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老是怕死 越怕越想 想了胸口好像被什麼壓著一樣 怎麼辦?
你不要擔心,怕死說明你在成長,會思考永恆與瞬間的關系,我建議你看看蘇回軾的《赤答壁賦》,古代就有這樣的人思考你現在正在擔心的問題,慢慢的你在乎的東西多了,你就會珍惜你所擁有的而不會去胡思亂想你如何會失去,因為你會牢牢抓緊你所擁有的一切。
2、胸口發緊有崩著的感覺
你好,可以先查下心電圖,必要時需進一步檢查,希望對你有幫助。
3、心痛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我小說里有一段話,現摘下給你共勉:
這時那道聲音又道:「沒有什麼好傷痛的,當你達到一定的人生境界後,你就會知道,人活著就是為了體驗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痛苦憂愁,種種情緒!也只有那些悲傷痛苦,才更能體現你活著的價值!」
緩了緩,似是為了讓潘順消化一下,只見「他」接著道:「快樂美好的事物經過時間的消融後,你很快就能忘記,只有那些生命中不好的,你才能記得最深,最終那些就是你自己!那是你活著的表現,是你生命的體驗,將來你要好好去體會這些,更好的記錄下來,當你面對人生磨難時,你要記住你是在『活著』!」
潘順能聽出這些話語中所蘊含的淳淳教誨,他的人生閱歷還淺,他不明白這自稱是盤古的人類祖先,所說的話中含義,但他知道這話就是,讓他在傷痛不開心的時候,記得這些,這是活著的體現。
正當他想疑問的時候,那道聲音又傳了過來:「當你的境界再進一步,就會跳脫自身,那時你就看淡了生死,所有生命,包括你自己在內,就如你現在眼中的一顆沙子一塊石子一個水滴般,不存在生與死。」
……………………
當然我們都是凡夫俗子,不可能做到視生命如無物的境地,也不可能做到視心境如無物的境界,心痛的感覺,只有意會,不能言傳,好多事都是如此,人不可能聽到別人所說的話,就能明白道理,只有經過自己的實踐才能得出屬於自己的真理。
你的問題和你現下的心境,真的讓人很糾結,不知道怎麼去和你交流,因為語言已經顯示那麼的蒼白和無力。
請你去看看我書中的第十八章:黯然神傷,這章是我邊哭著邊寫出來的,我想,你應該能找到共鳴,起點,書名:宇宙蛋。
另外告訴樓主一件事,我曾經因為心痛失過一段時間的記憶,大約六七個小時的事情,後面再也想不起來。
4、偶爾吃完後,忽然覺得胃的上部分被堵住的感覺,胸部包括胸部以上十分難受,呼氣有點氣短、
手臂和呼吸都牽連確實很怪了。一般的胃炎和食道炎是不會的。建議你還是去醫院體檢一下。
另外,睡前2小時最好別吃東西,最多喝牛奶。因為腸道在入睡後,會分泌修復腸胃的物質,如果吃了東西,那就沒效果了。
5、情緒崩潰後最好的修復方式是什麼?
個人認為運動是最好的情緒崩潰修復法,從科學上來說,運動可以消耗皮質醇分解產生的能量還可以活躍大腦的額前葉。因此運動是最好的方法了。
本人88年的,現在已經步入了阿姨的隊伍里,因為平時的家庭壓力,工作壓力都沒有及時得到排解。所以前幾天傍晚的時候,我在馬路邊上,突然情緒崩潰了。
不知怎麼的,大概10分鍾後,終於忍不住了,無法呼吸,頭疼欲裂,內臟像被擠壓了一樣,從肚子到胸口,能感覺到身體內的器官都在收縮發緊,當時感覺自己已經瘋了。我當時只想使勁地往前跑,腦海里是一片空白。路人用很奇怪的眼神看我,我猜他們肯定認為我是是神經病,在當時,我真的是完全控制不了自己,所以當時根本就不在乎別人的反應。
現在我們這批85後,現在有很多人都已經進入到中年人的行列里,此時的我們正是真實面臨著來自生活的壓力,而且壓得是踹不過氣來。因為上有老,下有小。有壓力也沒法跟別人說,怕和別人說了,反而顯得自己沒有用。所以壓力只能都積攢在身上。
因此,我們更要應該平時多運動,不但身體好,而且心理也很健康哈。千萬不要通過什麼喝酒,其他不健康的方式來排泄。運動這個排解情緒的方法不單單適用到中年人,我覺得應該是所有的群體的。小夥伴們,你們覺得呢?
6、唱歌時 胸腹發聲的具體感受是什麼感受啊 最近感覺找到些方法 但不知道對不對啊
唱歌不是胸部用力,是腹部用力,氣像是擠出的,憋出來的。你的描述感覺是對的。
7、胸口悶 感覺胸口很沒安全感 有一種被石頭壓著的感覺 而且如果把手放在胸口處就不會了
缺乏安全感:
一、表現特徵 依賴型人格障礙是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人格障礙。美國《精神障礙的診斷與統計手冊》中將依賴型人格的特徵定義為: 1.在沒有從他人處得到大量的建議和保證之前,對日常事物不能作出決策。 2.無助感,讓別人為自己作大多數的重要決定,如在何處生活,該選擇什麼職業等。 3.被遺棄感。明知他人錯了,也隨聲附和,因為害怕被別人遺棄。 4.無獨立性,很難單獨展開計劃或做事。 5.過度容忍,為討好他人甘願做低下的或自己不願做的事。 6.獨處時有不適和無助感,或竭盡全力以逃避孤獨。 7.當親密的關系中止時感到無助或崩潰。 8.經常被遭人遺棄的念頭所折磨。 9.很容易因未得到贊許或遭到批評而受到傷害。 只要滿足上述特徵中的五項,即可診斷為依賴型人格。 依賴型人格對親近與歸屬有過分的渴求,這種渴求是強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與真實的感情無關。依賴型人格的人寧願放棄自己的個人趣味、人生觀,只要他能找到一座靠山,時刻得到別人對他的溫情就心滿意足了。依賴型人格的這種處世方式使得他越來越懶惰、脆弱,缺乏自主性和創造性。由於處處委屈求全,依賴型人格障礙患者會產生越來越多的壓抑感,這種壓抑感阻止著他為自己干點什麼或有什麼個人愛好。 心理學家霍妮在分析依賴型人格時,指出這種類型的人有幾個特點: (1)深感自己軟弱無助,有一種「我知砂小可憐」的感覺。 當要自己拿主意時,便感到一籌莫展,像一隻迷失了港灣的小船,又像失去了教母的友姑娘。 (2)理所當然地認為別人比自己優秀,比自已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幹。 (3)無意識地傾向於以別人的看法來評價自己。 依賴型人格源於人類發展的早期。幼年時期兒童離開父母就不能生存,在兒童印象中保護他、養育他、滿足他一切需要的父母是萬能的,他必須依賴他們,總伯失去了這個保護神。這時如果父母過分溺愛,鼓勵子女依賴父母,不讓他們有長大和自立的機會,以致久而久之,在子女的心目中就會逐漸產生對父母或權威的依賴心理,成年以後依然不能自主。缺乏自信心,總是依靠他人來作決定,終身不能負擔起選擇採納各項任務、工作的責任,形成依賴型人格。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極具代表性。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十分高興,把兒子視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飛,含在口裡怕化,什麼事都不讓他干,兒子長大以後連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婦要出遠門,伯兒子餓死,於是想了一個辦法,烙了一張大餅,套在兒子的頸上,告訴他想吃時就咬一口。等他們回到家裡時,兒子已經餓死了。原來他只知道吃頸前面的餅,不知道把後面的餅轉過來吃。這個故事譏諷得未免有些刻薄,但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不能說沒有,特別是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視之為寶貝,孩子的日常生活嚴重依賴親人,造成長大以後生活自理能力極差。某報曾載有個學生考取了出國留學生,但該生一想到出國後沒人給他洗衣,沒人照顧他的生活就感到恐懼,最後只好放棄出國機會的事。據天津市少工委對150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其中51.9%的學生長期由家長整理生活用品和學慣用具;有74.4%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上離開父母就束手無策;只有13.4%的學生偶爾做些簡單家務,情況實在令人堪憂。從以上分析可知,目前獨生子女教育如果不抓緊抓好,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形成 依賴型人格,從小的方面講影響了個人的前途,從大的方面講則是影響一代人的發展乃至整個國家的命運。 二、治療方法 對依賴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可以採用如下方法: 1.習慣糾正法。依賴型人格的依賴行為已成為一種習慣,治療首先必須破除這種不良習慣。清查一下自己的行為中哪些是習慣性地依賴別人去做,哪些是白作決定的。你可以每天作記錄,記滿一個星期,然後將這些事件按自主意識強、中等、較差分為三等,每周一小結。對自主意識強的事件,以後遇到同類情況應堅持自己做。例如某一天按自己的意願穿鮮艷衣服上班,那麼以後就堅持穿鮮艷衣服上班,而不要因為別人的閑話而放棄,直到自己不再喜歡穿這類衣服為止。這些事情雖然很小,但正是你改正不良習慣的突破口。 對自主意識中等的事件,你應提出改進的方法,並在以後的行動中逐步實施。例如,在訂工作計劃時,你聽從了朋友的意見,但對這些意見你並不欣賞,便應把自己不欣賞的理由說出來,說給你的朋友聽。這樣,在工作計劃中便摻人了你自己的意見,隨著自己意見的增多,你便能從聽從別人的意見逐步轉為完全自作決定。 對自主意識較差的事件,你可以採取詭控制技術逐步強化、提高自主意識。詭控製法是指在別人要求的行為之下增加自我創造的色彩。例如,你從愛人的暗示中得知她喜歡玫瑰花,你為她買一枝花,似乎有完成任務之嫌。但這類事情的次數逐漸增多以後,你會覺得這樣做也會給自己帶來快樂。你如果主動提議帶愛人去植物園度周末,或帶愛人去參觀插花表演,就證明你的自主意識已大為強化了。 依賴行為並不是輕易可以消除的,一旦形成習慣,你會發現要自己決定每件事畢竟很難,可能會不知不覺地回到老路上去。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簡單的方法是找一個監督者,最好是找自己最依賴的個人。 2.重建自信法。如果只簡單地破除了依賴的習慣,而不從根本上找原因,那麼依賴行為也可能復發。重建自信法便是從根本上加以矯正。治依賴型人格障礙。 第一步,消除童年不良印跡。依賴型的人缺乏自信,自我意識十分低下,這與童年期的不良教育在心中留下的自卑痕跡有關。你可以回憶童年時父母、長輩、朋友對自己說過的具有不良影響的話,例如:「你真笨,什麼也不會做。」、「瞧你笨手笨腳的、讓我來幫你做。」等,你把這些話語仔細整理出來,然後一條一條加以認知重構,並將這些話語轉告給你的朋友、親人,讓他們在你試著干一些事情時,不要用這些話語來指責你,而要熱情地鼓勵、幫助你。 第二步,重建勇氣。你可以選做一些略帶冒險性的事,每周做一項,例如:獨自一人到附近的風景點做短途旅行;獨自一人去參加一項娛樂活動或一周規定一天「自主日」,這一日不論什麼事情,決不依賴他人。通過做這些事情,可以增加你的勇氣,改變你事事依賴他人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