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半月板 > 屈膝時半月板滑向

屈膝時半月板滑向

發布時間:2020-10-09 08:50:33

1、半月板損傷是怎麼回事?

在脛骨關節面上有內側和外側半月形狀骨,叫半月板,其邊緣部較厚,與關節囊緊密連接,中心部薄,呈游離狀態(圖3-131)。內側半月板呈「C」形,前角附著於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後角附著於脛骨髁間隆起和後十字韌帶附著點之間,其外緣中部與內側副韌帶緊密相連。外側半月板呈「O」形,其前角附著於前十字韌帶附著點之前,後角附著於內側半月板後角之前,其外緣與外側副韌帶不相連,其活動度較內側半月板為大。半月板可隨著膝關節運動而有一定的移動,伸膝時半月板向前移動,屈膝時向後移動。半月板屬纖維軟骨,其本身無血液供應,其營養主要來自關節滑液,只有與關節囊相連的邊級部分從滑膜得到一些血液供應。因此,除邊緣部分損傷後可以自行修復外,半月板破裂後不能自行修復,半月板切除後,可由滑膜再生一個纖維軟骨性的又薄又窄的半月板。正常的半月板有增加脛骨髁凹陷及襯墊股骨內外髁的作用,以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和起緩沖震盪的作用。

(一)致傷機理及分型

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部猛然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如扭傷時膝關節屈曲程度愈大,撕裂部位愈靠後,外側半月板損傷的機制相同,但作用力的方向相反,破裂的半月板如部分滑入關節之間,使關節活動發生機械障礙,妨礙關節伸屈活動,形成「交鎖」。

在嚴重創傷病例,半月板,十字韌帶和側副韌帶可同時損傷。

半月板損傷的部位。可發生在半月板的前角、後角、中部或邊緣部。損傷的形狀可為橫裂、縱裂、水平裂或不規則形(圖3-132),甚至破碎成關節內游離體。

(二)臨床表現及診斷

多數有明顯外傷史。急性期膝關節有明顯疼痛,腫脹和積液,關節屈伸活動障礙,急性期過後,腫脹和積液可自行消退,但活動時關節仍有疼痛,尤以上下樓、上下坡、下蹲起立、跑、跳等動作時疼痛更明顯,嚴重者可跛行或屈伸功能障礙,部分病人有「交鎖」現象,或在膝關節屈伸時有彈響。

檢查方法及臨床意義:

1.壓痛部位 壓痛的部位一般即為病變的部位,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及確定其損傷部位均有重要意義。檢查時將膝置於半屈曲位,在膝關節內側和外側間隙,沿脛骨髁的上緣(即半月板的邊緣部),用拇指由前往後逐點按壓,在半月板損傷處有固定壓痛。如在按壓的同時,將膝被動屈伸或內外旋轉小腿,疼痛更為顯著,有時還可觸及到異常活動的半月板
麥氏試驗

2.麥氏(McMurray)試驗(迴旋擠壓試驗) 患者仰卧,檢查者一手握小腿踝部,另一手扶住膝部將髖與膝盡量屈曲,然後使小腿外展、外旋和外展、內旋、或內收、內旋、或內收、外旋,逐漸伸直(圖3-134)。出現疼痛或響聲即為陽性,根據疼痛和響聲部位確定損傷的部位。

3.強力過伸或過屈試驗 將膝關節強力被動過伸或過屈,如半月板前部損傷,過伸可引起疼痛;如半月板後部損傷,過屈可引起疼痛。

4.側壓試驗 膝伸直位,強力被動內收或外展膝部,如有半月板損傷,患側關節間隙處因受擠壓引起疼痛。

5.單腿下蹲試驗 用單腿持重從站立位逐漸下蹲,再從下蹲位站起,健側正常,患側下蹲或站起到一定位置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可引起關節間隙處疼痛,甚至不能下蹲或站起。

6.重力試驗 病人取側卧位,抬起下肢作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患側關節間隙向下時,因損傷的半月板受擠壓而引起疼痛;反之,患側關節間隙向上時,則無疼痛。

7.研磨試驗 病人取俯卧位,膝關節屈曲,檢查者雙手握住踝部將小腿下壓同時作內外旋活動,損傷的半月板因受擠壓和研磨而引起疼痛;反之,如將小腿向上提再作內外旋活動,則無疼痛。

X線檢查:拍照X線正側位片,雖不能顯示出半月板損傷情況,但可排除其他骨關節疾患。膝關節造影術對診斷意義不大,且可增加病人痛苦,不宜使用。

膝關節鏡檢查:通過關節鏡可以直接觀察半月板損傷的部位、類型和關節內其他結構的情況,有助於疑難病例的診斷。

總之,對半月板損傷的診斷,主要依據病史及臨床檢查,多數病人有外傷史,患側關節間隙有固定性疼痛及壓能,結合各項檢查綜合分析,多數能作出正確診斷。對嚴重創傷患者,要注意檢查有無合並側副韌帶和十字韌帶損傷。對晚期病例,要注意檢查是否有繼發創傷性關節炎

盤狀半月板呈較厚的盤狀,易受損傷,常為兩側性。主要症狀為關節活動時常發出明顯清脆的彈響聲。關節活動時外側半月板處可摸到包塊,並有壓痛。半月板損傷後粘液性變可產生半月板囊腫,症狀與半月板損傷相似,局部有明顯包塊,伸膝時包塊較明顯

2、請問半月板的定義是什麼阿…

半月板是2個月牙形的纖維軟骨,位於脛骨平台內側和外側的關節面。其橫斷面呈三角形,外厚內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與股骨髁相吻合,下面為平的,與脛骨平台相接。這樣的結構恰好使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形成一較深的凹陷,從而使球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穩定性增加。半月板的前後端分別附著在脛骨平台中間部非關節面的部位,在髁間棘前方和後方。這個部位又可稱做半月板的前角和後角。 半月板的作用有哪些? 從半月板的形狀及部位來看,簡單的說,半月板的功能即在於穩定膝關節,傳布膝關節負荷力,促進關節內營養。正是由於半月板所起到的穩定載荷作用,才保證了膝關節長年負重運動而不致損傷。 為什麼半月板具有穩定關節的作用? 半月板介於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間,就象是緩沖器,保護了二者關節面,吸收向下傳達的震盪,尤其是在過度屈曲或伸直時,此作用更明顯。當從高處跳下時,膝部承受了身體重力作用所帶來的相當大的力,但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軟骨並沒有受到損傷,是因為半月板的存在,將此力分散至整個膝關節同時承受,而不僅局限於股骨髁接觸脛骨平台上的一個局限點。此外,半月板可以防止股骨發生移位,因為半月板的楔狀形體可以彌補股骨髁與脛骨平台間的不相稱,將圓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周圍死腔充填,從而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性,並能防止關節囊及滑膜組織進入關節面之間。半月板還可以防止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朝前滑動,調節膝關節內的壓力,半月板上所布有的潤滑液,可以對關節各部起潤滑作用以減少摩擦。半月板本身有很好的彈性,當其從5mm壓縮至2.5mm時依然保持彈性,加之其弓形外形可以使關節腔邊緣更好地支持滑膜囊。半月板還可支持膝部的旋轉動作,協助側副韌帶管制關節的側方運動及幫助關節的旋轉運動。 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臨床工作中,在膝關節創傷時,經常會遇到半月板損傷。在現今,人們對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進行許多研究(3-9),越來越認識到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重要性,認為不宜簡單地將損傷半月板切除,而應修復它們,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的損傷修復後不能癒合,這是骨科界的難題之一,為此人們亦進行了許多研究(10-16)。 1. 半月板的大體形態、血液供應、顯微鏡下形態、生化等 半月板是介於股骨髁和脛骨平台之間的半月狀軟骨,其外側緣較厚,內側緣較薄,內側半月板呈"c"形,外側半月板近似呈"o"形。內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前交叉韌帶(ACL)脛骨止點之前,後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外側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後和後交叉韌帶(PCL)脛骨止點之前。內側緣與內側副韌帶相連,後份與半膜肌相連。外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ACL之後,其後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內側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前,側方不與外側副韌帶相連,並在側後方有腘肌腱相隔,後方與腘肌相連。 半月板體部的外側約10-30%由膝內外側動脈供應血液,形成半月板周圍動脈叢,內側其餘部分無血液供應。但其前角與後角血液供應較體部豐富,可達40-50%(1)。 半月板表層細胞細小扁平、平行排列,深層細胞大而圓、位於軟骨陷窩內。半月板的膠原纖維主要為I型,其主要呈環狀平行排列,與半月板長軸平行,少量為放射狀,連系環行纖維,使其不發生分離,這亦是半月板縱裂較多的主要原因。半月板有少量II型膠原,主要位於內側1/3(2)。硫酸皮膚素在外側1/3較多。 2. 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 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呈各向異性及不均一性。在壓力下,半月板前1/3的彈性模量較後1/3高(3);在張力下,縱形標本較橫形標本彈性模量高,表層較深層彈性模量高;在剪力下,低頻率時,其縱形標本較橫形標本彈性模量高。 在張力下,內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較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彈性模量高(4)。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的各向異性及不均一性說明半月板能適應膝關節運動中的各種力學要求。 3.半月板在膝關節中的生物力學 3.1承重 在不負重時,脛骨與股骨不接觸,全由半月板襯墊兩者之間。在負重時,有約70%的負重區域在半月板上,這就大大降低了脛骨平台上的應力,從而保護了軟骨。如果將半月板切除,則脛骨平台上的峰壓力可上升兩倍,並將引起軟骨退變(5)。在負重時,半月板接受軸向應力,由於半月板前、後角脛骨韌帶限制了半月板向側方膨出,就使軸向應力轉化為其內部的箍應力,如果這兩個韌帶斷裂,則其負重能力完全喪失。將半月板前、後角脛骨韌帶切斷引起的軟骨退變與半月板全切除引起的軟骨退變類似。可以推斷在半月板橫裂時,半月板的承重功能完全喪失(6)。 半月板切除的大小與脛骨平台上的峰應力呈正比,與脛骨平台的退變呈正比。這就要求我們在半月板部分切除時要盡量少切。 3.2維持膝關節運動協調 半月板隨著脛骨一起運動,內側半月板較外側半月板移位小,且半月板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可以變形以適應膝關節的解剖形態。保持了膝關節幾何形態的協調,從而維持膝關節運動協調(7)。 3.3維持穩定 半月板切除在前交叉韌帶完整時,不引起脛骨前移,而在前交叉韌帶斷裂時,則引起更大程度的脛骨前移(8)。 3.4吸收震盪 有這樣一些膝痛病人,關節鏡檢病理未發現任何異常情況,而其症狀明顯,後經檢查發現其半月板吸收功能較差(9)。 另外半月板還有潤滑關節等功能,半月板可將關節液均勻塗布於關節表面,使關節的摩擦系數大為減小。 4. 半月板損傷修復 4.1半月板血液供應區損傷修復 半月板血液供應區的損傷,特別是縱形裂傷,可行縫合手術使其癒合,該手術預後良好,這已為許多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Heatly(10)等在兔外側1/3造成裂傷並縫合在8周後就發現基本癒合。許多人認為這種修復的損傷的半月板具有正常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但在一個長達10年的前瞻性觀察中,不少做過此種手術的病人被發現有x線關節退變徵象,這說明這種修復的損傷的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或許並未完全重建。 4.2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修復 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經縫合手術後,不能癒合,從而使之成為膝關節外科中的一個難題。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較小而規整的損傷,如桶柄樣撕裂等,往往行部分切除術,療效尚可,但這畢競或多或少損害了半月板的生物力學的生物理學功能。在實驗室中,人們發現了許多方法可促進這種損傷的癒合,如鑽孔,凝血塊移植,滑膜移植,應用內皮細胞生長因子,電磁治療,激光治療等。 Gershuni(11)等將狗的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造成裂傷,並從外側緣鑽孔入裂傷區,促進了該損傷癒合。作者分析修復原理可能為:鑽孔將具有多分化潛能的滑膜細胞和血液供應導入了損傷區,然後滑膜細胞逐漸分化為軟骨細胞,從而促進了癒合。然而該癒合組織中纖維成分較多,只是組織結構類似於正常半月板,在其他的修復方法中亦發現這種情況。 Arnoczky(12)等將凝血塊移植於兔半月板內側裂傷之間並縫合,12周後發現該裂傷已基本癒合。這可能是凝血塊中的血小板生長因子等的作用,而修復細胞來源可能為半月板的表層細胞或滑膜細胞,該作者認為血液供應並非必須,這有別於一般理論。 Shrakura(13)等將滑膜移植於狗半月板內側裂傷之間並縫合,促進了損傷癒合。Hashimoto(14)等將狗的半月板內側裂傷用纖維蛋白膠粘和上,並使用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亦促進了損傷癒合。 Hennig(15)等在臨床上用關節鏡處理半月板內側裂傷,將凝血塊移植於裂傷之間並縫合,促進了損傷癒合,成功地完成了由基礎實驗向臨床治療的過渡。 目前雖然發現有許多方法可處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但臨床研究進行得較少,這方面有待開拓。 4.3半月板嚴重損傷 半月板嚴重損傷時,只得行全切除手術,此時可行冰凍半月板和半月板假體移植,但半月板假體移植術存在不少難題,如假體的生物力學功能不能達到要求,假體難於固定,移植後關節退變仍然明顯(16)等。 4.4半月板再生 比起手術治療,更加理想的療法是讓半月板恢復再生。80年代之後,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即大青鯊)軟骨粉來實現半月板再生,從內部徹底實現半月板的康復,已成為各先進國家的全新嘗試,在歐美日等國取得臨床驗證和大力推廣,現已普及到臨床之中。 5. 展望 雖然發現有許多方法可處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但臨床研究進行得較少,例如:應用生長因子修復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是一種最為簡便的方法,如何將其盡快用於人體?半月板假體如何設計才能達到生物力學功能要求?半月板假體怎樣才能獲得力學固定?這些方面都需要繼續探討。 膝關節是由股骨遠端(股骨踝)和脛骨近端(脛骨上關節面)構成的復合關節。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之間有許多韌帶連接。膝關節的韌帶包括前後交叉韌帶和半月板韌帶. 膝關節韌帶損傷一般是運動性損傷。 關節內窺鏡檢查運用顯微照相技術和相關器械進行,這些器械安置在一條細長管道的末端,用來修復關節損傷。這條管通過一個皮膚小切口置入膝關節。 膝關節手術適應症: *膝關節半月板撕裂 *臏骨損傷 *韌帶損傷 *膝關節囊的炎症或損傷 手術在全麻或者腰麻下進行,患者處於深睡眠狀態且喪失痛覺,醫生通過幾個通往膝關節的小孔施行手術。 將關節內窺鏡的觀察鏡頭和其它器械插入膝關節。外科醫生可以通過觀察鏡觀察韌帶、膝關節半月板、臏骨、關節囊(滑膜),以及膝關節的其它部分,然後切除損傷組織。韌帶或肌腱修復後,關節內窺鏡也可以用來從膝關節的外部察看膝關節的內部。 通常患者術後24小時內可以出院。術後恢復時間以及是否需要再進行外科治療,要視損傷嚴重程度及手術是否成功而定。 <H1>盤狀半月板概述</H1> 盤狀半月板是一種少見的半月板畸形,外側半月板多於內側。據報告盤狀外側半月板的發生率在日本和韓國患者中為26%,而在其它國家的患者中不到1%;內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為0%~0.3%。根據Watanabe等的分類系統,按照外側脛骨平台覆蓋的程度和後方半月板脛骨附著部是否正常,將外側盤狀半月板分為完全、不完全和Wrisberg型。完全型和不完全型更為常見,呈盤狀,並有半月板的後部附著。這兩種類型常無症狀,在膝關節屈、伸活動過程中,沒有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假如一個不完全或完全型盤狀半月板發生了撕裂,症狀與其它半月板撕裂相似,包括外側關節間隙壓痛、彈響和滲出。Wrisberg韌帶型盤狀半月板通常在大小和形狀上接近正常,除了Wrisberg韌帶外,無後部附著。由於此類型半月板並不呈盤狀,Neuschwander 等將其描述為缺少後冠狀韌帶的外側半月板變異,以區別於真正的盤狀半月板。與完全型或不完全型相比,Wrisberg型盤狀半月板常見於更年輕的患者,並不伴有外傷。此型盤狀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可導致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出現彈響(「膝關節彈響綜合征」)。內側盤狀半月板較外側盤狀半月板少得多,半月板呈盤狀,更常伴有外傷,通常為半月板撕裂。多數內側盤狀半月板患者的症狀與內側半月板撕裂一致,盤狀半月板在X線圖象上常呈陰性,除非採用MRI檢查,否則術前可能無法做出診斷

3、半月板是怎麼的情況

沒什麼的,可以治的,把它切掉。關節鏡做,有點貴。同事剛做,花了兩萬

4、有什麼辦法能鍛煉半月板,增強其的強度大神們幫幫忙

什麼是半月板? 半月板是2個月牙形的纖維軟骨,位於脛骨平台內側和外側的關節面。其橫斷面呈三角形,外厚內薄,上面稍呈凹形,以便與股骨髁相吻合,下面為平的,與脛骨平台相接。這樣的結構恰好使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形成一較深的凹陷,從而使球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穩定性增加。半月板的前後端分別附著在脛骨平台中間部非關節面的部位,在髁間棘前方和後方。這個部位又可稱做半月板的前角和後角。 半月板的作用有哪些? 從半月板的形狀及部位來看,簡單的說,半月板的功能即在於穩定膝關節,傳布膝關節負荷力,促進關節內營養。正是由於半月板所起到的穩定載荷作用,才保證了膝關節長年負重運動而不致損傷。 為什麼半月板具有穩定關節的作用? 半月板介於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間,就象是緩沖器,保護了二者關節面,吸收向下傳達的震盪,尤其是在過度屈曲或伸直時,此作用更明顯。當從高處跳下時,膝部承受了身體重力作用所帶來的相當大的力,但股骨髁與脛骨平台的軟骨並沒有受到損傷,是因為半月板的存在,將此力分散至整個膝關節同時承受,而不僅局限於股骨髁接觸脛骨平台上的一個局限點。此外,半月板可以防止股骨發生移位,因為半月板的楔狀形體可以彌補股骨髁與脛骨平台間的不相稱,將圓形的股骨髁與脛骨平台之周圍死腔充填,從而增加了膝關節的穩定性,並能防止關節囊及滑膜組織進入關節面之間。半月板還可以防止股骨髁在脛骨平台上朝前滑動,調節膝關節內的壓力,半月板上所布有的潤滑液,可以對關節各部起潤滑作用以減少摩擦。半月板本身有很好的彈性,當其從5mm壓縮至2.5mm時依然保持彈性,加之其弓形外形可以使關節腔邊緣更好地支持滑膜囊。半月板還可支持膝部的旋轉動作,協助側副韌帶管制關節的側方運動及幫助關節的旋轉運動。 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臨床工作中,在膝關節創傷時,經常會遇到半月板損傷。在現今,人們對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進行許多研究(3-9),越來越認識到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重要性,認為不宜簡單地將損傷半月板切除,而應修復它們,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的損傷修復後不能癒合,這是骨科界的難題之一,為此人們亦進行了許多研究(10-16)。 1. 半月板的大體形態、血液供應、顯微鏡下形態、生化等 半月板是介於股骨髁和脛骨平台之間的半月狀軟骨,其外側緣較厚,內側緣較薄,內側半月板呈"c"形,外側半月板近似呈"o"形。內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前交叉韌帶(ACL)脛骨止點之前,後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外側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後和後交叉韌帶(PCL)脛骨止點之前。內側緣與內側副韌帶相連,後份與半膜肌相連。外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ACL之後,其後角脛骨韌帶止點附著於內側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止點之前,側方不與外側副韌帶相連,並在側後方有腘肌腱相隔,後方與腘肌相連。 半月板體部的外側約10-30%由膝內外側動脈供應血液,形成半月板周圍動脈叢,內側其餘部分無血液供應。但其前角與後角血液供應較體部豐富,可達40-50%(1)。 半月板表層細胞細小扁平、平行排列,深層細胞大而圓、位於軟骨陷窩內。半月板的膠原纖維主要為I型,其主要呈環狀平行排列,與半月板長軸平行,少量為放射狀,連系環行纖維,使其不發生分離,這亦是半月板縱裂較多的主要原因。半月板有少量II型膠原,主要位於內側1/3(2)。硫酸皮膚素在外側1/3較多。 2. 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 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呈各向異性及不均一性。在壓力下,半月板前1/3的彈性模量較後1/3高(3);在張力下,縱形標本較橫形標本彈性模量高,表層較深層彈性模量高;在剪力下,低頻率時,其縱形標本較橫形標本彈性模量高。 在張力下,內側半月板前角脛骨韌帶較半月板後角脛骨韌帶彈性模量高(4)。半月板自身的生物力學的各向異性及不均一性說明半月板能適應膝關節運動中的各種力學要求。 3.半月板在膝關節中的生物力學 3.1承重 在不負重時,脛骨與股骨不接觸,全由半月板襯墊兩者之間。在負重時,有約70%的負重區域在半月板上,這就大大降低了脛骨平台上的應力,從而保護了軟骨。如果將半月板切除,則脛骨平台上的峰壓力可上升兩倍,並將引起軟骨退變(5)。在負重時,半月板接受軸向應力,由於半月板前、後角脛骨韌帶限制了半月板向側方膨出,就使軸向應力轉化為其內部的箍應力,如果這兩個韌帶斷裂,則其負重能力完全喪失。將半月板前、後角脛骨韌帶切斷引起的軟骨退變與半月板全切除引起的軟骨退變類似。可以推斷在半月板橫裂時,半月板的承重功能完全喪失(6)。 半月板切除的大小與脛骨平台上的峰應力呈正比,與脛骨平台的退變呈正比。這就要求我們在半月板部分切除時要盡量少切。 3.2維持膝關節運動協調 半月板隨著脛骨一起運動,內側半月板較外側半月板移位小,且半月板在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可以變形以適應膝關節的解剖形態。保持了膝關節幾何形態的協調,從而維持膝關節運動協調(7)。 3.3維持穩定 半月板切除在前交叉韌帶完整時,不引起脛骨前移,而在前交叉韌帶斷裂時,則引起更大程度的脛骨前移(8)。 3.4吸收震盪 有這樣一些膝痛病人,關節鏡檢病理未發現任何異常情況,而其症狀明顯,後經檢查發現其半月板吸收功能較差(9)。 另外半月板還有潤滑關節等功能,半月板可將關節液均勻塗布於關節表面,使關節的摩擦系數大為減小。 4. 半月板損傷修復 4.1半月板血液供應區損傷修復 半月板血液供應區的損傷,特別是縱形裂傷,可行縫合手術使其癒合,該手術預後良好,這已為許多實驗和臨床研究證實。Heatly(10)等在兔外側1/3造成裂傷並縫合在8周後就發現基本癒合。許多人認為這種修復的損傷的半月板具有正常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但在一個長達10年的前瞻性觀察中,不少做過此種手術的病人被發現有x線關節退變徵象,這說明這種修復的損傷的半月板的生物力學功能或許並未完全重建。 4.2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修復 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經縫合手術後,不能癒合,從而使之成為膝關節外科中的一個難題。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較小而規整的損傷,如桶柄樣撕裂等,往往行部分切除術,療效尚可,但這畢競或多或少損害了半月板的生物力學的生物理學功能。在實驗室中,人們發現了許多方法可促進這種損傷的癒合,如鑽孔,凝血塊移植,滑膜移植,應用內皮細胞生長因子,電磁治療,激光治療等。 Gershuni(11)等將狗的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造成裂傷,並從外側緣鑽孔入裂傷區,促進了該損傷癒合。作者分析修復原理可能為:鑽孔將具有多分化潛能的滑膜細胞和血液供應導入了損傷區,然後滑膜細胞逐漸分化為軟骨細胞,從而促進了癒合。然而該癒合組織中纖維成分較多,只是組織結構類似於正常半月板,在其他的修復方法中亦發現這種情況。 Arnoczky(12)等將凝血塊移植於兔半月板內側裂傷之間並縫合,12周後發現該裂傷已基本癒合。這可能是凝血塊中的血小板生長因子等的作用,而修復細胞來源可能為半月板的表層細胞或滑膜細胞,該作者認為血液供應並非必須,這有別於一般理論。 Shrakura(13)等將滑膜移植於狗半月板內側裂傷之間並縫合,促進了損傷癒合。Hashimoto(14)等將狗的半月板內側裂傷用纖維蛋白膠粘和上,並使用內皮細胞生長因子,亦促進了損傷癒合。 Hennig(15)等在臨床上用關節鏡處理半月板內側裂傷,將凝血塊移植於裂傷之間並縫合,促進了損傷癒合,成功地完成了由基礎實驗向臨床治療的過渡。 目前雖然發現有許多方法可處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但臨床研究進行得較少,這方面有待開拓。 4.3半月板嚴重損傷 半月板嚴重損傷時,只得行全切除手術,此時可行冰凍半月板和半月板假體移植,但半月板假體移植術存在不少難題,如假體的生物力學功能不能達到要求,假體難於固定,移植後關節退變仍然明顯(16)等。 4.4半月板再生 比起手術治療,更加理想的療法是讓半月板恢復再生。80年代之後,利用純天然鋸峰齒鮫(即大青鯊)軟骨粉來實現半月板再生,從內部徹底實現半月板的康復,已成為各先進國家的全新嘗試,在歐美日等國取得臨床驗證和大力推廣,現已普及到臨床之中。 5. 展望 雖然發現有許多方法可處理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但臨床研究進行得較少,例如:應用生長因子修復半月板無血液供應區損傷是一種最為簡便的方法,如何將其盡快用於人體?半月板假體如何設計才能達到生物力學功能要求?半月板假體怎樣才能獲得力學固定?這些方面都需要繼續探討。 膝關節是由股骨遠端(股骨踝)和脛骨近端(脛骨上關節面)構成的復合關節。膝關節的股骨和脛骨之間有許多韌帶連接。膝關節的韌帶包括前後交叉韌帶和半月板韌帶. 膝關節韌帶損傷一般是運動性損傷。 關節內窺鏡檢查運用顯微照相技術和相關器械進行,這些器械安置在一條細長管道的末端,用來修復關節損傷。這條管通過一個皮膚小切口置入膝關節。 膝關節手術適應症: *膝關節半月板撕裂 *臏骨損傷 *韌帶損傷 *膝關節囊的炎症或損傷 手術在全麻或者腰麻下進行,患者處於深睡眠狀態且喪失痛覺,醫生通過幾個通往膝關節的小孔施行手術。 將關節內窺鏡的觀察鏡頭和其它器械插入膝關節。外科醫生可以通過觀察鏡觀察韌帶、膝關節半月板、臏骨、關節囊(滑膜),以及膝關節的其它部分,然後切除損傷組織。韌帶或肌腱修復後,關節內窺鏡也可以用來從膝關節的外部察看膝關節的內部。 通常患者術後24小時內可以出院。術後恢復時間以及是否需要再進行外科治療,要視損傷嚴重程度及手術是否成功而定。 <H1>盤狀半月板概述</H1> 盤狀半月板是一種少見的半月板畸形,外側半月板多於內側。據報告盤狀外側半月板的發生率在日本和韓國患者中為26%,而在其它國家的患者中不到1%;內側盤狀半月板的發生率為0%~0.3%。根據Watanabe等的分類系統,按照外側脛骨平台覆蓋的程度和後方半月板脛骨附著部是否正常,將外側盤狀半月板分為完全、不完全和Wrisberg型。完全型和不完全型更為常見,呈盤狀,並有半月板的後部附著。這兩種類型常無症狀,在膝關節屈、伸活動過程中,沒有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假如一個不完全或完全型盤狀半月板發生了撕裂,症狀與其它半月板撕裂相似,包括外側關節間隙壓痛、彈響和滲出。Wrisberg韌帶型盤狀半月板通常在大小和形狀上接近正常,除了Wrisberg韌帶外,無後部附著。由於此類型半月板並不呈盤狀,Neuschwander 等將其描述為缺少後冠狀韌帶的外側半月板變異,以區別於真正的盤狀半月板。與完全型或不完全型相比,Wrisberg型盤狀半月板常見於更年輕的患者,並不伴有外傷。此型盤狀半月板的異常活動可導致膝關節屈伸過程中出現彈響(「膝關節彈響綜合征」)。內側盤狀半月板較外側盤狀半月板少得多,半月板呈盤狀,更常伴有外傷,通常為半月板撕裂。多數內側盤狀半月板患者的症狀與內側半月板撕裂一致,盤狀半月板在X線圖象上常呈陰性,除非採用MRI檢查,否則術前可能無法做出診斷 希望能幫到你。

求採納

5、膝關節在運動中有什麼作用

膝關節knee joint
由股骨內、外側髁和脛骨內、外側髁以及髕骨構成,為人體最大且構造最復雜,損傷機會亦較多的關節。
關節囊較薄而鬆弛,附著於各骨關節軟骨的周緣。關節囊的周圍有韌帶加固。前方的叫髕韌帶,是股四頭肌肌腱的延續(髕骨為該肌腱內的籽骨),從髕骨下端延伸至脛骨粗隆,在髕韌帶的兩側,有髕內、外側支持帶,為股內側肌和股外側肌腱膜的下延,並與膝關節囊相編織;後方有腘斜韌帶加強,由半膜肌的腱纖維部分編入關節囊所形成;內側有脛側副韌帶,為扁帶狀,起自內收肌結節,向下放散編織於關節囊纖維層;外側為腓側副韌帶,是獨立於關節囊外的圓形纖維束,起自股骨外上髁,止於腓骨小頭。
關節囊的滑膜層廣闊,除關節軟骨及半月板的表面無滑膜覆蓋外,關節內所有的結構都被覆著一層滑膜。在髕上緣,滑膜向上方呈囊狀膨出約4厘米左右。稱為髕上囊。於髕下部的兩側,滑膜形成皺襞,突入關節腔內,皺襞內充填以脂肪和血管,叫做翼狀襞。兩側的翼狀襞向上方逐漸合成一條帶狀的皺襞,稱為髕滑膜襞,伸至股骨髁間窩的前緣。
由於股骨內、外側髁的關節面呈球面凸隆,而脛骨髁的關節窩較淺,彼此很不適合,在關節內,生有由纖維軟骨構成的半月板。半月板的外緣較厚,與關節囊緊密愈著,內緣薄而游離;上面略凹陷,對向股骨髁,下面平坦,朝向脛骨髁。內側半月板大而較薄,呈「C」形,前端狹窄而後份較寬。前端起於脛骨髁間前窩的前份,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前方,後端附著於髁間後窩,位於外側半月板與後交叉韌帶附著點之間,邊緣與關節囊纖維層及脛側副韌帶緊密愈著。外側半月板較小,呈環形,中部寬闊,前、後部均較狹窄。前端附著於髁間前窩,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外側,後端止於髁間後窩,位於內側半月板後端的前方,外緣附著於關節囊,但不能腓側副韌帶相連。半月板具有一定的彈性,能緩沖重力,起著保護關節面的作用。由於半月板的存在,將膝關節腔分為不完全分隔的上、下兩腔,除使關節頭和關節窩更加適應外,也增加了運動的靈活性,如屈伸運動主要在上關節腔進行,而屈膝時的輕度的迴旋運動則主要在下腔完成。此外,半月板還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屈膝時,半月板向後移,伸膝時則向前移。在強力驟然運動時,易造成損傷,甚至撕裂。當膝關節處於關屈而脛骨固定時,股骨下端由於外力驟然過度旋內、伸直,可導致內側半月板撕裂;同理,如該時股骨下端驟然外旋、伸直,外側半月板也可發生破裂。
膝關節內有兩條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附著於脛骨髁間前窩,斜向後外上方,止於股骨外側髁內面的後份,有制止脛骨前移的作用。後交叉韌帶位於前交叉韌帶的後內側,較前交叉韌帶短,起自脛骨髁間後窩及外側半月板的後端,斜向前上內方,附於股骨內側髁外面的前份,具有限制脛骨後移的作用。
由股骨下端、脛骨上端和髕骨構成。關節腔內的輔助結構有膝交叉韌帶(前、後交叉韌帶)和內、外側半月板。

與屈膝時半月板滑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