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中葯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效果好

中葯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效果好

發布時間:2021-03-20 11:58:49

1、中草葯飯前服用好。還是飯後服用好,

主要看葯性和葯用。主要分1.飯前、2.飯後和3.睡前回服用

飯前是指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通常一答些需要迅速通過胃到達腸發揮作用,因此要空腹用葯;中葯的補益類葯物一般也建議空腹服用,有利於充分吸收。飯前胃中空虛,葯液直入腹腔臍以下的「下焦」,被小腸吸收,因此治肝腎腸胃病葯物,如治便秘的大黃粉、三大承氣湯,應於飯前約1小時服用。補益強壯方劑例如補益氣血、調理陰陽的中葯,飯前服用亦可更佳滋潤臟腑、灌溉百脈。

飯後30分鍾至1小時服葯,胃中食物可令葯液停留於橫隔膜以上的「上焦」,適宜服治感冒、頭痛的中葯;食物有助保護腸胃,此時服用葯性較溫燥的袪風濕葯及有毒葯物,可減少刺激胃腸道黏膜。尤其是以下三類葯物。一是解表葯,如主治傷風、感冒葯最好在飯後服用。二是健胃劑等宜在飯後片刻服,可使其充分接觸食物,以達到消食化積的作用。三是辛辣刺激性葯物宜在飯後服用,可防止刺激胃黏膜,使其緩慢吸收。

睡前服葯則以治失眠、夢遺、尿頻的葯為主,可及時助病人安神進入夢鄉,並於睡夢中發揮療效,如滋養安神的龍眼肉、酸棗仁,以及補腎澀精的沙苑子、芡實等。

2、中葯是飯前吃好,還是飯後吃好?

服用中葯的時間是很有講究的,一般有以下6個方面:
1.飯前服: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地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2.飯後服: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在飯後服用,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作用的葯,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毒性較大的葯,也宜在飯後服用,避免因吸收太快而發生副作用。
3.餐間服:即在兩餐之間服葯,避免食物對葯物的影響,治療脾胃病的葯宜餐間服。
4.空腹服: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亦如此,以增強葯效。
5.睡前服: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以及有積滯、胸膈病等,服葯後宜仰卧;有頭、口、耳病等,服葯後宜去枕而卧;有左右兩肋病症時,服葯後應按葯性的升降作用選擇睡姿,如葯性升發,應擇健側卧,如葯性沉降,應擇患側卧。
6.隔夜服:主要是指驅蟲葯,睡前服1次,第二天早晨空腹再服用1次,以便將蟲殺死排出體外。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重病應不拘時間盡快服葯或頻服(每隔1-2小時服一次),慢性病則要按時服葯。
總之,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以盡量發揮葯物的預防、治療作用,減少不良反應為原則。

3、中葯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好?

不同作用的中葯服用方法也不同,比如:補益葯飯前服用(增加葯物有回效成分的吸收答),安神葯臨睡前服用(促進睡眠),有刺激性的葯物飯後服用(減少對胃的刺激),驅蟲或攻下葯空腹服用(增強葯效),急性病不拘時間盡快服葯。
根據病情的需要服用,不能統一的說是飯前還是飯後服用。

4、中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好

要看吃的中葯葯性作用來決定的
吃的清熱解毒葯,就要飯後一個小時後服用效果好版,可以避免葯物寒權涼刺激胃,便於葯物更快消化吸收充分發揮作用
吃的是補益葯,就要飯前一個小時服用,便於葯物更好消化吸收充分發揮葯效
要有你吃的葯物葯性來決定吃葯飯前服用和飯後服用效果好

5、請問中葯是飯前吃好還是飯後吃好?

補益葯物,因為它容易礙胃,所以應該在飯後服用,而解表葯物、清熱的葯物,我們煎的話要用大火,煎的時間要短,補益葯物煎的時間要長,原則上面我們凡是在胸膈以上的部分,我們要求空腹,就是不吃飯服中葯,而在胸嗝以下的部分,就飯後服,另外服葯的方法也還是比較重要的,比如說熱性病我們就要等到葯物涼了以後一點服,而寒性病,就趁熱服下,這樣子就可以提高葯物的療效。

6、中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 哪種效果好點?

看葯對胃的傷害,有的葯對胃傷害小,可以飯前吃,而有的葯對胃傷害大,不吃飯直接吃,可以對導致惡心,胃痛的症狀

7、中葯飯前吃於飯後吃有什麼不同?

服中葯的時間要根據病情和葯物的性質來定。大多數葯物宜在飯後服用,尤其是補益葯(如人參),健胃葯(如補脾益腸丸) 和對胃腸刺激性較大的葯物(如甘露消毒片);而驅蟲葯(如烏梅丸 )和瀉下葯(如大承氣湯),則於空腹時服用較好;安神類葯物應在睡前服用。不管是在飯前或飯後服葯,都應有半小時至一小時的間隔,以免影響葯效。
一般來說,中葯通常需一天口服三次。病情緩和者可每日口服二次;而病情較重、較急者,可根據醫師的指示,每隔四小時左右服葯一次,夜晚也不停止,以使葯力持續,有利於更快地緩解症狀、減輕病情。
大多數葯物宜乘溫服下,發汗葯更須熱服以助葯力,而清熱葯最好放涼後服用。

中葯的不同服法,既是病情的需要,又對療效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應當引起特別注意。

首先,服用中葯湯劑有溫度的要求。中醫將外感風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歸入寒證,就要熱服葯汁,在煎葯時須用旺火、煎沸8分鍾左右,趁熱服下,達到趨趕風寒、健脾溫中的目的。而用寒涼葯治熱性病證,如肺炎、支氣管炎、風熱感冒等疾病出現的口乾、舌紅、便秘等,宜涼服或冷服。對於一般的湯劑,如滋補類中葯,溫服即可。

其次,服葯的時間也必須根據病情和葯性來定。歷代臨床服葯的實踐是,補葯宜飯前服,驅蟲葯與瀉下葯宜在空腹時服,對胃腸刺激性的葯物宜在飯後服,寧神安眠的葯宜在睡前服。其它一般性的葯物也宜在飯後服。

再次,服中葯還有次數的要求。如治療嘔吐或葯物中毒,每次服用的葯量雖然不大,但要頻服。一般的中葯通常可分2~3次,病緩者可每日早晚各服1次,病急者可每隔4小時服葯一次,晝夜不停,使葯力持續,以利頓挫病勢。在應用發汗、瀉下葯時,要考慮病人的體質的強弱,一般以得汗、得瀉為度,不宜服用過頻過久。

此外,內服丸劑、散劑均可用溫開水吞服,加酒是為其升提宣通,用淡鹽水送服是為了引葯入腎。當然,中葯的服法還有一些更為具體的要求,那就需要聽從醫生的囑咐了。

服中葯除了要煎服得法、用量得當外,還要注意服葯後的護理。服發汗葯後即需安卧,服辛溫發表葯宜蓋被取微汗以助之,而服辛涼發表葯則不宜捂被。凡服發汗葯者,只宜取得通體微汗,不可令人大汗淋漓,以防發汗太多而虛脫(尤其老年人)。若發現服葯後汗不出者,可加服些熱開水或熱稀粥,以助葯力。服發汗葯後,不可即食酸味食物及冷飲。服催吐葯應囑患者束緊肚腹,服用後不即吐者,可用羽毛或手指探吐,再飲些溫開水或生雞蛋清。但如出現吐而不止者,可食些冷稀粥或飲涼開水。

以上是服用中葯的一般常識,給嬰幼兒煎服中葯時,還有一些要特別注意的事項,需遵醫囑。

8、中葯飯前喝好還是飯後喝好?

空腹服
又稱平旦服,指在早晨未進食前服葯。具有滋補作用的湯葯,宜早晨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用於驅蟲或治療四肢血脈病的葯物也宜空腹服,這樣可以使葯物迅速入腸,並保持較高濃度而迅速發揮葯效。具有瀉下作用的湯葯也是如此,以增強葯效。
飯前服
一般在飯前30~60分鍾服葯。病位在下,應在飯前服葯,以使葯性容易下達,如肝腎虛損或腰以下的疾病。治療腸道疾病,也宜在飯前服葯。因為,在胃空狀態下,葯液能直接與消化道黏膜接觸,較快通過胃入腸,從而較多地被吸收而發揮作用,不致受胃內食物稀釋而影響葯效。
飯後服
一般在飯後15~30分鍾服葯。病位在上,應在飯後服葯。如治療心肺胸膈、胃脘以上的病症,應該在飯後服葯,可使葯性上行。對胃腸有刺激的葯物,在飯後服用可減少對胃腸黏膜的損害。
睡前服
一般在睡前15~30分鍾服用。補心脾、安心神、鎮靜安眠的葯物可在此時服用。另外,某些西葯如催眠葯、驅蟲葯及抗過敏葯等,一般也應在夜晚臨睡前半小時服用。
中葯什麼溫度喝最好
「趁熱喝」是大部分人喝湯葯的習慣。其實,喝湯葯不一定要「趁熱」。
一般的中葯湯劑應該「溫服」,即葯湯煎煮後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40℃時再喝,特別是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葯物,如瓜蔞仁、乳香等,溫服和胃益脾,能減輕刺激。

丸、散類的中成葯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的一種。發散風寒的中葯如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等,應該「熱服」,並且可在服後吃些熱稀飯、熱水,以助葯力。
對於感冒清熱顆粒等顆粒狀清熱類中成葯,通常會含有一些清溫解表的成分,水溫過熱也會影響葯效。因此,對於這類顆粒狀中成葯,應當用60℃~70℃的水沖開,等水溫降至40℃左右時再服用。
中葯飯前喝還是飯後喝,對於這個問題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葯都有不同的服用時間,並不能一概而論,要在醫師的指導下用葯。

與中葯是飯前吃還是飯後吃效果好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