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半月板 > 徒步半月板損傷

徒步半月板損傷

發布時間:2021-03-02 00:01:09

1、和徒步群出去徒步了幾次和爬山,當時膝蓋就疼,現在已經一年了,兩個膝關節只要綣腿就咔啪咔啪響!比如穿

病情分析:
你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半月板損傷引起的
指導意見:
建議去醫院檢查一下,做一下膝關節磁共振檢查,以明確診斷,再根據情況進行治療

2、半月板損傷後能徒步嗎

?

3、徒步後肌肉酸痛怎麼辦?

昨天,朋友圈是不是被徒步刷爆了?

沒到現場的童鞋可以戳下方鏈接回顧

海量圖+視頻!直擊2018佛山50公里徒步,你錯過的精彩都在這!

所以,今天,你們的腿還好嗎?

現在,有專家來為徒步的你支招!

減輕腿腳疲勞

專家提醒,經過了長時間的50公里徒步,特別是平時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市民,或者長時間中斷了體育活動又重新參加鍛煉的,徒步後往往都會感到明顯的肌肉酸痛。

有些很快就能感到的肌肉酸痛,一般可以很快地自行消失。有些則是運動後8~24小時才產生的肌肉酸痛,多持續二三天,甚至更長時間。

徒步後肌肉酸痛如何可以快速緩解?專家為您支招!

受訪專家:佛山健翔醫院院長龍翔宇

靜態拉伸

長距離徒步完後,一般會出現下肢和軀幹部肌肉緊張,針對前後肌群的不同,建議採用靜態牽拉,牽拉的重點放在幾個大肌群:大腿(前、後、內、外)、小腿(前、後)、臀部(前、後)、軀干(上背、下背、胸、腹)、肩、頸,每個伸展動作最好維持20-30秒,最少做2個循環。

抖動、拍打四肢也能起到放鬆肌肉、緩解肌肉酸痛的作用。

還可以在睡前靠牆抬高雙腿10~15分鍾(不一定要抬到90度,以雙腿不緊綳為宜)。

抬高腿部有利於促進血液迴流,舒緩腿部壓力。但需注意,抬腿過程中,如果腿部有酸麻感應立即放下雙腳,避免受傷。

徒步當天冰敷或冷水浴

由於長時間徒步後肌肉微細結構破壞,熱水浴會加速受傷肌肉的血液循環,從而使肌肉微細機構的破壞加重,同時會增加人的疲勞感甚至會降低血糖。

而冰敷或冷水浴可以收縮受損處肌肉的毛細血管,同時冷敷亦有陣痛作用。

因此建議徒步當天先冷敷緩解疼痛,一兩天後再熱敷以進一步消除疼痛,期間可以做一些簡單活動,如散步和伸展運動等。

冰敷小貼士:用毛巾包裹冰袋貼敷患處而不用冰袋直接接觸皮膚,以防凍傷。

徒步後第三、四天可以進行熱水浴、桑拿、中葯熱敷或粗鹽熱敷等,嚴重者建議到醫院推拿以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恢復肌肉筋膜韌帶的功能。

24~72小時可進行葯包燙、泥療的療法,通過熱敷及手法按摩相結合加速血液流動,把富含營養和氧氣的新鮮血液帶到肌肉,為超量運動後的肌肉恢復提供更多養料,通過血液循環,帶走肌肉代謝產物-乳酸等物質。

補充能量

徒步後可進行適當的營養補充,包括糖分、蛋白質,例如雞蛋、豆漿、牛肉等。

喝水足夠補充身體流失的水分,而喝運動飲料則更有助於身體的恢復。其次長時間徒步後,不要等太久才進食。

有研究表明,肌肉在運動結束後30分鍾內最容易修復肝糖,也就是該時間內應多吃些鹼性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製品等,以保持體內酸鹼度的基本平衡,盡快消除運動帶來的疲勞,可以將肌肉硬化或者酸痛的程度降至最低。

按摩放鬆肌肉

跑步後按摩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除疲勞方法。可選在徒步結束後20分鍾或運動當晚睡前進行。由下往上按摩,即從腳底、腳踝、小腿到大腿,從輕按開始,逐漸過渡到推拿、揉捏、按壓和扣打,再配以局部抖動。

肌肉伸拉運動後10分鍾的伸拉肌肉活動,可以讓肌肉的緊張狀態得以消除。

推薦穴位按摩

承山穴:推揉可緩解疲勞

三陰交: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水腫。

三里穴:可讓僵硬肌肉得到舒緩

湧泉穴:可讓腳底酸脹感得到改善

風市穴:按壓風市穴可促進代謝

疼痛症及處理

長距離的徒步後會出現的症狀包括:酸、脹、抽筋、腫、痛。其中,酸、脹、抽筋是由於乳酸沉積引起的的反應,只要不出現水腫和疼痛都不需要太緊張,一般3-5天就能緩解。

對於酸痛的部位,用扶他林、芬必得局部輕微按揉酸疼的地方,每個部位10分鍾為宜。如果有腫脹合並疼痛切忌按摩和熱敷!

注意:如果徒步後超過3天,仍有水腫和疼痛症狀,建議到醫院進行檢查,確定是否為拉傷或者扭傷。

對足部水泡、血泡的處理

若水泡過大影響行走,可對皮膚消毒後,用針刺、消毒棉簽徹底擠出水泡中的水,再次消毒後用創可貼將創麵包紮。

如創面過大,應用紗布包紮。休息時盡可能脫下鞋襪使創面通風,要注意預防感染。

如果是血泡顏色呈暗紫色說明出血較多,准備好消毒用具。剪一個小口緩慢放水,如有持續出血要立即止血,然後將血泡里的水擠壓干凈,等血止住後用酒精棉球消毒,塗上碘伏即可。(建議由專業的醫護人員處理,以免感染傷口!)

膝蓋、足弓及腳踝酸痛

很多市民在行進中或50KM走完後,足弓的骨頭有一種類似骨折的劇烈疼痛感。這種症狀多發於弓足高的市民(平足市民基本不會發生這種情況),這是由於足弓長時間彎曲運動造成的疲勞性損傷。

足弓塗抹少量紅花油,並輕柔地按摩,每次按摩時間在15~20分鍾左右,持續一周。

長時間走路可能引起半月板損傷、軟骨損傷、關節炎症、扭傷、內外側副韌帶拉傷等,徒步過程中,踝關節是負重最多的關節,也容易引起軟骨、韌帶損傷。

注意:如果膝、踝徒步後酸痛明顯,應減少行走,或佩戴合適護踝、護膝適當保護關節,睡覺時應抬高患肢以促進迴流。如果仍不能緩解,要及時就醫。

緩解不適症狀的辦法有很多

但如果超過3天疼痛、酸脹等不適症狀還未消退

則建議到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診治

4、最近迷上了爬山,但是聽說很傷膝蓋,所以問問怎麼在爬山中很好的保護膝蓋??

爬山中怎麼保護膝蓋

1、爬山時不要「鎖關節」,當大腿過度勞累的時候,人們走路時就會不自覺的鎖關節。所謂鎖關節,就是把腿部伸的筆直,這樣可以減輕大腿肌肉的負擔,暫時放鬆肌肉,但卻很容易造成膝勞損,膝沖擊傷,腳踝勞損和腳踝扭傷。最好的姿勢是上下坡時保持膝關節處於微曲狀態。

2、爬山時,要採用正確而經濟的技巧。腳底平貼地面前行,腳不要抬得太高,這樣膝蓋的彎曲程度不大,更多地依靠身體的前傾和屁股的力量使身體平穩輕快地向前行進。

3、長時間爬山,不妨時不時停下來休息一下,也可以緩解膝部的緊張。

4、爬山中若出現膝蓋不適症狀時,應及時適當減小運動量和運動頻率,避免進行劇烈的跑、跳和負重運動。

爬山前怎麼保護膝蓋

1、盡可能減少負重。出發之前一定量力而行,即使是去爬座小山,直立行走的時間超過4個小時也是很正常的。一般情況下負重超過體重的1/4重量,下山就要從保護膝蓋的角度控制節奏了,即使是特殊情況,負重也盡量不要超過體重的1/3。

2、開始爬山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備活動,包括拉伸,讓關節、肌肉、韌帶等得到良好的預熱。也可以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關節潤滑液的分泌。

3、使用肌肉效能貼,登山前在膝蓋上貼上肌肉效能貼,很輕便同時也能很好的保護膝關節,避免受傷。

肌肉效能貼:肌肉效能貼在材質上具有伸縮性,可使皮膚下的血液和淋巴液循環,有治癒肌肉疼痛的作用。其張力可減輕肌肉緊張及疲勞,支撐軟弱的肌肉組織。配合正確的貼法可達到保護膝蓋,減輕疼痛腫脹的作用。

4、出發之前要正確的評估自己的體力和戶外能力,確定自己是否能跟上同行者的速度或者進程安排,最好不透支自己的膝蓋,挑戰新難度也是要循序漸進。

5、選擇合適的登山鞋鞋,建議選結實的高幫鞋子,有一定高度的鞋幫能支持腳踝,便於控制姿勢,不會使內側或外側過多用力。而且鞋最好不要擠腳。並且,記住一般松軟的土地、草地、碎石坡、雪地對膝蓋都相對友好,不過要注意防滑,還有走碎石路的時候一定要照顧走在你下面的人。

6、或者選用護膝保護膝關節。護膝對膝關節及周圍組織能起到輕度加壓、支撐的作用,可以預防長距離行走後的膝蓋腫脹。此外,護膝還有蓄熱保暖的作用。不過,如果膝部沒有不適或損傷,也不是長距離下山,建議慎用護膝,因為局部加壓和排汗不暢,會影響膝部的新陳代謝,進而會加速疲勞。

7、登山前用雙手手指揉搓膝蓋下邊緣,促進對膝蓋的保護。

下山時怎麼保護膝蓋

1、下山一定不要跑,不要跳,速度要慢,要小心。下山猛沖對膝蓋是最致命的。

正確的下山方法:重心偏後並稍降低,前腳站好才把重心移過去(不是重心放在前腳上往下砸),永遠要有一隻腳支撐在地面上。

2、利用登山杖來作為下山時主要的緩沖支撐,由於下山對,腳踝,膝蓋,腰椎的沖擊很大,建議下山時先用杖支撐前面的路,好比四條腿走路,兩個手延長變成兩條腿,關鍵是力量用到位,這樣震動的力可以分擔在手腕和手臂上,減輕了下肢的沖擊,所以登山杖又可以減輕手腕和手臂的疲勞。

爬山後怎麼保護膝蓋

1、平時加強膝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發達的肌肉可以在一定情況下緩解膝蓋所承受的壓力,降低膝蓋發生損傷的風險。牽拉大腿後群、大腿外側和小腿的肌肉,保持膝關節周圍肌肉的良好狀態,使膝關節更穩定,膝蓋髕骨在其正確的運動軌跡上活動,就不會磨損受傷。

2、爬山後要做好放鬆活動,比如按摩、伸展運動、泡腳等,從而促進疲勞肌肉的恢復。

(4)徒步半月板損傷擴展資料:

爬山運動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爬山需要穿一雙好鞋,還要有堅持不懈的耐力。爬山作為一種戶外運動,對身體的有利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既是有氧運動,又有力量練習的成分,而且運動量、運動強度可以根據自己的體力、身體素質進行調節。可以說爬山是一項健身作用較全面而危險性相對較小的鍛煉方式。

參考資料:爬山運動-網路

5、50公里徒步走需要什麼裝備?注意事項是什麼?

1、鞋子最重要!要輕便柔軟一些的慢跑鞋,尤其重要的是要舊的鞋子!
2、襪子厚實專一些,最好多帶幾雙;
3、衣屬服寬松透氣即可;
4、隨身攜帶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水;如果路上有補給點,盡量少帶。
5、背包要輕便;
6、兩根手杖;
7、 隨身重要物品
1)手機、錢、身份證等都要的。
沿路吃個飯、合個影紀念啥的,你懂的!
2)帶個水壺(沿途站點有桶裝飲水補給)、當天所需的食物即可。
3)防曬(帽子和墨鏡)或防雨工具,出發前記得查詢天氣。
4)背個雙肩包,把小物件都裝好。最後,輕裝上陣。
注意事項
1. 不要勉強,能走多少走多少,不一定要走完全程的!
量力而為,別逞強。身體最重要,特別是感受到膝關節疼痛,最好中斷徒步,半月板損傷是非常復雜的。
2. 勻速前行,輕松向前,別忽快忽慢,尤其是前一段。走路避免前腳掌著地,最好腳跟、腳外側推著前進。
3.沿途務必注意路況、車流、人流,保護好自身安全。

6、一般的跑步會損傷膝蓋半月板?

春天是最適合運動的季節,既不太冷、也不太熱,不管到了哪裡,都是百花盛開。此外,逐漸延長的日照時間,可以調整血清素和褪黑素的平衡,使人精神振奮,常有運動的沖動。

而說到運動,沒有比跑步門檻更低的了。可能正是因為門檻低、參與者多,關於跑步的問題也特別多。

跑步可以減肥嗎?

可以

減肥這個事兒,說復雜很復雜,牽扯到代謝的方方面面,說簡單又很簡單,就是一個能量平衡問題只要攝入的能量少於支出的能量,一定可以瘦下來。

跑步可以增加能量支出,自然可以減肥。不過在減肥這件事上,運動的貢獻比調整飲食少。2012年的一項研究指出,普通人的新陳代謝存在一個極限,換句話說,能量支出不會無限增加。如果一面跑步、一面胡吃海塞,你就是天天一個馬拉松也瘦不下來。

跑步前要拉伸嗎?

常常有媒體說,跑步不拉伸等於白跑、唯有充分拉伸才能減少受傷。

這種想法很符合常識,可惜與研究結果不符。

運動醫學中,將拉伸稱之為柔韌性訓練。柔韌性訓練可以增加關節自由度,對於維持正常的身體機能大有好處。至於能否減少肌肉、韌帶損傷,還沒有明確的結論

尤其要注意的是,拉伸會短暫降低肌肉的力量,如果您正准備參加體育比賽,避免賽前拉伸或許比較好。

跑步會讓小腿變粗嗎?

這是很多女性會關心的問題,答案則眾說紛紜。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還有的說,正確跑步便不會。

其實,我們從生理層面進行分析。小腿的結構無非是皮膚、皮下組織(脂肪)、神經、血管、肌肉和骨骼。對於成年人來說,皮膚、神經、骨骼受運動的影響極小,可以忽略不計,答案就在脂肪、肌肉和血管身上。

說到脂肪,我們不妨想一想洋蔥。洋蔥生長過程是從內而外的,剝洋蔥,卻要從外往裡。脂肪與此相似,對於女性而言,脂肪一般優先堆積於大腿和臀部,等這些部位容不下了,再往其他部位(比如小腿)發展,等到減肥時,卻先從其他部位開始。換句話說,充分運動與合理飲食,小腿可能是最先變瘦的地方

至於肌肉,有學者分析了肌肉與運動的關系。大致而言,運動越是劇烈,肌肉的參與度越高,而這其中,大腿肌肉的優先順序又高於小腿肌肉。也就是說,慢跑不會讓小腿肌肉增粗

運動速度與肌肉的關系,藍色表示激活,紅色表示充分激活(圖片來源:Samuel R. Hamner,2012)

至於為什麼很多人感覺跑步後小腿變粗呢?這可能是因為跑步後血管擴張帶來的錯覺

跑步會損傷膝蓋么?

平心而論,只要運動,就有受傷的可能。跑步可能引起的膝蓋周圍損傷,除了膝關節炎以外,還有跑步膝(髕骨疼痛綜合征)、髕腱炎、髂脛束撞擊綜合症等。

不過,不是所有人都會出現膝蓋損傷,2017年的一項大規模研究顯示,出於健身目的的跑步者,關節炎發生率僅為3.5%,而久坐不動人群的關節炎發生率為10.2%。跑步也可以是膝蓋的保護因素,關鍵在於正確的跑步方式。

膝蓋的結構,跟可升降椅子差不多,關節表面存在關節液,好比是潤滑油,關節腔之間存在一定的縫隙,形成彈簧一樣的緩沖結構,關節周圍則被肌肉、韌帶包裹。

膝蓋模式圖(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想一想你買過的可升降椅子,它們是怎麼壞的?

第一,如果老是斜著坐、躺著坐,氣壓桿受力不均勻,可能會出現破損;

第二,每把椅子都有一個最大載重質量,如果體重超過最大載重,椅子便可能罷工;

第三,總體而言,坐得越久,使用壽命越短。膝蓋的情況與此相似。

首先,如果肌肉、韌帶過於薄弱,不能正確固定膝關節,膝關節受傷的概率就大大增大;其次,體重越重、對膝關節的壓力越大,出現膝關節損傷的可能越高,實際上,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超重是膝關節炎最大的風險因素;最後,運動量增加過快,超出膝蓋的適應限度,膝蓋自然會抗議

總體而言,超重、肥胖人群的運動能力比正常人差,建議從較低的速度、較小的里程數開始,逐漸增加,有條件的話,可以監測自己的心率,確保不要超出合適的范圍。

-------------------------------

參考文獻

[1]美國運動醫學學會. ACSM運動測試與運動處方指南[M]. 王正珍, 譯. 2010. 

[2]喬丹D.梅茨爾, 克萊爾科瓦里克. 跑步損傷的預防和恢復[M].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17. 

[3]ALENTORN-GELI E, SAMUELSSON K, MUSAHL V等. The Association of Recreational and Competitive Running With Hip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Orthopaedic and Sports Physical Therapy, 2017, 47(6): 373390. 

[4]HAMNER S R, DELP S L. Muscle contributions to fore-aft and vertical body mass center accelerations over a range of running speeds[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2013, 46(4): 780787. 

[5]MILLER R H, EDWARDS W B, BRANDON S C E等. Why don』t most runners get knee osteoarthritis? A case for per-unit-distance loads[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 2014, 46(3): 572579. 

[6]VAN DER WORP H, DE POEL H J, DIERCKS R L等. Jumper』s knee or lander』s kne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relation between jump biomechanics and patellar tendinopath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4, 35(8): 714722. 

凡來源署名為「蝌蚪五線譜」的內容,版權歸蝌蚪五線譜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申請轉載授權或合作請發送郵件至editor@kedo.gov.cn。本網發布的署名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如有侵權,文責自負。

 

作者:趙言昌

7、徒步是為了健康。個人有權不讓走嗎?我希望有個答復。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走路是一門學問。

有人說,每天走1萬步,走了兩個月,膝蓋不行了。這就是,多走傷膝蓋,所以說下走的益處和害處。

還有人熱衷於長跑,和長時間的走,這些都是運動方式,做好了,對大家身體有益,但如果做不好反而有害,比如跑馬拉松的,跑死了,這事還少嗎?

也經常聽到,做運動反而傷身的,這並不是運動本身不好,大部分原因是不運動,今天我們就說走,走走更健康。

邁開腿,管住嘴,走是人的基本,但問題是你得知道走的原理和為什麼要走?並不是一時性起,走起來沒完,好些上班族,晚上夜走,一圈一圈的走,沒完沒了的走,再帶個耳機,1萬不行,2萬步,一個e68a847a6431333431373331比一個厲害,結果幾個月之後,這個人沒消息了。一問,去了醫院,半月板受傷,醫生建議不能再走了,結果這個人,就在走的行列中消失了。這樣的事兒非常常見吧。

很簡單,這種盲目蠻乾的,單一的反復的走,傷身體。健身,有一條規律:就是不能大量的重復單一的一個動作,運動就會帶來損傷,損傷需要修復,你不停的走,就會對膝蓋產生磨損,所以運動要科學,要修復磨損,中間找到平衡。你看,健身房鍛煉,都會利用不同時間鍛煉不同肌肉。同一塊肌肉,鍛煉完了,都要恢復好幾天。所以想要身體好,哪能光靠走?

任何單一的運動,都不可能真正帶來健康,反而會產生傷害。認准一點,玩命去做,絕對出錯。真正的走,都是走走停停,溜溜達達,多樣走,與其他運動結合走,哪有一個速度,一個節奏,一個方式不停的走?那膝蓋能受得了?走之前也不做任何熱身。還以為大小夥子呢!20歲可以毫無忌憚的揮霍,上30還行嗎?把自己當超人了?一旦這種走受傷之後,他就走向了反面,不敢再走,我們健身講究少量多次,重在平常,把一次長走,分到一天的幾個時候,變成多次短走,這樣受傷的幾率基本就沒有了。

很簡單的道理,上班走走,下班走走,中午吃飯前後走走,晚上睡前走走,並不少走啊。何必一天不走,晚上暴走呢。

還有關於如何走,哪種姿勢最好?走的目的是什麼?非常專業,人會走了,才有健康,盤活你的小宇宙,讓你的下焦能量爆發。

看似平常的走路動作,實則與健康息息相關。毫不誇張地說,走路方式的正確與否極大反映了身體的健康程度,且深深影響著未來身體健康的走向。

遺憾的是,如今的國人已經不大會正確地走路了。大街上、地鐵里,放眼望去,一個個肩扛著壓力、臉寫著焦慮,不是戰斗警覺狀,就是疲勞癱軟態,大多是身體前傾、低頭思索、急切的走法,少有從容、開闊之相。

如此走路,身體持續處在緊張和不平衡的狀態,無法做到完全放鬆,不僅破壞了整體能量場的協調,也使任、督、中三脈受到很大壓力。久而久之,就會導致駝背、壓胸、腹緊張、頸不通、腿不利,這些反過來進一步扭曲走路姿態,愈加扭曲的走姿又對身體造成更大的壓迫,惡性循環就此形成,一系列亞健康問題隨之而來。

聽起來,一個小小的走姿似乎殺傷力極大,的確如此。但凡事都有兩面性,錯誤的走姿可以損害健康,正確的走姿就可以成為恢復健康的良葯。

一次性說清走姿這點事兒!

人體的一切力量都來源於胯部,胯部就像一個生命火爐,兩腿邁步就像推拉風箱。正確的走姿就是要能最大限度激發胯部的能量,把生命之火燃旺,使之迅速蔓延到全身,盤活於滯的下焦,讓人重新充滿活力。

德明仙人走,是大千老師根據中醫經絡理論和養生健身經驗,總結出來的走路姿勢,能以最省力的方式盤活身體能量之源。

三句口訣:

上身後靠坐胯上

腰胯發力帶動腿

默念全身要放鬆

• 上身後靠坐胯上

站定後,兩眼平視前方,頭頸端平,不前傾也不後仰。肩膀往後掰一下,把胸展出來,不要提氣,上身鬆鬆地坐在胯上。不要收腹,也不要挺胸。類似站樁,上身要如坐在高凳子上一般,穩穩地端坐在胯上。這樣不壓迫經絡,不僅省力,還能讓氣血通暢。如果找不好感覺,那麼可以這樣想,走的時候,後背始終去靠後面想像中的一堵牆。

• 腰胯發力帶動腿

上半身穩穩地端坐在胯上之後,身體重心自然下移,這時以腰胯發力帶動腿去走,上身不要用任何力。如此一來,力量只是來源於胯及大腿,能最大限度激發胯部能量。邁腿會突然變得輕松無比。可以參考機器人怎麼走路。這種姿勢,只要一停,站在那裡,就是站樁。

• 默念全身要放鬆

走的時候默念,並如實照著念的去做:

「心口放鬆,腹部放鬆,胸部放鬆,腦袋放鬆,雙肩放鬆,背部放鬆,腰胯放鬆,全身放鬆」

檢查自己這些部位哪容易緊,就多做兩遍。凡是發現緊的,以後就專門用這個放鬆咒去放鬆。注意放鬆的時候背要挺直,不能塌,不要刻意收腹,找到那個放鬆勁。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日常生活中,人多多少少要面臨一些壓力,緊張的情緒在所難免,時間長了,如果自己又不注意鍛煉,肌肉神經等或多或少會有一些緊綳,這些綳著的部位如果長期得不到放鬆,就會導致經絡緊縮甚至淤堵,這些都不利於身心健康。

常練習放鬆咒,就會發現自己的某些部位真的一直是綳緊的,隨著不斷練習放鬆咒,就會進一步發現,這個地方真的可以放鬆下來。鬆了之後,循環通道就順了,這時配合走路,可以大大加快身體循環,對心口緊、胸悶有奇效!

走後感覺屁股或胯麻、涼、酸、沉、脹、痛的,基本都是翻病,說明那個部位已經很不好了,再不這樣走,就要股骨頭壞死了。走了之後,沉渣開始往上往外翻,一定要挺過來,慢慢走,別怕,想要身體好,這就是捷徑。

時間長了,腳步會越來越輕快,人也不那麼容易累了。每天能走上一兩個小時,身體里的郁積、毒素就都往外排了。

待身體走得有勁了,下焦微開,再用籃球微開上焦,接下來用德明大招,打開胯和上焦。中焦在上下焦的開的過程中,自然就開了,人的活力就會爆發出來,勢不可擋,到時走路都是一蹦一跳的了。

8、戶外運動時,護膝到底是雞肋還是有用?

戶外徒步登山,很多人對護膝的作用抱有困惑和質疑,甚至持「護膝無用論」。這並不是護膝本身無用,而很可能是沒有找到適合自身需求的護膝。

護膝有用嗎?

護膝有用,這點是毋庸置疑的,特別對於高負重長時間的徒步登山活動而言,戴不戴護膝差別很大。據北美人體工程學雜志發布的研究顯示,徒步上下坡時,護膝能有效對關節進行制動,減少其移位與壓力。

對裸腿、套筒護膝、支撐性護膝三種情況在跑步機上進行了上下坡各30分鍾的測試……非常明顯地,套筒護膝和支撐性護膝減弱了膝關節位移。(引用來源:《上下坡護膝對膝關節位移的影響——採用模擬徒步法》,奧地利滑雪與高山技術中心)

盡管有很多真實案例與研究證明護膝的功效,但部分山友們也仍然困惑和質疑護膝的用處,這一方面是因為不清楚護膝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找到合適的護膝,沒有對症下「葯」。

找到適合自己的「葯」,需要先明白護膝起了什麼作用。事實上,各種護膝功能差異雖然很大,但其原理總結起來無非是兩點:保暖和緊固。而對大多數山友來說,即便單純為了膝蓋保暖,護膝也是非常有用的。

護膝作用之一:保暖

很多時候膝關節的疼痛,是由於膝蓋受涼。膝關節「肉薄」,最易著涼,特別是長久在晝暖夜冷的山間行進,很容易忽視膝關節保暖,引發關節疼痛,這時就需要為膝蓋多加一層保暖,許多護膝的用處即在此。

為什麼要保暖——當膝蓋受涼時,膝關節各處的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慢,內部軟組織因缺氧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損傷,逐漸就會影響正常的行動。

此外,需注意,雖然腿部肌肉群豐富,但膝蓋處卻幾乎沒有肌肉。行進山野中,當腿部出汗,感覺很熱的時候,膝蓋可能剛好處於正常的溫度,而當腿部感覺涼快舒服的時候,膝蓋早已開始受涼。

膝關節處血管收縮。

老寒腿——風濕性關節炎的一種,一到陰雨天,膝蓋疼痛難忍,很難治癒。發病原因正是由於膝蓋長期受涼,所引發的膝關節免疫異常:免疫細胞將自身細胞誤判為外來侵入者,對其進行攻擊,膝關節軟骨等部位因此受損。

免疫異常型關節炎。

如果你只需要在寒冷的地區和季節對膝蓋進行保暖,那麼就只需要足夠厚實的保暖護膝即可。

保暖的護膝可以是很簡單的,無需做過多設計,但是市面上卻有五花八門的護膝設計。這些設計,旨在對膝關節不同部位提供緊固,這便是護膝的另一大用。

護膝作用之二:緊固膝關節

膝關節疼痛,除了受寒,還有一大原因就是部件受損,而護膝的作用就是通過緊固這些部件,減輕部件疼痛,阻止進一步的傷害。這樣的緊固,一方面是分擔部件的支撐力,另一方面則阻止膝關節作出大動作進一步損傷自身。

膝蓋結構示意圖。

為什麼需要支撐——半月板、脛骨、大腿骨(脛骨),承受了腿部的絕大部分壓力,一旦受損,將極大影響腿部功能。

支撐性護膝在它們的側面為其承擔一部分壓力,通過硬質部分把已傷部位的載荷轉移到腿部其它強健部位,如大腿和小腿處肌肉。

為什麼需要制動——腿部一旦做出過大幅度的強力動作,會導致髕骨移位或是韌帶拉傷,這些部位受傷後需要靜養,護膝緊緊包裹住膝關節,對這些部位進行制動,防止其再次做出「出格」的動作,進一步損傷到自己。

不同的膝關節損傷,對支撐和制動性能的要求是不同的,相應的,護膝設計也是不同的,明白自己的損傷在哪裡,對症下葯,才能發揮護膝的大用。

預防傷害:筒狀軟護膝

筒狀軟護膝並不能提供多少支撐性,但由於其收緊包裹了膝關節,也能起一定的保暖與制動作用。如果你的疼痛很輕,或只是想要預防傷害,那麼最簡單的筒狀護膝就很適合。

半月板損傷:用支撐型護膝

如果你非常喜歡重裝行走,每月都去,也沒有什麼跌打損傷,但膝關節內側或外側卻開始出現疼痛、發緊、彈響,上坡時突然腿打軟,那麼非常可能是你的半月板出現了問題。

半月板負責關節承重,它的損傷是戶外運動膝關節最常見的傷害,沒有之一。用支撐型護膝代替半月板承一部分重,可以有效緩解疼痛與損傷。

內側半月板傷害——負重時,有約70%的負重區域在半月板上,長時間行走,作為軟骨的半月板就易磨損。

而當膝關節彎曲時,若大腿突然外旋導致膝關節扭轉,比如突然的轉向,而身體試圖糾正這種扭曲,就可能會導致半月板撕裂。這種情況相對磨損很少見。

外側半月板傷害——損傷原理與內側半月板類似,但較於內側半月板不容易損傷,因為內側半月板與關節囊緊密連接,而外側半月板則有一游離區。其能夠達到的移位和形變程度均高於內側。

半月板俯視圖。

支撐性護膝——半月板磨損是由於長時間的高負重行走,使用在側方位有支撐性能的護膝,可以分擔一部分壓在半月板上的負重,從而保護半月板。

韌帶傷害:用緊固支撐型護膝

韌帶連接骨與骨,維護骨頭系統(即關節)在運動中的穩定,限制其超越生理范圍的活動。腿部的突然受力,如強力沖擊、拉伸,擰動,將導致韌帶的拉傷或撕裂,這時就需要護膝暫時幫韌帶去做做維護關節穩定的工作。

外側韌帶傷害——在爬山過程中一個突然的受力拉伸或擰動,比如向側邊倒地,爬起來如果感到膝蓋外側疼痛,那麼很能就是外側韌帶拉傷或撕裂了。

內側韌帶傷害——當膝關節外側突然受到暴力外翻,便會扯斷內側韌帶;當膝關節處於彎曲狀態時,小腿突然的外旋也會造成內側韌帶的斷裂。這種傷害在滑雪運動中較常見。

支撐緊固型護膝——韌帶受傷,影響膝關節的正常運動,使用護膝的緊固性來限制膝關節運動幅度,再配以側邊的支撐條,可以有效緩解韌帶壓力,防止再次損傷。

當膝關節的骨骼受到強大的外力作用(例如從高處垂直落地、重物擊打等),被嚴重磨損,甚至骨折、錯位時,就需要硬板護膝,它們由金屬或硬塑料製成,配以鉸鏈,形成一個人造的膝關節。硬板護膝具體類型請咨詢專業醫生。

寫在最後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大多的傷病都是多次的細微損傷積累形成的。一次、兩次可能感覺不出護膝的效果,但是時間長了,就會發現自己比不帶護膝的人擁有更加健康的膝關節。

如果你是重裝徒步愛好者,膝關節尚未受傷,戴上一對筒狀護膝絕對受益匪淺。而如果膝蓋已有傷病,那麼找到正確的護膝,對症下葯,也能極大延長你的戶外生涯。

'

膝蓋下面肌腱痛:用髕骨帶

如果你喜歡跳躍性運動,當你觸摸髕骨下緣有疼痛感且腫脹,運動中或運動後感覺膝蓋下面僵硬或者酸痛,那麼你的髕骨肌腱可能出了問題。

髕骨肌腱負責把髕骨和大腿肌肉連接起來,它出了問題,就得用髕骨帶來保護它免遭髕骨的進一步壓迫。

與徒步半月板損傷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