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品安全與健康論文
食品安全問題舉國關注,世界各國政府大多將食品安全視為國家公共安全,並紛紛加大監管力度。2004年9月1日,國務院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決定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食品安全涉及多部門、多層面、多環節,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從當前來看,應盡快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監管體系;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完整統一的食品安全標准和檢驗檢測體系;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評價體系;食品安全信用體系;食品安全信息監測、通報、發布的網路體系;中介及研究單位的推動體系等九大體系,促進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關鍵詞〕 食品安全; 體系建設;監管
民以食為天。食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在我國國民經濟中,食品工業已成為第一大產業。根據有關資料顯示,1993年至1998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由3430億元增至6000億元,平均每年遞增12%。2003年我國食品工業總產值更是首破12000億元,遠遠超過汽車工業總產值9400億元的水平。但是全球及我國接連不斷發生的惡性食品安全事故卻引發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高度關注,也促使各國政府重新審視這一已上升到國家公共安全高度的問題,各國紛紛加大了對本國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國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正式掛牌,標志著我國食品安全工作邁入了綜合監管與具體監管相結合的新階段,也表明了我國政府與時俱進、切實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心。然而,此後有關食品安全的負面消息依然不斷,通過新聞媒體的深入追蹤報道,我們知道了阜陽劣質奶粉、重慶火鍋石蠟底料、太倉劣質肉鬆、山東"摻肥"龍口粉絲……。據媒體報道,《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新近完成的一項有關食品安全的調查顯示,近期頻發的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82%的公眾表示,這些事件"肯定會" 引發自己對周圍食品安全問題的擔心,13%的人表示"可能會"。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監管較發達國家而言,起步較緩、問題較多,造成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絕的重要原因還是在於我國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體系。我們認為,在今後較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應當把在整體上建立我國食品安全的保障體系作為食品安全工作重點和戰略目標來實現。
一、基本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
據我們初步統計,1949年至今,我國部級以上機關所頒布的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以及各類規范性文件等多達840篇。其中基本法律法規107篇、專項法律法規683篇、相關法律法規50篇;文革前(1966年5月前)7篇、改革開放前(1978年12月前)1篇、改革開放後(1978年12月後)832篇。國務院於1979年8月28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管理條例》(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82年11月19日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試行)》(現已失效),全國人大常委會於1995年10月30日發布了現行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以下簡稱"《食品衛生法》"),這3個法律規定從法律層面上相繼構成了我國改革開放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對我國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隨著經濟社會及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和人們對食品安全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我國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有些方面已經不能適應當今食品安全形勢的發展需要,作為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對體系內其他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的指導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衛生法》等法律法規所調整的范圍過於狹窄。《食品衛生法》第四條規定:"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從事食品生產經營的,都必須遵守本法。"從此條可以看出,《食品衛生法》的"食品"概念是狹義的,並沒有包括種植、養殖、儲存等環節中的食品以及與食品相關的食品添加劑、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的生產、經營或者使用。而食品安全問題本身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法律應當反映出食品在這個過程中的整個生物鏈條,僅對食品生產經營階段中發生的食品安全法律關系進行調整使得該法出現了較大的法律監管盲區,從而造成了政府部門對飼料中加入瘦肉精、農葯大量殘留、濫用抗生素、食品儲存污染等諸多問題的監管滯後和監管不力。
第二,《食品衛生法》確定的執法主體職責與現實情況有所脫節。根據該法第三條的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食品衛生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食品衛生管理工作。"而1998年機構改革之後,我國食品監管主要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衛生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海關總署等多個部委共同按職能分段監管,已形成了食品安全多部門的監管體制。2004年9月1日頒布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再次對有關部委的職責分工加以調整和明確。《食品衛生法》關於執法主體職責的內容應當順應現實的改變做出相應的調整。
第三,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內容比較單薄,對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所導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多尚未涉及。和經濟發達國家的食品安全法規相比,我國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例如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食品安全風險評價制度、食品安全信用制度以及食品安全信息發布制度等。同時,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對"食品安全"等最重要最基本的概念尚未有明確的法律定義。
第四,食品安全法律責任的規定不嚴、銜接不順、內容不全。以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核心《食品衛生法》為例,對違反該法規定,食品生產經營過程不符合衛生要求的,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可以處以五千元以下的罰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吊銷衛生許可證。食品衛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對違反衛生規定的當予重罰。然而根據該法,在一般違法情況下,除了責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罰款落在執法機關的自由裁量范圍之內,且不說罰款的上限太低,如此"可以"也為追究違法者的行政責任創造了迂迴的空間,極有可能連區區五千元以下的罰款也不了了之。類似的規定總和起來,執法不力也就難免了。
再如,《食品衛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違反本法規定,生產經營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對人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根據《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的規定,生產、銷售不符合衛生標準的食品,只要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即構成犯罪,依法應予追究刑事責任。兩者相比較可以看出,在同一罪名上,《食品衛生法》要求違法行為具有人身傷害後果才構成犯罪,而《刑法》則強調當違法行為具有危害人身健康的危險性時即構成犯罪。兩者尺度的不統一,往往會造成行政執法部門在對待"足以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嚴重食源性疾患的"上述違法行為時,僅僅因為危害結果尚未發生,就依據《食品衛生法》做出不移交司法部門追究當事人刑事責任的決定,用行政處罰代替刑事追究。法律銜接的不統一給了違法食品業主以喘息的可能,削減了法律的懲處力度,也為司法機關再度追究當事人的刑事責任造成了時間上的拖延。其主要原因是《食品衛生法》修訂在前,《刑法》修訂在後,這段時期內無論是食品安全問題還是國家對食品安全的關注程度均有加重之勢,《刑法》的修訂是順應了當時食品安全的要求。可見《食品衛生法》的滯後性已經顯現。
第五,現行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中尚欠缺對食品安全監管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監管職責的落實和失職責任的追究機制。
綜上,在建立我國食品安全法律體系的過程中,應當首先抓緊組織修訂《食品衛生法》。在是否將《食品衛生法》修改為《食品安全法》的問題上,還有不同意見。我們認為,食品衛生僅是食品安全問題中的一部分,無論是從法律的名稱還是從法律本身的內容考慮,食品安全法律體系都應圍繞"食品安全"這一核心加以建設。建議方法有二:一種是把《食品衛生法》更名為《食品安全法》,作一次全面修訂和補充;另一種是重新制訂一部《食品安全基本法》,作為食品安全領域的"母法",其基本內容至少應當包括如下方面: (1)目的:綜合促進和保障食品安全。(2)定義:明確"食品"、"食品安全"等名詞的法律涵義。(3)食品安全監管范圍:國家對食品安全實行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4)監管體制:以法律的形式提出我國食品安全基本監管框架和各方職能。(5)食品安全監管原則:確保人民身體健康,注重科學依據,控制和預防並重,公開、客觀、公正,等等。(6)社會其他各階層的食品安全責任。以食品生產經營企業為主,還包括與食品相關的行業、食品行業協會以及消費者等。(7)應急處理。(8)標准檢測,含市場准入。(9)安全風險評價。(10)信用體系。(11)食品安全信息網路。(12)宣傳教育。(13)行業協會、研究機構的推動。(14)法律責任。強調監管主體的違法責任、做好與《刑法》的銜接、對違法食品生產經營者設置嚴厲罰則。
法律的尊嚴是執行出來的,而不是制定出來的。無論多嚴密、多完善的法律,還必須經由各級政府職能部門的正確施行,才能真正發揮其保障食品安全的強大規范作用。如果行政執法部門不嚴格執法或者出於各種原因錯誤地理解和適用了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那麼就算這些法律法規再完善,也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在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中,執法不力的問題不容迴避。從我們了解並研究的一些案例看,有不少食品安全事故是由於失職或瀆職等執法不力造成的,再加上地方保護主義,食品安全事故頻發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成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執法中的一個頑症,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執法人員對法律法規的理解和運用能力不強、礙於情面和各方壓力辦"人情案"以及部分執法人員以權謀私、地方保護等等。要做到依法行政,就必須注重對執法人員的法律培訓和思想道德教育、制訂嚴密的工作紀律和內部審批程序、完善行政執法人員責任追究機制、建立大案要案領導集體決定製度,不斷強化執法和執法監督,使法律法規落到實處。
二、建立和完善統一協調、權責明晰的食品安全監管體系
我國現今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在延續歷史做法的同時,更要向管理體制卓有成效的國家學習,使監管體制相對協調集中,逐漸開創我國科學、協調的食品安全監管新模式。長期以來,我國對食品實行多頭管理,一方面執法中各部門職責交叉、都可以執法,另一方面則出現模糊或真空地帶,給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機。這樣就出現了我國食品安全"都管但都管不好"的局面,也為一些部門權力尋租製造了借口。2003年3月10日,國務院宣布在原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基礎上組建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其意圖很明顯,在政出多門的情況下,希望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能起到協調作用。但由於管理構架、職責劃分、行政成本以及部門協調等諸多原因,想要在短時間內解決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問題,尚不容樂觀。有學者認為,應改變多頭管理,向相對集中統一的方向發展。我們認為,由於食品的產業鏈太長,我國的地域范圍大,生產力發展水平極不平衡,不可能也不必要將食品安全的監管統一在一二個部門。當前,應重點解決食品監管職責過於分散的狀況,將對食品安全監管的職能相對集中,權責進一步明晰,並通過建立一種有效率和權威的協調機制提高監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第一,可以考慮在現行的部際食品安全聯席協調會議的管理架構上有所突破,如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以統一協調、管理涉及國家食品安全的相關部門,徹底改變目前相關行政部門各自為政、協調不力、重復管理、執法軟弱的局面。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國務院總理或副總理出任主任,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農業部、衛生部、質檢局、工商總局、公安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等相關部委領導或主管領導均成為該委員會成員(關系較為重大的正部級單位的一把手可作為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會秘書長(或常務副主任)及委員會的辦事機構或秘書處可以設在某個部委(局、辦),承擔該委員會的具體工作。食品安全委員會的主要職責有:(1)審議食品安全的有關法規或實施細則;(2)研究確定加強食品安全的重大政策;(3)審議全國食品安全工作的總體發展規劃、計劃;(4)確定需要向國務院匯報的重大議題;(5)督促規劃、計劃和有關重大工作的落實;(6)協調部門、地方間的食品安全工作,組織重大事故的查處;(7)指導各部門、各地區及全社會支持並參與食品安全宣傳,推動食品安全健康發展。此外,各省市自治區和直轄市應當成立與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相對應的機構。
第二,進一步探索多種管理模式,將對品種的管理和"劃段"管理結合起來,對能夠集中的管理鏈條和跨度不太大的品種可由一、二部門管理起來。對於需要"劃段"的管理,要明確邊界和銜接的方式方法,特別是信息的溝通和共享,職能上盡可能避免交叉。
三、建立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體系
目前,我國在對食品的安全監管中尚未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制度。從現實來看,一旦發生了食品安全事故,往往是監管部門事後倉促應對,相關部門匆匆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彼此的職責、工作分工和工作步驟。這種事後的應急處理方式已經不能及時控制原因日趨復雜的食品安全事故,也不能滿足公眾對政府高效處理此等事故的期望,更可能發生部門之間的互相推諉以及信息溝通的遲緩與不力。建立並不斷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不僅有助於上述問題的解決,還可以加強食品安全執法部門的隊伍建設。
食品安全方面的應急管理過程由三階段(事故發生前、發生中和發生後)組成,在每一個階段,都需要建立相應的應急管理機制。應急管理機制的建立應當圍繞5個主要環節進行:應急信息收集、應急預防准備、應急演習、損害控制處理以及事後恢復。因此,需要建立應急計劃系統、應急訓練系統、應急感應系統、應急指揮中心(包括決策者與智囊、應急處理小組和應急處理專家)、應急監測系統和應急資源管理系統。事故發生前的管理活動要努力將事故化解在爆發前。事故發生中的管理活動要注意將危害控制在最小范圍內。事故發生後的管理活動重在恢復原狀,汲取教訓。目前,北京、安徽、淮南、沈陽等地紛紛出台了或即將出台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應急預案。 不可否認,應急預案在及時控制和減輕消除食品突發事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方面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食品安全應急預案不同於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結合前面分析,它們的主要區別是:"預案"應對事後,"機制"管理事前、事中以及事後,成一系統;"預案"具有可變性,"機制"具有長期性和穩定性;"預案"以事先溝通為保障,"機制"以制度建設為保障;"預案"強調分工和職能,"機制"強調協作和職責;"預案"各地做法不一,"機制"則應全國統一,便於上令下達,下情上報。建議在各地現有的應急預案的基礎上,逐步總結國內外相關經驗,在國家層面上形成較為完善的、系統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在全國統一執行。
建立食品安全應急處理機制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國家在建立食品安全應急機制的同時,應抓緊出台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應急機制各部門及其負責人的法律責任,對主觀上故意瞞報、不作為、隱瞞信息等行為,都必須追究法律責任。
2、食品與健康的小課題論文
食物經過油炸後,改進了其色、香、味,引人食慾。春卷、油條、油饊子、炸魚、炸蝦等,都是飯店、餐廳、食堂甚至家庭餐桌上的常備菜。大排檔、夜市上更少不了支上油鍋,魚、肉、豆腐、土豆、蘋果、香蕉都可入鍋一炸。但是從營養方面來看,不宜長期過多食用油炸類食品。油炸類食品不但營養價值很低,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也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很大的危害。 油炸就是食品在沸油中受高熱的作用而熟,所用油溫通常為150-300℃之間,在這樣的高溫下,營養素很快就被破壞。維生素C幾乎完全消失,維生素B2和尼克酸損失大半,油脂中的必需脂肪酸大量損失,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大大下降。油炸食品的營養價值與原來食品相比不及原先的1/3,但是,營養價值的損失只是油炸食品危害的一小部分,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來自於其中存在的對人體健康有很大威脅的有毒有害物質。 多環芳烴類韌質: 油炸食品經高溫油炸加工而成,有機物的不完全燃燒會產生多環芳烴類物質,其代表即3,4-苯並芘。食用油在高溫作用下產生的油煙中就含有3,4-苯並芘類物質。食物經油炸後,在濃油煙的環境下停留時間過久,或油炸食物所用油因長期不更換,易被3,4-苯並芘污染,用這樣的油炸制食物,長期食用對人體的危害可想而知。 苯並芘是一類具有明顯致癌作用的有機化合物,易導致肺癌、胃癌等惡性腫瘤,既污染大氣,又危害人體健康。曾有實驗表明,將苯並芘塗在兔子的耳朵上,40天後此位置上便長出了腫瘤。人類生活環境中的苯並芘含量每增加1%,肺癌的死亡率即上升5%。而經常食用被苯並芘污染的油炸、燒烤類食品,致癌物質會在體內蓄積,增加患惡性腫瘤的危險。 丙烯醯胺類物質: 研究表明,澱粉含量較高的食品,如土豆、餅干、麵包和麥片等,在經過煎、炸、烤等高溫(120℃)處理後,容易產生一種致癌性物質——丙烯醯胺,且隨著溫度的升高,其含量也隨之增高。丙烯醯胺是人體的可能致癌物。流行病學觀察表明,長期低劑量接觸丙烯醯胺會出現嗜睡、情緒和記憶改變、幻覺和震顫等症狀。在包括炸薯條在內的多種油炸澱粉類食品中含有大量丙烯醯胺,如1000克炸薯條丙烯醯胺含量約為400微克,而世界衛生組織(WHO)提示每個成年人每天攝入的丙烯醯胺量不應超過1微克。 另外,油脂在高溫下煎炸10分鍾之後,便可發生明顯的變化,顏色變深,黏度增加,產生煙霧和氣泡等。這說明油已經變質,不宜再使用了。反復使用的油,其營養物質遭到徹底破壞,脂肪酸發生熱裂解、熱氧化、熱聚合,會產生正烷烴、單烯烴、酚類、酮類及其它有害的有機化合物。動物試驗表明,多次使用的食用油會縮短果蠅30%以上的壽命,並可升高果蠅的不育率,且有明顯的致癌性。 要避免油炸類食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質,最重要的是改進食物烹調方法和飲食習慣。 改變以油炸和高脂肪食品為主的飲食習慣。油炸食品熱量高,含有較高的油脂和氧化物質,經常進食易導致肥胖、高脂血症、冠心病及癌症。油炸食品要嚴格控制油溫,最好控制在150℃左右,火不要燒得過旺。如油溫超過200℃,則煎炸時間不要超過2分鍾;油炸食品一次不可多食,也不宜經常食用;不要把煎炸的食品長時間放在陽光下曝曬,曝曬時間越長,食品中的致癌物質就越多;煎炸食品一次不能烹調完的,也不宜久貯,應及時處理。 多吃蔬菜和水果。專家最近發現,在製作油炸製品的過程中,使用類黃酮可大大減少丙烯酸胺的形成。他們在炸薯條時添加了少量的類黃酮,結果發現,油炸過程中產生的丙烯酸胺減少了50%。類黃酮廣泛分布於各種黃綠色蔬菜和水果中。 近年來,西方等發達國家已出現了減少攝入煎炸食品的趨勢。但在我國,煎炸食品的品種及食用量卻均有明顯增加。鑒於可能產生的各種危害,油炸食品還是以少吃為宜。
3、有關綠色食品與健康1000字論文
綠色食品、生命與健康
綠色食品(中國)指無污染、安全、優質和有營養的食品。
為了更健康的生活,我們應該關注綠色食品生命與健康的學習,只有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保證我們有序的生活。我們不僅要關注飲食危機,還應學會健康的飲食習慣。
綠色食品是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分A級和AA級,A級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AA級綠色食品指在生態環境質量符合規定標準的產地,生產過程中不使用任何有害化學合成物質,按特定的生產操作規程生產、加工,產品質量及包裝經檢測、檢查符合特定標准,並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AA級綠色食品標志的產品。當你去超級市場采購時,你是否注意到,有些奶粉,茶葉,咖啡,果脯,飲料等的包裝袋(盒)上都印有同樣的圖案——太陽底下的兩片綠葉輕托著一枚綠芽,這就是"綠色食品"的標識圖案,這些食品就是大名鼎鼎的"綠色食品".
你也許會感到奇怪,綠色食品不就是那些綠色的蔬菜,水果嗎? 怎麼連奶粉,飲料之類也成了綠色食品 其實,綠色食品是指安全,營養,無污染類食品.那綠色食品的標識圖案告訴我們,綠色食品出自純凈,無污染的環境,能給我們帶來勃勃的生命力.
綠色食品的標志由三部分構成:太陽,葉片和蓓蕾。A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綠色,底色為白色,A級綠色食品標志與字體為白色,底色為綠色。綠色食品標志是指「綠色食品」、「Green Food」、綠色食品標志圖形及這三者相互組合等四種形式,注冊在以食品為主的共九大類食品上,並擴展到肥料等綠色食品相關類產品上。綠色食品標志作為一種產品質量證明商標,其商標專用權受《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保護。
所謂綠色食品並非指"綠顏色"的食品,而是特指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 由於與生命、資源、環境相關的事物通常冠之以 「綠色」, 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並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為 「綠色食品」。 國際上與綠色食品相類似的食品在英語國家多稱有機食品,在芬蘭、瑞典等非英語國家稱生態食品,在日本稱自然食品。雖然叫法不同,但基本上都是指,限制產品生產過程中化學肥料、農葯和其它化學物質使用而生產的食品。 嚴格地講,綠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定,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志商標的無污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 無污染、安全、優質、營養是綠色食品的特徵。無污染是指在綠色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通過嚴密監測、控制,防範農葯殘留、放射性物質、重金屬、有害細菌等對食品生產各個環節的污染,以確保綠色食品產品的潔凈。綠色食品的優質特性不僅包括產品的外表包裝水平高,而且還包括內在質量水準高;產品的內在質
量又包括兩方面:一是內在品質優良,二是營養價值和衛生安全指標高。為了一般的普通食品區別開,綠色食品由統一的標志來標識。綠色食品標志由特定的圖形來表示。綠色食品標志圖形由三部分構成: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蓓蕾。標志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安全。整個圖形描繪了一幅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和諧生機,告訴人們綠色食品是出自純凈、良好生態環境的安全、無污染食品,能給人們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綠色食品標志還提醒人們要保護環境和防止污染,通過改善人與環境的關系,創造自然界新的和諧。
知道了什麼是綠色食品並不代表我們就能鑒別綠色食品,現在有些商販把「綠色」當籮筐,什麼食品都往裡裝,亂貼綠色商標,讓消費者上當受騙。所以我們要了解綠色食品的特點,它的標志是一個很重要的鑒別點,另外它的編號也十分重要,是鑒別真假的又一重要標志,它一般都由12位數組成,最前面的「LB」為「綠色標志」的漢語拼音縮寫,接下來的兩位數字是按食品類別的分類編號,如糧油類為「18」,它後面的10位數字都代表不同含義。以LB—18—9901053711為例,「99」是該產品經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的年份,「01」代表中國,「05」代表內蒙古自治區,「371」是該產品被認定時的序號,最後一位「1」則指該綠色食品為「A」級,「AA」級國內很少,代表數字為「2」。 而且,凡綠色食品產品的包裝上都同時印有綠色食品商標標志、文字和批准號,其中標志和綠色食品四個字為綠色襯托的白色圖案。除包裝標簽上的印製內容外,尚貼有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統一防偽標簽,該標簽上的編號應與產品包裝標簽上一致。
綠色食品是市場經濟發展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其效果最終要通過市場來檢驗,其進一步發展也需要市場的力量來推動,9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消費領域出現了兩個積極變化,一是對生態環境質量要求越來越高。近幾年來我國一些地區的城市市區陸續建立了生態農業區、綠色農庄、觀光農場等類型的示範基地,這說明人們崇尚自然、追求健康的意識越來越強。二是對食品的質量和安全性要求越來越高。近年來,在我國一些大中城市的超市、食品店,綠色食品產品以其過硬的質量、鮮明的特色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部分綠色食品產品還出現了供不應求的現象。
2001年是「綠色消費」年,要大力提倡綠色食品。又有一些報道說,有機食品也是有益於人體健康的綠色食品,兩者到底有什麼關系呢?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追求安全、環保、健康的食品成了一種持續的需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就應運而生了。實際上,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都是以環保、安全、健康為目標的食品,代表著未來食品發展的方向。但是,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又有一定的區別。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有機食品的標准比綠色食品高,被人稱為 「純而又純」的食品。它從基地到生產,從加工到上市都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有機食品在其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絕對禁止使用農葯、化肥、激素、轉基因等人工合成物質,而綠色食品則允許有限制地使用這些物質。第二,有機食品的生產和加工要比綠色食品嚴格得多。第三,有機食
品在整個生產加工和消費過程中更強調環境的安全性,突出人類、自然與社會的持續和協調發展。
當我們消除了污染因素,才能放心的食用綠色食品,保證我們的身體健康,保證社我國的綠色食品在歷經10多年的發展歷程,正在變得廣為人知。如今,綠色食品已經成為健康食品的代名詞。
我們都知道人最寶貴的是生命,而生命屬於每個人只有一次。有了生命的存在,我們才能奮斗在這個世界上,享受陽光的沐浴,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有了生命的存在,我們才能感受家的溫暖,親人間最溫馨的愛,而安全正是生命的最基本保障。有了安全,我們才能為生活創造一份輝煌,增添一份喜悅,有了安全,我們才能在生活中盡情揮灑我們的才智,駕馭生活,活出自己的本色,亮出自己的風采。
就在一切以經濟效益為先的今天,有一種東西是任何效益所不能超越的,那就是生命的安全;任何效益都不能以生命為代價,生命是無價的,忽視安全就是漠視生命,漠視生命就是對人類心靈的踐踏。大家都知道,效益是企業的生命,質量是企業的品牌,如果說效益和質量是構築企業生存的那座金字塔,那麼安全就是它最堅實的塔基。沒有了安全生產作為前提,沒有安全作為保證,企業改革、穩定、發展猶如空中樓閣,將無從談起,企業不可能健康運行,不可能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求得生存。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珍愛自己的生命,重視生產的安全,關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天地萬物,如此之多。天的無邊無際,地的無邊無界,如此廣闊,孕育著成千上萬的生命,上帝賦予萬物以生命,雖然它們不盡相同,但它們有著共同的目的:以各自生命的獨有姿態對待自己,展現生命的意義。
大自然中有些生命轉瞬即逝,有些千年不亡。但它們都在努力地使自己的生命發光發亮,盡顯其顏色和風采。
杉樹身軀挺直,直插雲霄,在浩浩人間站立起來,在一年四季中從不換色,堅強,固執,一生都以筆直的姿態面對酷暑嚴寒,風霜雨雪,直至多少年以後聳入雲端。
雄鷹自古以來就被人們所仰慕。驚嘆它強有力的翅膀,在浩瀚的天際中翱翔。多麼自由的生命!展開雙翅沖向雲端,搏風擊雨,俯視大地,又似乎在號召萬物奮發向上,它把自己的生命全都傾注在翱翔藍天這一追求上。
人們總喜歡贊美生命,即使是一塊默默無聞的石頭,又或許幾棵不起眼的野草,都可以喚起人們對生命的感悟。他們又喜歡探索生命,贊嘆萬物各種的生命的姿態,贊嘆它們以最佳姿態面對風雲雷電,裝扮這個世界,世界也因此而絢爛精彩。
我們對待人生,難道不應該也像大自然中的生命一樣嗎?像杉樹一樣堅持執著,努力向上;像蝸牛一樣,即使是那一小步,也不放棄;像雄鷹一樣,展開自己的翅膀,放飛自己的夢想,創造出更廣闊的天地。
大自然的萬物站起來了,因為它們以生命的姿態去對待了,那我們人類又何嘗不該以生命獨有的姿態去對待生命展現生命的呢?感悟生命,做到堅持,永不放棄。追求理想,才能站得更高,才會看得更遠。
怎樣吃水果?
一、 過食水果有害健康
1、過量食用荔枝,會使體內糖代謝紊亂,導致低血糖,尤其對
兒童影響更大。
2、菠蘿:含有菠蘿朊酶和有機酸,食用過多會發生菠蘿過敏症。
(唇裂、舌疼、四肢麻木、呼吸困難,甚至休克)
3、香蕉和蘋果中均含多量的鉀,過食會傷腎臟。
4、甘蔗:含糖量高,過食會引起糖代謝紊亂。一旦發黃,味酸
且有酶味,或酒精味,不宜食用。否則,由於真菌危害,
5、會產生嘔吐,抽搐,昏迷。
二、 勿吃腐爛水果
只要水果發生霉變,腐爛,各種微生物,特別是各種真菌都會在腐爛水果中不斷加快繁殖,並在繁殖過程中產生大量的有毒物質。這些有毒物質又不斷從腐爛部分通過果汁向未腐爛部分滲透,擴散,導致未腐爛部分同樣帶有微生物的代謝物,人吃了爛水果中的真菌黴素,會出現頭暈,頭疼,惡心,嘔吐,腹脹等,嚴重時會出現抽搐,昏迷,危及生命。
早餐的作用。
不吃早餐會對大腦產生危害,青少年的大腦組織正處於發育期,血、氧、葡萄糖的需求量比成人更高,如果血糖過低,腦意識活動就會出現障礙,長期如此,會影響大腦的重量和形態發育
在正常情況下,頭天晚上吃的食物經過6小時左右就從胃裡排空,進入腸道。第二天,如果不吃早餐,胃酸及胃裡的各種消化酶,就會「消化」胃黏膜層,長此以往,細胞分泌黏液的正常功能就會遭到破壞。
不吃早餐還會使你反應遲鈍,早餐是大腦活動的能量之源,若沒吃早餐,體內無法供應足夠的血糖,以供消耗,所以人會感到疲勞。腦力無法集中。
在生活中,有很多東西需要慎重,尤其是與健康有關的飲食方面。從現在開始關注飲食,生命與健康,讓我們過得更舒心。
學號:
序號:116
摘要:生活在當今一個物質豐富,醫療水平高的時代,仍然有很多人處於不健康或亞健康狀態,而究其原因飲食習慣的不科學、生活習慣的不規律是根本。食品是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只有懂得如何科學的、健康的飲食才能真正的開始健康的生活。
關鍵詞:健康、科學、營養、吸收
正文:
時代不停的改變著,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也不知不覺的發生了改變。每天都有大量種類豐富的食品供人們選擇,而這些食品並不是都能起到補充營養、有助於人身體健康的作用。甚至有很大一部分食物是垃圾食品,只能單純的充飢對人的身體傷害很大。而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一定要懂得如何吃、吃什麼,也就是食品與健康的關系。培養科學的飲食習慣。
飲食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部分:飲食得當助美麗。食物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發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要從食物中吃出美麗來,就要注意生活的飲食習慣。飲食的要點就是:合理偏食為健康充電,缺啥補啥;少食肉類食品和動物性脂肪,多吃植物性食物和新鮮蔬菜及水果,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減少不良的飲食習慣。還應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食物。飲食滿足身體的各種營養需求,有足夠的熱能維持體內外的活動;有適當量的蛋白質供生長發育、身體組織的修復更新、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有充分的無機鹽參與構成身體組織和調節生理機能;有豐富的維生素以保證身體的健康,維持身體的正常發育,並增強身體的抵抗力;有適量的食物纖維,用以維持正常的排泄及預防某些腸道疾病;有充足的水分以維持體內各種
生理程序的正常進行。飲食要遵循食物中熱能和各種營養素含量充足,種類齊全,比例適當;飲食中供給的營養素與機體的需要兩者之間保持平衡。飲食的結構要合理,既要滿足機體的生理需要,又要避免飲食構成的比例失調和某些營養素過量而引起機體不必要的負擔與代謝上的紊亂。人體需要42種以上的營養物質,包括各類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各種維生素、各種礦物質、必須微量元素和水。能構成42種以上營養物質的飲食必須由多種多樣的食物來源來實現。
每天進食要保證三大營養素的合理比例,即碳水化合物占總攝入量的
60%~70%,蛋白質佔10%~15%,脂肪佔20%~25%。碳水化合物主要由谷類、薯類和澱粉食品構成,控制食糖及其製品。脂肪主要以植物油為主,減少動物脂肪。脂肪中的飽和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之間的比例一般為1:1:1。蛋白質中應有1/3以上的優質蛋白質(動物蛋白和大豆蛋白)。維生素要按供給量標准配膳,有特殊需要者另外增加。一般維生素B1、維生素B2、煙酸三者之間的比例為1:1:10較為合理。食物中鈣磷比例也要適當。食物中鈣磷比例在2:1~1:2之間基本符合機體的吸收和發育,若維生素D營養狀況正常時,不必嚴格控制鈣磷比例。
食品中富含的元素也都有不同的作用。首先是植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富含胱氨酸、色氨酸。可延緩皮膚衰老。這類食物主要有:黑芝麻、小麥麩、油麵筋、豆類及其製品、紫菜、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和花生仁。還要注意蛋白質攝取均衡:蛋白質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但肉類及魚、蝦、蟹等蛋白質食物過食,可引起過敏。新鮮蔬菜和水果:膚色較深者,宜經常攝取蘿卜、大白菜、竹筍、冬瓜及大豆製品等富含植物蛋白、葉酸和維生素C的食品;皮膚粗糙者,應多攝取富含維生素A、D的果蔬。如胡蘿卜、藕、菠菜、黃豆芽等黃色,綠色蔬菜以及雞蛋,牛奶,動物肝臟。同時還要攝取充足的維生素和足夠的植物纖維素,以防止因便秘而帶來的皮膚和臟器病變。
除此之外人們對吃什麼也存在很多誤區 :1.吃葷油易發胖,吃素油苗條。其實,無論葷油素油,人體吸收後每克均產生9千卡左右的熱量,沒有多大差別。由於素油吸收率高,若消耗不了,多食反而容易使人發胖。吃瘦肉可長肌肉。許多人認為多吃瘦肉會長肌肉。其實未必如此,因為肌肉主要靠體育鍛煉獲得。2.有人認為,肉、蛋等高蛋白食物是肌肉最好的能量來源,現在的健美運動員流行
的食譜是增加復合碳水化合物,包括糧食、豆類、水果,認為這才是肌肉最好的能量來源。想要體形健美的女性,每日攝取蛋白質80-90克,適量的碳水化合物,再加上合理的鍛煉就能達到目的,不必過多的吃肉。記得多的吃水果,蔬菜等鹼性食物,以防止因蛋白質攝取過多而造成酸血症。3.多吃蛋白質不會長脂肪。每克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氧化後均產生4.1千卡的熱量。無論蛋白質還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多,所產生的熱量身體消耗不了,都會變成中性脂肪貯存與皮下,使人發胖。4.用熱油鍋炒菜。過熱的油鍋中,容易產生一種硬脂化合物,人若常吃過熱油鍋炒出來的菜,易患低酸性胃炎和胃潰瘍,如不及時治療,還可以誘發胃癌。5.用生水冷卻蛋。將煮熟的蛋浸在冷水中,蛋殼隨好剝,但病菌卻仍有機可乘。如果要讓蛋殼好剝,只需在煮蛋的時水中加如少量食鹽。6.飯後馬上吃水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單糖類物質,若被飯菜堵塞在胃中,就會因腐敗而形成脹氣,導致胃部不適。所以,吃水果宜在飯前一小時,飯後兩小時。7.多添佐料調味。胡椒、桂皮、五香等天然調味品具有一定的誘發性和毒性,多食用會給人帶來口乾、咽喉痛、精神不振、失眠等副作用,還會誘發高血壓,胃腸炎等多種病變,甚至導致人體細胞畸變,形成癌症。
營養學家和臨床醫師認為,有目的的偏食對人體會起到保健作用。你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合理地多提取一些可以補充有缺陷的一面的營養食物。身體瘦弱者,適當多吃瘦肉,魚,蛋類,乳類,豆製品等含蛋白質多的食物,同時也應注意脂類,多糖類及維生素,礦物質食品的攝入量,以保持營養的平衡。腦力勞動者。每天應有足夠的碳水化合物補充大腦對養分的需求,並適當增加含磷、鐵、鋅、硒等微量元素豐富的食物,如蛋黃、動物腦、禽肉、核桃、芝麻等。貧血患者。多吃動物肝臟和含氨基酸,蛋白質的水果和綠色蔬菜。皮膚乾燥和粗糙者。多吃胡蘿卜,番茄及茄子等蔬菜水果,避免攝入魚、蝦、蟹、酒等易導致過敏的食物。
平時也應多飲一些有益身體的飲品。紅酒、綠茶、豆漿、蜂蜜水等都是很健康的飲品,但也應注意飲用的方式方法,不宜空腹飲用。也要注意把握度,少食而多餐。碳酸類飲品對身體沒有什麼營養,而且多飲易患骨質酥鬆,對腸胃也有刺激。果汁類飲品則除非人工榨取的天然果汁,無添加物才具有一定營養價值,否則的話不僅對身體無益還有害。其實直接吃水果補充營養是最好的,還可以連纖維一起消化,既有利於營養吸收又有利於排除身體的有毒物質。
粗糧本來是被精糧慢慢替代了,但是實踐證明粗糧對人的身體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平時適度吃粗糧對身體健康很有作用。其中粗糧所含的膳食纖維在小腸中難於消化而經大腸排出,起到「鬆弛通便」的作用。流行病學研究發現,低飽和脂肪低膽固醇高纖維含量的膳食與降低糖尿病、消化失調、心臟病和一些癌症的危險有關。可能是由於不溶性纖維使糞便體積增大,對致癌物起到「稀釋」作用,並加速通過直腸排出體外。
食品的重要性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也並不能單單通過飲食來達到完全健康的目的,它只是身體健康里很重要也很基本的一項。適當的鍛煉身體,規律的作息時間也很重要。想要健康,就得在平時的生活中堅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注意營養搭配。這樣才能擁有一個健康的體魄。
4、食品營養與保健論文
紅薯的營養
紅薯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纖維素和多種維生素,其中β-胡蘿卜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C尤多。特別是紅薯含有豐富的賴氨酸,而大米、麵粉恰恰缺乏賴氨酸。紅薯與米面混吃,可以得到更為全面的蛋白質補充。就總體營養而言,紅薯可謂是糧食和蔬菜中的佼佼者。歐美人贊它是「第二麵包」,前蘇聯科學家說它是未來的「宇航食版品」,法國人稱它是當之無愧的「高級保健食品」。
紅薯的保健作用:
a紅薯有權抗癌作用。
b紅薯有益於心臟。
c紅薯預防肺氣腫。
d紅薯有抗糖尿病作用。
e紅薯可促進人體免疫力增強。
5、飲食與健康論文
6、求一篇3000字的論文,關於食品安全與健康的
3000字的論文20個參考文獻,假如一個文獻引用30個字,總共引用了600字。
也就是說論文的五分之一都是抄別人的。
而且實際上引用的參考文獻的內容會更多。
我建議最好重新想一想要寫什麼。20個參考文獻我感覺能寫至少三萬字的論文了
7、食品營養與保健的文章
第一節 四時養生的理論與原則
人體要依靠天地之氣提供的物質條件而生存,同時也要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規律,才能發育成長。正如《內經》所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中醫歷來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提出了「天人相應」(天人合一)的理論。明代醫學家張景岳所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說明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必須適應四時陰陽的變化,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生命產生的條件是天地間物質與能量相互作用結果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人類需要攝取飲食,呼吸空氣與大自然進行物質交換,從而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
健康與長壽,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共同願望和普遍關心的一件大事。特別是隨著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和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渴望著健康,盼望著長壽,但是怎樣才能健康?又如何能達到長壽?重要的一條途徑是努力學習和切實遵循養生之道,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使陰陽相對平衡協調。如古人所說:「法於陰陽,和以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具體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自然環境與健康
1.惡劣的環境可導致多種疾病:人的衰老和死亡主要是由疾病所引起,惡劣的環境可導致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腦血管疾病、傳染病、地方病等多種疾病。但僅從治病的途徑來延長人類的壽命,潛力卻十分有限。因近年來研究發現人類的死亡原因已從以往的各種傳染性疾病改變為以衰老性疾病為主。也就是說死亡多是因為細胞和組織衰老為直接因素而引起的,而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病及糖尿病等,都與細胞和組織的衰老及損傷密切相關。引起這些病的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惡劣的環境影響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原因。我國癌症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如肝癌的高發區集中在福建、廣東等地;食道癌高發區主要在北方,其中河南、河北、山西三省交界處等。另外城市的現代化進程較山區快的多,但環境和空氣的質量卻遠不如山區,因此發達城市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和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較山區高的多。不僅如此,由於工業,尤其是化學工業的發展,使空氣、水源的污染日趨嚴重,人們的腦細胞及神經細胞不斷地受到化學物質的侵害,神經的應急能力下降,神經的生理功能受到障礙,從而導致「心理疾病」。
2、清新優美的環境有益於健康:人類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人們通常選擇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的海濱和山區度假活療養,是十分有道理的。如我國著名的旅遊勝地廬山、黃山、雞公山、峨嵋山等地,不僅綠樹成蔭、山花爛漫、草木散發出的芳香性揮發性物質有一定殺菌作用,而且清泉匯成壯觀的瀑布、飛濺的水滴周圍陰離子富集,空氣格外清新,呼吸這樣的空氣,可鎮定情緒,預防哮喘發作,還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此外山上氣溫、氣壓較低、風速較大,太陽輻射,尤其紫外線含量充沛,有助於鈣、磷代謝和機體免疫力的提高。
而海濱空氣中,碘、氯化鈉、氯化鎂和臭氧含量通常較高。其中碘含量是大陸空氣含碘量的40倍,不僅能補充人體生理需要,還有殺菌作用。還有,寬廣松軟的沙灘,為人們進行日光浴和海水浴提供了天然場所。海濱氣候所具備的特有的綜合作用,可協調機體各組織器官的功能,對許多慢性疾患,如神經衰弱、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病、結核病、心血管系統疾患及各種皮膚病都有一定防治作用。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環境是一個極其復雜、辯證的自然綜合體,一切生物都要適應環境而生存,人類不但要適應環境,而且還要利用、支配和改造環境。因此更應注意保護環境。
二、運動保健與健康
運動保健,又叫中醫健身術,是指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人類的生命活動具有運動的特徵,動則身健,不動則體衰。運動保健,古而有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熊經鳥申」,後漢三國時期華佗的「五禽之戲」,以及在我國流傳極廣的太極拳等均為運動體操,只要天天鍛煉,便可達到養生保健、健康長壽的目的。「生命在於運動」,運動可以提高身體新陳代謝,使各器官充滿活力,推遲向衰老變化的過程,尤其是對心血管系統,更是極為有益。適度的體育運動,又可以使生活和工作充滿朝氣蓬勃的活力和輕松愉快的樂趣;可以幫助建立生活的規律和秩序,提高睡眠的質量,保證充足的休息,提高工作效率;可以提高人體的適應和代償機能,增加對疾病的抵抗力……總之,運動可以使人健全體魄、防病防老、延長壽命。正因為如此,國外有人說:「運動是健康的源泉」; 我國則強調「一身動則一身強」。
三、 情志與健康
所謂情志,即指喜、怒、憂、思、悲、驚、恐七種情志變化,是人體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七情活動對機體生理功能起著協調作用,是對外界刺激和體內刺激的保護性反應,屬於正常生理現象,有益於身心健康。但如果是突然、強烈或持久的精神刺激,可是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成為致病因素,中醫稱之為「內傷七情」或「七情」。
近年來「人類已進入情緒負重的非常時代」,所以中醫學中的心理保健思想正在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個體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完好的狀態」。當代社會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身心疾患已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多發病和流行病。如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已經構成對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而這些病的產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關系。
中醫認為「七情」的致病機理主要是影響人體內環境的穩定,導致氣機逆亂、臟腑功能失常,以及損傷機體陰陽、精血等。多先傷人神氣,再傷人形體。現代醫學研究充分證實證明了這一觀點,研究結果表明任何惡劣情緒的刺激超過一定限度時,就有可能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紊亂,主要是交感神經興奮,腎上腺皮質和垂體前葉激素分泌增加,胰島素分泌減少從而引起體內神經對所支配的器官的調節障礙,出現一系列的機體變化和功能失調及代謝的改變,包括心血管、呼吸、消化、內分泌及神經等各系統和其他方面異常現象的發生。從而導致多種疾病的發生或加重。而國外有學者指出:「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如憂慮、頹喪、懼怕、貪求、怯懦、妒忌和憎恨等。」事實證明,現有50%~80%的疾病與精神因素有關。總之情志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不良的情緒刺激人體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還能引起胃肌緊縮,產生疼痛,有時甚至呈劇痛;並能提高癌症、高血壓、心血管病、腸胃、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增加死亡機會,縮短人的壽命。而愉快良好的情緒刺激人體器官、肌肉或內分泌腺,有利於健康長壽。
由上可知,情志致病都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盡量避免不良精神因素的刺激,保持樂觀向上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
四、膳食與健康
飲食是供給機體營養物質的源泉,是維持人體生長、發育、完成各種生理機能,保證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條件;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安谷則昌,絕谷則危」故有 「民以食為天」之說。可見飲食對人體的重要性,「吃」是生命活動的體現。但如何才能吃出健康和長壽,就必須懂得吃的科學和方法,因此養生,必須首先從飲食做起。由於四時氣候的變化對人體的生理、病理有很大影響,故人們應在不同的季節,選擇不同性能的飲食,才能適應內外環境的變化,起到飲食的滋養身體、調整陰陽、延緩衰老等作用。如《周禮•天官》中雲:「春發散宜食酸以收斂,夏解緩宜食苦以堅硬,秋收斂吃辛以發散,冬堅實吃咸以和軟。」即春季,自然界萬物復甦,為肝旺之時,應少食酸味食品,適當增加辛甘之品,飲食宜清淡溫平,多食新鮮蔬菜,少食辛辣甘肥之品。夏季,萬物生長旺盛季節,又因暑天汗出較多,氣陰耗傷,宜食清涼解暑和具有補益氣陰作用的食品;同時要注意飲食應清淡,少食冷凍食品,以免損害腸胃功能。
秋季乾燥,萬物漸趨凋零,宜食生津養肺,滋陰潤燥的食品。冬季寒冷,萬物凋零閉藏,宜選用溫陽補益的肉類食品,以助人體陽氣潛藏。
五、四時養生要訣
氣候對人的健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根據中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養生專家提出了一年四季的養生方法。
1.春季:萬物復甦,氣候冷熱變化較大,要根據天氣的變化更換適宜的衣物,但要注意春天「乍暖還寒」的特點,在早春季節切不可馬上脫去棉衣。春季氣候濕潤溫暖,適合細菌病毒的生長繁殖,要注意預防呼吸道傳染病。春季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人也不例外,兒童少年的身高在春季增長值最大,故要為中小學生提供營養豐富的膳食。此外,春季陽光融和,萬物生機勃勃,老幼均宜多外出遊園林,或去空曠之處,以暢生氣,增強體質。
2.夏季:氣候炎熱,人體出汗多,休息不好,體力和胃腸功能均有所下降。另外,濕熱的氣候使病菌繁殖很快。因此,夏季里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以防消化道傳染病的發生。同時要注意食應清淡,少食冷凍食品,以免損害腸胃功能。
3.秋季:氣候乾燥,萬物開始收斂。飲食方面要多食些蛋白質豐富的食物,以補充夏季消耗的能量及營養物質。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在炎熱的夏季里胃口大多不好,往往消瘦,因此增加他們的營養更為重要。但需注意,秋季是「收」的季節,兒童少年的體重在秋季增長值最大,要注意避免營養過度,預防肥胖。另外,秋季由於氣候涼爽,人體以不顯汗的方式流失水分,往往沒有明顯的口渴感覺,但實際上因為氣候乾燥,機體尤其是呼吸道處於缺水狀態,所以在秋季要注意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喝湯和水。
4.冬季:氣候寒冷,草木凋零,蟲獸藏匿,萬物生機潛伏,處於收藏狀態。中醫認為冬季要有充足的睡眠,防寒保暖,使陰氣藏、陽氣不妄泄,陰陽平衡,才能保持健康。冬季宜於進補,對兒童及青少年要求以食補為主,即要保證膳食平衡,注意攝入多種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無機鹽,為春季儲備生長發育的原材料。
如何將以上養生原則和要訣貫穿體現於四養生的全過程,詳見四季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