變現有鍵盤的弧度及形狀,使手腕及手部的姿勢接近中立姿勢(Neutral Position)。

(2)分離式鍵盤。其設計是將鍵盤分成兩半,一方面改變手腕在鍵盤上的角度,一方面讓寬度接近肩寬,讓手腕及前臂更接近中立姿勢,減少尺側偏移,有的設計是將兩半固定,有的則以樞紐連接,讓使用者可以自行調整角度。

(3)帳棚式鍵盤。設計重點在於減少輸入時手心朝下、手腕內轉的動作,有些設計可以讓鍵盤調整到幾近於垂直的方向,使用者要花比較多的時間來適應,此外,鍵盤的可見度較差,並且,整個鍵盤的高度變高,在電腦工作台的擺置上會造成困擾,而手腕的支撐也不夠好。

(4)杓型鍵盤排列。鍵盤排成像碗一樣的形狀,鍵的排列較緊密,使用者敲擊鍵時,只需要手指往下的動作,目的在減少肌肉活動、預防疲勞。

(5)支撐式鍵盤。鍵盤同時附有手腕的支撐板,讓手腕能夠有支撐處,不必*在堅硬的鍵盤邊緣或桌面,並且保持一個水平的姿勢,減低上肢的肌肉活動,改善姿勢,但是,手腕長時間*在支撐板上,還是會使腕道壓力增加,所以,建議打字時還是要把手腕略為抬高,避免壓迫,只在休息時做為一個依*。

(6)負值傾斜鍵盤。把調整高度的支架位置改到*近使用者的前方,讓鍵盤傾斜的方向向外,目的是讓使用者的手腕較平,減少背屈的角度,但要小心的是,如果鍵盤放的位置太高時,適得其反,會讓手腕處於一個過度前屈的姿勢。

(7)最小動作鍵盤。目的讓手部動作減到最低,以減少肌肉的負荷,比如改用側向輕輕抽動的動作,來代替敲擊鍵盤。

(8)手風琴式鍵盤。鍵盤明顯變小,鍵的數目也較少,它的設計不是一次敲擊一個鍵,而是用一次數鍵來代替某些鍵,有如彈奏和聲一樣。

C.護腕墊

據職業傷害專業醫師表示:現代人長時 間使用電腦,操作的媒介不外乎滑鼠、鍵盤等。其中又以滑鼠為使用時間最長的器材,但當使 用滑鼠的時間一長,手腕及臂膀會產生一種類似運動過量或過 度疲勞的酸痛,如果持續惡化更可能造成腕骨扭傷或 肌腱發炎,統稱為腕骨隧道症。
最壞的就是對眼睛
長時間的用電腦導致視神經疲勞
容易增長你的近視度數

8、小學生健康論文

兒童少年的健康關繫到我國的興衰和民族的未來,要提高民族的健康水平,就必須從小學生做起,使學校成為育人園地。校醫是第一位教師,培養有道德、有知識、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學生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培養良好的衛生行為,接受系統的衛生知識教育,建立文明的生活方式。

同學們通過健康教育的學習,衛生行為逐步養成,使他們懂得了清潔衛生、飲食衛生、個人衛生、體育鍛煉衛生和防病常識有關知識。

完成教學的基礎上,做好衛生保健工作。首先做好傳染病預防,因學校是一個集散場所容易有傳染病流行,提前做好預防是校醫的責任。在本年度無傳染病發生。

在2002年基礎上,又進一步加強了對學生六病預防工作,收到了顯著的效果,體檢後對沙眼同學投了葯進行治療,使生病率更進一步下降,對近視同學都投了近視靈眼葯水進行跟蹤矯治,使假性近視恢復正常,近視同學也有所改善。而使我校的近視率形成逐年下降趨勢。

學生接受了衛生知識教育,從培養良好衛生行為習慣,建立文明生活方式,要落實在行動上,必須從平時做起。每當我看到學生單純幼稚的小臉,就感到他們天真可愛。學生因為年齡小,來自不同條件的家庭,有著他們不同的衛生習慣,有的學生咬手指甲、用嘴咬衣服領及紅領巾、摳手等不良習慣,都是在自覺和不自覺中養成。發現他們這些行為,我在衛生課上講這些習慣的害處,並且在實際生活中觀察他們的行為,隨時隨地地給他們矯正,使他們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一定要從小做起,指導他們正確的刷牙方法,經常提示他們養成刷牙的習慣。

學生體檢後,對體檢表進行了合理的評價,按要求填好健康教育檔案,有關數字上了資料板,促進今後的工作更好的進行。

今年春季發生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非典型肺炎」傳染病。全國上下齊動員對「非典」進行預防、排查可疑對象工作。在此項工作中,我校堅決貫徹上級的指示精神,把每一項工作都落在實處。衛生室是學校抗擊「非典」的前沿陣地,校醫自然就是守護這塊陣地的排頭兵做了大量的工作。

(1)、收集大量有關「非典」的資料,對全校學生進行宣傳教育,要求做到「三勤」「三帶」等具體要求。

(2)、到保健所領取抗「非典」物資,校內購買抗「非典」物資,並做好保管、使用工作,都設有記錄備查。

(3)、每天對全校各房間進行一次消毒工作,雖然累了一些,但我認為只要能保衛大家的健康還是值得的。

(4)、做好學校環境衛生的監督檢查工作,確保教學環境清潔衛生,不留死角。

(5)、每天對全校師生進行體溫排查,發現異常情況及時隔離,並做好上報工作。

(6)、對教師學生及他們家屬是否與外地人接觸或是否去過外地進行調查,發生情況後及時做好隔離,將一切可能消滅在萌芽之中。

(7)、負責全鎮村小教師、學生體溫情況的統計與上報情況,所有情況均有記錄、建檔備查。

總之本學年的工作在保健所領導、學校領導大力的支持和幫助下,較好的完成了我校的衛生工作任務。在工作實踐中我深深的體會到關心愛護學生是我們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家長把學生交給我們就要負起責任。我所關心的問題是把防病治病放到首位,為學生創造出身心健康的條件,有了健康的身體才能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將來才能為社會服務。

現代的健康觀

一、健康(Health)的概念

自古至今,健康成為各朝各代人們談論的永久話題,並被視為人生的第一需要。然而什麼是健康?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健康的確切內涵?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

世界衛生組織在1978年國際初級衛生保健大會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重申: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且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的總稱。該宣言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權,達到盡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圍內一項重要的社會性目標。事隔多年後,1989年世界衛生組織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認為健康包括軀體健康(physicalhysi。alhealtl)、心理健康(psychological health)、社會ychological。alth)、社會適應良好(good social adaptation)和道德健康(ethical health)。這種新的健康觀念使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演變為生物-心理-_社會醫學模式。這個現代健康概念中的心理健康和社會性健康是對生物醫學模式下的健康的有力補充和發展,它既考慮到人的自然屬性,又考慮到人的社會屬性,從而擺脫了人們對健康的片面認識。

1.軀體健康(生理健康) 軀體健康是指身體結構和功能正常,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

2.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個體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使心理處於良好狀態以適應外界的變化。心理健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無心理障礙等心理問題的狀態;廣義的心理健康還包括心理調節能力,發展心理效能能力。

3.社會適應良好 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能與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於社會現狀有清晰、正確的認識。既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又不會沉湎於不切實際的幻想與奢望,注重現實與理想的統一。對於現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不怨天尤人,用切實有效的辦法去解決。當發覺自己的理想與願望與社會發展背道而馳時,能夠迅速地進行自我調節,以求與社會發展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妄自尊大和一意孤行。

4.道德健康 道德健康是指能夠按照社會規范的細則和要求來支配自己的行為,能為人們的幸福做貢獻,表現為思想高尚,有理想、有道德、守紀律。

二、健康的標准(health standards)

健康的標准包括:①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②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而不挑剔;③善於休息,睡眠良好;④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各種變化;⑤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⑥體重適當,身材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⑦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⑧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⑨頭發有光澤、無頭屑;⑩肌肉、皮膚富有彈性,走路輕松。

按照以上的健康標准,只有15%的人能達到該標准,而15%的人有病。大部分人都處於中間狀態,即沒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說處於機體無明顯疾病狀態,但活力降低,適應能力出現不同程度減退的一種生理狀態,如乏力、頭昏、頭痛、耳鳴、氣短、心悸、煩躁等。這種中間狀態即為「亞健康」(subhealth)狀態(第三狀態)。

人人都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怎樣才算健康呢?很多人對此不太清楚,包括大學莘莘學子.過去人們都認為身體沒有生病就是健康,這種認識是非常膚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和科學的進步發展,現代人對健康有了更科學更全面的認識。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新確定的定義是:『人的身體、精神與社會的最佳狀態,而不是單純的沒有生病」。
新的健康觀認為,沒有生病只是健康的一個基本方面,主要是機體的正常狀態,同時還包括心理健康和對社會、自然環境適應上的合諧.也就是說人的機體、心理與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均處於協調和平衡的狀態.這就是新的健康的完整而全面的觀念.
那麼,如何恆量一個人是否健康,其共同標準是什麼呢?世界衛生組織為此對健康定了10條准則:
一、有充沛的精力,能從容不迫地擔負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且不感到過分緊張和疲勞.
二、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責任,事無大小,
三、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四、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外界環境中的各種變化。
五、能抵制一般性感冒和傳染病.
六、體重適當,身材發育勻稱,站立時,頭、肩、臂的位置協調。
七、眼睛明亮,反應敏捷,眼睛不易發炎。
八、牙齒清潔,無齲齒,不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九、頭發有光澤,無頭屑.
十、肌肉豐滿,皮膚有彈性。
這10條准則亦即健康的標准,是就一般情況和普遍情況而言的,但對不同年齡的人還有不同的標准.
新的健康觀的核心思想是「人人為健康,健康為人人」.任何集體的、個人的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及不道德、不講衛生的行為,不但危害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也危及他人的健康.這種健康觀是「機體一心理一社會一自然一生態一健康』的一種整體觀,是一種社會協調發展型的健康觀.
我國傳統醫學中,也有一套健康的標准。
這一整套健康標准主要是針對中年人而盲,因此也可以視為中年人的10大健康標准.這]0大標準是:
一、眼有神:目光炯炯,無呆滯的感覺,說明精氣旺盛,臟器功能良好,思想活躍.
二、聲息和:聲如洪鍾,呼吸從容不迫,心平氣和,反映出肺臟功能良好,抵抗力強.
三、前門松:指小便通暢,說明泌尿,生殖系統大體無恙.
四、後門緊:大便每日一次,有規律,無腹痛、腹瀉之慮,說明消化功能健旺.
五、形不豐:保持體型勻稱,注意不宜過胖,標准體重(公斤)=身高(厘米)—105(女性減l00)。
六、牙齒堅:注意口腔衛生,基本上無齲齒,反映腎精充足。
七、腰腿靈:表現肌肉、骨骼和四肢關節有力或靈活,中年知識分子因工作性質尤其要保持腰腿靈。
八、脈形小:指每分鍾心跳次數保持在正常范圍(60-80次/分),說明心臟和循環功能良好.
九、飲食穩:飲食堅持定時定量,不挑食和偏食,不飽食濫飲,無煙酒嗜好,注意飲食養身法。
十、起居准:能按時起床和入睡,睡眠質量好。

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健康是人類生命存在的正常狀態,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民族興旺的保證。我國憲法明確規定:維護全體公民的健康和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健康教育則是一項投入少、產出多、效益大的保健措施,其作為衛生保健的戰略措施已得到全世界的公認,並被列為初級衛生保健八大要素之首。
(一)健康概念
隨著社會經濟、科學技術及生活水平的進步,人類對健康內涵的認識不斷深化。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是身體的、精神的健康和社會幸福的完美狀態」。對健康內涵的全面理解有助於指導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實踐。
(二)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念,自願採納有利於健康行為和生活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即是使教育對象知識、觀念、行為改變的統一。這三者之間的關系表現為:知是基礎,信是動力,行是目標。其目的是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根據1988年第13屆世界健康大會提出的新概念:健康教育是一門研究以傳播保健知識和技術,影響個體和群體行為,消除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的科學。它重點研究知識傳播和行為改變的理論、規律和方法,以及社區教育的組織、規劃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通過傳播和教育手段,向社會、家庭和個人傳授衛生保健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養成健康行為,糾正不良習慣,消除危險因素,防止疾病發生,促進人類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
(三)健康促進
健康促進是促進人們控制影響健康因素,維護和提高他們自身健康的能力的過程,是協調人類與他們環境之間的戰略,規定個人與社會對健康所負的責任。是指以健康教育、組織、立法、政策和經濟等綜合手段對健康有害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進行干預,創造良好的社會和生態環境,以促進人類的健康。
健康促進模式(略)
我國的健康教育的發展經歷了衛生宣傳、健康教育、健康促進三個階段。三者的關系是後者包容前者,後者是前者的發展。其不同點在於:
衛生宣傳=知識普及+宣傳鼓動
健康教育=知+信+行
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社會支持
(四)健康促進的領域
健康促進涉及的5個主要活動領域:
1、制定能促進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進的含義已超出衛生保健的范疇,把健康問題提到各個部門,各級政府和組織的決策者的議事日程上。明確要求非衛生部門實行健康促進政策,其目的就是要使人們更容易作出更有利於健康的選擇。
2、創造支持的環境
健康促進必須創造安全的、滿意的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環境。系統地評估環境對健康的影響,以保證社會和自然環境有利於健康的發展。
3、加強社區的行動
提高社區人們生活質量的真正力量是他們自己。充分發動社區力量,積極有效地參與衛生保健計劃的制定和執行,挖掘社區資源,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健康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4、發展個人技能
通過提供健康信息,教育並幫助人們提高作出健康選擇的技能來支持個人和社會的發展。學校、家庭、工作單位和社區都要幫助人們做到這一點。
5、調整衛生服務方向
健康促進中的衛生服務的責任由個人、社會團體、衛生專業人員、衛生部門、工商機構和政府共同分擔。他們必須共同努力,建立一個有助於健康的衛生保健系統。
二、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任務
1、主動爭取和有效促進領導和決策層轉變觀念,從政策上、資源上對健康需求和有利於健康的活動給予支持,並制定各項促進健康的政策。健康教育作為全民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已經受到我國政府的高度重視。以政府行為和行政干預來支持和推動健康教育工作,是健康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2、促進個人、家庭和社區對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責任感。使人們在面臨個人或群體健康相關的問題時,能明智、有效地作出抉擇。通過提高社區自助能力,實現社區資源(人、財、物等)的開發。
3、創造有益於健康的外部環境。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必須以廣泛的聯盟和支持系統為基礎,與相關部門協作,共同努力逐步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把社區、學校、企業等建成「健康促進社區」、「健康促進學校」、「 健康促進工廠」等。
4、積極推動醫療衛生部門觀念與職能的轉變,尤其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使其作用向著提供健康服務的方向發展。
5、在全民中開展健康教育。教育和引導人民群眾破除迷信,摒棄陋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倡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質和科學文化水平。
三、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主要相關學科
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理論依據和專業技術,主要來源於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科學、傳播學、科普學、統計學、美學等學科。在諸多相關學科中以預防醫學、社會醫學、教育學、傳播學、健康心理學、健康行為學等關系最為密切。
1、預防醫學:預防醫學是以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基礎醫學、環境醫學等有關學科的理論和流行病學、統計學、毒理學等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及作用的規律,採用衛生措施以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
2、社會醫學:社會醫學是一門醫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它主要研究社會因素和健康之間相互作用及其規律,以制定社會保障措施,保護和增進人群的身心健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借鑒社會醫學研究醫學問題時所側重的戰略性、理論性、方向性和思維觀念,從社會學角度研究和分析人群的主要健康問題,制定宏觀與微觀結合的不同層次的干預措施,提高人群的生活質量。
3、教育學:健康教育是健康與教育的有機結合。人群從接受健康信息到行為改變,就是一個教育過程。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須熟悉教育對象的需求,熟練掌握根據不同教育對象的文化,設計教育課程,安排教學內容的技術,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因材施教,並進行效果評價。
4、健康傳播學:主要研究健康信息傳播活動發生和發展的規律,以及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傳播策略的選擇與拓展。
5、健康心理學:健康心理學是在行為醫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心理學分支,健康心理學要在研究心理和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提供心理保健的理論、策略、具體措施和方法學方面發揮其特殊的功能。
6、健康行為學:健康行為學是近年來隨著健康教育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新學科,也可以說是行為科學的一個分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著眼於個人、群體乃至組織行為的改變。因此,健康行為學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基礎學科。
四、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健康相關行為改變的理論
⑴知信行模式(KABP) 「知信行」模式是行為改變的較為成熟的模式:
信 息 → 知 → 信 → 行 → 增進健康
健康教育知信行模式圖
知(知識和學習)是基礎,信(信念和態度)是動力,行(促進健康行為)是目標。以吸煙有害為例,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多種方法和途徑把吸煙有害健康、吸煙引發的疾病以及與吸煙有關的死亡數字等知識傳授給群眾;群眾接受知識,通過思考,加強了保護自己和他人健康的責任,形成信念;在信念支配下,逐步建立起不吸煙的健康行為模式。
(2)健康信念模式 健康信念模式是用社會心理學方法解釋健康相關行為的重要理論模式。它以心理學為基礎,由刺激理論和認知理論綜合而成。健康信念模式在產生促進健康行為的實踐中遵循以下步驟:首先,充分讓人們對他們目前的行為方式感到害怕(知覺到威脅和嚴重性);其次,讓人們堅信一旦改變不良行為會得到非常有價值的後果(知覺到效益);同時清醒地認識到行為改變中可能出現的困難(知覺到障礙);最後,使人們感到有信心、有能力通過努力改變不良行為。
2、健康傳播技巧
健康傳播是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的重要手段和策略。是運用各種傳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為維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目的而製作、傳遞、分散、分享健康信息的過程。健康傳播是一般傳播行為在醫學、衛生學領域的具體和深化,並有其獨自的特點和規律。
人類的傳播活動多種多樣。但按傳播的主客體相互關系的不同及其特徵,大致可分為「人際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和「自我傳播」四種基本類型。健康傳播也離不開這幾種傳播方法。
(1)人際傳播 也稱人際交流,是指人與人之間一種直接的信息溝通的交流活動。人際傳播可以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由於人際傳播具有針對性強、交流充分、反饋及時等優點,這種傳播方式在社區健康教育中尤為常用和有效,社區全科醫生、衛生工作人員應該是該社區健康問題的權威和 健康傳播者,可以應用在診病時、病人咨詢時、出診家訪時——「個人與個人」;組織專題講座、授課、演講——「個人與群體」;座談、討論——「群體與群體」這幾方面進行人際健康傳播。
人際傳播要獲得好的效果,傳播技巧是十分重要的。人際傳播要成為互動式的而不是單向的說教的。首先,人際間要溝通、理解、信任和尊重、保護對方的隱私;第二,對社區內人群的健康情況應有所了解,回答咨詢、專題講座、授課、座談等都應針對性強,有的放矢,使對方產生興趣、共鳴;第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如果對不懂醫學的人使用了很多醫學術語,對方理解不了醫學術語的含義,也是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最後要有科學性。
(2)大眾傳播 是指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報紙、期刊、書籍、標語、板報、宣傳單張、互聯網等大眾媒介向社會人群傳播信息的過程。大眾傳播的特點是要藉助一定的媒體;其信息是公開的、面向全社會人群;信息傳播距離遠、覆蓋面廣、速度快;大眾傳播是單向的,雙方信息反饋不足。
(3)組織傳播 是指組織之間,組織內部成員之間的信息交流活動是有組織有領導而進行的有一定規模的信息傳播。即發展為公共關系學。
(4)自我傳播 是指個人接受外界信息後,在頭腦中進行信息加工處理的過程,這是人類進行一切信息交流的必要的生物學基礎。屬於心理學研究的范疇。
3、健康相關行為干預模式
健康相關行為是指個體或團體的與健康和疾病有關的行為。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促進健康的行為和危害健康的行為。
促進健康行為是個人或群體表現出的客觀上有利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組行為:
⑴日常健康行為,如合理營養、平衡膳食、睡眠適量、積極鍛煉、有規律作息等。
⑵保健行為,如定期體檢、預防接種等合理應用醫療保健服務。
⑶避免有害環境行為,「環境」既指自然環境(環境污染),也指緊張的生活環境。
⑷戒除不良嗜好,戒煙、不酗酒、不濫用葯物。
⑸求醫行為,覺察自己有某種病患時尋求科學可靠的醫療幫助的行為。如主動求醫、真實提供病史和症狀、積極配合醫療護理、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
⑹遵醫行為,發生在已知自己確有病患後,積極配合醫生、服從治療的行為。
健康相關行為干預的方法有很多種,如信息傳播、組織與法規、環境改變、培訓與指導、咨詢以及從行為醫學移植過來的行為矯正等。這些方法與策略分別作用於影響行為的產生、保持與發展的各個環節,是健康教育方法學的重要內容。行為干預的目的是幫助人們改變已養成的不良行為和生活習慣,自覺採納促進健康的行為,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
行為矯正技術是本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用於矯正各種危害健康的行為,指導建立各種促進健康的行為的系列性技術,在健康教育領域內廣泛運用的矯正技術主要有脫敏法、示範法、厭惡法、強化法和消除法。
五、常用的健康測量及指標
健康測量是將健康概念及與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進行量化的過程,即依據一定的規則,根據被測對象的性質或特徵,用數字來反映健康概念及健康有關的事物或現象。健康測量從對死亡和疾病的負向測量逐步擴大到以健康為中心的正向測量;從對生物學因素的測量擴大到對心理、行為因素和生活因素的綜合測量。
1、健康測量指標:
為適應現代健康的需要,一方面引入了很多新的指標,如心理指標、行為指標;另一方面也不放棄原有的死亡指標和疾病指標,對他們進行改進和發展,如利用死亡資料和疾病、殘疾資料計算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和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旨在反映死亡的不合理性和人們的生存質量。
單一指標:群體健康測量指標(如死亡率、發病率、患病率、死因構成比等);個體健康測量指標(如心率、血壓、肺活量等生理、生化指標)以及在這些健康測量指標基礎上演變的指標(如期望壽命)。
綜合指標:是通過某種方法或法則將多個單一指標結合起來所產生的一個新指標。其特點是將反映健康狀況的多方面資料概括起來,用一個數值來表示,以提供對個體或群體健康狀況的多維測量和簡單評價。如生存質量指數、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心理量表評分等。
2、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常用的健康指標
⑴死亡指標:包括總死亡率、性別年齡死亡率、死因構成比、嬰兒死亡率、新生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和期望壽命;
⑵殘疾指標:殘疾率、殘疾原因構成;
⑶疾病指標:發病率、病死率、生存率;
⑷營養狀況指標:日攝入某營養成分總量;
⑸生長發育指標:包括身高、體重、血壓、肺活量、月經初潮的平均年齡、首次遺精的平均年齡等,可計算這些生長發育指標的年增長值和增長率,或進行相關分析;
⑹心理指標:包括對人格、智力、情緒、情感測量,如MMPI量表、艾森克個性量表、Beck抑鬱問卷(BDI)、焦慮自評量表(SAS)、UCLA孤獨量表、個人評價問卷等;
⑺行為指標:行為模式(A型行為與B型行為的測量、得克薩斯社交行為問卷)、生活方式(生活豐度、生活頻度、活動譜、生活滿意程度等得測量)、人際關系(人際關系指數)、個人地位和個人經歷的測量指標;
⑻人口指標:人口數、人口的性別與年齡構成、人口的文化構成、文盲率或識字率、人口的職業構成;
⑼綜合指標:
症狀和功能指標:常用症狀和功能調查量表包括CMI、GHQ、MMPI和SRQ。
生活質量指標:包括生存質量指數、功能狀態量表和生存質量量表;
其他:減壽年數(YDLL)、無殘疾期望壽命、傷殘調整生命年(DALY)等。

9、預防醫學畢業論文

相關範文:

預防醫學發展趨勢

預防醫學(Preventive medicine)是以多門學科組成的一個學科群。預防醫學的定義一般認為是:它以人類群體為研究對象,應用生物醫學、環境醫學和社會醫學的理論,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方法,研究疾病發生與分布規律以及影響健康的各種因素,制訂預防對策和措施,達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命質量為目的的一門學科。

預防醫學著重研究環境諸因素對人群健康的影響,這些因素包括生物、物理、化學、社會及心理因素。研究人類面臨的人口與環境、健康與疾病等關系人類健康與生命的本質問題。「健康是身體上、精神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這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新的健康觀,這一健康觀的提出,標志著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對預防醫學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從焦慮、憂郁、緊張、恐懼、絕望以及吸煙、酗酒、飲食過度、縱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對高血壓、冠心病、腦卒中、腦血管病、糖尿病、潰瘍病、惡性腫病及精神病等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系。

預防醫學觀念上的發展,同時體現在三級預防原則和策略的實施,從而使個體和群體在疾病發生前後的各個階段的全方位預防成為實現人人健康的最高醫學目標的核心內容。

預防醫學面臨的問題〔1〕

1.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威脅仍然存在 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危害人群健康最嚴重的48種疾病中,傳染病和寄生蟲病佔40種,占病人總數的85%。全世界每年死於傳染病1700萬人(其中大量是有疫苗可預防的傳染病兒童)。傳染病在我國仍是危害人民健康的最大因素,發病總人數多,影響出勤率高。

近年來,一些已被控制的傳染病又呈死灰復燃之勢。1991~1994年,O1型霍亂在南美流行,病人在100萬以上;新出現的O139型霍亂在南亞流行,病人超過10萬。1994年肺鼠疫又在印度出現。這些疾病都有可能傳入我國。1993年WHO發出警告,結核病在世界已處於緊急狀態,1995年全球死於結核病的人數達300萬;我國每年新增結核病人60萬,死亡20萬,這些病人主要是青壯年,他們是社會的主要勞動力,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十分嚴重。

抗生素的發現,在人類與疾病的斗爭中功不可沒,但在廣泛應用之後,也帶來一些新的問題,如耐葯性細菌的出現。

新的傳染病不斷出現,近20年來,新增加了30多種新傳染病,如艾滋病、軍團菌病、萊姆病(Lyme)、埃博拉出血熱(Ebola)、拉沙熱(Lassa)、O139型霍亂、致病性大腸桿菌O157∶H7引起的出血性腸炎、瘋牛病(克-雅氏病)、病毒性肝炎的丙型、丁型、戊型、庚型等等。新病毒的出現將給人類帶來嚴重的後果,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Lerdberg(萊爾德堡格)所說「同人類爭奪地球統治權的唯一競爭者就是病毒」。因此,人類與傳染病的斗爭將是艱難、長期的斗爭,認為傳染病在下一世紀將可以輕易解決的觀點是錯誤的,艾滋病就是一個很好的教訓。

2.非傳染性慢性病對人民健康的危害加劇 心腦血管病、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的死亡率佔全世界所有死亡原因的1/4以上,是各種殘廢原因中比例最高的。據統計,我國高血壓、腦卒中、冠心病、腫瘤、糖尿病等非傳染性疾病所造成的死亡,目前已佔全部死亡的70%以上。估計目前高血壓患者有8000多萬人,預計2010年將達1.1億人。癌症已成為城市居民的首位死因,其中肺癌占第一位,腦血管病、心臟病的死亡率均高達100/10萬左右,我國非傳染性慢性病的危害將呈持續上升的趨勢。

據WHO1997年世界衛生報告中指出,全球720萬人死於冠心病,460萬人死於中風,在發展中國家死於中風的人數為發達國家的一倍多。慢性病的原因雖然不完全清楚,但基本危險因素已明確,吸煙、酗酒、不合理飲食和缺少體力勞動等是主要危險因素。因此,大部分慢性病是可以預防的,一些國家採取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嚴格的干預措施,明顯地降低了慢性病的發病率,如採取各種措施限制吸煙和飲酒,提倡合理飲食和全民健康運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地方病和職業病將長期存在,危害嚴重 我國是世界上地方病病種最多、分布最廣、危害嚴重的國家。目前我國有5.1億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區,佔全世界缺碘人口的50%,佔西太平洋地 區的80%。缺碘不僅引起地甲病和克汀病,而且缺碘還會導致兒童智力低下,我國現有智力殘疾人約1017萬人,其中80%由缺碘所致。由於水、煤含氟量過高所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全國約有3000萬氟斑牙患者和260萬氟骨症病人。硒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缺硒可引起克山病、大骨節病和心腦血管病,我國有5個省區的部分地區屬貧硒地帶,全國仍有200多萬大骨節病患者。

隨著工業的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迅猛發展,我國職業病迅速上升。我國塵肺病人已達50萬例,比70年代增加了65%。全國接觸有害物料的工人有1900萬人,但接觸者中受檢率僅20%,鄉鎮企業工人受檢率更低。慢性職業中毒以鉛、苯、二硝基甲苯、汞、錳等為主;急性職業中毒以有機磷、氯氣、硫化氫等為主。此外,我國每年發生急性農葯中毒達10萬例。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職業病也必將隨之增加,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推廣應用,還將會產生一些新的職業病。

4.精神衛生和心理健康問題日益突出 隨著社會的變革,工業化、都市化進程,家庭、社會結構的變化,精神疾病患者有上升趨勢。美國資料表明,門診病人中半數屬於心身病,我國大城市約佔1/3。心身病是指由於精神緊張、情緒壓抑等原因引起的器質性疾病,如高血壓、神經衰弱、抑鬱症等。我國12個地區精神病流行病學調查(1982年),城鄉重型精神病患病率為10.45‰;以神經官能症為主的,輕型精神病患病率達22‰;北京調查,大學生因病休學、退學者中,精神性疾病占第一位(佔40%)。此外,酒精和其他葯物依賴也在急劇上升。心身疾病和精神疾病不僅危害個人健康,而且影響家庭和社會安定。

5.意外傷害發生率不斷提高 意外傷害常被認為是偶發事件,無法預防,這個觀點是錯誤的。我國意外傷害發生率較高,損失也較大。我國因意外傷害而致死的前三位是:自殺、交通事故和溺斃。

6.人口老齡化帶來的問題日趨嚴重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問題,2000年我國將進入標准型老年社會,60歲以上老人占人口總數的10%,絕對數達1.3億。老年人的健康問題比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多,而且解決難度也大。據抽樣調查,全國近30%的老人健康狀態較差或很差;上海市對5000名老人進行的隨機抽樣調查,老年痴呆症在65歲組發病率為4.86%,75歲組為12%;老年人70%患有多種慢性病。如何預防老年病?如何提高我國老年人群的無殘疾預期壽命,將是預防醫學面臨的新課題。

預防醫學的發展趨勢〔1〕

1.向社會預防為主的方向發展 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醫學模式從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人們認識到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在更大程度上依賴於社會。要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必須是醫學更加社會化。所謂社會化,是指全社會都把健康作為社會目標和人的基本權利,把對健康的投資作為基本建設投資,把衛生建設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事實說明,許多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腫瘤等慢性病,只有通過廣泛深入的健康教育,和個人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公平合理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才能達到減少發病和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確保人人健康的目的。

我國提出的「大衛生」觀,是對預防醫學社會化的具體表述。要達到WHO提出的「健康為人人、人人為健康」的目標,除需要衛生部門的努力外,還需要全社會各部門和廣大群眾的參與。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到2000年我國大部分居民的生活將達到小康水平,如何引導群眾合理消費,接受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賴於廣泛、深入地進行健康教育。是否把健康教育放到戰略高度去考慮,也是預防醫學社會化的一項重要任務。

2.防治結合,向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人口素質的方向發展 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本是同一醫學群體,但當前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都處於分裂和脫節的狀態。隨著國民經濟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群眾不僅要求有病能及時得到治療,而且要求懂得防病和保健的知識,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群眾需要防治結合的全科醫生和專科醫生,因此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結合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3.環境與健康問題將成為預防醫學的熱點 21世紀人類面臨四大問題: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能源匱乏、疾病控制。環境污染問題已引起各級政府和廣大群眾的關心,但治理和保護環境卻是十分艱巨、長期的工作,既需要高新技術,也需要全社會的積極參與。預防醫學應積極參與對環境與健 康問題的解決,特別是對環境中有害因素的允許量和消除方法,以及環境中微量有害因素長期危害性的研究尤為迫切。

4.將更加重視心理、精神和行為因素對健康的影響 心理應激對健康影響很大,美國資料對大學醫學院調查觀察,發現48名癌症患者都具有共同的心理特點:內向、抑鬱、隱蔽著憤怒和失望。

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特點是:節奏快,競爭激烈,經濟和生活壓力加重,精神壓力大,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心理、情緒問題增多。家庭破裂造成兒童心理障礙;社會變革下的就業環境、人際關系的心理適應能力;家庭、婚姻、性觀念和現實的應付能力;還有吸毒、酒癮、賭博等社會惡習帶來的心理、精神問題。都需要心理衛生教育,社會的關心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國是世界上自殺發生率較高的國家,而我國社區精神衛生服務網路建設還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群體的需求。

當前,醫學的發展趨勢,一方面從治療擴展到預防,另一方面從生理擴展到心理。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學有可能繼分子生物學之後,成為醫學中的帶頭學科。

5.預防保健政策和策略的發展 建國初我國即提出了「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從1953年起在全國各省市(地)縣(區)和大型企業建立了衛生防疫站,成為黨和國家實施預防醫學政策和策略的組織體系。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把預防保健與農村衛生、中醫葯工作作為衛生工作的三大重點任務,並對預防保健的方針、政策和目標任務作了充分的表述。

1977年,30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人人健康」的全球戰略,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1978年,WHO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召開的國際初級衛生保健會議指出,發展初級衛生保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1979年,WHO組織制訂了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的指導原則。1979年11月聯合國大會通過了《第34/58號決議》,指明衛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目標表示支持。實現2000年的具體目標有10項,包括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所有的人積極參加社區衛生行動,安全飲水和環境衛生設備,足夠營養,計劃免疫,控制非傳染性疾病及促進精神衛生等。我國政府對初級衛生保健策略作出了承諾,並正在大力實施。

1998年,世界衛生組織執委會討論了「21世紀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全球新衛生政策,並召開第51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世界衛生宣言》,號召採取行動以幫助最需要改善衛生狀況的人們。當前衛生設施的覆蓋率僅占人口的1/3,生活在極度缺乏衛生設施的社區人口增加到33億。在各級政府的重視下,預防保健的政策和策略將會進一步加強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寧慶、童道玉.自然科學學科發展戰略調研報告——預防醫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95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與預防保健論文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