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葯食保健

葯食保健

發布時間:2020-07-16 17:06:34

1、葯食健康是什麼?

葯食健康,確切地說是一種理念百。鄭州大學生物物理學科博士生導師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王志遠度教授在合作研究中,首次提出葯食健康的概念。葯食分知別代表了葯品(葯物)和食品(飲食),或者說是葯用食品。健道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所謂葯食內健康,是指除了葯食具備自容身的基本功能外,強調的是對人而言一定要健康。

2、生產葯食兩用保健食品需要辦理哪些手續

首先,要在國家葯監局報批 保健食品批文;
其次,在省葯監局辦理《保健食品衛生許可證》;
當然還得有《保健食品GMP證書》,委託另算。

3、葯食兩用的保健食品有哪些?是否需要QS認證?

衛生部關於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
(衛法監發[2002]51號)
-------------------------------------------------------------------------------
2002年10月27日 9:14:12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
為進一步規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現印發《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名單》、《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見附件),並規定如下:
一、申報保健食品中涉及的物品(或原料)是我國新研製、新發現、新引進的無食用習慣或僅在個別地區有食用習慣的,按照《新資源食品衛生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二、申報保健食品中涉及食品添加劑的,按照《食品添加劑衛生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三、申報保健食品中涉及真菌、益生菌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發的《衛生部關於印發真菌類和益生菌類保健食品評審規定的通知》(衛法監發[2001]84號)執行。
四、申報保健食品中涉及國家保護動植物等物品(或原料)的,按照我部印發的《衛生部關於限制以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為原料生產保健食品的通知》(衛法監發[2001]160號)、《衛生部關於限制以甘草、麻黃草、蓯蓉和雪蓮及其產品為原料生產保健食品的通知》(衛法監發[2001]188號)、《衛生部關於不再審批以熊膽粉和肌酸為原料生產的保健食品的通告》(衛法監發[2001]267號)等文件執行。
五、申報保健食品中含有動植物物品(或原料)的,動植
物物品(或原料)總個數不得超過14個。如使用附件1之外的動植物物品(或原料),個數不得超過4個;使用附件1和附件2之外的動植物物品(或原料),個數不得超過1個,且該物品(或原料)應參照《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GB15193.1-1994)中對食品新資源和新資源食品的有關要求進行安全性毒理學評價。
以普通食品作為原料生產保健食品的,不受本條規定的限制。
六、以往公布的與本通知規定不一致的,以本通知為准。
附件1 既是食品又是葯品的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葯、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附件2 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人參、人參葉、人參果、三七、土茯苓、大薊、女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貝母、川芎、馬鹿胎、馬鹿茸、馬鹿骨、丹參、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門冬、天麻、太子參、巴戟天、木香、木賊、牛蒡子、牛蒡根、車前子、車前草、北沙參、平貝母、玄參、生地黃、生何首烏、白及、白術、白芍、白豆蔻、石決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證明)、地骨皮、當歸、竹茹、紅花、紅景天、西洋參、吳茱萸、懷牛膝、杜仲、杜仲葉、沙苑子、牡丹皮、蘆薈、蒼術、補骨脂、訶子、赤芍、遠志、麥門冬、龜甲、佩蘭、側柏葉、制大黃、制何首烏、刺五加、刺玫果、澤蘭、澤瀉、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羅布麻、苦丁茶、金蕎麥、金櫻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黃、枳殼、枳實、柏子仁、珍珠、絞股藍、胡蘆巴、茜草、蓽茇、韭菜子、首烏藤、香附、骨碎補、黨參、桑白皮、桑枝、浙貝母、益母草、積雪草、淫羊藿、菟絲子、野菊花、銀杏葉、黃芪、湖北貝母、番瀉葉、蛤蚧、越橘、槐實、蒲黃、蒺藜、蜂膠、酸角、墨旱蓮、熟大黃、熟地黃、鱉甲。
附件3 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單 (按筆劃順序排列)
八角蓮、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烏、廣防己、馬桑葉、馬錢子、六角蓮、天仙子、巴豆、水銀、長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關木通、農吉痢、夾竹桃、硃砂、米殼(罌粟殼)、紅升丹、紅豆杉、紅茴香、紅粉、羊角拗、羊躑躅、麗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鬧羊花、青娘蟲、魚藤、洋地黃、洋金花、牽牛子、砒石(白砒、紅砒、砒霜)、草烏、香加皮(杠柳皮)、駱駝蓬、鬼臼、莽草、鐵棒槌、鈴蘭、雪上一枝蒿、黃花夾竹桃、斑蝥、硫磺、雄黃、雷公藤、顛茄、藜蘆、蟾酥。

4、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和葯食同源物品的區別

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和既是葯品又是食品的物質,國家有明確目錄,主要都是可以作為中葯使用的植物部分。兩者的區別在於前者只可以用於保健食品或葯品,使用需國家批准,而後者作為普通食品,可以不經國家批準直接銷售使用。具體供參考:1.可用於保健食品的物品(114個):人參、人參葉、人參果、三七、土茯苓、大薊、女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貝母、川芎、馬鹿胎、馬鹿茸、馬鹿骨、丹參、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門冬、天麻、太子參、巴戟天、木香、木賊、牛蒡子、牛蒡根、車前子、車前草、北沙參、平貝母、玄參、生地黃、生何首烏、白及、白術、白芍、白豆蔻、石決明、石斛(需提供可使用證明)、地骨皮、當歸、竹茹、紅花、紅景天、西洋參、吳茱萸、懷牛膝、杜仲、杜仲葉、沙苑子、牡丹皮、蘆薈、蒼術、補骨脂、訶子、赤芍、遠志、麥門冬、龜甲、佩蘭、側柏葉、制大黃、制何首烏、刺五加、刺玫果、澤蘭、澤瀉、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羅布麻、苦丁茶、金蕎麥、金櫻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黃、枳殼、枳實、柏子仁、珍珠、絞股藍、胡蘆巴、茜草、蓽茇、韭菜子、首烏藤、香附、骨碎補、黨參、桑白皮、桑枝、浙貝母、益母草、積雪草、淫羊藿、菟絲子、野菊花、銀杏葉、黃芪、湖北貝母、番瀉葉、蛤蚧、越橘、槐實、蒲黃、蒺藜、蜂膠、酸角、墨旱蓮、熟大黃、熟地黃、鱉甲。2.既是葯品又是食品的物質(87個):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薊、山葯、山楂、馬齒莧、烏梢蛇、烏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龍眼肉(桂圓)、決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蠣、芡實、花椒、赤小豆、阿膠、雞內金、麥芽、昆布、棗(大棗、酸棗、黑棗)、羅漢果、郁李仁、金銀花、青果、魚腥草、姜(生薑、乾薑)、枳椇子、枸杞子、梔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櫞、香薷、桃仁、桑葉、桑椹、桔紅、桔梗、益智仁、荷葉、萊菔子、蓮子、高良姜、淡竹葉、淡豆豉、菊花、菊苣、黃芥子、黃精、紫蘇、紫蘇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棗仁、鮮白茅根、鮮蘆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5、如何認識葯食兩用品在養生保健,疾病防治中的作用與地位

古人認為葯與食物同起源於一個根源。《皇帝內經》中《素問—生氣通天論》有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無味。」提出了謹和無味調陰陽的觀點,記載「酸、甜、苦、辛、咸」五味調和之攝取至使人民百姓保持身體健康。唐朝時期的《黃帝內經太素》一書中寫道:「空腹食之為食物,患者食之為葯物」,反映出「葯食同源」的思想。
我國素有「葯食同源」之說。傳統中醫學認為食即是葯,或者說相當於葯。因為它們同源、同用、同效。食物的性能與葯物的性能一致,包括「氣」、「味」、「升降浮沉」、「歸經」、「補瀉」等內容,並在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病因、病機、治則、治法等中醫基礎理論指導下應用。傳統中醫食與葯並沒有明確界限,因此葯療中有食,食療中有葯。
中醫葯食學說,即葯物與飲食關系的學說。在中醫中,葯食同源,葯食互補,葯食互用,葯與食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界限,將二者配合起來,用以養生療疾,是中醫的一個顯著特色。「食養」,在我國古代醫書《皇帝內經》中早有論述,〈〈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闡明了葯食氣味厚薄對人體陰陽盛衰的影響。醫聖張仲景在行醫中,首例「食治」專篇。由此可見,中醫對食物的認識和中葯一樣,講究寒熱溫涼四性和辛、甘、酸、苦、感五味。古人雲:氣血得理,百病不生;若氣血失調,百病競起。萬物均為食。食用的方法得當,方能把萬物變為食、葯統一體,因時、因地、因體、因病,經過萬物的取己之長,配製得當,可食或沖服,迅速加強人體的正常需求與代謝。眾多事實證明了萬物均為葯,萬物均為食。葯食同源即葯與食物相同。
『葯食同源』這一孕育中國醫學邏輯理論的飲食文化思想,早以深深滲透進中國各民族人民的心底,它不僅能維持生命延續保養身體健康,更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6、葯食同源屬保健食品嗎?

申請了國家葯監局批號的就屬於保健食品,反之是QS認證的就是食品,是不是保健品就看有沒有這個批號了

7、「葯食健康」理念的提出人是誰

葯食健康,確切地說是一種理念。鄭州大學葯食健康研究院博士生導師秦廣雍教授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團隊在合作研究中,首次提出葯食健康的概念。葯食分別代表了葯品(或者葯材)和食品(或者食材),或者說是葯用食品(或者說葯膳、食療)。所謂葯食健康,是指除了葯食具備自身的基本功能外,強調的是尊重生命、尊重健康,提高和促進人們的健康水平,促進葯食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把尊重人的健康作為現代葯食產業發展的根本准則,把實現產品優質化、營養化、功能化和提高生命質量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因此,不但要保證食品安全,更應該保證人們的健康。

8、為什麼說「葯食同源」、「葯食同補」?

正面力量必定帶來良好果實。例如感冒的人吃葯睡大覺,必定惡性循環。就是健康的情況下,也可以適當使用各種保健品,促進健康。
1. 蜂膠具有抗病毒、增強免疫的作用,對防治咽炎、鼻炎等有效果,也有調節內分泌作用,更加值得中年以上女性使用。
2. 人參總皂苷,俗稱護命素,增強免疫、補氣、抗衰老、抗癌、抗腫瘤等,葯性溫性,但不會像原葯材人參那麼猛烈。與人參同類的西洋參葯性溫和。
3. 松花粉,提高免疫、補充能量、全面補養。壽比南山不老松。松花粉保健作用大。
4. 螺旋藻有提高免疫力的作用。健康的體質呈弱鹼性。如果身體酸性化,就會促使人體老化、病變;如果人體老化、病變,就促使身體酸性化。1克螺旋藻相當於1000克的蔬菜水果的總和,營養特別全部、平衡、豐富。螺旋藻是鹼性物質,阻止體內細胞變異,使得病毒不能復制。敗壞細胞只能在酸性環境中存活。鹽藻效果更好。
5. 做好飲食保健、有氧運動、休息睡眠,平靜心態,都很重要,特別是身體情況很不好的,應該多種方法同時使用。現在的食物問題多,環境污染嚴重,很多人飲食結構失調等,現在的人健康問題多。回歸自然,合理飲食,五穀雜糧,植物性營養為主,對健康有利,素食更好。各種飲料、牛奶等含有防腐劑、色素、香精、糖精等,有損免疫力,不利健康。
6. 增加有益菌,益生菌,低聚果糖、乳酸桿菌片等。體內有益菌群正常,就能夠抵抗病毒、病菌。
7. 抗衰老、抗氧化是保健上的重要措施。蝦青素是非常好的抗衰老、抗氧化的物品。還有番茄紅素、胡蘿卜素、葡萄籽等。有效抵抗衰老,可以防治很多疾病。
8. 殼寡糖被世界生物醫學界譽為繼蛋白質、脂肪、糖、維生素、礦物質五大生命要素之後的「第六大生命要素」,其生物學功能涉及免疫調節、抗腫瘤、降血脂、調節血糖、改善肝臟和心肺功能及其它多種生理功能。殼寡糖是天然糖中唯一大量存在的帶正電荷的鹼性氨基多糖,具有特殊的生理活性。

9、保健食品的葯食區別

保健食品與一般食品的區別
國家標准GB/T15901-1994一般食品定義為:可供人類食用或飲用的物質,包括加工食品、半成品和未加工食品,不包括煙草或只作葯品用的物質。
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CODEXSTAN1:1985一般食品定義是:指供人類食用的,不論是加工、半加工或未加工任何物質,包括飲料、膠姆糖,以及在食品製造、調制或處理過程中使用的任何物質;但不包括化妝品、煙草或只作葯物用的物質。
在GB16740-1997《保健食品通用標准》將保健食品定義為: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個種類,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調節人體的機能,適於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
一般食品和保健食品共性與區別
共性:都能提供人體生存必需的基本營養物質(食品第一功能),都具特定色、香、味、形(食品第二功能)。
區別:(1)保健食品含一定量功效成分(生理活性物質),能調節人體機能,具有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而一般食品不強調特定功能(食品的第三功能)。
(2)保健食品一般有特定食用范圍(特定人群),而一般食品沒有。
濃縮(或添加純度較高的某種生理活性物質),使其在人體內達到發揮作用的濃度,從而具備了食品第三功能。

保健食品與葯品的區別
*葯品是治療疾病的物質;保健食品的本質仍是食品,雖有調節人體某種機能的作用,但它不是人類賴以治療疾病的物質。
*食品中還有一類特殊營養食品,是通過改變食品的天然營養素的成分和含量比例,以適應某些特殊人群營養需要的食品。如適應嬰幼兒生理特點和營養需要的嬰幼兒食品、經添加營養強化劑的食品,都屬於這類食品。
特殊營養食品與保健食品共性:都添加或含有一定量的生理活性物質,適於特定人群食用。
區別:前者不需要通過動物或人群實驗證實;而後者須通過動物或人群實驗證實,有明顯、穩定的功效作用。

10、葯食保健論文

淺談葯粥療法【關鍵詞】 葯粥療法將中葯和米穀同煮為粥,稱為葯粥。運用葯粥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方法,稱為葯粥療法。近些年來,隨著葯粥應用的推廣,認識的深入,葯粥作為一種食療的方法,已從醫療走向保健,從家庭走向社會。葯粥的花色品種豐富,古粥新用,或新創葯粥,而且冬夏有異,品種有別,功能不同,在防病、治病、養生、保健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葯粥療法的特點 1.1 葯療與食療配合,相輔相成 葯粥療法是中葯與米穀煮粥服用,它包含了葯療與食療的雙重效果。如《聖濟總錄》中的「白術豬肚粥」,方中白術有益氣健脾之功,為治療脾虛證之專葯,檳榔有行氣消積除脹之用,豬肚「為補脾胃之要品」,再加上粳米補中,諸葯與豬肚、粳米合用煮粥,葯食相伍,對中氣不足,脾胃虛脹者,頗有療效。葯物療法與食物療法各有偏長,而葯粥卻很好地把葯療與食療有機結合,相輔相成,葯借食力,食助葯威,相得益彰。 1.2 葯補和食補並重,協同為用 葯粥滋補方多選用葯食兼備且有滋養強壯的中葯同米煮粥服食,既具有食物的營養價值,又有葯物的扶正補虛之功,從而到達防病治病、保健強身、延年益壽的目的。如:「補虛正氣粥」、「鹿角膠粥」、「參苓粥」等,均是葯補與食補合用的滋補葯粥代表方。諸方中均選用上好補益葯以補虛損,米穀也是「第一補人之物」,可收食補之效。葯粥的葯補和食補並用,如配伍得當,可相互協同,療效倍增。 1.3 注重健脾養胃,補益「後天」 中醫歷來強調「脾胃為後天之本」,凡治療疾病處方用葯時,必須照顧脾胃,認為「脾胃無損,諸可無慮」。 所以葯粥配方,也是根據胃氣的強弱,選用適合的葯物,而作為葯粥主要原料的糯米、粳米,其本身就是一味健脾益氣的佳品,均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所以葯粥防病療疾每多獲得良效。《醫葯六書葯性總義》稱贊:「粳米粥為資生化育神丹,糯米粥為溫養胃氣妙品。」 1.4 寓醫於食,可長服久用 葯粥既不同於一般的中葯方劑,又有別於普通的飲食,是一種兼有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它「寓醫於食」,既將葯物作為食物,又將食物賦以葯用,變「良葯苦口」為「良葯可口」,特別能滿足人們「厭於葯,喜於食」的天性,可長服久用,尤其適合慢性病的調治。 1.5 製作簡單,服用方便,易於消化 葯粥大多以單味葯,最多二、三味葯與米同煮,可以當作正常早晚餐或點心每日隨意服用。它還有湯劑吸收完全的優點,又無損胃氣。由於粥劑在腸內通過緩慢,使葯物的有效成分能夠充分吸收。所以說「粥劑」具有製作簡單、服用方便、易於消化的特點,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好劑型,故深為歷代醫家所重視,且倍受民眾歡迎。 2 葯粥療法的功用 2.1 養生補虛 歷代以來,入粥之原料,多以粳米、糯米為主,《本草經疏》稱米為「五穀之長,人相須賴以為命者也」。稻米為五穀之主糧,生存之源泉,具有補中益氣,調和脾胃的功能。而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粥療養生,實乃達到培補後天,調養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脾胃無損,諸可無慮。章穆在《飲食辯錄》中雲:「蓋諸葯溫涼補瀉,性各不同,一飲下咽,總由胃氣傅布,病人胃氣不能速行,停留片刻,葯之氣味即殊,……尚何功效之與有,唯以谷氣助其胃氣,以熱氣速其行而桴鼓之應,乃迥非湯劑所能及,此古人用粥治病之精理,千載無人道破者也。」從古籍粥方統計分析,調理脾胃的粥方最多,有近一百餘首,如療脾胃虛損的有參苓粥、小麥粥、珠玉二寶粥、白術豬肚粥等;療脾胃虛寒者有乾薑粥、茴香粥;療脾胃氣滯者有橘皮粥、檳榔粥等;療反胃嘔吐者有豆蔻粥、生蘆根粥、曲末粥等。而補益虛損粥療劑中,多是以粳米、糯米中加入葯食兼備之品,如人參、山葯、阿膠、桂圓等益氣補血,養陰助陽之品。如補氣的補益正氣粥、薯蕷撥粥等;補血的糯米阿膠粥、仙人粥等;補陰的黃精粥、沙參粥、酥蜜粥等;補陽的韭菜粥、羊骨粥、雀兒葯粥等。通過這種葯食配合的食粥方法,可達到葯補與食補的最佳協同效果,並可常期服用。 2.2 防病祛邪 以葯粥預防疾病,有孫思邈的「穀皮糠粥」防治維生素缺乏的腳氣病;《本草綱目》記載的胡蘿卜粥預防高血壓病;《廣濟方》中薏苡仁粥預防脾虛泄瀉;另有羊肉粥防寒;綠豆粥防中暑;荔枝粥防口臭等等。這些應用,既包含了葯物的預防效果,也達到了米粥的扶正效果,使人體抗病能力增強,而且食用簡便、可口、老幼咸宜。以葯粥祛邪療疾則可達到相須、相使,扶正祛邪的目的,如《養老奉親書》中的荊芥粥治療傷風感冒,發熱惡寒等證,方中有荊芥、薄荷、淡豆豉、粳米。前三味均為辛散發汗之品,重在祛邪;而粳米甘緩補虛,固護脾胃,使之祛風而不傷正氣,發汗而無損陰液。另有《壽世青編》中的乾薑粥,方中乾薑、高良姜為溫中散寒止痛之品,並無補養作用,適用於里寒證,而粳米則能補養脾胃,將米葯煮粥服食,此方確能溫補脾胃,散寒止痛,為脾胃虛寒者的食治良方。 2.3 調和葯性 以米煮粥,與葯同用,可使峻厲者緩其力,和平者倍其功。如《普濟本事方》之川烏粥,方中生川烏辛熱有大毒,與粳米、生薑、蜂蜜煮粥服食,治風寒濕痹,歷節風痛,後三者不僅可以解烏頭之毒性,緩烏頭之烈性,又以谷氣引風濕之葯,徑入脾經而安四肢。醫聖張仲景用粳米入葯更有獨到之處,其方書中用米粥者有三十餘方,如十棗湯「得快下利後」用「糜粥自養」;服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葯力」,啜熱稀粥,使谷氣內充,則外邪不復入,余邪不復留,發汗不至於亡陽,止汗不至於貽患;又如治寒實結胸之三物小白散,仲景於方後指出,「不利,進熱粥一杯;利過不止,進冷粥一杯」。意即借水谷以保胃氣,存津液。並通過涼熱來調節巴豆之峻下,其用葯之精妙也。而後《肘後備急方》之商陸粥,《太平聖惠方》之牽牛子粥、附子粥等,均是以攻伐之劑佐以米粥,以緩峻猛之性,固護脾胃,鼓邪外達。3 葯粥的應用原則 3.1 宜辨證施粥 葯粥的使用,從食而言,多以粳米、糯米、小米等谷類為主。從特點上分析,粳米性味甘平,主益氣養陰;糯米性溫,主溫養脾胃,故在第一原料的選擇上就應區別使用。如脾胃虛寒者應選糯米,氣陰兩虛者應選用粳米。然糯米粘滯不易消化,故歷代多以粳米做粥為主。從葯而言,有溫清消補、汗吐下和之分。選葯做粥,如同施葯處方,必細辨寒熱虛實,根據中醫的「寒者熱之,熱者寒之,實者瀉之,虛者補之」的原則,辨證選用。如脾胃氣虛者應用參芩粥、薯蕷撥粥;脾胃虛寒者應選用乾薑粥、附子粥、羊骨粥;胃寒氣滯者應用豆蔻粥、橘皮粥;胃陰不足者甘蔗粥、酥蜜粥;胃熱嘔吐者應選蘆根粥、枇杷葉粥。從以上脾胃一病選粥,就能明其一理,即用葯粥如同用葯湯,需辨證立方,不可隨意濫用。 2.2 宜選料擇法 葯粥所用,宜擇米、選器、量水、調火。前以分述葯粥用米,首選粳米。《食鑒本草》謂:「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與早熟米及各土所產赤白大小異族四、五種,猶同一類也,皆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為第一耳。」器皿的使用,應與中葯煎煮湯劑之要求相同,以砂鍋及搪瓷器皿為主,不應用鐵鍋、鋁鍋等。煮粥用水,古人有用初春的雨水、臘月的雪水、井水等區別。今用純凈的自來水即可,但用量需掌握好,不宜太清稀,也不能太濃稠,以成糜為度。煮粥用火,尤為講究,火候不到,氣味不出,火候太過,氣味逐減。一般初期以武火候沸,米爛後,改用文火至糜熟即可。 葯粥的煎煮方法,可煮葯取汁,以汁煮米;或以米煮粥而後納葯;或煮粥拌葯(末),這些都可根據不同葯物的性能特點進行選擇。葯粥熬制好後,可根據情況酌加適當調料。 葯粥的使用療程,大致分為兩大類,一是補葯強身類,以5~10天為1療程,並可長期食用;二是祛邪防病類,一般以3~5天為1療程,病癒後即可停用。也可根據季節、地區,長期服用某些葯粥。 葯粥的服用方法,一般以日服1~2次、每次250毫升(一小碗)左右為宜。葯粥尤其是滋補性的葯粥,以空腹飲服為佳。根據病情的不同,葯粥可採取熱服、溫服、涼服甚至冷凍後服用等進食方法。 2.3 應用禁忌 葯粥,畢竟是葯與米的合用。因此,同樣有病證禁忌,配伍禁忌和食物禁忌。如脾胃虛寒的人,不宜多食性涼清火的粥;陰虛內熱的人,而不宜多食性溫生火的粥。如補益正氣粥由人參、黃芪、粳米組成,故服用期間不宜吃蘿卜,飲濃茶,實證、熱證忌服;落花生粥,對慢性腹瀉的患者不宜服;紅薯粥應熱服,涼服易引起泛酸、惡心;仙人粥則忌蔥蒜、忌鐵鍋;糯米阿膠粥粘滯難化,脾胃虛弱者不宜多服,以3天為1療程,間斷服食;黃精粥、玉竹粥、酥蜜粥對於身體肥胖、痰濕內盛、胃脘飽脹、消化不良者、糖尿病人忌食;生地粥忌三白(蔥白、薤白、韭白);韭菜粥對陰虛內熱,身有瘡瘍,患有眼疾者忌服;雀兒粥對發熱、性機能亢進者忌服;滑石粥、商陸粥、牽牛子粥等服食用量宜從少量開始,只宜暫用,不宜久服,孕婦忌服;神仙粥等一類治療外感表證的葯粥,則應乘熱服食,蓋被靜卧取微汗,病癒即止。總之,立法取葯,用葯煮粥,同樣應保證安全有效。

與葯食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