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這一衛生工作目標的關鍵是初級衛生保健
上世紀80年代初,世界衛生組織(WHO)要求所有成員國做到「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我國政府根據國情,作出「2000年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庄嚴承諾,並寫入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為實現這一目標,《決定》中提出必須建立並完善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的要求。
衛生工作強調安全性、公平性、可及性。「人人享有」就是公平性、可及性的體現。我國的衛生工作,在公平性、可及性方面做得不夠理想,在WHO的191個成員國中曾被評為倒數第4位。
WHO提出的「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有10項內容,例如全體居民都至少能獲得基本保健和第一級轉診設施;所有政府對人民的健康擔負起全部責任;居民都有安全的飲水和環境衛生設備;人人可得到基本葯物;等等。
就以居民都有安全的飲水來說,要達到這一目標也很不容易。我國農村尚有30%的人飲水困難,尤其是在西部的某些地區,在那裡,有的婦女甚至趕10里地到遠處取水。有些地方的水中含氟量高,成為某些地方病的重要發病原因之一。一些地區水源受到污染。國家對此問題很重視,計劃在「十一五」期間每年投資64億元,每年解決3 200萬人安全飲用水。
為了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讓全體國民可得到基本葯物是極為重要的一條保障措施。
1 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是衛生改革的目標
就醫、上學、就業、住房問題是當前群眾最關心、反應最強烈的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已成為影響和和諧社會構建的突出問題之一。
據第三次全國衛生服務普查,48.9%的人有病不去醫院就診,29.6%的人應住院但沒有去住院(這是2003年的數據),說明我國衛生工作在公平性、可及性上還有很大缺陷,與「人人享有」還有很大差距。
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已成為當前最熱門的話題之一,也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由發改委、衛生部牽頭,十幾個部委參與共同起草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方案。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已明確是醫
療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加強公共衛生、農村衛生、社區衛生是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基礎環節。
2 國家基本葯物制度再次提出
建立國家基本葯物制度是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重要保證。
在1月8日召開的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衛生部高強部長提出2007年全國衛生工作重點。高強部長指出,從維護人民利益出發,按照我國國情,借鑒國外有益經驗,著眼於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著力於縮小醫療衛生服務差距,著力於建設群眾及時就醫、安全用葯、合理負擔的醫療服務體系,探索中國特色的衛生發展道路,要著力建設四項基本制度: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衛生保健制度;多層次的醫療保障制度;國家基本葯物制度;科學、規范的公立醫院管理制度。關於國家基本葯物制度,高強部長指出,葯品的特殊屬性決定了葯品的生產、流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質,不能完全靠市場調節。政府應該加強對葯品生產、采購、配送、使用等環節的監管。根據世界90多個國家的經驗,國家基本葯物制度應為葯品政策的核心。國家應按照安全、有效、必需、價廉的原則,制定基本葯物目錄;政府招標組織國家基本葯物的生產、采購和配送,並逐步規范同種葯品的名稱和價格,保證基本用葯,嚴格使用管理,降低葯品費用。同時,要整頓葯品生產流通秩序,積極促進葯品生產流通的規模化和現代化,改變目前企業規模小、數量多、監管難的狀況。嚴格企業和葯品准入,加強質量監管,確保葯品安全、有效。
3 基本葯物制度的重要作用
1975年,WHO提出制訂並推行基本葯物,這是為了解決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困國家)的葯品供應問題,使這些國家能夠按照其衛生需要讓其國民以有限的費用、合理的價格購買、使用質量和療效都有保障的基本葯物。WHO提出制定並推行基本葯物制度,旨在使其成員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大部分人口得到基本葯物供應。至1999年底,WHO成員國的80%實施了基本葯物制度。
基本葯物不僅要在數量上能夠滿足人們衛生保健的基本需要,更應保證其安全、有效,並保持合理的價格。推行基本葯物制度的過程,還應高度重視合理用葯的問題。
基本葯物制度不僅在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困國家)中發揮作用,在經濟發達國家中同樣也能發揮積極作用。基本葯物制度已成為WHO和國際上許多國家推行「國家葯物政策」的核心內容。
4 基本葯物制度不僅僅是個目錄
我國基本葯物工作開始較早,1979年就開始進行。1992年,衛生部牽頭,會同財政部、國家醫葯管理局、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總後衛生部成立國家基本葯物領導小組。1996年,按照臨床必需、安全有效、價格合理、使用方便的原則制定了國家基本葯物目錄。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就提到了要建立並完善基本葯物制度 ......
2、初級衛生保健策略的四個方面,八項內容是什麼?
1
3、什麼叫初級衛生保健
基本的衛生保健工作
初級衛生保健的任務分為四個方面、八項要素。
(一)四個方面
1.健康促進 包括健康教育、保護環境、合理營養、飲用安全衛生水、改善衛生設施、開展體育鍛煉、促進心理衛生、養成良好生活方式等。
2.預防保健 在研究社會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客觀規律及它們和人群所處的內外環境、人類社會活動的相互關系的基礎上,採取積極有效措施,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流行。
3.合理治療 及早發現疾病,及時提供醫療服務和有效葯品,以避免疾病的發展與惡化,促使早日好轉痊癒,防止帶菌(蟲)和向慢性發展。葯物應用以"節約、有效"為原則,那些葯物應用"愈多愈有效"、"愈多愈好"的觀念是錯誤的。用葯物不僅造成葯物浪費,增加病家經濟負擔,也增加了葯物不良反應發生的可能性。
4.社區康復 對喪失了正常功能或功能上有缺陷的殘疾者,通過醫學的、教育的、職業的和社會的綜合措施,盡量恢復其功能,使他們重新獲得生活、學習和參加社會活動的能力。
(二)八項要素
1.對當前主要衛生問題及其預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
2.改善食品供應和合理營養;
3.供應足夠的安全衛生水和基本環境衛生設施;
4.婦幼保健和計劃生育;
5.主要傳染病的預防接種;
6.預防的控制地方病;
7.常見病和外傷的合理治療;
8.提供基本葯物。
4、初級衛生保健的13項指標具體是指哪13項?
依據我國農村發展規劃,參照WHO提出的全球衛生目標,結合我國實際情況,1990年,發布了《規劃目標》,見表13-1。該規劃目標原則地提出了不同地區實現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最低限標准。各地區應從實際出發擬定本地萄規劃和實施辦法。地區的劃分是根據國家2000年經濟發展規劃和國家統計局曾經使用的統計口徑,提出貧困、溫飽、寬裕和小康四類地區。各地提出的規劃指標一般不低於最低限標准。目前經濟已較發達、工作基礎比較好的地區,指標內涵可以擴充,標准也應提高。這些指標的具體含義及計算方法如下:
指標1 指初級衛生保健的實施已成為本屆政府的工作目標,並有主要領導分工負責。制訂了初級衛生保健發展規劃,並定期檢查考核實施情況。
指標2 縣、鄉政府年度衛生事業撥款指兩級財政支出中,衛生事業費、衛生基建投資、中醫經費、衛生科研經費和衛生人力發展投入的總和。不含集體組織的經濟支持和個人支付的衛生費用,其意義在於保證衛生事業經費在地方財政支出中佔有合理的比例,並使之隨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步增長。根據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展,該項指標將有可能為「衛生事業費用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所取代。
表13-1 「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最低限標准
初級衛生保健指標不同經濟地區最低限標准
貧困溫飽寬裕小康
1.把初級衛生保健納入縣、鄉(鎮)政府工作目標和當地社會經濟發展規劃(%)100100100100
2.縣、鄉政府年度衛生事業撥款占兩級財政支出的比例(%)*8888
3.健康教育普及率(%)506518090
4.A.行政村衛生室覆蓋率(%)
B.甲級衛生室占村衛生室比例(%)90
3095
50100
70100
90
5.集資醫療保健覆蓋率(%)50506060
6.「安全衛生水」普及率(%)60708090
7.「衛生廁所」普及率(%)35457080
8.食品衛生合格率(%)80808585
9.嬰兒死亡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201585
10.孕產婦死亡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30252015
11.兒童「四苗」單苗接種率(%)85859095
12.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15151010
**地方病病區特定指標:
地方病患病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
10
10
5
5*根據我國現行財政體制,該項指標由各級地方政府審定
**為地方病病區「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規劃目標的必列指標,其他地區不做要求。
指標3 指中、小學健康教育課、常見疾病預防保健知識、生活衛生常識等普及到家庭、學校企事業單位的百分比。
指標4A 村衛生室應有醫有葯有專門的工作室,鄉村醫生承擔醫療、預防保健和衛生宣傳三項任務。
指標4B 甲級衛生室的最低標準是:(1)有診斷、治療、葯房三室分開的專用房屋;(2)至少有120種常用葯品及必要設備;(3)至少有一名獲得鄉村醫生證書的醫生,有一名女鄉村醫生或女衛生員(接生員);(4)有一套管理制度,如門診、發葯、收費、消毒、防保等項制度。
指標5 指以全體居民為對象,通過不同的集資方式和管理方法,實行集體和個人共同籌備醫療保健專用基金和按一定比例補償居民的醫葯、預防保健費用支出的各種形式的醫療保健制度。
指標6 指水源水的感官指標,PH值和氟、亞硝酸鹽含量指標達到國家標准,煮沸後可以飲用。
指標7 指廁所有牆、有頂、廁坑及貯糞池無滲漏,廁內清潔,無蠅蛆,糞便定期消除並行無害化處理。
指標8 指食品生產、經營單位的食品符合國家食品衛生標准。要求年檢驗數在500件以上,品種覆蓋率達100%,檢驗樣品中抽樣樣品應佔60%以上。
指標9 嬰兒死亡率指一年內每1000名活產嬰兒死亡數。「活產嬰兒」指具有呼吸、心跳、脈搏、肌肉抽動四種生命現象之一者。在統計時,嬰兒死亡漏報率應控制在20%以下。嬰兒死亡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指1995年比1990年、2000年比1995年的嬰兒死亡率各遞降的百分比數。
指標10 孕產婦死亡率指一年內每十萬名孕產婦從妊娠分娩後42天,由於與妊娠(含宮外孕)、分娩有關或因妊娠分娩致原發疾病惡而引起的死亡數。但不含意外事故、節育手術事故和其他手術意外致死數。在統計時,孕產婦死亡漏報率應控制在20%以下,孕產婦死亡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指1995年比1990年、2000年比1995年的孕產婦死亡率各遞降的百分比數。按國際通用計算方法,「年孕產婦總數」以「年活產嬰兒總數」計算。
指標11 指兒童「四苗」計劃免疫中,每一種疫苗符合規范的接種率。
指標12 法定報告傳染病的發病率指一年內每十萬人口中,甲、乙、丙類35種法定報告傳染的發病數。統計報告中傳染病漏報率應控制在5%以下。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指1995年比1990年、2000年比1995年的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各遞降的百分比數。
指標13 地方病患病率每五年遞降百分比指地方病流行區每十萬人口中,某種地方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病、血吸蟲病、大骨節病、克山病)患病人數每五年遞降的百分比數。
此十三項指標按其內容實質又可分為三類。第一類屬支持指標,包括指標1、2、4和5,這些指標強調的是建立初級衛生保健領導機構、發揮政府作用、提高現代化管理水平;加強組織保證和經濟支持,加強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網底(即行政村衛生室)的建設。第二類屬工作指標,包括指標3、6、7、8和11,這些指標強調的是健康教育、水糞管理、食品衛生管理和計劃免疫,是貫徹預防為主方針的重要內容,做好這些工作,既可大量地減少和控制常見病多發病,還能極大地提高群眾的衛生知識,養成衛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第三類屬居民健康指標,包括指標9、10、12和13,這些指標是關於兒童和孕產婦的死亡率、傳染病控制和地方病防治的發病率、患病率等,這些指標既是國內指標,也是國際指標,綜合地反映了我國居民的健康水平。
通過兩次全國范圍內的初級衛生保健試點工作的考評,表明這套指標體系的設計是合理的,各項指標數值的確定是基本可行的。這套指標體系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村衛生工作的發展。
5、「初級衛生保健」的名詞解釋是什麼?
初級衛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是社區內的個人和家庭能夠普遍獲得的基本衛生保健,這類保健的獲得要採取他們能夠接受且充分參與的方式,並且社區和國家能夠承擔所發生的費用。初級衛生保健既是國家衛生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社區總體社會和經濟發展的不可分割內容。
1978年,WHO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哈薩克的阿拉木圖召開了國際初級衛生保健會議(簡稱阿拉木圖會議)。會議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明確指出:推行初級衛生保健(primary health care,簡稱PHC)是實現「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的戰略目標的關鍵和基本途徑。
擴展資料中國初級衛生保健持續升級
當地時間2019年5月20日,中國等5國共同舉辦的「從初級衛生保健邁向全民健康覆蓋和可持續發展目標」主題邊會在世界衛生大會期間召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馬曉偉出席邊會並作主旨發言。
馬曉偉介紹,新中國成立伊始,中國著力健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網路,到20世紀70年代,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初級衛生保健道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政府順應人民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持續強化初級衛生保健服務。
通過制度創新,築牢居民看病就醫保障「安全網」;通過組織創新,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和效率;通過服務創新,保障重點人群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
馬曉偉表示,中國的主要經驗一是高度的政治承諾,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二是堅持從國情出發,堅持政府主導、公益性主導、公立醫療衛生機構主導的基本原則;
三是堅持以基層為重點,發揮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在健康管理、常見病診療中的主體作用;四是堅持以人民滿意為標准,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需求,同時發揮醫務人員主體作用,調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