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磁共振和ct的區別

磁共振和ct的區別

發布時間:2021-01-30 22:18:18

1、CT與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1、性質不同:

CT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γ射線,超聲波。

核磁共振是磁矩不為零的原子核,在外磁場作用下自旋能級發生塞曼分裂,共振吸收某一定頻率的射頻輻射的物理過程。

2、原理不同:

CT是用X射線束對人體某部一定厚度的層面進行掃描,由探測器接收透過該層面的X射線,轉變為可見光後由光電轉換變為電信號。

核磁共振波譜學是光譜學的一個分支,其共振頻率在射頻波段,相應的躍遷是核自旋在核塞曼能級上的躍遷。

3、敏感度不同:

CT檢查對中樞神經系統疾病,頭頸部疾病的診斷,大血管檢查等也有很大的價值。

核磁共振可以隨意做任何角度的切層,且無輻射。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等的解剖和病變的顯示,都比CT要好。

(1)磁共振和ct的區別擴展資料

注意事項:

1、做核磁共振當天去醫院時,應該穿棉質的衣服,衣服上不可以有金屬拉鏈和金屬紐扣等,如果有項鏈,金屬手錶等,在進入檢查室之前都應摘下來。

2、如果是在胸腹部進行核磁共振檢查的話,不要緊張,要注意呼吸平和,檢查時不要咳嗽,也不要做吞咽的動作。

3、如果曾經做過手術,體內安置有金屬支架,心臟起搏器等,是不可以做核磁共振的,如果有上環,需要先把宮內節育器取出來才行。

4、如果裝有金屬假牙,也是不能做核磁共振的,需要先摘下,另外有一些人可能會裝有義眼,這個在進去之前也得先摘掉。

2、CT和核磁的區別?

病情分析:ct和核磁對於檢查腦部病變的效果大致相同,但還有一些區別。意見建議:ct對於出血性疾病敏感,有時看不到小的缺血灶,價格較便宜。mri對於缺血性病灶敏感,對於新發的出血不明,價格較貴一些。

3、醫院的核磁共振和CT到底有什麼區別?

對於X線、CT、B超、核磁共振(MRI)這些常用的影像學檢查,根本就傻傻分不清楚......今天,我們就把身體比作食物,通俗易懂的告訴你,這些檢查是如何發揮不同作用的!

X光像把麵包壓扁了看

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就是白色的。

就像一片麵包或一塊棉花,看不到裡面的纖維紋理,但用手壓癟了會清晰一些。X光最大缺點是受制於深淺組織的影像相互重疊和隱藏,有時需要多次多角度拍攝X光片。

CT像把麵包切開看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之後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

就像把一片麵包切成片來看。優點是可以分層看,經計算後可以顯示出更多的組織信息。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成像。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邊看顯示病灶情況。

核磁共振機使用較強大的磁場,使人體中所有水分子磁場的磁力線方向一致,這時磁共振機的磁場突然消失,身體中水分子的磁力線方向,突然恢復到原來隨意排列的狀態。反復多次施加磁場又突然消失,核磁共振機會得到充分的數據並運算後成像。簡單說就相當於用手搖一搖,讓水分子振動起來,再平靜下來,感受一下裡面的振動。所以,核磁共振(MRI)也被戲說為是搖搖看的檢查。就診時,醫生常會開各種各樣的影像學檢查單:超聲、CT、核磁……不少患者會質疑醫生故意開高價檢查單。其實,醫生是依據不同病情選不同影像檢查的。

各種外傷,如果懷疑傷到了骨頭,優先選擇X光照片,檢查結果快速易得。若要進一步觀察,可以選擇CT。超聲、核磁對於骨皮髓質等看不大清,一般不選擇。

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椎間盤疾病需要觀察椎間盤與相應的神經根,要想更好觀察這些軟組織,最優選擇就是核磁。同樣,對於關節、肌肉、脂肪組織檢查,核磁也是首選。

4、磁共振和ct有什麼區別

CT(Computed Tomography),即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它是利用精確準直的X線束與靈敏度極高的探測器一同圍繞人體的某一部位作一個接一個的斷面掃描,每次掃描過程中由探測器接收穿過人體後的衰減X線信息,再由快速模 /數(A/D)轉換器將模擬量轉換成數字量,然後輸入電子計算機,經電子計算機高速計算,得出該層面各點的X線吸收系數值,用這些數據組成圖像的矩陣。再經圖像顯示器將不同的數據用不同的灰度等級顯示出來,這樣該斷面的解剖結構就可以清晰的顯示在監視器上,也可利用多幅相機或激光相機把圖像記錄在照片上。由於CT影像完全屏除了重疊干擾,利用窗口技術使密度解析度大大提高,對軟組織及實質性器官的顯示能力明顯優於普通X線檢查,CT檢查的適應范圍大致如下:①顱腦部的檢查:顱內腫瘤、腦血管疾病(如腦出血、等血管畸形)、腦外傷等;②對五官及頸部的檢查:五官部位的腫瘤及炎症、咽喉部位腫瘤、頸部甲狀腺及淋巴系統腫瘤、頸部腫塊等;⑶胸部檢查:肺內腫瘤及炎症,縱隔及胸腹的腫瘤、炎症等;④腹部檢查:肝腫瘤、膿腫、血管瘤等,膽臟、腎臟感染及腫瘤,脾臟及胰腺腫瘤、膿腫、結核等,腎上腺增生及腫瘤,腹腔及腹膜後腫瘤、炎症,腸道腫瘤,盆腔內器官的腫瘤、炎症;⑤骨關節、脊柱部分的檢查適用於其腫瘤、外傷、轉移瘤、關節脫位、結核等疾患。CT檢查主要是橫斷面的檢查,直接的冠狀檢查僅限於顱腦和五官。CT的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平掃或稱普通掃描和增強掃描。平掃CT又稱普通掃描,指不給靜脈注射造影劑的掃描,通常用於初次CT檢查者。CT平掃最主要的是掌握各個不同部位或器官以興趣區的厚度和層間距的選擇技術。對腹部或盆腔檢查前應口服陽性造影劑使腸道非透性化,作為其CT檢查前的常規准備。用造影劑標志胃腸道器官,使胃腸和實性器官的界限清楚.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場內共振所產生信號經重建成像的一種成像技術。MRI診斷在神經系統應用較為成熟。三維成像和流空效應使病變定位診斷更為准確,並可觀察病變與血管的關系。對腦干、幕下區、枕大孔區、脊髓與椎間盤的顯示明顯優於CT。對腦脫髓鞘疾病、多發性硬化、腦梗塞、腦與脊髓腫瘤、血腫、脊髓先天異常與脊髓空洞症的診斷有較高價值。
縱隔在MRI上,脂肪與血管形成良好對比,易於觀察縱隔腫瘤及其與血管間的解剖關系。對肺門淋巴結與中心型肺癌的診斷,幫助也較大。
心臟大血管在MRI上因可顯示其內腔,所以,心臟大血管的形態學與動力學的研究可在無創傷的檢查中完成。
對腹部與盆部器官,如肝、腎、膀胱,前列腺和子宮,頸部和乳腺,MRI檢查也有相當價值。在惡性腫瘤的早期顯示,對血管的侵犯以及腫瘤的分期方面優於CT。
骨髓在MRI上表現為高信號區,侵及骨髓的病變,如腫瘤、感染及代謝疾病,MRI上可清楚顯示。在顯示關節內病變及軟組織方面也有其優勢。
MRI在顯示骨骼和胃腸方面受到限制。

5、CT和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核磁共振(MRI)又叫核磁共振成像技術。是繼CT後醫學影像學的又一重大進步。自80年代應用以來,它以極快的速度得到發展。其基本原理:是將人體置於特殊的磁場中,用無線電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原子核,引起氫原子核共振,並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頻脈沖後,氫原子核按特定頻率發出射電信號,並將吸收的能量釋放出來,被體外的接受器收錄,經電子計算機處理獲得圖像,這就叫做核磁共振成像。核磁共振是一種物理現象,作為一種分析手段廣泛應用於物理、化學生物等領域,到1973年才將它用於醫學臨床檢測。為了避免與核醫學中放射成像混淆,把它稱為核磁共振成像術(MR)。MR是一種生物磁自旋成像技術,它是利用原子核自旋運動的特點,在外加磁場內,經射頻脈沖激後產生信號,用探測器檢測並輸入計算機,經過處理轉換在屏幕上顯示圖像。MR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於醫學影像學中的其他許多成像術,而且不同於已有的成像術,因此,它對疾病的診斷具有很大的潛在優越性。它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偽影;不需注射造影劑;無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MR對檢測腦內血腫、腦外血腫、腦腫瘤、顱內動脈瘤、動靜脈血管畸形、腦缺血、椎管內腫瘤、脊髓空洞症和脊髓積水等顱腦常見疾病非常有效,同時對腰椎椎間盤後突、原發性肝癌等疾病的診斷也很有效。

MR也存在不足之處。它的空間解析度不及CT,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有某些金屬異物的部位不能作MR的檢查,另外價格比較昂貴。

另外還有PETCT 檢查的方法。

PET全稱為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是反映病變的基因、分子、代謝及功能狀態的顯像設備。它是利用正電子核素標記葡萄糖等人體代謝物作為顯像劑,通過病灶對顯像劑的攝取來反映其代謝變化,從而為臨床提供疾病的生物代謝信息。是當今生命科學、醫學影像技術發展的新里程碑。

CT全稱為電子計算機X射線斷層掃描技術(Computed Tomography),它是利用X射線對人體進行體層檢查。

PET/CT:將PET和CT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用同一個檢查床合用一個圖像工作站,PET/CT同時具有PET,CT及將PET圖像與CT圖像融合等功能。

派特CT咨詢網

6、磁共振和ct的區別?

磁共振與CT二者存在著本質的差異。首先,它們的工作原理不同,磁共振是利用人體內氫原子核在磁共振儀器強大的磁場空間內,產生共振與還原的過程中釋放出的能量信息,通過高能電子計算機系統採集這些信號,再經過數字重建,轉換成磁共振圖像;而CT是利用X線成像。其次,二者的檢查側重范圍不一樣,磁共振對於軟組織、滑膜、血管、神經、肌肉、肌腱韌帶和透明軟骨的解析度高;而CT在觀察骨頭、肺、出血等方面比較有優勢。二者在檢查上,在臨床上可以做到優勢互補。磁共振是沒有輻射的,如果長時間做CT對人體還是有一定損害的。

7、ct與核磁共振區別在哪兒?

說「cT沒有核磁共振清晰度高」的網友,我只想告訴你,你腦子壞掉了,不然就是專進水了。CT和磁共振是屬完全不同的兩個機器,沒有任何可比性。各有各的優點和缺點。比如說CT可以早期發現腦出血,但是核磁共振不能。核磁共振可以早期發現腦梗塞,但是CT不能。核磁共振在神經方面比CT有優越性,但是CT在很多其他方面(不一一說明)比磁共振有優越性。總的來說,CT平掃不能定性分析很多疾病,加上增強CT可以好一點,而磁共振雖然可以定性分析一些疾病,但是它的局限性還是比CT多一點。

8、CT跟核磁共振有什麼區別?

CT與核磁共振(MRI)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檢查方法。MRI是Magnetic Resnane Iamge的簡稱,中文為磁共振成像。MRI是把人體放置在一個強大的磁場中,通過射頻脈沖激發人體內氫質子,發生核磁共振,然後接受質子發出的核磁共振信號,經過梯度場三個方向的定位,再經過計算機的運算,構成各方位的圖像。
CT由於X線球管和探測器是環繞人體某一部位旋轉,所以只能做人體橫斷面的掃描成像,而MRI可做橫斷、矢狀、冠狀和任意切面的成像。

核磁共振(MRl)與CT都屬於技術含量非常高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兩者相比,核磁共振主要具有以下優點。

核磁共振能敏感地檢查出組織成分中水含量的變化,能顯示功能和新陳代謝過程等生理生化信息的變化,它使機體組織從單純的解剖顯像發展為解剖學與組織生化和物理學特性變化相結合的「化學性圖像」,為一些早期病變提供了診斷依據,常常比CT能更有效和更早地發現病變。它能非常清晰地顯示腦和脊髓的灰質和白質,故在神經系統疾病的診斷方面優於CT,對顱腦、脊柱和脊髓疾病的顯示優於CT,這是CT所無法比擬的;
核磁共振可根據需要直接顯示人體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橫斷面、矢狀面、冠狀面和各種斜面的體層圖像;而CT只能顯示與身體長軸相垂直的橫斷層像;
核磁共振有高於CT數倍的軟組織分辨能力,圖像中對於軟組織的對比度可以提高1—3個等級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機器拍攝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組織內的細小血管;
核磁共振在儀器結構上不需要像CT那樣有較大的機械口轉動部件和一系列高精度的探測器,只要通過電子方法調節磁場梯度即可實現掃描;
核磁共振不會像CT那樣產生對人體有損傷的電離輻射,對機體沒有不良影響,甚至孕婦接受核磁共振檢查時對胎兒也無任何不良影響;
核磁共振有3個特性參數,而CT只有X射線束穿過生物組織的衰減一個物理參數,故核磁共振漏診率比CT低;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劑就可得到很好的軟組織對比度,能顯示血管的結構,故對血管、腫塊、淋巴結和血管結構之間的相互鑒別有其獨到之處,而且還避免了造影劑可能引起的過敏反應;
核磁共振不會產生CT檢測中的骨性偽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經根顯像清晰,還有可能檢查出由於缺血引起的組織損傷等等。
核磁共振幾乎適用於全身各系統的不同疾病,如腫瘤、炎症、創傷、退行性病變以及各種先天性疾病的檢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廣泛的適應證,應用范圍大大超過CT檢查,診斷價值明顯優於CT。

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處,與CT相比主要其不足之處包括:成像時間較長,當前,全身成像15個斷層面需要13分鍾;空間解析度低,僅為2毫米,活動使解析度更低,故診斷心臟等活動性器官效果較差;顯示骨組織的能力比CT要差,在觀察頸椎骨刺、韌帶鈣化及椎管狹窄等骨組織的退變情況時,不如CT清楚,但在顯示這些骨組織退變後的改變對脊髓神經根的壓迫方面優於CT;由於鐵金屬的磁場反應,使帶有心臟起搏器的患者或體內有某些金屬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檢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內固定術後、人工關節術後、外科.手術使用縫合器以後、帶有金屬避孕環的婦女以及安裝有假牙等,以及其他體內存有金屬異物等情況者。不過,由於鈦金屬沒有磁場反應,目前在骨科內固定手術中正在逐步推廣的鈦金屬內固定物可以接受核磁共振檢查;安裝核磁共振須有特殊房間,必須防磁、防電干擾,對室內的溫度、濕度和冷卻系統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溫度在20—25℃,上下相差不能超過1℃等;價格昂貴,現在一台應用抗磁系統的核磁共振機,價值近100萬美元,而一台超導磁系統的核磁共振機高達200萬美元左右;檢查費用昂貴,遠遠高於CT檢查的費用,一個部位的核磁共振檢查費在800—1300元,而CT僅180—600元;運轉維護費用高,一年約耗電40萬度,僅電費一項即需幾萬元人民幣,還需要液氦、液氮、重水和其他材料等。

綜上所述,盡管核磁共振檢查有不少優點,但也存在著程度不同的局限性。因此,不應對核磁共振檢查過分地依賴和迷信,應根據核磁共振的檢查特點、臨床要求及病人的不同情況合理選用,對每一幅核磁共振的圖像,都應仔細地聯系解剖病理和臨床,作客觀全面的分析。

與磁共振和ct的區別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