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日觀察法是什麼?
十日觀察法是指:被可疑的瘋動物(狗或貓等)咬傷、抓傷後,將動物系留觀察十天,如咬人的動物在10天內沒有死亡,則證明咬人的動物雖仍有可能是狂犬病病毒攜帶者,但此動物一定不具備狂犬病病毒傳染性,被咬的人可百分百排除被傳播狂犬病的可能。
由於中國的犬只數量龐大且免疫率低,使狂犬病十日觀察法遭遇瓶頸。這個瓶頸是指:患病狗主要集中在免疫率低的農村,狗發瘋咬人多數情況下不好實施10日觀察。
(1)狂犬病十日觀察法擴展資料
疾控專家指出,如果一旦被狗咬傷或抓傷,應該立即用20%肥皂水反復沖洗傷口,在傷口處塗2%-3%碘酒或75%酒精進行消毒,並立即到指定的狂犬病免疫預防門診進行傷口處置和接種狂犬病疫苗。
針對網路上流傳的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狂犬病防治方法「十日觀察法」,人們常常將其錯誤地理解為被咬傷後什麼都不做,只把咬人的貓狗關起來觀察十天,動物沒事了人就沒事。
事實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指出,狂犬病暴露後預防處置應立即開始。
鑒於我國是狂犬病高風險國家,貓、狗等預防接種率普遍偏低,傷者在確保被給予恰當的傷口處理後,還應立即接種狂犬病疫苗,同時再對動物進行觀察。如果動物在十天的觀察期內保持健康,或經可靠的實驗室診斷技術證實動物不攜帶狂犬病病毒,則可以停止注射剩下的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當健康且接受過正確的疫苗接種(至少兩次有效的狂犬病疫苗接種記錄)的家養貓、狗或者雪貂傷人時,如易於進行十日觀察,尤其是當傷者在過去的3個月內曾經接受過疫苗注射時,可先觀察不打疫苗。
如果不屬於上述的特定情況,一旦被貓、狗咬傷或者抓傷不要存僥幸心理,要第一時間去醫院進行處置。
2、狂犬病十日觀察法是有科學依據的嗎
狂犬病十日觀察法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針對2016年網路上流傳的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狂犬病防治方法「十日觀察法」,人們常常將其錯誤地理解為被咬傷後什麼都不做,只把咬人的貓狗關起來觀察十天,動物沒事了人就沒事。
鑒於我國是狂犬病高風險國家,貓、狗等預防接種率普遍偏低,傷者在確保被給予恰當的傷口處理後,還應立即接種狂犬病疫苗。一旦被貓、狗咬傷或者抓傷不要存僥幸心理,要第一時間去醫院進行處置。
事實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在《狂犬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2016版)》(以下簡稱《指南》)中明確指出,狂犬病暴露後預防處置應立即開始。
(2)狂犬病十日觀察法擴展資料:
判斷方法:
1、由於狂犬病病情具有潛伏期,典型症狀罕見,代之以其他並發症的形式出現,臨床上易漏診誤診。
2、此病毒屬於專一嗜神經性且很少入血的凶險病毒,無法通過傳統PCR檢查,醫院大都沒有實驗室診斷的能力,僅在少數科研機構可以檢查。
3、當前,只能通過屍檢切取腦組織直接染色鏡檢找到病毒感染的直接證據比如包涵體。
4、我國有自己特殊的國情,在廣大農村犬只接種率低,群眾對此病的嚴重程度估計不足,加之生活質量和醫療水平較低,整體免疫力相對較低,對基於發達國家醫療水平的十日觀察法只能做參考。
5、畢竟生命無價,此病無葯可醫,有百分之一被感染的危險,就要百分之百的積極預防,即便如此,我們也有大量採取預防措施但沒能阻止悲劇發生的案例。
3、狂犬病十日觀察法。。
狂犬病分為人症狀和犬症狀:
1、人症狀
狂犬病的臨床表現可分為四期。
1. 潛伏期:(平均約1-3個月),在潛伏期中感染者沒有任何症狀。
2. 前驅期:感染者開始出現全身不適、發燒、疲倦、不安、被咬部位疼痛、感覺異常等症狀。
3. 興奮期:患者各種症狀達到頂峰,出現精神緊張、全身痙攣、幻覺、譫妄、怕光怕聲怕水怕風等症狀因此狂犬病又被稱為恐水症,患者常常因為咽喉部的痙攣而窒息身亡。
4. 昏迷期:如果患者能夠渡過興奮期而僥幸活下來,就會進入昏迷期,本期患者深度昏迷,但狂犬病的各種症狀均不再明顯,大多數進入此期的患者最終衰竭而死。
犬症狀 狂暴型
分三期,前驅期、興奮期和麻痹期。
(1)前驅期(沉鬱期):1-2天,病犬缺乏特徵性症狀,易被忽視.主要呈現輕度的異常現象,病犬性情敏感,舉動反常,易於激怒,不聽呼喚.咬傷處發癢,常以舌舔局部.
(2)狂暴期:病犬高度興奮,攻擊人畜.狂暴與沉鬱常交替出現.疲憊時卧地不動,但不久又立起,表現出特殊的斜視和惶恐表情.當再次受到外界刺激時,又可出現新的發作.狂亂攻擊,自咬四肢,尾及陰部等.病犬野外游盪,多數不歸,到處咬傷人畜.隨著病程發展,陷於意識障礙,反射紊亂,消瘦,聲音嘶啞,夾尾,眼球凹陷,瞳孔散大或縮小,流涎.
(3)麻痹期1-2天.病犬下頜下垂,舌脫出口外,流涎顯著,後軀及四肢麻痹,卧地不起,最後因呼吸中樞麻痹或衰竭而死亡.整個病程1-10天.
4、狂犬病十日觀察法
十日觀察法
十日觀察法是指被可疑的瘋動物(狗或貓等)咬傷、抓傷後,將動物系留觀察十天(在狂犬病流行的疫區需要先注射疫苗再觀察)如咬人的動物在10天內沒有死亡,則證明咬人的動物雖仍有可能是狂犬病病毒攜帶者,但此動物一定不具備狂犬病病毒傳染性(狂犬病只在發病及發病前2-3天具有傳染性,病毒攜帶者並不具備傳染性),被咬的人可百分百排除被傳播狂犬病的可能。
由於中國的犬只數量龐大且免疫率低,使狂犬病十日觀察法遭遇瓶頸。這個瓶頸是指:患病狗主要集中在免疫率低的農村,狗發瘋咬人多數情況下不好實施10日觀察。
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獸共患,多見於犬、狼、貓等肉食動物,人多因被病獸咬傷而感染。臨床表現為特有的恐水、怕風、咽肌痙攣、進行性癱瘓等。因恐水症狀比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狂犬病病毒屬於彈狀病毒科狂犬病毒屬,單股RNA病毒,動物通過互相間的撕咬而傳播病毒。我國的狂犬病主要由犬傳播,家犬可以成為無症狀攜帶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對人的健康危害很大。對於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人患狂犬病後的病死率幾近100%,患者一般死於呼吸或循環衰竭,故應加強預防措施。
5、狂犬病的十日觀察法到底對不對?
對。詳見WHO(聯合國衛生組織)對狂犬病的解釋與定義。通過西方的醫學家,生物學家與病內理學家用先容進設備與多年研究,觀測的結果表明,絕大多數狂犬病發作的狗,最多存活期為十天。超過十天以後繼續存活的,會自愈,而被其咬傷的人或動物,也不用做治療而自愈。具體為,病狗發病的初期(一般為前三到四天左右),病毒尚不活躍,咬了人後,人一般不會發病,不發病則有「潛伏期」,一般不超過三個月)。發病後期咬人,則人必須要去治療比如打疫苗(不過回到最初議題,若咬人的狗在十天後活了,則人不打疫苗也可,但除了科學實驗研究,生活中沒人敢與冒這個風險)。最後:國內報道的病狗咬人,人未治療身亡的,其實都是被發病晚期病狗咬的;此外,不發病的狗咬人,病毒雖進入人體但因之前未發作,所以在人體內不會發作,根本不用打疫苗。這些都是WHO的研究成果。狂犬病根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國內太落後了,以訛傳訛,三人成虎,人雲亦雲,誤人子弟,甚至於屢次出現一些地區發生狂犬病咬人事件後就由ZF不分清紅全面撲殺家養寵物狗這樣的反科學反人道的蠢事。
6、關於狂犬病十日觀察法
我覺得是對的吧,畢竟是在世界衛生組織(who?)看到的。如果是假的。怎麼可能版在who看到啊。(這權個可是要負法律責任的!)話說回來,如果中國真的有那麼多不同於who的新發現,他們怎麼沒公布過呢?大部分都是假的吧···樓下的···你剛才說的「為什麼有的人被狗咬了,狗沒事人卻死了! 」是有根有據的嗎?是真實案例嗎?還是·····隨便從哪裡聽回來的啊···
反正我是信的,起碼人家把這個數據拿得出來,就肯定有做過一定的研究,就一定是有根有據的···這個是我的觀點···樓主···你自己想想吧~~~~~~~~
7、狂犬病10天觀察法有依據嗎
10日觀察法是WHO推薦和認抄可的方法,是絕對可以採信的。其科學依據在於
1:帶有病毒的動物,只有在它自己發病前4--6天和發病期間,體內和唾液里的的病毒的濃度和活性才會高到足以把這種病傳給人類。其他時候,即使它真的帶有病毒,也無法傳染給人類。
2:而這種病一旦在動物身上發作,也多會在2天內死亡,世界衛生組織為了保險,還另外將觀察期延長了兩天,確定為十天。
3:換句話說,如果動物咬人後超過十天還沒有發病死亡。可以排除被咬傷者感染狂犬病的可能。
8、狂犬病「十日觀察法」?
可能是潛伏期吧,病得的話是無法救的,所以被咬了就要立馬去打狂犬病針。
9、狂犬病十日觀察法的原理是什麼?
狂犬病雖然患病率並不算高,卻因為一旦發病死亡率便接近100%而令人聞風喪膽。關於狂犬病,有一種「十日觀察法」,很多人聽說過,卻並不清楚其詳情,還有一些人認為這是不靠譜的坊間土法。
其實,「十日觀察法」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種判斷動物傷人時是否存在傳播狂犬病毒風險的方法,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12月曾發布了特別針對東南亞的《狂犬病常見問題解答手冊(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on Rabies)》(下簡稱《手冊》),在其中就提及了十日觀察法。
(世界衛生組織《FrequentlyAsked Questions on Rabies》封面)
什麼是「十日觀察法」?
世界衛生組織在《手冊》中對於「十日觀察法」的官方表述是:
Stop treatment if animal remains healthy throughout an observation period of 10 days or is proven to be negative for rabies by a reliable laboratory using appropriate diagnostic techniques.
(《手冊》內頁,橙色下劃線標注處為關於十日觀察法的表述)
譯:如果動物在(抓咬人後)10天的觀察期內,仍然保持健康[僅限於貓和狗],或經可靠的實驗室使用正確的診斷技術證實動物為狂犬病陰性,則可以終止處置(即不再繼續接種剩下的幾針疫苗)。
「十日觀察法」需要注意什麼?
1、十日觀察法的正確理解是「立即用肥皂水和碘伏徹底清潔傷口後,第一時間去接種疫苗,如果十天後傷人的動物尚健康,即可不必繼續接種剩下幾針疫苗」,而不是「等十天,假如動物死了再去接種疫苗」。
2、十日觀察法只適用於狗和貓,對於其他動物,還缺乏足夠的數據支持。但所有哺乳動物都有可能感染並通過唾液傳播狂犬病毒(馬、驢等食草家畜雖然傳播狂犬病的幾率極低,但仍有個例報道),因此,被不明情況的其他哺乳動物(包括陌生的人)咬傷,仍需要先接種疫苗,再設法通過抽血化驗等方式確定動物(或人)是否攜帶狂犬病毒,再決定是否繼續接種剩下幾針。
3、被不清楚是否接種疫苗的哺乳動物輕微抓咬傷,即使傷口沒有流血,傷者也應該接種疫苗。若傷人動物是家養貓狗,可觀察動物十天,十天後動物尚健康,可不必繼續接種疫苗。
4、被不清楚是否接種疫苗的動物舔到眼睛、口腔等黏膜部位,或舔到皮膚傷口處,同上述3處理。
怎樣才是正確的預防狂犬病操作?
在世界衛生組織中文版網頁中,明確給出了推薦的處置方法:
(世衛組織關於狂犬病的報道內文截圖)
(報道全文見: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099/zh/)
注意,流浪貓狗和野生蝙蝠、狐、豺、狼、鼠類、浣熊、臭鼬等都屬於狂犬病易感動物,危險性較高,如被咬傷,在無法捕捉動物化驗的情況下,務必全程接種疫苗,傷口嚴重時還需要注射抗血清。
而若是被每年按時接種疫苗、接種過2次以上的貓狗抓咬傷,或者傷者本人在3個月內已經完整接種過一輪狂犬疫苗的,只要正確處理傷口,可以不用第一時間接種狂犬疫苗。被動物舔到完整的皮膚,不必接種狂犬疫苗。
「十日觀察法」的理論依據是什麼?
貓、狗感染狂犬病毒後,在感染早期,它們的唾液中並不含有狂犬病毒。這時,即使被貓或狗抓咬傷,也不會有狂犬病毒進入人體。
只有當病貓/病狗體內的病毒沿神經上行至腦,並在腦中復制增殖到一定量之後,才會進入唾液腺,這時貓狗的唾液中才帶有狂犬病毒。被唾液中帶有狂犬病毒的貓狗抓咬傷,就有可能會感染狂犬病毒。
但到了這一階段,貓狗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即使暫時病貓/病犬還看不出明顯的狂犬病體征,也一定會在3~5天內發病,並在發病後幾天內迅速衰竭死亡。狂犬病起病很急,發病的貓狗能明顯看出精神萎靡或狂躁、異食癖、畏光、唾液增多、後肢疲軟等症狀中的一種或幾種。
「十日觀察法」最初被提出時,是建議觀察5天,看貓狗是否發病,但考慮到普通人可能無法准確判斷動物的症狀,為保險起見,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延長到了10天。可以說,從貓狗唾液中開始帶有狂犬病毒起,10天後即使病貓/病犬還沒有死亡,症狀也已經嚴重到了一望便知的程度了。
(狂犬病毒在感染動物體內的生理過程示意圖,來源見水印)
為什麼世衛組織要推薦「十日觀察法」?
一方面,任何疫苗、任何葯物,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應和副作用,雖然隨著疫苗制備技術的不斷改進,狂犬疫苗的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已經微乎其微,但注射後7天內,發燒、注射局部紅腫脹痛、關節痛、疲倦乏力等輕度、短暫的不良反應,仍有0.3~10%的發生率。
在不能確定傷人動物是否傳播狂犬病毒的情況下,為了確保生命安全,接種狂犬疫苗,承擔發生不良反應的風險,是值得的。可是一旦確定動物在傷人時並不會傳播狂犬病毒,再接種疫苗,便是白白承擔風險,還要花錢、挨針扎、耽誤工作學習。同時,在沒有必要的情況下,再接種剩下的幾針疫苗,對公共衛生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另一方面,很多人對狂犬病存在恐慌的心理。有些人即使接種了疫苗、注射了血清,仍然不能放下心來;有些人回想起從前被貓狗抓咬傷,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接種疫苗,便一直惴惴不安。
最容易發生傷人事件的哺乳動物就數貓和狗了,明確了貓狗在傷人後十天仍然健康,就意味著傷人時不傳播狂犬病毒,也能夠消除很多人不必要的緊張不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狂犬病的潛伏期可長達一年以上(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潛伏期最長病例,潛伏期為6年),但大多數情況下潛伏期都為1~3個月,如果是小時候被狗咬傷過,已經過去十幾年,也大可放寬心態,不必過度擔憂。
「十日觀察法」對沒有接種過疫苗的貓狗也有效嗎?
在中文網路上,也流傳著這樣一個說法:「貓狗要有至少兩次明確的狂犬病疫苗接種記錄,才能實施十日觀察法。」這一說法是錯誤的。
(中文網路上的說法截圖,橙色下劃線指出錯誤,紅色方框為截圖中原有的)
出現這一錯誤的原因,可能是由於對《世界衛生組織狂犬病專家研討報告(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下簡稱《報告》)的錯誤翻譯和解讀。
(世界衛生組織《WHO Expert Consultation on Rabies》封面)
根據《報告》,動物有至少兩次明確的狂犬病疫苗接種記錄,並不是實施十日觀察法的先決條件,而是被抓咬傷後是否需要第一時間進行疫苗接種的判斷依據。
世衛組織《報告》中的原文是:
Factor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deciding to initiate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include the epidemiological likelihood that the implicated animal was rabid, the severity of exposure (see section 8.3.2),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animal, its vaccination status (particularly for dogs and cats) and its availability for observation and laboratory testing. All exposures determined to represent a risk for rabies require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
(《報告》內頁)
譯:是否進行暴露後預防(即接種疫苗),應該考慮的因素有幾條:傷人動物患狂犬病的流行病學可能性、暴露的嚴重程度(見8. 3. 2節)、動物的臨床特點及其免疫接種狀況(尤指犬和貓),以及對其進行觀察和實驗室檢測的可行性。所有確定為存在狂犬病風險的暴露都需要暴露後預防。
可見,動物的免疫接種狀況,是「是否進行暴露後預防(即是否立刻接種疫苗)」的判斷依據,而不是「可否實施十日觀察法」的判斷依據。
實際上,按要求接種疫苗的貓狗,並不會感染狂犬病毒;而人在全程接種狂犬疫苗後三個月內,其血液中的抗體濃度,肯定能達到能夠預防狂犬病毒感染的水平。因此,世衛組織才認為被按時接種且接種過兩次以上狂犬疫苗的貓狗抓咬傷,或傷者本人在三個月內已經全程接種過狂犬疫苗的,可以不必再第一時間接種狂犬疫苗,只要正確處理傷口避免其他感染等問題即可。
從未接種過疫苗的貓狗,和接種過不論幾次疫苗的貓狗,只要能夠關起來觀察十天的,都適用「十日觀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