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內部圖及具體部位名稱,軟顎,硬顎,上齒齦,聲帶位置
你好!
搜一下:口腔內部圖及具體部位名稱,軟顎,硬顎,上齒齦,聲帶位置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2、請求詳細口腔舌點陣圖
http://www.3nao.com/map/6679263a-383b-4abb-821e-b10d1fb09855.html
這裡面有所有輔音的視頻. 裡面有舌位講解. 要學哪個點擊哪個.
3、各個牙齒的位置和名字都叫什麼?有圖最好謝謝啦
1、切牙:位於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有s個。
2、尖牙:位於近口角處,上、下、左、右共有4個,支撐口唇使之豐滿。
3、雙尖牙:位於尖牙之後,又稱前磨牙。
4、磨牙:位於雙尖牙之後,上、下、左、右共12個。
每一個牙齒可分為三部分,暴露在口腔中,表面有牙釉質覆蓋的部分被稱為牙冠,是發揮咀嚼功能的主要部分:被牙齦和牙槽骨包繞,表面有牙骨質覆蓋的部分是牙根,是牙體的支持部分;冠和根之間的連接處叫牙頸。
(3)口腔各個部位名稱圖擴展資料
的一生中總共有兩副牙列,第一副牙列被稱為乳牙列,是由20顆乳牙排列而成。從出生6-8個月左右開始萌出第一顆乳牙,到2歲半左右20顆乳牙全部長齊,上下頜的左右側各5顆,分別為2顆乳切牙,1顆乳尖牙和2顆乳磨牙。自6—7歲至12~13歲,乳牙逐漸脫落而被恆牙所替代。
根據外形乳牙可分為乳切牙、乳尖牙和乳磨牙,乳牙牙冠的顏色比恆牙白,硬度比恆牙低,體積比同名恆牙小,但外形高點突出,牙冠和牙根的界限明顯。
恆牙是繼乳牙脫落後的第二副牙列,若因疾患或意外損傷而致脫落後無牙替代。恆牙共有32顆,上下頜的左右側各8顆,分別為2顆切牙,1顆尖牙,2顆雙尖牙和3顆磨牙。由於近代人第三磨牙有退化趨勢,故一般人恆牙數在28-32顆之間。
4、能幫忙給找一份詳細的口腔結構圖嗎?學習音標用.謝謝了
口腔結構(圖)
口腔(oral cavity)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分。前借口裂與外界相通,後經咽峽與咽相續。口腔內有牙、舌等器官。口腔的前壁為唇、側壁為頰、頂為齶、口腔底為黏膜和肌等結構。口腔借上、下牙弓分為前外側部的口腔前庭(oral vestibule)和後內側部的固有口腔(oral cavity proper);當上、下頜牙咬合時,口腔前庭與固有口腔之間可借第三磨牙後方的間隙相通。臨床上當病人牙關緊閉時,可藉此通道置開口器或插管,注入葯物或營養物質,同時防止舌的咬傷。
(一)唇與頰
口唇(oral lips)構成口腔的前壁,分為上、下唇。兩唇之間的裂隙稱口裂,其兩側結合處稱口角。上唇的外面正中線上有一縱行的淺溝稱為人中,是人類特有的結構,昏迷病人急救時常在此處進行針刺或指壓刺激,促使病人蘇醒。
頰(cheek)構成口腔的兩側壁,與上唇之間的淺溝為鼻唇溝。
(二)齶
齶(palate)構成固有口腔的頂。其前2/3為硬齶,主要由骨齶為基礎,覆蓋黏膜而成。軟齶後部斜向後下,稱齶帆(pala- tine velum)。齶帆後緣游離,中央有向下的突起稱齶垂(uvula)。齶垂的兩側有兩對黏膜皺襞分別連於舌根和咽的側壁,前方的一對稱齶舌弓(palatoglossal arch),後方的一對稱齶咽弓(palatopharyngeal arch)。兩弓間的窩稱扁桃體窩(tonsillar fossa),內容納齶扁桃體。齶垂、兩側的齶舌弓與舌根共同圍成咽峽(isthmus 0f fau- ces),是口腔與咽的分界線。
(三)舌
舌(tongue)位於口腔底,是一肌性器官,具有感受味覺、協助咀嚼和吞咽食物以及輔助發音等功能。
1、舌的形態 舌分為上、下兩面。上面稱舌背,其後部以呈「八」形的界溝(terminal sulcuc)分為前2/3的舌體(boay of tongue)和後1/3的舌根(root of tongue),舌體的前端稱舌尖(apex of tongue)。舌的下面正中線上有一連於口腔底的黏膜皺襞,稱舌系帶(lingual frenulum),其根部的兩側各有一小黏膜隆起,稱舌下阜(sublingual caruncle),是下頜下腺與舌下腺大管的開口處。舌下阜的後外方延續為舌下襞(sublingual fold),其深面埋舌下腺。
2、舌的構造 舌主要以骨骼肌作基礎,表面覆以黏膜而成。
舌背的黏膜呈淡紅色,有許多的小突起,稱舌乳頭(1ingual papillae)。根據形態與功能的不同分為四種:絲狀乳頭(filiform papillae)數量最多,呈白色,具有一般感覺功能;菌狀乳頭(fungi—form papillae)呈鈍圓形,鮮紅色;輪廓乳頭(vallate papillae)體形最大,排列在界溝的前方;葉狀乳頭(foliate papillae)在人類為退化的結構;後三種乳頭中含有味覺感受器。
舌根的黏膜內,有由淋巴組織構成、大小不等的小結節,稱舌扁桃體(1ingual tonsil)。
舌肌為骨骼肌,分舌內肌與舌外肌。舌肌收縮時改變舌的形狀。舌外肌收縮時改變舌的位置。舌外肌中最重要的是頦舌肌(genioglossus mus-cle)。該肌起自下頜體內面中線的兩側,肌纖維呈扇形止於舌。雙側頦舌肌同時收縮拉舌向前下方(伸舌);單側收縮時可使伸向對側。當一側頦舌肌癱瘓時,舌尖偏向癱瘓側。
(四)牙
牙(teeth)嵌於上、下頜骨的牙槽內,分別排成上、牙弓。
1、牙的形態 牙分為牙冠、牙頸、牙根三部分。暴露於口腔內的牙冠(crown of tooth),色白而光澤;嵌於牙槽內的稱牙根(root of tooth);介於牙冠與牙根之間的部分被牙齦包繞,稱牙頸(dental neck)。
牙的內部空腔稱牙腔(dental cavity),位於牙根內的稱牙根管(root canal of tooth),與牙槽相通。牙腔內有牙髓(dental pulp),其中富含有血管和神經,當牙髓發炎時,可引起劇烈的疼痛。
2、牙的構造 牙主要由淡黃色的牙質(dentine)構成,牙冠表面覆有一層白色光澤的釉質(enamel),牙根與牙頸表面覆有一層黏合質。牙齦、牙周膜和牙槽骨共同構成牙周組織,對牙有保護、支持和固定作用。
3、牙的名稱及萌出時間 人的一生中有兩套牙發生。人出生後,一般在6個月左右開始萌出乳牙(decious teeth),3歲左右出齊,共20個。乳牙分切牙、尖牙和磨牙。6歲左右乳牙開始脫落,更換成恆牙(permanent teeth),在12~14歲出齊。恆牙分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第三磨牙萌出較晚,有些人到成年後才萌出,稱遲牙,甚至終生不萌出,成人恆牙有28--32個。
4、牙的排列與牙式 牙呈對稱性排列。臨床上為了記錄牙的位置,以被檢查者的方位為准,用「+」記號記錄牙排列形式稱牙式,並用羅馬數字I~V表示乳牙,用阿拉伯數字1--8表示恆牙。
(五)口腔腺
口腔腺(salivary dand)是開口於口腔的各種腺體的總稱。口腔腺分大、小兩類,能分泌唾液。小唾液腺包括唇腺、頰腺等。大唾液腺包括腮腺、下頜下腺和舌下腺三對。
腮腺(parotid gland)為三對大唾液腺中最大的—對,整體略呈三角楔形,居外耳道的前下方。腮腺管(parotid ct)發自腮腺的前緣,在顴弓下一橫指處向前越過咬肌表面,最後穿頰肌,開口於上頜第二磨牙牙冠相對的頰黏膜上。
下頜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位於下頜體的深面,略呈卵圓形,腺管開口於舌下阜。
舌下腺(sublingual gland)位於舌下襞的深面,腺管開口於舌下阜與舌下襞。
5、牙齒的名稱位置,圖解
牙齒的名稱抄位置如下圖:
1、乳牙
人類在嬰孩時期,約於6個月大開始長出乳齒,正常乳齒共有20顆(10對),至約6歲起,乳齒會由門齒開始脫落,漸次更換為恆齒。
2、恆牙
在恆牙時期,成年人一般共有28顆(14對)至32顆(16對)牙齒,其中32顆牙齒中的最後4顆是智齒,不是所有人都會全部長出。
(5)口腔各個部位名稱圖擴展資料:
分類
按牙的形態特點和功能可分為下列幾類:
1、切牙:位於口腔前部,上、下、左、右共有s個。其共同特點是,牙冠從唇面看呈鏟形,從鄰面看呈楔形,牙頸最厚,到切緣逐漸變薄,成為一切嶺。切牙為單根。
2、尖牙:位於近口角處,上、下、左、右共有4個,支撐口唇使之豐滿。特點是牙冠皇圓錐形,切緣中央有一突出的牙尖,牙根為單根,長而直,是牙根中最大者。
6、有關口腔部位名稱
牙齦 牙齦(Gingiva):牙齦是附著在牙頸和牙槽突部分的粘膜組織,呈粉紅色,有光澤,質堅韌。牙齦邊緣稱為齦緣,正常呈月芽形。齦緣與牙頸之間的小溝稱齦溝,正常齦溝深約1-2毫米。兩鄰牙之間的牙齦突起稱齦乳突。 也叫齒齦,通稱牙床,有的地區叫牙花兒。是指包住齒頸的黏膜組織,粉紅色,內有很多血管和神經。中央有向下的突起稱齶垂(uvula)。齶垂的兩側有兩對黏膜皺襞分別連於舌根和咽的側壁,前方的一對稱齶舌弓(palatoglossalarch),後方的一對稱齶咽弓(palatopharyngealarch)。兩弓間的窩稱扁桃體窩(tonsillarfossa),內容納齶扁桃體。齶垂、兩側的齶舌弓與舌根共同圍成咽峽(isthmus0ffau-ces),是口腔與咽的分界線。
7、求詳細介紹口腔發音器官在什麼位置,(有圖解最好)
發音器官及發音機理
盛 諫
為了便於指認發音器官,首先將右圖中各發音器官及其部位的名稱說明如下:
1 上唇; 2 上齒; 3 上齒背; 4 上齒齦; 5 硬齶;6 軟齶; 7 懸雍垂; 8 鼻腔; 9 咽部; 10 聲帶;11 下唇; 12 舌尖; 13 舌前; 14 口腔; 15 舌中; 16 舌後。
(此圖參照了David Crystal,The cambridg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p157,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北京,2002)
還有一個器官圖中未能畫下,這就是肺,它位於聲帶(10)的下方。
發音器官的分布大致可以分為里外兩部分,我們從最裡面的肺說起。
肺是人的呼吸器官,主要功能是通過氣體交換維持血液中的氧氣供應,次要功能是發聲時產生氣流引起聲帶振動。
聲帶(10)位於喉結(男人的喉結比女人明顯)部位氣管內。聲帶分為二爿,不發聲時分開,氣流暢通,不引起聲帶振動。發聲時二爿聲帶相互靠攏,氣流便能引起它振動,從而成為一個產生聲音的振動源,就好似中國樂器嗩吶(又名喇叭)的雙簧葦哨、蘆笙中的銅制簧片。
懸雍垂(7)俗稱小舌頭,通常人們因感覺不到它的動作而不注意它的作用。當軟齶帶著它上升時,氣流流向鼻腔的通道就被堵死,氣流只能經口腔流出。如果軟齶帶著下降,氣流就會流經鼻腔。(懸雍垂的實際功能現在並不是完全清楚,在最近一些耳鼻咽喉科專業雜志上被稱為「神秘的懸雍垂」。某些語言(如法語)需要它發出某種特別的聲音, 英語、漢語都不是這種語言)
在大腦控制下,懸雍垂、聲帶和肺這三個器官會根據人的意念產生相應的發音動作。這些動作雖然看不見也不太容易感覺到,但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小實驗來檢驗它們的動作效果。例如,為了檢測聲帶是否振動,可先把手掌緊緊地貼在耳朵上,然後大聲說「啊…」,就會感到這種聲音像是一種振動,一種附帶的嗡嗡的聲音(此試驗引自袁家驊等譯,龍布菲爾德,語言論,111頁,商務印書館,1985)。 為了檢驗軟齶及懸雍垂的升降效果,可先將手掌放在口鼻前面,然後讓腦子下命令說「哈…」,手掌就會感到有股氣流從口裡出來直沖手掌;如果把嘴閉住,腦子下命令說「哼…」,手掌就感到氣流從鼻孔出來。稍加練習,還可以做到張著嘴,氣流也只從鼻子出來。
樂器除了振動體外,還需要有共鳴腔,有的共鳴腔還是可控可調的,例如嗩吶的帶孔錐形木管及下部銅喇叭口,可通過手按不同的孔來控制音的變化。共鳴腔不僅能使聲音因共鳴而增強,而且還控制聲音的音色和頻率的高低。人發聲器官的共鳴腔有兩個,以口腔為主,鼻腔為輔,使用哪個,依靠軟齶及懸雍垂(7)來選擇。口腔在發聲過程中的作相當於一個形狀和體積都可控制的共鳴腔。在舌的動作、口的開合與唇形的變化共同作用下,能產生各種各樣的聲音 (例如口技演員能將自然界的許多聲音模仿得惟妙惟肖),語言所利用的聲音僅是其中的一部分。鼻腔僅用來產生鼻音。因為除了懸雍垂,鼻腔沒有其它可控的部件。
8、口腔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
口腔由上頜骨、下頜骨、齶骨支撐,是由唇、頰、齶、口底所圍成的器官,是消化系統的組成部分。其中有舌、牙齒、牙齦、牙槽等。口腔最重要的作用是咀嚼。咀嚼是以下頜骨位於耳孔下的頜關節為軸進行活動,是下頜牙向上頜牙咬合的運動。其中有許多咀嚼肌和神經發揮作用,從而使咀嚼運動順利進行。
(1)唇:具有閉合口腔的作用,外側為皮膚,內側覆蓋黏膜。
(2)頰:在咀嚼時,將食物集中送到牙的咬合面上,以便徹底咀嚼。另外,還具有使口張大的功能。
(3)齶:位於口腔和鼻腔之間,齶的前2/3的黏膜下有骨質,稱為硬齶;後1/3的黏膜下無骨質,稱為軟齶。軟齶在咽下食物時,閉合後腔鼻,不使食物進入鼻中。
(4)口底:是指舌和唾液腺的所在部位,為很薄的黏膜所覆。
(5)舌:由許多橫紋肌組成,運動非常靈活。除了咀嚼和吞咽以外,也能幫助發音。另外,在舌上有味覺細胞等組成的味蕾小體,主管味覺。
(6)牙槽骨:在上頜骨和下頜骨有包裹牙齒的牙槽骨,以支撐牙齒。牙根所進入的窟窿為牙槽窩,在牙根和牙槽骨之間,有叫牙周膜的結締組織,將牙根牢牢固定在牙槽窩內。
(7)牙齦:牙槽骨上面覆蓋著牙齦。健康的牙齦一般呈鮮艷的粉紅色,但有的有黑色素沉著而呈褐色(這不是病)。牙齦是被很厚的上皮層覆蓋的黏膜,對飲食物及其他的外來刺激有很強的抵抗力,即使受傷了也會很快再生。
(8)唾液腺:除三對大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頜下腺)有導管開口於口腔外,在口腔黏膜上還有無數小唾液腺。這些唾液腺所分泌的唾液,成人每天約為1升。
(9)口腔黏膜:覆蓋整個口腔(除牙齒以外),表層是復層扁平上皮細胞,其下是有許多血管和神經走行的固有層。口腔黏膜的這種構造與其表面總為唾液所濕潤的狀態,對保護口腔不受來自外界毒物和毒氣的損害、酒和煙的刺激、食物的冷熱刺激、進入口腔的細菌所釋放出來的毒素和酶的作用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9、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結構簡圖和各部分名稱
人的口腔上皮細胞包括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如果涉及細胞器的話還有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核糖體等。如果是初中生物,只答前三項即可
10、誰有口腔內部結構圖!詳細的
在醫學交流去 可以找到
這上 不能粘貼 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