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疾病百事通 > 多巴胺受體

多巴胺受體

發布時間:2021-01-27 16:55:26

1、關於多巴胺受體和乙醯膽鹼受體 分別存在在哪裡?多巴胺受體為何分很多種?分別在哪?作用?

ACh受體氛圍毒蕈鹼型和煙鹼型受體,存在於副交感神經節.多巴胺是腦內十分重要內的一種神經遞質.DA神經元在CNS的分布容相對集中,投射通路清晰,支配范圍局限,在大腦的運動控制.情感思維和神經內分泌方面的生理功能.

2、多巴胺受體的介紹

多巴胺通過其相應的膜受體發揮作用,多巴胺受體為七個跨膜區域(72GM)組成的 G蛋白偶聯受體家族。

3、多巴胺受體的多巴胺受體 概述

目前已分離出五種多巴胺受體(DA2R) , 根據它們的生物化學和葯理學性質,可分為D1 類和版D2 類受體權。D1 類受體包括D1 和D5 受體(在大鼠也稱D1A和D1B受體) 。D2 類受體包括 D2 , D3 和 D4 受體。兩類受體的 C端含有磷酸化和棕櫚醯化位點,涉及激動劑依賴性受體的去敏感化過程和第四胞內環的形成多巴胺的配體化合物很容易將 D1 受體和 D2 受體家族區分開來,但大多數化合物不能區分相同家族的受體亞型。如: D1 受體拮抗SCH23390 或激動劑SKF38393 對D1 受體和D5 受體有相同的親和力。對多巴胺配體化合物的葯理學選擇性的研究目前還正在許多生物體內進行。 應用缺乏某一特定受體的動物模型將有助於明確每一種受體的配體化合物的選擇性。

4、多巴胺的多巴胺受體

科學家們通過試驗發現,如果人缺少多巴胺的受體,就會抑制興奮。如:一般身材較專胖的人體內屬都缺少多巴胺受體,他們在接受食物所給的刺激時,往往要比正常人慢。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食物來滿足自己對食物的快感。
多巴胺受體的多少和人的遺傳基因、生活方式、外界刺激都有一定關系。

5、多巴胺受體的多巴胺受體的分布

在缺乏每種多巴胺受體亞型的特異配體之前, 廣泛應用原位雜交的方法來研究多巴胺受體 mRNAs 在腦內的分布。D1 和 D2 受體基因在腦內表達廣泛。D12R主要表達於尾殼核( CPu) ,伏隔核(Acb) , 視束(OT) ,腦皮層(Cx)和杏仁核,除此之外,D1 受體還在Calleja 島和下丘腦被探測到。 盡管在黑質緻密部發現有 D1 配體與其結合,但沒有探測 mRNA 存在。這一結果提示:D12R在紋狀體合成後通過紋狀體黑質束轉運到黑質。D52R和D12R相比表達局限,僅在海馬,外側乳頭體核和下丘腦束旁核表達。D22R mRNA 主要在腦的 CPu , OT 和 Acb 中表達。在黑質和腹側被蓋部(VTA)也有表達,這些區域發出多巴胺纖維,提示著D22R有突觸前定位。相反,D1 樣受體只有廣泛的突觸後定位。分析D2 樣受體的兩種亞型的 mRNA表明D2L 表達最為豐富。在腦外,D22R mRNA 還定位於視網膜,腎臟,血管系統和垂體。大鼠腦 D32R 的mRNA分布僅限於 Callija 島,隔核,下丘腦和丘腦,以及小腦中的某些區域。D32R還分布於黑質緻密部,提示它也存在突觸前定位。在前額葉皮層,杏仁核,嗅球,海馬,丘腦和中腦可見 D42R 的 mRNA 高度表達。
應用多巴胺受體亞型特異抗體可對其在不同腦區進行細胞和亞細胞定位。D1 和D5 受體共同表達於前額葉皮層,運動前區,扣帶和內嗅皮層,海馬和齒狀回的錐體細胞。電子顯微鏡證實D1 和D5 受體存在於前額葉皮層,海馬的突觸前和突觸後,以突觸後分布更常見。超微結構分析發現:D1 和 D5 受體在人錐體細胞分布不同,D1 受體集中在樹突棘,D5 受體集中位於樹突軸。在嗅球,D1 受體限於內顆粒層和內從層;在杏仁核,其限於中介核和基底外側核。在尾狀核,D1 和D5 受體大多數位於中等大小的 GABA 能神經元。D5 受體也存在於大的膽鹼能中間神經元。超微結構分析發現: D1 受體存在於非對稱性突觸的突觸後樹突棘部, D1 和D5 受體位於多巴胺終端特徵性小突觸的突觸後樹突上,以及突觸前D1 和D5 受體位於形成非對稱性突觸的軸突上。
已明確 D1 受體位於腳內核和黑質網狀部,這些區域並未檢測到D5 受體。這一結果提示:如果 D1 和 D5 受體在尾狀核中等大小多棘神經元共存,只有D1 受體被轉移到紋狀體靶區終端。盡管D1 和D5 受體有著相似的葯理學特性,但細胞和亞細胞定位不同提示它們在功能上可能不同。用特異抗體的免疫組化方法顯示:D2 受體存在於紋狀體中等多棘神經元,在棘突和棘頭的分布比胞體密集。與D1 受體的共存非常罕見。D2 免疫反應終端
形成的對稱性突觸多於非對稱性突觸。D2 受體存在於黑質緻密部的核周體和樹突,和其他紋狀體投射相比,更集中於蒼白球外段。D2 受體免疫陽性反應還可在嗅球的顆粒層和內從層以及杏仁核見到。免疫組化和電子顯微鏡揭示了D4 受體存在於大腦皮層和海馬的錐體和非錐體神經元,它們已被證實是 GABA 能中間神經元。在大腦皮層和海馬,D4 受體調控 GABA的傳遞。D4 受體也在蒼白球片段,黑質網狀部以及丘腦網狀核的 GABA能神經元內被發現。

6、多巴胺可激動哪些受體,其臨床應用有哪些

抑鬱症是一種大腦疾患,有其自身發生和發展規律。多年來抑鬱症和抗抑鬱葯的研究,一直是當代精神病學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抗抑鬱葯是眾多精神葯物的一個大類,主要用於治療抑鬱症和各種抑鬱狀態。這里僅介紹療效確切,普遍公認的兩類葯物:1,第一代經典抗抑鬱葯:包括單胺氧化酶抑制劑(maoi)和三環類抗抑鬱葯(tca)。2,第二代新型抗抑鬱葯:由於新葯發展很快,新葯層出不窮,如萬拉法星、萘法唑酮等,但目前仍以選擇性五羥色胺(5-ht)再攝取抑劑為主,臨床應用這類葯物也最多最廣。而某些抗精神病葯如舒必利、抗焦慮葯阿普唑侖、羅拉、丁螺環酮和中樞興奮葯哌甲酯的抗抑鬱作用尚存在爭議,故從略。第一代經典抗抑鬱葯,主要有兩種,即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三環類抗抑鬱葯。1,單受氧化酶抑制劑異丙肼是本世紀50年代問世的第一個抗抑鬱葯物。異丙肼原是一種抗結核葯,因有多說、多動、失眠和欣快感等中樞興奮作用,1957年試用於抑鬱病人並獲得成功。動物實驗證實其可逆轉利血平引起的淡漠、少動,同時,腦單胺含量升高。推測其中樞興奮和抗抑鬱作用是因為大腦單受氧化酶受抑制單胺降解減少,使突解間隙單受含量升高的緣故。從而提示了動物行為和大腦單受類遞質之間的相互關系,有著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為精神葯理和精神疾病病因學研究奠定的基礎。屬於這一類的還有異卡波肼、苯乙肼、反苯環丙胺等。這些葯物曾一度廣為應用,不久因陸續出現與某些食物和經物相互作用,引起高血壓危象、急性黃色肝萎縮等嚴懲不良反應而被淘汰。80年代後期出現了新一代半日受氧化酶抑制劑,即可逆性單胺氧化酶一個亞型(mao-a)抑鬱劑,它的特點是:1對mao-a選擇性高,對另一種同功酶mao-b選擇性小,故仍可降解食物中的酷胺,從而減少高血壓危象風險。2對mao-a抑製作用具有可逆性,僅8-10小時即可恢復酶的活性,而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劑抑制時間長達2周之久,因而也降低了與食物相互作用的危險。主要產品有嗎氯貝胺,劑量150-450mg/d,分次服。據稱療效與三環類抗抑鬱葯相當。雖比老的半日胺氧化酶抑制劑安全,但仍應注意體位性低血壓及潛在的食物、葯物間相互作用,一般也不作為首選葯。2,三環類抗抑鬱葯是緊接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之後的另一類抗抑鬱葯,以丙咪嗪為代表。它的化學結構與氯丙嗪相似,原以為可能是一種新的抗精神病葯,但臨床試驗結果大出所料,該葯對精神分裂症無效,卻能改善抑鬱心境。以後又經大量,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證實,從而取代單胺氧化酶抑制劑,一躍成為抑鬱症治療的首選葯,壟斷抗抑鬱葯市場長達30年之久。三環類抗抑鬱葯共有產品10餘種,我國除丙咪嗪外還有阿米替林、多慮平和氯丙咪嗪。馬普替林雖為四環結構,但葯理作用與三環類抗抑鬱葯一致。三環類抗抑鬱葯的適應證為各種類型抑鬱症,有效率約70%-80%,起效時間1-2周,劑量范圍50-250mg/d,緩慢加量,分次服。因鎮靜作用較強,晚間劑量宜大些。治療范圍血葯濃度丙咪嗪和阿米替林為50-250ng/ml。三環類抗抑鬱葯臨床應用時間最長,葯理作用研究得也最多最充分,簡言之,其主要葯理作用為:1阻滯單胺遞質(主要為腎上腺素和5-ht)再攝取,使突觸間隙單受含量升高而產生抗抑鬱作用。2阻斷多種遞質受體,它與治療作用無關,卻是諸多不良反應的主要原因,如陰滯乙醯膽大鹼m受體,可能出現口乾、視力模糊、竇性心動過速、便秘、尿瀦留、青光眼加劇、記憶功能障礙;阻滯腎上腺素a1受體,可能出現加強哌唑嗪的降壓作用、體位性低血壓、頭昏、反射性心動過速;陰滯組胺h1受體,可出現加強中樞抑制劑作用、鎮靜、嗜睡、增加體重、降低血壓;陰滯多巴胺d2受體,可出現錐體外系症狀、內分泌改變。抗抑鬱葯物副作用較重者,宜減量、停葯或換用其他葯。一般不主張兩種以上抗抑鬱葯聯用,由於本病有較高復發率,症狀緩解後尚應維持治療4-6個月,以利鞏固療效,防止復發。參考資料昌國360

7、關於多巴胺受體和乙醯膽鹼受體

ACh受體氛圍毒蕈鹼型和煙鹼型受體,存在於副交感神經節。多巴胺是專腦內十分重要的屬一種神經遞質。DA神經元在CNS的分布相對集中,投射通路清晰,支配范圍局限,在大腦的運動控制。情感思維和神經內分泌方面的生理功能。

與多巴胺受體相關的內容