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寶寶17天,他上顎跟喉嚨處長有白色的顆粒,什麼東西?
寶寶的上顎的白色顆粒是脂肪粒,不痛的,是正常的現象。寶寶的黃疸建議去醫院測試一下黃疸值,如果嚴重的話,需要住院治療,如果不嚴重,可以吃葯幫助退黃疸的。
2、嬰兒上顎有白色顆粒是上火的預兆嗎
這個考慮就是上火引起的症狀。不放心起見,是需要去醫院里檢查一下的。你可以在家裡熬金銀花水,或者魚腥草水也可以燉蓮藕銀耳湯,而是應該給孩子養成喝水的習慣,也可以給孩子使用清火寶。
3、寶寶上顎為什麼會有一連串的白點?這些白點是什麼?
口腔有小白點伴有發燒時,考慮是咽頰炎一類的,需要服用抗病毒葯物來治療,鵝口瘡的治療需要使用碳酸氫鈉配合上制黴菌素片外用。定期更換,目前可以用棉簽沾碳酸氫鈉溶液輕輕塗抹在口瘡表面,不要弄破以免感染。可以到醫院或者葯房開葯。看上去很像小牙,但是沒有牙根,對身體沒有什麼影響,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也不需要處理,在一段時間後(有的是數天、有的是數周後)會自行脫落消失。家長朋友都必須要保證寶寶口腔清潔,必須要在平日里給寶寶多喝一些溫開水,這樣可以有效的清理寶寶口腔和牙齒當中的殘留物和病菌。
對身體沒有什麼影響,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馬牙」不影響嬰兒吃奶和乳牙的發育,也不需要處理,在一段時間後(有的是數天、有的是數周後)會自行脫落消失。鵝口瘡是新生兒時期經常見到的疾病,尤其是出生一周以後的早產兒.俗稱「白口糊」,中醫叫「雪口症」.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是屬於真菌的一種,也稱黴菌.一般認為是由於新生兒免疫機能低下,如虛弱,營養不良,腹瀉,或因感染而長期應用各種抗生素或激素如強的松等所造成的.
口服益生菌調節腸道,而且要注意奶頭和奶嘴的清洗消毒。哺乳期間媽媽需要注意奶頭的清潔,用奶瓶喂養的孩子需要注意定期清潔奶瓶和奶嘴兒。鵝口瘡的白斑一般不容易擦掉,用力擦掉之後口腔黏膜會有發紅粗糙甚至滲血的症狀。如果擦掉的話就說明白色的異物是奶漬,家長不要過於擔心。要排除是不是奶水出現了暫時的堆積,而出現上顎的白點。不論是哪種,都應該注意對寶寶的口腔長期保持清潔、衛生,這樣寶寶才能健健康康。
4、新生兒的齒齦邊緣或上顎中線附近有些乳白色顆粒,是怎麼回事?
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千萬不要給寶寶綁腿,這種陋習要不得的。另外,新生兒肋骨外翻也是正常的生理現象,這是因為新生兒寶寶的腹壁肌肉發育不完善,加上餵奶和摟抱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所導致的,只需要正常補充維生素d就可以了。腸脹氣進一步發展,就會成為腸絞痛。腸絞痛的發作更有規律性:每周發作三天,每天不少於三小時,一般都在每天相對固定的時間。新生兒腸絞痛也被稱為新生兒夜啼,或者叫黃昏哭。
新生兒生理性黃疸,與寶寶肝臟發育不完善有關,一般在寶寶出生後2~3天發作,4~6天達到高峰值,然後慢慢自動消退。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只要給寶寶多餵奶,多喝水,多曬太陽就OK了,不需要到醫院治療。我仔細觀察,發現順產的那個寶寶也會有這樣現象,後來聽醫生講這叫驚跳發射,剛出生的寶寶都這樣,等寶寶到3、4個月,驚跳反射就會逐漸消失了。
所以體內膽紅素偏高,一般過了六七天,血內的膽紅素通過尿屎排出來之後,黃疸,就會慢慢的退,如果是生理性的黃疸的話,不需要治療,但是如果醫生判定是病理性的黃疸,應該依照醫囑進行治療。這個太多了,像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體重降低、生理性脫皮、脫發、枕禿、皮膚變色、臍疝、鞘膜積液、上皮珠、馬牙、螳螂嘴等都是新生兒常見的「正常的異常」。下面我選擇幾個重點的來說說。
新生兒出生後要排出胎糞,外界環境的溫度和子宮內的溫度有差距,新生兒為了適應這一變化,會通過體表、胃腸等排出一些水分。剛出生後胃容量很小、吸吮能力也很有限,不能攝入足夠多的奶量,所以會造成體重暫時偏低的情況。
5、嬰幼兒上顎有一片白色狀東西請問是怎麼回事
可能是鵝口瘡。即俗稱的「雪口」,特點是在口腔粘膜上有散在的白色絮狀物分泌,有如豆腐渣,有時可以拭去。
最重要的是要預防,而預防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衛生,如果孩子是吃奶粉的,請對奶瓶進行煮沸消毒,而如果孩子是母乳喂養的,那就請乳母注意個人衛生。
鵝口瘡是真菌感染,可能是機會感染所致,臨床上常見於營養不良的小兒,當然也見於不少衛生工作做得不夠好的孩子,其症狀是口腔粘膜上有豆腐渣樣的白色絮狀物,有些可以拭去。治療上可以用制黴素片研粉混勻於水後塗搽,最好在兩次餵奶的中間進行,目的是避免吃奶後搽會刺激嘔吐,吃奶前搽則吃奶時就會把葯吞了進去,這樣就得不到應有的效果。等這些白色絮狀物消失後,還要繼續搽一周,這樣可以鞏固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