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剖學知識,哪些關節裡面有關節盤
椎骨連接、胸鎖關節、顳下頜關節、肩鎖關節、腕關節也有尺骨下的關節盤。
膝關節有兩個,內側是半圓形外側近似圓形。
我不知道這全不全,我本來也想搜呢,沒找到就在書上自己找的。
2、膝關節的解剖結構,要詳細點的,謝謝
膝關節:由股骨內外側踝和脛骨內外側踝以及前方的髕骨組成。關節又由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組成。關節囊寬闊而鬆弛韌帶發達,其中,位於關節囊前臂的髕韌帶尤為強大。在關節囊內,有膝交叉韌帶和關節半月板。膝交叉韌帶連接股骨和脛骨,分前交叉韌帶和後交叉韌帶。前交叉韌帶可阻止脛骨向前移位;後交叉韌帶可限制脛骨向後移位。關節半月板,由纖維軟骨構成,共有兩塊。內測半月板成C形;外側半月板呈O形。內外側半月板分別位於股骨和脛骨的同名踝之間。半月板的上面微凸,下面平坦,可使股,脛兩骨的關節面更為適應。從而增強關節的靈活性和穩固性。
3、膝蓋半月板損傷多久可以恢復
膝蓋半月板損傷是一種以膝關節局限性疼痛,部分患者有打軟腿或膝關節交鎖現象,股四頭肌萎縮,膝關節間隙固定的局限性壓痛為主要表現的疾病。半月板損傷多由扭轉外力引起,當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時,身體及股部猛然內旋,內側半月板在股骨髁與脛骨之間,受到旋轉壓力,而致半月板撕裂。半月板損傷通常不易癒合,因為半月板血運極差,絕大部份為無血管區,只有外側也就是靠近關節囊側的25%~30%有血液供應。因此半月板損傷後極難癒合。
4、膝蓋半月板是骨頭還是關節或其它人體組織?
半月板是組成膝關節的兩塊軟骨,內側半月板和外側半月板。軟骨在解剖學上歸屬於軟組織。和肌肉、韌帶、滑膜等同歸為一類。
5、請問半月板在膝蓋什麼位置?膝蓋兩側還是在正面?
你好。半月板是2個月牙形的纖維軟骨,位於脛骨平台內側和外側的關節面,其橫斷面呈三角形,外厚內薄,主要起到傳遞負荷和彈性緩沖的作用。
6、能講一下內側半月板在哪嗎?
半月板是位於脛骨平台與股骨髁之間的纖維軟骨,分內側和外側。內側半月板大而薄呈C形,外側半月板較厚呈O形。就像汽車的「減震裝置」,半月板能緩沖震盪,減少軟骨之間的摩擦,增加關節的穩定性和匹配性。
半月板之所以「金貴」,就是因為其受損後難癒合,很多患者面臨手術治療,但不管是半月板全切手術還是部分切除手術,都會造成膝關節軟骨的退變,引起關節炎症,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影響。因此,預防半月板損傷很重要。這些可能損傷半月板的運動或行為要注意:
1
廣場舞
很多中老年人熱愛廣場舞,但要注意跳舞過程中關節彎曲給半月板帶來的損傷危險。跳舞時間不要太長,時間控制在1小時以內,避免過於激烈的動作,如果場地是水泥地等硬地面,更要穿鞋底厚一點、有彈性的鞋。
2
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條腿著地,另一條腿不停運動,身體帶動膝關節旋轉,很容易損傷。如果上了年紀,關節有問題,就要小心一點了,盡量少踢。踢毽子要適當,量力而為,如果可以兩條腿輪著踢,避免過度使用一邊膝蓋。
3
提重物
手提1斤的重物,半月板就要承受7斤的重量。尤其是老年人,在去菜市場買菜,商場購物時,盡量一次不要買太多,如果有小推車或拉車的話更好。
4
上下樓梯、爬山
膝關節只要能夠承受0.5-1倍的體重力量,就可以完成我們的正常行走與站立、下蹲。在爬山、走樓梯等需要身體上升或下降的動作中,關節軟骨承受的力量可能會達到3-5倍體重。如此強大的壓力負荷,很有可能會對關節軟骨造成傷害。
5
翹二郎腿
翹二郎腿對半月板的研磨力、擠壓力,比自然下垂多很多倍,還會影響血液供血,加快組織退變。如果實在喜歡蹺二郎腿,也要注意變換動作,及時給膝關節回回血。
除了運動或動作,細菌、真菌或者病毒侵體時,會導致炎症,使關節液變質,進而損傷軟骨。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細菌性炎症,不僅破壞力強,抗葯性也很強,幾周時間就會對軟骨造成很大傷害。
7、學習解剖學基本觀點有哪些
學習人體解剖學在必須遵循下列觀點,並運用科學的邏輯思維,在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綜合,以期達到全面正確地認識人體的形態結構特徵的目標。
(一)形態與功能統一的觀點
人體每個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態結構是功能的物質基礎,功能的變化影響器官形態結構的改變,形態結構的變化也將導致功能的改變,這就是形態和功能相互制約的觀點。如四足動物的前肢和後肢,功能相似,形態結構也相仿。在古代, 人類的手在勞動過程中從支持體重中解放出來,逐漸成為靈活地把握工具等適於勞動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維持直立行走中逐漸發育得比較粗壯。加強鍛煉可使肌肉發達,長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縮、骨質疏鬆。
(二)局部與整體統一的觀點
人體是由許多器官系統或眾多局部組成的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任何一個器官或局部都是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與整體之間、局部之間或器官之間,在結構和功能上是互相聯系又互相影響的。例如,肌肉的附著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經常活動可促進心、肺等器官的發育,局部的損傷不僅可影響鄰近的局部,而且可影響到整體。
(三)進化發展的觀點
人類是由動物經過長期進化發展而來的,是種系發生的結果,而人體的個體發生反映了種系發生的過程。現代人類仍在不斷發展變化中。人體器官的位置、形態和結構常出現變異或畸形。變異是指出現率較低,但對外觀或功能影響不大的個體差異;畸形則指出現率極低,對外觀或功能影響嚴重的形態結構異常。變異和畸形有些是胚胎發育過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進化(如手部出現額外肌)的表現,有些則是胚胎發育不全(如缺腎、無肢等)、發育停滯(如兔唇、隱睾、先天性心臟畸形等)、發育過度(如多指、多趾等)、異常分裂或融合(如雙輸尿管、馬蹄腎等)或異位發育(如內臟反位)的結果。人出生以後仍在不斷發展,不同年齡、不同社會生活、勞動條件等,均可影響人體形態結構的發展;不同性別、不同地區、不同種族的人,以至於每一個體均可有差異,這些是正常的普遍的現象。以進化發展的觀點研究人體的形態結構,可以更好地認識人體。
(四)理論密切聯系實際的觀點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學習的目的是為了應用,學習人體解剖學就是為了更好地認識人體,為學習醫學理論與實踐奠定基礎,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觀點。因此,學習時必須重視人體形態結構的基本特徵,必須注意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形態結構特點,必須掌握與診治疾病有關的器官形態結構特徵,以便為學習其他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課打好必要的基礎。
為了學好解剖學,必須採用適合這門學科的實際特點的學習方法。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形態描述多、名詞多、偏重於記憶是其特點。因此,必須重視實驗,把書本知識與解剖標本和模型等觀察結合起來,注重活體的觸摸和觀察,學會運用圖譜等形象教材,正確、全面地認識人體的形態結構。
重視實踐,以及與臨床的知識結合點。大家學習要做到觀察標本—親自解剖—活體摸認相結合。大家要認識到學習本門課程時,屍體標本材料的珍貴,同學們要珍惜這難得的機會,利用一切時間去解剖、觀察標本,不能因有點葯物的刺激性難聞等就畏縮不全。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意思是希望學生在學習人體解剖學過程中,不能忽視實驗室標本的辨認和屍體解剖的實際操作。要重視實驗,學會運用圖譜,聯系活體實際;必須結合臨床工作需要和實際應用,把課堂講授知識與實驗室標本、活體觸摸以及必要的臨床應用聯系起來,如怎樣計數肋骨和椎骨數?昏迷病人怎樣穿插胃管?有的小兒為何熟睡時張口呼吸?法醫學上怎樣斷定嬰兒是產前抑或是出生後死亡?足球運動員容易損傷哪側半月板?等等。這樣同學們對本門課程的學習興趣也就提高了,同時通過實踐掌握和鞏固理論知識,也避免他們成為脫離實際和死記硬背的知識。
(五)靜止與動態統一的觀點
隨著生長和發育,人體各器官結構都在發生一系列的變化,我們學慣用的標本都是經固定處理過的標本,器官結構只是某一階段或瞬間的靜態圖像,必須把靜態結構與活體動態結合起來才能准確掌握其結構和功能。如四肢血管和神經的體表投影,在關節處於不同位置時,其投影線有很大變化;再如胸、腹腔器官的生理位置隨呼吸運動的不同時相,也存在較大差異。
學習本門課程時除了上述的原則和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相結合的觀點以及理解與記憶並重的方法外,還應該著重用下面的學習方法去認識和理解人體的形態結構,從而正確地、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形態知識。
1.運用正確的學習方法
人體解剖學是醫學生最早接觸學習的醫學基礎課程,讓醫學生一開始就接受並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及自學能力,取得較佳的教學效果,養成正確的學習觀是非常必要的。這包括:
(1)主動學習 同學們要把自己作為學習的主體,充分發揮主動性,積極探索,自覺實踐,帶著求知的心態,積極主動地去學習。只要志存高遠,有奮進向上的志向,就會不斷克服困難,主動學習。
(2)超前學習 醫學生的發展分兩個階段:一是現有發展水平,即巳達到的水平;二是潛在發展水平。後者略高於前者。大家在學習中要最大可能地把自身潛力發揮出來,使潛在發展水平不斷轉變為現有發展水平。要時時向自己提出較高的學習要求,以適當快速過渡與跳躍方式完成學習任務。
(3)愉快學習 在學習本門課程中要有信心,充滿熱情,以愉悅歡快的心情投入學習。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是一切活動強有力的內驅力,可使整個神經系統興奮水平提高,有利於優勢興奮中心的形戒和暫時神經聯系的建立,使人思維敏捷,學習效率提高;而消極情感則壓抑大腦皮質的興奮性。
2.認識大學教學方法與中學的不同,轉變學習思想
在中學的課堂教學中一直是採用教師講學生聽這種單向直線傳授知識的方法,而且認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多少與教師講的多少有關。教師的作用應是加速學生獲得知識的催化劑,即促進學生的學習,而不僅僅是灌輸知識。大學與中學教學上一個最明顯的改變是老師減少了講課時間,強調學生自學,特別是以問題為基礎(或中心)的自學。因此,要求醫學生要適應教師由教授法向指導法轉化,學生由接受式向探求式轉化。即反映在教學過程中「教」的因素減少,而「學」的因素增多,逐步轉化為能獨立研究過程。反映在教學方法上,「講授」的職能由傳授、灌輸知識變成自學和研究上的指導,而「學」的含義也由接受變成理解和探求。
由於大學階段是大學生智力和能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培養和造就的大學生應是具有創造思想和有獨立工作能力的專門人才。因此,學習上必須轉變現有的傳統的學習模式和方法,把現在廣為採用的被動的學習方法改變為更加主動的學習,包括同學們自我指導的獨立學習以及老師的輔導等方法,學生既接受了教師傳授的知識,又掌握了「學會」的本領,教學的目的不是「授人一魚,僅供一飯之需」而是「教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培養學生終身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是醫學教育改革的方向。
3.抓住學習重點
本門課程的要求見學習大綱,概括地講,學習中主要掌握方面,即人體結構的基本特徵、與生命活動密切相關的形態結構特點和與診治疾病有關的器官形態結構特點,大家在學習時要做到有所側重。
4.重視理解與機械記憶的有機結合
針對本門課程的特點,在學習中特別強調直觀性,要充分利用書上插圖,多觀察實物標本、模型,達到文字、圖譜與標本的相結合,使枯燥的知識生動形象化。同時,對許多固定結構、名稱還需要機械記憶, 並需要掌握一定的記憶技巧。如對某些內容反復刺激、建立起逼真的立體形態、聯系記憶以及編記憶歌訣和順口溜等,每位同學都有自己的記憶方法。也可把一些內容綜合在一起集中記憶,如胸骨角平面有哪些重要結構?上、下肢由於功能上的差異,也必然反映在骨、關節的結構特點上有哪些?整個消化道能防止食物反流的結構有哪些?全身的「三角」結構有哪些?全身的「管」結構有哪些?神奇精密的人體結構中有許多是以「3」來分段的,如成人骨中有機質佔1/3,無機質佔2/3;股骨頸被髖關節囊的包繞特點;外耳道外1/3為軟骨部,內2/3為骨性部等;還有解剖學上的「人體之最」,如最長的骨、最長的韌帶、最長的肌等。這些都有助於提高學習樂趣和學習效果。
5.選擇自己合適的學習參考書
學習人體解剖學首先要選擇一本適合的教材。目前由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姚志彬教授主編供同學們使用的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相結合的教材—《醫用解剖學》,是國內比較好的教材之一,該書以層次敘述和以屍體解剖操作方法為主。人民衛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統解剖學》和《局部解剖學》等教材也可參考。此外,根據需要還應選擇一定的參考書,如張朝佑主編的《人體解剖學》、鍾世鎮院士主編的《臨床應用解剖學》和《臨床解剖學叢書》、於頻主編的《人體解剖彩色圖譜》、初國良、汪華僑主編的《醫用人體解剖學標本彩色圖譜》,以及一些復習題集和學習指南等。外文參考書主要有《Gray』s Anatomy》,這是一本有近百年歷史,已連續出版39版,在世界范圍內影響極大的、經典的大型參考書,書的內容豐富,包括解剖學、組織學、細胞學和胚胎學等較新的內容,國內已翻譯的出版有第 38版的中文譯本。《Method of Anatomy》圖文並茂,書中簡圖和文字敘述有獨特的風格和見解。《Cunnigham『s Textbook of Anatomy》曾11次出版,是一本局部解剖學教材。
主要雜志有《解剖學報》、《解剖學雜志》、《中國臨床解剖學雜志》、《神經解剖學雜志》、《解剖學研究》、《American Journal Anatomy》、《Anatomical Record》等。
6.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
現在是Internet時代,要特別注意網路學習,廣泛利用網路提供的各種教學資源,如網路課程、課件和素材庫等;准確把握解剖學姿勢、人體軸和面、方位術語和英文解剖學名詞;注重課堂教學的作用,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從中汲取科學的觀點和方法;學會高效使用教材、提綱、圖譜、掛圖、標本和模型;多接觸標本,不應懼怕屍體和福爾馬林刺激,盡早進入角色適應解剖學特殊的學習環境。
7.終身學習的觀點
隨著新的醫學診斷技術和治療技術層出不窮,給解剖學帶來許多新問題,終身學習將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人們在醫學工作中用於學習的時間將超過實際工作時間, 終身學習在解剖學中的學習地位和比重也越來越高。如fMRI、PET等先進影像技術的出現,使學習者要從人體斷面層次來研究和認識器官結構。所以,學習者要具備高級學習能力,懂得學習策略,充分自主學習、科學學習。
學習掌握解剖學知識是艱苦的勞動,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精神和學習目的,與時俱進,激發學習和求知激情,營造創新性學習氛圍,不斷進取,學好人體解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