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好,6天前爬山,上山沒事,下山走一段時間後右膝蓋稍外下方處痛,不敢彎曲,現在上樓,走平路都沒事,
【可能診斷】根據您的描述,半月板損傷的可能性大。
【處理建議】到醫院關節外科門診就診查體,必要時核磁共振檢查
2、為什麼爬山就膝蓋疼?
爬山後出現來膝蓋疼痛可能源是由於活動量較大導致膝關節的關節囊、韌帶、軟骨、半月板、肌肉等組織發生損傷從而產生疼痛感。尤其是上山時容易導致股四頭肌群出現損傷,此時活動膝關節會有疼痛感。另在下山時主要會傷及膝關節兩側的半月板軟骨,出現軟骨損傷後,還會傷及滑膜出現滑膜炎的症狀,也會感覺疼痛,同時還會伴有膝關節腫脹。在臨床檢查時,會出現膝關節及周圍壓痛陽性,浮髕試驗陽性,嚴重的還會影響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出現這種現象後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或者是對膝關節部位進行生物電治療、微波儀治療等。
3、爬山後膝蓋疼
腳彎曲的時候抄膝蓋那裡有輕微的響動-----有可能是半月板損傷,半月板的游離物隨著關節的運動進入滑膜軟骨,游離物特點:有時滑入軟骨中間時彎曲受阻,並伴有疼痛,有時滑出時感覺正常。
建議到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系看看http://www.ydyx.org/
4、為什麼登山後回來髕骨痛?
尤其是爬山就意味著下山(或下樓梯),很多人認為後者對膝蓋的傷害更甚,也是他們不支持爬山作為鍛煉方式的重要原因。
那麼爬山,尤其是下山,對膝蓋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不論是站立、慢跑或是爬樓梯等狀態下,膝蓋作為大腿和小腿的鏈接部分,都要承擔來自體重的壓力,只不過膝蓋所受到的這個力是在不斷變化的。
而且無論是什麼樣的壓力,由於膝關節周圍只有半月板、十字韌帶等結締組織,缺乏肌肉對關節穩定性的保護。
如果僅僅從物理的角度來看,不同的動作和行為對膝蓋關節造成的壓力大致如下表所示。而爬樓梯和下樓梯作為同時上下、前後移動的動作,的確會對膝蓋產生各個角度、較大的壓力。
從人體結構來看,與膝關節緊密相關的主要是股骨、髕骨和脛骨,這里重點關注前兩個。
其中髕骨位於股骨下端的前方,其前面相對粗糙,後面是關節面,與股骨的末端形成髕股關節。
除了這些稍硬的骨頭外,在髕骨和股骨之間還存在軟骨,能夠起到緩沖的作用。
當膝關節屈伸活動時,髕骨會在髕股關節處由近到遠呈「S」形滑動。
在爬山時,大腿股四頭肌會用力收縮,髕骨與股骨(如下圖所示)相鄰的關節面會反復地摩擦、碰撞,過分的磨蹭會導致髕骨的軟骨面受到損傷,嚴重時甚至會出現部分壞死、龜裂、破碎以及剝脫等現象,時間長了可能形成髕骨軟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e,CMP)。
膝蓋關節及其周圍肌肉(圖源網路)
足球、籃球或網球運動員等都很容易出現髕骨軟化症,宏觀上表現為膝關節的疼痛或無力、半蹲痛、膝前痛等。
另外,長時間的爬山運動還容易導致交叉韌帶、關節軟骨面、半月板反復的受到摩擦,從而有可能形成肌腱的無菌性炎症、局部骨質增生,甚至導致半月板的損害。
5、爬山後,膝蓋疼痛。這么辦??
膝關節是人體較大而復雜的屈曲關節.它所受到的應力大,結構穩定而又靈活.膝關節疼痛時有發生,而這種疼痛往往被忽視或者被人們武斷地認為是關節炎等病症.其實,導致膝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 意見建議: 在日常生活中,多數關節疼痛並不是由外傷所引起.關節長時間受涼和巨大的溫差是導致關節疼痛的主要原因.尤其在秋天,冷暖交替之際,低溫或巨大的溫差會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如果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盡可能地保暖,可以採用熱敷的辦法;其次就是降低運動量,讓關節得到休息.如果以上方法不能使膝關節疼痛有所好轉,那麼就要去醫院就診,明確病因. 生活護理: 膝關節疼痛可以採用適當的體能鍛煉減輕緩解:1,堅持每天散步,走多遠可根據自己的情況確定,體質好可以走3-5公里,體質一般的可酌情減量.2,堅持做屈蹲站立動作,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根據自己的體力座30-100次,開始時膝關節軟可用手扶著扶手或穩固的椅子靠背,桌子邊,循序漸進,由少到多,由有扶手到放開扶手.3,壓腿,把腿抬到能夠抬起的高度,放到椅子上或其它適合的地方,輕輕的按壓並拍打足三里.壓腿的時間和按壓的力度要適度.4,每周堅持爬一道兩次山,不僅可以練腿,還可以促進肺活量,開闊視野,釋放工作壓,放鬆心情,促進身心健康.膝關節疼痛也會大大緩解.
6、登山後膝蓋疼怎麼回事?
很多人登山,特別是下山時,自覺不自覺地把全身重量壓在膝關節上,大腿骨和小腿骨在膝關節處直接對撞。依靠膝關節硬對硬來瞬間消解重力和制動,可以節省體力。但是,這樣久而久之,膝蓋部位就特別容易損傷。
不使用膝蓋,就是不讓重力完全在膝關節處瞬間消解,也不完全依靠膝關節的骨骼來硬性制動,而是要用大腿和小腿肌肉,來分散重力和制動。讓力量均勻地分散在腿部肌肉中,用肌肉控制下降的速度、啟動、和制動,有意識地運用肌肉支撐體重,並用意念強烈關注肌肉運動,大量減少膝關節對沖的重力。
具體方法是:行進中,特別是下山落腳時,腿部不要完全伸直,而是留一點彎曲度,讓腿部象一截彈簧。走路的時候要有彈性,輕巧,足部應該是外側和前掌著地(受過專業訓練的運動員都知道這一點),後跟只起穩定平衡和控制方向的作用。
這需要較好的腿部肌肉。一般因為走山太多而膝蓋受到損傷的人,大多是腿部肌肉不夠發達,力量不夠強的人。增強腿部肌肉並不難,一是可以適度進行器械訓練,二是可以通過下蹲起、高抬腿等訓練強化。當然,每次登山的時候注意改變習慣,彈性行走,讓身體跟隨腿部屈伸起伏,逐漸也就能夠讓腿部肌肉有力起來。
行走時盡量多使用腿部肌肉,少使用膝蓋承重,不僅能保護膝蓋,還能強化腿部肌肉,起到鍛煉腿部的作用;還因為使用肌肉必須要不斷地用意念引導(使用膝蓋者在疲勞時往往就忘記腿部的運動,走的暈三倒四的,容易失誤出現事故)肌肉,可以加強對腿和路面情況的關注,減少意外;多使用腿部肌肉還能使腿部保持靈敏性,在出現意外情況的時候反應迅速。
多使用肌肉,少使用關節對撞,不僅適用腿部,也適用腰部、肩部和肘部等部位。比如腰部,在行進的時候,因為有背負,也不能展的太直,而是應適度地保留一些彎曲度,讓腰椎間可以通過背肌、腰肌來緩沖下降時的重力所帶來的沖撞。當然不能長期保持一個姿勢,而應該經常活動和調整。腰部十分重要,有些驢友因為背負不科學而造成腰痛,甚至留下病根,影響的了平時的生活,這是很令人遺憾的。
多使用肌肉是一個基本的原則,雖然會令人比較容易疲勞,但通過長期鍛煉,肌肉會大大增強,身體會特別強壯健康,疲勞就會大大減少,甚至比使用關節更持久耐勞。
7、爬山後膝蓋疼怎麼回事
首先,研究一下你的雙腳是如何與路面接觸的。看看你的鞋,是不是內側磨損比較嚴重?如果是這樣,表明你行走時足內側用力過度,在足跟抬起到足趾著地這一過程中,腳部過度向內翻,如此一來,相應的脛骨上的扭曲會牽引膝蓋骨偏離中心,這就有可能導致前膝部疼痛。最簡單的矯正辦法是穿一雙結實的靴子,它能支持踝部,便於控制姿勢。有足弓支持的鞋墊也能起到同樣的作用。
其次,如果你需要長途跋涉,不妨准備一對護膝。最常見的護膝是一個有彈性的套筒,穿著時,會將整個膝蓋包裹起來,它對膝關節及周圍肌肉組織能起到輕度加壓、支撐的作用,可以預防長距離行走後的膝蓋腫脹。如果在徒步中膝蓋輕度扭傷,立刻帶上護膝可以保護、支撐受傷的膝蓋。此外,護膝還有蓄熱保暖的作用,適合在寒冷地區徒步時使用。有的護膝在膝蓋處有個開口,露出膝蓋,目的是在支撐膝部之餘,又不會令膝蓋受太大的壓力,引起其他膝蓋問題。選擇護膝,不宜太緊,以穿著舒適為准。
第三,你的手裡也別閑著,持一副輕便的手杖,可以大大降低徒步過程中對膝關節的磨損。這是因為一方面,手杖的支撐可以增強行走的穩定性,保持平衡,防止跌倒、磕絆,較少膝部受傷的幾率;另一方面,有了兩支手杖的配合,可以降低運動的強度,減輕膝關節的壓力,從而減少對膝關節的磨損。
第四,如果你的徒步中要長時間攀登,比如上台階,應該時不時停下來休息一下,因為持續長時間的攀登對膝關節的磨損最厲害。登二十分鍾,停三分鍾,可以緩解膝部的緊張。
第五,盡量選擇平整的路面行走也是非常重要的。崎嶇的、多石的路面,會讓膝蓋扭轉頻率加劇,對關節的磨損也就更大。(不同路面的行走技巧,參見本期文章《品路》)
最後一點,要增強自己的膝蓋保健意識。嚴重的損傷多源於徒步時的疏忽,或者沒有充分的准備就踏上了崎嶇的道路。增強保健意識,出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備,如果膝部受了傷,千萬不能掉以輕心,哪怕是輕傷,不要等輕微的疼轉為鑽心的痛時才止住腳步。
8、爬山回來,現在下樓膝蓋彎曲,外側疼痛
病情分析:
根據您敘述的病情,建議您做下膝關節CR或CT片,必要時做關內節鏡檢查。查找容病因:骨刺,半月板損傷,類風濕性關節炎滑膜炎,滑囊炎,關節腔積液等等均可導致膝關節酸脹,腫痛,響聲等症狀。
意見建議:
骨刺治療多以理療,局部注射治療為主,必要時行手術治療,滑囊炎,滑膜炎,關節腔積液多以抽液封閉治療為主。風濕性和類風濕性關節炎 多以抗風濕治療。建議明確病因後,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