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受虐傾向

受虐傾向

發布時間:2021-03-13 19:29:28

1、我男友有受虐傾向吶、怎麼辦。

這是一種性偏好障礙。精神動力學說認為,受虐癖患者在童年所遭受的精神創傷影響了患者心理與性心理的發育,致使患者產生一些莫名其妙的「焦慮」,受虐行為是為了減輕這些「焦慮」,增強「自我凝聚力」。而行為學說則認為受虐行為是由於早年的一些不良經歷形成了不良習慣和條件反射引起的
受虐傾向與負罪感有關,專一的施虐者或受虐者是很少見的。同一個體既存在施虐行為,又存在受虐行為,在性活動中殘暴地虐待性對象,同時又要求性對象殘暴地虐待自己,可看作是同一性變態的兩種不同表現,而受虐欲即是指向自身的施虐欲。
其實你的選擇很簡單,主要是不想分,那麼只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堅持,二是把男友治好。。你自己又不想繼續堅持,那麼就把你男友矯正過來吧。不過有一點。如果你男友選擇你是因為你像女王。那麼如果矯正好了之後,會不會還選擇你呢?
我的建議是矯正好,因為這才叫做為他著想。他會知道的。

2、什麼叫做受虐傾向,症狀和表現以及治療方法,要科學

我的理解是被虐待(精神肉體上的)就會特別興奮。
症狀就是經常找虐😂
治療就是脫敏治療

3、有強烈的受虐傾向該怎麼辦?

朋友,從你找的心理醫生能開葯來看,你找的應該是醫院的精神科醫生。但根據我的判斷,你的情況的主要是心理障礙而非精神疾病,所以只怕你找錯人了。
你應該去找心理咨詢師,去尋求心理開導,而不是去找精神科醫師。在國內,大家把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咨詢師混同了,一致都稱為心理醫生。其實二者是有很大區別的,心理咨詢師主要的是針對心理問題,進行心理上的開導,沒有處方權。而精神科醫師則主要是針對精神疾病,一般不會進行心理開導,主要就是開葯。
國外的一些精神科醫師可以做到同樣是心理咨詢師,但國內能做到這樣的很少。這就是你感覺他們不專業的原因,建議你最好去向一些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求助,心理開導和葯物治療一同作用,效果應該會好很多。

4、為什麼會有人有受虐傾向呢?

受虐傾向的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絕大多數來源於兒童時期,也許是一個鏡頭點影響,也許 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也許是遭受的某一件事 情

5、受虐傾向是怎麼形成的?

受虐這個詞,現在並不陌生,以前或許大家還很避諱,而現在無輪是生活中開玩笑還是真的有這種傾向,大家似乎都可以淡然的討論,並且坦然接受。

 

不知道樓主指的受虐是那種,很多人都有受虐傾向,比如有的人喜歡和苦咖啡,喜歡喝苦啤酒,比如一種叫皮爾森的啤酒,味甘,除了酒花的香味,就只剩下一種苦味了,卻很受男士歡迎,尤其是一些成功人士的歡迎,這些都是一種受虐的表現,那種味道比起甘甜來說,並不美味,但是卻能給人帶來不一樣的感覺。同樣吃辣也是一個道理,雖然不那麼舒服,但是會刺激人的味覺,讓人覺得爽。  

再進一步來說,我之前不小心進了一個SM(虐戀)圈子,這或許是一個難以啟齒的問題,大部分人也表示不理解,世界上怎麼會有這么變態的人,開始的時候,我也覺得這些人是不是有什麼心理疾病,但是當懷著一定的好奇心走進圈子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他們只是普通人,如果不是在這個圈子裡碰到,他們和路上的甲乙丙丁一樣,沒有什麼特別,只是他們有這樣一種特殊的嗜好來釋放自己的壓力,開始我並不知道自己的傾向,也沒接觸過這些,但是我對這個圈子充滿了好奇,所以我以S的身份進入了圈子,當然不是因為我喜歡施虐,只是S在這個圈子裡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說白了我要的就是一種主動權,在圈子裡比較好混。

也會有一些論壇和交流群,在相對的空間范圍內,都是自己人,大家也比較暢所欲言,這段期間我知道了在人的性格中,有施虐和受虐之分,有命令和服從之分,也有很多婚姻關系和愛情都是建立在虐戀的基礎上的。這個性格的行成受家庭環境,成長經歷和自身性格多種因素影響。實際上,也並不是施虐的都是成功者,被虐的都是失敗者,很多喜歡被虐的人在社會上都是很成功的,融入圈子,就會發現很多M(受虐者)都是一些企業高管甚至老闆,他們有自己的事業,生活中也是順風順水的,但是就是內心會有那麼一些小渴望,喜歡被抽打被辱罵,甚至被脅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

而很多S(施虐者)在現實中卻是處處落敗,沒人在意的小角色。當然這些並不絕對,所以這種性格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有的甚至是雙向,在特定的情況下有不同的角色傾向。

 

簡單說,那些有受虐傾向的人,可能是骨子裡喜歡那種感覺,那種痛那種被迫感會讓他們更舒服。也可能是僅僅在某些壓力下,想放鬆一下自己,選擇了這種比較極端的方式,來釋放自我。還可能是童年或者是過去的一些特別的經歷,讓這個人有了這種傾向。所以,對於這些人,我們沒必要盲目的抵制和指責,可以了解,開導或者由之認之,視情況而定,不能一棒子打死。

6、你遇到過有受虐傾向的人嗎?

受虐癖,也就是自己遭受鞭打、捆綁、羞辱或受到其他虐待可以得到性興奮或樂趣的人。受虐癖屬於性變態范疇,它是通過自行或被人鞭打、扭捏等達到一種心理的滿足。矯正受虐癖變態性行為要進行綜合治療。受虐待行為允許人們從稱為一個自主的、單獨的個體責任中逃避出來......這個理論也解釋了為什麼受虐癖會同性別聯系在一起(Baumeister,1988b)。按照這個理論,因為男人面臨著自主、獨立和個人成就感的沉重壓力,所以男性角色特別的繁重,因而受虐待行為幫助他們從角色責任中逃避出來。這就解釋了為什麼受虐癖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更為普遍。也有從先天基因角度入手,既然Y染色體是促進暴力,那麼暴力必然分化為施暴、受虐兩者,所以男性施虐和受虐傾向都明顯高於女性。

7、怎樣確定自己有沒有受虐傾向

不會想要被別人言語或行為上的侮辱,而感到興奮,這就不算有受虐傾向了,個人見解。

8、懷疑自己有受虐傾向…怎麼辦…

1.你忍受虐待的時間越長,你就越難以擺脫虐待。

當我給一個遭受虐待的女人做咨詢的時候,我盡我所能地想幫助她確信「那個虐待她的人不會輕易變得溫柔,她能做的就是盡快離開這段關系」。但這不是個容易被接受的建議。也是因為她的自尊正處於最低點,在潛意識里,她不認為自己配得上更好的,害怕不會再有其他人會愛上自己。她也害怕自己離開後,對方會做傻事。此外,她還抱有一種幻想,就是他們彼此之間強烈而特殊的愛最終能帶他們走出這段困境。2.沒有哪個施虐者會在第一次約會時就虐待你。

起先,他會讓你愛上他;接著,他會慢慢消耗掉你的自尊——因為一個擁有健康自尊的人不會接受虐待。而取笑你的缺陷和你犯的錯是降低你自尊的最好辦法,在表現上,他可能會說「開個玩笑啦,別那麼當真」,但這些所謂的「玩笑」還是會潛在地影響到你,你的自尊因此損耗。3.在精神衛生領域里,關於施虐者的固著問題,有非常深刻的見解。

因為對於控制狂來說,控制他人是他們的深層需要,是其構建自尊的最基本的資源。同樣的,失控般的傾瀉情緒也是他們的慣常方式,因為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種痛快的釋放,而就像毒品一樣,當你允許自己將暴怒施加到其他人身上卻僥幸得沒有受到任何懲罰時,你會上癮般地重復這樣的行為。4.指責是一個非常常見的虐待方式。

如果你相信「我改變自己」就能讓一切回歸正軌,那麼你可能消費了施虐者的借口。如此之多的已婚女人曾告訴我,她的配偶會在打她之前警告她「如果你再多說一句話,那麼後果自負」。而之後,她可能會認為這是她的錯,因為他有警告過她。

但這完全是狗屁不通!因為不管女生怎麼說我或者在行動上怎麼對待我,我都不會去打她們或者通過情緒去虐待她們。她們只是會讓我暫時從她們身邊走開。5.控制狂們認為自己永遠正確,基本不會見他們道歉,他們總在指責別人。

他們總是比我們自己還知道我們應該做什麼,然後儼然一副導師的口氣來糾正我們、評判我們,好像只要照著他們說得去做就能獲得幸福似的。然而他們自己卻是這個地球上活得最不開心的人群。

實際上,在健康的人際關系中,會有一個潛在的合拍:「我不是完美的,你也不是完美的,但我會接受一個有瑕疵的你,如果你也可以包容我,那麼我願意和你共度此生。」

而在強調「控制和被控制」的人際關系中,那麼潛在的態度就是「我比你優秀,比你有錢,比你長得漂亮,我會在以後的日子裡,不斷地指出這些差異」。



6.施虐者往往有一對同是施虐者的父母。

如果一個父親總是在生氣時動粗或者沒有節制地向人傾瀉情緒,那麼他的孩子會認為這樣的行為是一種常態。而那些會合理處理情緒的人學到的課程則是與之相反的。

所以,如果你是一個施虐者,而且你有一個孩子,那麼你會在不知不覺中教給他兩件事:1.)施虐是正常的;2.)受虐也是正常的。7.施虐者往往會孤立他的受害者。

他不喜歡你的朋友和家人,並且千方百計地削弱你和他們的聯系,努力把你置身於他的情緒控制之中。他之所以這么做,是因為那些真正愛惜你的朋友和家人往往能看得出他的把戲,而這意味著他可能沒辦法再控制你了。

如果你懷疑自己可能是虐待關系的受害者,那麼請盡可能地去相信多數朋友的判斷。8.施虐者也會道歉,但那僅僅是為了不必去費力尋找/培養下一個受虐者。下面我來介紹一個所謂的「虐待型關系的怪圈」:

-張力累積階段

這個階段發生在明顯的虐待行為之前,特點是貧乏的溝通、冷暴力,以及不斷累積的關系緊張,你謹小慎微,深怕讓對方找到機會發飆。在這個階段,受虐者會盡量改變自己的行為來避免引發對方的爆發。

-見諸行動階段

特點是失控的暴力行為,虐待事件。在這個階段,施虐者會用身體暴力或者情緒暴力去支配他/她的對象。

-和解/蜜月階段

特點:要麼是重申喜愛、道歉,要麼就是假裝這個虐待事件沒有發生過。這個階段標志著「暴力掌控」的結束,他會再三保證這樣的事情再也不會發生,或者表示自己會盡全力去改變自己。在這個階段,施虐者會表現出巨大的懊悔和悲傷來博取對象的原諒,將他的暴力行為帶來的後果降到最低。一些施虐者在施虐後,就不再提這個事情,將之壓抑掉;而絕大多數的施虐者則會加倍地給予對象關心和愛護,以此來修復關系。少數施虐者可能會用自我傷害和自殺的方式來獲取對象的同情,來防止對象離開這段關系。此時,施虐者往往能再次取得對象的信任,而受虐者也再寄希望於關系的改善,也由此,受虐者會慢慢地在一段長期存在虐待的關系中被損耗以及越發困惑。

雖然很容易就能覺察到暴力的「見諸行動」階段是一種虐待,但蜜月階段的一系列體貼舉動則會保證「虐待怪圈」的一再重演。因為受虐者開始「領悟」到這段關系不全是那麼糟,以為這段關系總會有「守得雲開見月明」的希望。於是,施虐者成功地避免了其暴力行為帶來的任何的不良後果。

-冷靜階段

在這個階段(往往也會被當作是和解/蜜月階段的一部分)中,關系相對平靜、平和下來。然而,相處中的摩擦也開始重新累積


9、說一個人有受虐傾向是什麼意思

虐,是殘暴、虐待的意思;受虐就是受到殘暴、受到虐待的意思;有受虐傾向,就是有喜歡受到虐待的意願的意思。

舉例:

如果有個人打了你一拳,在心裏面你會感覺到痛。可是如果你認為他打你是應該的,那麼你在心理上還感覺到痛嗎?不會!為什麼?因為你已經把他對你的傷害合法化(或合理化、理智化,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了。也就是說,當並非出於你意志的外界對你的虐待(傷害)無法避免,且無法消除的時候,你變成了一個具有受虐傾向的人,即認同於這種虐待的人,那麼,你在心理上就要好受得多

弗洛伊德是最早注意到社會受虐傾向的人,他稱這種傾向為 「 道德受傾向 」 ,他指出: 「 道 德受虐傾向是最重要的一種受虐傾向,心理分析的最新觀點認為,它源於某種無意識的負罪感。

在弗洛伊德之後,霍妮是對社會受虐傾向最為關注的一個人,她是這樣提出總是的:受虐傾 向究竟是僅僅屬於性領域還是涉及所有領域的基本性格結構,其中也包括性在內。她認為受 虐傾向有兩個要素:第一是自我貶低,感到自己很乏味、不重要、愚味、無價值,誇張自己 的無能和無力,總愛說:我不行;第二是依賴傾向,感到如果沒有另一個人的存在、仁慈、 愛情和友誼就無法生活,就像沒有了氧氣一樣。

社會受虐傾向的原因之一是人生的失敗或沒有達到心目中的理想目標。社會受虐傾向一般是 指社會中的 「 失敗者 」 ;他們採取自我否定的態度,用比自己的失敗應受的懲罰更加嚴厲的 自我懲罰來達到心理平衡。一般人以為,社會受虐傾向有時會把人的精神完全摧毀。在一個 案例中,一位有社會受傾向的男性,智商很高,家庭富有。他在少年時代受到母親誘惑,對 過於成功的父親產生妒忌心,長大成人後,他或故意或下意識地用自己生活的失敗作為武器 來對付對兒子期望很高的父親。這就是社會受傾向的典型表現方式。

10、心理學問題,受虐傾向

如果人處在幼稚和不良的生活狀態 那麼潛意識和無意識的命運就會不斷地讓他經歷挫折和災難 如果他能意識到這一點 積極地應對挫折 面對人生的痛苦 那麼他必然會成長、成熟 這時候潛意識會以積極地方式出現 讓他感到幸福和生命的動力 反之 如果他沒有意識到命運的召喚 一味的固守自己幼稚有毒的生活狀態和思想 那麼潛意識和命運會再次、不斷地打擊他 最後甚至會啟動自殺程序

與受虐傾向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