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幼兒心理的保健

幼兒心理的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8 02:54:45

1、簡述幼兒期的心理需要及保健措施?

全面滲透學前兒童的一日生活。通過常規指導和訓練、各個領域教學、各種突發事件對學前兒童進行健康教育。拓展並豐富各類活動。通過各種活動和游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同步。家園達成共識,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保證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續性和有效性。

2、嬰兒寶寶心理健康的保健措施有哪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樹立正確的健康觀念,在重視幼兒身體健康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幼兒的心理健康。」幼兒心理健康的標志是:動作發展正常、認知發展正常、情緒積極向上、人際關系融洽、性格特徵良好、沒有嚴重的心理衛生問題。那麼,作為幼兒園教師,應該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呢?通過多年的教育實踐及研究,筆者著重從以下四個方面闡述: 教師要以健康的人格影響幼兒美國學者witty指出:教師的病態人格將嚴重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在情緒不穩定的教師所教的班級里,出現人格障礙的學生人數也較多。為此,幼兒教師要善於調整自己的情緒,以積極進取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及孩子們,不斷改善自己的個性品質和心理健康狀況,極力避免將個人的不良情緒帶到幼兒園來。對於幼兒教師而言,重視和加強自身的心理衛生保健已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而是一項重要的社會義務,因為這關系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3、3-6歲幼兒的心理保健要點?

一、幫助幼兒形成積極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它是一個人個性特徵的核心。幼兒期是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幼兒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具有什麼樣的經驗,主要來源於外界對它的態度和評價,這在很大程度上將決定其形成什麼樣的自我概念,從而成為其以後個性發展的基礎。這一時期的幼兒,由於受其認識能力的局限,常常還不能客觀的認識和評價自己,他們往往根據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和評價來認識和評價自己的。

4、3---7歲幼兒心理保健要點有哪些?

語言的發展:詞彙量明顯增加,增加速度為一生中最快,詞彙量可達3000~4000個。其中,大量出現的為名詞.3~4歲的兒童可能會搞錯人稱代詞:你、我、他(她),將說話環境與具體事件或人物聯系起來可以正確表達,講述抽象事物或與環境相脫離時則可出現明顯的錯誤。6~7歲即可正確運用人稱代詞,與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有明顯關系,即在區別自己與他人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3~6歲左右自言自語發生率最高,以後逐漸下降。此期兒童可以用簡單和復雜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如表達自己要吃東西可以說:「我要吃東西」或「(因為)我的肚子餓了,(所以)我要吃東西」。語言連貫性隨年齡增大而越來越好,在語言表達的同時還可伴有豐富的面部表情或動作,此階段利用語言與人交流已沒有障注意力的發展:學齡前兒童的注意仍然以被動注意佔優勢,只有被注意對象色彩鮮明、外觀生動形象時才能引起兒童的注意。電視中播放的卡通片就具備這種特點,因此,卡通片最能引起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和興趣,從這點來看,內容健康、人物活潑、視覺效果好的卡通片不失為學齡前兒童教育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主動注意必須克服外界環境的各種干擾才能達到注意的效果,3~4歲兒童的主動注意時間僅為10分鍾,而5~6歲兒童也不超過15分鍾。因此,在給學齡前兒童進行知識教育時要充分注意到這一客觀規律,不可長時間的灌輸,更不能要求兒童長時間注意學習的內容,否則,起不到任何效果。
記憶的發展: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萌發。以具體形象性和機械性記憶為主,抽象記憶相當不足。此期兒童記憶的另一個特點是將不同來源,或是自己經歷、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內容與現實情況混為一談,心理學上稱為潛隱記憶,家長往往認為兒童在說謊,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現象,區分兒童是否說謊關鍵是要辨別出是幻想還是現實。
思維的發展:與嬰幼兒相比,學齡前期兒童的思維已明顯擺脫了動作的束縛,但仍然離不開實物和實物的表象,也就是說在動作之前對動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預見性。
此期的兒童往往有豐富的想像力,而象徵性游戲和創造性游戲到5~6歲時達到高峰,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角色的規則也會很快地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和引導好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比教他們認字、背唐詩和宋詞更能早期開發智力。
思維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兒童對事物的直觀、具體的概括。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用自己的邏輯和過多的臆想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情緒的發展:兒童的情緒體驗非常豐富,成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齡前期兒童基本上已能體驗到,如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現在行為上,不像成人那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恐懼是此階段的主要不良情緒體驗,對與家人分離、受到批評和傷害後可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對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聲音、幽靜等有明顯的恐懼,尤其在電視、故事、談論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事例後更為明顯。
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高級情緒活動如同情心、孤獨感、榮譽感、審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進一步發展。
性心理發展:學齡前期是兒童發展性別認同和形成性別社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細辨別兒童的性別角色並加以正確引導,對日後性心理正常發展,避免出現性心理障礙如同性戀、易性癖等都將有積極的意義。

5、試述學前兒童心理保健措施

全面滲透學前兒童的一日生活。通過常規指導和訓練、各個領域教學、各種突發事件對學前兒童進行健康教育。拓展並豐富各類活專動。通過各種活動和游戲,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家園同步。家園達成共識,屬協調教育方法,統一教育要求,保證學前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延續性和有效性。

6、1-3歲兒童心理保健要點有哪些

這是一個比較有分量的題目。百
1、首先是寶寶得到愛的陽光。關愛、愛護和親情是寶寶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終生的心理基礎。
2、支持兒童獨立、自我發展的需要。寶寶在成長發展過程中,有很多獨立生存意識,往往被忽視。
3、給寶寶創造優度良的感覺刺激環境:給他們聽音樂,讓他們觀知察到大自然的微妙,放手讓他們運動。
4、身教勝於言教,父母做好寶寶的榜樣。積極向上,勤奮學習,溫良恭儉讓,感恩戴德,樂於助人等。
5、對於孩子道的不良行為要及時糾正,有耐心,不草率,不武斷。
6、養成良好的習慣。一個好習慣使孩子受益終生。
7、多點時回間陪孩子,和他一起玩,做寶寶的好朋友,好老師,稱職的好爸爸媽媽。
8、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掌握八答二黃金法則。
9、多給寶寶讀書,講故事。讓寶寶從小喜歡讀書,學會做人。

7、如何對幼兒進行心理保健教育

(一) 教幼兒學會尊重別人
讓幼兒學會尊重別人,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首要條件。尊重孩子是教育孩子學會 重別人良方。教師和家長應尊重孩子,作孩子的表率,讓孩子長在天長日久的受尊重的潛移默化中養成尊重別人的好習慣。
(二) 教幼兒學會愛、學會關心他人
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管束而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的,更不是沒有原則,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
1、 注重自己的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教師和家長應從自身做起,在有意識地對哈子進行愛心教育時,要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來感染孩子。作為教師,要熱愛自己的工作,關心愛護每一個孩子,主動幫助有困難的幼兒,教師之間也應該互相關心和尊重 ,教師與教師之間、教師與幼兒之間、家長與幼兒之間、幼兒與幼兒之間多使用愛的語言。

2、 培養幼兒形成助人為樂、關心社會、熱愛公益事業的良好思想品質。如組織幼兒給災區小朋友捐獻衣服、圖書、玩具等物品,組織幼兒想希望工程捐款活動,參加為殘疾兒童獻愛心等媒體力量引導幼兒觀看以關愛、善良、正義等內容為主題的作品把民主管理在身邊相互友愛的事跡講給幼兒聽,培養孩子的愛心,從小給孩子的心靈撥下愛的種子,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
(三) 教幼兒學會禮貌待人
禮貌是人們的道德准則,是人與人相處的規矩。可從一個人說話用詞、語調口氣、 止態度上反映出他的道德修養、思想面貌。文化水平、社會身份。如謙遜文明的語言、恭敬有禮、落落大方的舉止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因此,禮貌教育呀從小抓起,教師要為幼兒創造使用禮貌用語的重要條件的環境,使孩子從小就學會禮貌待人。對幼兒進行禮貌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 教育孩子尊敬長輩承認。能禮貌語言主動、熱情、大方得打招呼、稱呼人,會問 早、問好、道別。

2、教育孩子當自己不注意影響別人時,會主動誠懇的道歉,當別人影響了自己時能剋制、諒解別人,會說「沒關系、不要緊。」
3、教育孩子當別人在談話時,不插嘴、不妨礙,成人對自己講話時,要專心聽,不要打斷別人說話。總之,教師和家長要做到孩子的模範,處處以身作則,說話要做到溫和有禮貌。
(四) 讓幼兒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
一個人有無勞動的興趣和習慣,將影響自己的一生。無數事實證明,事業上有成就的人無一不是熱愛勞動、勤奮好學者。相反,懶惰往往使人愚昧無知而無所作為,熱愛勞動,不僅使幼兒掌握一些生活技能,培養幼兒獨立生活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幼兒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為幼兒今後的學習、生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樹立了幼兒自信、自立,敢於克服困難的精神。
對幼兒進行熱愛勞動教育,還可以從培養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開始。如自己穿脫衣服、鞋襪、自己洗手、洗臉刷牙等讓幼兒體驗到勞動的艱辛和快樂,明白了勞動是光榮的,從而學會尊重自己和別人的勞動成果 。

8、3¯6歲幼兒的心理保健要點

1、語言的發展:詞彙量明顯增加,增加速度為一生中最快,詞彙量可達3000~4000個。其中,大量出現的為名詞.3~4歲的兒童可能會搞錯人稱代詞:你、我、他(她),將說話環境與具體事件或人物聯系起來可以正確表達,講述抽象事物或與環境相脫離時則可出現明顯的錯誤。6~7歲即可正確運用人稱代詞,與自我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有明顯關系,即在區別自己與他人的情況下才能使用「我」和「他(她)」。
2、記憶的發展:無意記憶占優勢,有意記憶開始萌發。以具體形象性和機械性記憶為主,抽象記憶相當不足。此期兒童記憶的另一個特點是將不同來源,或是自己經歷、或是故事中、或是臆想的內容與現實情況混為一談,心理學上稱為潛隱記憶,家長往往認為兒童在說謊,實際上是一種正常現象,區分兒童是否說謊關鍵是要辨別出是幻想還是現實。
3、思維的發展:與嬰幼兒相比,學齡前期兒童的思維已明顯擺脫了動作的束縛,但仍然離不開實物和實物的表象,也就是說在動作之前對動作的目的已有了一定的預見性。
此期的兒童往往有豐富的想像力,而象徵性游戲和創造性游戲到5~6歲時達到高峰,在游戲過程中,兒童的思維活動和社會化角色的規則也會很快地發展。從一定意義上講,組織和引導好學齡前兒童的游戲比教他們認字、背唐詩和宋詞更能早期開發智力。
思維活動的另一個特點是兒童對事物的直觀、具體的概括。由於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用自己的邏輯和過多的臆想進行推理和判斷,得出不正確的結論。
4、情緒的發展:兒童的情緒體驗非常豐富,成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齡前期兒童基本上已能體驗到,如高興、悲傷、憤怒、恐懼緊張、害怕等,而且很容易表現在行為上,不像成人那樣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
焦慮和恐懼是此階段的主要不良情緒體驗,對與家人分離、受到批評和傷害後可出現明顯的焦慮反應;對想像的事物如黑暗、魔鬼、聲音、幽靜等有明顯的恐懼,尤其在電視、故事、談論中看到或聽到有關事例後更為明顯。
隨著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高級情緒活動如同情心、孤獨感、榮譽感、審美感、道德感、合作精神也進一步發展。
5、性心理發展:學齡前期是兒童發展性別認同和形成性別社女性化或「娘娘腔」,女孩男性化或「假小子」,仔細辨別兒童的性別角色並加以正確引導,對日後性心理正常發展,避免出現性心理障礙如同性戀、易性癖等都將有積極的意義。

與幼兒心理的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