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自體心臟移植

自體心臟移植

發布時間:2021-07-04 13:55:14

1、心臟移植的介紹

心臟移植主要是針對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的外科移植手術。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並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胸腔內的同種異體移植手術。受體的自體心臟被移除(稱為原位心臟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體心臟(稱為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後平均生存期為13年。目前,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100餘例,三年生存率大於90%,五年生存率大於85%。心臟移植並不是心臟病的常規治療方法,而是作為挽救終末期心臟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質量的一個治療手段。

2、克隆的心臟移植後會發生排斥反應嗎?

從理論上說
以患者自體細胞克隆的器官
和患者自體不會產生排斥反應
但是在實際移植手術的准備中
克隆器官會不會產生排斥反應
還有待臨床實驗

3、多發性骨髓瘤自體骨髓移植

因為心臟和感染問題,建議暫緩選擇移植治療。必要時,查FlSH,根據結果再選擇。維持治療根據我們的經驗最好選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祝好!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血液內科-劉尚勤主任醫師 查看原帖>>

4、有誰做過心臟移植手術么?

心臟移植主要是針對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的外科移植手術。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並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胸腔內的同種異體移植手術。受體的自體心臟被移除(稱為原位心臟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體心臟(稱為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後平均生存期為13年。目前,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100餘例,三年生存率大於90%,五年生存率大於85%。心臟移植並不是心臟病的常規治療方法,而是作為挽救終末期心臟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質量的一個治療手段。

5、器官移植將帶來哪些新變革?

將某一個體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用手術移植到自己體內其他部位,或移植到另一個體的某一部位的方法,叫移植術。獻出器官的個體,叫供者;接受器官的個體,叫受者。如供者與受者為同一個體,則稱為自體移植,如斷肢再植;如供者與受者屬同一種類,但不是同一個體,則稱為同種異體移植,如人與人之間的器官移植,移植後會產生排斥反應;不同種屬間的移植,叫異種移植,移植後的排斥反應會非常劇烈,如把狗的腎移植給人;同卵雙生的雙胞胎間的移植,雖供者與受者不是同一個體,但雙胞胎間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基因結構,移植後不會產生排斥反應,稱為同質移植。

一般說來,器官移植有以下三個特點:①移植物從切取時切斷血管到植入受者體內再次接通血管期間,始終保持活力;②移植的當時,即吻合了移植器官與受者間的動、靜脈,建立了通暢的血液循環;③如果不是自體移植或同質移植,術後不可避免地要產生排斥反應。因此,器官移植屬活體移植,被移植的器官不但要保留正常的外形和解剖結構,而且在移植過程中要始終保持活力,移植後必須盡快恢復移植器官的功能。

19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初,手術中的疼痛、失血、感染等問題相繼解決後,現代外科才開始飛躍起來,器官移植才成為可能。但現代外科的器官移植是經歷了以下三個重大的突破後才確立起來的:①卡雷爾大夫倡導的血管吻合術的發展;②低溫保持移植物的成功;③有了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控制排斥反應。

20世紀初,俄國的阿爾曼等大夫在動物身上進行了大量的器官移植的探索,為器官移植積累了寶貴的經驗;1952年,米雄大夫將一母親的腎臟移植到了其兒子身上,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活體器官移植,盡管由於排斥反應,術後腎功能僅保持了23天,但它宣告了人類歷史上器官移植作為神話和科幻年代的結束;1954年,莫雷大夫成功地為一位21歲的婦女移植了她同卵雙生的姐姐的腎臟,使該婦女一直活到今天,並成了有兩個孩子的媽媽,也作為器官移植後活得最長久的人,該婦女和莫雷大夫均上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1956年,莫雷又開始了同種異體腎移植,也獲成功;1967年,南非的巴納德大夫首次開始了心臟移植。至此,現代器官移植開始向一座又一座高峰躍進。

——據世界器官移植指導中心統計,到1994年為止,全世界已有40多萬例患者接受了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目前以每年3000~5000例的速度在發展;新興的胰腺移植正以每年2000~3000例的速度在遞增;腎臟移植已在全球各大醫院普遍展開!

從1952年到1992年,人類已有17位直接從事器官移植的臨床醫學家獲得了9個年度的人類最高科學榮譽——諾貝爾獎。1990年,當從事腎臟移植的美國大夫莫雷和骨髓移植的開拓者托馬斯走向諾貝爾獎金的領獎台時,世界各大報紙和電視台紛紛發出以下評論:「器官移植開創了人類醫學史上的新紀元!」

腎臟移植開創了人類歷史上器官移植的先河,是器官移植的範例。自1952年米雄大夫開始首例人體腎移植以來,目前人類已進行了20萬例左右腎移植,5年存活率超過80%以上。

正如家中的「下水道」是用於排除各種污水的裝置一樣,腎臟在人體內也起「下水道」的作用。其主要生理功能是清除人體血液內的各種有害的代謝廢物和毒物,一旦此「下水道」的功能已不可逆地喪失,人體的毒物和廢物將急劇堆積,患者最終死於「尿毒症」。

隨著腎移植術的不斷發展,目前認為:任何原因的腎臟疾病,發展到不可逆性腎功能衰竭階段後,若患者其他臟器功能良好,均應進行腎移植。在腎功能已衰竭後及移植的腎臟恢復功能前,一種叫人工腎的機器可完全代替腎臟的功能,即定期把患者的血液引入人工腎,由人工腎清除了血液內的毒物後,再將已凈化後的血液重新注入患者體內。目前,人工腎不但可以完全取代腎臟,而且已成為由於各種原因(如缺少手術費用、缺少可用於移植的腎臟等)不能進行腎移植的患者維持生命、長期生存的一項措施。遺憾的是,一台幾百千克重的、插滿各種管道的機器,現在暫不能植入體內。因此,要想讓不可逆性腎功能衰竭的患者像正常人一樣學習、工作、生活,必須進行腎移植。

目前,據估計我國每100萬人口中就有100多名終末期的患者需要腎移植,那麼,想一想,我國12億多人口中,大約有多少正掙扎在死亡線上等待腎移植的患者呢?須知,由於腎臟來源有限及患者經費不足,我國目前最多能進行3000例左右腎移植。器官來源不足,這也是當今極少數犯罪分子要偷器官的原因。腎移植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為了防止腎移植後強烈排斥反應,需長期應用抑制排斥反應的葯物——免疫抑制劑,而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同時又抑制了機體對產生腫瘤細胞的「免疫監視作用」,因此,5~10年後,惡性腫瘤的發生率較高。

對策:第一,用早產兒死後的腎臟,不但增加了腎臟的來源,也減輕了排斥反應;第二,加強開發可植入體內的人工腎。

1967年12月,南非開普敦市某醫院,一位52歲的猶太商人因各種治療無效已進入心力衰竭的終末期,患者、大夫、護士似乎都在等待著「死亡之神」的降臨;同時,一個22歲的姑娘因車禍造成的嚴重腦外傷,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這兩件事時間上的巧合,加上該醫院先進的設備和力量,年輕的巴納德大夫果斷決定:把因腦外傷而死亡的姑娘完好的心臟移植到猶太商人身上!由於雙方家屬的同意與支持,人類翻開了向「死亡之神」挑戰的新篇章……術後,患者盡管因強烈的排斥反應和感染而死亡,但首例心臟移植畢竟是醫學史上一個重大進展。隨後1年內,世界各地進行了約100例心臟移植,患者都因強烈的排斥反應或嚴重的感染很快死亡,心臟移植跌入低谷。

直到1978年,新一代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劑環孢黴素問世後,才又把心臟及其他各大臟器的移植再次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到1991年,全世界216個醫療中心共完成了18000多例心臟移植,僅1990年1年,全世界就完成了3054例心臟移植。目前,全世界心臟移植估計已完成了40000例以上,1年成活率已接近90%,5年成活率已超過75%。

心臟是一個時刻都在搏動的器官,它的主要生理功能和一台水泵完全一樣:即源源不斷地把血液「泵」入機體的各個組織和器官。若心臟的「泵」血能力不足,不能滿足各組織、臟器代謝水平的需要,則稱為泵衰竭或心衰;若心臟一旦停搏,只需幾分鍾,腦組織將出現不可逆性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終結。而許許多多心臟手術的前提是:心臟必須完全停止搏動。道理很簡單,手術刀無法在一顆跳動著的心臟上准確地切開一條大夫們所需的切口;任何大夫也無法在不斷跳動著的心臟上進行精細的外科手術操作。那麼,怎樣解決上述矛盾呢?事實上,在使心臟停搏前,一種叫「體外循環機」的機器已代替了心臟的泵血功能,從廣義上講,這種「體外循環機」就包含了一顆大的「機械心臟」,由它暫時泵血到各個器官,在整個心臟手術過程中,泵血功能得以延續。

6、一般心臟怎麼移植,不會死嗎?

心臟移植主要是針對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的外科移植手術。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並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胸腔內的同種異體移植手術。受體的自體心臟被移除(稱為原位心臟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體心臟(稱為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後平均生存期為13年。目前,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100餘例,三年生存率大於90%,五年生存率大於85%。心臟移植並不是心臟病的常規治療方法,而是作為挽救終末期心臟病病人生命和改善其生活質量的一個治療手段。

手術分類
1.原位心臟移植
原位心臟移植手術是從胸骨正中開胸,暴露縱隔,打開心包,切斷大血管後通過體外循環機進行輔助循環。供體的心臟在取出之前,給予氯化鉀注射處理使心臟停搏,取出後放入冰中保存。通常供體心臟可以在冰中保存4-6小時。衰竭的心臟被切斷周圍大血管和部分左心房後從受體胸腔中分離出來,剩下的左心房組織保留肺靜脈,將供體心臟修剪後植入原心臟部位與受體的血管和剩餘左心房組織吻合。供體心臟復跳後,脫離體外循環機,縫合關胸。
2.異位心臟移植
異位心臟移植指保留受體心臟,且將供體的心臟植入胸腔,並將兩個心臟和血管連接形成一個「雙心」系統。這種術式能夠給受體心臟一個恢復的機會。如果移植失敗(如出現排斥反應),可以將出現排斥反應的供體心臟切除。異位移植一般用在供體心臟功能不夠強健(受體體重遠較供者體重大,供體心臟較弱,或患有肺動脈高壓)。

術後護理
心臟移植術後早期需在ICU監護治療,當患者蘇醒後需轉入特殊病房進行康復護理。住院時間和術後護理時間取決於患者的一般狀況、移植心臟功能,以及患者的自我護理能力。由於住院時間延長會增加院內感染的風險,醫生們通常希望患者能在術後2周左右出院,出院後應該定期返院復查,患者也需要一定的情感和心理支持。當患者逐漸適應後,返院復查的周期可以延長。由於手術時迷走神經被切斷,供體心臟去神經支配後一般每分鍾跳動100次左右。心臟移植術後需要定期檢查評價移植心臟功能,監測免疫抑制劑葯物濃度及有無免疫排斥反應,並積極防治感染。免疫抑制劑需長期堅持服用以避免排斥反應的發生,並需要定期進行心肌活檢明確有無排斥反應。

術後並發症
心臟移植是高風險手術,在院死亡率在7%左右。心臟術後並發症包括感染、敗血症、供心衰竭、出血、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慢性腎衰竭、免疫排斥反應以及服用免疫抑制劑的副作用。因為心臟移植屬於異體器官移植,受體對其具有免疫排斥可能,對於心臟移植患者來說,出現免疫排斥的風險始終存在,所以必須長期應用免疫抑制劑。但是免疫抑制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增加感染的可能性,出現感覺異常、易發腫瘤等。還有部分患者術後可能發生腎功能不全。

7、人類首例心臟移植手術是哪年施行的

1967心臟移植主要是針對晚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嚴重冠狀動脈疾病進行的外科移植手術。是將已判定為腦死亡並配型成功的人類心臟完整取出,植入所需受體胸腔內的同種異體移植手術。受體的自體心臟被移除(稱為原位心臟移植)或保留用以支持供體心臟(稱為異位心臟移植)。手術後平均生存期為13年。目前,我國每年心臟移植手術100餘例,三年生存率大於90%,五年生存率大於85%。

8、自體幹細胞移植的好處

存在於胎盤組織中的間充質幹細胞,有的是屬於母親的,有的是嬰兒自己的。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在嬰兒出生後,可以將屬於孩子自己的間充質幹細胞從胎盤中分離出來,並加以保存。未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旦有需要,可以方便使用。而且,因為是孩子自己的細胞,使用時不需要配型,也不會引起免疫反應。林教授強調,隨著幹細胞治療研究的不斷深入,自體幹細胞的應用價值越來越高,而出生時是人一生中在體外獲得自體幹細胞的唯一機會。

用造血幹細胞可以治療白血病。與造血幹細胞相比,間充質幹細胞的臨床用途更廣。林教授說,間充質幹細胞是近年來國內外幹細胞應用研究使用最多的幹細胞品種之一。用間充質幹細胞可以治療多種類型的疾病,同時,還能用來修復甚至再造受損的組織器官。國內外近年來利用間充質幹細胞的臨床應用研究有很多,主要疾病類型包括骨關節疾病、肝硬化、脊髓損傷、系統性紅斑狼瘡、缺血性心臟病、帕金森、老年痴呆、移植物宿主排斥反應(GVHD)和糖尿病等。

國家幹細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幹細胞產業奠基人韓忠朝教授提醒:家長首先要清楚,幹細胞治療是一種新的疾病治療手段,針對的主要是用葯物或手術難以有效治癒的疑難雜症或慢性疾病。所以,現階段保存幹細胞,更重要的是保存資源,先將孩子的自體幹細胞從可能被廢棄的胎盤中「搶救」出來,以備孩子在未來成長過程中的不時之需。

9、心臟牽引手術有後遺症嗎,要多少錢?

對心臟移植的幾點認識:
1、手術本身操作難度不大,按照固定順序進行;
2、切除自體心臟需注意左房壁的保留,選擇聯合左右房切口路線切開右心房及房間隔,沿房間溝將房間隔切除,右側切開後,沿房室溝剪開,適當多保留左房壁;
3、供體心臟位置是重點:左心耳對應,上腔靜脈和下腔靜脈對線整齊;主動脈、肺動脈對合好防止扭曲;
4、一些小技巧:縫合左房壁起始時,將供體心臟放置自體左房壁左側,這樣不需要另外的助手擺放心臟,縫合容易;將肺動脈修剪得很短,避免吻合打折;血管吻合前,用牽引線將血管懸吊,縫合更容易。

與自體心臟移植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