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經幹細胞是怎麼修復大腦的?
目前為止,沒有報道過有關神經幹細胞修復受損腦細胞的資料,醫學普遍認為,人大腦版中,約140億個神經元(權神經細胞),在其死亡後,不可再生。另一類膠質細胞的數量約為神經細胞的10倍,它的功能主要是供給神經細胞以營養(近期發現還有其他作用)。膠質細胞能夠由幹細胞分化、增殖後形成新的細胞群。在大腦的嗅球、海馬回、腦室基底存在大量的幹細胞,它們在神經營養因子誘導下進行分化、增殖,遷移,形成新的膠質細胞,而很少發育成為神經元。這也是寄希望於用自身幹細胞動員,修復損傷大腦細胞的困難所在。
外源性的神經幹細胞置入,每次至少100萬個以上,而且需要分成幾次置入,也只有不到10%-20%的幹細胞能夠發育成為神經元,在細致的觀察後,發現,這些新的神經元,未必會遷移到損傷的神經部位,而且是否能夠發揮功能,都是未知數。要想用神經幹細胞治療大腦損傷,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然而希望的曙光已經展現,神經幹細胞用於修復脊髓神經損傷,效果很好。然而,大腦的內環境不同於脊髓的內環境。
2、神經幹細胞移植哪裡治的最好
現在做神經幹細胞的非常多,北京做得最成熟,像宣武醫院之類,杭州南京的都不錯。
3、神經幹細胞能夠治癒腦出血後遺症嗎?
不可以。只是配合治療緩解病痛
4、神經幹細胞移植能治哪些病
王鵬:剛才我們上面說的是比較宏觀一點,網友覺得比較模糊。我們說一些他最感興趣的、實際的話題,就是神經幹細胞移植,能治哪些病,其中效果最明顯、最擅長的是哪一部分? 安沂華:據我所知,目前在我們中國使用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疾病種類是非常廣泛的,比如說外傷的後遺症,像腦外傷後遺症、脊髓損傷的後遺症;腦卒中的後遺症,比如像腦出血、腦血栓後遺症,小兒腦癱,中樞神經系統慢性變性性疾病,像帕金森氏病、運動神經元病,還有家族性遺傳性的小腦萎縮等等等等。治療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還有的醫院進行小范圍的憂鬱症的治療。 我前幾天看到一個報道,我們國內有一家醫院使用幹細胞移植治療視神經發育不全,治療了幾個美國的患者,效果也是非常驚人。 王鵬:剛才您詳細地介紹了一遍。根據您的經驗,效果最明顯的是哪幾類病? 安沂華:根據我們現在的臨床經驗,我們現在已經使用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了500多例患者。 王鵬:在全國是最多的嗎? 安沂華:就一個醫院來講,我們的治療數量是走在最前面的。從我們的體會來看,我們認為在治療以下三種疾病方面療效還是相當令人滿意的。第一個就是小兒腦癱。第二就是脊髓外傷後遺症,第三是腦外傷後遺症。在這方面我想舉幾個比較典型的例子。比如說小兒腦癱,我們曾經治療了一個4歲的腦癱患者,這個孩子出生的時候發生了窒息,四個月的時候在當地的醫院診斷是腦癱,然後這個孩子就開始在各個醫院進行了一系列規范的康復鍛煉、康復治療,很遺憾的是,沒有取得比較滿意的治療效果。這個孩子在4歲的時候,父母領著她到我們武警總醫院進行治療。當時入院的時候,我們檢查這個孩子是智力發育比較差的,說話就只能發出簡單的單音節,比如"咿"、"呀"、"媽",兩個手不能准確地抓持物體,而且不能獨立地站立,已經四歲了,還不能獨立地站立,走路的時候,她的母親必須抓著她的兩個胳膊,一步一步地往前挪,而且身體平衡能力很差,左右搖擺。我們給她進行了一個療程的神經幹細胞移植,病人在出院前就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這個孩子出院三個月以後,我們進行了電話的隨訪,發現這個孩子已經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了。
5、幹細胞療法真的可以治癒癌症嗎?
我隔壁鄰居的老婆去年被查出得了乳腺癌,正在用幹細胞療法治療,現在情況得到了好轉,人也顯得比較有精神了點。因人而異,有些人在治療癌症方面還是有效的。
6、神經幹細胞
一、神經系統發育與神經幹細胞
神經系統的發育起始於胚胎早期的神經管和神經嵴,其中央管在發育的終末形成腦室系統和脊髓的中央管,管腔內面被覆的細胞為神經上皮(neuroepithelium),具有活躍的增殖和分化能力,在胚胎早期此區域稱為腦室/腦室下區(ventricular/subventricular zone,VZ/SVZ),而在成年後則稱為室管膜/室管膜下區(ependymal/subepen-dymal zone,EZ/SEZ),在神經發生(neurogenesis)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有關神經元和神經膠質細胞的起源,長期以來一直存在著爭議,目前被大多數神經生物學家接受的是「一元論」的發生機制,即神經元和膠質細胞來源於共同的幹細胞。這種幹細胞由胚胎早期室管膜上皮細胞產生並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因此被稱為多潛能神經幹細胞(multipotential neural stem cell),迄今為止,多潛能幹細胞的概念仍不十分確切,因此命名也尚未統一,有的學者也稱之為前體細胞(precursor cell)或祖細胞(progenitor cell),總之,代表具有下述特性的一類細胞:(1)可自我復制或更新(self-renew),產生與自己相同的子代細胞,維持穩定的細胞儲備;(2)處於較原始的未分化狀態,無相應成熟細胞的特異性標志;(3)具有多向分化的潛能,即演變成不同成熟細胞類型的能力。
Lendahl等通過實驗證明中樞神經系統內多潛能幹細胞或前體細胞在胞漿內表達一種被稱為巢蛋白或巢素(nestin)特異性蛋白,現已證實其屬於中間絲(intermediate filament)蛋白家族,只在多潛能的神經外胚層細胞表達,隨著神經上皮的分化成熟逐漸消失,其功能現在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其它家族成員相似,同時具有結構和信息傳遞的功能;通過檢測巢蛋白的表達即可確定多潛能幹細胞的存在。另外,利用分子水平的細胞譜系追蹤技術,通過腦室內注射表達熒光蛋白或b-半乳糖苷酶(LacZ)的逆轉錄病毒感染SVZ區處於分裂期的細胞,可以對幹細胞的增殖、移行和分化過程進行監視。通過上述方法,目前已經證實在成年哺乳類動物中樞神經系統內至少有兩個區域存在著具有增殖能力的細胞,即室下區和海馬結構齒狀回的顆粒細胞層下區(subgranular zone,SGZ)。這兩個區域原始細胞的表型目前還不清楚。
二、神經幹細胞的研究方法
1.體外研究 常規分離神經幹細胞的方法是在活體動物腦內已經確定有細胞分裂的部位切取部分組織,在含有高濃度的致有絲分裂原的培養基中孵育,經過增殖後,誘導細胞向不同的子代細胞分化。分化的鑒定通過在單細胞形成子代克隆中,應用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方法檢測神經元、星形細胞、及少突膠質細胞所表達的特異性抗原。
定義一組體外培養的細胞為多潛能幹細胞也存在著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的是必須證明這些細胞具有向不同成熟細胞分化的能力。雖然現在完全可以應用特異性抗體標記神經元、星形細胞或少突膠質細胞,但是神經元的種類有數百種,若證明真正意義上的「多潛能」尚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目前國外一些研究機構相繼報道了建立幹細胞系的工作,與原代培養相比,為體外觀察和移植研究提供了較穩定的材料;但是應用病毒或v-myc等癌基因修飾的「永生化細胞」遺傳特性改變並有繼續突變的趨勢,可能在移植後生成腫瘤或在分析正常基因對子代細胞分化方向時產生影響,因而其應用價值有待於進一步評價。
2.在體研究 神經元與神經膠質細胞分化的研究主要通過追蹤幹細胞分裂、分化後產生的細胞譜系構圖(lineage
mapping)進而了解細胞發育間的「親緣」關系。通常認為細胞發育是由其祖先和環境因素共同決定,即受細胞內外調節因素的共同調控。為進一步確定經體外培養鑒定的幹細胞的分化潛能,將擴增後/或經基因修飾的幹細胞移植到腦內進行觀察,結果證明植入的細胞不僅可以在發育期腦和周圍神經系統中廣泛移行,而且向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分化,甚至人胚胎來源的幹細胞在植入成年大鼠腦內也可以分化成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同時發現移植細胞分化方向似乎由其所處的局部環境而非內在的特性決定,胚胎來源的幹細胞沿著宿主細胞移行並分化成為移植部位的特殊細胞類型,植入的細胞在正常發育的腦內對局部信號的適宜反應導致了這種「嵌合」現象,使其與宿主細胞很難區別。Rosario等將培養的幹細胞植入基因突變致小腦前葉發育缺如的小鼠模型,發現這些細胞逐漸分化成顆粒細胞並形成小腦的內顆粒層;電子顯微鏡觀察結果顯示供體細胞分化而來的顆粒細胞與宿主苔蘚纖維建立了突觸聯系。上述這種顯著的可塑性並不局限在發育期腦內,從成年動物海馬來源的幹細胞也可以在植入海馬後分化成為神經元和膠質細胞,與齒狀回正常分化的細胞類型相似;更進一步,這些細胞在植入RMS(rostral migratory
stream)後還可以分化為嗅球神經元並具有合成酪氨酸羥化酶的能力,這種酶在正常海馬細胞內是不能合成的;而在移植到成年動物正常情況下不產生神經元的部位,幹細胞則不能生成神經元而是向膠質細胞分化。最令人驚訝的是Bjornson等報道從胚胎或成年小鼠腦內取得的細胞經標記後移植到放射損傷的宿主鼠體內,竟然分化為骨髓細胞、淋巴細胞以及其它原始的造血細胞,其結果提示神經幹細胞的分化潛能不只局限於神經系統。在受損傷的發育期腦內,幹細胞則向損傷部位移行並替代缺失的細胞。由此推測,植入的細胞在分裂增殖的同時,可能「辨別」其所處的環境,但是什麼因素始動分化並決定其分化方向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其中必然交雜著內外因素的復雜作用,供體細胞本身所具有的內在分化程序、局部環境中的神經營養因子、細胞外基質、黏附分子及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均可能參與其中。
3.影響神經幹細胞增殖分化的因子 在多細胞有機體內,每一個細胞的活動均受到極其復雜的內、外環境信號之間相互作用的調控,其中生長因子可能是涉及此過程中的主要信號分子。中樞神經系統中的各種因子對發育期細胞的存活、增殖、移行和分化,成年時期功能的維持,損傷時細胞的可塑性改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中研究中應用最多的生長因子是EGF和bFGF,已知EGF是星形膠質細胞的致有絲分裂原,在體外細胞培養中也可以促進神經存活和突起生長,Weiss等證明其對培養的幹細胞有明顯的刺激增殖作用,其子代細胞可向神經元、星形細胞和少突膠質細胞分化。bFGF據報道也具有相同的作用,而且在低濃度下尚有誘導幹細胞向神經元分化的作用。當EGF和bFGF注射入成年鼠腦室內,EGF可強烈刺激SVZ細胞增殖,對SGZ的細胞則無作用;bFGF的作用相對較弱;但是新生鼠通過注射bFGF則可導致腦內神經元的數目增多。已經檢測具有相類似作用的還有神經生長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長因子、轉化生長因子、神經營養因子等,但是它們的作用機制仍不清楚。
三、神經幹細胞的應用前景
1.細胞移植 以往腦內移植或神經組織移植研究進展緩慢,主要受到胚胎腦組織的來源、數量以及社會法律和倫理等方面的限制。神經幹細胞的存在、分離和培養成功,尤其是神經幹細胞系的建立可以無限地提供神經元和膠質細胞,解決了胎腦移植數量不足的問題,同時避免了倫理學方面的爭論,為損傷後進行替代治療提供了充足的材料。研究表明,幹細胞不僅有很強的增殖能力,而且尚有潛在的遷移能力,這一點為治療腦內因代謝障礙而引起的廣泛細胞受損提供了理論依據,藉助於它們的遷移能力,可以避免多點移植帶來的附加損傷。另外,神經幹細胞移植也為研究神經系統發育及可塑性的實驗研究提供了觀察手段,前文提及細胞因子參與調控神經元增殖和分化,通過移植的手段對這些因素的具體作用形式和機制進行探索,為進一步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2.基因治療 目前誘導幹細胞向具有合成某些特異性遞質能力的神經元分化尚未找到成熟的方法,利用基因工程修飾體外培養的幹細胞是這一領域的又一重大進展;另外已經發現許多細胞因子可以調節發育期甚至成熟神經系統的可塑性和結構的完整性,將編碼這些遞質或因子的基因導入幹細胞,移植後可以在局部表達,同時達到細胞替代和基因治療的作用。
3.自體幹細胞分化誘導 移植免疫至今為止仍是器官或組織移植的首要問題。前文提到已經證明成年動物或人腦內、脊髓內存在著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的幹細胞,那麼使人們很容易想到通過自體幹細胞誘導來完成損傷的修復。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後,首先反應的是膠質細胞,在某些因子的作用下快速分裂增殖,形成膠質瘢。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幹細胞的參與,可不幸的是大多數幹細胞增殖後分化為膠質細胞,什麼機制控制著細胞的分化決定,確切機制尚未明了。一旦這個機制被發現,無疑對中樞神經系統損傷修復來講是一個重大的飛躍,因為它不僅可以避免移植造成的不必要損傷,更重要的是可以避免排斥反應。體外實驗已經證明某些因素的誘導分化作用,但是應用到臨床尚有一段距離,可我們仍從前述成功的探索中看到希望並相信在這方面的突破即將到來。
7、神經幹細胞移植治療腦溢血後遺症
神經幹細胞治療腦卒中後遺症還非常不成熟,如果光是上肢問題可以到華山醫院手外科看看~
8、神經幹細胞移植是否有成功案例
奇跡不能重復,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在電視上看到各種疑難病被治癒的消息。其實,這些回故事即使答是真實的,也只是一千萬分之一的特例而已,這種人間奇跡對於大多數患者而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為,她是不可能重復發生的,更不能盲目樂觀的說:這種病就已經被我們的醫學專家完全戰勝了。在此,請大家記住一句話:個例永遠是個例,是沒有一點普遍性可言的。
9、神經幹細胞可以治療哪些疾病?
神經幹細胞可以治療帕金森、心肌細胞治療心肌梗死、B型胰島細胞治療糖尿病、內軟骨細胞治容療骨關節炎、白細胞治療白血病、皮膚細胞治療燒傷和創傷、肝細胞治療肝炎、肝癌中晚期、骨骼肌細胞治療肌營養不良等疾病有較強的促進作用。
10、神經幹細胞的治療機理
1、患病部位組織損傷後釋放各種趨化因子,可以吸引神經幹細胞聚集到損版傷部位,並在局部微環境的權作用下分化為不同種類的細胞,修復及補充損傷的神經細胞。由於缺血、缺氧導致的血管內皮細胞、膠質細胞的損傷,使局部通透性增加,另外在多種黏附分子的作用下,神經幹細胞可以透過血腦屏障,高濃度的聚集在損傷部位;
2、神經幹細胞可以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促進損傷細胞的修復。
3、神經幹細胞可以增強神經突觸之間的聯系,建立新的神經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