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體免疫有哪些類型?
人體免疫有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後天性免疫)兩種類型。 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遺傳特性,是人一生下來就具有。 特異性免疫又稱獲得性免疫或適應性免疫,這種免疫只針對一種病原。是獲得免疫經後天感染(病癒或無症狀的感染)或人工預防接種(菌苗、疫苗、類毒素、免疫球蛋白等)而使機體獲得抵抗感染能力。
2、什麼是人體免疫力?
人體免疫力是指人體免疫系統進行自我保護能力,主要是身體抵抗外部環境中病毒、細菌等感染的能力,人體免疫力使身體維持在一個穩定的環境中。
3、人體免疫過程
第一道防線
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他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可以清除異物
第二道防線
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
第三道防線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組成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特異性免疫根據種類分為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
T細胞是參與細胞免疫的淋巴細胞,受到抗原刺激後,轉化為致敏淋巴細胞,並表現出特異性免疫應答,免疫應答只能通過致敏淋巴細胞傳遞,故稱細胞免疫。免疫過程通過感應、反應、效應三個階段,在反應階段致敏淋巴細胞再次與抗原接觸時,便釋放出多種淋巴因子(轉移因子、移動抑制因子,激活因子,皮膚反應因子,淋巴毒,干擾素),與巨噬細胞,殺傷性T細胞協同發揮免疫功能。細胞免疫主要通過抗感染;免疫監視;移植排斥;參與遲發型變態反應起作用。其次輔助性T細胞與抑制性T細胞還參與體液免疫的調節。
體液免疫
B細胞是參與體液免疫的致敏B細胞。在抗原刺激下轉化為漿細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能與靶抗原結合的免疫球蛋白即為抗體。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分為五類。 ①IgG是血清中含量最多的免疫球蛋白,唯一能通過胎盤的抗體,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對毒性產物起中和、沉澱、補體結合作用,臨床上所用丙種球蛋白即為IgG。 ②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是個體發育中最先合成的抗體,因為它是一種巨球蛋白,故不能通過胎盤。血清中檢出特異性IgM,作為傳染病早期診斷的標志,揭示新近感染或持續感染,具有調理、殺菌、凝集作用。 ③IgA有兩型即分泌與血清型。分泌型IgA存在於鼻、支氣管分泌物、唾液、胃腸液及初乳中。其作用是將病原體粘附於粘膜表面,阻止擴散。血清型IgA,免疫功能尚不完全清楚。④IgE是出現最晚的免疫球蛋白,可致敏肥大細胞及嗜鹼性粒細胞,使之脫顆粒,釋放組織胺。寄生蟲感染,血清IgE含量增高。 ⑤IgD其免疫功能不清。 還有一類無T與B淋巴細胞標志的細胞,具有抗體依賴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能殺傷特異性抗體結合的靶細胞,又稱殺傷細胞(Killer cell),簡稱K細胞,參與ADCC效應,在抗病毒,抗寄生蟲感染中起殺作用。再一類具有自然殺傷作用的細胞,稱為自然殺傷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即NK細胞。在殺傷靶細胞時,不需要抗體與補體參與。
4、人體的免疫功能包括什麼
人體的免疫功能是生物機體在種系進化和個體發育過程中逐步獲得的防衛能力。
人體的免疫功能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機體抵抗外界傳染性因子的免疫防護功能;(2)機體清除損傷和死亡細胞,維持自身生理平衡的自身穩定功能;(3)對機體監視,發現並清除突變細胞的免疫監視功能。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機體的免疫系統依靠其先天具有的免疫能力及後天獲得的免疫能力發揮共同免疫作用,保持機體的生理功能相對穩定。若免疫功能發生異常,必然會導致機體生理功能的失調,從而出現病理性變化。
免疫防護功能主要針對外來抗原物質。在正常情況下,可防止或摧毀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或其他抗原異物的侵入及危害,保證機體不患病。若此功能過低,則說明免疫系統有缺陷,易出現反復感染等一類免疫缺陷綜合症。若此功能過高,則會導致不同類型的變態反應的發生。自身穩定功能在正常情況下,可及時清除損傷及壞死的細胞,維持機體免疫系統的平衡。此功能過低或過高時,都會導致對外源性抗原或內源性抗原發生免疫調節失常。特別是過高時,常可引起各種自身免疫病的發生。免疫監視功能可有效地防止突變細胞引起的腫瘤病的發生
5、人體有哪些免疫力?
人體是一個戰場,在這里,抗擊致病菌的戰斗經久不息。我們吸進的空氣充滿各種潛在的殺手——肉眼看不到的細菌。萬幸的是,在通常情況下,這些細菌很快就被健康機體的自然抵抗力所擊潰。細菌或更微小的病毒可通過諸如口腔、鼻子、耳朵以及皮膚傷口等任何空隙侵犯人體,當它們滲入到組織或血液中時,就引起疾病或感染。
人體的第一道防禦屏障是外層皮膚和包繞在內臟器官表面的漿膜。諸如嘴巴和眼睛這些易受侵犯的部位,均由抗菌液——唾液和淚液加以保護。胃酸除了消化食物外,能殺死伴隨吞咽而侵入的各種危險分子。
一旦細菌侵入任何脆弱的區域,人體的「防衛力量」——血液中的白細胞就會踴躍爭先,前往抗擊。人體平均含有250~300億個白細胞,當細菌侵入時,白細胞就聚集到感染部位,以吞噬和消化的形式消滅入侵者。為此,授予這些可愛的戰士「吞噬細胞」的稱號。
在激戰中,細菌釋放了大量的毒性物質,這些毒素作為「抗原」,刺激部分白細胞和體內網狀內皮系統中的其他細胞,產生了稱為「抗體」的防護化學物質。每種抗體都來自於特殊的感染,在生命的過程中,人體可能遇到多達100000種的不同抗原,而每一種抗原都引發了相應的抗體。即使戰斗已經結束,獲勝的機體並沒有遣散其抵抗力量。抗體繼續存留於血液中,並時而得到來自肝臟和淋巴系統中發育成熟的新生力量的補充。這樣,一旦類似的細菌再次進犯,嚴陣以待的抵抗力量就會予以迎頭痛擊。這是獲得性免疫系統對類似病菌再次侵犯產生的自然抵抗作用。
感冒的免疫力是短暫的,由於引起感冒的病毒種類太多了,以致機體不可能建立起抗擊它們的特種力量。已經發展了人工免疫法(或稱接種疫苗法),用於抗擊某些疾病,當然,最著名的例子是天花。當醫生將一種極為相似、但沒有致病危險的牛痘菌注入人體後,這些疫苗刺激機體產生了能抵禦極為危險疾病的抵抗能力。
因生病或注射疫苗後所獲得的免疫力稱為「自動免疫」,而機體的另一種防衛形式稱為「被動免疫」。在被動免疫過程中,機體本身並不產生抗體。這一類型的免疫力是胎兒從其母親的血液中,或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天從其母親的乳汁中獲得的。
6、人體三大免疫是什麼???
第一道防線
是由皮膚和黏膜構成的,他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纖毛,可以清除異物
第二道防線
是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這兩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因此叫做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多數情況下,這兩道防線可以防止病原體對機體的侵襲。
第三道防線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組成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在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免疫系統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組成的:
免疫器官:免疫細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場所,包括骨髓、胸腺、脾、淋巴結等
免疫細胞(發揮免疫作用的細胞):1.吞噬細胞
2.淋巴細胞起源: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
T細胞(在胸腺中成熟)
B細胞(在骨髓中成熟)
免疫活性物質:由免疫細胞或其他細胞產生的發揮免疫作用的物質,包括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人體自然免疫的重要作用:
7、人體免疫系統有哪些?
8、人體的免疫系統是怎樣的?
免疫系統就是人體對外界的侵害(如細菌、病毒的入侵)起防禦作用的組織
9、人體的免疫系統指什麼?
免疫系統
人體內有一個免疫系統,它是人體抵禦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衛系統。這個系統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臟、淋巴結、扁桃體、小腸集合淋巴結、闌尾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嗜鹼粒細胞、嗜酸粒細胞、肥大細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補體、免疫球蛋白、細胞因子等)組成。
骨髓是主要的造血器官,是各類血細胞的發源地。胚胎期血細胞生成場所最早在卵黃囊,後移至胚肝和胚脾,最後由骨髓替代。成年期造血功能主要發生在胸骨、脊椎、骼骨和肋骨等扁骨的紅髓。血細胞的祖先是多能幹細胞,繼而增殖分化為淋巴系和髓系幹細胞,再進一步增殖分化為單能幹細胞或前體細胞進入血流。禽類的前體B細胞進入法氏囊成熟,哺乳類包括人類的前體B細胞仍繼續留在骨髓內直至成熟。
胸腺是T細胞分化和成熟的場所,因而T細胞亦稱胸腺依賴性T淋巴細胞。骨髓中的T淋巴系前體細胞(前體T細胞)經血循環進入胸腺後,也稱胸腺細胞。它們在胸腺激素影響下,最終分化為成熟T細胞,隨後釋放入血液循環中。
成熟T細胞和B細胞通過血液循環到達淋巴結、脾臟和扁桃體等組織或器官,它們分別定居在固定的部位,成為機體的常駐警衛部隊。若遇到病原體等抗原物質入侵,就能發生特異性免疫應答反應,產生免疫物質與之對抗。我們身體某個部位發生創傷炎症時,該部位附近的淋巴結便會腫大,這就是這些部位增加了「警衛部隊」並在和病原體作戰。
在感染過程中,各免疫器官、組織、細胞和分子間互相協作、互相制約、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復雜的免疫防禦功能。病原體侵入人體後,首先遇到的是天然免疫功能的抵禦。一般經7-10天,產生了獲得性免疫;然後兩者配合,共同殺滅病原體。
天然免疫是人類在長期的種系發育和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防禦病原體的一系列功能。其特點是人人生來就有,並能遺傳給下一代,而且不同種的生物免疫系統有差異。例如人不會得雞霍亂也不會被犬瘟病毒感染;同樣,動物不會患麻疹。
天然免疫與人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理功能有密切聯系。
皮膚與粘膜
人體與外界環境接觸的表面,覆蓋著一層完整的皮膚和粘膜。皮膚由多層扁平細胞組成,能阻擋病原體的穿越,只有當皮膚損傷時,病原體才能侵入。粘膜僅有單層柱狀細胞,機械性阻擋作用不如皮膚,但粘膜有多種附件和分泌液。例如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的纖毛運動、口腔唾液的吞咽和腸蠕動等,可將停留在粘膜表面的病原體驅趕出體外。當宿主受寒冷空氣或有害氣體等刺激,上呼吸道粘膜屏障受損傷時,就易患氣管炎、支氣管炎和肺炎等。
皮膚和粘膜能分泌多種殺菌滅毒物質。例如皮膚的汗腺能分泌乳酸使汗液呈酸性(pH5.2-5.8),不利於細菌生長。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有殺細菌和真菌作用。不同部位的粘膜腺體能分泌溶菌酶、胃酸、蛋白酶等各種殺菌物質。
人體的正常菌群也有拮抗病原體的作用。例如口腔中的唾液鏈球菌產生的過氧化氫能殺死腦膜炎奈瑟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假絲酵母菌等;咽喉部的甲型鏈球菌能抑制肺炎鏈球菌生長等。
血腦屏障
血腦屏障不是一個特殊的解剖學上專有的結構,一般認為由軟腦膜、脈絡絲、腦血管和星狀膠質細胞等組成。它的功能是阻擋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從血流進入腦組織或腦脊液,以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嬰幼兒的血腦屏障發育不夠完善,所以容易發生腦膜炎、腦炎等疾患。
胎盤屏障
由母體子宮內膜的基蛻膜和胎兒絨毛膜組成。正常情況下,母體感染的病原體及其毒性產物難於通過胎盤屏障進入胎兒體內。但若在妊娠3個月內,此時胎盤結構發育尚不完善,則母體中的病原體等有可能經胎盤侵犯胎兒,干擾其正常發育,造成畸形甚至死亡。葯物也和病原體一樣有可能通過母體侵犯胎兒。因此,在懷孕期間,尤其是早期,應盡量防止發生感染,並盡可能不用或少用副作用較大的各類葯物。
人類的吞噬細胞有大、小兩種。小吞噬細胞是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細胞。大吞噬細胞是血中的單核細胞和多種器官、組織中的巨噬細胞,兩者構成單核吞噬細胞系統。
當病原體穿透皮膚或粘膜到達體內組織後,吞噬細胞首先從毛細血管中逸出,聚集到病原體所在部位。多數情況下,病原體被吞噬殺滅。若未被殺死,則經淋巴管到附近淋巴結,在淋巴結內的吞噬細胞進一步把它們消滅。淋巴結的這種過濾作用在人體免疫防禦能力上佔有重要地位,一般只有毒力強、數量多的病原體才有可能不被完全阻擋而侵入血流及其它臟器。但是在血液、肝、脾或骨髓等處的吞噬細胞會對病原體繼續進行吞噬殺滅。
以病原菌為例,吞噬、殺菌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吞噬細胞和病菌接觸、吞入病菌、殺死和破壞病原菌。吞噬細胞內含有溶酶體,其中的溶菌酶、髓過氧化物酶、乳鐵蛋白、防禦素、活性氧物質、活性氮物質等能殺死病菌,而蛋白酶、多糖酶、核酸酶、脂酶等則可將菌體降解。最後不能消化的菌體殘渣,將被排到吞噬細胞外。
細菌被吞噬在吞噬細胞內形成吞噬體;溶酶體與吞噬體融合成吞噬溶酶體;溶酶體中多種殺菌物質和水解酶將細菌殺死並消化;菌體殘渣被排出細胞外。
病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後,其結果根據病菌類型、毒力和人體免疫力不同而不同。化膿性球菌被吞噬後,一般經5—10分鍾死亡,30—60分鍾被破壞,這是完全吞噬。而結核分枝桿菌、布魯氏菌、傷寒沙門氏菌、軍團菌等,則是已經適應在宿主細胞內寄居的胞內菌。在無特異性免疫力的人體中,它們雖然也可以被吞噬細胞吞入,但不被殺死,這是不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可使這些病菌在吞噬細胞內得到保護,免受機體體液中特異性抗體、非特異性抗菌物質或抗菌葯物的有害作用;有的病菌尚能在吞噬細胞內生長繁殖,反使吞噬細胞死亡;有的可隨遊走的吞噬細胞經淋巴液或血流擴散到人體其它部位,造成廣泛病變。此外,吞噬細胞在吞噬過程中,溶酶體釋放出的多種水解酶也能破壞鄰近的正常組織細胞,造成對人體不利的免疫病理性損傷。
正常人體的血液、組織液、分泌液等體液中含有多種具有殺傷或抑制病原體的物質。主要有補體、溶菌酶、防禦素、乙型溶素、吞噬細胞殺菌素、組蛋白、正常調理素等。這些物質的直接殺傷病原體的作用不如吞噬細胞強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發揮作用。例如補體對霍亂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應,但在霍亂弧菌與其特異抗體結合的復合物中若再加入補體,則很快發生溶解霍亂弧菌的溶菌反應。
人體的免疫系統像一支精密的軍隊,24小時晝夜不停地保護著我們的健康。它是一個了不起的傑作!在任何一秒內,免疫系統都能協調調派不計其數、不同職能的免疫「部隊」從事復雜的任務。它不僅時刻保護我們免受外來入侵物的危害,同時也能預防體內細胞突變引發癌症的威脅。如果沒有免疫系統的保護,即使是一粒灰塵就足以讓人致命。 根據醫學研究顯示,人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疾病與免疫系統失調有關。而人體免疫系統的結構是繁多而復雜的,並不在某一個特定的位置或是器官,相反它是由人體多個器官共同協調運作。骨髓和胸腺是人體主要的淋巴器官,外圍的淋巴器官則包括扁桃體、脾、淋巴結、集合淋巴結與盲腸。這些關卡都是用來防堵入侵的毒素及微生物。當我們喉嚨發癢或眼
睛流淚時,都是我們的免疫系統在努力工作的信號。長久以來,人們因為盲腸和扁桃體沒有明顯的功能而選擇割除它們,但是最近的研究顯示盲腸和扁桃體內有大量的淋巴結,這些結構能夠協助免疫系統運作。
自從抗生素發明以來,科學界一直致力於葯物的發明,期望它能治療疾病,但事與願違,研究人員逐漸發現,人們對化學葯物的使用只會刺激免疫系統中的某種成分,但它無法替代免疫系統的功能,並且還會產生對人體健康有害的副作用,擾亂免疫系統平衡。反而是人體本身的防禦機制--免疫系統,具有不可思議的力量。而適當的營養卻能使免疫系統全面有效地運作,有助於人體更好地防禦疾病、克服環境污染及毒素的侵襲。營養與免疫系統之間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的關聯,成就了營養免疫學創立的理論基礎。
綜合起來,免疫系統具有以下的功能:
一、保護:使人體免於病毒、細菌、污染物質及疾病的攻擊。
二、清除:新陳代謝後的廢物及免疫細胞與敵人打仗時遺留下來的病毒死傷屍體,都必須藉由免疫細胞加以清除。
三、修補:免疫細胞能修補受損的器官和組織,使其恢復原來的功能。健康的免疫系統是無可取代的,雖然它的力量令人贊嘆,但仍可能因為持續攝取不健康的食物而失效。研究已證實,適當的營養可強化免疫系統的功能,換言之,影響免疫系統強弱的關鍵,就在於精確平衡的營養,不均衡的營養會使免疫細胞功能減弱,不純凈的營養會使免疫細胞產生失調,導致慢性疾病。營養免疫學的研究焦點就在於如何藉著適當的營養滋養身體,以維持免疫系統的最佳狀態,進而使我們的免疫系統更強健,這是由陳昭妃博士擷取中國人對本草植物的使用心得,並融合對於營養免疫學的深入研究所創造的,是一門新世紀的健康科學,更是新時代的健康主流。
士兵工廠:骨髓 紅血球和白血球就像免疫系統里的士兵,而骨髓就負責製造這些細胞。每秒鍾就有800萬個血球細胞死亡並有相同數量的細胞在這里生成,因此骨髓就像製造士兵的工廠一樣。
訓練場地:胸腺 就像為贏得戰爭而訓練海軍、陸軍和空軍一樣,胸腺是訓練各軍兵種的訓練廠。胸腺指派T細胞負責戰斗工作。此外,胸腺還分泌具有免疫調節功能的荷爾蒙。
戰場:淋巴結 淋巴結是一個擁有數十億個白血球的小型戰場。當因感染而須開始作戰時,外來的入侵者和免疫細胞都聚集在這里,淋巴結就會腫大,甚至我們都能摸到它。腫脹的淋巴結是一個很好的信號,它正告訴你身體受到感染,而你的免疫系統正在努力地工作著。作為整個軍隊的排水系統,淋巴結肩負著過濾淋巴液的工作,把病毒、細菌等廢物運走。人體內的淋巴液大約比血液多出4倍。
血液過濾器:脾臟 脾臟是血液的倉庫。它承擔著過濾血液的職能,除去死亡的血球細胞,並吞噬病毒和細菌。它還能激活B細胞使其產生大量的抗體。
咽喉守衛者:扁桃體 扁桃體對經由口鼻進入人體的入侵者保持著高度的警戒。那些割除扁桃體的人患上鏈球菌咽喉炎和霍奇金病的機率明顯升高。這證明扁桃體在保護上呼吸道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疫助手:盲腸 盲腸能夠幫助B細胞成熟發展以及抗體(IgA)的生產。它也扮演著交通指揮員的角色,生產分子來指揮白血球到身體的各個部位。盲腸還能「通知」白血球在消化道內存在有入侵者。在幫助局部免疫的同時,盲腸還能幫助控制抗體的過度免疫反應。
腸道守護者:病原微生物最易入侵的部位是口,而腸道與口相通,所以腸道的免疫功能非常重要。集合淋巴結是腸道黏膜固有層中的一種無被膜淋巴組織,富含B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少量T淋巴細胞等。對入侵腸道的病原微生物形成一道有力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