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飲食與健康論文
2、保健與養生的論文改怎樣寫
保健養生與減肥:
隨著改革開放的熱潮,人們開始不加節制的吃。每天都吃的非常豐盛,現在更需要注意養生之道,防患於未然。有的人肚子都很肥大,據研究表明,腰圍越大越有可能會增加導致心臟病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因此積極參與健康生活的保健與養生
健康減肥與夏日保健
不像很多女生那樣,我嘗試的減肥方法只有2種。第一種算是比較不健康的「蜂蜜減肥法」也就是三天之內不吃任何東西,只喝蜂蜜水,想怎麼喝怎麼喝。的確如同很多人一樣我減了4斤。到了第三天的時候我暴飲暴食,吃了肥膩而又過夜的紅燒兔子肉,到了半夜我突然難受的睡不著,開始想吐。狂吐不止,父母一步不離的陪在我的身邊,第二天起來後情況更加的嚴重,發燒,發暈,拉肚子。父母將我送進了醫院。這次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病史讓我久久難以忘懷。雖然沒受吃減肥葯傷害自己的身體,但是這樣的折磨實在不想再來一次。這次的失敗也加深了我要健康減肥的意念。
在大二暑假的時候,我到健身房辦了張卡,開始了我的健身之路。每天早上起來吃媽媽為我買的全麥麵包。夏天的時候胃口不是很好,但是不像別人那樣吃的很少,因為早餐食每天中最為重要的,因此早餐吃的像個皇帝。早餐的特別之處在於加入了點花生,據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營養專家研究發現,花生及花生製品能夠有效幫助人們控制體重、防止肥胖,這是因為優質花生以及花生製品(如花生油、花生醬)中,有一種叫葉酸的營養素,含有大量的單不飽和脂肪酸,能夠增加熱量散發,燃燒有害膽固醇,降低高血脂。除了葉酸,花生製品中還含有多種有益的纖維素,有清除腸內垃圾的作用,不會導致肥胖。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曾組織了101名患肥胖症的中老年男女,分為兩組,一組被指定吃低脂膳食(以瘦肉、蔬菜為主),一組吃堅果膳食(以花生油、花生醬、混合堅果、蔬菜為主)。半年後,情況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兩組人的體重平均都減了11磅。但一年之後,第一組的體重出現了反彈,而食用花生堅果膳食的第二組沒有出現反彈,仍然保持著頭半年後的體重水平。而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科學會理事PeterHowe教授說,通過大量研究發現,肥胖和堅果(包括花生)的消費量呈負相關,對自由膳食人群,食用花生堅果人群後體重呈現下降趨勢。堅果能增加多餘能量的消耗從而減少脂肪在體內的堆積。受試者膳食補充花生的19周後,他們多餘的能量消耗增加11%。堅果的能量密度大,是纖維和蛋白質的良好來源。經常吃堅果的人,不僅不會發胖,還可以在日常飲食中獲得全面營養,同時使減肥變得更加輕松。
唯一欠缺的就是我的早餐中欠缺了點蔬菜水果,因此在早餐和午餐間加入點水果,既能減少對午餐的食慾,又能增加每天所需的維生素和礦物質。
每天中午也是每天的重頭戲。中午的飲食一定包括雞肉,或者魚肉,或者牛肉脂肪含量少但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肉類,中午一定吃面、米,當然蔬菜是午餐的主導。中午的飲食全面實為了減少對晚餐的慾望。一般吃到想吃就吃。我的減肥原則是:「在滿足自己的前提下適當的控制」。在午餐和晚餐之間給自己加一點小點,比如酸奶,牛奶。
晚餐是我直接吃洗干凈的新鮮蔬菜,或者燕麥牛奶。對於蔬菜我的要求十分嚴格,因為高溫會使營養物質流失,但是高溫也可以將蔬菜水果的有毒物質去除。因此如果將新鮮蔬菜洗滌干凈就可以將魚和熊掌兼得!再者說說燕麥,它富含維他命B、E、鐵等成分,它的高纖維,有助於減肥和預防心血管疾病,對減肥和養生都很有幫助。
夏天的養生之道在於:補水。因為有運動,天氣炎熱,因此運動的人對水的要求更加的高。補水還是一門大學問!先從8杯水說起,每天的八杯水的喝法在網上有很具體說法,我很贊同,我要特別強調的是每天早上的清腸水,因為對於每個人在一個晚上的新城代謝之後,積累了很多毒素在體內需要被排除,這時我們的身體最需要水分,一大杯水下去不僅排除毒素,而且降低了血濃度,對身體有極大的好處。我不太習慣老爸喝的鹽開水,我覺得難喝,因此我還是選擇白開水。有的人可能會問到白開水,蜂蜜水,鹽開水哪個更好?科學研究並沒有具體說明,不過從營養成分來說蜂蜜水更好,從排毒效果來說鹽開水更好,但是如果是喝不喝水來說,只要是喝了對身體都是非常有好處的。對於運動的補水,我查了很多的資料,但是各家說法不一,不過基本保證在運動前要喝500cc的水,打個地總是好的,因為我做的是跑步減肥,很不喜歡停下來,所以不常在跑步中補水,但有些網頁上說需要在跑步中補水。夏天的時候,喝些清淡的粥對於減肥養生都有好處。粥是一種非常有營養而且熱量又低的食品,對保健很有好處。再加上點健康的冷盤,冷盤不僅可以保存住維生素,又清涼可口。
3、家庭健康與保健論文 1000字
哎喲 這個可有一點難度呢親,需要的話 也可以給你呢。
4、關於醫療保健與健康選修課的論文!
去論文資料庫找相關的,比如知網 萬方,自己不會搜的可參照我qq空間里關於網路找論文的方法和步驟
5、拜託一篇關於健康與疾病的論文
健康與疾病的劃界:困境與出路
健康與疾病是生命活動的兩種基本狀態,也是醫學認識的
永恆主題。醫學從產生之日起,就一直致力於探討健康與疾病
的本質,並尋求對兩者的劃界。這種傾向與努力,在近代生物醫
學模式中趨於實證化與精確化。但生命現象的系統性、復雜性,
決定了對健康與疾病的劃界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和難以逾越的困
境。如何走出這種困境,已成為當代醫學面臨的難題。
1 醫學對健康與疾病的劃界
疾病與生命俱來,它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永恆的苦難。從發
生學的角度看,人類對疾病的認識遠比對健康的認識要早得多。
目前醫學史界普遍認為,原始時期的醫學與巫術混沌不分。公
元前5世紀前後,受自然哲學的啟迪與影響,古希臘與中國的醫
學逐漸從巫術中分離出來,開始了對健康與疾病的理性思考,從
而形成了一種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它把健康與疾病視為一種
自然過程,把生命機體的動態平衡狀態稱之為健康,反之則視為
疾病。因此,穩態與適應是生命有機體健康生存的目標。古希
臘與中國醫學在理性醫學上邁出了關鍵的第一步,它所倡導的
整體、動態的生命觀念在現代醫學中仍然具有巨大的價值,在醫
療實踐層面上雖然極具戰略指導意義,但可操作性並不強。16
世紀,近代醫學在動物與人體解剖的基礎上勃然興起。此後三
百多年,它藉助於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自然科學理論與技術手段
認識健康與疾病,從而形成了所謂生物醫學模式。這一模式具
有如下兩個顯著特徵:其一,對疾病的還原分析與精確定位。其
二,對生命現象與病理現象的物理、化學詮釋。
以此為基礎,生物醫學模式建立了生理功能的健康觀與疾
病觀,也即把生命機體功能的正常狀態視為健康的必要條件。
當然,所謂「正常」乃是以物種的共性為標准,是統計學意義上
的。正常意味著健康,它使個體能夠更好地完成它作為種的代
表所固有的機能。反之,疾病是功能的紊亂或失調,它是個體喪
失充分完成它所固有的物種特有功能時的一種生命活動狀態。
具體反映到臨床實踐中,症狀與體征是疾病或異常的標簽,也是
劃分健康與疾病的可操作判據。
生物醫學模式對健康與疾病的劃界,尤其是對疾病的還原
分析與精確定位,導致了以疾病為中心的醫療體制的建立。它
①廣州醫學院社會科學部 廣東廣州 510182
有力地推動了近代醫學對疾病的技術干預,極大地促進了人類
的健康水平。但受限於機械自然觀,生物醫學模式片面理解了
生命的本質、人與自然的關系,加之對還原分析法的過分推崇。
因此,它對健康與疾病的認識與劃界有其固有的缺陷與無法超
越的困境。
2 困境
生物醫學模式對健康與疾病的劃界標准隱含著兩個前提:
其一,健康與疾病是完全對立的兩極,它們之間可以相互定義;
其二,有關健康與疾病的判斷是事實判斷,與價值無關。然而,
無論從醫學認識或是臨床實踐的角度看,這兩個前提都失之片
面與武斷。
生物醫學模式在對疾病的還原分析中,強調疾病是機體對
致病因子有害作用的一種反應,並把症狀與體征作為標簽。19
世紀下半葉巴斯德與科赫建立的特異病因說,為生物醫學模式
提供了一個最為「經典」的疾病概念:疾病是由特異病因造成的
具有特異病理改變和特異診候群的臨床診斷單元。顯而易見,
它立足於臨床診斷與治療,注重的是疾病的結局而不是過程。
事實上,疾病的發生是一個動態的病理過程,有時需要進展很久
才會出現症狀與體征。在症狀與體征出現以前疾病業已存在,
稱為亞臨床疾病(或無症狀疾病)。例如:無症狀性缺血心臟病
就無臨床症狀,但醫生根據心電圖可以診斷。因此,單純依賴症
狀與體征定義疾病本身就顯得過於狹窄。更為嚴重的是,對生
命動態過程的忽視,使它把健康與疾病視為一塊硬幣的兩面,並
藉助對疾病的定義,簡單地把健康定義為「無病、無殘、無傷。」對
健康的這種消極定義,具體反映在醫療實踐中便是對養生與保
健的忽視。對此,威爾遜有精闢的認識:「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
熟悉的機能失調體征上,把健康解釋為無病,並傾向於排除對機
能良好者的分析。我們對不正常的認識很多,但對正常的認識
卻極少。因此,我們對預防疾病和促進機能提高的努力反而放
鬆了。」[1]122回溯歷史,古希臘的醫學傳統強調的是生命整體的動態平
衡,穩態與適應是維持健康之道。所謂疾病的治療,著眼點也在
於如何促進生命機能或其「自然力」的恢復。從某種程度上說,
近代生物醫學模式對疾病的實證、精確定義與技術干預,以犧牲
傳統為代價,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如果我們承認疾
6、養生與健康 的論文 3000至5000
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養生一詞,最早見於周易著作。從詞面解釋:養生者,調養生息也。科學養生,就是用最科學的養生理論、方法實現自己的健康長壽。因此,從養生學學科理論中尋找科學依據,從高齡老人群體中尋找養生經驗,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科學養生准則。 一、科學養生四大障礙 (一)「煩惱」因素。 老年人從崗位上退下來,工作到了家庭,與子女共居的,考慮如何適應家庭工作,比如買菜、煮飯、送孫上學等,久而久之,家庭、上下輩之間,未免有些「摩擦」,產生了一種轉換「崗位」的「煩惱」。 (二)「失落」因素。 特別是當過單位領導的老人,過去「有權不使」,如今「過期作廢」,「下崗」後有一種失落感。加之對自己尊稱改變:過去任長官,受人「尊敬」,今天,見面避開,人走茶涼。感到「世態炎涼」。 (三)「拼搏」因素。 與「失落」相反,這些老人認為過去「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可以「大顯身手」了。少數人說自己過去只有「奉獻」,沒有「索取」,趁退休做「自由人」的機會,千方百計想彌補。個別人,一反常志,買彩票、炒股,往往造成精疲力竭,「血本無歸」。 (四)「厭世」因素。 有些老人無所事事,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鍾。覺得日子很難過,吃完三餐,不知到哪裡消磨時光。個別老人,一邁進60花甲之年,自稱為「等死隊員」,認為今朝有酒今朝醉,存在著一種醉生夢死的思想,於是喜、怒、哀、樂無常。 二、科學養生三大原則 老年人是人生歷程的最後階段,對於科學養生所選擇的途徑有較大的復雜性,人與人所處的區域、地位、環境,甚至年齡、性別、體質、愛好有很大差異,因此,每個人在養生之道上應該因人而異。但人生歷程中的三大原則是統一的。 (一)自主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有限,養生奧秘無窮。人能否健康長壽,既非上帝安排,也非命中註定,而是靠自己主觀努力創造條件獲得的。廣西有個長壽縣——巴馬,80歲以上壽星有幾萬人,他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積極勞動,注重身心鍛煉,從而形成少病、長壽的老年群體。 (二)平衡性養生原則。 俗話說:「生命在於運動,康壽在於平衡。」大多數老年人注意到體育鍛煉,而平衡一事不大注意。有些老人鍛煉積極、運動量大、休息不好、營養不足、失去動靜平衡,陰陽失措,結果反而搞垮了身體。一些老人爭強好鬥、怒氣橫抽,導致疾病叢生。這些現象說明:追求健康長壽的老人,如不按科學養生要求,「身心平衡」破壞,好事則變成壞事。 (三)特殊性養生原則。 世間事物有兩性,普遍性中有特殊。在科學養生過程中,應強調個人內在因素,一切從個人實際出發,制訂和實施有益於自己身心健康的策略和方法。不能移花接木,硬搬照套,否則,事與願違。 三、科學養生四大基本經驗 (一)思想要樂觀,心態要平衡。 俗話說:「人生不如意之事有八九,天下無十全十美之事,知足不辱,病從憂生……」說明遇事要樂觀,要求心態平衡。否則效果不堪設想。中國最早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心是五臟腑之主」,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又曰:「百病皆生於氣。」道出了科學養生心態平衡的重要性。所以,老人不要急於求成,不能斤斤計較,要注意保持心態平衡,做到「四個一點」。順境時要謹慎一點;逆境時要振作一點;得意時要謙虛一點;煩惱時要「糊塗」一點。不因地位低微而氣餒;不因薪資偏薄而苦悶;不因權力喪失而哀嘆。要善於控制情緒,切勿庸人自擾,惹事生非,避免過喜過怒,造成過於興奮,血管收縮,心跳加快,血壓驟升,血糖改變,引發腦充血或心臟病。待人接物,要講究文明禮貌,以誠待人,以禮敬人、平易近人,適力助人。 (二)忍氣不爭吵,處事和為貴: 中國有句名言:「小不忍則亂大謀」。《苟子·儒篇》:「老忌私,然後能公,和忍性,然後能修。」即是說,能強其私,心和性情,而不使其放縱,放縱就是為所欲為。不然大則以殺身,小則以傷氣。 (三)節食加節欲,生活有規律。 中國古代至聖先師孔子曰:「食色性也,人之大欲焉。」稽康的《養生論》說:「其自用甚者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此語意思是飲食、色慾兩事應有節制。使之適度,以求長生。《增補遵生八箋》上曰:「……六日飲食,七日黃室……歸心靜然,可以永生。」也說明了節欲、節食之重要。所謂節食,就是說,餐吃八成飽,暴食傷胃也傷腸。節食,對於老人來說,還包括選食。做到不偏食,有什麼吃什麼,一日三餐,再好的飯菜也不飽食,更拒絕花天酒地。 這里必需鄭重闡述色慾話題。在中國封建意識掩蓋下,人們對性事自然諱莫如深,作為一種保密性的事。古代醫學書籍,文中也只用「節欲」或者「填房事」兩個詞。養生文章中《格言聯壁》說:「積精求神諳得切實。」顧名思義,既名之為精,既為精華、精粹。在人體內,所謂獨一無二之至寶。不能濫用,濫用則影響健康長壽。為何一些長壽村男女人壽星較多?為什麼尼姑、和尚較之一般人長壽?那就是人之寶貝藏之於身。依愚之見,人過七旬,以少行房事為宜,至少要注意適度。「酒是穿腸毒葯,色是刮骨鋼刀,財是過眼雲煙,氣是惹禍根苗。」唐代名醫孫思邈說得好:「恣其情慾,則命同朝露也。」把人壽比作朝露,值得老年人所思。 (四)身心常鍛煉,動靜要適度。 古人說:「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其常動故也。」外國人說:「生命在於運動。」經常的、適度的運動,可以補充肌體能量,有利血液循環,可以改善脂肪過多地在體內存積,防止肥胖,保證血糖正常,延緩骨質疏鬆,改善神經系統功能,能提高免疫能力。 老年人應根據自身情況和愛好,選擇一些適度的、柔和的項目進行身心鍛煉。早晨起床,適當步行、打拳、舞劍。稍年輕的老人可以慢跑。也可以每天堅持做保健操,動靜結合,呼吸結合,心平氣靜。還可以積極參加書法、繪畫、詩詞班學習,陶冶身心,健腦強心,延年益壽。實踐證明:老年人,不動不行,不靜也不行。動多靜少,不注意休息,則增加身心疲勞,降低血糖供應,不利健康。只靜不動,常睡懶覺,易使身體僵化,關節失靈,也不利於科學養生、延年益壽。正確處理動靜關系,宜動則動,宜靜則靜,動靜適度,對身體有益。科學養生才能健康長壽
陰陽學說的現代解讀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理論,在古代,這一學說在各個領域中都有廣泛的應用,古人用其解釋各種自然或社會現象,涉及到天文、地理、歷法、農學、醫學等許多領域。而其中運用最廣泛也是最成功的,當數其用在中國古代的醫學的理論框架之中。因為在中醫學里不僅把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學理論的主要說理工具,而且在臨床診治中得到廣泛的運用,賦予其極其豐富的實際內容。自從在《內經》中廣泛運用陰陽五行學說來論述醫學理論後,在二千餘年來,這一學說一方面經受著臨床實際的檢驗,另一方面也在大量的臨床實際中得到不斷的充實和發展,並直到現在仍在指導著中醫的臨床診斷和治療。但對於中醫學里的陰陽五行學說長期以來存在重大的爭議,特別是對五行學說,廢止之聲時有所聞,有的則提出要打破陰陽五行學說的框架,有的認為該學說有神秘性和模糊性兩大弱點。所以對該學說的討論關繫到中醫學的科學性及其發展的重大問題。
一、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1、運用舉例
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中醫學認為人體和宇宙世界萬物都具有陰陽的不同性質和「對立統一」的陰陽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1)生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運用陰陽學說闡述了人體的各種解剖、生理、功能現象如,《內經》中提出:「人生有形,不離陰陽」,「生之本,本於陰陽」等。總的來說,人體功能多屬陽,而形體實質多屬陰,即《素問•生氣通天論》中所說:「陽化氣,陰成形」。而生理結構中又可分陰陽,功能活動中也有陰陽。現把其內容舉例如下:
陽 陰
生理組織結構 部位 上部 下部
身體 表 里
軀干 背 胸腹
四肢 外側 內側
臟腑 六腑(各腑又包含陰陽) 五臟(各臟又包含陰陽)
經絡 手足三陽經 手足三陰經
氣血津液 氣(衛氣、肺氣、脾氣、胃氣、心氣等) 血津液
功能活動 升降 上升 下降
狀態 亢奮,發散 陰滯、收斂
動靜 動 靜
主要功能 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者藏精而起亟也;
陰在內,陽之守也。
(2)病理方面:在中醫學里,陰陽學說被廣泛用於分析各種病理現象,其中陰陽辨證被作為中醫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綱,同時,從對全身的陽虛、陰虛的分析及各種臟腑陽或陰的虛實進行病理的具體分析。如「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陽 陰
陽證和陰證 陽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偏盛,機能亢奮,火熱熾烈,陰液耗傷等病證。 陰證指病變表現為:陽氣不足,機能低下,陰氣偏盛,寒象明顯等病證。
望 面色紅赤,躁動不安,舌紅,苔黃燥或黑燥。 望 面色蒼白或暗淡,神情萎頓,倦怠少語,舌淡胖,苔白潤。
聞 語聲重濁,呼吸粗大,或有痰壅氣喘。 聞 語聲低微,呼吸微弱,氣息短促。
問 惡熱,心煩,渴喜冷飲,腹脹滿痛,便秘,小便短赤等 問 畏寒喜暖,口淡不渴,腹中冷痛,大便稀溏,小便清長等。
切 皮膚灼熱,腹部硬滿拒按,脈數有力。 四肢清冷,腹軟喜按,脈沉弱微細無力。
虛證 潮熱顴紅,手足心熱,盜汗口乾,頭暈耳鳴,心煩,遺精,脈細數,舌紅。 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舌淡白,神倦乏力,便溏尿頻,或有喘咳,身腫,脈沉弱無力,舌淡胖。
臟腑陰陽辨證
心 心陽虛:心悸氣短,或有心胸憋悶,畏寒肢冷,面色少華、虛浮,舌淡胖,脈微細。 心陰虛:心悸易驚,失眠或多夢,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苔少,脈細數。
肺 肺陽虛:咳喘無力,氣短,痰液清稀,面色淡白,語聲低微,舌淡苔白,脈虛弱。 肺陰虛: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口咽乾燥,聲嘶,形體消瘦,潮熱骨蒸,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
脾 脾陽虛:腹脹納少,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大便溏薄清稀,口淡不渴,畏寒肢冷,舌淡而胖,苔白滑,脈沉遲無力。 脾陰虛:腹脹納少,食後加劇,大便干結難解,形體消瘦,肌膚乾燥,手足心熱,口乾唇紅,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無力。
胃 胃陽虛:胃脘疼痛,喜暖喜按,不思飲食,口淡不渴,面色蒼白,肢冷畏寒,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舌淡苔白,脈沉遲無力。 胃陰虛:胃脘灼熱隱痛,飢不欲食,心煩,口乾多飲,大便秘結,或干嘔、呃逆,舌紅少苔,舌體瘦少,脈細數。
肝 肝陽虛:胸脅牽引作痛,或涉及少腹睾丸,得溫稍緩,遇寒更劇,形寒肢冷,干嘔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脈沉細。 肝陰虛:頭暈耳鳴,兩目昏花,面部烘熱,脅肋疼痛或有灼熱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口咽乾燥,舌紅少苔,脈弦細數。
腎 腎陽虛:腰膝酸軟,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夜尿頻多,頭目眩暈,易疲倦,面色蒼白或黧黑,或有陽萎、白帶多而稀白,性慾減低,下肢浮腫,苔白滑,脈沉弱。 腎陰虛:腰膝酸痛,眩暈耳鳴,陽強易舉,經閉或崩漏,形瘦潮熱,心煩盜汗,失眠多夢,顴紅,五心發熱,口乾咽燥,溲黃便干,舌紅少苔,脈細數。
(3)陰陽學說在葯物學方面的運用
在中葯的理論和運用上,也用陰陽學說作為指導。
葯物性味 陰 寒、涼性,苦、酸、鹹味,味厚者
陽 熱、溫性,辛、甘味,味薄者
葯物性能 陰 沉降,清火、攻下、滋陰、抑制
陽 上升,發散、上升、溫陽、興奮
葯物作用的轉化 重陰則陽,重陽則陰
(4)在診斷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善診者,察色診脈,先別陰陽」,即以辨陰陽為診斷的大綱。而在辨證時,以陰陽為辨證的總綱,
八綱辨證 陰 包括里證、寒證、虛證
陽 包括表證、熱證、實證
診斷指導思想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
脈診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
(5)在治療養生學中的運用
在《內經》中,提出調整人體陰陽為治療的最終目標,如提出:「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但在具體運用時,卻又變化無窮。
治療指導思想 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
治療大法 審其陰陽,以別剛柔,陽病治陰,陰病治陽
指導預防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死。
指導養生 把握陰陽、和於陰陽、法於陰陽
以陰陽學說來分析醫學中的各種現象,不僅僅限於區分事物的陰陽屬性,還在不同的層面上進一步分析事物的陰陽屬性,如在陰中又可分陰陽,陽中也可分陰陽,並陽中有陰,陰中有陽,真是變幻無窮。
同時,中醫學還有許多關於陰陽相互關系的論述。如在分析生理時提出「陽生陰長」、「陰生陽長」,「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等,在分析病理時提出「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陰盛陽衰」,「陽盛傷陰」等,在治療時提出「陰中求陽」、「陽中求陰」等。
2、陰陽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
中醫學在運用陰陽學說時,又在原有基礎上賦予其許多新的內涵,使其內容更充實、豐富。其中較明顯的是不是在於如何區分事物的屬陰屬陽,而是在於分析對立事物的相互關系,提出了諸如陰陽互根、相生相長等理論。以下就此作一分析:
(1)強調陰陽屬性:中醫學里的陰陽屬性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更不是所謂的「一分為二」,而是具有非常嚴格的、特定含義的屬性。如以自然而言,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熱為陽、寒為陰,雄(男)為陽、雌(女)為陰,等等。以人體而言,器質屬陰、功能屬陽,機能陰滯屬陰、機能亢奮屬陽,等等。以葯物而言,性質溫熱者屬陽、性質寒涼屬陰,作用升提者屬陽、作用下降者屬陰,起興奮作用者屬陽、起抑製作用者屬陰,等等。這些陰陽的劃分是有明顯的屬性區別的,是決不可以隨便調換的。有人認為這是陰陽學說的局限性,實際上這是該學說的優勢之一。因為對立統一的事物雙方並不是對等的,往往有其屬性的差別,而這種屬性的差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是非常適合的。
(2)突出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中醫學里對陰陽的認識有一個突出的地方,即不把陰陽看作是機械的、平面的、呆板的,而是動態的、立體的、靈活的。陰陽的屬性固然是有其嚴格性的,但在陰中有陽,陽中也有陰。而這一思想的體現最典型的是中國古代的太極圖:
圖中充分體現了在陰中包含了陽,而在陽中也包含了陰。
(3)展示陰陽的層次:中醫學里對陰陽學說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其概念有時很廣,有時很窄,也就是在不同層次上都可以運用陰陽學說。如臟腑學說中用陰陽進行分析,臟屬陽,但背為陽,心為陽中之陽,背為陽,肺為陽中之陰。而心又有心陰、心陽之分。可見
(4)陰陽之間相互依存:陰陽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內經》中提出:「孤陽不生,獨陰不長」,提出陰陽之間相互依存,即所謂的「陰陽互根」。如人的形體屬陰,功能活動屬陽,二者缺一不可。
(5)陰陽之間相互影響:陰陽之間的關系並不是簡單的對立統一關系,雙方是無時不在相互影響的,不斷地此消彼長,保持著動態的平衡,如這一平衡被打破,就會出現病態,即《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要恢復這一動態平衡。陰陽之間這種相互依存影響的關系,突出了古人對人體整體性的認識,對形神統一、組織與功能統一、臟腑經絡統一、人體內外統一等有精闢的見解。
二、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被用來說明各種事物的相互關系,特別是在一個整體中,其各個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這些關系在人體的生理活動中固然非常重要,就是在病理過程中,這些關系也非常突出,而掌握這些關系對於中醫的診治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1、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運用舉例
五行 金 木 水 火 土
五臟 肺 肝 腎 心 脾
六腑 大腸 膽 膀胱 小腸 胃
五氣 燥 風 寒 暑 濕
五竅 鼻 目 耳 舌 口
五體 皮毛 筋 骨 脈 肉
五志 憂 怒 恐 喜 思
五味 辛 酸 咸 苦 甘
五音 商 角 羽 征 宮
五聲 哭 呼 呻 笑 歌
五色 白 青 黑 紅 黃
方向 西 東 北 南 中
生化 收 生 藏 長 化
季節 秋 春 冬 夏 長夏
2、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運用的特點:五行學說在中醫學里主要用以說明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事物,其所影響和被影響的事物可以用四個方面來概括,即「我生、生我、我克、克我」,與「我」共同構成了五種關系,從而反映了所有事物之間存在的相互關系,這就是五行學說的精髓所在,這樣,五種關系可以構成一個「穩態結構」。其相互關系示意如下:
木
相生
水 – 火 相剋
金 土
在醫學領域里,廣泛運用五行學說來分析臟腑組織之間的生理關系,如脾胃輸布津液至肺,且肺陰有賴於胃陰以補充,即稱之為「土生金」。並把脾胃稱為「母」,肺稱為「子」,二者即為「母子」關系。
同時,運用五行學說還可以分析疾病過程的傳變及某一臟腑病變對其它臟腑的影響。如因肝氣過旺,可以橫逆而犯脾胃,影響到脾胃的運化功能,稱之為「木克土」。
在診斷時,五行學說又往往用來分析病情。如脾病患者面色呈黃,為其本色,但如出現面色發灰黑,則為腎之色,提示水反侮土,病情較重。
在治療時,又往往用五行學說作為指導。如有「補土生金」、「扶土抑木」、「瀉南補北(補腎清心)」。
三、探討古代陰陽五行學說的局限性
當然,我們研究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也要抱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既要認真肯定其中的精華,特別是重視其中某些現代哲學所忽視的內容,從而對發展現代哲學起到作用,但也不能認為古人的東西都是真理。
1、陰陽學說的局限性:陰陽學說主要用以分析對立統一的二個方面的關系,但有時把不一定存在對立統一關系的事物也用陰陽來分析,如古人所說的日為陽、月為陰,從其陰陽屬性來說,確有其典型性的一面,但要把陰陽的關系套用在日月的關繫上,就會得出一些錯誤的結論。
又如有些矛盾雙方用陰陽的觀點難以說明,例如在疾病過程中,正氣和邪氣是一對矛盾,但不能指定何方為陰或陽。
所以用陰陽學說來分析所有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時也不夠恰當。
2、五行學說的局限性:五行學說是把各種事物的關系都列為五要素,雖然這可以認為是構成了一個穩態系統,但畢竟在許多情況下,特別是在醫學領域里,各種因素的關系更為復雜,有時並不能都歸納為「五」,所以也出現了「七情」、「六淫」、「六腑」等不按「五」歸納的情況。同時,五要素之間的生克、乘侮關系也並非是絕對的、固定的。實際在醫學領域里,五行關系是否成立,不是靠推算而來的,應是在實際生理和臨床上存在了某種關系,再以五行學說加以說明。如「肝木克土」是因為在臨床上存在著肝氣不舒而影響脾胃運化的現象,而通過疏肝解郁有助於脾胃的運化,這樣才得出這一五行的肝木克土關系。如果在生理或臨床上得不到證實的,則很少單憑五行生剋關系推斷來確定一些相互的關系,至於少數人脫離了臨床實際,機械地用陰陽五行的關系來推導,這實際上已背離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真諦,並不代表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身。。
至於陰陽五行學說在占卜等領域中被運用,更使這一學說走上岐途。在中醫學里所運用的陰陽五行學說,由於賦予了醫學的科學內容,所以中醫學中的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的。當然,陰陽五行學說有時被蒙上了一種神秘色彩,使得許多人,特別是未系統學習過中醫的人,對其抱著懷疑的態度。有人提出,陰陽五行學說是一種思辯性理論,不是成熟的科學理論,但他們恰恰忘記了,陰陽五行學說是建立在臨床實踐上,並通過臨床實踐來檢驗的,並不是坐在房間里單憑思辯推導的。所以我們在認識陰陽五行學說局限性時,不能片面誇大其局限性,甚至武斷地作出不科學的結論。
四、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哲學思想的比較
從前面所討論的內容可以看出,在中醫學里作為基本說理工具的陰陽五行學說具有豐富的內涵。盡管現代哲學是在古代哲學(當然也包括中國古代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按理是充分吸取了古代哲學的精華,但由於現代哲學體系基本上是在西方哲學體繫上發展而來的,因而在現代哲學體系中,並沒有充分吸取中國古代哲學的精華,特別是由於西方對中醫學更是陌生,所以也談不上吸取中醫學里的哲學思想,從而現代哲學有必要進一步吸取中醫學里的中國哲學思想精華,從而使現代的哲學體系能更上一個檔次,讓中國的古代哲學發揮出更燦爛的光輝。另一方面,也應吸取現代科學理論來進一步充實和發展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現代科學理論中的唯物辯證法、控制論、系統論、耗散結構論中有許多理論在陰陽五行學說有一些初步的體現,要使古代的陰陽五行學說在醫學中得到更好的運用,就應使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吸取現代科學理論的長處。綜上所述,對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探討,應建立在密切聯系中醫臨床診療實踐的基礎上,否則就不可能接觸到其本質性的東西,自然也不可能揭示其合理的、科學性的內核。同時,也要認真吸取現代科學理論,推動傳統中醫學的陰陽五行學說有所發展,這樣也必然促使中醫理論有一個較大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