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保健知識 > 行保健

行保健

發布時間:2020-04-28 06:47:36

1、保健行為有哪些

按照三級保健的思想,行為保健主要包括有三個基本的內容。 一、抵抗危險因素的保健 這種抵抗是針對不利健康的危險因素本身的抵抗,其包括控制不利因素和提高人的不感受性兩方面。前者如通過社區行為保健、社區健康教育,減少甚至消除那些不利健康的社會、心理行為因素,健康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後者主要指通過個人努力,加強和改善自己的行為屏障,阻止有害刺激對人的進一步作用。 自70年代以來,大量的研究證明,社會聯系強度、社會支持有顯著降低死亡率的作用。如Berkman等人曾做過樣本為6928例的前瞻性研究結果表明,在這里,社會關系的實力,人口,高 其死亡率越低。後來Howse等人的研究也證實以上結果。 另外,還有許多研究證明,社會行為因素、社會支持和社會聯系還可明顯降低結核病、精神病、自殺等死亡率。 二、抵抗致病作用的保健 當人已感受到危險因素等的刺激,如果有的話,也會發生對健康的影響 必須對之進行保健。從外界講,此期關鍵在於給予大量社會支持。比如,至親亡故之後,可以舉行較隆重的喪葬,以平息因親人亡故帶來的強烈精神打擊,這里的隆重喪葬本身就具有保健意義。就個人而言,此期主要調動自己的各種內在行為活動力量和機理,為了減少或退出的健康造成不良影響體內一系列反應, 減輕由此而造成的健康損害。比如,受屈辱而無比氣憤時,想到「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氣憤程度就會慢慢減弱,從而緩沖了因長期極度氣憤造成的中風發作危險。親人亡故後,思考談談強度的悲痛未竟事業是完成死者 就不會發展到「悲痛欲絕」的境地,從而減輕甚至消除其對健康產生的嚴重不利影響。 通過觀察或實驗研究發現,人對慢性退行性疾病存在著程度不等的抵抗力。例如,不同的個性心理品質、行為模型、生活方式等對多種疾病的發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都表現出程度不等的差異性。和刺激社會不同層次的許多精神 其中絕大多數人都能受得住,只有少數人受不了,最後導致精神失常、高血壓、潰瘍病,甚至自殺。再如,對於高考失敗,大多數人能經受住這個挫折,但也有個別人受不了,反過來導致疾病的道路上,毀滅。 這除了刺激本身的差異之外,很重要的就是不同個體抵抗力的差異。因此,進行行為保健來提高人們對有害社會、心理、行為因素的致病作用的抵抗力。 三、抵抗不利轉歸的保健 在社會、心理、行為因素已導致發生疾病之後,如冠心病,中風,癌症,是 此時行為保健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除針對前兩種保健內容外,還有一個針對患病後的非特異性疾病行為保健問題,如恐病行為、求醫行為、瀕死行為等的保健。注意了這些保健問題,就可以促進良好的轉歸;反之會加速病情惡化,得到不利的結果。各級衛生措施的行為,既危險因素 素,也針對個人,病前636f70797a6431333335313765階段行為保健要限制健康危險因素並阻止其與人發生作用,還要提高人的抵抗力;病時行為保健除了前兩項任務之外,還須沒法提高患者的反應能力;病後及恢復階段,則需增加人的自身恢復力。

2、無證行保健的按摩師該怎樣處罰

罰款

3、行為保健的概念是什麼

所謂行為保健,指利用行為醫學的原理和技術,來提高人們對各種社會、心理、行為致病因素的抵抗力,提高生活質量和艱苦水平的一系列活動。比如通過恰當的行為經驗培養和人格訓練,提高對緊張刺激的應對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力。應該注意的是,行為保健與行為保健服務在概念上是有差異的。行為保健是指行為保健服務的理論和技術部分,即在知識和技術上應如何進行行為保健,而行為保健服務則指行為保健活動在現實社會中組織實施的方式,即相當於管理學的概念。當然,作為行為保健的知識和技術,必須貫徹到實際工作中去。
行為保健的起源可追溯到20世紀初。在這一點上,人類是克利福的名稱。 Beers的美國人因患病住進了精神病院。病癒出院後寫了一本書《找到了自身的心靈》。該書揭露了他在住院醫治期間遭到的種種痛苦和不幸,以及多種非人的待遇。該書的公開發表引起社會巨大震動,公眾紛紛起來要求改變這種不合理的現象。自此以後,心理、行為保健問題引起學術界和行政界的廣泛重視。
行為保健涉及面較廣。一個人從生後的整個生命過程中,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行為保健問題需要處理。例如,在胎兒期如果母親不注意自己的行為心理,就會影響胎兒發育和正常分娩。兒童期行為保健更為重要,這是在活動中發展的過渡時期,在這一時期形成的重要時期。 此期的行為體驗將決定人一生行為特徵的基調。兒童應接觸什麼,不接觸什麼,接觸多少,什麼年齡時接觸,這其中存在著無限多的學問。在此期間,父母子女間的關系、師生關系、社會交往等也十分重要。青年期,在學習、勞動、就業、娛樂、戀愛等方面更是充滿著行為保健問題。求知慾不能滿足的苦惱,文娛生活單調的無聊,對個人前途擔心的焦慮,學習負擔過重的壓力和焦躁,失戀的痛苦和矛盾等,對青年人都是重大的挑戰。中年期雖身體、心理強健,行為定型,但也不乏行為保健問題。工作與生活沖突的矛盾,關切兒童的成長和發展, 對沉重的上下負擔的憂慮都需要他們來承擔。家庭糾紛的威脅、社會政治的沖擊等也都落到中年人頭上。老年期則面臨退休的苦惱、空虛,趨於死亡的無望無援等等。人生不同階段的行為問題的原因,可看做是一種「污染」。因此,行為保健的任務就是設法對待、控制、減輕這些污染,發展個人和社會的抵抗能力,保護人類健康。
病前保健在行為醫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是行為保健的主導內容。
首先,在病前進行保健,使許多保健措施不會受到很大的限制。一般只要措施具有科學價值,便可進行。如各種行為訓練,在未生病前往往都可進行,不要考慮心理、身體條件和道德規范的限制。但如果一個人已患上了嚴重的冠心病或中風偏癱,許多行為保健措施就無法進行了,這與生物醫學的保健有差異。從生物醫學的角度講,卧床的病人同樣可以注射免疫球蛋白或疫苗,只要其醫療活動,病人很簡單, 甚至是完全被動的、不加思考的配合,但行為預防保健要求被保對象直接進行活動。
第二,病前保健能帶來巨大的價值。一項重要的行為保健措施成功後,其作用遠遠超出一種疫苗成功帶來的效益,因社會、心理、行為因素致病有一條泛化律,即一種因素與多種疾病發生聯系。那麼,消除了這一因素一下子就可解決一片問題。比如,培養出良好的應對技能,就可對付緊張刺激,這勢必十分有利於人的整體健康,包括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個人精神面貌的改善。但是,社會花了很大力氣消滅天花病原後,也只控制了天花一種病。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醫療預防,是不好的 只是兩者相比較而言,是從預防疾病的范圍而不是具體從某一種病來看問題。如果環境中充滿了天花病毒,再採取行為措施也無法完全倖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各具特長,各管一方。因此,在醫學實踐中應把行為保健與一般的生物技術保健結合起來。
第三,許多疾病除了從社會行為角度預防外,尚無更好的其他方式。比如自殺、心身疾病和異常行為,這些疾病和問題求助於傳統的生物預防技術幾乎是毫無意義的。
從技術內容上講,行為保健分自動和被動兩方面。具體內容還包括有行為塑造、行為能力培養、行為修飾(矯正)、行為學習、行為教育等。醫療自動運行,創造工作環境和促進人類發展的氛圍 同時讓被保健對象對該環境條件充分了解和認識,然後,讓被保健者置身於該環境,主動地去適應環境,來提高自己的行為健康水平。比如工廠、學校設置一些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場所,並提供一系列有關娛樂活動設備,讓人們自覺地進行有益的活動,從而培養有益於健康的行為即屬此類。自動行為保健還包括個人主動地去接觸各種社會、心理、行為刺激,包括一定量的有害刺激,來發展自覺的健康行為。
行為被動保健是指通過外界造成一個強大的社會、心理、倫理或團體內行為壓力,請進行預防和行為健康行為。 如通過立法、社會參與、傳播媒介等造成強大的社會壓力,來保持和鞏固不吸煙的行為和不損害他人的行為。
行為塑造既可是主動的,也可是被動的,它是說按照一定的健康要求培養造就出既合乎現實,又有益於健康的行為模型來。目前,一些行為塑造多在自然狀態下進行。將來社會文明和社會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後,應設專門機構或在學校開設專門的課程進行健康行為塑造。行為塑造注意針對迅速生長期階段的人,至於成年後,行為塑造就很困難了。
行為保健就其活動的范圍層次而言,可有個人保健、家庭保健、社區保健,而世界上的健康。近年來, WHO十分關心人口心理健康問題,且做了許多關於全球性開展心理保健的調查分析,並制定了心理衛生的全球規劃。WHO關於心理衛生的主要中期目標是:①預防和減少精神、神經功能性疾病,包括酒精中毒、葯物依賴及有關的精神問題;②充分利用心理衛生知識和技巧來提高衛生服務質量;③鑒於社會發展對心理衛生的重視程度提高,必須發展相應的戰略措施。
行為保健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許多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行為保健要達到的目的,有些實際上也是行為保健原理在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4、旅店旁邊有 行保健店是不是代表旅店有那種服務呢

不一定

5、廣州市達豐行保健品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廣州市達豐行保健品有限公司成立於1997年07月14日,主要copy經營范圍為批發和零售貿易等。
法定代表人:伍達雲
成立時間:1997-07-14
注冊資本:50萬人知民幣
工商注冊號:4401031100288
企業類型:其他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廣州市十三甫道路28號首層西邊

6、步行保健如何訓練?

步行是人類最原始的動作,也是自有人類以來至今最基本的動作。通過50多萬年人類的歷史和多少萬代人類種系特徵的遺傳,步行已成為人體必需生理性活動,它對人體保持健康有巨大的作用。

步行所帶來的生理效應,首先是使全身的血液、骨骼、肌肉、韌帶都活動起來;把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神經系統都引導到十分活躍的帶氧狀態中;最後把身體各臟器的活動以及新陳代謝的內環境調節功能促進起來;最終是人體的整個新陳代謝活動被促進。可以說,步行一方面促進人體與外環境的物質交換,另一方面又促進了人體內環境的凈化和更新,從而使生命充滿了生機。

現代醫學也肯定,步行的確是一種最方便、最適用、最接近完美的健身運動。運動學研究,一個人的腳力強弱與這個人健康狀態十分密切。美國華盛頓特區一個走路健身中心在其出版的《走路年鑒》中曾介紹,目前約有9000萬美國人在為了健康而步行。日本醫學有研究認為,人體從25歲開始老化,而人體腳力的減弱也是從25歲開始的。所以,他們認為步行是訓練腳力的最有效手段。實際也正是這樣,世界上很多高壽的健康老人,他們最喜歡的運動就是經常走路。如我國的數學家蘇步青老人,活到了101歲,當有人問他為什麼不喜歡打拳而喜歡散步時,他幽默地回答:「我的名字叫『步青』,散步可使我永遠保持青春的活力。」

正因為步行是方便、適用的健身方法,所以人們總結出很多種步行的健身方法,分述如下:

1.普通散步法1.普通散步的方法用慢速每分鍾走60~70步、中速每分鍾走80~90步,每次連續行走30~60分鍾。此方法適宜於通常保健。

2.普通散步的留心事項普通散步是一種和緩輕松的運動,著重點應在勻速較慢的行走,不宜走得太急,思想最好保持愉快歡樂;散步時衣服要穿的適宜,既不要讓身體過多地出汗,也不要著涼感冒;散步的時間最好安排在早晚;散步的地點最好安全平坦、空氣新鮮;散步的姿勢要抬頭挺胸直腰,兩眼平視前方,並配合有節奏地呼吸;散步一定要做到持之以恆,每次要走30分鍾以上,每周要走5天以上;每天應走一次或早晚各一次。

此外,對於患有冠心病的人不宜在飯後立即散步,因為餐後因為胃部膨脹可反射性導致冠狀動脈的收縮,使心肌供血減少,此時倘若立即行走容易加重心臟的負擔,誘發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糖尿病、胃下垂、貧血、低血壓等病的人也不宜在飯後立即散步。正確的做法是在飯後應平靜地休息一會兒後(最好在30分鍾後)再開始散步。留心在霧大、風大的情況下不宜到室外去散步。

3.散步的保健效應一位美國學者曾說:「步行只要能堅持下去,可以代替很多的保健品。」散步的保健效應,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散步有調節代謝的天然作用:因為步行鍛煉有助於促進代謝的正常化,所以,有些代謝性疾病可通過散步而得到防治。如:飯前飯後的散步是防治糖尿病的有效措施,糖尿病患者經過一天的徒步旅行後,血糖可降低60%。現代醫學證實了步行能提高機體代謝率,中老年人以每小時3公里的速度散步1.5~2小時,代謝率增高48%,糖的代謝也隨之改善。中醫有治消渴病,要「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歲,然後食之(再吃飯)」的記載。

(2)散步是天熱的鎮靜劑:散步能夠緩和神經與肌肉的緊張。據證實,一刻鍾輕快的步行所收到的放鬆神經與肌肉的效果,勝過服400毫克的鎮靜安眠葯,且效力維持時間長、無副作用。故有人說:睡前散步、睡中享受。

(3)散步可平衡自律神經,起到健腦的作用:因為生活中的壓力、緊張而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發生腦神經衰弱、失眠、多夢、記憶力差、焦慮等症狀,通過散步可使大腦皮層得以休息,從而使自律神經得以平衡,使腦功能得到保健。

(4)散步出智慧:對整天伏案的腦力勞動者來說,在戶外空氣新鮮的地方散步是一種積極的休息方式。在散步中或散步後,很多人的思維會變得十分敏捷。因此,西方有句格言:「散步出智慧。」德國大詩人歌德曾說過:「我最寶貴的思維及其最好的表達方式,都是當我散步時出現。」

(5)散步有益心臟與心血管健康:散步時心臟的反應表現為心肌加強收縮,心跳加快,心輸量增加,血流加速,以適應散步運動的需要,這對心臟是一種有益的鍛煉,對改善冠狀動脈的血液循環也十分有利。

(6)散步有降血壓作用:因為散步時能放鬆血管及平滑肌,故有助於使血壓過高者降低血壓。有人觀察、高血壓患者在平地上放鬆地長時間步行,能導致舒張壓較明顯的下降。此外,緩和的散步還能緩解頭部的血管痙攣,減輕頭痛症狀。

(7)散步可增強肺功能:有關醫學專家建議,肺氣腫患者的運動鍛煉能夠選擇散步訓練為主要項目。因為散步為有氧運動,強度低,通常不會誘發氣短、心悸等不適反應,還能夠收到增強心肺功能的目的。

(8)散步可加強骨髓的造血功能:因為散步能夠刺激交感神經,使骨髓細胞造血功能加強,能夠大大改善貧血狀況。

(9)散步可預防動脈硬化:英國有科研單位通過實驗證實,經常散步或步行的人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降低率最為明顯,而不常活動的人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未發生變化。這說明,人們如能做到經常散步,便可起到降血脂、預防動脈硬化的功效。

(10)散步可起到按摩內臟、疏通經絡的作用:因為散步運動是全身運動,在散步的行走過程中,人體的五臟六腑、肌肉神經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推拿和按摩,從而起到強健臟腑、疏通經絡、強筋健骨的作用。

(11)散步有消食化滯的作用:民間有「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俗語,意即強調飯後如能做適當的散步運動,對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腸道疾病有好的作用。

(12)散步有減肥的作用:因為較長時間的散步可增加體內的能量消耗,促進體內多餘脂肪的利用。所以肥胖的人或傾向肥胖的人,只需能堅持每天散步4公里以上,並適當控制飲食,就可起到減肥的作用。

(13)散步有愉悅情志、充實生活的作用:經常與志同道合的人或親人一塊結伴散步,不僅可激發散步的興趣,更可使情致愉悅,激發自體腦啡呔的發生,而且可使閑余的時間不覺而過,生活得更充實歡愉。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經常與學生在郊外的小路上一邊散步,一邊探討學問,生活顯得從容不迫,逍遙自在,所以有人稱亞里士多德學派為「逍遙學派」。

(14)散步有增強免疫的作用:因散步增加了細胞的含氧量,所以機體的免疫功能得到了提高。一些患有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鼻炎、咽炎等疾病的人,通過散步而使疾病好轉其實是通過散步免疫功能得到了增強的表現;還有一些體質虛弱、易患感冒的人通過散步體質變得較壯實或難以患感冒,也是免疫功能得到了增強的表現。

(15)散步可防治青光眼:青光眼是因為眼球內壓力或眼壓力升高引起的。美國醫學家研究認為,平時活動少的青光眼病人,每周散步五次,每次30~40分鍾,3個月後,其眼壓可降低16%。

(16)散步可增強骨質:經常做散步運動,可增強骨質,因而能預防骨質疏鬆症。步行能延緩退化性關節的變化,因而步行還能預防或解除風濕關節炎的某些症狀,預防腿的早衰。

2.快速步行法1.快速步行法的方法快速步行是介於跑步與普通散步之間的一種步行運動。行走時必須昂首、挺胸、擺動雙手,一分鍾要走110~130步;每小時要步行5~7公里;每次鍛煉時間為30~60分鍾;每天早晚一次,也可每天堅持一次走一小時,也可每次走一刻鍾,每天走3~4次;每周至少走5天。

2.快速步行法的留心事項快速步行常用於增強心臟的能力和減輕體重。步行時最高心率應控制在每分鍾120次以下。對於初學者來說剛開始應走的時間短些,其餘應參照前面普通散步的留心事項。

3.快速步行的保健效應科學研究表明,經常做快步行走要比普通散步更能強健身體,更能發揮步行的健身效應,尤其是下面幾項:

(1)快步走減肥效應明顯:美國有資料報道,一群在加州以膳食減肥失敗的胖子,經專家指導,接著保持平時的飲食習慣,但是要求這些胖子一年裡每天至少要步行30分鍾。一年下來,所有參加這項運動減胖的人都減輕了體重,平均每人體重減輕22磅。快速步行減肥的好處在於所減去的是脂肪而不是肌肉。這與膳食減肥,導致肌肉喪失的情況不一樣。由此得出結論,要想縮小桶狀腹部的人,每天堅持大步疾走,是最可靠易行、方便實用的方法。

(2)快步走可明顯增強心臟的功能:大步疾走,可使心臟跳動加快。倘若收到每分鍾110次,保持10分鍾以上,則可增強心臟肌肉與血管的韌性,這樣便可減少心肌梗塞與心臟衰竭的機會。再者,人在快速行走時可促進全身血液循環,促進血液送回心臟,可避免發生缺血性心臟疾患。倘若經常不走動,下肢便會軟弱無力,就不能發生足夠的推動力向心臟輸送血液。

(3)快步走可防治下肢靜脈曲張:奧地利科學家發現,每天陝步走3~4次,每次一刻鍾,能夠有效地防治下肢靜脈曲張。原因是人們在快速行走時,將滯留在曲張狀態的靜脈內的血液往心臟方向輸送,從而減輕對靜脈壁的壓力。

(4)快步走可明顯地預防腦卒中:美國的一項實驗報告指出,經常運動的女性腦卒中發病率比不常運動者減少40%,而快速步行者又比通常步行或散步者減少更明顯。

(5)快步走可使粥樣硬化斑塊消退:美國的一項研究報告指出,每天快步行走或慢跑2公里有助於動脈粥樣硬化消退。由此可見,動脈粥樣硬化是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轉的病變,快步走運動在冠心病防治中起重要作用。

(6)快步走是特效的安定劑:美國一位著名的醫生曾指出:「運動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劑,而輕快的步行(走至有疲勞感),是治療情緒緊張的理想良葯,並能使人們獲得健康。」

至於快步走的其他保健功效,可參見前面普通散步節中的「散步的保健效應。」

3.定量步行法(又醫療步行)定量步行包括坡地和平地上進行。例如:在3度斜坡上散步100米,以後漸增至在5度的斜坡的路上散步2公里,或沿3~5度斜坡的道路散步一刻鍾,接著在平地上散步一刻鍾。此定量步行法適用於有心血管系統慢性病者和肥胖病的患者。

4.擺散散步法散步時兩臂用力向前後擺動或用力向左右擺動,此散步法可增進肩周和胸廓的活動。適用於有呼吸系統慢性病的患者,同時可防治肩周炎

5.摩腹散步法散步的同時,兩手疊按在腹部,順時針或逆時針環繞肚臍按摩腹部,用於防治消化不良和胃腸道的慢性疾病。

6.足跟行走法散步時兩腳尖翹起,用足跟行走,可與通常的散步交替進行。中醫理論認為,人衰老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腎氣虛衰,走路時經常用足跟著地,就能刺激腎經經絡,起到補腎抗衰老的作用。

7.踮腳行走法散步時提起腳跟用前掌和腳趾行走。此行走法,可促進下肢血液向心臟迴流,對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最為有效。還有當腳跟提起腳趾用力時,就會牽動肛門的肌肉緊縮,左右臀部肌肉一張一弛,使肛門周圍的淤血能盡快散開,對防治痔瘡十分有效。道家的養生理論還認為常做踮腳運動對於激發精氣、保護精氣、提高性機能大有益處。因此,在散步中可用腳趾行走與足跟行走相交替的步行方法,更能激發散步的興趣,提高散步的保健功效。

8.踢腿肚子散步法散步時用一條腿支撐地面,用另一條腿的腳面去踢打站立之腿的承山穴位與承山穴的上下部位,然後換腿進行。這樣交替換腿踢打腿肚子的動作可做100次左右。踢打腿肚子的散步法能夠提高腿肚子肌肉的收縮能力,迫使血液由腿部動脈血管迅速流淌到各支血管及毛細血管中,使腿部各個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和溫度,對防治腿早衰與治療老寒腿、腿抽筋有一定的作用。又因踢打腿肚子能迫使腿部靜脈血管血液回淌速度加快,加強了心臟血液回收能力,對防治各種心臟疾病均有益處。此散步法,後腿部覺得十分舒服,對解除站立過久的腿腳疲勞有獨特的作用。

9.嗑擊足內踩散步法散步時用一條腿支撐地面,用另一條腿的腳內側嗑擊站力之腿的內踝上下的部位,如三陰交、復溜、太溪、照海等穴位。此散步法不僅可起到健腿的作用,而且通過刺激內踝上下的穴位,起到舒通筋絡、強化內臟、健腦補腎的功效。對強化性功能、治療神經衰弱有一定的作用。嗑擊足內踝散步法可雙腿交替地進行100次左右,也可與踢腿肚子散步法交替進行。

10.倒走散步法倒走散步健身法又稱為反走健身法,即跟平時步行相反的行走法。行走的方法是伸直脊背,雙手四指包住大拇指握緊雙拳,腳向後邁時,膝蓋不彎曲,從向後邁出的腳後跟到頭頂,保持一條直線,思想要平靜集中,自然呼吸。每次走100~200步,每天堅持1至2次或多次。

通過反走訓練,可刺激身體不常活動的肌肉,鬆弛平時習慣於向前走時負累的腰背部肌肉,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機體肌肉、韌帶、骨骼的平衡,可防治腰背疼痛,解除腰部的疲勞,對治療腰疼痛有特殊療效。再則,在反走時要求意識集中,全身放鬆,也起到了安定自律神經的作用,持之以恆,一些身心疾病如高血壓、胃潰瘍也會得到相應的治療。但應特別留心,倒走健身法對於老年人、體弱者一定要有人在一旁護理,以防倒走時摔倒,發生不必要的危險。倒走時,應在安全的地方進行。11.爬行健身法爬行健身法也稱「返祖健身」,因為我們的祖先類人猿就是通過爬行來行走的。爬行健身,就是用四肢著地行走的健身法,爬行時手上可戴耐磨手套,抬起頭頂,可直線爬行,也可轉圈爬行,可在室內進行,也可在室外進行,爬行的速度不宜過快,其速度要比步行慢一半為宜。每爬行5分鍾站起來休息3分鍾,連續爬2~4次,以不太疲勞為宜。爬行的時間為晨起空腹時較好,也可在黃昏的晚飯前2小時爬行。

巴西著名的老年病專家卡爾望博士發現,爬行的哺乳動物中很少有患冠心病的,這是因為這些動物爬行時,冠狀動脈的心液供應充足,難以發生缺血現象。於是他把60歲以上的冠心病患者集中在受試室,讓他們像猴子一樣在地上爬行鍛煉,每天20分鍾,這些受試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爬行鍛煉後,不僅冠心病的症狀有了減輕,而且腰部和脊椎部位的疾病也明顯緩和。

醫學家們通過研究表明,爬行時比直立時人的血液循環更為流暢,體重的壓力更為均勻分散,更有利於肛管直腸部位的靜脈血液迴流。因此,爬行健身法不僅能防治冠心病、腰肌勞損、脊柱病變,而且還能防治痔瘡、肛裂、肩周關節炎、胃下垂、子宮脫垂、下肢靜脈曲張、肥胖等症狀。

12.競走健身競走被人們稱為「不受傷的運動」。競走時在前腳踏穩,後腳離開地面時,身體要保持正直,兩臂要有力地擺動到水平位置,以保證身體平衡和向前的沖力。臀部兩邊要有節奏運動,以加快速度。開始鍛煉時每次可進行20~30分鍾,動作要自然協調,與呼吸配合,切忌跑跳。

競走可使臀部、腹部、背部、臂部、腿部胸部的肌肉得到鍛煉,是理想的健美減肥運動。它還能改善女性更年期綜合的症狀,消除女性月經期的不適,對中老年和體弱者也有增強體質的作用。但開始時一定要從慢速開始,習慣了以後慢慢加速加量。

上述十二種步行訓練健身法,都簡便易行,讀者可從中選擇出一種或幾種與自己體質、病情相適應的方法進行鍛煉,但在訓練中一定要做到循序漸進地掌握好運動量,並做到持之以恆,走出興趣來、走出人生的健康路。

7、步行保健應注意哪幾點?

要使步行達到保健作用,應注意以下幾點:(1)步行時應全身自然放鬆、步伐從容和緩,不宜匆忙百。同時,應心緒平靜,不應讓瑣事充滿頭腦。這樣才有助於使步伐協調自如、心中輕松愉快,從而使身心在適度運動中得到放鬆。

(2)步行形式不必拘泥,單純走路,未免枯燥,可與其他內容結合起來,以提高興趣。如:結伴散步、度漫步觀花、游覽名勝等,既可鍛煉身體,又飽眼福,還可舒懷,寓鍛煉於娛樂之中,豈不一舉多得。

(3)步行的速度,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問或以且走且停、且快且慢的逍遙步而行,這種方法多用於體弱多病的人;或以每分鍾60步左右的慢步而行,多適用於飯後運動;也答可以每分鍾120步左右的快步而行。

步行的時間,以清晨、食後、睡前為宜。因為早晨空氣新鮮,適度的運動有助於身輕氣爽、振奮精神;食後散步有助於消化;睡前散步,有助於心神寧靜,盡快入眠。

總之,步行健身的關鍵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能否持之以恆,那專種認為三五天或七八天就能收效的想法是不現實的。然而,只要有堅韌不拔的意志,步行又確實不失為一種簡單易行的健身良法,尤其是對神經衰弱、消化不良、肥胖之人來說,更是如屬此。

8、足行宮保健足浴中心怎麼樣

地理位置不太好 周邊環境比較嘈雜店的裝修和內部設施顯得比較正規價格相對於別家而言是性價比比較高的生意比較不錯的

與行保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