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湯

發布時間:2021-07-16 01:02:10

1、附子理中湯與附子理中丸功效一樣嗎

功效一樣,但療效不一樣,葯方是一樣的,只不過是方劑不一樣而已

2、附子理中湯的方子?

你百度一下脾胃虛寒貌似用的是:黃芪建中湯。

黃芪建中湯

治法:溫中健脾,和胃止痛。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小建中湯溫脾散寒,和中緩急止痛。泛吐清水較重者,可加乾薑、吳茱萸、半夏、茯苓等溫胃化飲;如寒盛者可用附子理中湯,或大建中湯溫中散寒;若脾虛濕盛者,可合二陳湯;若兼見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形寒肢冷等腎陽虛證者,可加附子、肉桂、巴戟天、仙茅,或合用腎氣丸、右歸丸之類助腎陽以溫脾和胃。

http://ke.baidu.com/view/1131975.htm?fr=ala0_1_1
這個就是百科脾胃虛寒·~

3、附子理中湯中用法用量太深奧,請解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把上面所有葯物一起入葯,煎煮的時候加水二鍾,其實就是二盅,一般現在而言多是加水到水液高出葯物2厘米,同時放入5片生薑。煎至一鍾意思是把葯液煎煮到一盅,也就是原來水量的一半時就可以了

4、附子理中湯的用法

上葯銼散。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毫升,煎取七分,去滓,不拘時服。

5、附子理中湯的其他方劑

附子理中湯加減
【主症】久病不愈,黎明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便中夾雜有黏液,瀉後則安,形寒肢冷,面色眺白,腰膝酸軟,舌質淡胖,苔白滑,脈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脾腎,固澀止瀉。
熟附子9g,黨參15g,白術12g,茯苓12g,補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吳茱萸3g,厚朴10g,山葯30g,乾薑6g,砂仁6g,黃柏炭9g,陳皮10g,甘草6g。
【方解】方中補骨脂、吳茱萸、肉豆蔻、五味予取四神丸之意,溫腎暖脾,澀腸止瀉;黨參、白術、茯苓、甘草益氣健脾,與溫中暖腸胃的熟附子、乾薑、吳茱萸配合,運脾土,振奮中陽,中陽振復,升發運轉,可使清升濁降,腸胃功能恢復正常;陳皮、砂仁理氣健脾開胃;厚朴調氣導滯;黃柏炭清化濕熱毒邪,又苦以堅陰;甘草、大棗益氣和中,調和諸葯。上葯合用,脾腎兩補,溫中寓澀,調氣導滯,兼能清化濕熱毒邪,使腸胃功能協調,潰瘍性結腸炎自可逐漸康復。

6、附子理中湯劑量一般各用多少克?

附子9,黨參15,白術12,乾薑9,炙甘草9,單位g

7、附子理中湯標准配方是什麼?

附子理中湯由乾薑、人參、炒白術、炙甘草、附子組成。

最初源於漢代醫聖張仲景《傷寒論》所擬的兩個方子:四逆湯和理中湯。到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才把兩個方子合二為一。

四逆湯由制附子、乾薑和炙甘草三味中葯組成,理中湯則是溫中祛寒,補脾益氣的良方,它由乾薑、人參、炒白術、炙甘草四味中葯組成。附子理中湯實際上是在理中湯的基礎上多了一味大辛大熱的附子而已,附子被稱為回陽第一要葯。



(7)附子理中湯擴展資料

脾胃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脾胃與腎相互依存,若脾胃陽虛日久,可致腎陽虛衰、溫煦失職,除了腹瀉外,還伴四肢冰涼、腹中冷痛等症狀。

腎主一身之陽氣,若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則見五更泄瀉,下利清谷。故附子理中丸不但能溫運脾陽,補中益氣,且利用附子溫熱善走,偏補下焦命門陽虛之全陽之氣,驅走體內寒氣,溫補脾腎以止瀉,恢復脾胃升陽降濁的功能。

8、附子理中湯,急!!!

沒有問題,放心吧,附子是制過的,用量在規定范圍內

9、上熱下寒,脾腎陽虛.喝附子理中湯或四逆湯會不會上火?

上熱下寒在治療過程中比較不好把握,尤其當涉及到用葯更是。用寒葯就會讓病者寒,用熱葯就會讓患者覺得熱。
如果下寒比較明顯,四逆湯是可以用的,但是怎麼用和如何搭配用葯就很關鍵。
比如可以配合龍骨牡蠣把熱沉降下去,或者佐以黃芩黃連等,如兼有奔豚可以配合沉香肉桂牛膝之類。
如果上熱較明顯,湯葯宜涼著喝

10、附子理中湯

附子理中丸是治療中臟虛寒的,根據你的情況可以吃。

與附子理中湯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